第一篇:曾国藩与李鸿章的进退美文摘抄
曾国藩一生爱传帮带,提拔下属不遗余力。然而,这也很容易造成一种难堪的局面:过去的部下一旦独当一面,必然在饷源分配、兵力调拨等方面与曾国藩产生种种利益冲突。如何处理这种冲突,可以看出每个人心性品格上的不同。
曾李之间的冲突,自然也是从李鸿章独当一面开始的。李鸿章建立淮军之初,曾国藩不但把曾国荃部中最能战的大将程学启、黄翼升借给他用,还特意把自己最能战的两营亲兵送给他,做为“赠嫁之资”。李鸿章对曾国藩确实感激涕零,多次在信中表示“实感师门与沅丈厚赐”。
然而时间一长,建功立业的雄心使他也试图与曾国藩分庭抗礼。当曾国荃被围于天京城下万分危急之时,曾国藩调程学启军前去支援,李鸿章却以种种借口拒不放人。曾国藩知道他立功心切,只好不了了之,只是在给左宗棠的信中隐讳地叹息说:“吾弟未尝不私怨阿兄,坐令彼得一人而强,此失一人而弱。”
不久之后,曾李之间又发生了拒调黄翼升一事。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曾国藩因大局需要,调黄翼升由扬入淮,攻打周家口。李鸿章却因为此时正处进攻苏州的紧要关头,拒不同意。曾国藩忍无可忍,以“参办”为威胁,李鸿章仍不为所动。曾国藩终于无计可施,只好作罢。两次索将之争,都以曾国藩的退让结束。这反映了曾国藩的一贯风格:他在与人交往之中,习惯采取守势,不到迫不得已,不会选择决裂。这也是他始终能团结众人,使湘军集团整体上形成合力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忘恩负义,此时的李鸿章似乎算得上榜上有名了。但是与沈葆桢、左宗棠不同的是,李鸿章意见虽坚,绝大多数时候表面上却总是“吾师”不离口,反复摆困难,讲形势,低声下气,一面顶撞着曾国藩,一面却又说什么“吾师海量盛德,求勿以此纤芥,致伤天和”。这高帽子一戴,让曾国藩没有脾气,只好高姿态地放他一马。李鸿章的情商,实在高出沈左十倍以上。
所谓合作,就意味着妥协。而妥协不可能总是单方面的,李鸿章在与曾国藩的合作中,也不全是得利一方。在关键时刻,他也能作出重大牺牲。比如曾李的军饷之争。
曾国藩派李鸿章到上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上海丰厚的饷源。然而李鸿章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供给曾国藩军饷远比预期的少,曾国藩不得不在信中这样讽喻李鸿章:“女富则肥及外家,叶盛则粪及本根。……则安庆乃公之外家,而庐、巢(木分)社实公之本根也。”
李鸿章能深体曾国藩的难处。收到曾的信件后,他决定竭尽全力先满足曾国藩的要求。同治二年三月间,因曾国荃部缺粮,曾国藩要求李鸿章想办法提供8万两白银。李鸿章在淮军已经出征苏南、饷项同样紧张的情况下,仍在一个月左右凑足6万两及时送去,使曾国藩发出“枯旱得雨,众苗勃兴,感荷何极”的感谢之词。知道退步,顾全大局,这是李与沈左的最大不同。
至于李鸿章拒不进攻金陵,更是他的情商之高的具体体现。曾国荃为了争得平定太平天国的首功,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孤兵挺进南京城下。然而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南京还是没有攻下。
清廷等得着急,命李鸿章会攻。李鸿章当然知道曾国荃不愿与他人分享这一“首功”。所以他软磨硬抗,甚至不惜装病(他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即行回苏“就医”),拖延会攻金陵达数月之久,使曾国荃顺利攻占金陵。曾国藩对此深为感激。金陵城攻下后不久,李鸿章前来拜会,曾国藩亲自出城到下关迎接。李要行参见大礼,曾国藩上前用手挽起说:“愚兄弟薄面,赖子全矣。”
曾李一生,有冲突,也有合作,高明之处在于,他们都懂得有进有退。经过全面考察,曾国藩决定抽身退步,将衣钵传给李鸿章,把李鸿章推到了大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位置上。而李鸿章则“终生事曾国藩如严父”,晚年言必称“我老师”如何如何。二人关系可谓有始有终、有情有义、火尽薪传、珠联璧合。
第二篇:老师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
老师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
■关山远
如果玩标题党的话,这篇文章可叫《揭秘史上最牛师生创业过程》,或者《一对X丝师生是如何双双逆袭成侯爷的》,是的,老师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都是书生掌兵,风云际会,崛起于乱世;历尽磨难,久久为功,成就他人难望项背之勋名。历史太大太庞杂,但人的命运变迁,永远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不过,细细读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生的故事,轰轰烈烈、争议、骂名、挣扎……突然会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这沉重,远不是今人喜欢的“创业”“逆袭”等字眼所能承载的。
一
曾国藩第一眼看到李鸿章时,就喜欢上他了。
不要误会这“喜欢”二字。曾国藩以相人著称,《清史稿•曾国藩传》一开头就写曾国藩尚未统兵打仗时,“尤留心天下人才”。如何识人选才?看相。曾国藩长一双招牌式的三角眼,这双眼看人很准很厉害,《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他“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意思是说会面时,他就这么盯着你看,不说话,被看的人各种表情,各种小心思,都被他事后一一记下来,并下判词,时间证明,曾国藩看人很少看走眼。后人将曾国藩的相人之术,传得神乎其神,可惜曾国藩没有留下一部《曾氏相人秘笈》,否则比《曾国藩家书》不知要畅销几许。
根据流传下来的记载,曾国藩相人法主要体现为这几看:“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譬如,曾国藩在他的笔记中,有大量通过看眼来判定人品优劣的记载,如“平视无顾”为最佳,“游目为贼眼”,于他人不利,而“痴视伤己”。又如“主意看指爪”,意思是说人有没有主意,主要看手。曾国藩认为,“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即有定力,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这样的人多不靠谱。
曾国藩第一次见李鸿章,时为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在北京碾儿胡同。可以想象,当时曾国藩的三角眼中,发散何等喜悦的光芒。李鸿章是个美男人,身高一米八,在当时中国,可谓鹤立鸡群了。后来李鸿章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开始人生重大转折时,很快得到一个“云中鹤”的绰号。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曾给李鸿章拍照,他回忆说:“他有6英尺高,举止稳健而高贵,相貌极为英俊,眼睛乌黑而又具洞察力,嘴唇上有两撇深棕色的胡子,显示出坚定的决心。”
李鸿章拜倒在曾国藩面前时,23岁,尚未蓄须,长身玉立,五官俊美,言谈文雅,举止倜傥,在曾国藩这样阅人高手看来,真是人中龙凤,再加上李鸿章又机灵,记忆力也非常好,更得曾国藩欢心。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李鸿章是以“年家子”的身份来拜他为师的。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进士,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同年”之谊,在当年官场上可不是一般的关系,考中进士即踏入仕途,“同年”是他们的情感纽带,从此结成官场利益共同体。
曾李师生情谊,从此开始,至死方休。
二
曾国藩与李鸿章有诸多共同点,皆在战乱中回乡办团练,都有过狼狈不堪、屡战屡败的草创阶段;他们都很执着,死战不退,终以文人身份成就军功,马上封侯;他们都深谙官场规则与潜规则,有效编织着庞杂而敏感的官场人脉网络,在异族统治下达到了汉人官员能够达到的巅峰。
但他们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譬如,曾国藩是严肃的,自律甚严,李鸿章则是诙谐的,不拘小节;又如,曾国藩很实在,李鸿章则有些不实在,如果说曾国藩宽厚近乎迂,那么李鸿章就是灵巧趋于诈了。后人概括说,曾国藩的性格中,有股湖南人的蛮气,“打掉牙和血吞”,李鸿章则有些江淮人的痞气,“时以诙笑解纷难”。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相比“授业解惑”,“传道”是最难的。曾国藩一直想把李鸿章打造成跟自己一样的人,他教了这个同年子很多,包括著名的“挺经”,但有些确实教不了。
京城碾儿胡同一别之后,这对师生再次相见,已是烽火连天之时,老师成了威名赫赫之大帅,学生则在老家安徽混不下去了,投奔过来当了幕僚(秘书)。接下来发生的一桩故事,很能说明两人性格:
李鸿章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湘军定下死规则: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聊天。李鸿章刚进湘军大营时,照例睡懒觉,亲兵敲门叫早,就是不愿起床,连续三天如此,曾国藩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第四天天未亮,亲兵又来敲门了,李鸿章烦躁了:“我病了,不吃饭!”亲兵去了,接着其他幕僚轮流来敲门,并告诉他曾大人在等着他去吃早餐,有病也得去。李鸿章慌了,赶紧离开被窝,赶到餐厅。曾国藩瞟了他一眼,端起饭碗吃饭,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幕僚们也跟着端碗开始吃。
吃完饭后,曾国藩放下碗筷,严肃警告李鸿章: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则,最后说:“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完,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拂袖而去。李鸿章惊坐原地,羞愧难言,从此睡懒觉的病给治好了——直到晚年,他还坚持早起,看书习字,午饭后踱步,与曾国藩如出一辙,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落拓不羁、自由散漫,只是李鸿章表面的缺点,曾国藩所说的“诚”字,才是这个学生最缺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难,但“诚”与“不诚”,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了。后来李鸿章用计攻下苏州却违诺杀降,可见一斑。
三
李鸿章的人生转折,在于曾国藩帮助他组建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机遇是突然降临的: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猛攻江南豪绅地主避难之地上海,后者向湘军求援,曾国藩想派弟弟曾国荃去,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鸿章高兴坏了。于是曾国藩让他招募淮勇七千人,并为他配齐班子,然后在安庆租了洋轮运兵,“穿贼道二千余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李鸿章与曾国藩一样,都是大战略家,他在上海很快风生水起,因为上海不但有大量金钱,还有大量洋人——他的淮军很快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步枪,战斗力可想而知。
淮军初创,有着浓烈湘军印记,但历史证明,这是一支跟湘军迥异的军队。湘军、淮军,均是招募朴实农民参加,但李鸿章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像曾国藩一样锲而不舍地用儒家理论来武装湘军那样做淮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是一支多少有些信仰的军队,至少名义上他们为“捍卫名教”而勇猛作战,相比之下,淮军是一支更专业的军队,或者说,更现代化的军队,他们拥有洋人的武器和洋人的训练。
这正是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区别:一个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老师,一个彻底实用至上的学生。
打下天京,曾国藩攀上了人生巅峰,接下来就是下坡路了,在历史上,他愈来愈显得缓慢呆板,而李鸿章却如鱼得水。老师老了,学生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曾国藩疲惫不堪,长时间陷入对人生的思考。而李鸿章正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但老师的宿命,学生也无法避免,曾国藩去世29年后,李鸿章也迎来了死亡,在生命最后岁月,他同样疲惫不堪,却连思考人生的时间都很少。
《清史稿》对曾国藩与李鸿章是这么盖棺定论的:
“国籓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籓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应该说,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曾国藩资质中等,但自己刻苦,更擅长用人,且以德服人,当年麾下,一时多少豪杰?可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比之下,李鸿章要聪明得多,也简单粗暴得多,不跟属下讲什么理想信念、人生修养,“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至少在凝聚优秀人才方面,学生要输老师一筹。
四
读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生的故事,恍然有悟:曾国藩是古典的结尾,李鸿章是现代的开篇。
无论结尾还是开篇,都是浓得让后人难以释然的悲哀。
他们都是满人统治下的汉人文官,却先后执掌着那个年代最精锐的军队,瓜田李下,左右为难,他们一方面在艰难修补着大清这座溃败不堪的金字塔,另外一方面,还要忍受来自金字塔顶端的侮辱。他们位极人臣,却也不过是位极人臣的家奴。
但是,他们遭遇的终极侮辱,却是来自洋人。
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夹在闭塞暴躁的国民与狂傲自大的洋人中间,他战战兢兢,仍然完败。洋人不满,国民愤怒,他瞬间从中兴名臣,变成了民族败类。对于一个好名节与脸面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这记响亮耳光之下,曾国藩哀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来自西方的侮辱,惊涛拍岸一般一遍遍撞击着庞大而又虚弱的大清王朝,曾国藩已灯枯油干,已无法代表朝廷去承受这侮辱。
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他能做的,勉强使这打耳光的声音,略微轻一些。据统计,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条约,绝大多数是不平等条约。这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不到皇帝太后的脸上,也打不到满清权贵的脸上,只有他,李鸿章,伸过脸去挨,打完左脸,再打右脸。
李鸿章挨的最大一记耳光,来自日本人。他一手缔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耻辱的是,日军舰队,居然一艘未沉。他被这记耳光打得从此缓不过劲来,但他的政敌,包括赞誉他“再造玄黄”的慈禧太后,又会有多少遗憾呢?或许他们还在暗中庆幸:外人终于帮我们抽了他一记大耳光,这个掌握太多兵权的汉人!
在著名的“宁予外人,不予家奴”的价值取向中,一个颟顸自私的满族女人,可以一手遮天,但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汉族男子,又如何能够一手撑天?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临死前,还被俄国公使在病榻前逼他签字。他的沮丧,可想而知,或许他会感叹:幸亏老师没有活到这耻辱的一天。
跟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死后遭受骂名更盛,也陆续有人为他叫屈,说他只是历史的“替罪羊”,替历史“背黑锅”。其实,很难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或颂扬这对师生,他们不是历史局外人,他们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他们成为历史的重要部分,又何来“替罪羊”“背黑锅”之说? 翻开历史,面对明知不可为却竭尽全力去支撑已经坍塌的天空的那支青筋暴露的手,只能一声长叹。
好在,这一页沉重如此,也已翻过去。今天,我们在《曾国藩家书》中感受曾国藩的苦口婆心,我们在李鸿章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重温他的雄心壮志。
历史如此令人感慨,又让人迷醉。
第三篇:富兰克林与曾国藩美文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的脸,圆圆的,胖胖的,像个美味的肉丸子,很富喜感。他一辈子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又都是那么的富有成效,真是让人羡慕。据百度百科介绍,他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18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所以,即使他板起脸,给青年人一些训诫,其实也无非是修身养性那一套,我们也非常乐于接受。“节制——食不过饱,饭不过量。沉默——不说于人于己无益的话;不和人谈无聊的废话。
秩序——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做事要有一定的时候,不可乱来。俭朴——不是于人或是于己有益的事,不要花钱。勤劳——爱惜光阴,要时时刻刻做有益的事,不做不必要的行动。整洁——起居生活,身体服饰,务求整齐清洁。宁静——不为琐碎小事,不为寻常普通或不可避免的意外不幸事,扰乱到心绪不宁。”年轻时我曾把它们抄在笔记本上,作为指导生活的金科玉律。
喜欢给人看相的曾国藩(1811—1872),不知如何看待自己的面貌。我觉得这是一张暮气沉沉的脸,威严有余,生动不足;甚至颇有几分像是画家凡·高笔下的加歇医生,是一张肝肠寸断的脸,几乎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有效地安慰它。总而言之是不讨喜。所以,对他修身养性那一套,我年轻时看也不看。但最近我忽然感怀起周作人、海德格尔这些人的“落水”经历,联想到胡哲敷所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就不免觉出,曾国藩很了不起。再看曾国藩修身的“功课”,又觉得很对的,如“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人的堕落,也许真的是从夜生活的腐化开始的;有觉得不近人情的,如“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对自己这么残忍的人实在太可怕,可见“曾剃头”也不是一日炼成的;有觉得不一定对的,如“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马克思就以同时看好几本书为乐趣。不过所谓的修身,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字:节制。都没什么太高明的。但是,在那个人人只想混日子的社会,曾国藩如此自砺,实在是太有使命感了。
检讨自己对富兰克林和曾国藩的“接受史”,我承认有“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成分,但更关键的,是我对富兰克林所生活的环境更向往。只要认真、努力,就会有收获。虽然辛苦,但很快乐。整个社会环境是宽松的,欢快的。而曾国藩一辈子,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头上那把剑随时可能会掉下来,即使是“官至极品”,又有什么意思呢?富兰克林是美国梦的缔造者,我希望中国梦的缔造者,是一些比曾国藩更开心、更爽朗的人。
第四篇:曾国藩读书笔记摘抄
曾国藩读书笔记摘抄
曾国藩读书笔记摘抄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读书笔记对于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篇曾国藩的'读书笔记摘抄: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论语》之要,不外敬恕二字。敬则身有所主,而无散漫之习;恕则心有准则,而无待人之失。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而《论语》为读书之津梁。”他认为,《论语》中的敬恕之道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成为有修养的人。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首,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史记》为千古之书,其文采飞扬,其思想深邃,其叙事生动。读之可以明理致用,而为官者尤应熟读。余读《史记》,每有所得,辄作笔记,或记其大意,或录其佳句。”他认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经典,可以让人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讲述了道家思想。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中写道:“《道德经》为道家之祖,其道理深奥,其言简意赅,其文韵味深长。读之可以洗刷心灵,而为官者尤应熟读。余读《道德经》,每有所得,辄作笔记,或记其大意,或录其佳句。”他认为,《道德经》中的道理和思想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的束缚,成为自由自在的人。
《资治通鉴》是一部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涵盖了中国自战国以来直至清朝的历史。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资治通鉴》为史书之巨著,其叙述详尽,其分析精辟,其评价公允。读之可以明理致用,而为官者尤应熟读。余读《资治通鉴》,每有所得,辄作笔记,或记其大意,或录其佳句。”他认为,《资治通鉴》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指导人们成为有智慧的人。
曾国藩读书笔记摘抄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
曾国藩读书笔记摘抄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读书笔记对于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读书笔记主要是指他在读书时所做的笔记、摘要、批注等,这些笔记记录了他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在曾国藩的读书笔记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于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评论。他认为,读书应该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因为这些著作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华,对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强调了读书应该注重理解、思考和领悟,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理解,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此外,曾国藩还强调了读书应该注重实用性。他认为,读书应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知识面广。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阅读曾国藩的读书笔记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他的笔记不仅简洁明了,而且深入浅出,让人易于理解。他的笔记不仅有理论分析,还有实践应用,让人感到非常实用。他的笔记不仅有对书中的内容的解读和评论,还有对书中的思想和方法的分析和评价,让人感到非常全面。
总之,曾国藩的读书笔记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和学习,一定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收获。
曾国藩读书笔记摘抄3
前不久,有幸拜读了胡传先老先生编辑的《曾国藩日记》,读后感悟颇深,下面谈点个人见解。
第一,曾国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扬的楷模。日记中没有浓重的封建思想色彩,反而有的是他不断的自省、反省,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第二,曾国藩一生清廉正直,对官场中的黑暗现象深恶痛绝,在日记中,对于自己身边的不良风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第三,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洁身自好,不贪不义之财,不占不义之便宜。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过失,都要勇于承担责任,决不推卸。
第四,曾国藩坚持做到守时,严格要求自己。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定位不准确,做起事来就不会有头绪,而缺乏条理性。曾国藩无论是在京做官还是带兵打仗,甚至居家过日子,都能事事守时惜时,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时光。曾国藩认为,只有今天做好今天的事,明天才能做好明天的事。如果一天天懒散拖沓,一事无成,那么做起事来就会杂乱无章,毫无头绪。
第五,曾国藩还特别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不轻视。他认为:“大事起于小事。”就是源自于他的这种踏实勤勉的做事态度。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做就必须做好。他认为小事不愿做,大事就会没人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能让别人做。通过做小事历练的人,才能做大事。因为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发展潜力,从小事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如何。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就是做大事情的基础。要想做成大事,非得从小事做起不可。一个只想干大事的人忽略小事、不屑于做小事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当然“大事”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讲要做事情都要从小事开始。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往往有头无尾,敷衍了事。小事不愿做,大事就会没做好。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要重视小事。我原来对一切都很苛刻,对于自己的要求是宁可做了“勿错”,也不能有了“勿做”。从参加工作起,单位同事都认为我是干事的人选,却分配我去搞宣传工作。我觉得这是个大材小用的事,干起活来总是心不在焉、马马虎虎的。有时候同事看不过去会替我抱打不平、提醒我做事要尽心尽力、一丝不苟。我总认为宣传工作是大而广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干好。因此对待工作一直停留在认真、仔细上,而没有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干,结果失去了宣传工作锻炼成才的好机会,白白浪费了几年时光。通过读《曾国藩日记》,使我真正懂得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第六,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必须要有恒心。日记中记载着他在练习书法时坚持“天天不间断”,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我在学习书法时总是今天高兴画几笔画,明天迷上篆刻、刻上几下子,没有把学习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因此总是进步不快。通过学习曾国藩坚持练习书法的精神从中受到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漂亮的粉笔字板书。因此我也应该把练习粉笔字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把它当作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来对待。在空闲时间里抽出几分钟时间练上几个字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把粉笔字练好。
第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我读《曾国藩日记》中收获的一句名言警句。学习中碰到难题是常有的事,关键是要有勇气和决心下决心去攻克它。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会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很快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匪浅的。
第八,“吾辈读书惟要虚心静虑。”是我读《曾国藩日记》中体会出来的一句箴言。读书最怕的是浮躁的心态。有了浮躁的心态什么书也读不好、学不好!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知识内容也不断更新。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要具备虚心好学的精神风貌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九,“吾生平长进全
曾国藩读书笔记摘抄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读书笔记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在阅读他的读书笔记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
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明理、增长见识、提高修养。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他提倡读书要注重质量,不要只追求数量,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深入阅读,理解其中的道理。
在读书笔记中,曾国藩还提到了读书的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泛读,了解书籍的大致内容;第二步是精读,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第三步是反思,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对书籍进行思考和总结。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地吸收其中的精华,获得真正的学问。
除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外,曾国藩还提到了读书的目的。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事。他提倡读书要注重实际应用,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够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阅读曾国藩的读书笔记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他的读书笔记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示。它让我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让我学会了如何读书,让我明白了读书的目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像曾国藩一样,用心去读书,用心去思考,我们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学问,一定能够成为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曾国藩读书笔记摘抄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读书笔记也备受推崇。以下是一篇关于曾国藩读书笔记的摘抄: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在读书方法上,曾国藩提出了“熟读精思”的原则。他认为,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他强调了反复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的精髓。
曾国藩还强调了读书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他认为,读书不仅要读经典著作,还要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哲学书籍等。他认为,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曾国藩还强调了读书的实践性。他认为,读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他提倡在读书的同时要积极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总之,曾国藩的读书笔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他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提出了“熟读精思”的原则和广泛多样的读书方法,并提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他的观点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第五篇:曾国藩家书家训摘抄
曾国藩家书家训摘抄50条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
2、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
4、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5、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6、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曾国藩
7、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8、曾国藩语录: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6,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7,另起炉灶,重开世界。8,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9,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时。10,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
9、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曾国藩
10、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曾国藩
11、轻财足以聚人,艏鹤阋苑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国藩
12、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
13、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14、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曾国藩
15、人生莫惧少时贫。――曾国藩
16、【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曾国藩
17、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
18、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19、①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②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③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④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⑤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⑥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曾国藩
20、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
21、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22、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曾国藩人生三境说。――曾国藩
2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曾国藩
24、“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藩”
25、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诫子书》
26、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
27、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28、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曾国藩
29、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曾国藩
30、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曾国藩《致吴竹书》
31、世间事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曾国藩
32、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曾国藩
33、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4、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
35、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
36、人生莫惧少年贫。――曾国藩
37、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曾国藩
38、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曾国藩
39、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40、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曾国藩
41、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曾国藩
42、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
43、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44、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45、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曾国藩
46、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曾国藩
47、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曾国藩
48、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曾国藩《战天京》
49、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50、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