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材料提供人:吕凤莉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庞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比初中与高中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高中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培养人文情感价值。然而,由于历史课学生识记内容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力不从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这里,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反思,以求教于大方。
反思之一,应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般人们心目中的历史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传说传讲,是以正史为依据通过戏曲、历史小说、评书、影视网络等获取的。这些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赞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主导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驾驭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不是物。是人创造了繁荣的经济文化,没有人类就没有今天社会的文明。但是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教学对这些内容的体现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似乎是人屈从于政治经济,人的主体主导作用没有鲜明生动地体现在历史教材教学之中,只感觉是枯燥无味的政治经济内容,没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键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础。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学校: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 姓名:王有龙
美国历史课上有这样一个案例, 历史课上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 说,如果想要加分就给我 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加分。学生们都愤怒地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 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 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 命,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梦》的篇章。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被老师刚才的话深 深吸引和打动。老师趁机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
1、种族歧视的危害。
2、消除种 族歧视的意义。于是学生开始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究。这是西方的课堂, 我们姑且不讨论在课 堂上教师和学生“打架”的事情,姑且不讨论混乱的课堂秩序。在这个历史课堂上,师生在 教师设置的历史情境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 学生自然地参 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探讨历史。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上高速公路,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这便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 要用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现代历史观念, 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主体, 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感悟和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当中来,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建构课堂
转变教学理念,是新课改中的最主要转变,就是要改变“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 方式, 让老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 生学会自主学习, 并且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要注重 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组
织引导及课后的巩固反馈这样三个环节, 当然主体环节是课中环节, 即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 计,主动建构课堂,巧妙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 教师的课前设计和设计中的智慧。如我是这样设计《辛亥革命》这节课的: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庆节天安门 广场所放的孙中山先生画像 ,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提问两三个同学让其 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集中点评,自然导入新课。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即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创新。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 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和探究, 始终 以学生为主体。同时, 我认为不能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把自主学习变成学生的自 由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 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而应该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作秀,不折腾,不走过场, 不一刀切, 该精讲时必须精讲, 该细讲时必须细讲,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 灵活安排。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看表面 ,而应该看学生是否学的轻松,是否学的满意,是否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际上, 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传统课堂秩序的控制, 更重 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 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 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并及 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 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而实现 “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便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 创新的欲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课程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恰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均可引入其中。但历史课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大。并且 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 +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 些知识传递给学生。我认为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 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
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兴趣, 活跃课堂;也便于通 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我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 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罗斯福新政》这节课,在讲到 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我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再现当时的情境。然后, 借助于一个特殊调 焦的镜头,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 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几个学生指出他们所 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 列的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 ?(2人们在干什么 ?(3他们为什么这样 ?(4你认为这 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5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之后讨论 开始, 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历史信息, 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纲要。学生们则了解 到 20世纪 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如果没有多 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因而 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 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否则是不可能教好 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 认识, 我想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 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之外,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 去解决。即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 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 往往是其
他学科的专业教 师代课或兼课, 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对初中历史知 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 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 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 切的感受是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 才知道该 怎么做。投身新课程改革,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如何在两难中抉择,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 不能不走, 不能走错,更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 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与教师交流,了解到教师考虑较多的是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师们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是普遍接受的,但如何进行实践操作却感到十分茫然。所以,谈到新课程实施,首先在于帮助其成功完成教学设计。
一、研读课程标准——建构教学目标
“怎么教”是以明确“教什么”为前提的,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理念、体会课程设计思路、明晰课程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课标建构每一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即“三维”目标)。
如要确定人民版教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可进行如下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分析。
再如人民版教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例;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主要表现和作用);认识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探究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代赞颂秦始皇的诗歌和秦朝“兵马俑”等历史图片,感受秦朝初步实现统一的宏大气象;通过秦朝始创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难点:秦代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当前历史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尚存在下列问题:
1.受“大纲时代”教学惯性的影响,不少教师仍习惯于脱离“课标”,直接依据教材和教参进行教学设计。还没有真正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穿新鞋走老路的还较为普遍。
2.面对课标那寥寥数语,有很多教师不知教学如何选点,无法控制教学的宽度和深度。1 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突出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也未呈整合态。很少有教师能对每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称职的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大多是干干巴巴的几条,表述雷同,不见深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不少教师没有认真关注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诸如了解、知道、列举、说出……理解水平的,认识、说明、简述、概述、理解、概括、比较、分析、探讨……应用水平的,收集、编辑、调查、制作、讨论、展览、总结、评价……结果教学目标设计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过高,导致教学难度过大,背离了课标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
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教材被誉为教材群之“母港”[1](p.283),是教材系统中最为主要的“教材”,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如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各种教材涉及的内容都非常全面,而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故教师围绕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的重点应放在提炼“有利于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作用的史实”,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突出时代背景)、《天朝田亩制度》(新水平)和《资政新篇》(新特点)、抗击外国侵略军(新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局限性的史实。”如太平天国毁坏偶像和非儒删书、天京变乱等。
再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特别难处理,第一,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日本侵华的罪行太多了,应如何向学生介绍呢?我们的处理原则是面的展开、点的聚焦。在教学中先是依据教材概述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①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残酷的暴行。②疯狂的经济掠夺。③推行奴化教育。④扶植傀儡政权奴役中国人民。(依据人教版、人民版教材)然后选择几个点去展开。如野蛮的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野蛮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对解放区军民的残酷扫荡等。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其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结合人教版教材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市陈刚老师设计了如下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体现对学生学史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和考查。
问题一漫画“冷战”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和创新 2 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动手创作能力等。
情景设置
基本素材包括:三个人、一个喊话筒、一支消防水枪、一把雨伞。
基本要求
(1)必须要在画面中显示出与“冷战”相关的主要内容:丘吉尔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苏联的反击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组织。
(2)情景的设计必须要体现出美苏冷战过程中的对峙状况。
(3)人物的描述或设计要明确的体现出个性特征,让人一目了然。
(4)可以根据需要自主添加素材,但情景设置中提供的素材必须要使用。
(5)建议自由组合成3至5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创作。
(6)作业形式可以是详细、准确的文字描述,也可以绘制成一幅漫画(建议有一定绘画能力的同学可尝试)
作业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专题学习档案。
问题二
模拟会场
材料一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9)
材料二
我们有决心紧急地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相互依靠、共同利益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而不问其经济和政治制度如何,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且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要的会议发言稿,包括中心议题,议题的具体内涵及其成因,会议的意义。(不得超过350字)
问题三
我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基本要求
(1)内容可以从一个欧洲人的梦想、一个日本人的梦想、一个俄罗斯人的梦想、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一个非洲人的梦想中任选一个。
(2)站在自己扮演角色的立场发表个人见解,不必受到传统观点的约束。
(3)形式:一篇不超过5分钟的短小精悍的演说辞。
提示角度
欧洲人的梦想可以是对欧洲一体化问题的支持,也可以是反对;日本人的梦想可以是对美国说“不”,也可以是对过去罪行的认识和道歉,还可以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军国主义的赞扬;俄罗斯人的梦想可以是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也可以是对民族冲突、恐怖灾难的忧虑;中国人的梦想可以是民族振兴的自尊和自豪感;非洲人的梦想可以是对贫困、疾病、干旱、落后和战争的悲痛和控诉,也可以是对民族和国家富强的期盼。
评价方法
(1)评估结果记入专题学习档案。
(2)挑选比较优秀的演说辞,由学生在课前即兴演讲。
另外,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教师一直找不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我们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是强调教师借助于新教材丰富的历史图片来进行尝试,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古代文物的精湛工艺、书画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生花的妙笔也无法准确传递只有感官才能欣赏到的美。因此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时教师都会自觉地让学生通过历史图片去联想、去体悟、去感受那艺术的美。当我们看到学 3 生被那一件件艺术作品深深吸引,惊叹不已,并因此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时,我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影响教材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的教材,它的体系设计必然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实际教材编写中,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徐州市实行的是分层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要有两套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案。如人民版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我市教师设计的两套方案是:
方案一
完全依据教材的教学方案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秦朝疆域的扩大
(1)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攻占阴山地区等军事要地,修筑长城。
(2)南方:征岭南、开灵渠。
(3)西南:在西南夷地区开道路,任官吏。
3.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关于郡县与分封的争议
2.郡县等基层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3.郡县制设置的意义
三、秦汉王朝的官僚机构
1.“皇帝”的由来
2.三公九卿
3.“朝议”
四、挟书律
1.焚书坑儒
2.“挟书律”
方案二依据课标和教材创生的提高方案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权的至高无上
(1)皇帝的由来
(2)皇权的至高无上
(3)皇帝制度的影响
2.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1)“三公”和“九卿”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影响
3.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1)郡县设置的历史溯源
(2)秦朝广置郡县
(3)郡县在历史上的演变
(4)郡县制度的历史影响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和认识
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奠定“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2.政治制度建设影响后世。
郡县制度的建立
文物法度的统一
驰道御道的开辟
兵器险阻的消除
传统思想的控制
万里长城的修筑
南北边疆的开拓
3.民族融合加速,形成中华多元一体格局。
三、课程内容教学化——追求真实的课堂效果
课程内容的教学化是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教学设计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贴近教学实际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内容教学化设计应是一种学案式设计,教师应注意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材内容教学化设计,应有学生“预习”方案的设计,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应有教师讲解重点的设计,教师的讲解应把握好“四个三”,一是“三度”(深度、广度、密度),二是“三性”(基础性、实用性、时代性),三是“三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科),四是“三易”(易混、易错、易忽视)。学生训练试题的设计,这些试题应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达成和能力的培养。
如人教版专题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进行如下的教学化设计:
片断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
激疑: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皇帝”二字,提问学生面对这两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也许会想到故宫、秦始皇、电视剧《戏说乾隆》、电影《火烧圆明园》等。)你知道“皇帝”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吗?
探究:教师提供材料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问题:
(1)秦统一后参与议帝号的主要有哪些人?
(2)“皇帝”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秦始皇急于确定名号的目的何在?
(3)在这次议帝号的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哪些决定?
(4)你能谈谈皇帝这一名号的确立对后世有何影响吗?
片断二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激疑: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统一管理全国的政府。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那么他都设立了哪些官员来辅助自己呢?
探究:教师提供材料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问题:
(1)据材料指出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主要官员“三公”的名称及其职责。
(2)你能说出中央这些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吗?
(3)有人认为秦代这些宰相和辅弼大臣的设置和运用,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宰辅制度,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能说出秦朝宰辅制度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吗?
片断三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激疑:县、乡仍是今天的基层行政组织,你希望知道它的来例吗?你希望了解当时县、乡都有哪些干部编制吗?你想知道当时的县太爷都有哪些权力吗?
探究
教师提供资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郡尉,秦官,掌佐守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东汉)班固《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问题:
(1)秦统一之初,秦始皇为什么围绕地方行政制度设置展开一场讨论?秦始皇为“求其宁息”最终同意在地方设置什么行政机构?这一机构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秦朝在郡县设置的主要官员有哪些?各负何责?在县以下设置的主要行政机构有哪些?
(3)从社会稳定与制度建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作者简介】陈伟国(1963-),男,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
【责任编辑:蔡世华】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转引自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