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19-05-15 12:5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阅读答案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一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阅读答案及翻译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①。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

(选自宋r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石介(1005~1045),宋代散文家,字守道。②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11.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说年龄,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是以某种称谓来代替。如:垂髫(ti~o),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B.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文中的“庆历”“嘉祐”都是宋仁宗的年号。

C.进士是对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的称呼,并赐出身。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中既是散文家又是著名词人的是苏轼和欧阳修。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B.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C.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D.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13.下列对“吾得其为人”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见到范公的为人 B.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C.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 D.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参考答案

11.D(“唐宋八大家”之首不是“柳宗元”,而是“韩愈”。)

12.B(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13.A

【参考译文】

宋仁宗庆历三年,我才十来岁,在乡校读书。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着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先生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问先生,文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也是普通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我)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第二篇:【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作业及答案(范文)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2.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

3.(2013·合肥高二检测)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 的是()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5.欧阳修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A.积贫积弱的局面

B.皇室非常奢侈,人民贫困 C.阶级矛盾尖锐

D.制度有很多弊端

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7.(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8.“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

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

(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

(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10.(2012·长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

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杜书文《“庆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二 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马立诚《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

现象。A、C是题干中局面的表现,而非原因;B是造成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D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西戎已叛”“北虏”“岁币”等可知是少数民族危及北宋政权,即民族矛盾。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由材料“财不足”和“兵不足”等信息可知财政困难,兵力衰退,再结合北宋的有关时代特征,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的出现,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财政困难。故在改革中应注重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故选B。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加剧。因此可知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是整顿吏治方

面的措施,C、D都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词“西戎”“北虏”“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2)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3)题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约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0.【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等总结;第二问,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核心是“明黜陟”;第三问,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破格提拔”等信息分析。第(2)题,首先从材料中概括失败的原因,即依据“北宋政府体制决

定”和“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分析。然后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分析。

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核心:整顿吏治。

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2)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规律方法】非选择题解题注意事项

(1)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等,那么总结答案时一定要依据材料内容分析总结,材料中有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受课本内容的局限。

(2)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那么,首先要依据材料总结答案,然后再联系课本内容进一步总结答案,切记不能只依据材料回答,否则答案会不全面。

(3)总结答案时候,每一要点的“字”不必多,但要点可以多。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下载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阅读答案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