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种植区耕地质量现况及建议农科论文(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12:1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烤烟种植区耕地质量现况及建议农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烤烟种植区耕地质量现况及建议农科论文》。

第一篇:烤烟种植区耕地质量现况及建议农科论文

一、烤烟种植区耕地质量主要存在的问题

1)土壤有机质偏低。

测试结果统计结果看,烟草种植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30g/Kg的等级占抽样面积的54.8%,表面上高等级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但所占的比例当中还包含占10.8%碱性条件和8%的强酸性耕地,实际上土壤有机质称得上高等级仅为36%,中低水平达64%之多。

2)适宜的烟草生长的土壤pH值面积不大。

土壤pH值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等关系较大,从而影响到土壤生产性能和烟草的生长发育。烟草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幅度较宽,pH值4.5~8.5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但pH值偏高或偏低都会对烤烟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3)耕地土壤酸化明显。

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耕地的管理及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土壤利用管理方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人为活动影响,特别是现代农业的进程,对耕地土壤pH值产生较大的影响。土壤pH总体平均下降0.88个pH单位,其中土壤pH上升的只有102个地块,面积349hm2,仅占可比总面积的15.3%;下降的有672个地块,面积1927.5hm2,占达84.7%,土壤酸化是土壤质量退化的表现,不仅影响烟草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烤烟质量,还间接影响烟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4)耕地抗逆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两大方面,一是耕层浅薄。烤烟植株根系十分发达,主根、侧根在土壤中生长延伸范围大,整个根系在土壤中呈大园锥形分布,有70%~80%纵深在16~50厘米,幅宽25~30厘米的土层中。调查结果统计,烟区耕地耕层厚度平均13±2.1厘米,其中在10~15厘米之间的面积达2074.5hm2,占总面积80.67%。15~20厘米面积为489.3hm2,占19.0%,大于20厘米只有8.7hm2,仅占0.4%。耕层浅薄,土壤保水容肥能力低,抗逆性能差,限制烟株根系下扎与延伸范围,不利于烟株的正常生长。调查结果的统计,植烟区耕地满足作物生理需水的条件并不理想,基本满足和充分满足作物需水的只有四成左右,近六成的耕地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满足不了正常生理需水要求。5)土壤有效养分不平衡。土壤养分的化验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由于农民有重施氮肥管理习惯等原因,造成烟区的土壤养分不协调,全氮高等级占比例较大,占总面积的达82.9%,而有效磷和速效钾高等级的只有33.4%和27.8%,作为蓄备钾素供给的缓效钾更低,仅占16.4%。

二、烟草生产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以有机质提升为主的土壤改良技术

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烤烟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实质高等级面积占的比例实际并不大,总体以中低水平为主。人口不断地增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其它产业的发展等,要求耕地的肥力水平不断地提高,以不断地满足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烤烟对微量元素比较敏感,而微量元素的适宜范围比较窄,化学肥料补给容易发生不足或毒害,通过增施有机肥可有效地防范烤烟生产中微量元素的不足和伤害。土壤有机质是稳定土壤环境如土壤pH值等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六成的耕地生产过程基本不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投入量不足,影响烤烟种植区土壤肥力进一步提高,不利于烤烟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千方百计地积制有机肥,不断地增加农田有机肥投入,力争耕地年有机肥投入量在15000公斤/hm2以上,不断提高农田有机质水平。

(二)工程措施加深耕作层

烤烟种植区的耕作层浅薄,是多年耕作粗放的结果。犁翻深度长年处于浅耕状态,造成耕地土壤耕作层浅薄。植烟区的耕地所处的地形部位多为农田基本设施较差的坡地,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雨季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日久累积也造成旱坡地的耕作层浅薄。因此采用工程措施加深耕地的耕作层,要根据地形部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操作方式,平地宜大型机械逐年加深犁翻2~3厘米,旱坡地推广小型机械深耕作业,直至耕层厚度达到20厘米为止。无条件进行机械作业的旱坡地,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设好防洪沟,采用等高种植、等高设生物篱、田间生物覆盖和作物秸杆覆盖技术,减少农田水土流失,最终达到保持甚至加深耕作层的目的。

(三)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乐业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干湿季节明显,雨水丰富,但分布不均,5~8月为丰水期,其它的月份则相对较少。因此,植烟区的3月至5月的移栽期、还苗期、团棵期,需水量较大的旺长期,如果这些物候期不能满足生理需水,则造成烟株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早花,影响烤烟的产量和品质。调查结果表明,乐业县烟区基本能满足作物生理需水的耕地只有四成,六成耕地均不同程度地受干旱缺水影响。

(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优质烤烟生长需肥规律和主要土壤养分水平,合理调整施肥配方。目前烟区耕地主要土壤养分现状为土壤全氮含量偏高,耕地过多地氮素积累,特别是单质氮过度积累是土壤酸化的主要成因。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适度控制氮肥用量,做好氮肥施用方法的运筹,做到氮的投入与带走基本平衡,实现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和农田环境协调发展目标。针对有效磷和速效钾水平属中等偏低现状,通过测土,根据磷钾元素丰缺状况,合理增施磷、钾肥。除石灰岩母质可供镁营养相对较丰富外,其它都存在镁缺乏发生的条件,所以对于pH小于6.5和成土母质为上述的后三者的耕地,特别是水田,应重视镁肥的施用,可因地制宜,选择施用钙镁磷肥、石灰石粉和增施化学镁肥的方式,增加镁营养的有效供给。

(五)建立烟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

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土壤肥力变化不易观察到,一旦观察到变化时,土壤肥力变化已达到非常严重程度的特点,这就需要建立烟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应对和纠正对烟区土壤产生不良影响的耕种方式,促进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建议的农科论文

1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在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既能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同时,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政府要引导各方主体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拓科技创新之路,改变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企业多以低价优势作为竞争条件的状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先进的研发能力占领全球市场的做法,走科技创新之路,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等相关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技术研发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2把生物、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作为技术研发的全新方向

顺应品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精致化的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把生物、物理、机械防治领域技术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和重要专利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把具有发展前景的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作为重点领域,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对相关领域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生物、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的扩张趋势,强化研发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提升技术研发的集成创新水平,并对技术成果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巩固技术竞争力。

3把企业作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的核心主体

按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决定作用的战略思路,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积极引导资金、人才、平台、政策等相关创新要素向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制度,推进研究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引导企业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利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企业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的核心主体地位的全面形成。

4把配套的政策支持作为病虫害防治专利发展的环境条件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特别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专利申请具有前期投入较大、变现周期较长、准公共物品属性等典型特征,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扶持力度。把创造良好的配套政策、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制度环境条件作为推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的重要条件保障。从发挥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出发,把专利资助、补贴、税收、立项、贷款等配套扶持政策和产业政策、用地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等配套保障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提供政策支撑和激励保障。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5把构建专利战略作为农作物病虫害专利发展的有效保障

结合企业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主体和专利申请主体的定位,进一步强化企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利战略的构建,强化和重视专利信息的检索和管理,推动企业在科技活动中重视和发挥专利信息的检索、分析和管理的作用。引导有条件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相关企业根据企业需要构建符合研发要求的专利数据库。在进行技术研发之前,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检索和分析,了解该技术领域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竞争对手,发现技术研发的密集区和空白区,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科研优势,确定科学研究和财务投资方向,正确定位自身的技术战略意图,做出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决策,真正把完善的专利战略作为决定企业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的决策指南、路径指向和行动指针。

第三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问题及建议论文

摘要:粮食功能区建设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基于此,阐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模式;土地流转

1浙江省缙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

建设情况浙江省缙云县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计划总投资1.8亿元,到2018年建成粮食功能区74个0.53余hm2,重点建设内容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质量提升、三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等工程。2010-2014年,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815.0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146.0万元,市级资金20.0万元,县级及以下资金2557.0万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2个0.30万hm2。新建修建机耕路35.49km,排灌水渠56.25km,机埠16个,下田坡157个,购置各类农机具386台套,建成育秧中心6个、烘干中心2个,拥有育秧流水线6台、插秧机14台,其中高速插秧机3台,稻谷烘干机2台。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土壤肥力培育,三新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不断加强,提高了功能区的粮食生产旱涝保收能力,为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种粮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田立地条件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度

待建的粮食功能区原有基础条件较差,机耕路、灌排和电力设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标准农田等级低、坡度大,农机进出田难,因此沟渠路等修复、新建成本高,加大了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

2.2地方财政支持薄弱,功能区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缙云县是浙江省欠发达的山区,功能区建设主体(乡镇)和县财政都很难安排足额资金用于功能区建设,功能区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水利、农发、农业厅等项目资金扶持投入,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变化大、不稳定,需求缺口很大。

2.3功能区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差,建设难度大

缙云山区人多田少,平均每人不到0.03hm2,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低,除机耕比较普遍外,其他服务如育供秧、机械化插秧、全程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等都还没有普及,主要原因一是田块分散,二是田块不规则,三是田块间落差大,农机进出难,成本高,利润少。

2.4功能区非粮化严重,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同种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相差很大,种植经济作物越来越多,农田作物插花现象越来越严重,粮食种植现状很难维持,连片程度低,不利于组织统一的机械化生产,服务组织开展服务难度增加,效益降低。加上经济作物的大量发展,农田流转租金大幅提高,制约着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规模化很难提高。2.5用地审批难,影响服务组织发展从2010年开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缙云县共申报获批育秧中心及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共6个,目前还有几个合作社要求建育秧中心,均由于土地审批较难而搁浅,严重影响了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3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建设考核力度

一些干部群众对粮食功能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从政治高度去认识,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虑的多。粮食功能区建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各级政府要真正重视功能区建设,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将功能区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把功能区建设完成质量,作为功能区所在地党政领导的考核指标之一,以确保功能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2力求政策倾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丽水市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地方财政用于功能区建设配套资金较少,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议在全省统筹安排粮食功能区建设项目资金时,给予政策倾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招投标、工程监理、功能区立牌支出。

3.3提前示范引导,促进服务体系建设

丽水山区粮食生产多以散户为主,经营规模很少,单家独户购买机械生产不合算。因此,要以乡镇为主,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或以乡镇为单位,由农机、农技等部门牵头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散户、小户开展服务。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这些组织予以支持,鼓励他们积极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服务。

3.4创新种植模式,稳定粮食生产水平

针对丽水山区单纯种粮规模少、效益低,种粮现状较难维持的实际,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植模式应灵活运用,应积极探索粮经型的种植模式,既要稳定粮食产量又要使农民增收,促使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推广“菇稻轮作”“菜稻轮作”“药稻轮作”“席草稻轮作”等新型种植制度,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高效生态模式应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也可推行粮食新“三熟”制度,如蚕豆/春玉米-晚稻、蚕豆/玉米-玉米;同时,要积极开展冬季农业生产,扩大鲜食蚕(豌)豆、马铃薯、鲜食春大豆、春玉米等粮菜兼用作物生产,增加粮食总量,提高种植效益。

3.5加强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推动功能区机械化生产水平,二是推进社会化服务的建设。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土地流转工作,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或者通过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化服务组织的统一服务经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种粮效益,努力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第四篇:玉米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及控制建议论文

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的一种农作物,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淀粉行业、饲料行业、工业、医药业、食品业等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玉米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关人员在生产玉米时需要对影响玉米安全质量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了解影响玉米产量和安全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更好地促进玉米生产发展。

1玉米的生物学基础

1.1分类

按照籽粒形态和结构,玉米可分为马齿型、半马齿形、糯质型、硬粒型和甜质型等;按照生育期,可分为早熟玉米、中熟玉米和晚熟玉米;按照株型,可分为紧凑型玉米、披散型玉米、半紧凑型玉米。

1.2生育阶段

玉米的生产发展经历了种子发芽、出苗、拔节、孕穗等一系列成长过程。玉米生育成长的阶段具体分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三个阶段[1]。苗期阶段的玉米是指玉米种子萌发出苗的过程,这个阶段的玉米会生根、长叶、分化茎节,是玉米吸收各种营养最快速的阶段。穗期阶段是指从玉米拔节到雄穗开花的阶段,也是玉米吸收营养和繁殖生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生产情况决定了玉米的果穗大小、果穗数量。花粒期是指玉米从雄穗开花到颗粒发展成熟的阶段,这是玉米籽粒成熟的重要阶段,需要相关人员做好玉米的田间管理。

2影响玉米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2.1玉米品种的选择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能够种植的玉米类型繁多,商丘市场能够生产的玉米种类每年就达200~300个。玉米生产种类的繁多,使农民不知道选择怎样品种的玉米种植,再加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玉米转基因品种也逐渐增多,陆续出现在市场上。但受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影响,玉米转基因品种的流通出现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玉米质量安全。

2.2包衣剂的应用

现阶段,玉米种植时选用的都是包衣种子。正规的玉米种植企业采用的包衣剂质量高,表现在包衣质地均匀、不褪色、不黏连。但不正规企业选择的包衣剂则是不符合相应的玉米种植标准,对玉米的总体产量和安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3玉米播种期不集中,播种质量较差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玉米播种期不同,具体播种期甚至相差30d左右。受播种期不一致的影响,玉米生产发育的进程和速度不一,加大了相关人员督促检查的困难,甚至还会出现因麻痹带来的玉米种植效果不理想。加上玉米制种基地的布局不合理,同一个播种区域的前作物类型较多,生育期也存在差异,加重了播种期不同带来的玉米质量安全问题[2]。同时,一些玉米地的播种深浅不一致、土层厚度不均匀,导致出苗玉米不整齐,加重了玉米播种整治难度,影响了玉米的质量安全。

2.4肥料和农药使用不合理

第一,肥料施用的不合理表现在氮肥的过度使用加重了玉米生产环境污染。氮肥和水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资料,但在农作物生产水平的提升下,过度使用氮肥和水资源会加重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玉米的安全和质量,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农药使用的不合理。伴随玉米种植结构的发展变化,玉米种植病虫害频发,表现在:一是秸秆还田政策加重了土壤中的病原菌、虫源;二是玉米品种种植的单一化发展,玉米自交系的利用率较大加重了玉米虫病的发生,降低了玉米的抗除草剂能力;三是全球气候变暖加重了玉米种植病虫害的发生。

2.5田间排水不顺畅

一些玉米地的种植靠近低洼池、水稻田等地势较低的地区,在具体的种植管理操作中面临较大的草害、虫害、水害等,降低了玉米的质量,使玉米的外在质量不符合要求。

3完善玉米种植管理,提升玉米质量安全的策略

3.1做好玉米种子的严格把关

关于地区玉米种植,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从玉米种植的源头上把关,保证玉米种子进入市场的安全。同时,还要求农民要购买玉米种子时要到正规场所,同时保存好购买玉米种子的发票,以便溯源。

3.2合理选择玉米播种时间

原有的玉米播种时间和田间生产作业一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在这个时间播种玉米易出现毁种或者缺苗的现象,原因是玉米本身的自交系生活能力不强,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如果较早地进行玉米播种,受土壤、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会降低玉米发芽能力,影响玉米安全质量[3]。为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在每年5月初种植玉米。另外,结合温度、天气对玉米出苗的影响,为了保证玉米全苗,在玉米播种期间内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和温度来调整,如可以在每天温度达到12℃以上之后播种。

3.3把握好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关系

基于单交系玉米叶片数量少、植株生产速度慢的问题,在玉米播种时需要适当增加玉米的密度,进而提升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安全质量。在一般情况下,每66m2田地的玉米种植密度不小于4000株是最适合的玉米种植密度。

3.4合理应用玉米施肥剂和农药

第一,结合玉米的生长规律合理使用化肥,控制玉米肥料中的磷、钾等物质的含量,同时还需要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适当地增加微量元素肥料,为玉米安全生产、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提供重要支持。第二,加大对限制使用农药的清查力度,制定玉米种植农药使用标准,加强对高产值、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的推广。

3.5做好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

第一,抓好全苗。结合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来合理确定玉米的播种数量,并结合当地的温度、气候等因素定期播种,确定玉米播种之后的镇压时间[4]。第二,适当施加肥料。基于玉米单交自交系生活能力不强、根系不发达的特点要结合玉米的生长实际来适当施加肥料。

4结语

本文结合玉米的生物学基础,从玉米品种的选择、包衣剂的应用、播种期选择、肥料和农药使用、田间排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玉米质量安全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结合玉米种植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玉米质量安全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安全质量,为我国农作物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幸华,程元霞.玉米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7):56,60.[2]孙罛,张振平.玉米种子质量分级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6(6):80-81.[3]李春维.影响澜沧县玉米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因素和改进措施[J].乡村科技,2016(33):9.[4]王彦秋.论玉米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措施[J].民营科技,2007(7):74.

下载烤烟种植区耕地质量现况及建议农科论文(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烤烟种植区耕地质量现况及建议农科论文(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