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节神话的故事
众所皆知,春节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虽然这些传说故事没法证明它的真实性,但还是为春节这个节日增添了神话般的色彩。下面我们来看看春节神话的故事,欢迎阅读借鉴。
驱赶年兽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快过春节了,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争花治天下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帮忙探查。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什么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经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第二篇:春节的神话故事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有很多关于春节的神话传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神话故事,欢迎阅读。
春节的神话故事1:祭灶王的传说
灶王又被叫做“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火神”等,是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南北朝以后,对灶神的信仰已成为民间的习俗。隋唐以来,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续到近代。
春节传说之七: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的神话故事2: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也有许多关于春节的传说和各地的习俗。
春节的神话故事3:熬年守岁放鞭炮
熬年守岁,其实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一整夜来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亲人一起开着春晚搓麻将、打牌中度过这一晚的,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年的怪兽会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来吃人,鸡鸣破晓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们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年,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关好门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大家又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年熬年守岁,其实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一整夜来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亲人一起开着春晚搓麻将、打牌中度过这一晚的,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年的怪兽会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来吃人,鸡鸣破晓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们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年,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关好门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大家又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神话故事4:“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每逢大年三十的夜里都出来害小孩。他只要用那双惨白的手在熟睡的小孩额头摸三下,小孩子就会发高烧,讲呓语;等到几天后高烧退去,原本聪明伶俐的孩子就变得神志不清,呆头呆脑了!
人们害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在这一天通宵灯火团坐不睡,“守祟”保护孩子。后来有一户姓管的人家老来得子,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孩子,他们在这一晚就逼着孩子玩耍,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小孩拆了又包,一直到睡下。但这夫妻俩可不敢睡,守在孩子身边。半夜狂风骤起,“祟”又来张狂而来,当它得意地准备用手去摸孩子的额头时,枕边突然裂出一道亮光,“祟”吓得魂飞魄散,仓惶而逃。后来这对夫妇把“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大伙儿,家家户户也就年年按照这样的方法防“祟”,小孩子们再没被伤害过。
据说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保佑孩子平安。红包“压祟”的习俗也延传至今,因“岁”与“祟”谐音,“压祟”发展到现在也就自然叫做“压岁”了。
第三篇:关于春节的神话故事
导语:春节的故事主要为你讲述的是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神话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关于春节的神话故事(1)
2月11日,今天是大年的初二。
按照多年的习惯,每当清晨的6、7点左右,我照例是要起床的。初一这样,今天是大年的初二,我也依然。
起床后,我总感到少了些什么,像是一种很熟悉的声音。此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时竟想不起来。那是什么呢?原来耳边没再听到前两日那种“噼啪”近似轰鸣作响的鞭炮声。今天和昨天相比,简直冰火两重天。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蹑手蹑脚的起了床,洗漱完毕,牵着自家的小狗“笨笨”到外面溜溜弯。
天都大亮了,到门口一看,能见到的人们极少。但见地面上到处是燃放过的炮屑碎纸,正随着清凉的微风随意飘荡,四周冷清清的。路上的汽车也极少。细细听来,极远极远的地方,还有稀稀落落闷闷的炮响。除此以外,到处都显得格外寂静。
于是我想,或许这两天的人们忙着过年太劳累,太辛苦了。大年三十,有的家忙活着包饺子,有的要弄些丰盛的菜,一大家亲人一起吃个团圆饭,有的还要喝点酒助兴。好多人都喜欢看春晚,有的就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前。有的看春晚,一看就是大半夜,累了困了也不愿钻被窝里去舒服的睡觉,就是想看期盼已久好看好玩的节目。尽管春晚还要重播。
昨天是个大年初一,人们应酬自然也比较多。人们忙着拜年,忙着中午的盛宴。过节了,好多人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喝起酒来也无所顾及。大家偎在一起说天拉地,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老年人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健康、快乐,生活美满,孙辈又长了一岁显得可爱有佳,心情自然也好开心,乐呵呵地发着压岁钱,饭吃的较平时多了,那酒量也见长了。
不知不觉我回到家里,爱人还在睡觉,女儿屋里也静悄悄的,她们都还沉侵在甜美的梦乡里。
没有了昨日鞭炮的咆哮和喧闹声,四周静静的。霎时,我觉得这样也挺好。
我坐在自己的电脑桌前,打开了电脑,手指轻轻地敲打起来,随心所欲,心里咋想就咋说呗!话语随着键盘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一排排流淌着……
不知不觉就有了这篇短文,感觉还行,想发给大家看看。一想,我不禁哑然失笑。你想呀!现在好多人都还躺在被窝里睡大头觉,你写的这些东西又有谁会有空去瞧呢?
关于春节的神话故事(2)
2月9日。今天是除夕,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
前几天还不怎么感到有要过年的意思,总觉得还有一些日子哩,今天才算正式放假,不用急着赶时间去上班,可以在家里好好的歇歇,养养精神。
一大早醒来,耳闻四周响起“噼啪、噼啪”清脆的鞭炮声,年味颇感厚浓。看来,真的是要过年了。
今天的气温不算太低,感觉已不如往年过年时那样的寒冷。记得小时候就有一年,恰逢春节那天还下了一场厚厚的雪,白茫茫一片。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就起了床,外面的鞭炮声撩的我早就没了睡意,兜里揣满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小炮,手里拿着点着的香,跑到屋外面的雪地里去放炮,小手、小脸冻得通红,玩得可开心了。
那时,鞭炮虽没有现在的花色多、品种全,但也挺丰盛的。记忆里儿时放的鞭炮有:二踢脚、地老鼠、起火,摔炮、拉炮,火柴炮等。
二踢脚就是两响炮。一般是把炮竖立着放在地上放,点着后赶忙离开,这炮威力很大,容易伤人,随着一声炸响,炮到了天空后又会“彭”的一声炸响,放炮的、看放炮的都很开心。
“地老鼠”炮更危险了。点着后它四处乱串,还带着哨音,可吓人了;起火炮,旁边有个小棍棍,方便手拿着,点着后稍等几秒钟,这起火就会“嗖”的一声飞上了天,到了空中便开了花,就像现在的烟火,也有的是爆炸的响声。
春节就要到了,鞭炮声声入耳,家家过得喜庆,祝愿人人开心!
第四篇:春节的神话故事(写写帮整理)
在河北省邯郸一带民间,流传着关于过春节的神话故事。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人们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横联往往写着“行夏之时”四个字。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
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
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上坟祭祖„„
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人们称她为脏神,专管茅房,粪土),正在跟大肚子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几位神仙下凡,仍然没有回音。说着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几位神仙都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当他看到人们穿得新崭崭的;吃着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气,便召来弥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间诸事,谁叫你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们的吃穿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一句话,说得玉帝闭口无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打那以后,弥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门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还留着他的塑像。人们说,这事不能全怪弥勒佛,他毕竟是想给人们办好事。所以,人们照常为他上香。
第五篇:神话故事
2013-2014年第一学期《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期末作业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级:热动12-2任课教师: 陈小霞 姓名:王宁宇学号:12024370238成 绩
中西悲剧精神对比
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摘要:
神话一直是各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并且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西神话故事里,悲剧精神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本文拟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中西神话中的一种悲剧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键词: 中西神话 悲剧精神 对比
神话一直是中西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活力的领域,是初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感性的、表象的认识,是初民们借助想象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由于初民不能科学地认识那些超越他们理解力的自然现象,因而他们的种种解释就必然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力的敬畏、崇拜和奇幻的想象,从而与神话和宗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神话主要讲述各种。神。和与。神。有关的故事,它既是虚幻的超自然的,又是反映太初时代的现实生活。神话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学类型,是后世文学的土壤和源泉。
“神话”(myth)从辞源上说,来源于希腊文的 mythos,含义为“字”或“口头的语言”;而神话的总称(mythology)则来源于希腊文的 mytho+logos,希腊文中 logos 的是“故事”的意思,荷马和其他古希腊诗人都是在这些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的。权威的牛津字典对mythology 和 myth 的解释是: 纯虚构的叙述性结构,通常包含超自然的人物,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般观念。马克思对神话的科学性概括是: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
探讨中西神话作品,虽然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我们不容易发现实际的联系,但是在潜在中隐含着一种可比性。这种内在的价值,为我们探究中西神话的一种悲剧精神提供了基础。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就是说,他们总是处在与敌对力量的矛盾斗争中,他们往往要遭遇失败和困难,但是能保持崇高的气节,保持自己的理想与向敌对势力斗争的勇气,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追求,因此他们的失败和受难也常常显得特别光彩。在由主人公所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冲突中,展现了中西神话中一种共同的悲剧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 西方神话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希腊人对远古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认识并非恐怖的大自然,而突现为对一种超自然力,即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命运的关注,这种关于命运的悲剧意识浸透了整个希腊神话。
然而对命运的恐惧与困惑,并不能消解希腊人的战斗激情,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剧谱写了一曲曲反抗命运的悲歌。俄狄浦斯尚未出世,阿波罗的神谕就注定他将杀父娶母的可怕命运,无论他怎样躲避抗争,都鬼使神差地难逃命运的劫数;命运女神曾预言墨勒阿革洛斯的生命将随炉火中一块木片烧尽而终结,为此其母浇灭木片,并藏于密室。后来母亲还是为替她的两个兄弟报仇,而痛苦地将。命木。投进火里,使其在痛苦中挣扎死去;另一声名显赫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只因他是宙斯的风流种子,便终身难逃赫拉的迫害,最后遭人暗算,误穿毒衣而亡,应了死于俄忒山的神谕。这三个神话集中反映了希腊人富于悲剧色彩的命运观,俄狄浦斯难以逃躲的劫数,说明命运之无法抗拒;母亲杀子的悲剧,说明命运即使交在你手中,也难以把握;赫拉克勒斯的悲剧更说明纵然英雄盖世、本领非凡,也难敌无常的命运。因此,命运不可抗拒、不能把握、不可改变,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有悲剧告终。这种充满悲剧意识的命运观普遍反映在希腊悲剧神话中。诸如:战无不胜的阿喀琉斯命定将战死沙场,阿伽门农死于由神祗的诅咒所注定的家族仇杀,克西里俄斯也终于应了死于外孙之手的神谕。这都是人生悲剧在神话中的投影,在希腊人的视野中,生存的苦难更多源于神秘的命运,而非强大的自然力。“命运”的未可逆违在古希腊人那里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必然定则的笃信使他们把多神的神界谱系化为一统之域。神话叙事原是叙事者心灵关注的写照,古希腊人对必然的“命运”的敬畏,既使他们的神话叙事就此获得了某种一以贯之的纲维,也使以这种神话叙事和由之生发的史诗为先导的。悲剧。自始就定下了“命运”冲突的基调。[2]
西方的神认为,最可怕的惩罚莫过于既无用又无望的劳动。在加缪的哲学随笔 《西绪福斯神话》(1943)中,作者从存在主义文学的视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崇高的悲剧人物———西绪福斯。《西绪福斯神话》以古希腊神话传说为题材,塑造了一位加缪式的存在主义英雄。加谬宣称“应该设想,西绪福斯是幸福的”。从这儿,我们可以理解到加谬对“荒诞”的态度——他要让国王留在山下;他断定一切皆善;他并不看重结果!他已然承认:“对我来说,唯一的知数是荒诞,问题是如何走出去及应否从荒诞中推论出自杀”。
西绪福斯以狡黠著称,被宙斯惩罚在地狱里推巨石上山,每当巨石将到山顶,便滚落下山。西绪福斯重新推石上山,巨石重新落下,如此周而复始。这一徒劳无功的仪式被永无止境地重复着。加缪认为,西绪福斯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没完没了地经受徒劳无功的劳役之苦,而在于他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却并不回避那块巨石,要把他一次次推上山顶。这种精神是对权威的一种蔑视、挑战和反抗。他是充实的而且是幸福的,他的幸福在于他正视自己的命运,以斗争来获取存在。以反抗的行动获得某种意义,从而使人感到某种幸福,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也正是西绪福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3]
二 中国神话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远古之时,人类为了生存,为了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一次次的战斗,一次次的厮杀,在华夏大地上不断的兼并!融合,最终才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古代神话天空中充满了血雨腥风,为了保护自己部族子民和争夺生存空间,一代代的英雄们纷纷倒下,不论是天地的叛神,还是部族的战败者,残酷的战争都给他们染上了悲壮的色彩,而他们也以自己凄壮的人生经历!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出一曲曲响彻云霄的英雄悲歌。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是中国上古一场规模浩大的部族之战。
《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魅,雨止,遂杀蚩尤。”[4]显然蚩尤是一位失败的反抗神,他和黄帝是对立的双方,两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厮杀,虽然结果是蚩尤战败而死,但他的死是惨烈的。“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其械,化而为树也。”[4]被残酷处死的蚩尤用鲜血染红了枷铐化为枫林,林中每一片鲜红的枫叶上都铭刻着战败者的抗争与愤恨。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场大战的话,黄帝代表的是善!是正义,蚩尤代表的是恶,这是一场善胜恶败的战争,但是单就战时的情景来看,蚩尤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仍然为后世所崇敬,被尊为“战神”。蚩尤神话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了战败者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它的悲剧意义在于面对强于自身的异己力量敢于反抗,虽然竭尽所能却仍不免失败。
与战神童蚩尤相媲美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据古籍载,共工最初是以兴风作浪的水神面貌出现的。《左传》:“共工氏故为水师而水名。公共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之天下。”《淮南子》:“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昔者共工与领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5]撷项是黄帝的后裔,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因此,共工与领项争帝,可以看作是是炎黄部族战争的继续。战争的结局是以共工战败而告终,共工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撞倒了支撑天地的天柱,于是造成天倾地陷的奇异景观。由此可见,新旧世界的改换,需要悲剧英雄以生命作为代价来换取。这也正是后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大力赞颂共工不屈的抗争精神的原因。
面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现代人往往以伦理道德的价值标准来作为评判的依据,但是在远古之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生存权的争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同类间的竞争也在所难免。于是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对抗甚至厮杀,胜者在享有生存权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博得更多同类的认同,取得更高的地位。但在这一过程中总有失败的一方,倘若这失败的一方在斗争过程中也表现出惊人的勇气,顽强的生命力,不断抗争的豪气,那么即使失败也会赢得我们些许敬佩。那些在斗争中虽经历困难却不言放弃!虽最终失利但永不言败的精神,那种虽徒劳无功但仍不断抗争!不断努力的精神也正是悲剧精神的体现。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著名以及最为感人的故事。
在《山海经》里有详细的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坞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咏,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又《述异记》中记载:“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
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6]
精卫的悲剧是人与自然的悲剧,滔滔的河水东流到海,这既是炎帝族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也是困扰和威胁他们的祸水。当美丽的少女女娃被大海夺去宝贵的生命之时她只是自然面前的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在自然面前她没有任何过失,但是却无辜受难,丧失了生命,这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自然作为人的对立面对人类的局限甚至是威胁。在自然面前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脆弱,然而精卫虽小却不因自身小而怯懦,她的精神和意志并没有被自然所摧毁,她虽然失去了生命但灵魂不死,她悲愤于自己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无情的被大海吞没,而化作灵鸟发誓要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和微不足道的力量填平茫茫的大海,不仅向死亡发起挑战,也向大自然发起挑战。这样一个脆弱的小生命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从高高的天空上一次次的投下小树枝、小石子,想要填平大海,这是何等的悲壮。谁能不钦佩她顽强的意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到“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情赞扬精卫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
精卫是神话时代人类自身力量的化身,浩渺的大海则正是不可预测的大自然力量的代表,精卫填海正是体现了人的独特性,表现了人为了突破自然环境的局限性而进行的反抗与斗争,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就是精卫精神的伟大之处,也是这则神话的悲剧意识的所在。
纵览中西神话故事,我们在探究其主题的同时,在其主旨中寻觅到一种共同的精神,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类在早期的社会生活中,面对一种共同的命运以及各种邪恶势力所迸发出来的反抗意识。这种意识以及精神是极其可贵的。这是早期的一种革命思想,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类为自己的幸福而执着地追求。
参考文献:
[1] 汪介之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盖青.论希腊神话的精神主流,外国文学研究,J42010 年
[3] 王守国.古希腊悲剧比较谈,中国文学研究,2010 年
[4] 袁坷.山海经校注[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359
[5] 宋健林.中国神话悲剧初探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3,3:92
[6] 袁坷.山海经校注=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