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行赤山游记散文
如果要问我哪一次户外经历最为深刻,并不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红叶之旅,也不是抒遍胸怀的绿野寻情或海滨追梦,更不是惊魂动魄与心颤胆寒的飞岩崖险。在我所经历的所有户外线路中,真正能够深入我灵魂的是能够让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认清自我的走向辽南屋脊的“赤(赤山)步(步云山)连穿”。正是在那次艰苦的行程中,我遇到了真正的挑战,也学会了如何克服真正的困难。所以,再来一次“赤步连穿”成了一种渴望。然而机会难逢,竟一直未能实现。当看到了赤山的线路,头脑中瞬间便闪现了“赤步连穿”起始路段赤山的某些片断,心中便动了。恰逢同事急欲出行,这次赤山之行便在这不经意间达成了。
计划定下来了,压力也开始有了。同事们实实在在是那种非“驴”人群,带他们走户外内心一点底儿也没有,担心他们的体能,更担心他们的心理。在这种忐忑之中,我们开始了赤山之行。
〖一
二十五日凌晨四时五十分,我在出租车上开始联系同事。如我所料,同事们已经早早到了集结地。对于同事们的时间观念,我深有信心。职业决定我们,鲜有失约情况。我算是比较落后的,凡事儿总是“掐”点儿。原本第一次和自游快乐出行,又首次挂了那么多同事(同事加家属,我们共计十人),应当提前一些才恰当,我喜欢“掐”点儿的习惯算是不尽职的。
按时赶到了集结地,原来我算是最后到的了。本次赤山出行,全队共计三十七人。人到齐后,我们略做准备,中巴车就开始启动,带领我们赶奔赤山。
我挂了那么多人,又大多晕车,得到了全队的照顾,车前部十个座位都留给了我们。这让同事们颇为感动,也让我感觉到很不好意思。
车行时间长达三个半小时,这是我非常头痛的。不过,我依然强打精神陪同事及家属们闲聊了许久,直到天放亮了,车内开始活跃起来时,我才稍稍的进入半睡眠状态,以遗忘微微泛起的眩晕。
车近赤山,全队开始研究出队具体安排。我经过仔细权衡,果断的放弃带领部分同事尝试A线路的计划,安排她们走相对轻松的B线路。
赤山我是走过的,最起始的果园部分非常有吸引力,会引起所有人的兴趣,只是后面那漫长的闷坡就非常考验人了。我想仅仅这一段闷坡就会让我带来的人全体崩溃,而且后面还有一段相对惊险的悬崖路段,那就是同事们的噩梦了。
原本我是应当放弃A线路,陪同同事们共同畅游B线的风景。不过我被安排和路漫期远共同带队(我和路漫期远因走过“赤步连穿”,算是了解路线的),便无法陪同同事了,连让小草和同事们多交流的计划也打乱了(小草肯定是要和我走A线路的)。
在这种困扰之下,我选择相信自己的队友,我相信“总有理”(B线领队)他们一定会带着我的同事们安全畅游全程。
近八时三十分,我们在赤山景区大门附近将十六名走B线的队友扔下(其中八名是我带来的人),然后原路返回并绕行至穿越赤山始发地——八家子。
九时三十分左右,我们经过波折与反复,终于找到了八家子,并在那里做了简单的休整,然后开始进山。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时隔二年,除了能见度不同外(“赤步连穿”出发时,天光刚刚放亮),地形地貌并没有大的变化。
我们沿着乡间便道,先是跨越了一条小河,然后穿过乡村,很快就进入到位于山坡间的果林地带。
盖县是有名的苹果产地,享有中国第一苹果之乡的美称,富产大量的红富士、国光、黄元帅等优质苹果。当初走“赤步连穿”时,我就给道路两侧果园诱人的苹果所吸引;在这次走赤山之前,同事们便和我商议能否中途停留,以便购买。这回再到果园,内心便不那么安分,思想全都落在了道路两侧果园的果树上。
相比前年“赤步连穿”的时候(十月二十日),日期仅差几天功夫,景色也大大不同。也或许在这几天内,果农已经采摘完毕了,大部分果树上已经难觅果迹,远远没有“赤步连穿”时的那种“望向枝头满目红”或者“举头耀目一片金”的喜悦感了。
同行的小草大失所望,可又不甘心的搜寻着,哪怕偶然寻见一枚鸡蛋大小的果实都会引起欢呼与惊叹!
我并不相信这一路之行会如此不堪,坚信后面肯定会有惊喜。
果然,随着果林渐密,一树树喜悦便撞破了眼帘。如红灯笼般的苹果(国光)挂满了树头,压得枝丫低垂着。虽然这远远没有“赤步连穿”时刚刚闪过一目红韵(红富士)便衔接着一目金灿(黄元帅)的那般界限分明,可也足以诱惑我拉了小草前往拍摄。
非常明显,果园确是采摘过了。果树下到处是套装苹果的小袋子,树上的果量也大大减少,最主要的是树下很难寻到落果。这也多少让我们感觉悻悻。因为按照规矩,树下的落果大多是果农丢弃的,也并不忌讳路人捡拾。
因为还有路要赶,我们并不能在果树下停留过久,便依依不舍的离开(估计后面的队员亦是如此)。
之后的行程大大减慢了,没完没了的果林总牵涉我们的精力,哪怕果林渐稀,也会有偶尔乍现的山里红树干扰我们。虽然赶路很急,但我并不厌烦这种思想波动,小草需要这样的惊喜,我需要这样的插曲,队员们更需要这样的经历。
随着海拔的增加,灌木越来越密,道路也逐渐崎岖。快接近果园的尽头时,叉路渐渐多了起来。为了保险起见,路漫期远不时和当地的驴友联络,以确认准确路线。而和我们一起走在前面的原子干脆从别的路插上去,去确认正确路线。
我识别路的能力稍差,上一次又是直接从灌木丛中闯过去的,只是印象很深刻,记忆力也很好,坚信最初选择的上山路线是正确的。估计路漫期远也确定了正确路线,不断的询问和任凭原子确认路线是用了最常规的排除法而已。
等我们完全摆脱了果园,进入到原生树林带与灌木丛林带后,很快就找到了驴友们设立的路标。
原来近两年时间内,走赤山的驴友越来越多,早已经探明了最佳路线,并且在沿线设立了路标。就好像我们本溪的八峰一般,现在只要按路标走,已经很难再迷路了。
进入到驴道之后,坡度变陡,体能消耗也开始大了起来。小草的体能虽然不错,但比不了我们这些经常带路的头驴,现在还能跟上我们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
这时让小草退到后队,她肯定是不甘心的,我只能卸下她的背包背到自己的身上,以减轻她的负担和减少她的体能消耗。这样在我的拉扯与照应下,算是勉强跟上了前队。
为了照应小草,我和路漫期远都放慢了脚步,并也借机拉近后面越落越远的队友们。
原子的体能很好,又不是我这样的重装和有人牵扯,便前出到我们前面二十米左右的地方探路。这样也好,我们确实需要一名队友在前面为大家确认路的难度,在我和路漫期远受干扰的情况下,他去正合适。
这段闷坡其实很煎熬,我在重装状态下,还要拉扯后面的小草,哪怕体能储备很足,也依然感觉到体力流失得很快,失水也很严重。
当然,以“赤步连穿”的标准衡量,我们的速度已经很慢了(按“赤步连穿”的标准,这时我们已经翻过了赤山,进入到山脊穿越路线,最多可能已经完成全程的五分之二)。幸好,我们只需要翻过赤山。这也是我和路漫期远反对这次出行最初定下的要完成“赤步连穿”线路的主要原因。因为按照我们全队的状态和队员们的体能状况,我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哪怕是选择我、路漫期远和原子这样体能最好的队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赤步连穿”也很勉强。
我们在闷坡上煎熬了半个多小时的样子,又进入到岩层路段。我知道要开始难度最大的攀爬悬崖部分了,我的内心瞬间紧张起来,小草帽盔山坠崖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我的心头……
〖二
“赤步连穿”的时候,我同样处于领队的位置。当时为了给后面队友探明路的难度,我选择了一处看似较矮的悬崖攀爬,结果爬过一段之后遇到了另一处较高的悬崖,我攀爬一段见难度较大,便建议后面的队友改了道路。确切的说,最后克服悬崖那部分我走了和队友们不同的路,我完全是从一处较高的悬崖处直攀峰顶的。这个时候,我已经找不到当初那条路了。而我们所走的这条由驴友们探明的安全路线是把那种高崖分成了无数段相对好走的矮崖而已。
由于有原子在前面确认路的难度,我和路漫期远相对轻松不少。在接连克服半崖半坡的路段后,顺利登上了两座山峰之间的凹口。
到这里,我们算是完成了最煎熬的闷坡路段。过山峰凹口之后并没有路,需要我们攀爬左侧的高峰才成,这段需要攀爬的路段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的悬崖了,也是全程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此时小草的体能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我判断她的控制力所有下降,并不是最好的攀爬时机。我借接听电话的机会停下休整,帮助小草恢复体能,为后面的攀爬做准备。
后面几位体能稍好的队友超过了我们,我没受到任何干扰,继续休整,帮助小草储备更多的体能。在确认小草的体能完全恢复,可以攀爬时,才开始攀爬这段难度最大的路段。
这段路对小草来说确实有点难,好在还有可借力之处。在最艰险的部分,原子还拴了一条带子,这让我放心不少。不过即使如此,我依然不敢掉以轻心,不敢离小草太远,辅助她一点点的向上爬。
还好,最难的部分小草克服了。
我轻舒了一口气,拉着她顺陡峭的山路小心翼翼的向峰顶攀爬。辗转曲折间,我们攀爬过崎岖陡峭的山路,登上山峰峰腰处的断崖底端,停在那里略做喘息和休整。
我们停留的地方处于悬崖接近顶峰的地方,一块倾斜度达七十余度、面积近二十平方米的岩面内凹进崖壁,岩面下有踩踏出来的狭小山路环绕,地势很险,但可供短暂休整。顺崖壁前方远眺,可见对面高耸的山峰。山峰顶端植被寥寥,其余皆为裸露崖石,地形、地势与我所在山峰相仿,裸露的峰顶之下才是茂密的植被。
因为在山崖顶端,无法纵览赤山的全貌。不过结合山下远眺的赤山几座山峰,大体可以感觉到那种峰峦刺日、赤艳如火的壮观。
这处断崖虽然是休整和拍摄的好地方,但盛不下太多的人,我们并不适合在这里停留过久。我们这一拨同时到达这里的五人在做了简单的拍摄后,赶在后面队友上来之前离给这里,好给后面的队友腾出空间。因为在通过与后面的联络中可知,除了我们来自本溪自游快乐的二十一名队员外,另有一支来自别处的户外队伍,也正在赶奔这里。
我拉了小草继续沿崖间的小路攀爬,把“给后面队友指路的任务”留给了路漫期远(没办法,因为我有牵扯)。后面虽然有路,其实也并不容易走,注意力还需要高度集中,时刻注意借力的植被和岩石是否牢固。在攀爬崖壁时,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因为任何因心理松懈而造成的失误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又过了大约七八分钟的样子,我们顺利登上了顶峰。
顶峰上的视野要远比断崖处开阔。对面那座差不多与我们攀爬的山峰等高的山峰高高兀立,看山势陡峭险峻。顶峰也依旧是植被稀疏,到处是岩面陡险的悬崖峭壁,顶峰以下才是茂密的植被。根据情形可以断定,整个赤山的山峰大抵都是如此。在对面山峰的背后,隐隐可见两座略显低矮的山峰藏于峰后。
高耸峻秀山峰的背景是蔚蓝色的天空和微微泛起的如纱般的薄雾,间杂点缀着从我们后背斜射而来的缕缕阳光,世界变得奇妙起来。所有的一切,都隐约有微微的金色掩映,颇有一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之感。
继续远眺,薄雾笼罩下的田野如帛画一般。村落、乡镇、农田和公路依次排列,浓重的人文气息既强烈,又显得静谧。
目光收回。内心又忽而悬了起来,原来我们全都滞留在面积不大的峰巅,四故无路,无处可去,连回路都望不见。唯一安慰的是一条踩踏出来的小路横贯峰巅,让人感觉会有路。只是除了那条路,四处都是不敢去的,因为也许多迈一步就会从峰巅的崖上跌落。
我和小草停留在峰顶的崖石上拍摄。我还好一些,能够摆摆姿势;小草干脆跪坐在石上,不敢稍有远离石面,担心给峰顶的强气流带下山崖。而先来的队友已经拍摄完毕,有寻路下山的,在高呼欢畅的,也有坐地歇息的。不久,后面的队友陆续登顶,纷纷在峰顶拍摄。
虽然很努力,我们登上赤山依旧用了太长的时间,而且已经给后面另一支户外队伍追及。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队友体能不足外(整支队伍的状态并不取决于体能最好的,而是取决于体能最差的),另一方面队友们将更多的时间消耗在游玩和拍摄上了。严格来说,赤山并不是大强度的线路,我们也不需要赶时间,队友们抱着休闲的态度穿越是正确的,除非如我们前队这样,身负带队任务的,才需要收起那种过重的游玩心态。
见到时间已经近午,天浪要求大家就地午餐。
这个决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是需要大家自己选择好的地点午餐。在这样的情况下,随意性是无奈之举,我们很难找得到能同时供二十多人同时进餐的好地点。
我们见山上风大,不利午餐,便顺路下山,寻找最佳地点。
下山路途并不好走,在险峻的山路上,我们需要谨慎前行。辗转间,我们又攀上了一座小山峰。这里地势不错,有几处相对平坦又背风的地方,正适合我们午餐。
在这一处好地点我们没有停留,准备把这里留给后面体能已经消耗殆尽的队友。
我拉着小草和路漫期远等其他三名队友继续下山,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合适的地点。
我之所以重装出队,全是因为带了户外炊具和带了过多的水。这样一方面加重了负担,另一方面午餐也会比大家用更多的时间。没有办法,小草的胃一直不太好,我无论如何也要让她吃一顿热食。
准备午餐时,我多少有点儿心急,我不是那种拖全队后腿的人。紧赶慢赶,仍然落在了最后,好在后面没什么难度,我和小草轻易可以追及,心里也就没留下太大的负担。
这条下山路我走过,算是轻车熟路,不过还是需要小心谨慎,控制好节奏和平衡。
大约十余分钟的样子,迎面与一支登山的户外群相遇。原来他们是反穿赤步。
我计算了一下时间,吃了一惊。他们先克服的是海拔高度一千一百三十点七米高的步云山,然后穿越漫长的山脊主体路线,最后到达赤山脚下,开始登顶赤山。这个难度或许比正穿赤步稍弱了一些,但也绝对称得上是高强度。
我们两年前正穿赤步是凌晨五时三十多分开始行程,十三时结束,用时七个半小时至八个小时之间,可我们计算的是强者。而这支户外群的成员却男女搭配,参差不齐。他们大约六时开始行程,现在近十五时,至此还能保持着较快的速度,这支队伍的强悍显而易见,最少要比我们现在的这支队伍强。
经过了这段小插曲,大家的速度稍快了些,没用多久,就到达了山下的舍利塔林(道家塔林)。
“赤步连穿”时,我也曾在舍利塔林做过短暂的停留,这里也差不多是B线景区路线的最高点与终点,在这之后,我们将会进入到景区的路段,并把景区路段做为最后的行程。
进入景区,我们的内心开始松懈,因为后面再没有险路。我们行进的速度也缓慢下来,因为我们需要增加了更多的拍摄机会,以丰富这次出行。
〖三
见时间相对紧迫,我和小草没有在景区停留更多的时间。只是匆匆在三清峰主峰和龙潭寺做了简单的拍摄,就紧赶慢赶的追赶前面的队友。
龙潭寺原本是我们和B线队友相会的地点,因为我们在赤山顶峰耽搁了太多的时间,不得不在山上午餐,因而失去了与B线队友相聚的机会。这对别人或许没什么影响,对我影响要大一些。毕竟我还有八个人在B线,与他们分离已经很不够意思了,这个时候也没能与他们相会,实在有点儿不像样子。
等我和小草顺景区便道进入到峡谷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由于进入了枯水期,所有的瀑布和石潭全都是空荡荡的,没有一点水的痕迹,这让我们想象中的各种美景奇观全都成了镜花水月。
我内心多少有点儿歉疚,毕竟好些同事都是奔那些美景来的,这回却要让他们大失所望了。
没了水的映衬,我和小草的游兴大减。如果不是刚刚修建的木质便道和回廊还能够吸引我们的眼球,估计我们就要一路跑下山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和小草放弃了大小天桥、月亮洞、朝阳洞、将军洞、仙人井、金蝉等多处景点,还放弃了我最想去的高句丽古山城。这里有疲惫的因素,有无水扫兴的缘故,更有一览众山小之后的疏忽。不过这并不影响本次出行,留点遗憾为下次出行找点借口也未尝不可。
我们直到进入接近景区大门附近的石质回廊,才真正看到了水的影子。这也才勾起了我和小草的些许兴致,我们两人在好不容易见到的水潭处停留、盘桓与拍摄。也因而转瞬间,就和前面的队友拉开了距离。等我们拍摄完毕,前面的队友早没了影子。因为已经接近景区大门,我和小草便不再着急赶路,慢慢顺路前行。
远远的,处于修缮中的赤山景区大门已经在望了,也看到前面二三百米处三三两两的队友也如我们这般缓缓而行。再看看时间,还早得很。我和小草更不用急躁,也没有别人等待我们的负担。
我们的中巴就停留在距景区大门的百余米处,远远可见队员们在施工的水塘边净手,也看到几位同事熟悉的身影。便急欲上前咨询游玩情形如何。
不想,给总有理拦住,告诉我有同事晕高,惊险至极。
我吃了一惊。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幸好当初选择了B线,如果选择A线,那结果将糟得不能再糟。连忙上车,找同事慰问。
还好,仅仅是虚惊罢了,同事未受任何伤害。
在我们停留期间,路漫期远还想着我的同事要买苹果的事儿,积极帮我联络。最后我们全体进入到果农家商购。
很不走运,协商未能成功。我有心买五十斤“国光”与同事分分,却又担心沉重无法带回,更担心同事没有兴趣,无奈之下,只能作罢。
看到同事们脸上的遗憾表情,我内心极为不安。
中巴车启动后,我已经不好意思再要求司机拉我们至市场了。估计同事们也失去了兴趣。在车的微微摇曳中,我们总算完成这次赤山之行,我的内心也彻底松懈下来。同事满意与否并不知晓,唯一安慰我的是,同事们全都安全返回……
第二篇:天女山游记散文
8.2这天,有幸能与作家协会一组的朋友们去采风,心情很是激动。倒不是因为看风景,实质上更是能有向这些文学前辈学习的机会而感到欣喜。一大早,带着许多期待,我们依约等候在顺城邮电局门口,不大一会组员们就陆续的到了,我们凑在一起闲聊,猜想着这个天女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早在前几日,组长徐以江就打电话通知了我们每个人,说是去我们抚顺的一个神奇的地方---天女山。“天女山啊!重庆武隆县那个?”我震惊了。组长笑着说:“哪有那么远,那是我们抚顺市的景区,本来是想去关门山的,可是现在搞活动不让出市,于是我们就选择了这个地方。我上网一查,还真不错。天女山俗称歪砬子,是长白山余脉,与三块石对峙。地处马圈子乡境内,距抚顺市内65公里。风景如画,神秘气息浓郁!”哦,原来是这样。我有些不以为然,心说,抚顺的大小景点,不是说烂熟于心,也是去了很多地方的,虽然都是值得去游赏的景致,但是没有这么神秘啊,看来领导是有些夸大其词了,我心里腹诽。
不一会,组长带着车就到了,一行人很快的就上了车开始向目的地出发。车行进了约40分钟路程的时候,组长介绍,马上就到十八盘岭了,我随着声音举目向车窗外望去,忽然,我的目光停滞了,完全被那连绵起伏的山形所吸引,这不禁让我马上想起了老舍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墨线勾勒的山水画那样……”真是--叠翠层林羞笔墨,山形描得黛眉横!好美的群山啊!车子行驶在山路上,蜿蜒曲曲的,恍如有一种穿肠而过的超脱。那跳动的山形,一不小心便渗透过了车窗,把我的思绪轻轻地拉起,一同流入那深浅不一的翠色中。来之前组长徐以江就已经联系好了向导--马圈子乡文化站站长窦景儒老爷子,当我们到了天女山那里,他已经等待多时了。这是一位头发花白,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人,白色发青的半袖衬衫和青蓝色的裤子,虽然有一些褪色,但是很干净,给人一种非常淳朴的印象。他一开口我们就感觉到了不凡,从天女山的发现到天女山的开发与规划,以及天女山的各个景点的方位介绍,绘声绘色的足足讲了半个多小时,从他的介绍我们知道,有南天门、狐仙洞、聚仙台、转心湖和藏宝门、龙松顶子、凤凰台等20多个景点。于是,我们在老爷子带领下向山里行进。
走在狭窄的山路上,两侧都长着一种奇怪的树,这是我以前没见过的,不知道谁惊呼一声,这是天女木兰啊,珍稀濒危树种!听到这,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凑到树前,仔细地打量起来。木兰树叶形有些椭圆,也有的近似倒卵状。叶子隐隐有轻微的香味,树皮也好似有香味。听窦老说,最香的是花,如果凑上去闻一闻,一定会让你知道什么才叫沁人心脾!不过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花期在五六月开过了,听到这,我们不免有些许的遗憾。但是,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天女木兰树,无疑也是一个大发现、大收获了。真是“谁道仙娉难得遇,木兰玉树落凡间。层峦叠嶂栖奇木,但喜神游天女山。”
如果说天女木兰让我感到惊喜。那亲眼看到灵芝和人参更让我们感到惊奇!从未见过真正生长活的“神药”的我们,起初看到灵芝还以为是毒蘑菇!在窦老介绍下我们才知道,这里种植了很多的灵芝和人参及很多的蕨类植物。我们不禁窃喜,想马上挖两棵,可是树上挂的摄像头,让我们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哈哈。
不读书的人没有内涵,没有传说典故的山没有韵味!途中还有几座造型典雅古朴的小亭子供游人歇息。每个小亭子都配以雅致的名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什么抗联的故事,太白金星的传说,在窦老的绘声绘色中娓娓道来。一线天、步步高升、狐仙洞、龙吐天浆,更增添了景区的神秘感,特别是龙吐天浆一景,更其巧夺天工,海拔六百多米的山体里依然水气繁盛,有清冽的泉水从石壁中渗透顺着打造的龙头流出,让人感到水凭天而降,把手放在泉下,一股爽透的凉意,便顺着手指延到浑身各处,喝上一口,那甘甜清凉的味道,一下子打退了酷热的威猛,舒爽通透!我们争着抢着戏水留影,无不畅快。毫无准备的,我放开的歌喉,“唱山歌欸,这边唱来,那边和......”歌声穿过遮天的翠幕传到了很远。那一刻。我感到那种好似穿越古老繁茂的岁月一样,根植在心灵深处飘飞与自由的异样不知不觉慢慢升起。忘掉烦恼,忘掉世俗,让这种被洗涤的高度纯净着自己,释放着自己。正是“清风默抚暗香徊,龙吐天浆天上来。阵阵清凉消燥暑,清心任作自然裁。”
最神奇的还是要数一线天了,走过龙吐天浆,便来到了一线天。起初,我们只看到了一面陡立的平面山体,可是,当我们靠近才发现,有一条仅半米宽的石缝,大约高20左右,笔直的将一座整山分成两半,犹如天外飞剑,一剑劈下而成。有一条铁栅从上而下以便攀沿。走在其中,两边的石壁平整得几乎让人咂舌,真不知道什么样的鬼斧神工才能打造出这样的奇迹!厚重的山体泛着清凉的水气,好像在不断的往一起挤压,有时一不小心就擦到了手臂和腿,真的好像被夹扁了一样。50米长的路程让我们足足走了10分钟。
通过惊险刺激的一线天,我们顺利的来到了聚仙亭,顾名思义,走过一线天,就来到仙家之地,举目四望,巨木青翠,群山环抱。天空异常的干净,云异常的洁白,一种无瑕的心情油然而生,仿佛站在天与地的边缘,心无旁骛。真想伸手采一片洁白的云朵,然后裁成吊床,悠然中,仰望天上的苍穹,去了悟天地间的真意。坐在聚仙亭里,听着窦老讲诉的神话传说。
更是体会到了天女山的美丽,神奇。诗兴油然鹊起,什么也不能让我扼腕灵感,住笔歇思。遂作以聚仙亭七绝-----聚仙台上聚仙亭,太白真人经此行。一线天峰登得道,游云脚下话风情。
啊,是美丽神奇的天女山,家乡的奇景,让我们流连忘返!
第三篇:凰山郊游记散文
周六的郊游是冲神仙洞去的,如果沒有风力发电的开发,我们也不会萌生这些雅兴。
因为多年的封山育林,大山上已无路可走,幸好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千年大山终于向社会敞开了胸怀。一条宽敞的沙石路从凰山岭向上,延着山际向东延伸。
我太熟悉这座山了,从小就看着他,年年月月,时时刻刻,真应了那句成语开门见山。有人把殷山称做山里的,我就是山里长大的孩子。神仙洞是我儿时听得最多的故事,但谁都沒有到过神仙洞。爷爷讲神仙洞洞口不大,洞内曾住过土匪,他说他二十几岁打铳时进过洞,因为太黑而没走多远,至于洞有多深有多大他也不知道,他说神仙洞在柯老涧上,周边还长有韭菜。那韭菜很香,割了又长,早先白云庵做庙会,可供两百多人食用。
故事听多了,我也萌生了上山去看看的念头,大概是十多年前的一天我邀了几个人去寻访,由阿玉带路,结果只找到了张马子洞,但不知是不是传说中的神仙洞,这个疑问悬在心里好多年了,爷爷说那不是神仙洞,但也有人说那就是神仙洞。
前不久九江浔阳晚报登载了一条消息,讲一甲山上发现了神仙洞,我一看照片就知是我当年探寻的那个张马子洞,为了证实我的猜测,也为了满足众多网友的好奇心,我们决定周六的户外踏青游,首选凰山岭和神仙洞。
三月的天气说变就变,我最担心的是下雨,一早起床我先看看天,还好东边冒了个太阳。我们一行四十人是八点从鄱阳湖大市场分乘八辆车出发的,第一站是凰山岭下的千亩梨园,梨园在凰山水库西边,这里山埂纵横,梨花盛开,山梁上水溏边,一排排整齐有序。梨树就一人多高,剪裁的错落有致,我们穿梭于梨树之中,三五成群的拍照留念,有人开玩笑讲上次户外想走桃花运没走成,如今倒走上了“梨花运”,不是好兆头。我说不要紧,等会到神仙洞我们再做回神仙。
离开千亩梨园我们延着盘旋公路上凰山岭,凰山庙就建在岭头上,我们停好车到庙里礼佛。凰山庙不算老庙,也就几十年的历史,但现在规模不小,岭上建有二十多米高的观音菩萨,大雄宝殿不大,但庄严肃穆。有位老尼寻问我们的来历,我告诉她我们是来玩的,同时也是來接受佛家文化洗礼的。老尼高颂佛号,对我们的到访表示欢迎。离开凰山庙,我们延风力发电所修的路向白云庵进发。
临近中午,我们在一个很宽阔的风机平台上休息吃中饭。我们的饭食是面包和纯净水。大家边吃边聊,我们居高临下,但见公路纵横,黄花遍野,楼台林立。大自然是奇妙的,也是坦荡的,山下的一切居然是那么和谐,那么美丽那么生气勃勃。
我们从所休息的平台顺势而下,在树林中穿行几分钟就到了古寺白云庵,白云庵是在老庙址的基础上用石头砌成的,显得既古朴又庄严。许多人在佛像前礼拜,他们默默为自己为家人祈祷。我为大家讲解白云庵的苍桑历史,引导大家参观万卷经书和金鸡报晓,这里是白云庵前的两个景点,因石头长得一层层的,像书一样,所以有位得道的高僧为他取名叫万卷经书。金鸡据传是在庙里修行的僧人每天早上都能听到鸡叫,和尚觉得奇怪,就到处寻找,终于在上山的路口发现了一块长得象鸡头的石头,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块石头也就变成了报晓石,成了庙里的神器受众生朝拜。
离开白云庵,我们走过一个山梁,穿过在茂密的树林中,因为我们下一个目标是神仙洞。两个五六岁的小孩在前面开路,他们汗流夹背,但干劲十足。我们延山涧的水沟向上攀,终于到达三号风机,从三号风机东面延一条弯曲的小路向下五十米,我们终于到达了张马子洞,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神仙洞,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洞口不大,进洞有个斜坡,坡度很陡,我们用绳子一头套牢在洞口的树枝上,一头由人带到洞中去,网友们顺绳而下,既安全又方便。洞内只有三米宽两米高,走二十米有个平台,人从平台上走过要低头猫腰,前头是个小洞,须爬行才能进,向前二十米有个向下深洞,用十三架梯可下到底,再往上是个香台,有石桌石凳,很形象。整个张马子洞也就五六十米,上头有小洞但人不得进,只好就此止步。
下山的路是轻松的,人人脸上都写着喜悦。尽管凰山庙没有东林寺雄伟壮观,尽管神仙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富丽堂皇。但天下的佛只有一尊,无论你进的是什么庙,拜的都是同一尊佛,那就是对善良的向往。
第四篇:胡山游记散文
胡山,位于济南东部50公里的章丘市南郊,双山镇横沟村东,海拔仅有693米,虽然不算高,却在当地小有名气。
3月15日上午,我们一行30几位驴友乘大巴车来到了胡山附近的横沟村。下了车,领队带领我们沿着山间的水泥路向胡山进发。时已仲春,万物复苏,大地新绿,当天天气预报最高气温达到23度,是外出踏青赏春的好日子。美中不足的是风较大一些,能达到四五级吧。济南的春天从来不缺风,刮风正常,不刮风倒是反常,等风不怎么刮了,夏天已悄然来临了。这是我新年之后第一次外出爬山驴行,因此心情特别好。我们走了大约三公里的平坦水泥路,便来到了胡山后山脚下。有人在一大片直立的石壁上用红油漆写了“古月山欢迎你”几个字。我指着标语跟身边的一位驴友笑称,欢迎我们来很好,但把“胡”字写分家就既不严肃也不应该了。驴友说,你不用笑,这字没错,胡山也叫古月山。我一怔,自我解嘲地说,这么巧呀。
写标语的石壁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当地人早年开山时炸出来的。石壁前还有个平整的大石坪,足有几百平米,显然也是人工凿出来的,我们先期抵达的人就在大石坪上休息,等候后边的驴友。我环视周边逶迤秀丽的山峦,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再看看胡山,只见满目的绿色,放飞似的心情格外舒畅。我又伸长脖子寻找主峰,却看不到半点影子。有驴友告诉我,主峰在东南方向,离这儿还远着呢,登上山顶或许可以看得到。
人到齐了,领队说,出发吧。大家排着蛇形的队伍沿着上山的小径开始爬山。渐渐地山势愈来愈陡峭,坡度几乎达到了七八十度,爬山的艰难可想而知。好在山坡上松树颇为密植,乱石较少,因此心理上觉得安全多了。也许是我们从山北坡开始爬山的缘故吧,在山林里竟然感觉不到一丝的风,一路上除了驴友们说说笑笑的声音,连鸟儿的叫声似乎都很少,如果少数人来这里,就凭这山林里的幽静也能吓出一身汗来。到了半山腰,我们的队伍脱节了,大致分成了两部分。走在前面的一小部分人跟随一位老驴沿着比较平缓的山半腰小径往东面去了。领队说,我们不往东去,接着爬山,只是山坡陡峭一点,大家小心些,一会儿就到山顶了,而且沿着山脊去主峰的路也好走。真的如领队所说,我们爬了不到十几分钟,就成功地到达了山顶。
到了山顶的那一刻,山风像捉弄人似的忽然来了,顿时掀乱了人们的头发,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但此时的山风与冬天的山风截然不同了,不仅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被风吹的脸颊还怪惬意的呢。站在山顶上,经风一吹,爬山出的一身汗水很快地就消了。山南坡根下有个小村庄,村庄的轮廓一览无余。驴友告诉我,这个村庄叫马家峪。山下平原上的小麦绿油油地包围着村庄,村子内外点缀着稀稀落落的绿柳。远处的山岭仍然是雾蒙蒙的,太阳下就像轻烟似的。我习惯地看看远近的风景,拍几张照片,然后坐下休息。其他的驴友有忙着拍照欣赏风景的,也有喝水、吃东西的。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们总是喜欢照相,几个人嘻嘻哈哈地摆出各种姿势,照了个人,再照合影,咯咯的笑声十分好听。
胡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主峰在山脉的东部,西部的山脊大致是一道斜坡,不过稍缓和一些而已。我们沿着山脊,边欣赏胡山以及山下的风光,边向主峰前进。山脊南坡的植被不如北坡那么茂密,而是稀稀落落的,松树也明显地比北坡少了许多。当然南坡比北坡更为险峻,多处的石壁几乎就是垂直的,人想从此攀登上山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观察济南周边的许多山岭,北坡普遍比南坡树木茂密一些。有驴友说,这种情况可能与北方雨水稀少有关吧。我觉得很有道理。大约到了山脉的中间部位,山脊上出现了一些碗口一般粗的丛生状树木,每一丛大约有五六棵,甚至七八棵。这些树干普遍比较光滑,却多数长的不怎么直溜,而是弯曲着身子斜刺里生长。我不认识这种树,因为现在树叶还没长出,但凭印象判断,这应该是荆棵。荆棵多长不大,长到手杖一般粗的也得数十年,甚至更久,像胡山上这么粗的荆棵估计起码也得几百年吧。我问身边的老大哥驴友栗哥,他说,也不认识,爬了这么多的山,还没见过像这么粗的荆棵呢。驴友们都感到好奇,纷纷与之合影。我们走了不到几百米长的山脊,见了足有七八十棵这样的怪树。如果真的是荆棵,将是十分罕见的古荆族群了。期待在树叶长出来的时候再来,希望能解开这个谜底。
接近主峰时,有一道损毁的古建筑墙体,像是座山寨石门,虽然已经坍塌得面目全非,但仍然依稀可辨。在石门下,我们两支队伍汇合了。见许多驴友都拥挤在一处悬崖边上拍照,我觉得太危险便不敢靠近。有驴友告诉我说,站在那里可以看到“象鼻石”。一听说什么“象鼻石”,我来了兴致,小心翼翼地靠近过去,居高临下观看。只见悬崖前方山半腰处突然一峰斜刺里凸起,像一把利剑直刺苍穹。“利剑”又像一个小写的“h”,高大约有三十米,中间有一个大洞,还真的跟桂林漓江边的象鼻山有点相像。有驴友说,这就是胡山著名的“落鹰石”景点。我仔细看看,它不是一块独立的巨石,而是一处比较细瘦的小山峰,因此叫它落鹰石并不怎么确切,叫落鹰峰似乎更妥。据说有黑鹰常落于此山峰顶端的巨石上,因而得名。关于这落鹰石,原先在胡山主峰上立有一通石碑,上面记载了一个传说:道光十八年,胡山上突然飞来一群黑鹰,在山南侧的落鹰石一带盘旋,且数量愈来愈多,落鹰石上下落了黑压压的一大片,形成一道独特的奇观。据当地人说,胡山山神本是一只大黑鹰,这落鹰石就是胡山山神的居所。黑鹰们每隔60年,来胡山山神居所聚会一次,或许是朝拜的吧。
关于胡山山神,当地也流行着一个传说:北宋熙宁年间,章丘城北的女郎山上住着一个道士,叫穆子衡。此人为人刚直,善良厚道,因此颇受附近村民敬仰。有一天,穆子衡正在静坐,忽然有一只白鹤飞近他,说道:“胡山有棵千年人参,谁吃了它就能成仙。”说完后,白鹤便飞走了。穆子衡感到怪异,便决定去胡山看看。有一天,穆子衡来到胡山,突然下起了大雨,便赶紧找地方避雨。胡山上建筑物不多,正在他着急的时候,突然发现山林深处有一间茅屋。穆子衡喜出望外,便跑过去敲门。一个白胡子老翁打开了门,让他进屋避雨。老翁问他下雨天来胡山干什么。穆子衡把自己寻参一事告诉了老翁。老翁说:“我也是来胡山寻找人参的,已经住在这里三十年了,却一直没有找到,可能这山上根本就没有人参吧。”穆子衡顿时有些失望。雨一停,穆子衡便向老翁告辞。老翁见穆子衡穿得单薄,且衣服被雨淋湿了,便拿出一件黑色衣服,送给他。穆子衡推辞不过,只好穿上。突然,穆子衡觉得那衣服越来越紧,好像与皮肉长在了一起,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黑鹰。这时,老翁笑道:“我便是那胡山千年人参,本为胡山山神,因修行圆满,已经成仙。我看你品端行正,乐善好施,有意让你继我之后为胡山山神。你要永远守护着胡山和这里的百姓。”说完,老翁化作一只白鹤飞走了。
胡山的传说众多,山洞也不少,据说大小山洞有几十个,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妖精洞了。妖精洞位于胡山北侧山腰的一片石壁上。洞口呈圆形,仅能容一人爬行进入。洞内怪石嶙峋,幽暗深邃,冷气侵人,一般人不敢贸然进入。传说这妖精洞是妖精们藏宝的地方。有一天,附近一村民来山上砍柴,在妖精洞外捡到妖精遗落的几件珍宝。由于村民贪心,便把妖精洞给封堵了。第二天村民再来取宝时,却发现洞里已经没有了珍宝。原来妖精们见财富暴露,便把财宝转移走了。如今,仍有远近村民不时来山上拜谒妖精洞。
我们继续爬山,终于到达了主峰。主峰上有一处寺庙遗址,但仅剩下残垣颓壁和满目的荒草了。遗址附近还有两尊赑屃,遗憾的是,一尊赑屃虽然雕刻精美,头却被人为砸坏。还有二三十公分厚的半截石碑躺在赑屃旁边,另一半不知去向。石碑上面的字迹比较模糊,却大致可以看出是晚清年间立的。另一赑屃也遭到破坏,散落在断碑东边二三十远的悬崖边上。这些历史文物被破坏成这副模样,实在令人惋惜。
李开先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大戏曲家,他的故乡就在胡山附近。嘉靖八年,李开先中得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他为官十三年,因刚正不阿,被罢官回乡。从少年至辞归故里,李开先一生与胡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辞官后,他一直在这里读书和休息,因此胡山又被称为“李开先书斋”。传说山上有李开先题写诗文的石碑,最有可能是在主峰寺庙遗址一带地方,但我在遗址附近转悠了半天,也未见到。或许年代久远,遗失了或者被人掀下悬崖也未可知。
这时,时间已经到十二点了。领队说,我们就在主峰上找个避风处吃饭,下午去朱家峪看看。
我们来到峰北侧一处平地上,这儿一丝风也没有,而且太阳暖烘烘地照着,正好便于吃饭、休息。大家分成几伙人凑在一起吃饭。每一伙人围着地上的一块塑料布,大家拿出各自带的美食佳酿来,往塑料布上一摆,也很丰盛。大家喝酒吃菜,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我每次喝几杯白酒,微醺之后,便有点睡意,于是酒足饭饱之后便倒在一处厚厚的野芦苇上休息。也许是山高峰俊的缘故吧,太阳竟然火辣辣的晒人,颇有夏天的范儿。我脱下运动衣搭在芦苇上,权当个遮蓬,竟然立竿见影,马上就有了点微微的风儿,甚为惬意。躺了一会儿,竟然难以入睡,因为那些还在喝酒的驴友吆吆喝喝的,你想睡着也有点难。迷迷糊糊地躺了也不知道多久,听见有人说,开拔了!于是急忙起来。
我们是从东坡下的山。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此话一点不假。东山坡也很陡峭,虽然树木比较稀少,荒草却十分茂密,下山的小径比较滑溜就在预料之中了。山半腰陡壁上有一处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山寨石门,只是拱形的穹顶破个大洞,孤凄地立于荒草荆棘之中。大家出了寨门,小心翼翼、有惊无险地下到山根下。领队建议,大家合个影再走吧。于是大家以漫漫荒草和峻拔的胡山为背景,照张合影,然后沿着山间小径朝古村朱家峪方向迤逦而去。
第五篇:鹤伴山游记散文
初游鹤伴山,山水灵秀恍入梦。
文儿三周岁的生日快到了,一直计划带她出去小游一次,正好在邹平工作的朋友宋热情相邀,遂欣然应允。
与宋已有数年不曾谋面,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虽性情依旧,眉梢眼角却分明有了沧桑时岁留下的痕迹,且怀中皆抱了一个吱哇乱叫、片刻不得安分的孩童,彼此相见,更多几许感慨。倒是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纯真坦白,初次相见竟无丝毫局促,很快便手牵手玩在一起,俨然一对小蜜友。
宋居住的地方离当地著名的自然风景区——鹤伴山,只有几公里的路程。大人的口中刚一吐出“爬山”二字,两个孩子早已性急地催促起来:“快走快走,我要去爬山。”于是一行五大二小七人驱车前往。
鹤伴山,单是名字便有几分仙灵之气,人在其间,更如置身诗画中一般。鹤伴山最具特色的应是清澈甘冽的溪水和那一对对不时撞入视野的“仙鹤”。那溪水在山涧中淙淙流响,自上而下绵延不绝,宛若仙音。有的漫路而过,车驶过时溅起雪白的水花,落在行人身上如点珠碎玉,虽引起一片惊叫,却没有人会真正气恼。而那一对对“仙鹤”,虽是人工雕刻,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同嬉戏,有的共觅食,有的是爱侣呢喃态,有的作振翅欲飞状,时不时让你眼前一亮,倒也让鹤伴山更加名副其实。
鹤伴山坡势徐缓,且多是盘山公路,走起来十分轻松。时值初秋,山风清凉爽润,山上树木葱茏,我们几个说说笑笑,如闲庭信步般,不知不觉已至山腰,身上竟无一丝汗气。山腰路侧,斜辟出一条石阶小路,根据标示,知是参观鹤伴山胜景——“水帘洞”必经之途,于是拾阶而上,曲径寻幽。两个一路总赖在大人身上的孩子,也突然来了兴致,一定要自己攀爬。尤其我那平素娇弱任性的文儿,一直牵着爸爸的手走在最前面,还不时回过头喊着:“妈妈,快点。”几百米的石阶路,她几乎是一口气攀爬到了尽头。望着远远落在后面的我们,她兴奋地蹦跳着喊:“哇,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她出色的表现真是令我刮目相瞧了。
“水帘洞”是一宽、高各十几米、深不过五六米的浅洞,洞顶有水淅淅沥沥弥漫而下,恰如一面阔大的珠帘。水帘洞内居住的不是齐天大圣,却是一尊金粉敷身、慈眉善目的释迦穆尼大佛的坐像。佛高数米,气定神闲地俯瞰着前来膜拜的游客,那气势倒也令人不由肃然。
因时间仓促,又带着幼儿,诸多景点不能一一游赏。离开水帘洞后,我们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下大致的景致,便匆匆忙忙地下山了。宋引领我们到山脚下一饭庄用餐。饭庄名唤“山里人家”,菜肴皆选用山野之物:野菜、蚂蚱、山蝎、土鸡……制作虽不精良,倒也别具风味。许多游客都喜欢在这里停留,一是为了品尝山味,二是在这里可以边吃边玩,让游兴淋漓尽致,因为饭庄的客房皆设在山谷中。其实所谓的客房,不过是纱网围成、蒲草盖顶的简易小亭。坐在亭中可观四面八方。亭的一侧便是涓涓溪流,水清澈见底,淙淙流响。许多游客饭前饭后便到溪中戏水。不管是白发的老人,矜持的中年,还是娇羞的少女,到了水中,竟都兴奋得孩子一般,忘我地笑闹。水清凉爽润,洗洗脸,泡泡脚,攀山的疲惫竟是荡然无存,而且身心皆如被清泉洗濯过一般,自觉纯净空灵,竟有一份别样的轻松。这样的感受在城市生活中是永远体味不到的。
夕阳西下,我们只能恋恋不舍地同仙雅的鹤伴山道别。望着暮色中静默的群山,我的脑海中反复闪现的只有陶潜的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再游鹤伴山,山色憔悴竟如劫。
五一小假,几位数年未见的同学相约去邹平鹤伴山小游,兼小聚。一行十几人,除却本地的几位,我是唯一一位去过鹤伴山的,且是两次。印象中的鹤伴山,山青水碧,树苍苍而花烂漫,晴天山色明媚,阴天雾岚满谷,那份别致的美丽灵秀,深印在我的记忆中,虽属故地重游,依然满怀向往。
站在山脚下极目仰望,但见灰苍苍的山体光秃秃的,便有几分罕异:这是那个赫赫有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吗?这是我记忆中美丽灵秀的鹤伴山吗?为什么今天,感觉它是如此的荒凉呢?
因是假期,人如潮水一波波涌来。看大家都是匆匆忙忙沿着徐缓的盘山公路默默地向上,很少有人驻足赏景,因为实在无景可赏。也没有记忆中的欢声笑语,快乐嬉戏,也许因为这份意想之外的荒凉影响了游兴吧?这个春天姗姗来迟,已近立夏,满山的草还枯着,大多的树也还只生出小小的叶芽,虽有的绽出了满树的繁花,却也是蔫蔫的,感觉一点都不水灵。太阳很烈,气温一下子升到了31℃,风很大,热而干燥,挟着山尘,吹得人也蔫蔫地,提不起精神。摸一把脸上沙沙的,都是土,立时感觉心也灰灰的了。大家看上去都有点失望,也许觉得这个低矮的荒山有点名不副实吧?我也是满心的困惑,总觉得鹤伴山严重地缺失着什么,是什么呢?因为隔得太久,我一时竟入迷津,记不起来了,只是不停地喃喃自语:“鹤伴山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走在身侧的宋毕竟是本地人,一语道破天机:“今年旱得太厉害了,没有水。”一句话,令我在瞬间恍然:是啊,没有水,我自一上山就感觉缺失的正是鹤伴山的水啊!前两次来时,最引人入胜的不就是那清澈甘洌的山水吗?那水自上而下绵延不绝,在山涧中淙淙流响,宛若仙音。有的漫路而过,车驶过时溅起雪白的水花,落在人身上宛若珠玉,虽引起一片惊叫,却无人会因此怨恼。落差较大的地方会形成小型瀑布,垂在壁立的山岩上如透明的极富动感的帘幕,非常美。人们爱极那至清至洁的活水,纷纷跳进去嬉戏或拍照,无论男女,无论老少,都在那一瞬间抹去了平素或刻板或淑肃或严正的面具,尽显匿藏在骨子里的那份天真。因为山水甚盛,山气爽润,山风清凉,一气攀到山顶,竟不觉疲惫,而且因为树茂荫浓,很少被太阳晒到,身上竟无一丝汗气。
水是鹤伴山的灵魂,可是今天的鹤伴山,却没有了水。所有的水道都已干涸,露出嶙峋的石。稍微深一点的地方虽有点积水,却因变成一潭死水而肮脏浑浊,臭气氤氲,令人避之不及。因为缺水,空气特别干燥,热辣辣的山风挟尘裹沙,吹得人头昏昏而汗淋淋,爬不到半山便倍觉倦乏,兴致尽消,一致商定半路回返。好在大家此行之意不在游山玩水,而在同学相会。这样一来有了更多的时间留给同学们欢聚畅谈,倒也是失中之一大得。
行至山脚慨然回望,感觉无水的鹤伴山,宛如枯槁的病妇,翠颜花容不再,精气神尽失,憔悴得令人心疼。不由默默祈求老天爷普降一场酣畅淋漓的雨吧,让我们干渴的河山痛痛快快的喝个饱,舒展开美丽的身姿,重现昔日的锦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