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考试
一
坐在推门而入的阳光里,看着
列队低垂的头
笔在纸上疾走
他们都希望
可以把一秒掰成两分,而监考的我除了傻坐和冥想,还希望
两分缩成一秒
同样的时间和空间
处在不同的角度
便有了,不同的视点和心情
二
月考、段考、终考
会考、中考、高考
我一直在监考
前年、去年、今年
我自愿或被迫
参加了形形色色的考试
或许还有明年、后年、大后年
我还要自愿或被迫
参加形形色色的考试
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不知
何时成了一句口号
其实不是口号,是真实
有形的或无形的考试,我们
或是监考
或是被考
三
心与智的呈表,不仅是
临场的发挥,更在平日的修为
考试的结果,不是
通过,就是不通过
就象一个人面朝北时只能
背朝南。可以选择的是
过不了的坎
可以转向过另一个坎
也可以蓄积力量,准备
再一次的冲击
第二篇:诗歌考试
《诗经》有诗 311 篇,分为六类:《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小雅》的六篇《南亥》、《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实际上只有 305 篇。
2、《诗经》的传授西汉传《诗经》有四大家:(1)齐人辕固生所传之齐诗;(2)鲁人申培所传之鲁诗;(3)燕人韩婴所传之韩诗;(4)鲁人大毛公毛亨和赵人小毛公毛苌所传之毛诗。
赋就是铺陈、描述。比就是比喻。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诗经》的章法特征主要是重章叠句。诗经》的体裁有两种:主要是四言体,其次是杂言体。这“汉魏风骨”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再现
一、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著名的楚辞作家《九辩》是优秀的抒情长诗
三、楚辞的代表作家
屈原、宋玉、唐勒、景差。
四、《楚辞》的成书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离骚》的主要内容与长诗的结构
1、《离骚》的主要内容: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对它的执着追求;痛怨怀王的昏庸,怒斥党人追名逐利、祸国殃民的行径;抒发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的怨愤;表明不同流合污、为国献身的意志。
1、楚辞
亦作“楚词”。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洪篇巨制,后人仿效,各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2、屈宋
战国时楚辞赋家屈原、宋玉的并称。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原是骚体的开创者,宋玉略后于屈原,也是有名的辞赋家,对后代文学都有影响。要“
3、《九歌》
《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4、《九章》
《楚辞》篇名。屈原作。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朱熹以为系后人辑集,“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今人多从之。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理想。清代以来的研究者或疑《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非屈原作,但无确据。
5、《九辩》
《楚辞》篇名,战国时楚人宋玉作。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不满,描写细腻,带有悲伤色彩。王逸《楚辞章句》谓此篇为悲悯屈原而作。
1、试述楚辞体的来源和它的主要文体特点。
2、屈原生平和思想简述(选做题)。
3、简述《国殇》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意义。
1、答:(1)来源:其一,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所谓楚声与楚歌有着直接的关系。楚声就是指楚地的音乐、乐调,楚歌就是指楚地的民歌。对楚辞体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民间巫歌。在楚地,祭祀时用巫,他们“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从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可明显看出这种楚地巫歌的影响。其二,明显地受到北方诗歌代表《诗经》的影响。比如《橘颂》、《天问》是四言诗,这主要是《诗经》的诗歌形式。其三,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华彩的言词和当时记载这些繁词华句的散文作品,对屈原的楚辞也有相当的影响。(2)文体特点:楚辞,按其名称的本义来说,就是指楚地的歌辞的意思。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宋代研究楚辞的学者黄伯思曾经对楚辞这个名称进行过解释,他说:“盖屈、宋诸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校定楚辞序》)“书楚语”,即是用楚国的方言来写的;“作楚声”,楚声就是楚地的乐调;“纪楚地”,楚辞作品记述的是楚国的地方;“名楚物”,它写到的事物如动植物、文物都是楚国的品物,所以“可谓之楚辞”。
2、答: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记,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小人的谗言,被怀王疏远。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也被秦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杀。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
3、答:《国殇》是《九歌》中具有特殊风格的一篇。这首诗以激扬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楚国卫国将士们的英勇气概。《国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场残酷的战斗已经进行到十分激烈的程度:“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写出了敌方兵力强大,楚军是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进行战斗的。接着就描写了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楚方战争的失利。由于敌人来势凶猛,众寡不敌,结果楚军人马伤亡残重。但是诗中写楚国的将士们却不肯后退一步,而是“援玉桴兮击鸣鼓”,视死如归,决心和敌人奋战到底,宁死也不放下武器,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全诗的结尾,诗人以极大的敬意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称赞他们的魂魄即使变成鬼,也是鬼中的英雄。这是一首歌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读起来非常深沉悲壮,激人心志。而这首诗的风格也非常刚健质朴,雄浑悲壮,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从战斗的经过写到对牺牲者的哀悼和歌颂。战斗写得是非常激烈;对战斗写得越悲壮越激烈,越能衬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这首诗从整个内容和风格来说,与《九歌》中那些缠绵悱恻的作品完全不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1、1、从《诗经》到屈原楚辞作品的出现,我国诗歌表现出哪些发展变化(提高题)?答: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时代――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还创作了全新的诗歌样式,他的作品有伟大的独创性。他在当时我国南方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这一新诗体比起《诗经》来,无论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都有了许多的发展,大大地扩充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正是运用这一新的诗歌形式,驰骋他的丰富想象,倾注了他的炽热的感情,写出了《离骚》和其他一些伟大、著名的诗篇,展示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丰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这一切创造在诗歌史上可以说都是空前的,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
在艺术上,屈原继《诗经》之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诗经》和屈原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两个巍然矗立的高峰。但《诗经》更多地是以民歌的风格和现实主义手法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屈原的作品却更多地是以大胆的幻想和想象以及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屈原的楚辞作品出现以后,“风”和“骚”就成为我国古人对诗歌进行评价的两个标准。屈原作品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开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
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屈原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对我国诗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比兴手法确是《诗经》许多民歌的特点,也是由《诗经》最早开创的。但屈原却对它作了重要的发展。《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但屈原却作了变化和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和兴,不仅是简单的以某物来比某物,或者触物以起兴,而是更多的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在一起,融合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开辟了后世“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从句式上看,我国古典诗歌的句式最先成熟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随着社会生活和语言的发展而逐渐向前演进,最后就定型于五言和七言。在从四言诗演化成为五言、七言的这一过程中,屈原的楚辞和汉初的乐府诗都起到过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屈原创造的楚辞体诗歌一方面吸取了当时楚地的民歌俗曲的形式,而语言句式上又是创造性地吸收和融合了战国时代新兴散文语言,因而产生了这样一个楚辞体。因此,它本身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定型,但却是一次诗体的解放,是一个破旧立新、为新的诗歌形式出现创造了条件,为五、七言诗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2、论《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一共三百七十三句。关于 “离骚”二字的含义,历来解释很不相同。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游国恩先生认为是歌曲名,与《楚辞·大招》所说的《劳商》为双声字,同实而异名,其含义相当于今语“牢骚”。《离骚》是一首表达诗人宏伟理想和炽烈爱国感情的长诗,是屈原被放逐在江南时忧国忧民之作。这首长诗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对它的执着追求;痛怨怀王的昏庸,怒斥党人追名逐利、祸国殃民的行径;抒发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的怨愤;表明不同流合污、为国献身的意志。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顾。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改革政治的愿望。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楚王听信谗言,疏远放逐了他;诗人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打击所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所屈服,始终坚持理想。从“女媭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诗人遭到小人的排斥后,内心苦闷徬徨,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女媭劝他要明哲保身,诗人陈辞重华,证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的道路。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使他上下求索。他上叩帝阍,阍者闭门不理;下求佚女,也以失败告终。这天上实际上是人间的象征,说明难以再次取得楚王的信任。接着诗人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灵氛与巫咸均劝他去国远游。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楚国也无希望,于是决心出走。正当他升腾远游之时,看见了祖国大地,最终不忍离开。诗人通过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终只能以死殉志。
3、《离骚》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情感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明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境界。如上下求索的一段描写,很好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其二,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和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全诗用香草象征高洁便是。其次,《诗经》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其三,运用幻想情节来展示诗人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使得长诗具有一种故事情节的成分。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媭规劝、陈辞重华、上下求索、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的幻想情节,使长使具有故事情节的成分。其四,《离骚》的句式,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也十分精练,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很有特色。《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的辞赋有很大影响。
3、《九歌》的性质如何?试以《湘夫人》、《山鬼》为例,说明《九歌》的艺术特色。
3、答:,并取古代乐歌为名。《九歌》的主要内容。《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每篇各主祀一神。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九歌》中有的写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闹场面,有的写人们对神的热烈礼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就是。《九歌》又有神与神、人与神相爱的描写,如《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此外,《国殇》是一首对为国牺牲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2)《九歌》充满着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诗中所描写的各类云、日、山、川这样一些神的生活环境,它们的容貌体态,无不符合它们作为各类之神的身份特点。如《山鬼》中对山中女神“山鬼”的描写,“乘赤豹兮从文貍,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她是用赤豹驾车,文貍相(1)《九歌》是一部祭神乐歌。《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随,用辛夷为车,桂枝为旗,披香带翠,在山间的花草,那种凛然威猛而又透溢出香木芳草的洁美,正是深山女神所特有的威仪、风韵和神采。
在艺术手法上,《九歌》善于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人物容貌动作的描绘和内心感情的抒写十分完美地统一起来,有一些片段长期为后人所传诵。如《湘夫人》开头四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勾勒出一幅湖畔清秋的景色,让我们感受到深秋的凉意和感情上的寂寞以及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同时这为全诗写爱情的不顺利创造了悲凉的气氛,是寓情于景,从而使这几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又如《山鬼》,用深山中的雷雨交辊、猿声啾啾的夜景,来渲染山林中女神因为失恋而产生的悲愁,非常生动。
4、《九歌》中的多数诗篇大抵韵味隽永,语言精美。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对秋景的描绘和感受,十分单纯自然,而又优美和富于含蕴,令人有读之不尽,味之不穷的感觉。总之,《九歌》的多数篇章大抵是语言精美韵味隽永的艺术珍品。
一、关于乐府的概念。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魏晋以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汉唐乐府诗的分类。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歌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
关于乐府的概念。
“乐府”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二是诗体名。魏晋以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歌咏缇萦救父的故事
二、文人学习模仿民歌创作的五言诗是辛延年的《羽林郎》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薤露行》描写了汉末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四方军阀为助,以致董卓作乱京师的事。与此相关的还有《蒿里行》“建安七子”、“七子”之名的由来
“七子”这一名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能诗善赋。诗以《七哀诗》最有名
1、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的风格。南朝梁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也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赞赏诗句。
2、竹林七贤
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风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答: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早年“好诗书”,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法实现,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发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玄远,口不藏否人物”。
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但内心却十分痛苦。他把这种深藏内心的、无法渲泄的痛苦与愤懑,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在诗歌是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思想感情。诗中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诗人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患。诗中还表现出尽管诗人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出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诗中还从进步的思想出发,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朝廷了揭露。以上这些都是《咏怀诗》思想上的积极表现。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阮籍处于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腹愤懑不平却不能直接说出,因此,在表现上多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略论曹植的诗歌的前后期的变化,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何成就?答: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但却具有建立功业的伟大抱负。他一生追求的是 “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这业,流金石之功”。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
曹植的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返回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七章,表现了复杂的感情。诗中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表达了对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艺术上,诗人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地将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极有层次。此外,诗人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写内心悲愤的感情,使得感情的表达显得沈著浓厚,而不是一味地渲泻。
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壮志不衰,更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于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诗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中、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其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其三,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但言近旨远,含蓄蕴藏,余味无穷。其四,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等都能很好地反映《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总之,《古诗十九首》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梁萧统的《文选》。
一、“建安七子”、“七子”之名的由来 “七子”这一名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二、王粲《七哀诗》、《登楼赋》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能诗善赋。诗以《七哀诗》最有名,其中第一首是写诗人由长安避荆州时途中所见。诗中描写了“白骨蔽平原”和饥妇弃子的悲惨情景,深刻地提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是汉末现实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和曹操的乐府诗一样,体现了以旧题写时事的精神。
《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楼写下的一篇抒情小赋。其中写他目睹异域风物之美而产生的思乡之情,深切感人。此赋还表现了作者身处乱世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在艺术上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毛病,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假借秦代筑长城的事,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艺术地概括了徭役制度下的无数家庭的悲剧。全诗通过对话展开描写,借此表达人物的内心的情绪,这种手法也是乐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四、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写后母虐待孤儿,揭露了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冷酷无情。此诗与汉乐府民歌的《孤儿行》表现的主题类似。
五、刘桢《赠从弟》
刘桢擅长写诗,在当时名气很大。现仅有《赠从弟》三首留传下来。其中第二首歌颂了在寒风冰霜中傲然挺立的松柏的“本性”,通过比兴手法写出了有理想有抱负之士守志不阿的刚正品德,表现了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节操。
六、徐干《室思》
徐干是学者,但他的情诗《室思》也写得很好,如诗中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语言明白如话,却写得一往情深,其情境常为后来诗人所化用。
七、蔡琰生平与她的五言《悲愤诗》 蔡琰生平
与“七子”地位相等的并以才华著称的是女作家蔡埮。琰字文姬,具体生平请参见文学史,此处从略。蔡琰的作品现留传下来的共有三篇: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它长达五百四十字,象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
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的艺术风格。
1、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是慷慨悲凉,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
2、曹丕诗歌的风格是情思细腻,清丽委婉。
3、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的艺术风格。
1、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的风格。南朝梁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也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赞赏诗句。
2、竹林七贤
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风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
答: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的时代中,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继汉乐府之后同,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曹操的全部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虽然沿用乐府古题,但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丕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且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曹植的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都有诗作表现了他们身处乱世的忧愤和对现实的关注。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心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的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西晋文坛作者众多,著名的有傅玄、张华、陆机、潘岳、张协、左思、刘琨、郭璞等;其中陆机是太康文坛的著名作家,而左思则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盛行时能发扬“建安风骨”传统的杰出诗人;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很盛,玄言文学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了解西晋初年的代表作家傅玄、张华;太康、元康年间的代表作家是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一左(左思)。掌握其中陆机是“太康之英”,左思是这个时期能发扬“建安风骨”传统的杰出诗人;稍后有名的作家有刘琨、郭璞。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西晋时陆机是“太康之英”,左思是西晋时期发扬“建安风骨”传统的杰出诗人。
二、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所歌咏的是陶渊明自己个人悠闲的生活,这似是他的不足。但是陶渊明从官回到田园,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来观察才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他往往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发农业劳动中和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长期躬耕的志趣。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在汉乐府的楚调曲里有《怨诗行》,这首《怨诗楚调》就是模仿汉乐府的体裁。庞主薄,名遵,是陶渊明的老朋友。“主薄”和“治中”都是官名。邓治中名字不详。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写诗人生平的艰难处境。《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的追求。早年“大济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把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桃花源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在《桃花源记》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
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
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其一,陶诗的风格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其二,陶诗的风格是平淡而淳厚。陶诗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在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极深厚的生活基础。
其三,陶诗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而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
其四,陶诗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平淡自然,意味淳厚,但是象《咏荆轲》等诗却显得豪放有力。但虽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和他的田园诗的风格仍有相通之处。
四、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其一,陶渊明活着的时候并不受人重视,即使是他的朋友颜延之做《陶征士诔》也只称赞他清高的人格,对其诗歌未予充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也未提到他。在钟嵘的《诗品》中亦只列为中品。其二,萧统编《陶渊明集》,为之作序,给以很高评价。从此以后,陶渊明才受到重视。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然而他的咏怀诗、咏史诗却表现出另一种风格,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表现出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这类诗风格显得豪放有力,但虽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和他的田园诗的风格仍有相通之处。鲁迅先生把他的这类诗称作“金刚怒目式”,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六)》这篇文章里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可见,陶诗中这两种风格看似矛盾其实却是统一而并无矛盾的。答: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所歌咏的是陶渊明自己个人悠闲的生活,这似是他的不足。但是陶渊明从官回到田园,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来观察才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他往往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发农业劳动中和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长期躬耕的志趣。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在汉乐府的楚调曲里有《怨诗行》,这首《怨诗楚调》就是模仿汉乐府的体裁。庞主薄,名遵,是陶渊明的老朋友。“主薄”和“治中”都是官名。邓治中名字不详。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写诗人生平的艰难处境。《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的追求。早年“大济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把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就逐渐形成。桃花源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在《桃花源记》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
陶渊明的咏怀诗、咏史诗,继承阮籍和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和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象《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杂诗》第二首(白日沦西河),写他有志难酬的悲愤,说明诗人在隐居中内心仍然苦闷。又如《读山海经》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歌颂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
诗歌的艺术风格。答:其一,陶诗的风格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其二,陶诗的风格是平淡而淳厚。陶诗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在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极深厚的生活基础。
其三,陶诗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而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其四,陶诗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平淡自然,意味淳厚,但是象《咏荆轲》等诗却显得豪放有力。但虽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和他的田园诗的风格仍有相通之处。简述题
1、简述蔡琰五言《悲愤诗》的成就。
2、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答: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它长达五百四十字,象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没有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这首诗虽然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过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汉末**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女的共同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它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汉乐府中开始大量出现叙事诗,象《十五从军征》、《孤儿行》等都是以诗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悲愤诗》正是从精神到艺术手法都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它的影响。
2、答: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早年“好诗书”,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法实现,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发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玄远,口不藏否人物”。
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但内心却十分痛苦。他把这种深藏内心的、无法渲泄的痛苦与愤懑,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在诗歌是表达出来,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思想感情。诗中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诗人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患。诗中还表现出尽管诗人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出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诗中还从进步的思想出发,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朝廷了揭露。以上这些都是《咏怀诗》思想上的积极表现。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阮籍处于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腹愤懑不平却不能直接说出,因此,在表现上多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诗人,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晋初著名诗人傅玄、张华
傅玄、张华是晋初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风表现了由魏到晋的过渡。
傅玄以乐府诗见长。他虽然在晋武帝制礼作乐时,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宗庙乐章,但一部分乐府却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尤以反映女问题的作品为最突出。如《豫章行·苦相篇》描写了女子从出生、成长到嫁人以至婚后生活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女地位低下。《豫章行》是汉乐府旧题,傅玄却用它来写当时事情,接受了曹操乐府诗的影响。此外,傅玄故事性很强的乐府《秋胡行》表现了秋胡妻忠于爱情的贞烈行为;《秦女休行》描写了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都从正面了女的高贵品质。
张华,出身寒微而官至显位,是一位较正直的官僚。西晋继正始之后,名士多崇尚玄虚,张华在《壮士篇》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游猎篇》对游猎生活的描写,暴露了士族生活的放荡。《轻薄篇》用铺张的笔法揭露了士族生活的骄奢淫逸。以上这些诗在内容上都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精神。但他的不少诗往往内容单薄,而在形式上喜用铺排对偶、堆砌典故和词藻,显得繁縟乏味。
二、太康、元康诗人陆机、潘岳、张协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文坛上出现了更多的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称。陆机,是太康文坛著名和作家,其文风对当时有深刻的影响。陆机诗的特点是追求词藻和对偶,机械地模拟前人。比如乐府,曹氏父子是“用乐府题目自作诗”,而陆机却是因袭旧,敷衍成篇。他的《拟古诗》十二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曾名重一时。陆机诗的这些特点使他成为当时诗风的代表作家。陆机的《赴洛道中作》,能比较形象地写出诗人去国远行途中的一些亲身感受。他的诗,往往有些名句,如孙绰所说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陆机《文赋》是清心结撰的论文名作。
潘岳与陆机齐名,也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艺术表现特点之一是词采华艳,所以孙绰说“潘文料若披锦”;其次是铺叙过多,往往平缓繁冗而缺乏含蓄。不过他的诗间有真挚的感情,比陆机的诗要高一筹,特别是他的名作《悼亡诗》三首,写得很感人,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也都用“悼亡”为题,是受了他的影响。
张协诗的艺术成就较高,能“文体省净,少病累”,又能“朽构形似之言”,写景状物都很形象。
三、左思、刘琨、郭璞
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诗人左思。左思现存诗十四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并非一时写的,它反映了诗人由积极而消极的过程。左思出身寒门,在门阀社会里得不到重视,一生不得志。正是这种感受,诗人对门阀制度朝廷了揭露和抨击,如《咏史》第二首,全诗前半以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社会的不合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后半更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样就扩大了诗歌的肉,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感染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此外,他的《娇女诗》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使用俚语,生动地描绘了两个小女孩的天真情态,对后来诗人同类题材的创作也有影响。
刘琨是略后于左思的有成就的作家。现存诗歌只有三首,但都是后期保卫中原的战斗生活的产物,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浓厚的爱国情感,《扶风歌》是他的代表作。刘琨的诗清刚悲壮,《诗品》说他“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文心雕龙》说他“雅壮而多风”,都很能说明刘琨诗的风格。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游仙诗的来源很早,秦博士有《仙真人诗》,汉乐府中也有这类作品,建安、正始时期更不断有人继作。游仙诗中明显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真正描写游仙的诗;一种是借游仙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如曹植、阮籍的一些作品就是如此。郭璞的《游仙诗》显然是继承后一种传统,借游仙来咏怀,有一定的现实内容。
田园诗
诗歌的一种,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父的生活,格调恬静悠然。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作“田园诗”的代表作。其形成主要是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乐府诗集》
总集名。宋郭茂倩编。书凡一百卷,分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歌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其中相和、清商、杂曲、新乐府诸类,颇多优秀作品。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及歌辞的起源和发展,都有考订。每题以古辞居前,后人仿作列后,资料丰富。论述题:
2、试述《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答:《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后先辉映。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使这个勇敢、坚定、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
《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女中出现象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木兰自始自终不失劳动人民女儿的本色。她不惜自我牺牲,也不顾“男女有别”,“弯弓征战作男儿”,既保全老父,又捍卫发边疆。由于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使民歌作者有可能在木兰身上集中地体现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把她塑造成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千百年千千万万的女子扬眉吐气。这点在封建社会具有崭新的教育意义。
在表现手法上,《木兰诗》也有两结合的因素。繁则极繁,简则极简。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的气氛。又如末段写木兰还家,也很繁。但这里却不是夸张,而是精雕细刻,通过人物行动来刻划人物性格。十年征戍,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作为繁简的标准是人物的特征。《木兰诗》的语言主,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但它们的生动活泼的甚高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形象的塑造。
一、山水诗产生的原因,谢灵运在扭转诗风中的作用。在中国士大夫的观念里,山林是和仕途官场相对立的。山林作为隐士避世的场所,很早就被士大夫向往着,描写着。到了魏晋,由于社会**,政治黑暗,隐逸的风气更加盛行。士大夫阶层,不论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这样,山水描写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南渡以后,江南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世族地主到处建筑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他们的玄言诗里也出现了山水诗句,借助自然山水来表现老庄的哲理。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山水的成分逐渐增加,东晋后期谢混的《游西池》等少数诗篇,就已经集中地刻划山水景物了。宋代初年,谢混的侄子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就去游山水,并写作大量山水诗来发泄他的愤懑。这诗虽然还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但山水的描写终于从玄言诗里独立出来,从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此外,诗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的加深,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民歌里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出现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再加上南渡以后,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江南秀丽的山水,这样山水诗就很自然地产生出来。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和局限。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在他做永嘉太守以后写的,诗里描绘了浙江、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他的山水诗大都带着孤清、闲适的情调。但也有不少诗句生动地刻划了自然界的优美景色,情调比较开朗,给人以清新之感。一些诗句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谢灵运的诗虽然不管名然,但是很少佳篇。他的诗往往是前半写景,后半谈玄,总是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写景部分又往往是先写出游,再写见闻,象是一篇旅行日记。谈玄的部分时时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令人生厌。他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点,是以细致的刻划来达到巧似。雕琢多,对仗多、形容多,不免流于繁冗堆切。谢灵运的山水诗里情和景是割裂的。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沈德潜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谢灵运就是这种诗风的代表。
四、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同时表现了不得志的情绪。《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写自石壁精舍至湖中一天游观的乐趣和从中体会到的理想。
二、鲍照诗歌的主要成就和乐府诗。最能显示鲍照反抗现实的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的,是他的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尤其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一组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非常丰富。首先,他在这里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如《泻水置平地》及《对案不能食》两首。在这一组诗里,对爱情不自由的妇女也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如《璇闺玉墀上椒阁》一首。此外,还写到了边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妇寡居的悲叹,如《君不见少壮从军去》一首,唱出了稽留边塞的士卒还乡绝望的哀音。“中庭五株树”、“今年阳春花满林”等篇,则深刻细腻地描写了思妇寡居的悲叹。这些篇章显然又是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现实主义的传统精神。当然,这组诗中也有少数篇章,流露了听天由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总的说来,《拟行路难》是一组成就非常杰出的乐府诗。思想内容既丰富深刻,感情也强烈奔放。所用的七言、杂言诗体,章节激昂顿挫,富于变化,南朝文人读他的诗感到“发唱惊挺”、“倾炫心魂”。
三、鲍照在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比五言更为漫长。鲍照所拟的《行路难》,本来也是北方牧竖的歌曲。但是,鲍照不仅地采用了这种一般文人视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可以自由转韵。这就为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榜样,开拓了宽广的道路。自他以后,七言体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了第三节
谢朓和新体诗
一、周顒、沈约发现声律论。齐永明年间,周顒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今佚),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作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
二、谢朓的生平和山水诗的创作。谢朓的生平,见文学史,此处从略。谢朓现存的优秀诗篇大部分是山水诗。有的作品颇有摹仿谢灵运的痕迹。但总的说来,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颇有不同。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刻画春江日暮景色,词语颇为精警工丽。谢朓的诗很象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不仅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的诗迥然不同,就是和他自己以前在建业、荆州写的诗篇相比,也颇有变化,藻绘流丽的色彩冲淡了,清新自然的成分增加了。谢朓地山水诗貤和谢灵运一样,存在“有句无篇”的缺点。上面所举的他在宣城所写的佳句,多半是从玉石杂陈的篇章中挑拣出来的。此外,他的《观朝雨》、《答王世子》等篇,不明显地存在着钟嵘所说的“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意锐而才弱”的缺点。
三、“永明体”即新体诗的特点。“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从公元483年始,至公元493止,共十一年。“永明体”就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永明体”的形式特点是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规则组织排列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讲格律对偶,“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具体运用时应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等声病。“永明体”的声律特点同样适用于骈文及其他各类文章。
1、山水诗
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开创于南朝宋谢灵运,经过谢朓的发展,何逊、阴铿等人的创作实践,成为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诗派。唐代王维、孟浩然都是山水诗杰出的代表作家。
2、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从公元483年始,至公元493止,共十一年。“永明体”就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等诗人。“永明体”的形式特点是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规则组织排列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讲格律对偶,“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具体运用时应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等声病。
第三篇:诗歌考试必看(精简版)
1)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2)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 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①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4)
(一)语言的风格
1.朴素与绮丽,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2.直白与含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3.沉郁与豪迈,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沉郁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5)诗歌的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而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是考查的重点。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
一般情况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个别时候以乐景抒哀情,目的是增加哀的程度。3.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白描、悬念、赋比兴、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换位思考、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情景理合一。4.行文结构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5.材料取舍
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6.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修辞的巧用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3.借景达情,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
(2)以景衬情(景)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3)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5)虚实结合(6)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7)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8)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9)匠心独运的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① 层层渲染、铺垫。③结构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生活杂感(5)长亭送别
第四篇:诗歌
五 四” 颂 歌(配乐诗朗诵)
——纪念建团90周年和五四运动93周年 领诵:甲、乙、丙、丁
甲、乙:手捧五月的鲜花 我们走在春风里 丙、丁:高扬鲜红的旗帜 青春畅想征途 甲:当历史的钟声在耳边敲响 五四青年的热血在胸中激荡
乙:从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天开始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丙:为摆脱中国屈辱的历史 坚持真理 勇于探索
用炽热的情怀抒写了壮美的青春之歌 合:伟大的五四运动
齐:是一次对耻辱发出的挑战 合:伟大的五四运动
齐:是一次向沉默者发出的呼唤 合:伟大的五四运动
齐:是一次为祖国的尊严发出的呐喊 合:伟大的五四运动
齐:是一次光荣与梦想交织的革命之梦
甲: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用坚定的信仰、青春的激情、科学的精神 齐: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乙:无论风云变幻
齐:我们前进的队伍中永远挺立着一支年轻的力量 丙:在高高飘扬的旗帜上
丁:我们用青春与热血写下了不断践行理想的 合:壮丽诗篇
甲乙: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拥抱时代
丙丁: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用青春点燃未来
齐: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甲乙:来吧,在五月的花海中,让我们唱歌 齐:歌唱这美好的春天
丙丁:来吧,在青春的激情里,让我们歌唱 齐:歌唱这繁荣昌盛的祖国 歌唱我们的青春和奔涌的热血 甲:昂起你的头 乙:举起你的手
齐:九十年共青团经历的沧桑 让我们把无畏的精神永存心间 丙:九十年,路漫漫 沧桑几度 风雨如磐 丁:九十年,水迢迢 与时俱进 千锤百练 齐:肩负起人民的责任
甲:今天,我们站在团旗下
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建团90周年和五四运动93周年 乙: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以新的姿态和新的作在淳安的各项事业中建功立业
丙:争做“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十佳青年岗位能手” “优秀青年志愿者”
崇尚先进、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丁:展示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满怀豪情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齐:“奋战五年 蝶变淳安”
让青春在跨越发展中展现炫丽风采
甲:当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间迎风飘扬 当希望的禾苗茁壮成长
乙:听,一首风雨中的赞歌 是颂扬我们开拓进取的精神 丙:五月的鲜花开满大地
伟大的“五四”将被我们铭刻
丁: 让我们接过那燃烧了九十年炬火 齐:传承五四精神,勇担社会重担。
甲乙: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建功成才
丙丁: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齐:让青春和热血在我县的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发光添彩 在蝶变淳安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五篇:诗歌
这里是“党员之家”,这里是“干部之家”,这里是“知识分子之家”。远大理想把我们聚集在这里,这里特殊,这里自豪,这里光荣,这里神圣,这里岗位重要无比,这里担子重若千钧。对已清正,对人公正,似一缕春风吹进心扉。崇高使命把我们集合在这里,牢记宗旨,勤政为民,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求真务实建功立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对内严格,对外平
等,做一朵浪花纯洁自己。神圣责任把我们召唤在一起,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举贤荐能,甘为人梯,明荣知耻奋发进取,人生画卷用汗水描绘。自我加压,勇创一流,做一颗劲松献一片绿。这里也是我们的大课堂,这里也是我们的大熔炉,这里也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在这里一起磨砺,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我们在这里一起进步。弘扬组工文化,提升组工能力,建设“三个之家”,打造组工品牌,那是我们人生的牵挂!勤学习增智慧,重实践长才干,讲团结聚合力,燃激情创业绩,那是我们人生的品质!承传组工精神,维护组工形象,彰显组工魅力,展示组工风采,那是我们人生的承诺!愿献美丽青春,乐度壮丽时光,付出艰辛劳动,饱含酸甜苦辣,那是我们人生的快乐!铸就坚强党性,恪守组工职责,荡漾文明新风,严守人事纪律,那是我们人生的境界!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把得住原则,守得住情操,那是我们人生的坐标!求知永不满足,政治永不褪色,奋斗永无止境,创新永不间断,那是我们人生的追求!既然我们选择了献身组工事业,我们的付出无怨无悔。让我们携起手来,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演好忠诚这个角色,走在时代最前列,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争当优秀组工干部,建设和谐组工团队,书写组工历史新篇章,无愧于“三个之家”光荣称号!翥山在欢唱,洎水也在欢唱,欢唱我们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欢唱我们践行“三个代表”作表率,欢唱我们争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派!(作者系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