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期待这么一场邂逅爱情诗歌
我期待这么一场邂逅
如果
我的人生是一场电影
我想
我的人生一定会很幸福
以为在最美好的年龄遇到你
我们便能携手幸福到老
我们的相遇并不算完美
却能让我铭心刻骨
以为终于等到你
可
你有你的人生
我有我的旅程
你终究不是属于我的人
如果我是天边的那一轮明月
那你就是与我昼夜交替永无交点的那一抹阳光
这么近
却又那么遥远
这么熟悉
却又那么陌生
就这样
俩俩相望
我还是我你还是你
只是多了一个过去
因为你
我期待那么一场邂逅
期待下一个路口
仍然,是你
第二篇:期待下一个邂逅诗歌
今夜
风格外狂躁
人可以被迫卷上天
还未落地的雨
已被风
破坏了原有的温柔
徒添了
几份凄凉
几份伤感
狂风吹散了梦
梦醒的我少了
几份静谧的期许
少了
几份粉红色的梦幻
蓦然间
打开qq空间的一瞬间
邂逅了
串串脚印
惊起了
我一阵狂乱的刷屏
刷来的是你
是驻足
在彼此心峰的邂逅
是奇遇
是巧合还是相濡以沫的心心相吸
眼眶里闪烁的泪泉
一泄而下
当彼此的心
默默的偷袭着对方
当发现这不约而合的举动
惊慌而感动
我懂了
我懂了
彼此在这个季节可以
邂逅
可以邂逅的意义
有一种情意因心灵而起
有一种遇见因心颤而来
有一种美景因心涌而发
有一种未来因心望而至
……
期待
期待下一个邂逅
一个风至雨柔的节季
第三篇:有没有这么一个人爱情诗歌
有没有这么一个人,
你总会希望在你的好友里面,看到她的图标是点亮着的。
没有离开没有忙碌,只是静静的在线。
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她的在线让你惊喜激动,可是你却只是盯着她的头像发呆。
不敢打开对话框跟她聊天,哪怕,只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问候…
有没有这么一个人,你说不出到底是不是爱她,是有多爱她
可就是不愿失去她的消息。
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即便知道她可能并不那么得在乎你,可你却还是会那么不经意的就想起了她,只因,感情是不能用理智来控制…
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她可能并不知道你究竟有多在乎她
所以,盲目地伤害了你。
心是痛的,可是还是愿意选择为她开脱,即使知道她确实过了火。
有没有这么一个人,想起来心总是痛的,可你还是愿意用这份心痛,维持仅存的思念,不让它泛黄、凋谢。
……
我们都会因为这样一个人,深刻或否,纠结彷徨;
同样,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这样一个人,做着同样的傻事。
只是我惦着你,你惦着他,他惦着她,谁惦着我…
就这样,寻着这样一个类似苯环的东西,你追着我,我追着你。
各自寻找着平衡,却又找不到平衡。
从而完成一次次爱的交替和转移。
这,就是我们的爱情…
第四篇:一场邂逅,一份收获
一场邂逅,一份收获
——2015年媒体看课习作擂台赛学习心得
十月的清风,轻唱着深秋时节的思语,浓烈的霜天,渲染了金碧辉煌的盛会。一群追梦的语文人,怀着金色的梦想,相聚美丽的江苏句容,邂逅名家智慧的课堂,发扬光大我们语文教学至真至美的光芒。
2015年的媒体看课习作擂台赛,在处处充满着书香气息的华阳实验小学如期举行,全国著名的专家、名师,与来自各地的四十多家名师工作室,一起观摩研讨,攻克习作教学的难关,探索习作教学的奥妙。三天的会议,不虚此行,以前在报刊上看到的名字,这次在真实的活动中为我们主持,同我们共同分享这次美丽的邂逅,邂逅名家智慧的课堂,邂逅他们深刻的教育思想;聆听到吴忠豪教授关于《国际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改革》;近距离感受特级教师管建刚关于读写结合的最新课例《黄山奇松》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精彩讲座;体验了习作名师张祖庆、何捷,在未与学生见面、学生又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点拨指导、赏析、修改的全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诸位专家教师的教学、讲座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令与会教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品尝了一场作文教学的盛宴。现将自己的收获汇报如下:
一、习作教学兴趣的激发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学生不想写、不会写,这是现在的作文教学现状,在几天的学习中,无论是周小玲老师在论坛中巧用评价激励“夸”学生,还是程明老师用招聘启示让学生书写自己的特长,以及何捷老师让学生用书写介绍特长获得认可交到朋友,骆应华老师利用时代新产物让学生“点赞”,让学生有话可写,这都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真真实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是有很现实的目的性,不要限制太大,要求过高,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惊喜。
二、习作教学思想的引领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报告中指出:“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写作的增长点,上了一节课有所提升,而不是仅仅多了一次写作机会。增长点不明显,写作就不成功。”“一节作文课首先要明确老师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 ,内容的理解上,应该尽快让学生明白,重点在习作的表达上.”吴教授比较赞同:一节作文课的写作时间,最少10分钟,写15分钟,然后老师点评,最后学生修改。王小明教授也抛出“作文课重在看提高,老师在评点时点出差距,鼓励进步”。作文教学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这次聆听,更新了我的一些教育思想,如: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写,要保障学生写作的时间;习作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放在写法指导上,先让学生写出来,再写清楚,老师不仅要重视作文前,更要重视作文中和作文后的指导,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老师应给学生修改后作文的点评。评价很重要,老师要像关注上课一样关注此作评价,让评价引领作文教学„„读写结合,巧妙联系
三、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在这场饕餮盛宴上,有道大牌菜,那就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一节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观摩课《黄山奇松》。这节课格外吸引大家的胃口,刺激着大家的视觉和味蕾,在细细品尝中,引发人们的思考。管建刚老师所作的《黄山奇松》一课,将阅读指向了习作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读中发现文本秘妙,在读中掌握写作技巧。
读和写是相互补充,又可双向迁移的,这次观课中从口头表达到写作过程的展示及对好作文的三分写、七分读的要求,无不在展示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同等地位。
管建刚老师的《黄山奇松》一课,就将读、写结合紧密。听了这节课,顿时颠覆了以往对语文的认识。语文教学有各种各样的风格,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总是情感当先锋,一堂课让人心潮澎湃;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让人如沐春风;贾志敏老师对语言的超级敏感性,他的课堂就是实实在在的作文指导课;有的老师重阅读,有的重学生发言。
管建刚老师的这一堂课,按照我们正常的教法就是抓住课题中的“奇”,来感受奇。先是找到三棵松奇特的句子,画下来,感受奇,读出奇;再看作者还略写的哪些奇,画下来,或表演,或朗诵,然后想象还有什么姿态,再来个写话练习。我想一般的课堂都会是这样的。
但是这堂课的角度完全撇开了感受,去探究写法,对习惯感受的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习惯带学生去感受的老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没有华丽的导入,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整堂课下来,思路很清晰,目标很明确。没有深入地研究课文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悟把握黄山奇松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松树,但是没有深入展开,而是把重点导向课文是如何写的,他淡化了写什么,而强化了怎么写。管老师将写作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式地触入到阅读教学中去。朴实中见真知,平凡中见功力。他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堂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更是一堂充满写作方法和写作智慧的指导课!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对于“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管老师先带领学生知道这三句话用了描写、拟人、比喻三种写作方法,接着本句话中出现六个“或”两个“有的”,通过换词的处理体会用词的精妙:或的后面用字,有的后面用词,有变化的文字才好;然后管老师又力求将不是排比的句子扩充,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语言的推敲,让学生明白写作时宁缺毋滥,这节阅读课推向高潮:精彩之处就是奥妙之处!
在2014全国语文赛课桂林会场上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课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方向。”其中第一个转型就是“从原来以围绕思想内容理解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然后教学过程组织也是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来组织。”
这一堂课的重点完全放在了写法的探讨上,从详略的安排,到顺序的安排,甚至是词句的琢磨与积累,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推敲,管建刚老师带着学生就是在学习写作。我想,这样的一堂的写法指导课,对学生的写作是会有极大的作用的,这远远胜于在习作前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是切身感受,不仅对学生,对观摩的老师也是受益匪浅。
吴忠豪教授针对管建刚老师的课指出:选文是语文学习的典范,是语言积累的基本范文,写作要先有内容后有方法,学生方可尽情书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既要利用阅读课鼓励学生生活中善于积累,同时写作知识正是浸润在阅读教学之中的,课堂上就要进行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在写作时学生方可厚积而薄发。
就像潘新和介绍管建刚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他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最关注的是从文本中读出“怎么写”,探求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将文本还原到写作行为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而不写那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
十多年前,前辈们就倡导:教语文要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写了什么以及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真正落实这个理念。现在,看了管建刚老师的课,才看到了怎样明确、深入、集中地指向“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这样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二十多年前,丁有宽提出“读写结合”,那个“读写结合”后来泛滥成“小练笔”,那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羞羞答答的初现;十多年前,有人批评王崧舟太重视课文感悟,缺少“语文意识”,于是王崧舟在艰难的自我反思中转向,开始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明朗化;到了管建刚这里,就明确、深入地提出阅读教学“指向写作”,不蔓不枝——改革就是在争鸣中逐渐明确了认识,逐步走向本质。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并不是就不要阅读了。阅读的核心能力:1.概括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3.抓重点句、关键词的能力。4.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5.联系生活来理解。小学中年段,以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训练为主,到了高年级,完全可以指向写作。“指向写作”的阅读是分几步走的:一二年级,核心是“朗读”与“写字”;三四年级,核心是阅读理解和阅读策略;五六年级,就应该抛弃大量的内容分析,指向写作(因为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在读三遍白话文文章后,90%理解文章的内容)研究文字背后隐含的“作者怎样运思写出来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要“理解内容”。“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就是它的重要教学目标;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身不是目的,“内容的理解”背后,站着“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指出:“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使 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可见“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读写观的新理念。2011版新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根据这一定义,“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无疑具有存在的现实基础。
学生作文最搞不懂“构思”跟阅读教学不注意“篇”的教学有重要的关联。阅读教学太应该带领学生领会全文构架上的奥妙。写作文,要积累很重要,语言积累,篇章段感的积累都应注意。
当然,“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并非专门的写作课,课上也不一定非得要学生写,更多的是孕育学生的“写作意识”。写作意识、写作技能,种到脑子里,某天写东西,不期然地从脑子里蹦出来,那就是“活用”.管建刚指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作文”和“阅读”的链接,真正实现“读”“写”的完整融合,语文教学也由此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振的“两条腿”走路。在我们没有像丁炜博士编制的习作学本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习作指导,那就应该像管建刚老师执教《黄山奇松》那样,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把阅读教学指向我们的习作,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要写的,哪些是可以不写的。现行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其实它也是一本不错的“习作学本”,如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的《松鼠》一课,就是一篇指导学生写动物类习作的范文,学生在老师阅读教学指导分析下,明白写好动物类作文需要抓住动物的外形、活动、生活习性等方面来写。北师版五年级下册“真诚”为主题单元中《修鞋姑娘》一课,应该是写人物类习作的例文,学生知道写人物类文章需要结合一件事从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几方面进行描写„„所以我们尽量像管建刚老师那样把我们的阅读教学有意识地指向作文教学。
结尾:我相信,正像潘新和说的:过去的阅读课垂死,新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管建刚的“写作本位”探索,一定能带来语文教育的希望与未来。而我,也将带着管建刚老师的新见,进入实践。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必将带领我,进入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我也有个梦想:我的学生不怕写作文,乐于表达,能准确的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享受激情的飞跃,享受描写的快乐,写出色彩斑斓、韵味十足的真作文!为此,我努力着!我将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与思考,继续行进在习作教学之路上,行进在语文教学探索之路上!
文/冯爱华
第五篇:爱情期待爱情诗歌
期待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我们又回到以前
回到曾经那条牵手走过的小路
曾经去过的地方
或许
我们已是华发如霜
或许
我们已经步履蹒跚
可无论经年岁月
不管岁月沧桑
我都记得
对你许下的承诺
我们一起的欢乐
还有那幸福
我们有着相互的鼓励
和那生生世世的祝福
好想
一生都能亲手给你做晚餐
好想
每年生日给你送一束鲜花
未来
我愿伴你一起去
那些年少时你走过的地方
去欣赏
那些在心里感动了N年的风景
一转眼
这个时间就会到来
期待着
普通地生活
简简单单
一直到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