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繁复而有规矩的先秦祭祀礼仪探究论文
作为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对于祭祀有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情感。祭祀既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源于宗教中的灵魂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主流价值。在先秦时代,正是由于祭祀的存在,人们才在难以征服的自然面前安心生活、发展农业。所以,先秦古人十分重视祭祀礼仪,其范围也十分广泛。据《尔雅·释天》记载:先秦时代,春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祠,夏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构,秋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尝,冬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蒸,祭祀天地被称为播柴痊缠,祭祀山川被称为展县浮沉,此外还有师祭、马祭、大祭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祭祀礼仪阳。在这些名目繁多的祭祀礼仪中,有一些环节是共通或必不可少的。例如文辞发布,即以文辞实现人与神之间的交流。这是先秦祭祀礼仪最重要的部分和手段。
一、祭祀大事慎而严,以鱼为祭讲究多
先秦古人相信:“祀与戎,乃国之大事。”对于国家而言,祭祀与兵家战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先秦祭祀礼仪繁复,就祭祀对象来说,主要以人们难以征服的自然为主,例如天地、寒暑、四时等。根据《礼记》记载,先秦祭祀礼仪的次数很有讲究,太频繁不行,太频繁会显得轻慢,轻慢则是不敬的表现。次数太少也不行,那会显得懈怠,懈怠则容易遗忘。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都至少要进行一次祭祀,被称为四时之祭。如果有人不参加四时之祭,就很可能遭到惩罚,如寒冬腊月不准穿裘衣,或夏天酷暑不能着麻葛。可见,先秦祭祀礼仪是十分慎重而严格的。
祭品是先秦祭祀礼仪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除了现代人熟知的牛、羊之外,鱼也是常见的祭品。天子在祭祀社程神时用的是太牢,诸侯用的是少牢,而没有分封的士大夫用的是荐新礼。所谓荐新,是以五谷瓜果等食物为祭品进献给神灵。如果没有新鲜的食物作为祭品,就以旧有之物替代。四时之祭分别被称为春构、夏柿、秋尝、冬羔,实际上也是以时令食物为祭品上荐,以表示对宗庙的尊重、对天赐的感恩以及对先人的孝敬。《礼记·中庸》中说:先秦修祖庙,陈宗器,设衣裳,荐时食。所谓时食,就是针对四时之祭而言的,祭品各有不同。一般为,春季上荐蔬菜,夏季上荐麦子,秋季上荐黍物,冬季上荐稻谷。其中,上荐蔬菜须与蛋相配,上荐麦子须与鱼相配,上荐黍物须与肉相配,上荐稻谷须与禽相配。由此可见,鱼是重要的上荐之物,这与现代人一般认为的祭品之物明显不同。又如《国语·陆语上》中所言:取名鱼,尝寝庙,助宣气,执事举鱼。此外,《仪礼》的“有司”篇和“少牢馈食礼”篇中都说:“鱼、羊、采三鼎乃升”、“司士升鱼”等,足见鱼在先秦祭祀礼仪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先秦祭祀礼仪上荐的鱼并非没有讲究,反而对于鱼的种类、数量、摆放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周礼·渔人》中说,每当春季即将来临的时候,会有专门的捕鱼人捕捞鳍鱼用于春季的四时之祭。《礼记·月令》中也说,春季祭祀宗庙,要进献鳍鱼。鳍鱼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鲜鱼,是有着两亿多年历史的、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先秦时,鳍鱼在开春之际便从入海口溯江河逆流而上,寻温度适宜的淡水环境产卵,此时正是捕捞鳍鱼的最好时机。而《诗经·周颂》中对于先秦祭祀礼仪中上荐的鱼的种类并没有局限于鳍鱼一种,而是说“潜有多鱼,有堕、鳍、鲸、鳄、枢、鲤,以享祭祀景福。”《仪礼》的“少牢馈食礼”篇中也说:“司士三人,鱼用鳅。”也就是说,在一些祭祀礼仪中,人们用鳅鱼作为鱼类祭品。鳅鱼即是今天人们所称的螂鱼。由此可见,先秦古人祭祀用鱼并不局限于哪一种类,但也绝不是对所用鱼的种类没有规定,主要因季节或捕捞时节而定。
至于祭祀用鱼的数量,不同史籍中的记载有所不同。据《仪礼》的“特牲馈食礼”篇介绍,先秦祭祀礼仪用鱼共有四条,其中一条用于进献,其余三条置于姐上。据《仪礼》的“士虞礼”篇介绍,先秦祭祀礼仪用鱼有七条,全部置于姐上。据《仪礼》的“少牢馈食礼”篇介绍,先秦祭祀礼仪用鱼有十五条,全部置于姐上。相关记载同样都是出自《仪礼》,但由于不同的篇章所记述的祭祀礼仪不同,相应所需的鱼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尽管数量并不统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先秦祭祀礼仪所用鱼的数量还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都在二十条以内。而在祭祀开始之前,对包括鱼在内的所有食物的烹饪工作应已完成。祭祀开始后,司士举着盛鱼和盛采的鼎,跟在司马的后面入场。司士将鱼等食物摆放在祭台上。《仪礼》记述的摆放顺序是:“设姐为中,羊为先,而后鱼,而后采,而后腊。由此可见,先秦古人将鱼置于祭祀礼仪仅次于羊的第二位。而羊作为比较贵重的禽类,并非一定要出现在所有祭祀活动中,如此,鱼作为首要祭品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二、血祭程序不可逆,甲骨记述残忍事
先秦古人祭祀礼仪中另一不可少之物即为血。早在比先秦更早的原始社会,人们出于对生命、对人体的崇拜而形成了尚血观念,并发明了尚血仪式。至先秦时代,种种史籍记载表明,血祭是祭祀礼仪的一项重要程序。在祭祀先祖的礼仪中,有“九献”和“十二献”的说法。“九献”中就有献血而祭的环节,主要出现于肆、献和裸的礼仪中。据《周礼·大宗伯》的记载:“献礼,谓荐血腥也。”可见先秦祭祀礼仪的重要一环即是荐血腥之献。又据唐代鸿儒贾公彦所疏:先秦祭祀礼仪的渐进程序依次为,裸献、朝践、献馈、醋尸。天子或诸侯主持的祭祀,先有裸献之礼,再有迎牲之礼。士大夫主持的祭祀则没有裸献之礼,只有自荐熟始,以馈食为礼。另据郑玄注改谓称:先秦祭祀礼仪多有荐血腥之事。以“毛告纯,血告杀”说明荐血意味着已杀。综合《周礼》、《礼记》、《郊特牲》等各种相关史籍的记载,先秦祭祀礼仪中的血祭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组织祭祀礼仪活动的主人外出迎牲口入宗庙,将它们拴系在宗庙中庭的石柱上,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迎牲丽碑”。这种宗庙祭祀用的是活的牲口而非已死的牲口,一来是表示伸尊,二来是表示别嫌。然后,在杀牲之前要向参与祭祀的众人展示牲口,并需要得到众人对其毛羽、毛色、体型等的赞美之辞。其次,组织祭祀的主人要亲自杀死牲口。如果是天子或诸侯,要亲自击采、剐羊或射牛;如果是士大夫,则要亲自以长刀或短刀宰杀牲口。之所以要亲自操刀,就是为了达到“战战兢兢,以事百神”之效。再次,牲口被宰杀后,要盛取牲口的鲜血、皮毛、内脏等物。据清代学人孙希旦所言,取牲口之血用以告幽,表明牲口在被拉来用于祭祀之前是没有内伤的。而取牲口之皮毛则是用以告全,表明牲口外表没有损伤。最后,向祭祀的神灵上荐血、毛、内脏等物。在献血的同时,祭祀中庭要进行一种被称为“播燎”的仪式,并从中聚其馨香,以向天神献祭。
上述有关先秦祭祀礼仪用血程序的记载主要针对的是周代时期,但随着不断出土的甲骨文文物逐渐被科学解读,现基本可以确定,周代之前的商代也曾广泛实行过这样的礼仪和程序。商代的迎牲之礼被称为“逆羌”。例如在下辞中,就有“土于宗门、南门逆羌”,与《周礼》、《礼记》等史籍中的相关记载相印证。此外,甲骨文中也有文字表达了商代血祭的情况。据甲骨文学家们的解读,商代的祭祀礼仪有先杀牲口后取血的环节,甚至有极端事例表明,商代祭祀还有以杀人取血的环节。这一般只有在战争中或战争后才会出现,是虐杀俘虏的一种残忍方式。
三、各有其辞分工明,六诗之歌考验难
无论所用祭品为何,也无论为何祭祀,先秦祭祀礼仪都是十分隆重而庄严的。尤其是在大型祭祀礼仪活动中,参与者都有非常严密的组织分工,并逐渐形成了各有其辞、各司其职的祭祀礼仪制度。祭祀礼仪不同,需要与之相配的祭辞也就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先秦祭祀礼仪制度促进了先秦文体的分类,也因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祝祷文体。先秦祭祀礼仪中以祝祷文体表达的祭辞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并深受祭祀礼仪本身的影响。
先秦祭祀礼仪的制度性与规范性,以祭辞为重要体现之一。据《周礼》的“春官”篇记载,一般的祭祀礼仪活动都会有专门负责祝祷文辞创作和发布的人。例如被称为大祝的负责人,专门创作“六辞”;被称为诅祝的负责人,专门创作“盟诅载辞”;被称为瞽矇的负责人,专门创作咏歌或诵诗。这种类似后世的礼官制度,增进了先秦古人对不同文体的认识。由于各种祭祀礼仪的目的不同,祭辞也有不同的形态,所以先秦繁复的祭祀礼仪也丰富了祭辞的内容。以“六辞”为例,执掌“六辞”祭辞的大祝为“求永贞,祈祥福”,以亲疏远近通上下为依据,作祠、命、浩、会、祷、诛“六辞”。这“六辞”也被后世视为六种文体。它们或关乎宗庙社程,或关乎国之命运,或关乎先祖德行,各有各的祭祀运用场合。根据祭祀目的的不同,大祝所作文体样式也就不同。而创作“六辞”本身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在处理人与神、人与鬼、鬼与神的关系时沟通亲疏远近与上下之别,相互之间绝不能混淆。由此可见,在“六辞,的创作中,祭辞文体的分类就已经萌芽了。
有一些先秦祭祀礼仪,尽管没有独立的祭辞,也没有让古人意识到文体分类,但却同样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例如在不同的祭祀礼仪活动中,瞽矇执掌“六诗之歌”,为后来的《诗经》区分颂、风、雅三类诗歌提供了依据。如前文所言,瞽矇负责的是祭祀礼仪中的咏歌或诵诗。《周礼》的“春官”篇中较为详细地提到:瞽矇掌播歌、弦、管、祝、豢、埙箫、敌等古乐,执九德、系世奠、鼓琴瑟、诵诗歌。《周礼》的这一记载同时出现了歌与诗。其中,歌体要鼓琴瑟、击缶合乐而歌;诗体要讽诵。此外,《周礼》的这一记载还表明,瞽矇不仅执掌“六诗”、“九德”之歌,还执掌“讽诵诗”。而此处的“诗”并非独立于“歌”的单一文体。对此,贾公彦曾解释说:瞽矇之师乃乐官之长,故而深受政教。所以,瞽矇一般都以六德为本,即和、知、仁、义、圣、忠之德,无论诗体还是歌体,均以此六德为祭祀教化之内涵,相互之间并无明显区别。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能在先秦祭祀礼仪活动中执掌“六诗之歌”的瞽矇不仅要有高超的诗歌造诣,更要有让人尊重的高尚道德品行。有些祭祀礼仪活动如果需要瞽矇在创作之外亲自念唱祭辞的,则对瞽矇的要求还要更高,因为这样就意味着瞽矇必须具有良好的嗓音条件。从瞽矇的身上不难看出,先秦祭祀礼仪于组织者、参与者来说都是对当时个人能力与素质的较高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