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化石》教学设计及反思(定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知道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特点。
3、能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一起收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设计情境游戏,复习生字
游戏名:熊猫卖气球
游戏内容:熊猫手中还有11个气球还没有卖出去,只要学生读对气球上的字,就帮熊猫卖掉一个气球。(课件出示)
二、导入新课
师:熊猫感谢大家这么快就帮它把气球都卖光了。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到三个地方去玩玩。首先我们要去的是植物园。植物园里有一种非常珍贵的银杏树,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画面:一棵银杏树)
第2段的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银杏树,说说自己眼中的银杏树,再回到课文当中,采用自由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银杏树的特点。学生交流各自找出的特点,指名读,品读这些体现银杏树特点的句子。再全班齐读本段。
第3段教学(去动物园)
1、猜一猜
课件出示一道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戴着黑墨镜,问她最爱啥?最爱鲜竹叶。
2、说一说
在哪里还见过熊猫呢?生畅谈,老师也在幻灯片上展示一些附有熊猫的图片。
3、找一找
找出关于描写熊猫特点的语句。
4、读一读
指名读,评读,男女生赛读。
第4段教学(去海洋管 竞选讲解员)
课件播放“中华鲟”的图片,学生观察。设计一个情境,海洋管要招一个讲解员给游客介绍“中华鲟”。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试讲,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竞选讲解员。
3、各小组派代表上台竞选讲解员,解说中华鲟。
4、学生评一评哪个同学讲的最好,当选为讲解员。
全班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活化石站起来读。
三、拓展交流课外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课外找的一些关于动植物活化石的资料。
老师也课件展示其他一些海洋活化石,植物活化石图片,供学生认识欣赏。
2、倡导学生保护这些稀有活化石,齐读最后一段。
四、完成157页——读读写写
五、总结
反思:
听长辈们说过:“在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要投入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倾力演出,调动起全场的气氛,让台下的观众尽快的融入到剧情中。”回想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没能做到倾力演出,投入的还不够。
整节课下来我没能让自己投入到文本中,投入到课堂的行程中,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中。机械化地在教学,而没有放开自我,这样也仿佛把学生给牵制住了,他们就像一只只被绑着翅膀的鸟儿,想飞却飞不起来。造成了在本节课上的多次撞礁。
特别是本节课上让学生读的机会很少,都是一带而过。如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朗读,比如小组赛读,评读,指名读,赏读等,我想这样可能会让这节课更出彩。毕竟在低年级当中课文朗读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最喜欢展示自我的方式之一。但是在这节课上我忽略了。
第二篇:《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一说,对学生地回答适时评价。然后用ppt分别出示图片
一、图片二图片三和图片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板书课题《活化石》,引入新课。
三、引导学习课文。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前的动植物)
教师讲解化石,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点.(修改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化石,为更好地学习活化石做准备)2.学习第2自然段。(l)指导朗读。
(2)看图,了解银杏树的样子。
(3)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关于银杏的哪些知识?(银杏树已生活了几亿年,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长得很慢。)3.自学第3自然段。(l)自由读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熊猫的知识。
(熊猫生活在许多年前,它爱吃竹子,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3)指导朗读。
(4)放课件大熊猫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看的学生有些已经在小声议论了,瞧,它爬到树上去了。它还趴在那睡觉呢!真可爱!师:同学们已经看完了大熊猫,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你真会观察!每只大熊猫的样子都不一样,你能说说吗?
师出示句式: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四条腿(),一双大眼睛()。4.学习第4自然段。(1)齐读第4自然段。
(2)对照插图,了解中华鲟的样子。(3)你能说说中华鲟的有关特征吗?
(中华鲟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生活在江河里,身披大片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长,现在已非常稀有了。)5.学习第5自然段。(l)齐读。
(2)明白这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井点出主旨:好好保护它们。)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边看课件图片,边说说这三种活化石的有关特征。2.读了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创造性地演读课文
师示范表演(银杏树的自述)
小组内表演:分别表演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各组推选优秀的“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戴头饰上台表演。
五、练习:
1、句式练习:科学家把()、()和()叫做活化石。
()、()和()被科学家叫做活化石。
2、读读写写:一片片叶子 一把把扇子
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修改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句式及词语的训练,学会准确运用语言。)
《设计说明及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形式,采用微视频和ppt课件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什么是化石,再通过介绍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活化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进入课堂学习的“浪漫阶段”,使学生对活化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
教学反思:教学成功之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根据本班学生写话困难的情况,在学习大熊猫的样子时,在生观察图片之后,让他们在给定的句式中把自己喜欢的那只大熊猫的样子说出来。因为大熊猫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为接下去的习作做铺垫。
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学生讨论、汇报时间少;课堂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检测环节虽然好,但时间不够用,当堂反馈时间不足,内容设计还需精选。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三篇:《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1
在上《活化石》这课前,我就预料学生会问:什么是活化石呢?我也曾绞尽脑汁想,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这样也可以复习一下查字典的方法;或出示几副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直观的了解;再者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等,间接去了解什么是化石。这些方法虽然也能起到作用,但并不能引起学生对研究活化石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化石的兴趣呢?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电视里突然出现了恐龙的身影。对了,可以利用恐龙来做引导啊。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物,或许这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的。
于是课堂里,我便以此为切入点。告诉学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种叫恐龙的动物,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恐龙相继死亡,直至灭绝。它们的尸体埋藏在地下,最后就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今天,我们的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来了解它们当时的生存情况的。”经过我的诉说,孩子们马上又问,那么考古学家了解到了哪些情况呢?面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我只能说请大家自己去看书翻资料了解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但从孩子们的脸上我已经很清楚的感受到他们对活化石的兴趣已萌发,所以相信问题会很快被解决的。
看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活化石》教学反思2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
中华鲟有( )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眼睛( ),一张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长到( )重。
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
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
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活化石》教学反思3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通过独学、群学,学生对三种活化石已经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学生补充介绍收集到的这三种活化石其他相关资料和其他活化石资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有序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活化石,学生们兴趣盎然,创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绍活化石的小作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资料的过程,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活化石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活化石》教学反思4
本节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各种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然后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化石的作用;再引出课题,让学生质疑,这班的孩子们很会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上课要解决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活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上课时我就围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逐一解决。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字词教学落实到位。
孩子们除了会准确认读生字词语以外,还学习到了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银杏树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圈出能体现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再进行全班交流。为了让学生理解“几亿年”这个时间的长,我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长,再通过朗读,更进一步地感受银杏树的珍贵。在理解银杏树的叶子容易辨认时,我让学生通过上台找银杏叶,使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兴趣浓厚,再让学生比较一片片叶子和一片叶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说了一下,没有做进一步的比较,这点还不够落实。在解决“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这个问题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没想到叫起来的第一个孩子就说得很好了,真能干。
3、重视朗读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银杏树的特点,理解句子的意思。
4、采用让学生“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组织教学。
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乐。
需要改进的.是:
1、没有把握好时间。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只是匆匆而过了。
2、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得不够到位。比如在学习“银杏树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比喻句时,我只是让学生明白了银杏树叶子的特点,没有对这个比喻句进行拓展练习,如果让孩子们学习这个比喻句的样子再说几个类似结构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书设计不够好,应该把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写上。
4、课外资料的补充不够充实。
5、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活化石》教学反思5
在教学《活化石》这一课时,我将侧重点放在了“银杏树”这一活化石。而在教学“银杏树”这一活化石时,我主要抓住两句重点句。一句是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一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一、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并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多运用这样的句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一把把”。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弄清了意思后,我又让学生做拓展训练,说说还有哪些可以用“一片片”、“一把把”做量词。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比如“一条条”、“一座座”可以用在什么词语前面做量词。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这一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都很踊跃,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同时,这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朗读方面。学生的朗读是我训练的弱项,孩子们读书声显得拖沓冗长,没有节奏感,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我将教学的着重点定位错误,不是着重标点如何死板地停顿,而是长句如何停顿。
二、文章的落脚点还未找准。《活化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就强调用词的准确性,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不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而不是从未提及。
三、引入部分。在教学时,我在引入部分就让孩子翻书找化石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显得十分突兀,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不知所措,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找到了答案。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至文章总结时,会不会更好?
四、识字方面。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识字是重中之重。我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没有让孩子多读词语,也没有随文识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再复现词语,加深印象。
五、知识运用方面。在教学运用连接词将三种活化石连起来表达成完整的一句话时,我将这一环节设置得过于简单——直接出示“和”、“有??有??还有??”让孩子们填空,如果用上之前已经学过的“把”字句、“被”字句,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六、指导写字方面。在教学生写字时,我没有让学生形成一个抓整体结构的概念,教学时较为散乱无章。同时,在学生写完之后,我并没有进行实物投影,指正点评,如果增加了“展评”这一环节,我想学生的知识点能掌握得更好,说不定字也能写得更端正。
总之,这一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缺陷,我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弥补以上遗憾。
《活化石》教学反思6
一、联系课文,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1、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的训练。
2、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我在这里设计了比较句子的训练:“一片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填空训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这课,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然后我重点教授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并小结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再在班上交流汇报。从低年级起就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识。
《活化石》教学反思7
今天在学字的时候,延用了昨天的方法。因为学生有了昨天的试行和我的鼓励。今天更主动了。实际运行时间也大大的缩短。比昨天短,更比原来同桌互相帮助的时间要短得多了。看来,一种方法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应该是常用常新的。就是同一种方法也不能常用,可以适当的隔些日子再用,才会有新鲜的感觉。学生操作才会有兴致。
在解释化石一词里,我告诉学生是很早以前的生物变成了石头保存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化石了。学生说,哦,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了。我强调说,是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了。学生对恐龙是不陌生的。所以我就用蓝猫中的恐龙来作比。学生好像明白了。正好博物馆这几天正在进行蝴蝶展,我号召学生去看。我想应该有化石的。
《活化石》教学反思8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怎样让二年级的学生对这些古生物产生兴趣并了解它们的有关知识呢? 在学习《活化石》一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明确概念、观看图片。
以“什么是化石?”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探究*望。以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化石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化石的图片,如孩子们喜爱的“恐龙化石”“始祖鸟”化石,还有同学们见都没见过的“三叶虫”化石“枝蒎蕨”化石,从抽象的概念转化到形象的实物,此时的孩子不仅对化石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远古时代的特殊符号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二、搜集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对活化石的'描写简单易懂,但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数孩子不曾谋面的,通过阅读和讲解让孩子就有清晰的认识未免空洞。为此在学习“银杏树”一节,我给学生及时地补充搜集到的山东省最南端新村乡的一棵有着30历史的银杏树,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无形之中缩短了孩子和银杏树的心理距离,远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学完本段,我又借机给孩子们朗读了一篇搜集的描写银杏树的优美诗篇,激发了对银杏树的热爱同时还获得银杏树开小花,结白果的相关知识。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读懂文字、了解古生物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课下阅读《少儿百科全书》或上网查找有关活化石的资料,做一张阅读卡。把课堂有效的学习和课外广博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活化石》教学反思9
《活化石》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由于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理解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作用。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另外,我联系课文,挖掘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等等。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形式是相同的。因此,我采用先教学第二自然段,总结学习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自主学习课文的教学方式。
我让学生带着“银杏树有几个名字?为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来。通过带着问题用默读的形式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因为它的果实的壳是白的。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公孙树”。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名字的由来,由此知道银杏树长得很慢的特点。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二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和经验都比较缺乏,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形式学习。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并且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同时激发了对科学方面知识的兴趣。但是,上完本课后,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也许是因为我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指导上。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重要责任,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顾呢?这个问题,也许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
《活化石》教学反思10
《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11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教学反思12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所以我打印了大量的.图片,作为本课的补充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开始时,我先由恐龙图片引出本节课课题,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出示其他活化石图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如在介绍“白鳍豚”时,用了以下文字“被称为‘长江女神’1995年时专家估计存活量不足100头,从20xx年开始,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搜寻活动,却再也没发现它的身影”,以此唤起学生要保护活化石乃至保护整个大自然的意识
二、联系课文抓训练点,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在讲解课文第2自然段时,抓住重点句子“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进行知识点训练。第一进行量词的叠用训练,让学生照样子说出这样的词;第二仿说比喻句,借助图片讲解银杏树页和扇子形状相似,让学生们潜意识中明白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才能构成比喻句。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句,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认识新生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以“温馨小提示”,引导学生自学本段。在讲解中华鲟“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时,我告诉学生,一位同学的体重大约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当于20位同学的体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数字变成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学掌握了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又激发了对学习的科学知识方面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上完本节课,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关于量词叠用的教学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进行量词的对比。如果引导学生比较“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的表达意思不同之处,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量词叠用之后才能突出数量多。
追求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续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活化石》教学反思13
在东兴小学听完教研室曹老师给我们分析现今的语文课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语文的训练点要在老师的心中,这番语后,对我的启迪很大。刚好,学校要求我上一节有关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研讨课。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后,按照曹老师的意见,设计了这节课。我上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33课《活化石》这篇课文。上完这节课后,我校的老师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活化石》教学反思14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组第33课,本教材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教学片断]
(一)教师指导学习“银杏树:”
(1)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读准“杏”的字音。板书:几亿年前的树种
(2)特点:板书(样子容易辨认、长得慢极了)
填空理解具体描写“长得慢极了”——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
(3)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学习“辨”,和“辫、辩”比较。
(4)师生合作读课文,了解银杏树又叫白果树,那是因为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合作学习大熊猫、中华鲟,出示要求。
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结构相似的课文。效果很好。因为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靠教学来学习,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所以,对“大熊猫、中华鲟”两种“活化石”的学习,教学设计为合作学习是很明智的。
二、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文学完以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环:
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作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由于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了很好地对话,所以,学生的智慧得到升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比如郭俊含同学说:嗨,大家好!我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我有一亿多年的历史。我生活在江河里,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我的眼睛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张又大又尖又长的嘴。你们说:我的样子奇怪吗?如果大家喜欢我,可要好好保护我哟!
因为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与同学交流,既训练他们的胆子,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对“化石”的解释要简化、清晰、再口语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较后讲透彻。句式训练可以用填空式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这样课堂节奏更紧凑。
总之,我感觉这堂课的教学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活化石》教学反思15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一上课,我先让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义,再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抛出问题“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活化石”,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第四篇: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1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
中华鲟有( )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眼睛( ),一张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长到( )重。
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
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
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活化石教学反思2
我这次成长课选择的是第三册最后一单元《活化石》这篇课文。结合课后领导和老师的建议和反馈,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理解课文大意这一环节,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用一句话说一说。经过老师的句式提醒,二年级的孩子初步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以化石和活化石的区别引入新课,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稀里糊涂。
2、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引导着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深层次的超越性的发挥。
3、教学设计不够深入,对教材的把握有待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预计不够,应急能力弱。
4、最后对“化石”的解释要简化、清晰、再口语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较后讲透彻。句式训练可以用填空式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这样课堂节奏更紧凑。
活化石教学反思3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所以我打印了大量的图片,作为本课的补充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开始时,我先由恐龙图片引出本节课课题,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出示其他活化石图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如在介绍“白鳍豚”时,用了以下文字“被称为‘长江女神’1995年时专家估计存活量不足100头,从20xx年开始,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搜寻活动,却再也没发现它的身影”,以此唤起学生要保护活化石乃至保护整个大自然的意识
二、联系课文抓训练点,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在讲解课文第2自然段时,抓住重点句子“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进行知识点训练。第一进行量词的叠用训练,让学生照样子说出这样的词;第二仿说比喻句,借助图片讲解银杏树页和扇子形状相似,让学生们潜意识中明白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才能构成比喻句。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句,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认识新生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以“温馨小提示”,引导学生自学本段。在讲解中华鲟“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时,我告诉学生,一位同学的体重大约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当于20位同学的体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数字变成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学掌握了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又激发了对学习的科学知识方面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上完本节课,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关于量词叠用的教学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进行量词的对比。如果引导学生比较“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的表达意思不同之处,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量词叠用之后才能突出数量多。
追求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续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活化石教学反思4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通过独学、群学,学生对三种活化石已经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学生补充介绍收集到的这三种活化石其他相关资料和其他活化石资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有序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活化石,学生们兴趣盎然,创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绍活化石的小作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资料的过程,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活化石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活化石教学反思5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怎样让二年级的学生对这些古生物产生兴趣并了解它们的有关知识呢? 在学习《活化石》一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明确概念、观看图片。
以“什么是化石?”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探究*望。以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化石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化石的图片,如孩子们喜爱的“恐龙化石”“始祖鸟”化石,还有同学们见都没见过的“三叶虫”化石“枝蒎蕨”化石,从抽象的概念转化到形象的实物,此时的孩子不仅对化石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远古时代的特殊符号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二、搜集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对活化石的描写简单易懂,但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数孩子不曾谋面的,通过阅读和讲解让孩子就有清晰的认识未免空洞。为此在学习“银杏树”一节,我给学生及时地补充搜集到的山东省最南端新村乡的一棵有着30历史的银杏树,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无形之中缩短了孩子和银杏树的心理距离,远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学完本段,我又借机给孩子们朗读了一篇搜集的描写银杏树的优美诗篇,激发了对银杏树的热爱同时还获得银杏树开小花,结白果的相关知识。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读懂文字、了解古生物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课下阅读《少儿百科全书》或上网查找有关活化石的资料,做一张阅读卡。把课堂有效的学习和课外广博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活化石教学反思6
《活化石》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由于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理解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作用。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另外,我联系课文,挖掘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等等。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形式是相同的。因此,我采用先教学第二自然段,总结学习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自主学习课文的教学方式。
我让学生带着“银杏树有几个名字?为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来。通过带着问题用默读的形式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因为它的果实的壳是白的。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公孙树”。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名字的由来,由此知道银杏树长得很慢的特点。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二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和经验都比较缺乏,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可以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形式学习。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并且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同时激发了对科学方面知识的兴趣。但是,上完本课后,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也许是因为我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指导上。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重要责任,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顾呢?这个问题,也许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
活化石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一说,对学生地回答适时评价。然后用ppt分别出示图片一、图片二图片三和图片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板书课题《活化石》,引入新课。
三、引导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前的动植物)
教师讲解化石,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点.
(修改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化石,为更好地学习活化石做准备)
2.学习第2自然段。
(l)指导朗读。
(2)看图,了解银杏树的样子。
(3)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关于银杏的哪些知识?
(银杏树已生活了几亿年,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长得很慢。)
3.自学第3自然段。
(l)自由读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熊猫的知识。
(熊猫生活在许多年前,它爱吃竹子,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
(3)指导朗读。
(4)放课件大熊猫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看的学生有些已经在小声
议论了,瞧,它爬到树上去了。它还趴在那睡觉呢!真可爱! 师:同学们已经看完了大熊猫,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你真会观察!每只大熊猫的样子都不一样,你能说说吗?
师出示句式: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 ),一双大眼睛( )。
4.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对照插图,了解中华鲟的样子。
(3)你能说说中华鲟的有关特征吗?
(中华鲟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生活在江河里,身披大片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长,现在已非常稀有了。)
5.学习第5自然段。
(l)齐读。
(2)明白这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井点出主旨:好好保护它们。)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边看课件图片,边说说这三种活化石的有关特征。
2.读了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创造性地演读课文
师示范表演(银杏树的自述)
小组内表演:分别表演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各组推选优秀的“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戴头饰上台表演。 五、练习:1、句式练习:科学家把、()和()叫做活化石。
()、()和()被科学家叫做活化石。
2、读读写写:一片片叶子 一把把扇子
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修改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句式及词语的训练,学会准确运用语言。)
活化石教学反思8
一、联系课文,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1、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的训练。
2、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我在这里设计了比较句子的训练:“一片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填空训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这课,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然后我重点教授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并小结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再在班上交流汇报。从低年级起就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识。
活化石教学反思9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组第33课,本教材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教学片断]
(一)教师指导学习“银杏树:”
(1)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读准“杏”的字音。板书:几亿年前的树种
(2)特点:板书(样子容易辨认、长得慢极了)
填空理解具体描写“长得慢极了”——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
(3)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学习“辨”,和“辫、辩”比较。
(4)师生合作读课文,了解银杏树又叫白果树,那是因为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合作学习大熊猫、中华鲟,出示要求。
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结构相似的课文。效果很好。因为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靠教学来学习,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所以,对“大熊猫、中华鲟”两种“活化石”的学习,教学设计为合作学习是很明智的。
二、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文学完以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环:
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作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由于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了很好地对话,所以,学生的智慧得到升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比如郭俊含同学说:嗨,大家好!我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我有一亿多年的历史。我生活在江河里,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我的眼睛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张又大又尖又长的嘴。你们说:我的样子奇怪吗?如果大家喜欢我,可要好好保护我哟!
因为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与同学交流,既训练他们的胆子,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对“化石”的解释要简化、清晰、再口语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较后讲透彻。句式训练可以用填空式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这样课堂节奏更紧凑。
总之,我感觉这堂课的教学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活化石教学反思10
《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11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我以李杨的爱情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然后在让他们细细品味,慢慢鉴赏。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不安静,许多同学都在说话,站着的同学生怕怕回答错了,而坐着的就一直抓着李杨的爱情,聊个不停,或者就一句话都不说,把头埋得很低。为解决他们的这一问题,我需要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积极发言。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反思得知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我们应该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不应该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整个课堂应该是轻松活跃的,不应该拘束,但是也不能没有纪律可言,要学会欲擒故纵。
活化石教学反思12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一上课,我先让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义,再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抛出问题“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活化石”,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学反思13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理解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14
在教学《活化石》这一课时,我将侧重点放在了“银杏树”这一活化石。而在教学“银杏树”这一活化石时,我主要抓住两句重点句。一句是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一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一、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并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多运用这样的句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一把把”。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弄清了意思后,我又让学生做拓展训练,说说还有哪些可以用“一片片”、“一把把”做量词。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比如“一条条”、“一座座”可以用在什么词语前面做量词。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这一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都很踊跃,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同时,这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朗读方面。学生的朗读是我训练的弱项,孩子们读书声显得拖沓冗长,没有节奏感,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我将教学的着重点定位错误,不是着重标点如何死板地停顿,而是长句如何停顿。
二、文章的落脚点还未找准。《活化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就强调用词的准确性,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不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而不是从未提及。
三、引入部分。在教学时,我在引入部分就让孩子翻书找化石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显得十分突兀,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不知所措,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找到了答案。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至文章总结时,会不会更好?
四、识字方面。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识字是重中之重。我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没有让孩子多读词语,也没有随文识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再复现词语,加深印象。
五、知识运用方面。在教学运用连接词将三种活化石连起来表达成完整的一句话时,我将这一环节设置得过于简单——直接出示“和”、“有??有??还有??”让孩子们填空,如果用上之前已经学过的“把”字句、“被”字句,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六、指导写字方面。在教学生写字时,我没有让学生形成一个抓整体结构的概念,教学时较为散乱无章。同时,在学生写完之后,我并没有进行实物投影,指正点评,如果增加了“展评”这一环节,我想学生的知识点能掌握得更好,说不定字也能写得更端正。
总之,这一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缺陷,我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弥补以上遗憾。
活化石教学反思15
一、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第五篇:《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教学反思15篇
《活化石》教学反思1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教学反思2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等等。
《活化石》教学反思3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活化石》教学反思4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所以我打印了大量的图片,作为本课的补充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开始时,我先由恐龙图片引出本节课课题,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出示其他活化石图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如在介绍“白鳍豚”时,用了以下文字“被称为‘长江女神’1995年时专家估计存活量不足100头,从20xx年开始,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搜寻活动,却再也没发现它的身影”,以此唤起学生要保护活化石乃至保护整个大自然的意识
二、联系课文抓训练点,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在讲解课文第2自然段时,抓住重点句子“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进行知识点训练。第一进行量词的叠用训练,让学生照样子说出这样的词;第二仿说比喻句,借助图片讲解银杏树页和扇子形状相似,让学生们潜意识中明白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才能构成比喻句。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句,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认识新生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以“温馨小提示”,引导学生自学本段。在讲解中华鲟“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时,我告诉学生,一位同学的体重大约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当于20位同学的体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数字变成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学掌握了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又激发了对学习的科学知识方面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上完本节课,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关于量词叠用的教学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进行量词的对比。如果引导学生比较“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的表达意思不同之处,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量词叠用之后才能突出数量多。
追求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续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活化石》教学反思5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理解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6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活化石》教学反思7
一、联系课文,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1、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的训练。
2、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我在这里设计了比较句子的训练:“一片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填空训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这课,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然后我重点教授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并小结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再在班上交流汇报。从低年级起就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识。
《活化石》教学反思8
今天在学字的时候,延用了昨天的方法。因为学生有了昨天的试行和我的鼓励。今天更主动了。实际运行时间也大大的缩短。比昨天短,更比原来同桌互相帮助的时间要短得多了。看来,一种方法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应该是常用常新的。就是同一种方法也不能常用,可以适当的隔些日子再用,才会有新鲜的感觉。学生操作才会有兴致。
在解释化石一词里,我告诉学生是很早以前的生物变成了石头保存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化石了。学生说,哦,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了。我强调说,是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了。学生对恐龙是不陌生的。所以我就用蓝猫中的恐龙来作比。学生好像明白了。正好博物馆这几天正在进行蝴蝶展,我号召学生去看。我想应该有化石的。
《活化石》教学反思9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组第33课,本教材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教学片断]
(一)教师指导学习“银杏树:”
(1)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读准“杏”的字音。板书:几亿年前的树种
(2)特点:板书(样子容易辨认、长得慢极了)
填空理解具体描写“长得慢极了”——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
(3)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学习“辨”,和“辫、辩”比较。
(4)师生合作读课文,了解银杏树又叫白果树,那是因为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合作学习大熊猫、中华鲟,出示要求。
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结构相似的课文。效果很好。因为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靠教学来学习,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所以,对“大熊猫、中华鲟”两种“活化石”的学习,教学设计为合作学习是很明智的。
二、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文学完以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环:
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作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由于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了很好地对话,所以,学生的智慧得到升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比如郭俊含同学说:嗨,大家好!我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我有一亿多年的历史。我生活在江河里,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我的眼睛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张又大又尖又长的嘴。你们说:我的样子奇怪吗?如果大家喜欢我,可要好好保护我哟!
因为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与同学交流,既训练他们的胆子,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对“化石”的解释要简化、清晰、再口语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较后讲透彻。句式训练可以用填空式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这样课堂节奏更紧凑。
总之,我感觉这堂课的教学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活化石》教学反思10
在上《活化石》这课前,我就预料学生会问:什么是活化石呢?我也曾绞尽脑汁想,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这样也可以复习一下查字典的方法;或出示几副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直观的了解;再者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等,间接去了解什么是化石。这些方法虽然也能起到作用,但并不能引起学生对研究活化石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化石的兴趣呢?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电视里突然出现了恐龙的身影。对了,可以利用恐龙来做引导啊。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物,或许这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的。
于是课堂里,我便以此为切入点。告诉学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种叫恐龙的动物,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恐龙相继死亡,直至灭绝。它们的尸体埋藏在地下,最后就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今天,我们的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来了解它们当时的生存情况的。”经过我的诉说,孩子们马上又问,那么考古学家了解到了哪些情况呢?面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我只能说请大家自己去看书翻资料了解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但从孩子们的脸上我已经很清楚的感受到他们对活化石的兴趣已萌发,所以相信问题会很快被解决的。
看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活化石》教学反思11
一、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活化石》教学反思12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词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四条腿(),一双大眼睛()。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中华鲟有()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眼睛(),一张大嘴()。它生活在(),最大的可以长到()重。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活化石》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我国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科普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学习本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紧扣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化石并不陌生,因为我班学生上学期去科技馆参观曾经见过。讲课前,我板书“化石”二字并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化石图片,谈一谈自己对化石的了解。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我强调化石的“古老”,补充板书课题,在“化石”前加“活”,问:“课题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开心中的疑问。兴趣有了,于是顺势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
二、先扶后放,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适合自主学习,所以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习“银杏树”,渗透学法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重点句子,学生很快发现银杏树的“奇异”之处表现为“古老、珍贵”、“叶子奇特”、“生长速度慢”等特点。教师总结:“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学生先自学,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因为有了前面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好。
三、抓结尾句,升华情感教育。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围绕为什么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这句话,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各种活化石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交流资料,并交流阅读资料的体会。教师适当补充资料,根据交流,启发学生编写关于保护珍稀生物的儿歌或广告词。此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本课的教学总的感觉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本来还设计了让学生转换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绍“活化石”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舍弃了;还感觉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的还不够,训练不太扎实。如果把本课设计三课时,这些遗憾应该就可以弥补了。
《活化石》教学反思13
本节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各种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然后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化石的作用;再引出课题,让学生质疑,这班的孩子们很会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上课要解决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活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上课时我就围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逐一解决。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字词教学落实到位。
孩子们除了会准确认读生字词语以外,还学习到了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银杏树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圈出能体现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再进行全班交流。为了让学生理解“几亿年”这个时间的长,我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长,再通过朗读,更进一步地感受银杏树的珍贵。在理解银杏树的叶子容易辨认时,我让学生通过上台找银杏叶,使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兴趣浓厚,再让学生比较一片片叶子和一片叶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说了一下,没有做进一步的比较,这点还不够落实。在解决“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这个问题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没想到叫起来的第一个孩子就说得很好了,真能干。
3、重视朗读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银杏树的特点,理解句子的意思。
4、采用让学生“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组织教学。
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乐。
需要改进的是:
1、没有把握好时间。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只是匆匆而过了。
2、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得不够到位。比如在学习“银杏树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比喻句时,我只是让学生明白了银杏树叶子的特点,没有对这个比喻句进行拓展练习,如果让孩子们学习这个比喻句的样子再说几个类似结构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书设计不够好,应该把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写上。
4、课外资料的补充不够充实。
5、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活化石》教学反思14
在教学《活化石》这一课时,我将侧重点放在了“银杏树”这一活化石。而在教学“银杏树”这一活化石时,我主要抓住两句重点句。一句是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一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一、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并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多运用这样的句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一把把”。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弄清了意思后,我又让学生做拓展训练,说说还有哪些可以用“一片片”、“一把把”做量词。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比如“一条条”、“一座座”可以用在什么词语前面做量词。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这一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都很踊跃,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同时,这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朗读方面。学生的朗读是我训练的弱项,孩子们读书声显得拖沓冗长,没有节奏感,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我将教学的着重点定位错误,不是着重标点如何死板地停顿,而是长句如何停顿。
二、文章的落脚点还未找准。《活化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就强调用词的准确性,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不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而不是从未提及。
三、引入部分。在教学时,我在引入部分就让孩子翻书找化石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显得十分突兀,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不知所措,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找到了答案。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至文章总结时,会不会更好?
四、识字方面。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识字是重中之重。我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没有让孩子多读词语,也没有随文识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再复现词语,加深印象。
五、知识运用方面。在教学运用连接词将三种活化石连起来表达成完整的一句话时,我将这一环节设置得过于简单——直接出示“和”、“有??有??还有??”让孩子们填空,如果用上之前已经学过的“把”字句、“被”字句,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六、指导写字方面。在教学生写字时,我没有让学生形成一个抓整体结构的概念,教学时较为散乱无章。同时,在学生写完之后,我并没有进行实物投影,指正点评,如果增加了“展评”这一环节,我想学生的知识点能掌握得更好,说不定字也能写得更端正。
总之,这一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缺陷,我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弥补以上遗憾。
《活化石》教学反思15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一上课,我先让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义,再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抛出问题“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活化石”,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