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我院从事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论文
【摘 要】教学质量评价是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核心环节,我院是新建立的高职院校,对于如何利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为我在学院里从事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是院校的生命线,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转折时期,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我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筹建于2005年,2006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我院在成立的时候就很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没有太多经验,所以我院采用了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即以学生评价为主,督导评价为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要求,我院在成立不久后就引入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网上对其任课老师进行评价。但在进行学生评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一些负责任的教师在课堂和考试纪律方面对学生要求较严,致使部分心智不成熟的学生耿耿于怀,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对该教师的评价较差,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客观反映老师的真实教学状况和敬业心。
第二,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上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还有限,易受到教师态度、考试成绩、学习动机、情感色彩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导致评分的不公正。[2]
第三,因领导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而该结果往往与老师切身利益如晋升、申请项目等密切挂钩,有些老师可能向学生屈服,并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如:学生不认真复习而不担心被抓补考,老师上课越来越没有激情等等。
第四,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不高。有的说要参加活动没有时间;有的就直接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总之,学生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不够,学生参评率就不高。
对于这些情况,我个人认为:
第一,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对老师的工作热情、教学方法等有着最为直接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较为权威的发言权,所以,在我国有很多高校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评价标准。但是,重点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重点高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态度较好,所以让该学生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时,可能误差值较小。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不可分离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的优劣和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虽为教学的主导者,却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的评价,这种不合理的状况,颠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了让学生打高分,有的教师会照顾学生的反应,尽力让学生感到满意。[3]
就目前我院的情况,我觉得应作以下调整:
第一,在本次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我提前一个月发通知,并督促各系部通知学生做好教学质量评价的准备,甚至让辅导员告知学生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第二,虽说教学评价的具体工作已安排给各个系部,但出于全局考虑,我以教务处名义租用了四个大机房,并安排在不同时间段开放给各系部学生进行评教,我要求辅导员陪同学生一起到场以便答疑和维持纪律,不让学生借机利用网络进行无关行为。
第三,我在学生评教的不同时间段向各系部公布了该时刻的各系部各年级各班的学生评教率,并让各系部催促相关学生尽快进行网上评教。
第四,对于那些没有参与网上评教的学生,我采取了一些惩罚措施,如:取消该学生参加下学期的公共选修课的资格等。
由于我院刚成立不久,目前只能按照其他高校的方法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觉得应建立同时包含学生、同学科教师、评估专家、领导等管理干部、企业用人单位等5个方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我们应将学生的评价分数比例相对弱化,而且只有对该门课程专心听讲,相对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评价教师。在新举措下,教师就不用担心因严格课堂和考试纪律而得罪那些不爱听讲的学生,就能对学生学习产生更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效果。在老师的严格的教学下,差生很可能会被教育好。
以前的教学质量评价只是局限在学校内部,这样就造成学校培养与企业脱节的局面。很多学生在经过几年高校学习后,以为一出来就能施展才能,但结果是企业不得不浪费时间和金钱重新培训新近员工,有些高校更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致使有些学校自以为是,在社会各界人士中声名狼藉。所以,我们在弱化学生评价的同时,应引入并强化企业的评价分数比例。学院好比工厂,老师就像生产工人,学生是老师的劳动产品,而产品的好坏,最终得由顾客即企业用人单位来评价。引入企业评价,可使企业全过程参与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推行“学校育人企业定,企业岗位学生顶”,同时,更能“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真正通过企业评价来检验并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介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标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就是毕业后能否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获得较高的收入。评价的主体不再是学校,而是社会、是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考分离”模式,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4]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教而评教,在各地抨击目前应试教育的浪潮中,我院作为新建的高职院校,更应把握机遇,在一开始就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利用教学质量评价这一工具来促使教师和学生向素质教育积极转变,才能使教学质量评价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和改正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赵文辉.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对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下半月刊):24.[2] 郑玉刚.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建设问题研究.吉林工商学院报.第24卷第6期2008年11月:77-78.[3] 吴万敏,李方道.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对改进高职高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64.[4] 邓志良,赵佩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引入企业评价 力促质量评价方式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期:59-60.
第二篇:基于Web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评教与网上评教的比较,针对学校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net开发平台,用C#语言、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Web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从而更有效地对教师教学质童进行评价。
关键词:Web;教学质量评价;B/S;C/S1、传统评教与网上评教的比较
传统的评教方式在评教的时效性、数据处理的直观和准确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学校的要求。
传统评教模式下,学生评教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次,时间大都安排在期中或期末。评教的结果一般在学期末或下学期初公布。这个结果对本学期的教学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而下一学期随着教师任课课程的改变和上课学生的不同,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也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评教指标一般以客观指标为主,将学生选择的A.B,C.D机械地转换成相应的分值,最后公布一个评价的综合分数。不论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很难从这个分数卜看出教师在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教师改进教学的具体指导意义不大。
传统的评教一般采用问卷或涂卡的方式进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填写问卷或涂写机读卡。因学生要填涂的信息较多,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部分学生为了敷衍学校的评教工作,没有认真填写,学生为他人或请他人代写、代填的现象屡有发生,失去了评教工作的严肃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此外很难保证问卷或机读卡的回收率和有效性,影响了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判断。
由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学生评价比其他评价方法更为客观。但关键是要解决好以下儿点:一是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二是要选择更佳的评价时机;=是要采取适合的评价方式。目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直观、快捷的优势,建立网上评教系统,使学校对教学实现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与传统的纸本评教的做法相比,使用系统进行网上评教,有这样几个优点:(1)突破了原有评教方式的局限,可以相对科学、准确地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将评教打分的主观性、随意性降低。(2)由于问卷设一了不同的指标,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维度对评教的结果进行分析,提供较为科学与准确的数据,大大增强教学评价的力度。(3)由于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和先进、标准的工nternet网络技术,突破了原有纸质评教的地域局限,如果信息网络中心将端口开放,整个校园网乃至Internet网上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本系统。因而就可以在多地域、任意时段以自己的身份访问系统进行评教,大大增强了评教的灵活性,这对于远程异地教学更显其优越性。
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要选取一种合适的系统体系。一种适用的系统体系决定了系统的框架,对于用户来讲,如何具体实现并不关心,用户关心的只是使用是否方便,但对于系统设计人员及程序人员来说,却要知道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系统,所以系统的选取是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常用系统体系有: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客观地分析各种体系结构的优劣,结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多级分层的特点,我们在用户数量多、分布地区广、数据流量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业务逻辑复杂、用户数量少、数据流量大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端,采用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整个系统基于.net开发平台,用c#语言、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AjaX等技术进行开发。一般用户(如学生、教师、专家)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管理员除了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外,还可通过后台管理客户端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及数据管理,系统结构如图r所示。
通过构成这种混合模式的体系结构,我们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与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相结合的处理,使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的设计既可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越性,又可以避免B/S结构在安全性、保密性和响应速度等方面的缺点,以及C/S结构在异地查询浏览不够灵活等方面的缺点。
3、系统功能设计
该系统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评价系统,系统的用户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学生、教师、教学专家(教学督导),各自完成相应的管理和使用功能。系统包括课程库维护、评价参数设定、评价监控、评价数据采集、评价统计、评价结果等功能,系统功能结构如图z所示。
(1)系统管理员平台:此子系统基于C/S模式。管理员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中权限最高的用户,可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主要功能包括课程数据库维护,评价指标、评分等级等评价参数设定,评价监控管理,评价数据的采集,评价结果的查看、统计与反馈等。
(2)教师管理平台:此子系统基于B/S模式。教师可以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教师管理平台,查询学生、专家对本人的评价。教师用户由系统自动生成并给出统一的初始化密码,学校所有专职任课教师或兼课的行政管理干部都是教师用户。教师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可以对自己当前学期所任课程进行自评,可以对同行教师当前学期所任课程进行评价,可以查询自己当前学期所任课程被评结果。
(3)学生管理平台:此子系统基于B/S模式。该系统根据登录时输入的用户名,将列出该生的当前学期的任课教师的姓名、所任课程,并列出当前测评类型中的所有测评项目,以及每个子项目的可选分值或比例,学生可通过单击相应的分值或比例为每个子项目打分。学生对于一门课程和教材只能评价一次,一旦确认提交,则不能再对该课程或教材进行重复评价,同时所有学生的评价结果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均不可见。
(4)专家管理平台:此子系统基于B/S模式。专家用户由评价系统管理员设置,专家以用户身份登录系统后,可以评价全校课程或某学院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其权限由评价系统管理员授予;同时专家还可查看所有教师的教学评估排名情况,查看某位老师详细的评价结果。
4、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将网络的优势引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弥补了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对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在班组管理中的一些思考(杨耕论文)
在班组管理中的一些思考
——杨耕
摘要:在现代化企业的班组建设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工具,加以合理的运用来实现班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班组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来作为班组各项工作开展和推进的有力支撑。这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班组全方面最大限度、持续的提升。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班组建设的标准定义。即:通过导入方法、模式和工具,提升员工素质,夯实企业管理基础的一个持续改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班组成为规范、高效的作业单元,最终带来企业安全、质量、成本、效率的改善或提升。那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班组建设,则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班组内部进行班组文化建设、学习制度及工作制度等的建设,最大限度的调动班组成员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班组成员的生产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活动过程。
在现代化企业的班组建设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工具,加以合理的运用来实现班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班组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来作为班组各项工作开展和推进的有力支撑。这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班组全方面最大限度、持续的提升。
我们先来看看应当如何把握合理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运用“6S”
现场是暴露问题、提供信息、反应员工状态最直接的场所。“6S”管理工具则是现场管理工作的一把利器,合理的运用“6S”则会带来提升企业形象、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安全保障等等利多好处。这就要求班组管理者不仅要利用“6S”来改正员工“做事随意,没有规矩”的原始缺点,又要通过加大监查力度来避免“有了规矩,弄虚作假,不守规矩”的恶性缺点,最后就要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引导来克服“遵守规矩,却总是做不到位”的差异性缺点。依据我个人在班组管理中的总结,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 “6S”的推行、执行、提升这个三个阶段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施“6S”的推行阶段必须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中层管理者的大力支持,而且要求具体实施的管理者领悟“6S”的实质。然后必须坚定不移的去实施,并且要以身作则起到积极的抬头作用。最后因为“6S”是一种要求员工行为养成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形式,介于这一特性就需要我们在推行“6S”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知识的普及和思想上的宣传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使员工在内心认识上的实施和认同,不只是简单的行为服从和履行;二是只有开好头的“6S”才不会流于形式,为下一步实施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才能将“6S”变成全体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
2、在执行“6S”的阶段应当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要有计划。计划不但要详尽,而且要循序渐进,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的滚动性推进,这样做才能避免员工的抵触情绪和应接不暇现象产生,毕竟员工文化程度、认知能力是有所不同的。第二则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在明确责、权、目标的前提下标准必须要“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要适时适度修改标准,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施。第三就是要掌握好“拿来主义”。在“6S”的执行过程中不能照部就搬按照某个企业的成功案例,又或者兄弟厂家的做法一股脑的实施在自己的企业中,要经过分析论证,看是否适合自身实际,最终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加以实施。
3、在提升“6S”的阶段就要保持连贯性的原则。因为人的行为是逐渐养成的,而“6S”的最终目标是“素养”,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要在达到了计划的预期目标后,不断的改进、完善,制定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这样才能将“6S”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6S”的基础部分做好后,后期的提升阶段就会与QC工作衔接到一起去。
二、合理运用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必要的管理工具之一,而绩效考核运用的是否得当在班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组的管理者,首先我们要了解绩效考核应当把握的两个最基本原则:一是公平公开原则;二是严格奖惩原则。在把握两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就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的合理应用,抛开硬性数据,对于“班组评价”这种带有弹性的“软绩效”我认为应该把握下面几个方面:
1、班组评价要依据习惯性常态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班组的管理者在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中,通过现场观察、日常交流等方式掌握员工的信息,来了解某个员工的习惯性常态行为,也就是员工平时做事、思考的方法。在了解之后,依据这些行为对班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就可以给出一个分值,通过这个分值的高低,可以作为一个使其发扬优点的动力,反之可以作为使其改正缺点的鞭策力。在这中间我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不能因为某个员工的一次事件而过度影响班组评价,也就是俗语说的“一棍子把人打死”,要把必然发生的事件和偶然发生的事件分开来看待。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得分低的员工了解到其原因是什么,并且作为班组管理者必须给出一个正确的引导,将其导向到积极的方向上去。这样才能发挥到绩效最本质的作用——通过对既得利益的分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班组评价应灵活参考理论数据。我认为在班组评价的分值里,如果过多的参考台时效率、成本数据等方面就会产生一种短期效应,也就是说员工只注重了这些数字化的东西,不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就可能会导致员工会不择手段的达到结果,或者养成一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工作行为,也许短期内我们可以看到,从数字上看某位员工的台时效率、成本控制的很好,但是不用班组评价来约束其不良行为,经过长期养成后,就可能出现严重的恶性行为。比如某员工为了让自己的台时效率提高,利用就餐时间缺员操作等,一次两次不出现问题,时间长了必然会出现安全、质量各方面的问题,“青蛙效应”就会因此显现出来。那么为了杜绝这些隐患,我们应当注重灵活的参考理论数据,从另一方面讲,其实通过公式的计算台时效率、成本数据等方面已经得出了一个分值,无形中已经是一种绩效考核,在班组评价中若过多的参考已无意义。最后反过来想,如果通过行为引导式的班组评价,那么经过长期的养成后,员工各方面的素养就会提升,到这个时候在回过头来看台时效率、成本等,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并且这种提升是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导致的,必然是稳定的,长久的。
除了班组评价这种“软绩效”外,班组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日常考核,例如安全考核、工艺质量考核、设备考核、行为考核等等,那么作为班组管理者,我们应当如何使用好考核这种工具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
1、考核是最终手段。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违反制度、不遵守规范的行为首先要做的是客观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必须分清楚这是个体存在的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是普遍存在的,考核则是必然,因为考核的初衷就是以点带面;但如果是个体存在,则要进一步分析其严重程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则必须利用考核来杜绝类似的发生,如果不会导致严重后果,那么首要采取的方式应当是讲制度、讲规范、讲道理,通过前“两讲”来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运用最后“一讲”来使其接受班组管理者的“良苦用心”,最终达到纠偏的目的。
2、执行的方式方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沟通,关键之处在于不能主观。比如班组在分析事件后认为需要执行考核,在与员工的沟通过程中则要说明其原因,是违反了制度、规范,所以才受到考核,而不是班组的管理人员或更高一级的管理人员主观上的考核,首先必须使其明白班组管理人员只是制度、规范、标准执行的监督者,其次要对员工进行制度、规范、标准的正确引导,因为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员工对企业规章的理解是需要我们班组管理者进行引导的。考核加正面引导才是一个完成考核过车,反之,只考核不做有效沟通和引导,考核不仅会带来负效应,还会加重管理者与被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
在合理的运用的各种管理工具的同时,作为班组管理者,在班组建设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是班组建设最有效的支撑。而在管理者人格魅力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注意下面一些方面:
一、建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任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管理者为了达到即时的目的,则会给员工许以基本不能实现的期望,但是当这些许诺无法兑现,员工的期望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时,则会对团队的管理者产生不信任的心理,使员工的积极性受挫,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此时任凭怎样在物质上弥补,都无法找回员工最初对团队管理者的信任。因此,我认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本质是信任,而信任
是建立在真诚对待员工之上的。同时,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还需要勇于担当,我们常常在教导班组所属员工怎样去做事,怎么去负责,而时常在出现问题以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员工头上,自己永远是对的,这种做法依然会导致员工对你的信任度下降,员工不信任管理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没有了信任就没有了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班组何谈提升。所以班组管理者在班组建设过程中,唯有坚持诚以待人、勇于担当的原则才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
二、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班组管理者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头羊”,必须时时反省,这样做对不对?要求员工做到的事情自己有没有做到,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角色来看,我们是企业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者,只有我们先做到了,才有权利要求下属员工去做。根据“羊群效应”,我们是班组的“形象代言人”,所属员工是“有样学样”的一个群体,我们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在大部分员工的眼睛里,如果不能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那么这个团队必将成为一盘散沙。看一个管理者的好坏,不用观察本人,只要看一看这个团队是什么样的素质,基本就能看出它的管理者是什么样一个水平。因为管理者是营造一个团体氛围的灵魂人物,而这个氛围也就是所说的环境,环境会造就一个人,最终这个团体的整体行为就体现的是灵魂人物——班组管理者的行为。因此,以身作则班组建设中起着总体导向的关键性作用。
三、摆正自己的位置
作为班组的管理者首先要明白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管理是一种责任。是要对班组、车间、企业负责,更要对下属员工负责。其次要明白自己在班组中起到的作用,即监督、指导、服务。若是简单的把管理认为是一种权利,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心态就会造成管理者在员工面前趾高气昂,总是自以为是的做决定、下命令,最终只会给员工带来心理、生理上的压力,其结果不言而喻,员工都没有了情绪,就无法自觉自愿的去工作,无法给企业创造任何价值。可想而知,不能让自己团队的员工创造价值,管理者怎么成果。孔老先生告诉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只有帮助了员工成功,才能让管理者自身成功。
四、一定要学会和员工分享
一个不会和员工分享的管理者是一个愚者。无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还是最基层的管理者都必须学会和员工分享成功,对于抱有独吞成果的管理者,其结果必然是死路一条。我们通过反向思维来论证,当一个团体获得一定的成功,其管理者不和员工分享这个成果,那么当企业面临危机、逆境之时,必然不会有人站出来与管理者共同面对这个逆境。再者,分享也是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的集中体现,当我们团队的管理者站在了团队里面,荣辱与共,这个团队才是真正属于管理者的团队,当团队中的人们认可你的同时,无形中依据你在团队中的职位才能服从于你,才能有团队执行力,从而才能得到进步。
五、员工没有好坏之分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通过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反思,衍生到企业中,我们的员工没有好坏之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有瞧不起“差员工”,偏心“好员工”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则表现在对待这两种员工的态度上,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不但要一视同仁,还要分析业绩不好的员工到底根结在哪里,通过各种手段去帮助他们,使他们进步,弥补“木桶定律”的短板,使其尽可能缩小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差距。这就需要管理者从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这些“差员工”能行,最终才能使整个团队得到提升。
“兴于斯,亡于斯”。做为一个班组的管理者,毋庸置疑在班组建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灵活的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加上在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格魅力,做到班组各方面的提升、进步是指日可待的。
第四篇:综合评价体系在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重点分析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探讨这种概念的主要特征,从实现节目正确的引导、提高节目质量、实现更多的市场效应等方面阐述这一评价体系在广播电视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综合评价体系;节目;品质
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出台了现代电视广播节目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给电视广播节目的评价提供了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依据,实现相关节目的真实、可靠评价。
1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特点
1.1突出节目的品质特征
节目的品质是实现其生命力的关键,在评价体系中,关于节目品质的主要因素就有6项,其分值比例超出了六成。现代一些军队应急救援地方的新闻都是具有很高的影响,其画面记录的真实性,对于救援主角特写的细腻程度都是这类节目品质提升的关键。在2008年,汶川出现特大地震灾害的时候,央视军事频道和四川卫视等媒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多路记者深入灾区展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的先进事迹,例如:多名战士用木板托起一个从废墟下拯救出来的少年时,这一少年向战士们敬上了一个少先队队礼,这一画面感动很多中国人,当时的记者又深入采访了那个少年,对其为什么有那样一个举动进行深入报道,充分揭示了面对灾难,人民群众靠人民军队,人民军队与人民的血浓于水的关系,以真实揭示了节目的品质。
1.2强调收视率等指标因子,但是也不扩大这些因子的权重
收视率是节目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时,收视率等指标因子是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因为这些因子都是一个节目是否受到观众、听众欢迎的主要体现因子。与此同时也不进一步扩大收视率等这些指标因子占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例,这也是十分科学、合理的,因为扩大的收视率这种因子的权重比例,将使得广播电视节目更多的追求这一项因子,忽视了类似社会效益、教育群众等广播电视节目的意义,现在军事题材的那种抢险救灾的节目可能没有一些娱乐综艺节目收视率高,但是这些节目生存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们强调的不仅仅是节目的收视率,更多的是对于群众的教育意义,实现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也爱人民军队的良好教育氛围,同时这种救灾的节目可以实现国家舆论导向的有效引导,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1.3融入多元化的打分主体
体现节目的综合评价方式主要是打分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听众和观众,还有业内专家和市场等不同的主体。这一点对于节目评价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多元化的打分主体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看待这一节目的不同因子,对于整个节目的教育意义和受众范围有一个全面的涵盖。这样一来,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打分就更加客观、合理。
1.4最终评价结果对应着奖惩
这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建立最终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约束,还是依靠最终评价结果对应的奖惩措施,还有节目的生存价值等。一个节目如果失去了收视率,它的生存价值也就逐步消失,一个节目综合评价不高,最终相关节目组人员的奖励福利将被取消。这就是一个企业化运转的节目评价方式,可以实现节目有序竞争,更好地满足节目的优化要求。
2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作用和意义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广电总局经过多年的调研,逐步完善优化出来的,有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节目的优胜劣汰。这种评价体系建立更多的需要有多种因子的考虑,多重打分主体的引入等。这样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系统地评价一个节目的好坏,不至于一个节目收视率不高,就将其进行改版,因为综合评价体系中更多强调的是节目的品质,例如:军事题材具有教育意义,也有一定的节目品质,就算是收视率不高,在政治意义上的作用还是明显的。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子,最终考虑节目的评价结果。
2.1实现节目正确的引导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一个节目的优劣。如今,电视节目不能单凭收视率,如当出现了重大灾害的时候,军队抢险救援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情,灾情在哪里,我们的军队就在哪里,这是这类抢险救灾节目的初衷。这类节目虽然没有那些国内强力打造的综艺节目的高收视率,但是这些节目更多体现了其教育意义,使得人民群众爱军队,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这也是我们广播电视节目讲政治的正确引导。在综合评价中,这类军队的抢险救灾节目一般都不会被否定。
2.2提高节目质量
这种综合评价方式可以全面评价一个广播电视节目,这种客观、全面、系统的评价使得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更多注重自身质量的提升,在相关的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目组更多考虑的是影响节目品质的关键因素在哪里,怎样使更多受众群体对节目满意。这都是现代节目组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样就倒逼出节目质量的提升。例如:救灾过程中,对于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的采访就是可以实现节目质量提升的亮点之一,在一线采访的时候需要关注当时的具体情况,选择战士们没有任务的时候进行采访,在采访之前需要对某一战士的先进事迹有所了解,设计相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真实展现战士的事迹。有时战士面对镜头可能有紧张的情绪,这时候需要进一步与其交流聊天,消除其存在的一些紧张情绪,最终完成采访,这种真实的镜头将提升节目的质量和水平。
2.3实现更多的市场效应
这种综合评价方式筛选出来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加具有说服力,在引入广告商的时候,这些企业老总更多看重的是这种综合评价出来的广播电视节目。因为这些节目是进行综合性评价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时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以朴实性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火蓝刀锋》中的江小鱼等人物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3结束语
随着现代电视广播节目的不断推陈出新,观众们对于这些节目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整体上看,现代的电视广播作品都是在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好是坏,需要有一个更加客观、全面性、系统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体系就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燕南,张渤,刘双,等.电视评估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来自电视台一线的报告及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23(8):86-87.
第五篇: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课堂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本站推荐)
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它包括了比一般期末书面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惯和策略,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就我就上学年我在初一(5)班和初一(6)班分上下两个学期在课堂上实行的形成性评价及其结果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具体做法
首先,制定一个可行性计划。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形成性教学评价计划。计划中应注意各阶段的侧重点:例如在初始阶段侧重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专注程度,书写习惯等。
其次,确定内容。把课堂活动分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合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课堂笔记、课堂作业等十个方面,并向学生交代清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及时把每个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周,每月的课堂表现情况公布出来。
二、评价方法
1、分数评价。评价实行8分制,上面十个方面有五个方面是老师和学生本人自己进行评价,另五方面是老师和班干(包括课代表和学习小组长)一起评分。每天公布,每周统计。在这一方面的评价一定要实行宜松不宜紧的政策。特别是对中下生,对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说的活动一定要以鼓励为主。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相信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但也要掌握好尺度,不要让其他学生感到不公平。
2、特长评价。该评价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同时,又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特长或优势来展现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挖掘他们学习英语的潜能。我认为,根据不同的学生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在肯定中指出不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英语,是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3、星级评价。初一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小学差别还是不大,并不因为换了一个学校他们就会马上就有多大的改变,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保证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我让学生在月评的表上自评的栏目内给自己画上星号(也包括在月考等终结性考试上觉得自己进步的给自己打星号)该评价不仅让学生具有压力感,也不会脱离实际,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言语评价。这是一种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在何时何地都能运用,而且效果明显。他们渴望受到肯定和表扬,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从而不断进步,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思考
1)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场面令人欣喜。充分体现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促进成功,成功促进兴趣这个道理。
2)在实验前,实验班与对普通班的平均成绩相差无几,普通班与普通班相同或甚至还略高于实验班。通过近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的实验,在课堂上实行形成性评价的班,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普通班。
从实验结果来看,虽然实验只是进行了一个学年,但结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初一课本课文内容基本是各类课堂活动为主,基本上没有新的单词和语法,对在课堂上实行形成性评价更有利。虽然目前关于形成性教学评价还没有一套较完善的评价实施措施,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性评价会越来越趋于完善并显示出它的优势,希望不久能见到更多更有效果的课改成果。
参考文献
1.范晓玲《教学评价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
3.陈仕清《谈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05
4.肖传剑,熊燕《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06
5.葛炳芳《构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体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08
6.康珍《报刊阅读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