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墨西哥的玉米熟了故事
21岁那年,自纽约州立大学毕业已近两年。也许是看多了西部片的缘故,一时间狂热地爱上那漫漫黄沙红色土地,还有印第安人。我充满了好奇,于是放弃了工作。家中经济情况尚好,父亲多年已习惯独自一人,自有他生命的乐趣。自十四岁跟随父亲移民到美国,我一直是个听话的乖孩子,认真念书到毕业,我想,终于到了自由的时候了。
于是我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旅行的生活。
像我这样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总是很容易找到事情的。因为怀着探寻西部的美丽梦想,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快乐。从纽约开始,我一路走过了蒙大拿、犹他、俄亥俄和圣地亚哥,每到一地,我都会记得给父亲邮一张明信片。
“父亲,黄石公园的岩石是红色的,很美。”———4月23日,蒙大拿州。
“父亲,纳瓦赫的风很大,让我想起六岁那年你带我去天山的情形。”———5月12日,犹他州。
“父亲,收音机说纽约今夜降温,雨季自明日开始,你的腿又开始疼了吧?请珍重,有急事请找汉克,他会安排好一切。”———5月18日,圣地亚哥。
直到离开墨西哥的那日,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6月4日到达离墨西哥边境不远的地方,离提瓦那还有一段路程。我站在路口招手。已经很晚了,我想,如果再搭不到车,我可能要露宿了———不过没关系,我有睡袋,应该找得到能够避雨的地方。可是好运来了,一辆半新的吉普摇摇晃晃地停下了。我兴奋地奔过去,拉开车门,跟着他的车,往墨西哥边境驶去。
这是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和这个地方大部分男人一样,他们有着大片的农场,但是他们都不怎么爱说话,除了问我往哪里去。很庆幸他的农场就在边境不远处,于是我们沉默地往前。风愈来愈大,天愈来愈黑,开车要更加小心,我也不敢跟他多讲话。到他住处的时候,我试探着问他,我是否每个晚上回来的时候都可以搭他的车,因为那边的治安……他答应了,我们约好了时间。他便回家,我向墨西哥边境走去。
“年轻人,你等一下!”
我已经掉头,却听见他的叫声。难道他反悔了?
我转过头,他急匆匆地向我这边跑来。“你是说你要去墨西哥是吗?”
“哦,是的,先生。”
“那么,你可以给我带四根玉米回来吗?现在正是玉米成熟的季节。”
我微笑着点点头。举手之劳而已。
可是第一天我就忘记了。我记得那天的黄昏,我说我忘了的时候,他脸上的光辉忽然暗淡了下去,就像太阳落山了一样。我连忙说,对不起,我明天一定给你带来。可是第二天我在提瓦那逗留一天,嘴里嚼着味道奇异的玉米饼的时候,我发现我又忘记了。我把我买的那些蜥蜴、蝎子、毒蛇形状的工艺品送给他的时候,我发现他其实是多么失望。我发誓我第三天一定要记得他的玉米。
第三天回来的时候,在我们约好的8点之前的7点56分我就到达了。到8点40分,那辆车一直没来,我在想他是不是不打算来接我了,我会不会遇到……正在我恐惧的时候,那辆车终于蹒跚着开过来了。他开口的第一句就是:“嗨!小伙子,我真的很抱歉。临来的时候我母亲突然很想喝罗宋汤,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实在对不起。”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你刚刚是亲自给你母亲煮了一锅罗宋汤吗?”
“对,就是这样。”
我忽然想到了玉米,拿出来,递给他,“这个,也是你母亲要的?”
这个50岁的中年男人笑了起来:“对呀,我妈妈最喜欢吃这种玉米了,好早就跟我说想吃了。年轻人,你妈妈身体怎么样?”
“哦!我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我跟着爸爸一起生活。他一个人很快乐呢!”
“对不起……可是孩子,我想你父亲一定很孤独,你应该多陪陪他的。”他的语气里有一丝责备。
“不会的,我爸爸有许多爱好,还有一些年龄相仿的朋友,他们相处得很好。我会常常邮明信片给他,他会很开心我这么年轻就有如此丰富的体验。”
“可是,当你父亲需要一根玉米或者一碗汤的时候呢?”那个男人说得不疾不徐,却如当头一棒———父亲从来不要求,也许不是他不需要,而是他根本没机会。我毕业即离家,父亲没有阻挡,但我亦从未问过他是否希望我留下。
我愣了一下,窗外是车站,不是我们上回遇见的地方。
“年轻人,我想,你该回家了。”
我看着这个和父亲一样年纪的男人温和的笑容,和他手里的四根玉米,突然有种想拥抱的冲动。爸爸,我想我是该回家看你了。
第二篇:玉米熟了教学反思
《玉米熟了》教学反思
仲宫镇中心小学
《玉米熟了》是二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第二活动主题“我们去收获”中的一个主题活动。《玉米熟了》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以农产品——玉米为例,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教学活动在“玉米收割现在与过去有何不同”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探究“玉米与我们的生活”问题,如“玉米加工制品”、“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什么?”„„以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珍爱劳动成果。
反思如下:
一、设计思路: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环节,也就是课前展示,让五个学生扮演玉米生长的五个时期,在活动中使学生对玉米的生长有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玉米的收割之旅。通过重温收割玉米的场面及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会农民的劳动,感知收获的辛苦。通过课前交流我了解到,同学们对农作物的收割时比较陌生的,有田地的家庭不多,即使有,也是爷爷奶奶在劳作,所以,我设计了“玉米脱粒”这一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尝试、亲身感受,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得到了道德情感的提升。这一环节还通过视频,使学生认识到玉米收割在现在和过去的不同,鼓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了解科技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变化和惊喜。第三个环节是玉米的变装之旅。引导学生在探究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同时,体会商品中所含有的劳动者的辛劳,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第四个环节是舌尖之旅。让学生现场体验一把玉米的变装过程,将课堂推向高潮,并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其他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让课堂延伸到生活。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学情分析方面不够全面。例如:脱玉米粒之后玉米没处理好,引发了课堂上个别同学的小动作;再就是,对学生搜集的资料没有进一步检查、梳理,以至于课上语言表达不够流利、顺畅。这都是我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所导致的。还有,面对课堂的突发事件——微波炉罢工,感觉我的脸“腾”一下就红了,这也说明,面对课堂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再就是,在教学环节中,前面的环节有些拖沓,耗时较长,以至于后面的环节有些仓促,这与“备课”“备学生”不充分有很大关系。
第三篇:中班故事《小猴子掰玉米》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幼儿感受故事意境,萌发对故事的兴趣。
2、能大胆创编动作,并积极参与故事表演,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及想象力。
【活动准备】
故事音乐、录音机、图片、动物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故事的主人翁“小猴子”,出示小猴图片及模仿小猴子。
二、欣赏故事:提问幼儿故事里的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师:小朋友,故事里你们听到了什么?有谁呢?在干什么呢?
幼:有小猴子,要去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
三、以问答方式游戏引出图片。
师:“刚刚故事里面,小猴子首先到了什么地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印象,学会结合内容找到图片的顺序并复述故事内容。
(玉米地里——桃子树——西瓜地里——兔子)
四、结合故事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及表情,巩固理解故事内容。
五、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活动结束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的道理。
活动延伸
请幼儿课后把故事的情节简单地用图画表达出来,然后制作成小图书与同伴进行分享。
附故事《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第四篇:墨西哥的风土人情
墨西哥风土人情
墨西哥的全名是墨西哥合众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北部与美国相邻。国土总面积约为196.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为11,122公里。首都是墨西哥城。总人口目前约为1,06亿。墨西哥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墨西哥实行的是总统制共和政体。墨西哥的国庆日是每年的9月16日。1972年2月14日,墨西哥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墨西哥的国旗是从左至右由绿、白、红三个垂直长方形组成,中央绘有墨西哥国徽。国歌叫《墨西哥合众国国歌》。国花是仙人掌、大丽菊。国鸟为雄鹰。
1.社交礼仪
在人际交往之中,墨西哥人总是表现得既热情、活泼,又不失文雅、礼貌。不管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墨西哥人总能对对方笑脸相迎,并且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而友好。因此,有人曾经评论说:“墨西哥人是最容易与之相处的,而且也是最容易与之交上朋友的。”
在墨西哥,熟人相见之时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是拥抱礼与亲吻礼。在上流社会中,男士们往往还会温文尔雅地向女士们行吻手礼。不过,跟陌生人初次相见时,墨西哥人却绝对不会这么做。在一般情况下,尤其是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时,墨西哥人所采用的见面礼节是或与对方握手,或报之以微笑。
墨西哥的土著居民与亲友告别时,有些时候还会施“赠弓礼”。即向亲友赠送一张弓,一枝箭和几张剪纸,以示敬意与祝福。在他们看来,弓箭象征着征服大自然的力量,象征着食物与房子,而剪纸则象征着神灵和上帝保佑。
需要称呼别人时,墨西哥人的做法是比较保守的。在正式场合,他们从不主张直接去称呼交往对象的名字。只有彼此之间十分熟悉的人,才会有例外。通常,他们最惯于使用的称呼方式与欧洲人的正统做法相仿,即在交往对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类的尊称。
对于某些可以体现出交往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头衔,诸如“博士”、“教授”、“医生”、“法官”、“律师”、“议员”、“工程师”之类,墨西哥人则极爱使用。
同朋友们相处的时候,性格爽朗、能歌善舞的墨西哥人是很会玩、很爱玩的。他们为人非常爽快,喜怒哀乐往往溢于言表。中国人对于这一点,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只有在谈起生意来的时候,墨西哥人才会显得一本正经,不再说说笑笑。
热情好客的墨西哥人,一般都很喜欢邀请亲朋好友们上门做客。不过,要是打算前去拜访墨西哥人的话,最好要事先进行预约,否则是不会受到对方欢迎的。
前去赴约的时候,墨西哥人一般都不习惯于准点到达约会地点。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露面总要比双方事先约定的时间晚上一刻钟到半小时左右。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待人的礼貌。有鉴于此,在接待墨西哥来宾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留出充裕的“提前量”,并且切勿对对方的姗姗来迟加以责怪。
2.服饰礼仪 墨西哥人的穿着打扮,既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墨西哥人的传统服装之中,名气最大的是“恰鲁”和“支那波婆兰那”。前者是一种类似于骑士服的男装,由白衬衣、黑礼服、红领结、大檐帽、宽皮带、紧身裤、高筒靴所组成,看起来又帅又酷。后者则为一种裙式的女装,它多以黑色为底,金色滚边,并以红、白、绿三色绣花,无袖、窄腰、长可及地,穿起来令人显得又高贵、又大方。
在日常生活里,目前墨西哥的男子爱穿格子衬衫、紧身裤,在乡村之中,他们还往往上穿衣襟绣花的衬衫,下着白色或米色长裤,头戴宽边草帽,脖子上系着红绸印花领巾;有时,他们还会再穿上一件马夹,或是外披一件斗篷。
平时墨西哥妇女爱穿色调明快、艳丽的绣花衬衣和图案、款式多变的长裙。出门在外时,她们还喜爱披上一块用途多样的披巾。
只有在十分正规的场合,墨西哥人才讲究穿西装套装或西式套裙。在商务交往中,这种穿法是一种基本的礼貌。
墨西哥人非常讲究在公共场合着装的严谨与庄重。、在他们看来,在大庭广众之前,男子穿短裤,妇女穿长裤,都是不合适的。因此,在墨西哥出入于公共场所时,男子一定要穿长裤,妇女则务必要穿长裙。
3.餐饮礼仪
墨西哥人的饮食,是在当地土著居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特别是西班牙的烹饪技艺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世界上,墨西哥菜不但颇有名气,而且的的确确自成一体。
从总体上讲,墨西哥人的传统食物主要是玉米、菜豆和辣椒。它们被人称为墨西哥人餐桌上必备的“三大件”。
墨西哥乃是玉米之乡。墨西哥人不仅爱吃玉米,而且还可以用它制作各式各样的风味食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玉米面饼和玉米面糊、玉米饺子、玉米粽子等,所以有人将玉米称作“墨西哥人的面包”。
墨西哥菜的特色,是以辣为主,有人甚至在吃水果时,也非要加入一些辣椒粉不可。除了爱以菜豆做菜之外,墨西哥人还有吃仙人掌的嗜好。在他们看来,仙人掌与香蕉、菠萝、西瓜一样,可以当水果吃。除此之外,仙人掌还被墨西哥人用来制作饮料。
在墨西哥,许多人都有以昆虫做菜的爱好。蚂蚱、蚂蚁、蟋蟀等,都可以成为墨西哥人享用的美味佳肴。
一般来讲,墨西哥人颇为好酒。宾客登门以后,他们往往会首先以酒款待。在墨西哥,人们最看重的酒,是一种用龙舌兰酿成的名为“台基拉”的酒,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墨西哥的国酒。
在墨西哥人所举行的迎宾宴会上,主人通常会首先向来宾敬酒,并且大都会主动提议宾主采用手臂交叉的“伊达尔戈”方式饮酒。在一般情况下,墨西哥人是不劝酒的。
墨西哥人大都不吃过分油腻的菜肴。用牛油烹制的菜肴和鸡油做成的糕点,他们一般是不吃的。
4.主要习俗和禁忌
在墨西哥,人们非常偏爱仙人掌和大丽菊。墨西哥人忌讳将黄色的花或红色的花送人。他们认为前者意味着死亡,后者则会带给他人晦气。在墨西哥,蝙蝠及其图案为人们所忌讳。在墨西哥人眼里,蝙蝠凶恶、残暴,是一种吸血鬼。在该国,人们不仅不惧怕骷髅,反而认为它象征着公正,喜欢以其图案进行装饰。
墨西哥人喜爱白色,但却对紫色深为忌讳。墨西哥人讨厌的数字是“13”与“星期五”。墨西哥人以黑曜石为国石,对它极为珍视。
接到墨西哥人用西班牙语写来的信件,切勿采用其他语言复信,不然就会被墨西哥人视为失礼。
中国人以掌心向下比划孩子身高的手势,在墨西哥人看来是侮辱人的。在他们那里,这一动作仅可以用以表示动物的高度。墨西哥人极少有夫妻并排而行的,他们主张丈夫应随行于妻子身后。
在墨西哥的不少地方,做客之时,不应一进门就摘下自己的帽子。这种做法,在当地含有前来寻仇之意。对于谈论政治、历史方面的问题,墨西哥人一般都兴趣不大。
墨西哥的古迹
奇琴伊察城邦遗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有关玛雅文明的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墨西哥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不久前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阿尔班山遗址位于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是一个巨大的玛雅文明古代遗址。它座落在瓦哈卡河谷里中央平原上升起的一座低矮的山群上。北部的埃特拉河,东部的特拉考卢拉河和南部的兹玛特蓝/奥科特蓝(或叫大河谷)的支流在这里交汇。
迪奥狄华肯被称作上帝之城,是一座距离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北40公里的阿兹台克古代遗址。迪奥狄华肯在当地纳瓦特语的意思是“人变神之地”,你可以在这里发现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金字塔。据传说,这里就是天神们聚在一起计划造人的场所。
在墨西哥人们说的天然井是一个只有墨西哥独有的事物。它对于玛雅人来说是一个供奉神明间或供水的场所,神圣而又意义重大。
圣卡安生物保护区位于墨西哥东南部,拥有超过一百万英亩(约合40.47亿平方米)沿海的大片茂密的丛林;约占金塔纳罗奥州20%的面积,换句话说,圣卡安生物保护区是墨西哥最大的公园之一。
墨西哥的海滩
阿卡普尔科被成为太平洋上的珍珠,是墨西哥的一座海港城市,同时也是墨西哥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阿卡普尔科在最近几年又重新兴旺起来。新的投资带来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清洁的港湾和更好的服务,而这些让游客更易于和乐于来到这座魅力之城。
墨西哥东南部的坎昆,是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最受欢迎和消费最高的旅游胜地:每年有2百万游客光顾此地。坎昆的优美环境令人心驰神往,海水也非常适合进行游泳和水上活动。附近有一些墨西哥最奇异的古代奇观。
这里的国家宫、主教座堂、阿兹特克大神庙遗址、加里波的广场、查普尔特佩克森林公园、查普尔特佩克城堡、玫瑰区、奎库尔科金字塔神庙均较著名
第五篇:墨西哥的宗教信仰
墨西哥的宗教信仰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这片土地不仅生活物资方式,语言精神信仰等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班牙人对天主教有着其他欧洲国家远远不及的狂热情绪,理所当然地在殖民时期迫使大片拉美殖民地区的人们改变信仰而信奉天主教。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墨西哥全国大约有80%至90%的人信仰天主教,数量可观。然而,在被征服之前,这片土地已经发展起了本土内涵丰富的文明,他们不同于西班牙天主教的独特宗教理念在前哥伦布时期已深刻地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东西最是无法触碰,也最是难以改变。纵观今日的墨西哥,他们信奉的所谓天主教并非西班牙人曾为之疯狂的纯正天主教。比如,留心看这个国度的十字架,就发现墨的十字架十分不严肃或不传统。它们或被加以雕刻,或有着花枝招展的身形,或被涂染上墨风情浓厚的五颜六色,或由骷髅头拼凑而成等。就个人理解,这是一种极富本土信仰内涵的墨西哥天主教---catolicismo mexicano。加之对传统印第安文化的传承和保留,墨西哥的宗教信仰内容其实十分丰富有趣。
“黑圣母”---La Virgen de Guadalupe 墨西哥人最崇拜“黑圣母”---La Virgen de Guadalupe。每年12月12日---圣母第二次显灵的日期,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纷纷赶到这一墨版“麦加圣地”朝圣,场面非常壮观。根据传说,1531年,当墨西哥人民还生活在西班牙侵略的水深火热时期,一个改信天主教的印第安人Juan Diego在Tepeyac小山看到黑皮肤的圣母显灵,她用阿兹特克人的纳瓦特尔语与其交流,要求在这小山上为自己建一座教堂。此后,这一至高无上的纯洁慈爱圣母形象就开始深入墨人的心中。他们可能不会虔诚地去教堂做礼拜和祷告,但对这位圣母却十分爱戴和崇拜。这其中是有缘由的,她显灵的小山正是阿兹特克人信奉的众神之母“Nuestra Madre”---Tonantzin神庙的所在地,当地人把这位黑圣母与他们热爱的Tonantzin自然而然地联系了起来,哪怕是最仇恨西班牙人、誓死与其决战到底的土著居民也信奉Virgen de Guadalupe。可以说黑圣母的出现是墨人宗教信仰开始转变的一个分水岭。但是,看起来好像西班牙人从此一帆风顺地在这里推行自己的宗教信仰了,但事实不然,因为黑圣母不可能与他们的圣母玛利亚百分之一百地对等起来。
早在西班牙入侵前,墨西哥有两大本土文明,一是玛雅文明,二是阿兹特克文明。这两个文明分别有自己的神明,像我们熟知的玉米神,雨神,羽蛇神,战神,太阳神等等。这是一个多神论的国度,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信奉的神明,并相信他们会用强大的神力保护信奉自己的民族。如果在与其他民族进行的战争中失败了,只能说明对方的神明比自己的神明强大。为此,他们在不抛弃原来庇护神的基础上,会增添新的宗教内涵,去信奉对方的神明。当当地的阿兹特克人及其他们民族被西班牙人打败时,他们没有意会到自己需要改变原来的信仰,而是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添加了新的信仰内容。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西班牙人的印第安语表达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天主教的教义是土著居民历史文化里前所未有过的思想,他们根本无法消化这种跟自己八杆子打不着边的宗教教义。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墨西哥天主教是通过类比两个世界宗教相似的内涵被吸收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主教。
回到黑圣母的话题,在当时印第安人心中,她只是一位新的Tonantzin,形式发生了改变,内涵一如以前。直到今天,确实有些墨人会将她和María等同一人,但仍不乏对此产生疑问的人。如果根据学术界权威的说法,也只能说这是一种文化融合的现象。毕竟宗教信仰的神明是虚无缥缈的,谁也不能确定他们的身份。黑圣母肤色同当地居民一样,出现在Tonantzin神庙所在的小山;却又身着同圣母玛利亚一样的服装,要求人们为她建教堂,这种种皆是两种文化内涵相融合的表现。个人无聊猜想,这甚至会不会是当时西班牙人杜撰出来,欺骗印第安人信奉基督教的把戏呢?真相无从得知。对死亡的崇拜
众所周知,每年11月1日和2日是墨西哥庆祝“亡灵节”的节日,是西班牙根据 “Todos Santos”和“Fieles Difuntos”两个节日的日期确定的。但是,西班牙只意在纪念曾经为天主教做出贡献和牺牲的教徒;墨人则“变本加厉”,他们纪念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自己去世的亲友和历史社会上的有名人士等。西班牙人只有鲜花、面包和十字架等少数供品;墨人则把祖先远古流传下来的食物和传统,结合西班牙传入的元素如十字架等,形成了自己欢歌载舞、世上绝无仅有的欢乐亡灵节。
死亡本来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所有人都不愿触及的一个话题,但墨人不仅不回避,而且还以此为乐,创造出许多与其相关的娱乐活动或事物。他们制作骷髅头玩具供孩子玩办家家;他们用纸糊出喝醉酒、弹吉他、跳舞、或骑自行车等的骷髅头;他们的艺术创作从骷髅头获取灵感,包括有:报刊插画、绘画、手工艺品、音乐和舞蹈等。这与他们传统的生死观有关。
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其他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祀死亡和亡灵的节日,这其中包括有对神明和已故亲友的祭祀。对于生者来说,崇拜他们、为他们提供供品,能够保护自己、趋吉避凶,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与农业耕种息息相关。再则,在印第安人的世界里,死亡并不可怕。一方面,他们的生死观是辨证的,神为了创造人类牺牲了自己,没有死就没有生。故而他们也有着祭祀活人的传统,用于回报神的贡献。有了更多的死,才有更多的生。另一方面,印第安人死后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们不会根据一个人生前行善或是作恶来判断死后去的地方,而是根据死亡的方式。不管是溺水者死后去的雨神掌管的Tlalocan,还是战士死后去太阳之神所在的世界 Omeyocan,甚至是普通人去的名为死神世界的Mictlan,都是无忧无虑的美好的地方。根据古书Códice Florentino的说法,印第安人认为活着要比死去更加痛苦无奈。
亡灵节是墨与死亡有关的最有名的节日,但在墨西哥,庆祝基督教的圣周和狂欢节时跳的舞蹈也包含有死亡的因素。今天,这一色彩鲜艳、形象各异的骷髅头形象俨然已成为墨独特的文化标志。凭借亡灵节,每年墨西哥国家旅游局也挣了不少钱。圣徒、圣母崇拜情绪浓厚
在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如西班牙,已逝的圣徒也会得到人们的崇拜和纪念,但远远不如墨人崇拜的程度和数量。在墨西哥,不同的地方会信奉不同的圣徒,不同的人和家庭也有不同的信仰对象,并在家中供养他们的照片和专门为许多圣徒建立了教堂。比如每个月28日,尤其是10月28日,墨人就会纪念耶稣的十二门之一San Judas Tadeo,这个犹大不是背叛耶稣的犹大。在墨人心目中,他是人们身陷困境祈求帮助的对象。另外,正统的天主教认为圣母应该只有一个,其她带有圣母名称的只是圣母玛利亚另外的名字,比如Virgen de Guadalupe。但在墨西哥,哪怕是指同一位圣母,人们对Virgen de Dolores,Virgen de Zapopan和Virgen de Carmen等圣母也非常崇拜和爱戴。
总的来说,上文的讲述粗略不完整,相信偌大一个墨西哥,其宗教信仰内涵应该十分丰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值得阅读更多材料、观察和思考。只是个人觉得涉及的这三方面都非常有趣,有着墨西哥本土独有的特色,能很好的与西班牙天主教的传统内涵分隔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