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不必张罗美文摘抄
记得有一次,我在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内读书,坐在我对面的,是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约翰逊博士。图书馆里边,突然起了一些小骚动,原来是3。5级地震。我自问我读书的功力,比不上约翰逊博士,我已有所觉,他却一无所知。他的整个精神,已走到书本里边,我却做不到。
到骚动完了之后,他依然读下去,到他把书读完以后,我向他提起这件事情,他望一望墙上的挂画,并没有偏斜,笑道:如果地震,也不会太大。稍后,他怕我说他是书呆子,向我解释,他在家中读书,他的太太经常开录音机,放迪斯科音乐。他的耳朵可能有点毛病。
其实,读书之乐,就乐在这一个地方。约翰逊博士的耳朵并没有失聪,但一展卷,他的确是失聪了。
读书非读到失聪的程度,是不能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的。这位博士有一个本事,的确是过目不忘。我曾问过他的过目不忘的秘密,他说不出来,现在我倒明白了,只要精神专一,就可以过目不忘。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许久没有读书,打算到了秋天,自己到加州东面的太浩湖,租赁一幢木屋,窗明几净,面对湖光水色来读书。我听了之后,口中不言,心内知道,他的书是读不成了。后来他果然到太浩湖去了一个月,回来之后,他的确是钓了几个星期的鱼,书还在行箧中。
读书,千万不要刻意造成读书的环境。读书,是不必这样张罗的。
第二篇:有些事不必清楚美文摘抄
人到中年了,很多朋友和同学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交往和友谊。每当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哪一位朋友混得怎么样,哪一位同学的人生道路本来可以有另一种走法,哪一位同窗如果不犯哪一种错误,也许就是一番大境界了。大家似乎总想弄明白一些事情,甚至弄明白一个人,弄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
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因此对人生有了很多的感慨,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仔细想来,我们会发现,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没有答案的,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重要的人生关口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面对人生,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充满了自己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一个优秀的画家,并不是依靠高超的画技就可以把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感悟画出来,很多风景,落到纸上,就减弱了它本然的恢弘与壮美。最美丽的风景,还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大自然神奇的韵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自然最能够打动我们的内在力量,无论技艺多么高超,也是画不出来的。一旦画出来,其实,本来的美就打了折扣。
一个作家也不是依靠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养就可以创作出名垂青史的鸿篇巨制。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个普通的人也是这样。我们之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自己感觉对方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志趣相投的知己,两人之间相处也非常和谐,可是,如果一定要像公式一样把对方弄清楚,却不容易。而且,你还会发现,如果想弄清楚,你的先前的感觉荡然无存,那些本来美好的情愫都打了折扣,你的朋友已经不是你感觉中的那个可爱的人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到缘分。遇到一个知己,是人生的缘分。遇到一个一生相敬如宾的伴侣,我们往往说是前世的造化。遇到一块美玉,遇到一幅珍贵的画,遇到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些,你不能不感谢缘分,因为很多时候,这些东西不是可以求来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无论人世间还是大自然中的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弄清楚的,弄清楚了,一切都变了,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可爱的东西也变得狰狞可怖。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可以信赖的,就真诚地信赖他。我们认为一件事情是美好的,就不要心存怀疑。
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几百年以来都是很多人的人生宝典,其实,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秘密,就是要求自己不要总想着弄清一切。以这样的心态处世,自然得到的是一份从容、一份悠闲、一份轻松。
第三篇:不必人人有特长的美文摘抄
做一个中国人需要多大的能耐,这个问题并不幽默。
重庆媒体刊登了一个长篇报道,9岁女孩姗姗3年换了6个特长班,仍无任何特长兴趣,并向父母写下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还包括绘画、武术等,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
9岁的孩子,3年6套把式,家长和孩子应该说都为“特长”做了努力。这固然有“潜能”未被发现的可能,然而,我们难道就不能问一下,一个人没有特长又有何不可呢?
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去问的。人们大都相信“一个人总该有特长”,总该会在音乐、舞蹈、绘画、武术当中有一样。他们既不会设想一个人是否可能无特长,也不会设想特长班的种类是不是已经足够多。
于是,大家“共同探讨”对像姗姗这样的孩子怎样培养特长的问题。教育专家说:“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我知道,这肯定不是指培养孩子去当美食家,虽然他们见到爱吃的东西就很容易双眼发光。“聪明家长”现身说法,孩子不想学特长了,没有逼,没有打,而是陪着去学习,多鼓励,也适当地发一下“威”,孩子就又“学得津津有味”了。记者也着急:爸爸妈妈是望女成凤啊,你怎么就不来劲呢?未来要是不比其他的同龄孩子强……
好心,而且目标明确。弦子总得学点特长才好,否则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会比同龄人差。这些所谓的“特长”,其实并非发乎意愿,或者发乎意愿也被认为没有意义,大多会戛然而止,因为很快,孩子们就只要“考高分”这个唯一的特长了。目前大家只是暂时地还要在“学特长”的路上走。不知不觉地顺乎大流。对大部分的人来说,“特长班”不过是一个建立在社会焦虑基础上的虚幻的本领培养经历。
从接受“特长教育”的普及程度来说,至少中国的城市,我估计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如此普及的特长教育,虽然偶有成功例证,但罕有基于对某一件事情的热爱从而发展为兴趣的情况,仍然是遍产“吃尽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的人工锤炼佳话。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习惯于认为,人应该掌握高强的本领,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高强的本领、多样的本领,这既是个人的基业,也牵连“强国”、“合格的公民”、“优秀的中国人”等宏大概念。它隐然表明,一个人如果本领不够高强,那么,不仅是活该无法获得基本生存保障,而且有拖累国家、做人不合格、为国增耻的嫌疑。
一个正常的社会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本身就是由大多数不具备特殊本领的人组成的,这些人不仅将成为社会的主体,而且将成为社会的基石。所谓芸芸众生,无非如此。这就是说,一个人原本即使无特长、无高超本领。也足以获得怡然自乐的生活,足以获得一种普通人的生活之快乐和意义。
一个社会,如果有这样的理念,即人的基本快乐和基本生活,必须靠“过人的本领”来保障,那其实是构造一种由“人上人”和“人下人”组成的社会。这种理念不仅剥夺了普通人的生活乐趣和生命意义,并且为这种剥夺制造了社会解释。
做一个中国人,需要多少本领?你需要防身的能力,例如你要能够识别假币。辨别商品真伪,面对各种现实伤害和心理危机。因为这些都是你自己将要面对的事情,你须有以备之。你还需要拥有特长和过人的本领。你不能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人们都认为普通人无价值、很悲惨,而且有碍国光、不值得同情。
在荒谬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认知基础之上,我们中国人,都在努力掌握各种本领,走在逃离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路上,而最后,大多数人仍然无可避免地成了普通人。
第四篇:有些关爱不必说美文摘抄
同事肖肖的母亲突发疾病去世,料理完母亲的后事,肖肖戴着黑眼圈来上班。同事纷纷围上前,拍着她的肩膀,说些“节哀”之类的安慰。平时一贯热情的小王感叹:“唉,老人家平时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走了呢?”小王的话一下子击溃了肖肖伪装的平静,瞬间没了力气,蹲在地上掩面而泣。而她的悲痛也使我们手足无措。
这时,李姐示意我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她轻轻地扶起肖肖,递给她一杯咖啡。咖啡散发着暖暖的气息,一如她轻轻拍在肖肖肩上的手。然后,她静静地坐在肖肖的身边,直到肖肖平静下来。期间,她一直沉默。当肖肖抬起头时,眼里充满感激。有时候,无须千言万语,默默地陪那个人坐着,两颗心便会流淌成一条温暖的河,这便是最好的关爱。
我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病房里,朋友正和病友聊得投机。于是我们也加入其中,一时欢声笑语,时间很快流走。我们起身准备告辞。“呀,你的左腿怎么了?”同行的小辉突然指着另一位病友的腿问道。不等人家回答,小辉一脸痛惜地继续说:“唉,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截肢了呢?以后生活会很不方便的,小伙子,你可要想开点啊。”笑容立刻冻结在小伙子的脸上,阴云也覆盖了明亮的眼睛。朋友忙笑着岔开了话题。走出医院,自知说错话的小辉尴尬地吐了吐舌头。言语间不触动别人的痛处,即使只是简单地聊天,淡淡的话语也会慰藉一颗黯淡的心,这便是一种别样的关爱。
突然想起读中学时,小溪代表学校去县里参加数学竞赛。比赛前,大家都对小溪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小溪却意外地被淘汰了。作为小溪最好的朋友,我能感同身受地想象出她的失落和难过。我决定在她最难过的时候,去陪伴她安慰她。临出门时,父亲突然叫住我:“见到小溪不要问比赛的事情。”“为什么?”我不解地问,如果不安慰她,我去了还有什么意义?父亲笑了,意味深长地说:“有些关爱是不必说出来的,你只要像平常一样,陪着小溪,聊一些开心的事情就行了。”
到小溪家时,小溪正闷闷地坐在沙发上,看到我来了,她脸上竟有一丝慌张和尴尬,我笑着拿出小溪最爱吃的棒棒糖,像平常那样在她眼前晃着:“要不要吃糖啊?”小溪一愣,继而咯咯笑着抢过了棒棒糖。我们一边吃棒棒糖,一边聊着最喜欢的明星趣事,整整一上午,我们都没有提比赛的事情。等我离开时,小溪脸上已经没有了失落和不快。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说些“失败并不可怕”“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之类的话,也许只会让小溪更加伤心难过。再多安慰的话,在受伤的心里都是苍白无力的,莫不如只让她开心,便是最好的抚慰。
纪伯伦说:“真正善良的人,不会问赤裸的人,你的衣裳在哪里?也不会问无家可归的人,你的房子怎么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关爱的话语会无意间揭开对方的伤疤,倒不如陪在他们身边,哪怕一句话也不说,却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第五篇:不必事事较真美文
前些时候,国内摇滚乐团“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在参加一档娱乐节目时,被主持人问及“有没有令你们讨厌的摇滚歌手”,梁龙居然想都不想张嘴就说:“我就讨厌‘五月天’,他们唱得那是真不好听,确实不好听,我都不知道他在唱什么。”此话一出,在“五月天”的粉丝圈中引发一片哗然,各自的粉丝们更是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几天后,“五月天”组合在参加另一档娱乐节目时,主持人有些挑事儿不怕事儿大地问“五月天”组合说:“你们听说‘二月玫瑰’的主唱梁龙说你们唱得真不好听,而且他也听不懂你们在唱什么吗?你们对这有什么看法呢?”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现场的歌迷就在台下抢先大喊是“梁龙借事炒作刷存在感”,可作为“五月天”贝斯手的玛莎(蔡升晏)则微笑着诚恳地回应说:“我倒觉得‘二月玫瑰’的歌很好听,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听听看,真的挺不错。”玛莎的话刚说完,包括主持人在内的所有人都鼓起了掌,主持人甚至还称赞他们为“真正的摇滚精神”和“一个除了音乐之外还有信念和气度的摇滚团队”。节目结束后,有人在后台赞扬玛莎“会说话”,玛莎却笑笑说:“这谈不上会不会说话,第一是我真觉得他们的歌挺好听,我只是真诚地说出了我心里的感受;第二是我哪怕不喜欢他们的歌也不必公然说出来,因为这势必会引发不满和矛盾,到时候攻击来攻击去,嘴仗不停,我们又哪有精力去做好音乐呢!”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气度,真的没有必要事事较真,事事较真、处处嘴仗的结果只能是对自己的一种拖累。内心豁达一点,说话好听一点,表面上是给别人面子,其实真正得益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