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成语

时间:2019-05-15 12: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成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成语》。

第一篇: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成语

【成语】:上得天时,下得地利

【拼音】:shàng dé tiān shí,xià dé dì lì

【简拼】:sdtsxddl

【解释】:指作战既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又有优越的地理形势作依托。也形容办事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极为有利。

【出处】:《荀子?议兵》:“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 成语接龙

【顺接】:利上生利 利不亏义 利令志惛 利令智惛 利令智昏 利以平民 利傍倚刀 利兵坚甲

【顺接】:百世之利 避害就利 不私其利 朝名市利 乘间取利 出师不利 除害兴利 除患兴利

【逆接】:巴高望上 长安道上 大干快上 东流西上 奋发向上 蜂拥而上 风行水上 扶摇直上

【逆接】:上上下下 上下一心 上下为难 上下交困 上下交征 上下交泰 上下其手 上下古今

第二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陶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轻重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2.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集体朗诵和个人朗诵相结合,体会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重点】

1.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轻重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2.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难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1.朗读文言文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之前学的《论语八则》是出自哪本书?由何人编纂?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著作?

师: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文学常识参考: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3.解题。回答预习题问题:

(参考: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解释重点加点字: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不上。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2)【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解释重点加点字: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夫坏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2)【翻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时令、气候的有利条件了;但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运用了何种写作方法?什么作用?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解释重点加点字: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2)【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3)运用了何种写作方法?什么作用? 【双重否定】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重点加点字: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亲戚:(古今异义)所有亲人。(今义:除了父系亲属之外的亲人)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2)【翻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利”与“坚利”相区别)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亲戚:(古义)所有亲人。(今义:除了父系亲属之外的亲人)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三、再读课文,把握中心,体会论证过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对比论证,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3.第4段式多余的吗?不多余的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向背,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总结:

师: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 生:天时、地利、人和 师:三者谁轻谁重/关系如何?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师:为什么天时不如地利者?

生: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师:为什么地利不如人和者?

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师:得道者会怎么样? 生:得道者多助。师:失道者又会怎么样? 生:失道者寡助。

师:寡助会得到什么结果? 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师:多助会得到什么结果? 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师:得道者和失道者在打起战来,结果会是怎样的?

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本文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四、本文议论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论证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对比等)

五、小结

孟子文章的特点 ◇对比鲜明 ◇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五、板书设计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政)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治国

地利不如人和 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六、作业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3.虚词。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助词 的 三里之城。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表转折 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三篇:《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3、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最大?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第四篇: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

本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论述的语气。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得道者”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第五篇:天时,地利,人和,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

天时,地利,人和,跨境电商发展如火如荼

外部需求拉动

2013年7月发布的《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五大市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有共计7,600万消费者参与跨境零售网购,相关零售网购需求预计将达到700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上述五大市场相关需求将增长一倍。

政策导向利好

2013年7月,商务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先后发布“外贸国六条”:制定便利通关办法,分步在全国口岸实行;整顿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及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等服务;积极扩大商品进口,增加进口贴息资金规模;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等政策,鼓励跨境电商业务发展。“5+1”跨境电商试点城市随之展开。

2014年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可以和普通外贸企业一样,享受增值税、消费税退免税政策。

5月13号,阿里巴巴率先向全国的跨境电商发去红包,通过旗下“一达通”平台,外贸出口企业,每出口一美元最高能获得3分钱。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展开跨境电商业务,平台之间的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

浙江政府为跨境电商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跨境支付、汇率结算、物流配送、退税、境外营销、出口售后服务、境外采购等方面的政策短板,逐渐随改革深入逐个“搬走”。

外部需求和内部政策刺激,让跨境电商卖家持乐观态度。

eBay与益普索联合调查:卖家眼中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

 快捷安全的支付方式 93%

 合适的产品92%

 强有力的平台 91%

 高性价比的物流解决方案91%

 对消费者市场的了解和洞察87%

 电子商务经营的知识和人才76%

 建立可靠的品牌 71%

 政府政策支持 66%

 海外仓储解决方案 56%

 能否获得信贷/融资解决方案 39%

调查结果显示,快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合适的产品、强有力的平台、高性价比的物流解决方是大中华区跨境零售出口电商共同关切的四大问题。

其中,超过94%的中国大陆卖家认为“强有力的平台”对开展跨境零售电商业务至关重要,主要因素为多语言文化和经营理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势必会影

响买卖双方的购物、贸易体验。一个具有人性化的、强有力的电子商务平台,需要以下特点:

第一,跨境电商多语言建站,让卖家实现母语阅读购物。

第二,跨境电商多语言发布,让卖家实现中文发布商品,买家母语阅读新发布商品。

第三,跨境电商多语言沟通,让买卖双方均实现用母语交流。

UTH国际研发的产品和服务率先开辟先河,为跨境电商打造强有力平台。

下载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成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得天时下得地利成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