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优秀的日记300字
日记300字小学一:
吃完晚饭,大家就忙碌了起来.爸爸可是个十足的球迷,刚刚放下饭碗,便马上跑到卧室翘着二郎腿,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如果中国球队踢进了一个球,他会大声吆喝:“踢的好,踢的棒!如果是他不喜欢的球队踢进了一个球,爸爸就会气得把电视关了。
妈妈可就没有我爸爸这么休闲了,她得等我们吃完了,再开始收拾碗筷,搬到厨房,放了点洗洁精,然后又放了点水,便开始”涮,涮,涮地涮起来,你听,它们还在里面唱起了洗澡歌呢,洗洁精在水中溅起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大泡泡,可爱极了.不一会儿碗就被她涮地像镜子一样了,在灯光下一闪一闪的.我呢,先来到了我的地盘把剩下的笔头作业写完,然后到复读机上复习英语,复习完英语后我就和奶奶出去散步了。
日记300字小学二:
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日全食,我很高兴。带上日全食专用眼镜去了阳台。过了一会儿,太阳好像少了一块,慢慢地成了小船,由成了镰刀,又像老眉毛,有趣!
过了一会儿,太阳不见了,天一下子黑黑的。不一会儿,天开始亮了,我接着看来一会儿,听说复圆要3个小时,只能回家了。
日全食太有趣了,如果这次你没有看到,就到2039年7月22日去北京看吧!
哦,对了,中间还有2个精彩的表演呢。当太阳不见的时候,钻石环出现了远远看去,真像一枚美丽的钻石戒指。,不一会儿,有几颗珍珠连在一起,成了很美丽、很引人注目的贝利珠。
为什么呢?因为月球赛粗糙的,被后面明亮的太阳一照,就出现了贝利珠、钻石环。
日全食太好玩、太有趣了,我真想再看一次!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笔算乘法
(1)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一次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3)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4)有关0的乘法
(5)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3.解决问题
(1)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
(2)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2.突出算理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在教学计算时,注重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这一个单元的计算教学中,教材出现了三次小棒操作图。第一、二次出现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力图通过小棒的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第二次出现在笔算乘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安排小棒操作图的目的是直观呈现“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3.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一方面,教材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内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学习。学生通过操作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后,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和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都让学生借助前面笔算乘法学习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如竖式的写法,满十要向前进位等),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重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虽然教材没出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4.“解决问题”编排,体现系统性原则
本单元教材中所安排的3个例题各有侧重,例7重在教学分析推理的策略,例8教学借助图示分析问题,例9教学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乘法
1.主题图
(1)主题图展现了游乐园的情境,旨在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单元的计算教学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例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1)在解决如何计算20×3的过程中,教材呈现了用加法和用乘法计算的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2)借助小棒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3个20是60。通过对2个十乘3得6个十的思考,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想“二三得六”,算20×3=60的计算方法。
(3)出示200×3,让学生借助类推自己完成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3.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
(1)例2是修订后教材增加的内容。教学这一内容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2)呈现小棒图,提示通过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学生说出口算步骤)的教学过程。
(3)“想一想”,进一步巩固口算的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二)笔算乘法
1.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重点是教学竖式)
(1)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需要12×3。在计算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呈现了连加、口算和列乘法竖式计算等多种方法,但重点教学笔算方法。
(2)在中间的虚方框中给出了笔算的整个过程,并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明确算理,了解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右边给出了简写的乘法竖式写法,让学生知道在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可以采用这种简明的书写形式。
2.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需要计算12×3。
(2)通过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在中间的虚方框中给出笔算的整个过程,并给出了第一步计算结果的含义,第二步计算结果的含义留给学生自己填写,使学生明确算理,了解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
(3)将竖式进行简化,给出简洁的书写格式。体现出追求简洁、合理的数学思想。
(4)“做一做”中安排了三位数乘一位数需“满十进一”或“满几十进几”的两种情况,让学生自己试算,主动获取新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1)呈现了先估算出积的范围再精确计算的过程,并提供了两种估算的方法。一种是将一个乘数9估成10,得出积应该比240小;另一种是将一个乘数24分别估成20和30,估出积的范围,应该在180和270之间。以此说明,用估算可以粗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迁移类推,自主解决如何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
(2)让学生在具体计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3)增加说明“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为第二学段教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作准备。
4.例4(有关0的乘法)
(1)以乘法的意义为基础,给出7个0连加的算式和相应的乘法算式,并通过7个空盘子,让学生直观感知到一个桃子都没有的客观事实。
(2)呈现一些0作因数的算式,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并从中归纳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5.例5(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改变实验教材呈现多样化算法(口算)的编排方式,突出在精确计算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为粗略的判断精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思考当因数中间有0时如何计算。虽然0的乘法很特殊,但计算方法与前面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相同。通过“想:十位上写几”提示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如601×8),十位上要用0占位。
(3)右面的学生说“原来有这么多座位呀”,体现对数感的培养。
6.例6(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提供了两种用竖式计算时的不同写法,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简便一些。
(2)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三)解决问题
1.例7(用估算解决问题)
(1)估算意识 教材给出了精确计算和估算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了解有些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体会估算的价值。
(2)估算方法 例7,让学生理解估算的价值,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往大估、往小估),并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3)让学生理解如何用不等式的性质通过估算解决问题。在这里采用往大估的策略,即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250,所以250元肯定够。并且在这里第一次出现“≈”。
(4)“想一想”延续了例7的情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估算策略。第一问让学生体会往小估都不够,就一定不够。即把92看作90,90×8=720,92×8〉720〉700,所以700元不够。第二问让学生再次体会往大估的策略。
2.例8(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利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1)在“阅读与理解”环节,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呈现实际问题中包含的数学信息,体现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2)教材呈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体现学生不同的水平。
(3)模型思想
(4)正比例渗透
3.例9(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1)例9沿用了例8的情境,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总价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直观示意图(用离散的图形画出)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的时候画起来也很麻烦了。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能体现每一步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2)出现综合算式
(3)模型思想:例9和“做一做”的数学模型是相同的,都是“归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都要先求出总量。
(4)通过例8和例9的教学,渗透正、反比例思想。归一问题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即“单位数量”一定的情境下,“总量”和“数量”成正比例;归总问题是数量间成反比例的。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2.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同时还应注意计算的速度。这部分计算内容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的学习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标准(20xx)》对本单元内容的计算速度是有基本要求的。“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是“1-2题/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2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3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页例4、例5、例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难 点: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1)动手操作,得出分数。
①小组合作要求:学生自己折一折,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然后涂一涂,自己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②小组交流:涂色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四分之一?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小组汇报、展示,学生说明自己涂出的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来看看小精灵是怎样做的。出示图片: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学生说完整,教师板书相应分数。
(3)教师:如果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这样分能得到哪些分数?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八分之一呢?互相说一说。
2.迁移类推,得到分数。(教学例5)
教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学生画完。
教师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3份是几分之几?4份、6份、7份呢?这些分数里面都有几个,用一句话总的来说,十分之几就是几个。
3.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些分数与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会发现上节课认识的是几分之一的.分数,分子是1,今天学习的分数都是分子是几的几分之几的分数,都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4.归纳总结。
教师: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说说各有几个几分之几,如:里有5个。
【教师归纳】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教学例6。
(1)你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汇报各自的意见。
看来大家的意见也不相同呀。请拿出准备好的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再比一比,并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从刚才涂的过程中,我发现25涂色的部分小,35涂色的部分大。
……
25里面有2个,里面有3个,所以大。
(3)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35大于25。因为把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表示其中的3份,表示其中的2份,所以大于。
(4)猜想:和谁大?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验证:让学生拿出圆形纸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验证自己的想法。(引导表示1个圆)
(6)学生上台展示。
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分数,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2)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判断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只要看分子,分子大的数就表示份数多,所以分数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时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每个分数表示由几个这样的几分之一组成。
2.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3.完成练习二十第4、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教材第93页“做一做”第1、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归纳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几分之几,比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3份就是。所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机会,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涂一涂、画一画,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几分之几的意义。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恰当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让学生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别的人观点,在交流中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理解。
3、根据对分数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取其中的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难 点:理解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引入课题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想:上面分别把什么平均分?(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一条线段)
2、过渡
(1)上面又是把什么平均分?
(2)用剪刀把4个小正方形剪开 ,一个小正方形个数是总个数的几分之几呢?这时又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把几个图形平均分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动手研究。
①剪一剪,说一说。右图把一个大正方形剪成4个小正方形,有4个小正方形。
②比一比。两个图的整体有什么不同?(左图中整体是1个大正方形,右图中整体是4个小正方形。)
③试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说说把什么平均分?(6个苹果)
平均分成了几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2份呢?(有几个?)
2、看来,我们可以把几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1)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2)同桌同学相互举例说说。(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引导,引导学生注意不要把个数就当成了平均分成的份数了。)
3、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1)第1题。
①尝试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涂色。(把9个△平均分成3份,1份是总数的,2份就是总数的)
(2)第2题。
①先填写。
②后说理由:着重说说1份有( )个,2份有( )个的.道理。
(3)第3题。
①小组探究(用小棒操作)。
②反馈分法。(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每份有2根,2份就是4根)
三、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反馈填数,说说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
2、练习二十二第2题。(涂色,说说这样涂色的理由。)
3、练习二十二第3题。(填数,说填写的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1)尝试填写。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把几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是( )个。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要提出?
【教学反思】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情境,自然升华到新知识的学习,即由以前把“一个”东西平均分过渡到把“几个”东西平均分仍可用分数表示,并通过操作、说意义等方法来巩固新知识。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去哪儿?出示情境图:玩具商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自主观察玩具商店的情境图。
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想好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然后各小组的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分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用加法做的问题,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这样及时复习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果提出用减法做的问题教师将这类问题按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顺序分类板书如下:
(1)玩具客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2)玩具火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3)玩具火车比玩具客车贵多少元?
2、学生自己读一读板书问题,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指名说算式并板书:38-25、44-25、44-38)
3、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这三道题的'笔算方法我们早已学过,这节课我们研究口算方法,先来研究38-25的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小组里讨论。
在班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38-20=18,18-5=13。(2)38-5=33,33-20=13。(3)30-20=10,8-5=3,10+3=13。
你们的想法,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看着这些算式,你能说说口算时各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再减哪一位上的数吗?
44-25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口算得数。
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44-20=24,24-5=19。(2)44-5=39,39-20=19。
(3)把44分成30和14,30-20=10,14-5=9,10+9=19。
看着这些算式,你能像上一题那样说说每种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吗?
小组讨论,比较38-25、44-25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找相同点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三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让学生自己口算44-38。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算的,并比较每个蘑菇上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夺红旗”游戏。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每人完成一组式题,4人共完成四组式题。比一比,每组三道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填写统计表。
(2)集体交流,体会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比一比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再比较中发现联系。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口算得数,集体校正。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先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
(2)学生交流估计方法。
(3)通过算一算,经验估算情况。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1)仔细看图,收集题中的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和解题结果。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到的?先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叙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6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7
第2课时乘法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对倍概念的理解,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倍”的相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关于倍的认识和多位数乘一位数,本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2.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较难?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翻开书看一看,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把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这两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情况?下面是老师整理的与你们整理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1)大括号形式。
(2)知识树形式。
(3)文字叙述。
2.查漏补缺,突破难点。
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较难?你容易出错误。(连续进位乘法比较难;进位的数老忘加;有时忘写等式后面的数;对倍的`实际问题有时理解不清楚。)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3×()<22 4×()<37
()×2<11()×5<38
(2)教材第110页第1题(4)、(5)题。
①填写。
②说算理。
③集体订正。
(3)教材第112页第6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4)教材第112页第7题。
①独立完成。
②你是怎样估算的?
2.提高练习。
(1)教材第112页第8题。
①试做。
②说说列式的理由。
(2)教材第112页第9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③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④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大胆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2、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口)
10×6+28 70+3×6 6÷2+11 9-42÷7 9×0+15 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图书室有200本书,2个4层的书架。)
(2)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可能:①2个书架有几层?②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③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探究。
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200÷2÷4
=100÷4
=25(本)
200÷2=100(本)
100÷4=25(本)
200÷(2×4)
=200÷8
=25(本)
2×4=8(层)
200÷8=2
(这里学生先独立思考做题,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在小组总结该小组有几种方法。)
4、汇报时追问
(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3)4×2是什么意思?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教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5、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和(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6、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乘除属同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面的。
7、小结
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
同时,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
三、巩固知识
1、说出下列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144÷3÷6 420÷(3×2)556÷4×8
84×5÷4 742÷(63÷9)464÷(4×2)
2、基础练习
700÷7÷5 624÷6×2 800÷(2×4)120×6÷8
3、深化与拓展——游泳
小军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4个来回,共游了2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1)引导理解”来回”什么意思?谁来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个来回?
(2)我们知道了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个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次
(3)自己独立解决这道题
(4)汇报,展示
4、选择
(1)一本故事书有756页,小明每天看6页,要多少周才能看完?
正确算式为:()A. 756÷7÷6 B.756×6÷7 C.756×6×7
(2)一本红树林,淘气6分钟看了624页,那5分钟看了多少页?
正确列式为:()A. 624÷6÷5 B.624÷6×5 C.624÷(6×5)
(3)学校阅览室如果有3个书柜,每个书柜有3层,那么801本书平均分到每一层,那么每层平均放多少本?
正确列式为()A.801÷(3×3)B.801÷3÷3 C. 801÷3×3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三角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总结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它的两腰、两底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的三条边、三个角都相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它的两腰、两底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的三条边、三个角都相等。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剪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吗?谁能说一说?
生:见过红领巾、三角架、钟面等。
师: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许多小棒,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
师:你能用这些小棒搭一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比一比,谁搭的又快又多?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注意小棒要首尾相连。)
二、观察分类
师:你能把搭的三角形分一分类吗?
生汇报:
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的三角形(三条边都一样长的三角形)
师:谁再来总结一下。
生:三角形可以分为两类:两条边相等的(其中包含三条边都相等的)和三条边都不相等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为三角形起名。
看书P48
出示板书: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三角形吗?
生:举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生:手势表示图(1)是等边三角形,图(2)图(3)是等腰三角形。
师: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大家再来搭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看谁搭的有快又好。
师: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分别有什么性质?你知道吗?我们下一课来进一步研究。
四、板书:
三角形的认识
三条线段首尾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就是三角形。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五、作业
一、填空
1、由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有()个锐角
3、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4、()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正三角形,也叫()
二、判断
1、直角三角形没有锐角()
2、正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1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复习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千米
以前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习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习纸)
这是什么?中国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习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m
11km= m4000m= km
6000m= km 28000m=km
8km+1km=m 12km-6km=m
5000m-2km=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2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3
第1课时平移和旋转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P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示范以及观察图片,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数出平面图形平移和的格数,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美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车车厢、电梯、国旗等物体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电风扇扇叶的运动、飞机螺旋桨的运动、时钟钟摆的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转动的,我们称这种运动方式为旋转。
教学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4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5
教学内容: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目标: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 两位数相乘 的不进位笔算。
教学重点: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会用语言描述算法多样性。
2. 一位数与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具准备:书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一. 复习引新
1. 出示:19×6= 3×12=
师: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题来算一算。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小结:计算十几乘几时,只要把十几分拆成几个几加减几个几可以很方便算出结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出示课题: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二. 探索算法
1. 出示:第16页的主题图
师:观察一下主题图,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问:谁会列出算式?
3×42=?
师:这道题你们会计算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
(1)3×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
2. 师:真聪明!你 们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请你们来看看小巧的算法,看得懂吗?
出示;小巧的算法
3×42=( )
3×40=( )
3×2=( )
( )+( )=( )
师:谁能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
把她的算法与你们刚才的算法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更加好呢?
3. 练习
1) 模仿练习(16页的第1、第2排)
53×3= 71×6= 4×24= 3×28=
50×3=
3 ×3=
□+□=
师:说说你的算法。
问:在计 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时,都可以怎么想呢?
小 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2) 强化练习(16页的第3、第4排)
师: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两题独立的做一做。
11×7= 23×3= 9×58= 6×86=
三. 竖式的引入
1. 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 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
小丁丁:
3
× 4 2
6… 2×3
1 2 0 … 40×3
1 2 6
小巧:
4 2
× 3
6… 3×2
1 2 0 … 3×40
1 2 6
竖式中的6表示什么?120是怎么得到的?
师: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a. 按数位对齐进行书写;
b. 一位数乘数分别与两位数乘数分拆得到的几十和几相乘;
c. 将两个部分的积合在一起得到 答案。
师:这与我们刚才的口 算方法是一样的。120就是40与3的积,6是2与3相乘的积,最后把两部分的积120和6相加得到126边介绍竖式一般写法,边板书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4 2
× 3
1 2 6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总结
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第三篇:小学日记300字
昨天晚上,我去骑自行车,脚不小心受伤了,还流了很多的血。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早上我忍着伤痛去上学,我的同学——楼兰看见我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没有了往日的精神饱满,就担心地问我:“毛彦人,你怎么了呀?”我有气无力地回答道:“我的脚受伤了。”听到“受伤”两个字,楼兰若有所思地说:“如果幸运的话,我可以找到一种药片。”说着楼兰把书包翻了个四脚朝天,找出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对我说:“毛彦人,把这个药片贴在你受伤的地方,伤口就会愈合了!”我听了,马上把药片贴在伤口上,果然不出所料,伤口真的好了!
多好的一个梦,我多么希望这个梦能变成现实!
吃“棒,约翰!”
今晚,我们来到了“棒,约翰!”我和弟弟淘气地奔跑着,高兴地叫着,我叫到:”那有位子!”然后飞快地跑了上去,弟弟也不甘落后,也冲了上去,我们坐下来,又说又笑。
妈妈对服务员说:“我们需要一份水果比萨和一份通心粉!”服务员笑呵呵地应着。不一会儿,水果比萨就来了,通心粉也在服务员的手里上了桌,我张口就吃,小弟看着我,也拿了一块吃……
很快,所有的东西都被我们吃完了。妈妈看我们还不饱,又点了一杯饮料和BBQ鸡翅,我们先三口两口地吃完了鸡翅,又喝起了饮料,就在快喝完时,杯底的冰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用吸管吸起了冰块……快乐的时光很快过去了,多么美好呀!让我们永远记住它吧……
让我写日记
今天下午原想用漂流作为题目来写一篇日记。可是突然想到这个题目我写过了,就去想别的题目。这时妈妈发话了:“你怎么还坐在还不快点去写日记。”我说:“还在想题目。”她听了又说:“快点想,今天不写一篇作文出来就把你的牙齿打下来。开学了看看能不能上,如果能上就上一年去捡垃圾不能上就马上去捡垃圾!”
我突然想到把这个作为题目刚好。可是妈妈又说了:“如果睁开眼睛是早上闭上眼睛就是晚上的话,那我一瞬间可以写很多字。”我刚想说:“啊,这怎么可能。”可“啊”字未出口就被妈妈看见了,就走过来说:“张大嘴巴干吗呢?”一到我身边就一个巴掌打下来把我的嘴巴打疼了。过了一会嘴巴不疼了就
写下了这篇想好的日记。
第四篇:小学300字日记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探究支架的稳固性。
科学老师先让我们每个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用纸棒搭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支架。我们拿起纸棒就得心应手地做了起来,在每个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互相配合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然后老师又让我们先预测各种支架的稳固性。于是,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有的说六边形的支架稳固性好,有的说正方形的支架稳固性好,还有的说三角形支架稳固性好,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小组又经过激烈的讨论,统一了答案,并把预测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接着,我们按老师讲的方法将各种形状的支架往两边拉拽,探究哪种形状的支架不变形、最稳固,来验证我们刚才的预测与实际是否相符?我和小组成员一起做了起来。盛金磊拿了个三角形支架,我拿了个正方形支架,我们一起往两边拽,范文宣和姚松在那儿做记录。我们把几个支架都测过了,大家一致发现六边形支架、五边形支架、正方形支架稳固性不够好,三角形支架稳固性最好。
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刚结束,老师又发问了:“对于不稳固的支架,如何使它变得稳固呢?”我们又陷入了思考的漩涡。老师见同学们久久想不出来,便帮大家解开了这个难题。原来,可以用加横梁使之分解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增加其稳固性。同学们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我们又动手操作试了试,果真如此,大家兴奋得手舞足蹈。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科学实验室。今天的科学课真有趣!
第五篇:300字小学日记
【篇一:帮妈妈洗碗300字】
星期五晚上,我看见水池里堆满了脏碗,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洗碗吧!”妈妈高兴地说:“好啊!”
妈妈在煤气灶上烧了半锅水。过了几分钟,锅里的水直冒热气,还“咕噜,咕噜”唱起了歌。妈妈说:“水热了,开工喽。我拿出一只碗先用抹布擦碗的里面,再擦碗的外面,接着擦碗底。洗着洗着,一只特别油腻的碗把我难住了,我让我妈妈在碗里滴几滴洗洁精,妈妈却说:”小孩子用洗洁精对皮肤不好。“这可怎么办呢?总不能半途而废吧!正在我为难的时候,看见了水池边的海绵刷子。我就用海绵刷子把碗刷了一遍,果然刷干净了。一遍洗完,一盆清水变脏了。我把脏水换成清水,把刚洗好的碗放进水里,给它们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清水澡。最后,我把洗干净的碗一只只整齐地放进碗柜。
站了那么久我觉得腿好酸啊!我想,妈妈平常要干那么多的家务活真是太辛苦了!我以后要经常帮妈妈干家务活,让妈妈不再那么辛苦!
【篇二:我是一个电视迷300字】
我是一个电视迷,我喜欢看电视的程度真是让人无法形容,我白天看、晚上看、连做梦都想着看电视,真是无时无刻都没有不盯着电视机,恨不得钻进电视机里。
有一次,快到吃饭时间了,我还在目不转睛地看电视,妈妈叫我吃饭我都没听见,妈妈发火了,上来对我骂道:“你这个孩子,我叫了你十几声你都没听见,是不是欠揍呀?”
又有一次,妈妈不许我看电视,我只好偷偷地去看,谁知不妙被妈妈发现了,我很惊慌,因为这次妈妈不是骂了,而是打了,果真如此,妈妈找来鸡毛扫打我,打得我都哭了,一边哭一边保证以后再也不看电视了,妈妈就原谅了我。可是第二天一早,我听到电视的响声,就把昨天保证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
同学们,你们看,我宁愿让妈妈打骂都要看电视,是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视迷呢?
【篇三:我家旁边的公园300字】
我们家旁边有一个公园,今天我带大家去看一看。
公园里有很多花花草草,我一边闻着花香,一边慢慢散步,感觉就像在花上行走。还有许多买东西的地方,那里有雪糕,水,饮料,零食,玩具等等。我只要去公园,就要买一支雪糕来尝尝味道。有时我会坐在公园里的休息椅上想游戏。公园里还有许多人在跳舞,溜冰,骑自行车,广场上还有许多昆虫呢,空中飞的、地上爬的,有空的时候我还会观察一下。公园里有两个公共厕所,有一个喷泉,喷泉上有一个大象,大象鼻子会喷出水来,有时几只小鸟也会在上面停留一阵子,有时我把手放在水里,凉凉的,我想,要是能在水上睡觉,那该有多凉快啊!对了,我差点忘了,水池里还有几朵荷花呢。
【篇四:这样的校园真美300字】
义卖开始了,师生们在摊位前来回穿梭,都在寻找着心仪的物品。在我班摊位上,有四位推销员,只见一位推销员,清了清嗓子,大声吆喝起来,她的吆喝声迎来了许多人的注意,不少人走向这边,想一瞧究竟,很快,我班的摊位火了起来。
让我们再去瞧瞧其他的摊位吧。我走到了一个摊位前瞧了瞧,只见,一位顾客正和店主还价,店主寸步不让,那位顾客也只好无奈地付了钱。我在摊位上四处搜寻着,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手链,这条手链是编织而成的,有五种颜色,十分精美可爱,最后我以十元价格买下了这条手链,虽然这个手链并不便宜,但也是献出一份爱心。我独自一人走在路边,吆喝声,还价声,在我耳边此起彼伏,真热闹。
今天的校园真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不错的,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心,那么世界将会变得美好。
【篇五:命中注定300字】
刚从7、8年级进军9年级的我,面对着更大的压力——中考。这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却也是最想逃避的。不过,该来的总是会来的,你是躲都躲不掉地。
去年我们送走了一届,今年就轮到我们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时间是多么的快啊!时光匆匆,我们也已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但回头想想,却有那么多舍不得的人和事。比如:有了三年感情的老师和同学;呆了三年的学校;乃至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只要想起任何一件事,都是那么的留恋,那么的难以释怀。因为我生性多愁善感,真正到了那一天,我将会泪流满面。当然,流泪的肯定不止我,只要是有感情的同学,终会有那么一丝的伤感吧!
现在的我,都分外的珍惜与同学们和老师们在一起所走过的每一天,上过的每一堂课,拥有的每一份快乐和一起奋斗的每一天。
如果,我们命中注定要分离。那我相信,我们的缘分天注定,命中注定我们会再相遇。邂逅在当初的命中注定……
【篇六:学习也是一种快乐300字】
有的人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可是我却不觉得,我觉得学习也是一种快乐。
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也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一点也不快乐。但是因为一件事使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远远不如我的好朋友妮妮,我觉得学习很枯燥一点也没有意思。直到后来我的好朋友帮助我为止。我的学习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后来的某一个课间,我的好朋友主动对我说要给我补习以前的知识。我感到很惊讶,虽说我和她是好朋友,但是毕竟在考试上是竞争对手,这样做对她也没有好处,她为什莫这样做的?我心里想也许是他开玩笑的,我也没有当真。可是第二天的每一个课间,他都个我辅导以前我不会的题。他先给我讲一遍再让我自己做,一开始我五道题有三道做错,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并且比以前更加认真的给我讲。使我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学习也是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