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米磨出的是面粉教学反思
我在石磨区为大班的孩子们投放了大米,大米越磨越细,一天,一个小朋友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老师,大米变成面粉啦!”我微微一笑,本想告诉孩子那不是面粉是米粉,但又一想,就算告诉他,他也不一定会理解。于是,我在展间游戏结束后新增了分享环节,期待着孩子们能够在相互交流中,引出大米磨出来的是什么的讨论。
没想到,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大米磨出来的是面粉,甚至有的说是洗衣粉。通过询问孩子我才知道,原来在孩子的经验里白色粉末状的东西都是面粉。于是,我生成了探究活动“白色的粉末是什么”。
我们真的拿来了面粉,和孩子们一起做对比实验。通过观察、触摸感知、加水搅拌,甚至把大米粉和面粉加水后和成的糊蒸熟,请孩子们观察和品尝。经过比较,孩子们认为大米粉和面粉确实不是一种东西,我引导孩子们:“黄豆磨出的是黄豆粉,大米磨出的是……”孩子们说:“大米磨出来的是大米粉。”
可是,第二天晨间游戏,当我再问小朋友:“大米磨出来的是什么?”答案让我震惊了,不是一个小朋友而是很多小朋友依然说是面粉!
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看似丰满的集体活动却没能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呢7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当儿童的想法与现实有些不符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介入帮助孩子建构所谓的正确认知?个中原因又是什么。如果应该介入,又如何介入呢7期待听到大家的见解与声音!
第二篇:《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2
23、《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以情导学,《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2。本文是一篇民间传说,但作为异国故事,文章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前让个学生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异国的文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他们入情入境的学习,教学反思《《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2》。
2、多读多思,读悟结合。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课标》指出:要重视朗读,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品味、读中积累、读中运用。教学时,以主问题入手:你觉得婵德拉是个怎样的孩子?来辐射全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形象活起来。
第三篇:购买大米、面粉协议承诺书、购买大头菜、购买豆制品协议书、购买鸡蛋协议书、购买肉类协议承诺书、购买食盐
购买食盐、佐料协议承诺书
甲方:
乙方:(供货方)
为了加强学生食堂进化渠道,规范购物透明,确保师生用餐卫生安全,严格执行食品法律、法规,经双方协议,特制定有关协议如下:
1、乙方所提供的食盐、佐料必须从正规渠道所进,并保证食品安全。
2、杜绝出售假冒、劣制食盐及佐料。
3、价格随行就市,旦略低于市场价。
4、乙方必须提供营业执照及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5、乙方隐瞒实情,以劣充好,所引起师生身体不适、食物中毒的,一切后果由乙方承担,并负法律责任。
6、此协议书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
7、期限:年月止
甲方:
乙方:(供货方)
年月日
第四篇:《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
24、《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婵德拉和王宫各是怎样的人?放手让学生在文中自己找答案,《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教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指哪打哪,而是有学生指那谈那,教学反思《《印度王公的大米》教学反思》。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两个人物性格的比较把人物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五篇:什么是教学反思
重视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课后记(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课堂小结。。。)的一种。教学反思的对象,主要是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围绕课堂而产生的教学现象,是我们自己自觉地把这些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全国特级教师袁容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提出二十一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反思教学对教师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反思教学中的“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使现有教学活动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成为最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对教学教训的吸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型”教师层面,不能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2、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就是教师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教学反刍,是教师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从而冲破“经验型”的束缚,成长为一名教学研究者。
3、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师由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反思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学,能使教学更理性、更自觉,教学过程更优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4、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层面,由“学科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学实践者,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人。而反思性学习,是教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经过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积累大量的知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创造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因为反思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因此格式相对自由,篇幅长短不定。
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学反思实践研究的深入,教学反思的一些新作用日趋凸现出来。这些新作用的直接效果,通过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再研究等活动,体现在课程实施效率和实际效益的有效改进中,而间接效果蕴含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之旅。
(一)、课前教学反思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检验预设方案 作为备课(教学设计)后期工作的一个环节,课前的教学反思,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后思教案的编写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吻合程度,是课前教学反思的首要内容。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查缺补漏、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教案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的目的则在于,关注学生的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案更加符合学生现实。
其次,反思教案的重要工作还在于检验预设方案的可行性,有意识地增添必要的备用方案。其实,精彩的课堂生成,来自于课堂的精心预设。
最后,课前教学反思还可以促进同伴互助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与同行沟通、有针对性开展专题讨论,听取他人的“高见”,即,在课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围绕自己备课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聚集式研讨,取长补短。
其实,无论是反思预设方案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还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性的专题研究,其核心都在于,检验预设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
(二)、课中的教学反思,可以调控课堂进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课堂上的教学反思,可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确保预期教学目标和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当前,开展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反思,其基本策略宜围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而展开,基本渠道主要有:围绕提问有效性、高效性的反思,围绕有效活动时间的反思,围绕有效课堂参与的反思,围绕课堂教学结构的反思,等等。
其中,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而围绕有效提问的反思,其核心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对此,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是改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三)、课后反思、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课堂是教师实践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讲课技能技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教师进行课后的及时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漏点、遗憾及亮点,及时地积累教学的经验和体验,进而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在课后反思中,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再思考,诸如如何改变角色、教学方式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引导和促进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等等。
基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课后的教学反思主要围绕教案与课堂教学实际而展开,集中聚集教学中的得失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环节。
1、反思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反思,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特别地,这节课上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归纳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为基本的教后反思的结果之一。
2、反思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境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总结出来,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是十分有效的课后反思的有效方法。
尤其是,对于教学中的败笔、教案设计的失误,要及时总结出来、整理出来,不仅为了避免再犯,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识,积累教学的实际经验和反例。
3、反思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见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反思出来、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使这些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和运用,又使刚刚使用的教学方法得到有力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4、反思学生存在的问题。即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创新,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措施,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5、反思教学中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适当性。即把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案例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教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于个人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6、在反思中落实教案的改进。教案的改进其实也是教后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记录教案中的得失,及时总结,找出教案中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使教案更加完善,合理。
不仅如此,开展课后反思还可以系统有序地进行。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者将其成功的成长经验总结为“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即以教案的设计、反思与再研究为主线的成长模式。
即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不难看出,其中三次备课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次备课,集中关注自我经验,强调真实的我、实在的我;第二次备课,其关注点在于文献资料,特
点是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第三次备课就是关注点在于课堂现实。两次反思,一次是围绕经验与理念的反思,另一次是围绕设计与现实的反思。
实践表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一位学者这样说过:“一个写十年教案的教师不一定是位合格的教师;而一位连续写五年教学反思的教师,一定是位优秀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节课之后都有必要认真反思:我这样设计合理吗?情境的创设有效吗?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符合大纲要求吗?每个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需要吗?在教学过程中我扮演好了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吗?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吗?并对提问结果进行总结。这样,在反思中会不断成熟起来,也会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艺术与专业水平。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须“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也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堂反思可以想:
1.学生在这节课上有多少自由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呢?
2.学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教师替代了吗?学生有多少思维空间呢?
3.教师学生创造了几次学生个体表现、体现成功、自信、快乐的机会?
4.通过这节课,有几位学生可以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鼓励与帮助?
5.在这节课上,学生能感悟到什么做人道理?学生将获得哪些生存能力?
6.在这节课上,课堂里有几次掌声、笑声、欢呼声?
7.这节课与上节课比较有创新吗?
教学后反思,也可以用案例研究的形式。案例分析要建立在收集事实资料的基础上。这些资料可以是:教案;过程实录;学生反馈信息(作业、调查);他人评价信息(过程评点、评课表)等。
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
1、本节课我讲授的时间有多少?
2、我讲话的音调怎样?
3、我的体态语言是否丰富?
4、我在教室里是怎样走动的?
5、微笑教学了吗?
6、训斥学生了吗?
7、尊重学生举例。
8、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1、学生听课时的反映如何?
2、学生学习状态描述。
3、学生的合作状况
4、本节课的异类观点(学生姓名、观点)
5、意外发现某学生的闪光点。
6、对于某学生、关于某事件,课后应该找他谈话。
三、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的反思
1、关注现实生活的情况
2、所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情况
3、师生对话形式
4、师生交往互动状况,改进措施。
5、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
6、非预期性事件(处理方法、怎样处理更机智)
四、对课堂整体状况的反思:
1、这节课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
2、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
3、哪些突发事件让我措手不及?
4、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地回味思考?
5、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在哪些方面我将做得更好
6、其他值得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