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优秀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习。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把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后进行,结合板书让学生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
整个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突出。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由于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解过细,没有放开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这点是教学本课中的一处败笔。另外学生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有限,所以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有难度。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前预习。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听过罗老师的课后受到一定的启发,采用板书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把空缺的重要部分补上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小组表演获得极大成功。只是课堂太活了,一时难以收回来,影响了上课的整体效果。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分为:
(1)话说丝绸之路。让同学们说说课前预习资料,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2)走近丝绸之路。自由朗读时,我安排同学们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这样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3)走进丝绸之路。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中国与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景如在眼前,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不但活跃课堂,而且加深印象。
(4)历史意义。
收获;本节课气氛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并且有很多同学收集了许多课外小故事,一大收获。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实验小学 方翠红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衬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理,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
丝绸之路的开通,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贸易,而且是单一的丝绸贸易。后来,随着丝绸贸易的稳定成熟,开拓了陶瓷,茶叶,玉器,农作物等诸多方面的贸易往来,并拓宽了我国对西亚各国直至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变革性的。它丰富了中华民族乐队的形制,带动了说唱音乐的发展,促成了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扬琴,琵琶成了民族乐队的支柱,唢呐成了民间礼俗活动的轻骑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器的传入纯属偶合,其动因简单而纯朴。就象丝路本身对中国的影响超越了决策者汉武帝和执行者张骞的期望一样,已经超越了当初的几个功臣的想象。
丝路漫漫,沙暮孤寂。起初,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商旅生活,有人把丝路途中一些粗糙简陋的乐器捡来玩,经过玩家和专业乐手的不断革新改进,就成了影响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乐器了。
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地区,唐代传入中国。琵琶源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
竖头箜篌是竖琴的一种,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中,东汉时由波斯传入我国。
所以,偶然性事件的发生,有时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几件乐器传入中国时,它是简单粗糙的,不成形的。传入中国以后,倾注了中国人的智慧。从音律,造型,演奏技巧,生产,教学诸多方面都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是中华民族乐器。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2
《丝绸之路》是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想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
(一)成功: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重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陪衬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相似的特色,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作品集和作文本,找一找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正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窗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正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置,信任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段。
(二)遗憾:
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华,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讲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涌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入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醒,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换、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3
《丝绸之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备课时,看到课题,我首先猜想没有过多历史知识的学生,肯定会自以为这是一条由丝绸铺成的路而对本篇文章兴味盎然的。如果把“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作为初读文章的问题抛给学生,一定能让阅读变得专注,变成寻根探源的有趣活动的,果不其然,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丝绸之路是因为中欧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而得名,在课后资料卡片的补充阅读中,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条路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这是我预设统领本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当学生能给这条路重新恰当命名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紧接着我只需要从写法上引导学生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即可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教学按照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快学生为这条路重新命名: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商贸之路、中外之路,并且从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撑,课文教学的重点:体会丝绸之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已不讲自通了。——丝绸之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外人民联系在了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紧接着,文章表达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你一定发现了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鼓励的发问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读文。专注的.朗读中,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老师,课文还是前后呼应呢”,“老师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者插叙了一个小故事,这样文章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了。”自读中获得新知,独立阅读课文需要培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然而,任何时候,尤其是教学活动,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学生从教师这儿学会严谨。(李镇西语),课文教学更不能只见轮廓,不见形象。学生习作呈现“言而无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这组雕塑是西域人还是大汉人?安息国是西域之国还是大汉之土?”四读课文中,抓住重点句子,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从思想到表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整堂课有效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结束了,竟然因为本课的教学有些兴奋不已。质疑,向文本质疑,不但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当教师面对文本质疑中让问题更集中,那么提纲挈领的问题就会成为统领自己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由此带来的出彩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4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同学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烘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同学也打开自身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局部同学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置,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5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习。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把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后进行,结合板书让学生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
整个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突出。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由于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解过细,没有放开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这点是教学本课中的一处败笔。另外学生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有限,所以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有难度。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前预习。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听过罗老师的课后受到一定的启发,采用板书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把空缺的重要部分补上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小组表演获得极大成功。只是课堂太活了,一时难以收回来,影响了上课的整体效果。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分为:
(1)话说丝绸之路。让同学们说说课前预习资料,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2)走近丝绸之路。自由朗读时,我安排同学们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这样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3)走进丝绸之路。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中国与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景如在眼前,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不但活跃课堂,而且加深印象。
(4)历史意义。
收获;本节课气氛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并且有很多同学收集了许多课外小故事,一大收获。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实验小学 方翠红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衬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理,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来实施教学。如: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一条路啊?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它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经济之路,还是一个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并且,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效果还算可以。
2、各小队组长的作用促进了学困生的“成长”。每次,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组长,很认真地去布置任务。如:汇报生字,组长会分配任务,并且小组内互相读,这对那些学困生来说,是受益的。
不足之处:
1、应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地图向学生讲述、演示清楚。可是,我没有做到,所以,讲起课来,不仅自己偶尔“短路”情况发生,孩子们似乎也在“梦中”寻找答案。
2、对“伟大的`一条路”讲得没有深度。我是通过默读找重点句,分层感悟:商贸之路、友谊之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最终让学生深刻领会“伟大的路”的意思。但是在引领学生分层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感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还需要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语文感悟能力。
改进措施:
1、教学时,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2、课前,应让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应恰当地补充有关知识,这样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帮助。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7
课前三分钟,我利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习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8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延伸。相信:丝绸之路会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9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汉朝使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生动再现了20xx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书写了两国的友谊。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在黑板上板书易错和难写的'字,让同学们重点掌握,随后老师又提问单元导语部分,从而自然的引出本文要讲的内容——丝绸之路——连接西方的重要通道。
正式进入课文部分,我抓住“路”这一次来展开本课内容,同学们都课前预习过,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提问本课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同学们都会回答的非常好,我也及时给予了鼓励。提问完之后,我直接从课文的第8段讲起,引导同学们分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而且还是一条友谊之路。在谈到“薄礼”二字时,我提问同学们礼薄不薄,什么?我点拨同学们回答问题,并结合历史情况,同学们讲了丝绸的贵重。而后,我又讲课文的第13段,引导同学们分析出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文化之路,科技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在课文的最后,又回到现在,我点出首尾呼应的写法,结束全文。
在讲完这一节课后,我又体会到了讲课要有详有略,要做到详略得当,该详细讲的要重点讲,多重复几次,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学们在回答完问题后要及时鼓励,让他们形成信心。在讲课时,不要照本宣科,要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情况讲课,这样才能使得课堂不死板,才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午在讲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本想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可心里突然一转念: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问问学生吧,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学完了,那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边说边板书。学生们开始沉默了一小会儿接着纷纷举起手。我示意他们回答,敖松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之路!”“这是你依据课文内容回答的,可以。其他同学再说说。”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交流之路!”还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我把学生的答案一一罗列到黑板上。这时王晨说:“我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和谐之路!”“怎么说是一条和谐之路呢?”我不解的问,她当时也没答上来,“这样吧,你再想想,如果能说出理由,就给你再加一分。”她稍稍想了一会儿说:“因为丝绸之路是中西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一条友谊之路,那么就不会发生战争,所以说是一条和谐之路。”“说得挺有道理,按要求给你加分。”她满意的坐下了。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越是开放的`问题越能够调动学生的回答的积极性,越成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1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理念。本课教学师生收获多多。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2
教后记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接触不多,且又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在设计引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从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引入,这样就使得历史贴近了生活。
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认为历史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懂,让学生喜欢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为这样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前设计的时候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视频,意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同时升华张骞的爱国精神,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了自然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也由此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会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来频繁自交好。所以才会设立西域都护府,这点证明了中央政权的.强大凝聚力,在这里我抓住时机适时渗透了反分裂、维稳定、倡繁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紧紧跟随中央政权才有了新疆的发展,祖国的统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乐生活。
在讲到另一个重点丝绸之路时:以丝绸之路路线图来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课件,还布置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首先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动脑思考。
在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时,我借助课件再现情景,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学时,我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比预期的效果差了一点点。看来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3
《丝绸之路》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本学期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是因为我觉得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底蕴,想尝试带领着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领略这一路的故事,更全面的感知中华文化中,令人骄傲自豪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作者接着还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对于丝绸之路,不论是时间距离,还是空间范畴学生都感到很陌生。但是,我觉得作为华夏子孙,丝绸之路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为之骄傲的历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出葡萄、核桃、黄瓜、石榴四种事物,并告诉他们这些事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是被当成贡品只有皇帝和贵族可以享用,因为它们的原产地并不是在中国,所以稀有而珍贵。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却成为身边普通的事物呢?顺利引出了课题《丝绸之路》。接着提出问题“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丝绸之路如何得名?丝绸之路主要线路?”检查学生预习作业,在学生反馈后,为了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播放一段视频。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出示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找出生字反复读。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问学生“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作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为什么中国使者把这条道路称为“伟大的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谈体会、说感受。
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一幕,从字里行间来都能体现这是中西方的友谊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在此处我特意设置分角色朗读,从安息国将军和大汉使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两千年前的一幕。
这也是一条经济之路,学生简单分析后,我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
这还是一条文化之路,“文化”这个词语对学生太抽象,于是我引用图片配合音乐、旁白,让他们体会到这种“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意思,再带着孩子们齐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我朗读出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发问“孩子们,现在你遐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可以回顾课文内容,也可以借助课前预习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有一点疑惑,我在设计教学步骤的时候,试图营造一种文化气息,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有一些忽略,在两者之间取舍我犹豫了很久。如,关于课文的首尾呼应如何巧妙的融合在具有语文意味的课堂,让我有些无助。但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乐于表现与参与。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4
反思一: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反思二: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习。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
反思三: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他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丝绸之路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文为略读文章,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了解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学时可以从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5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习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第三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认为这一幕无论从字里行间来看都能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2
教后记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接触不多,且又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在设计引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从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引入,这样就使得历史贴近了生活。
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认为历史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懂,让学生喜欢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为这样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前设计的时候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视频,意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同时升华张骞的爱国精神,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了自然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也由此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会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来频繁自交好。所以才会设立西域都护府,这点证明了中央政权的强大凝聚力,在这里我抓住时机适时渗透了反分裂、维稳定、倡繁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紧紧跟随中央政权才有了新疆的发展,祖国的统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乐生活。
在讲到另一个重点丝绸之路时:以丝绸之路路线图来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课件,还布置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首先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动脑思考。
在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时,我借助课件再现情景,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学时,我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比预期的效果差了一点点。看来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3
复兴小学:刘国录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教后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落实课标显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反思章显得更加重要。具体来说,课标中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究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和认识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教师在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内容的过程中把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渗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等五个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下的政府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区别和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样在处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时候,借助适当的图表、图片,比如新政期间美国“工业生产变化柱状图”和“失业率变化柱状图”,由学生自己去读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变化,最终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得出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逐渐摆脱危机的困境”。
在学习完新政的内容、特点、作用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新政,避免学生孤立、静止的看待历史问题,我引入了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材料和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部分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会不断的借鉴和学习,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开放、包容、相互借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两国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策略横向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各国在结合国情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人类智慧之光是同样难能可贵、同样会永留史册的,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抛弃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再认识、再体验、再反思,进而收获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一个个历史情境既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领和指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导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和听众,而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慢慢培养学生勇于思考、主动探究、突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
本节课中对于“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这一难点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实施并不是使美国从“完全放任”的一极走向了“国家干预”的另一极,这一改革的过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转变。“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预和没有干预,“全面干预”也不是放弃市场调节的全盘干预。要避免这种二元对立思想的出现就必须将新政出现前的美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经济思想给学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义理论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个人潜力,本身并不排斥国家干预。自由主义确实是消极看待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也并不是完全放手。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执政的贵族不懂经济,只会把经济引入歧途。
美国人自建国以来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垄断资本,需要解决的是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所以转向政府寻求解决矛盾的手段。20世纪初历时十几年的进步运动实际上就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尝试和试验阶段,其中西奥多·罗斯福因为通过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举措赢得了反托拉斯斗士的美称,此后的威尔逊总统在位时期也采取了许多联邦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遗憾的是进步运动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一战结束后,美国又迎来了代的繁荣,但繁荣背后却是问题的不断堆积和矛盾的不断升级。
面对大萧条,新政在经济方面的动作比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但政府并不直接去接管经济,而是协调经济。罗斯福实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认美国的经济体制存在问题,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国体制重新恢复活力,而不是将其置于死地。罗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将现行体制推翻,而是要让它运转起来,还要运行通畅。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罗斯福本人的说法也许更符合新政的实际。他说自己是在为现实的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将先验的答案强加在现实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过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权,突破自由资本主义的一些定规,将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资本主义。新政使美国经济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得到加强而且不可逆转。有了以上这些背景知识的依托,学生在理解新政的影响时才会更客观、更清晰。
学习新政从现实角度来看是为了能更好地推进今天中国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主要不是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新政,而是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节课在确立了主题后,确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决定一节课最后的立意和灵魂,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否将决定一节课的厚度和高度,这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去探究和实践。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励、启发和推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锤炼自己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艺术。
这条路,我们刚刚开跋------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5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2、走进“丝绸之路”,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发挥想象: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作业
1. 小练习册
2. 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关于丝绸之路信息。
3.板书:
2丝绸之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教学反思:
优点:在理解丝绸之路还是什么样的路时,除了文中的商贸、文化、友谊等以外,孙浩天同学还说:“这是一条艰险之路,漫长之路。”这说明他思考了。
不足:崇思雨一节课都在走神。 改进措施:多提问不举手的学生。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
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7
《丝绸之路》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也有很大压力,觉得这片课文不好讲,俗话说就是没信心,奠定了我紧张的基调,是讲这篇课文的重大失误。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采用图片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能和图片联系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分析,引发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作用的了解,整个课堂气氛由于这个问题的困难而变得死气沉沉。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我觉得很难讲好这篇课文。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8
课前三分钟,我利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习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9
《丝绸之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备课时,看到课题,我首先猜想没有过多历史知识的学生,肯定会自以为这是一条由丝绸铺成的路而对本篇文章兴味盎然的。如果把“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作为初读文章的问题抛给学生,一定能让阅读变得专注,变成寻根探源的有趣活动的,果不其然,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丝绸之路是因为中欧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而得名,在课后资料卡片的补充阅读中,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条路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这是我预设统领本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当学生能给这条路重新恰当命名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紧接着我只需要从写法上引导学生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即可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教学按照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快学生为这条路重新命名: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商贸之路、中外之路,并且从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撑,课文教学的重点:体会丝绸之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已不讲自通了。——丝绸之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外人民联系在了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紧接着,文章表达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你一定发现了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鼓励的发问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读文。专注的朗读中,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老师,课文还是前后呼应呢”,“老师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者插叙了一个小故事,这样文章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了。”自读中获得新知,独立阅读课文需要培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然而,任何时候,尤其是教学活动,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学生从教师这儿学会严谨。(李镇西语),课文教学更不能只见轮廓,不见形象。学生习作呈现“言而无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这组雕塑是西域人还是大汉人?安息国是西域之国还是大汉之土?”四读课文中,抓住重点句子,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从思想到表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整堂课有效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结束了,竟然因为本课的教学有些兴奋不已。质疑,向文本质疑,不但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当教师面对文本质疑中让问题更集中,那么提纲挈领的问题就会成为统领自己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由此带来的出彩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0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之路.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们四人通过教研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
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最后联系课文做学习乐园上相关练习。
但是通过课上对预习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习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习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1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习。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把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后进行,结合板书让学生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整个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突出。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由于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解过细,没有放开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这点是教学本课中的一处败笔。另外学生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有限,所以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有难度。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前预习。
1.本篇课文的'教学,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我从“巨型石雕”入手,以点带面地实施教学,将形象生活地故事展现在学生的阅读中,然后又引领他们结合故事去体会这条“丝绸之路”的作用,学生基本上都能从故事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
2.在教学中,我没有注意一个生字的读音,将匕首中的匕——“bǐ”错读成了“bì”,造成部分学生的误读。由此可见,教师正确地教学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生字中存在的惯性盲读现象。老师读什么,他们往往不会太过在意其正确性。这一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及改正,要学会时时抱着一种质疑研究的精神去学习,而非盲从般地去读书。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我感觉,这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2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衬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
同学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理,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分析及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4
4月份我参加了区进修组织的卓越杯竞赛,使我有机会把对《丝绸之路》一课的理解和设计展示出来,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同行们在语文课堂上一些好的做法和理念。下面就把我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得与失跟大家交流一下。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用一个短小的故事引出了丝绸之路的来历,重点讲述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献出毕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之后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纽带。基于以上的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我比较成功地执教了《丝绸之路》一课。通过整个磨课和上课过程,我有了很多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充分挖掘背景资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内容距离现在十分久远,丝绸之路的辉煌已经不可能复制,我们已无法真正的体验丝绸之路的繁华。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等背景资料,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十三年的经历。使学生能够跨越时间的`距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对资料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取舍得当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面对一篇长课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紧紧抓住文章的两大重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以及丝绸之路的巨大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反复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地自读自悟。尽管本课说明性的文字较多,但教学过程中仍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设计了抓重点词、想象、换词、追问、反诘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力求把课上得扎扎实实,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5
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人物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以人物为线索,把零碎的史实串成一个整体,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完整的历史。
我在设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节课时,采用历史人物张骞作为教学主线索展开探究式教学。教学构思是以张骞的事迹及之后的“张骞们”为线索贯穿始终,认识张骞—走进张骞—追随张骞。通过讲述一个人物,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畏艰险敢于“凿空”的气质和精神。
明线是张骞靠他的胆识、忠诚、使命、智慧、诚信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暗线是汉武帝的独具慧眼、识人断事的果敢、雄才大略的胸襟,实现了开疆拓土的伟业。
七年级学生特点是年龄小,好奇心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七年级历史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深度拓展教材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所以,我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既要体现人物教学探究,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要充分体现历史核心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一张《张骞大事年表》,历史人物的一生,如果用大事年表的形式表现出来,看得会更清楚,分析也会更准确。这张大事年表涵盖了张骞从他出生到去世,短暂一生中的大事。结合《大事年表》和课文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比如:“同学们仔细观看《大事年表》,你认为哪一年对张骞来说最重要?请找出来,并说出理由。”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不仅提出自己的观点,又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借此,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知道了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及主要贡献。紧接着我又提出探究题“张骞为什么能成功的.通西域。要求。
(1)分成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2)围绕具体原因分析
(3)有理有据。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选出的小组代表们,严谨负责,结合同学的讨论,认真的记下要点。课堂展示环节,小组代表发言踊跃,切中教学要点,语言运用恰当,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赞扬。听课的教师纷纷感叹十九中的学生素质真高。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史料实证的历史方法,树立了张骞伟大的形象,明白了诸多因素是促成成功的原因。完成探究问题后,通过讨论发言又引领学生从《大事年表》中找到了张骞的不足。既培养了学生唯物史观又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人物教学,突出特殊人物创作历史,然后分析其成功的因素。不足之处是课文中有关班超出使西域,与本课立意关联不大,没有”断、舍、离“。授课过程未能完成汉武帝与张骞君臣相惜、相互支持的任务。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精雕细琢,化繁为简,使立意更深刻,主题更突出。
第四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顾我的教学过程,引发以下思考:
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荣,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考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刻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五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讲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的第三课《文明的交融》中的第一个小框题《文化交流的旅程》中的第一部分内容《丝绸之路》。依据品社课标,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能够正确认识丝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了解我国各朝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部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今之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服务。教学重点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学难点是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这节课的设课理念是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宏观调控;学生采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贯穿始终;具体环节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每一细节中都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求互动生成。
反思一下我执教的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了学科特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整合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里的“与”是连词,也就是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同等重要。我执教的这一课通过欣赏《梦驼铃》和《丝绸之路》两首歌曲旨在把学生带到我国西部的雄奇大漠;把学生带到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把学生带到茫茫的戈壁滩上、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中;体会张骞出使西域克服的重重困难。透视张骞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等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以张骞榜样,做事情有胆、有识、有行、有恒,做未来事业的开拓者。注重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此同时,通过丝绸之路教学视频、丝绸之路梦幻之旅、丝路今朝的开发与环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今之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服务。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
2、注重了学科整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语文、品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品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的整合,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果逐段学习、总结主要内容、再分析人物特点,就上成了语文课;如果纯粹地按丝路的开通、丝路的范围、丝路的作用、丝路的意义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就上成了历史课;如果一味地探究丝绸之路具体指哪?共有那几条线路?各条线路都经过哪里?就上成了地理课;如果简单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后,大加分析张骞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就上成了传统的品德课……本课的教者用古诗和歌曲引导学生入境;以历史资料为基本内容;用路线图辅助理解;透视了张骞的精神品质;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品德性与社会性。
3、注重了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宝藏。无论是在这节课的教学前还是在教学中,都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了课堂生成:
学习要注重联系、掌握过程。这节课彻底告别了注入式,每一问题都注重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动生成。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调控不太稳妥:
教者为了把学生引入情境,播放了两首歌曲,确实达到了目的,但故此却失了彼,占用时间过长,影响了后来的教学。
2、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由于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由于教者水平有限,教学艺术性不强,致使发言率不高,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3、电化教学不太到位:
虽然本学科的网络资源几乎没有;虽然本人也使用了网络资源,但还不太到位。如果本人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更精美更实用的课件,一定会减缓学生理解的梯度,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上完了,感觉以下几个地方自己还比较满意:
一、目标清晰,重点明确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科学精神”,本课的重点是读懂居里夫人的精神,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我以“美丽”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她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 最后再联系全篇探讨课题的内涵,懂得这种美丽不仅跨越百年,而是一种永恒的美丽。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二、渗透学法,深度思考
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结合课文,我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中所蕴含的人物品质。例如,学生汇报的第一个比喻句,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开始学生说的全不对,后来我让他们联系上下文体会寻藤问根到底指的是什么?从上文中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指的是放射性和镭。再比如描写居里夫人成就的那个排比句,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量单位、什么是科学定律,什么是里程碑”,学生肯定说不出来,于是我采用让学生介绍背景资料的方法,再通过引读加深,这个句子的真正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三、删繁就简,开放课堂
对于这样一篇长课文,要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显然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得舍弃。这一课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那一部分我通过导课一带而过,描写居里夫妇对话那部分因为不是重点,也没涉及,检查朗读全文也不现实,所以,只能删繁就简,抓住几个比较重点的句子进行指导,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居里夫人的讲话,谈自己的人生观;面对居里夫人的成果,说说自己的看法等,来开放课堂,深化情感。欣慰的是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东西。
四、吃透教材,点拨到位。因为课前我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能及时进行总结与点拨。最后引发对主题“美丽”的提升,使学生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但整个教学过程,也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到很遗憾。
1、内容容量过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态。所以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时间阅读、思考、表达。
尽管一再告诫自己课堂节奏应该按着学生课堂的发展韵律来把握,可是一到上公开课的时候就又犯了毛病,所以课堂上感觉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有许多同学想说,想读,但因为怕时间不够,没给他们机会。为此,我觉得如何创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是我们教师目前确实值得深思的问题。
2、这节课虽说在自主学习时,学生有在书上写批注的,但那批注还不够深入。从学生回答中就可以看出,都是一边想一边说。平时也存在这种情况,让学生预习时,学生总是应付,在书上简单批注几句话而已,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我想阅读教学如何无痕地做好“读”与“写”的链接,这是我一直感到迷惘的地方。
3、由于总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对课堂还不敢大胆的放开,整个课堂,教师还是引的太多。
4、面向全体,做得不够。这节课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发言了,但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关注的还不够。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走进高年级,很明显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是渐次增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让历史与品德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成为我们现在品德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在教学中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法,从而让历史由过去时态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让历史离学生近些、近些、再近些,做到古为今用,一定能让历史更好的服务于品德课堂。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
中国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的“点”状呈现给儿童的探究体验活动留有广阔空间,教学中的巧妙设问能触及儿童的兴奋点,启迪儿童的历史思维。在中国两代飞人的实力对比中,我先让孩子们对他们身边的世界飞人刘翔畅所欲言,当他们为之兴奋,滔滔不绝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问道“早在70多年前,中国还有一位飞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孩子们自然是兴趣浓厚,十分地想了解。简要介绍后,老师话语一转,“同是刘家人,两代飞人的经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其实,有了这样强烈的反差,不用再提任何问题,孩子们的脑海中自然会生成一个大大的问号——是怎么回事啊?70年前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课堂上,老师似乎不经意的一问,巧妙地摄下了悬念,很好的启迪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挖掘了教材中的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二、活化细节,消除现在与过去的隔阂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活化”历史,让历史细节变得丰满生动。1984年,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事件,怎样让学生有深刻感受呢?教学中,我抓住选手进行决赛时的一个细节——最后三枪选手五次举枪,有五次放下。在教室的情景描述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抬手、瞄准、方强、重新抬手、瞄准,五次,孩子们慢慢不笑了,神情变得凝重。此时,问问孩子,你们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纷纷答道:“一定要瞄的再准些。”“一定要打出最好成绩,全中国都看着我呢。”“要夺金牌,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是软弱的。”在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模拟体验中,学生不但经历了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产生认同感,也对奥运史中着“零的突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分量,感受到中国从此扔掉“东亚病夫”的称呼,中国逐步强大起来。挖掘能够深入人心的、发人深省的历史细节,并通过贯通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使沉重的历史成为触及学生心灵、打动他们灵魂的“活物”。
三、借助多媒体,身临其境感悟历史
借助媒体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使之更生动直观,从而让孩子们穿梭历史的空间隧道,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历史。在教学中,我有机选用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孩子们深度欣赏奥运选手夺金的艰辛、夺金时的无比激动、夺金后独特的领奖感受。所谓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孩子们正是在观看中国选手奥运比赛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深层次比较新、旧中国奥运经历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力的发展,感受到国力发展对体育兴旺的促进。
历史发展的长河,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就让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成为孩子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内容,在历史与孩子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结合中,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丰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