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命的课堂》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1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生命的课堂》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生命的课堂》读后感》。

第一篇:《建筑生命的课堂》读后感

初读《建筑生命的课堂》,不由地为之一振。用生命筑起的课堂会是怎样的课堂呢?在课堂上涌出生命的乐章又会是怎样的一翻景象呢?从心底里不断冒出的问号致使我捧起了这本书——《建筑生命的课堂>,这本书是由一名中学的一线语文教师吴礼明老师所着。虽然吴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但教育教学是相通的。因此,读完本书后我仍从他的课堂;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收获不少。

吴礼明老师以探索饱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主线,以四个板块衍化抽象的课堂理念——“课堂现场”展示了课堂新空间;“课堂评场”是对课堂现象的及时评思,“课堂网语”搭建网络教研的新平台;“课堂凝思”则着重讨论语文课堂的一些深层问题,相当一部分思考具有突破性。整本书将课堂衍化为一个个看得见的样式,以鲜明的风格建筑起一条“新课堂”语文教学探索之路。

读完本书后,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最在意的当然是我们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学生最重要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学生的发展主要在课堂,而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也主要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必要的生长点,也是完善自己人生的当然性路径,更是学生从中获悉生命内涵,寻求生命动力的场所。“生命是教育里最淳朴的语言。”在课堂中,要教给学生的不是一段文字,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思考,一种与现实衔接起来的思索问题的张力。教材不过是触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支点,而非全部。文本的概念是多元的结合体,对于学生的思维空间来说,它是无限拓展的。在课堂上尽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用思想——他们的思想——来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里,是想象的空间的营建与思想张力的放射。老师说得少,学生说得多,思维的火花才能迸发;老师“导”,学生“话”,师生共建“公共话语空间”,学生的认知过程,生命活动过程才充盈。有生命迹象的课堂是有交流与互动的,而师生间有效的对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我校正在推进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某些程度上与吴老师的教学模式是相似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讲台还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散。

这是我读这本书第二个很大的感触。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和学问的根底以及相应的现代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在课堂上的生命活动。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学养就是建筑生命课堂的根基。我们既需要读很多有关专业方面的书籍,同时还需要一种通脱的视野,在文史哲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造诣,并能在阅读这一块建立起有独立视野的文本观,把所学、所读、所得转化为内在的学理结构,能力结构。引领学生在生命活动中(课堂中)去审读哲人和大师着作里的深宏思想。教师具备多种知识相互沟通融合的能力,才能从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化。有智慧的人才能引领更多的人在生命活动中拥有智慧。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喃喃自语“建筑生命的课堂”。我觉得吴礼明老师所着的这本书正是给我上了一课,在这一课中,我与吴老师用心对话;在这一节课中我对“课堂”有了更深的认知;在这一课中,我的这一次的生命活动之旅犹如在漆黑的夜晚,智者点燃了我心中的火把。我也将借鉴此路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去建筑我与学生们的生命课堂。

第二篇:《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为最重要认识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在现实课堂中认识任务、知识技能获取压倒一切,导致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厌倦。丰富复杂、具有无限创造潜力和创新活力、充满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生命从我们心底消逝了,教育者尚不觉;学校业已成为学童避之唯恐不及的“牢狱”,浪漫少年眼里缺乏天真、纯洁,放出的是无奈、茫然的眼神。这,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吗?为什么自古就以智慧闻名的民族,就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

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教师要以关注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每一个新发现、新见解,并给予积极评价和热情赏识。即使学生的某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错误的,也不可漠然视之,或许一个天才就会在不经意的漠视下消失。课堂上师生参与互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从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这正是我们所期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智慧的、有浓郁的人性关注和极强的生命呼唤的。在这里实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学习,课堂把自我实现,开拓创新的权利归还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也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

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只有教师有了动力,才能推动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教师的动力从哪里来?又该怎么表现呢?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学生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应从根本上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作为研究人的教师,就应以学生为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精辟的解答:“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师爱是育人的根本,师严则是育才的保证。严于律己、严于待生,是一切育人者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但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教师不应放过任何问题契机,及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中感受教师人格的魅力。

第二,教师应当具备课程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关注教学进度,片面地强调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这标志着教师将以自己的独特理解而鲜活地融入到课

程的生成中去,从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地凸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而唯有如此,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健康成长而得到奇迹般的自由释放。

第三,教师更要具备交往意识。

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其职能将变“知识施与”为“教育交往”,以矫正“教程”与“学程”相分离甚至相对峙的应试倾向。这里的交往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是教师要有交往者的意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不要使自己高高在上,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相互合作、各尽所能、各扬其长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是放任不管,任其发展,而是要及时正确地相机诱导,关键时刻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

第三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

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

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

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

“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己。所以,把课堂的生活成为有生命活力的过程,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曾经很多次地问自己,我的课堂生命活动在哪里?我的课堂生命活力是因为什么而缺失?原来,是因为我把自己的课堂当作一项要完成的任务,每天在努力地完成这项任务,而不是把他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自己努力去营造更丰富多姿的生命活力的过程。

第四篇:《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最终版]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教师要以关注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每一个新发现、新见解,并给予积极评价和热情赏识。即使学生的某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错误的,也不可漠然视之,或许一个天才就会在不经意的漠视下消失。课堂上师生参与互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从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这正是我们所期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智慧的、有浓郁的人性关注和极强的生命呼唤的。在这里实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学习,课堂把自我实现,开拓创新的权利归还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也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只有教师有了动力,才能推动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教师的动力从哪里来?又该怎么表现呢?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学生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应从根本上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作为研究人的教师,就应以学生为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精辟的解答:“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师爱是育人的根本,师严则是育才的保证。严于律己、严于待生,是一切育人者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但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教师不应放过任何问题契机,及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中感受教师人格的魅力。

第二,教师应当具备课程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关注教学进度,片面地强调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这标志着教师将以自己的独特理解而鲜活地融入到课程的生成中去,从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地凸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而唯有如此,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健康成长而得到奇迹般的自由释放。

第三,教师更要具备交往意识。

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其职能将变“知识施与”为“教育交往”,以矫正“教程”与“学程”相分离甚至相对峙的应试倾向。这里的交往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是教师要有交往者的意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

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不要使自己高高在上,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相互合作、各尽所能、各扬其长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是放任不管,任其发展,而是要及时正确地相机诱导,关键时刻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

第五篇:生命课堂心得体会

生命课堂心得体会

柳林中心小学:张远方

教改大课堂暨生命课堂实施已经有一阶段了,通过学习理论、亲身实践、听课评课等活动中,我颇有感受。生命课堂简而言之就是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以情感为体验,更好地尊重生命、体贴生命、扶持生命。

生命课堂是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的真正课堂,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深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得到收获和快乐。生命课堂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回顾自己的探索之路,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自己如何构建“生命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光彩。

一.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生命课堂中,教师要灵活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命课堂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与学生之间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才算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逐步形成了“学生个体分析、学习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四步分层教学法:(1)首先我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大致分为三层,并将三层学生交叉编入学习互助小组,以后的学习目标要求、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评价都依据这次的分组情况进行布置。(2)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3)分层布置作业,实现作业的个性化、多样化。具体类型有:巩固性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等。(4)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变“纵向评价”为“横向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层对学生进行评价。分层教学拓宽了优生的学习领域,激发了良好生的学习潜力,树立了合格生学习的信心,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三、使课堂成为生命享受的乐园。

人生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体验和感受。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很多时间在课堂度过,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更长。如果师生在课堂上很少体验到快乐与幸福,师生的生命状态可想而知,那么课堂教学就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享受的乐园,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让教学成为快乐的事情,这是教学的返璞归真。师生共同创造快乐,感受快乐,体验快乐,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投入教和学当中,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营造师生心理安全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氛围,情景式、问题牵动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等等都是快乐产生的源泉。

从生命活动层面关照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真体验”。即“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验生活”,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高雅情操。生命课堂流淌着人性,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及感染。在探索“生命化课堂”的道路上,我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有过挫折和磨难,但更多的是学生带来的惊喜。正所谓最大的付出,又是最大的收获!以后我将不断的学习、反思,不断的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生命化课堂绽放光彩!

下载《建筑生命的课堂》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生命的课堂》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课堂论文

    新课改“生命课堂”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 庞艳超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自主学习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生命课堂教学把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作为生命课......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生命》读后感1 今天,我们上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章大概讲了:作者不明白生命是什么,通过飞蛾求生的欲望,在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和听自己的心跳后......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生命读后感1 我学习了《生命,生命》这一课,我学会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读了:“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这一句话,我感受到那种生命力,种子......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生命》读后感生命,我想对你说作者/杨会央读过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我陷入了沉思,《生命,生命》读后感。我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渴望所震撼,作者从小病魔缠身,肉......

    《生命 生命》读后感

    《生命生命》读后感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心潮起伏。那拼死求生的飞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都在用行动无声的告诉我:它们是多么热爱生命,多么珍惜生命啊! 即使那只飞蛾早......

    《生命 生命》读后感

    《生命 生命》读后感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对这篇课文印象非常的深。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杏林子——原名刘峡。因为她得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 生命》读后感 童丽这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让我心潮起伏。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散文。即使飞蛾知道自己逃不出人的手掌,但它挣扎着......

    生命 生命读后感

    《生命、生命》读后感 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感触很深。 一只小小的飞蛾在作者的手中,挣扎着,鼓动双翅。一粒香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虽然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为了求生,它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