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多者收功远励志故事5篇

时间:2019-05-15 12:0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力多者收功远励志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力多者收功远励志故事》。

第一篇:用力多者收功远励志故事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根据自己的读者治学经历,总结了一条经验,叫:“用力多者收功远。”

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由于他自觉得记忆力不足,所以他读书时格外用功。平日,教他们的老先生每次讲完课后,都要让学生们温习功课。别的孩子读几遍就合上了书本,出外玩了。而司马光则不然,总要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放下窗帘,一遍又一遍地琅琅诵读课文,反复思考揣摩,直到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意思方肯罢休。司马光做官后,尽管公务繁忙,还能利用点滴时间多读深思。即使在去一些地方视察途中,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背诵诗文。他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和乐于思考,终于成了一位学富五车、著述颇上的大家。

不仅如此。而且他笔下的《资治通鉴》也是他总结的这条经验的明证。《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史。此书不仅在过去的一千多年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不失它的史学价值,即使将来,它也会熠熠生辉。

杜甫有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也是个乐于“用力多者”,因此,他所写的诗分外的好,能成为“史诗:,能留存千古。正如有人所赞颂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滔万丈长。贾岛用诗表达自己写作的心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牧说到他写诗的心态,那就是:“苦心为诗,唯求高约有”。不难看出,他们也是乐于“用力多者”。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能留下千古传诵的优秀诗篇。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对他人说:“我的每一幅画,都像我的亲骨肉一样,都是十月怀胎,都是养育出来,全都饱含着我的真情实感和心血。”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在91岁高龄的某一天,要创作一幅丈二的《高粱》,清晨6点进去,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点东西,一干就是8个小时。吴冠中有个习惯,他作画时,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进去打扰他的。知情的老伴心疼他,不审端去了一杯水。结果,吴冠中生产地把水打洒一地。画完后,他立即向老伴狼福?ldquo;对不起了,当时我画得太投入了,根本不想到喝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在诸多不便。朋友、邻居们经常帮吴冠中干些买煤扛煤气罐之类的活。吴冠中就拿画谢人家。当时画得比较随意。后来,他对这些随意的画颇有悔意。他不是画张好的送去换回原画,就是花点钱给人家把原画买回来。(励志文章)把这些画弄回来后,他就立即撕毁了。吴冠中还有两次烧画的事:一次发生在1966年,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幅作品付之一矩:另一次发生在1991年,他把自己十多年来的不满意的作品集中起来,一下子就烧毁了200多幅作品。他对人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要维护自己的什么名声,而是要为后人负责,要把真正的艺术留飨后人。”

吴冠中先生作画,力求精品,讲究创新。在他心目中,粗制滥造、失去了创新的态度,那样就“笔墨等于零。”他用心、用功、毫不苟且的作画心态,使他作出的画价值连城,凡收藏者,无一人不想收藏到他的画。毋庸讳言,吴冠中先生的画和人品都会光耀千秋万代的。

“用力多者收功远”,历来如此。“没有超人的付出,就没有超人的成绩。”

第二篇:用力多者收功远经典励志文章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根据自己的读者治学经历,总结了一条经验,叫:“用力多者收功远。”

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由于他自觉得记忆力不足,所以他读书时格外用功。平日,教他们的老先生每次讲完课后,都要让学生们温习功课。别的孩子读几遍就合上了书本,出外玩了。而司马光则不然,总要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放下窗帘,一遍又一遍地琅琅诵读课文,反复思考揣摩,直到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意思方肯罢休。司马光做官后,尽管公务繁忙,还能利用点滴时间多读深思。即使在去一些地方视察途中,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背诵诗文。他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和乐于思考,终于成了一位学富五车、著述颇上的大家。

不仅如此。而且他笔下的《资治通鉴》也是他总结的这条经验的明证。《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史。此书不仅在过去的一千多年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不失它的史学价值,即使将来,它也会熠熠生辉。

杜甫有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也是个乐于“用力多者”,因此,他所写的诗分外的好,能成为“史诗:,能留存千古。正如有人所赞颂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滔万丈长。贾岛用诗表达自己写作的心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牧说到他写诗的心态,那就是:“苦心为诗,唯求高约有”。不难看出,他们也是乐于“用力多者”。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能留下千古传诵的优秀诗篇。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对他人说:“我的每一幅画,都像我的亲骨肉一样,都是十月怀胎,都是养育出来,全都饱含着我的真情实感和心血。”事实也正是如此。他在91岁高龄的某一天,要创作一幅丈二的《高粱》,清晨6点进去,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点东西,一干就是8个小时。吴冠中有个习惯,他作画时,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进去打扰他的。知情的老伴心疼他,不审端去了一杯水。结果,吴冠中生产地把水打洒一地。画完后,他立即向老伴道歉:“对不起了,当时我画得太投入了,根本不想到喝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存在诸多不便。朋友、邻居们经常帮吴冠中干些买煤扛煤气罐之类的活。吴冠中就拿画谢人家。当时画得比较随意。后来,他对这些随意的画颇有悔意。他不是画张好的送去换回原画,就是花点钱给人家把原画买回来。把这些画弄回来后,他就立即撕毁了。吴冠中还有两次烧画的事:一次发生在1966年,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幅作品付之一矩:另一次发生在1991年,他把自己十多年来的不满意的作品集中起来,一下子就烧毁了200多幅作品。他对人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要维护自己的什么名声,而是要为后人负责,要把真正的艺术留飨后人。”

吴冠中先生作画,力求精品,讲究创新。在他心目中,粗制滥造、失去了创新的态度,那样就“笔墨等于零。”他用心、用功、毫不苟且的作画心态,使他作出的画价值连城,凡收藏者,无一人不想收藏到他的画。毋庸讳言,吴冠中先生的画和人品都会光耀千秋万代的。

“用力多者收功远”,历来如此。“没有超人的付出,就没有超人的成绩。”

第三篇:感人励志故事精选:有梦不觉天涯远

感人励志故事精选:有梦不觉天涯远

他有个“庸俗”的名字,叫王发财,出生在巍巍长白山腹地的一个叫上甸子的贫瘠山村。这个小山村几乎与外界隔绝,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大山,闯荡天涯去“发财”。因为家境贫寒,王发财小学刚毕业就不得不辍学。看儿子回来,平时坚强的父亲也掉下了眼泪,哽咽地搂着王发财的头说:“不能上学委屈你了!”王发财当时尽量压抑着自己心中的苦痛,语气平和地说:“爸,没啥!我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以后也能闯荡天涯!”

为了解决没有书读的难题,王发财的腿几乎踏遍了村里所有有书人家的门槛儿。可尽管王发财很刻苦用功,但是这片贫瘠的故土很难承载一个山村少年五彩斑斓的梦想,这也暗暗预示着他的前程必定是无尽的漂泊和磨难。

只要有空闲,王发财便跑到邻乡去给工程队打工,一天下来,他稚嫩的肩膀要红肿好几天,这样1个月能挣近100元钱,可这些钱他1分也舍不得花,积攒下来,大都买了自己喜欢的书和杂志。

血汗钱都被王发财“挥霍”了,指望儿子下地多干活的父亲恼怒了,他觉得当年给儿子起名“发财”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儿子在败家。他把儿子的书全都烧毁了,书变不成香喷喷的米饭,写作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山村里是没有出路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悬崖勒马,踏踏实实种田,多收粮食过好日子。

生活还要继续,为了省钱,也为了倔强的父亲不再烧书,他到白山市图书馆办了一个图书借阅证,去借一次书来回要花8个小时。崎岖的山路很难走,王发财常常跌得浑身是伤,可他没有退却,一周去两次图书馆风雨不误。

在阅览室里,文学、哲学、历史,只要能够看到的书,他统统不放过,他如同一个赤贫者发现了宝藏,欣喜若狂,每翻一页书都有一股激动。

书越读越多,已不满足于欣赏的他开始试着写一些小文章。白天怕被父亲看见,他就晚上偷偷打着手电筒尝试着写作,写好后再偷偷按照杂志上的地址投出去。幸运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没想到,他的第一篇稿件就发表了。

不久稿费寄来了,居然有100多元,这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成了爆炸性新闻。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让他专职写作,从此一篇篇美文见诸全国各大报刊。

几年后,当他看到吉林市一家杂志社招聘编辑时,经历过风雪洗练的他决定走出大山。可除了身份证,他手里只有一张小学毕业证。面对“我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回答,王发财拿出一捆他发表过文章的期刊,这些署名“王发财”的文章让杂志社的总编辑眼睛一亮,王发财被破格聘用了。从此他的文字之旅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富有灵气的文笔和对工作的热情很快得到领导的赏识。但他心中的那个写作梦却越来越大,两年后他决定辞职去北京,去寻找更远的“天涯梦”。

那是王发财第一次进京,他像一尊刚出土的陶俑站立在火车站出口处,京城的气派让他有点眼花缭乱,他终于到了这个被人们称为“祖国心脏”的地方,看着周围红红绿绿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他坚信,这座城市一定能承载起他五彩斑斓的梦想。没有任何身份和学历证明,为了生存,他在北京做过酒店清洁工,做过盒饭小贩,甚至烤过羊肉串,虽然没挣到钱,却领略了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接触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京城闯出一片新天地,简陋而又拥挤的宿舍成了他的“写作工作室”,没有桌子,他就趴在地上写。白天要打点零工赚生活费,晚上为自己的命运“加班”,人在绝境中,求生的欲望是非同寻常的。创作赚稿费,成了他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很快,国内一流杂志都纷纷与他签约,高稿酬给他带来了高收益,每月上万元的收入让他不再为生活发愁,而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享受。他的故事还感动了在《中国电脑教育报》同样热爱写作的IT记者、女硕士生欧阳洁,她被王发财诚恳、奋进的精神所折服,成了他谈婚论嫁的女朋友。经过3年的打拼,王发财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都市的生活,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的人生也更加完善,因为他在京城找到了父亲向往的“天涯”。“天涯”不远,就在有梦想者的心里!

第四篇:收废品创业故事

垃圾可以换钞票——凭借做废品生意致富的传奇故事

时间:2005-7-27 来源:中国再生资源交易网

“几毛钱一份的都市报,看完以后怎么处理?”“扔了。”

“易拉罐、矿泉水瓶呢?”“也扔了。”„„

如果做一个调查,相信大部分人已经不再愿意将废旧报纸、瓶子等积攒起来,卖给废品市场,换回几元钱了。一来,废时废力。虽然你订一份都市报,随着版面的不断扩张,一年旧报纸的价格抵得上四五个月订报的钱,但似乎大家都不愿意让这些生活废弃物在家里堆积。二来,卖起来也不方便。楼下那收废品的师傅可能几天才来一次,物业还极有可能不允许其上门收购。再者说了,如果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儿都舍不得扔,老想着搞创收,是不是会担心隔壁的邻居说自己是葛朗台?

其实,国内很多人早已看中垃圾处理这块市场,很多大城市里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游击大军靠的就是垃圾资源存活,有些人已经靠做废品生意成为了百万富翁。他们原来基本上都属于这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居无定所;收垃圾更多的只是为了生存。常常处于危险的环境之中。但有一些人,因比别人多了一些毅力、干劲和运气,靠拾垃圾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

靠拾碎玻璃发家

做生意被骗,负债数万元,想讨回被骗钱财,却两手空空。当安徽人王清华满心失望地走在上海街头,为生计发愁时,肯定没有想到,自己未来的事业会从此开始。

他看到上海街头收废品的人,想想这个自己也能做啊。于是他决定开一家废品回收站。1992年,他办好执照,回老家筹措了5000元钱,王清华夫妇的废品回收站开张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清华看见了玻璃厂收碎玻璃的场景。碎玻璃能有什么用呢?王清华到玻璃厂一看才知道,1吨废玻璃若回收再造,比利用新原料生产节约成本约20%。上海每年产生的废品中废玻璃达15万吨,这里蕴藏着无限商机。王清华靠收碎玻璃当年就赚了22万元。

此后,他的资本积累迅速增加。王清华发现,废玻璃现在已经成了一个香饽饽,大家一窝蜂地都来收,但只有上规模才能有大发展。于是他成立了燕龙基废品回收有限公司,以合同形式约定权利、义务,将分散各地的回收网点统一重新布局,大户、中户、小户联网,每个网点设负责人,并严格划定经营范围,禁止跨地区营业。

如今,王清华的燕龙基废品回收有限公司已经是一家综合性民营企业。公司以回收废玻璃为主,综合回收各类废品,每年收购总量达40多万吨,年销售额平均水平在8000万元左右,销售利税650万元。至今,王清华的资产积累上亿元,拥有自己的码头和堆场,成为同行翘首,并逐步形成一个庞大的环保工程“群落”。

易拉罐炼就的富翁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几个月过去了,仍无人问津。远在法国旅行的一位犹太商人听到消息后,立即飞往纽约签下合同。他组织工人将废料进行分类,然后把废铜熔化之后铸成小自由女神像,并用水泥块和废木料做底座;把废铅、废铝加工成纽约广场图案的钥匙型饰物;最后,他甚至还把从自由女神像身上扫下的灰尘都包了起来,准备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犹太商人让一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的现金。

沈阳有个拾破烂的叫王洪怀,他原本和其他拾荒者没什么两样,早出晚归,每天从垃圾堆里几分几角地淘。一天,他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熔化了作为金属材料卖,是否可以多卖钱?于是,他把一个空罐剪碎,熔化成一块指甲大小的金属,又花了600元钱在有色金属研究所做了化验。化验结果显示,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铝合金。当时,这种铝合金的市场价每吨在1.4—1.8万元之间。每个易拉罐重18.5克,4.5万个就是一吨。这样算下来,熔化后的材料比直接卖易拉罐多赚六七倍的钱。王洪怀决定回收易拉罐熔炼。

为了多收到易拉罐,他把回收价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0.14元,并把回收价与收购地点印在卡片上,向同行散发。一周后,他回收了13万多个易拉罐,足足两吨半。他立即办了一个金属再生加工厂。一年内,用空易拉罐炼出240多吨铝锭,3年内赚了270多万元。对王洪怀而言,思路改变了他的人生。

承包“垃圾”赚大钱

苏州“破烂王”洪宝华已经把拾垃圾的业务拓展到了昆山和扬州,下一步还要到南京拓展“业务”。有一天,他想进入一个小区拾垃圾,却被保安拦住,称小区有专门的保洁员。洪宝华知道,小区的垃圾资源十分丰富,那自己能不能向小区物业承包收垃圾呢?

经过多次磨合,他以每月1000元的承包费,签下了该小区的垃圾承包协议。但这个小区共有800多住户,一个月的生活垃圾能卖个三四千元,洪宝华每月净赚2000多元。接下来,洪宝华又如法炮制,包下6个小区的生活垃圾,规模效益一下子显现出来。业务扩大了,人手不够了,他就雇了工人帮忙。到2003年,洪宝华又将视线从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建筑垃圾。以一户120平方米的房子来算,装修时要向物业交5元/平方米的垃圾费,一共是600元,物业往往把这一任务以200元转包出来;别墅的面积要大一倍多,收费则一般为450元/户。洪宝华测算,现在的新小区一般是1000多个住户,常常都有100多户同时装修,收入很可观,还顺带在小区打空调洞、卖水泥黄砂等生意,这样下来一年就能净赚十几万。

现在,洪宝华手下有几十个工人,租了几辆卡车,每天定时去各个小区取垃圾,建筑垃圾中有些可以挑出来卖,不能卖的就直接送到当地的垃圾填埋场。洪宝华的生意越做越大。

再生企业的亿万商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经济布局的调整和企业的改制,各地曾经红红火火的废品

回收行业逐渐分散瓦解。据悉,每年我国各地都有大量的废钢铁被卖到小冶炼厂,而小冶炼厂粗糙加工,不但煤、电等紧缺能源大量浪费,而且生产质量也比较低劣。

一些再生企业近年来也处境艰难。一方面,废品原料面临激烈争夺,来路越来越窄,加工成本也不断提高。同时,这些企业也都面临着如何尽量避免“二次污染”的问题。赵先生正是因为看中了这块市场里的巨大潜力,两年前和其他两位股东一起投资2.4亿,共同兴建了再生资源公司。

在对国内的回收市场、再生企业进行调研后,赵先生决定投资于PET塑料。它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装可乐、雪碧的塑料瓶就是用这种原料加工而成的。目前我国每年PET塑料瓶的消费量很高。这些垃圾原料从垃圾筒里捡来,目前国内一吨5000多元,通过加工做成相应产品,一吨的价格为1.2万元,价格翻了一番。并且如果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加工,这种原料的损耗量仅为10%,也就是说一吨的废塑料瓶可以做出0.9吨的可用原料。

据介绍,工厂建成后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左右。进行规模化经营,一个可以减少对水、电等资源的浪费,生产线上的用水都能够尽最大可能循环使用。第二个,整个生产过程是清洁化。工厂内不设有露天的废旧瓶子的堆放地,而是由中转站对塑料瓶进行简单的压缩和打包,然后用密封的车辆运送到工厂来。工厂的留存库只有一两个星期的量。这样,既充分节约了能源,又尽可能的做到环保,国内的汇源果汁,包括可口可乐等公司都表示了兴趣。

眼下,他最担心的是废旧塑料的回收价格。由于国内目前的垃圾回收中转站规模较小,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废旧塑料瓶来源、回收价格等都不太稳定。近期国家正在制定相关强制回收的管理办法,相信这种状况会很快有所改善。

来源: 山西日报本文出处:中国再生资源交易网-资讯中心

第五篇: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卖瓜子的孩子》

石花镇中心学校 八(4)班

王翔宇

在安微省,有这样一个贫寒的家庭,家中有五口人,长期卧病在床的父亲,日夜操劳的母亲,还有三个正待抚养的孩子。他们一家蜗居在两间漆黑而又简陋的房屋里,过着一种风雨飘摇的生活。也许你会为他们同情,也许你会产生疑问,我为什么要给你们讲这样一个家庭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家庭,家中更有一个不平凡的儿子——卖瓜子的孩子。

他每天晚上回家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帮妈妈操持家务,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炒瓜子,然后抽时间帮妈妈卖,虽然收入微薄,但对于这个家来说,可就是一笔既稳定而又丰厚的收入了,就这样他晚上围着灶台,忍着烟熏,炒着瓜子;白天背着书包,带着干粮,勤学苦读。即使是四面见天的校舍,冰冷矮小的石桌,也阻碍不住他对知识的渴望。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拼搏,奋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成功考上了国际航空航天大学。在他临走时,母亲无奈地从口袋拿出了皱巴巴的5元钱,而他送给母亲的礼物却是六年来每天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100元钱。他的妈妈很欣慰然而也很自豪。在上大学的四年期间,他勤学苦读,每年学校发给他的一共12元钱的助学金,他都会一分不少的寄给父母,而自己在学校却省吃俭用过着。

只有经历过艰苦的磨练才能练成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经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为了梦想,为了家庭,为了祖国,他要坚定执着的去追逐梦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终于成功当选我国第一代航天员,他就是天空行走第一人,你们知道是谁吗?————翟志刚。他的梦想实现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成功啦!

他曾经很平凡,也很普通,但是他努力,有梦想,并执着去追求,他的人生才会绚丽多彩,成为家人和祖国的骄傲。

我明白了,只要我们在心中撒下一颗梦想的种子,并努力奋力执着的追求,那么小小的梦想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出彩,春天-----已悄悄降临身边。

下载用力多者收功远励志故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力多者收功远励志故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励志故事

    学校标语大全 1、什么都别想了,赶紧去做该做的事吧 一位老教授来学校做演讲,礼堂座无虚席。老教授的一生真可说是辉煌夺目,专业造诣深厚,桃李满天下,对绘画、书法、文学也颇有研......

    励志故事

    他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然而父亲还是没能熬过去。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无奈地结束学业,挑起赡养母亲、抚育弟妹的重担。他的......

    励志故事

    引导语:一字洞悉天下,一语道破天机,一个简单故事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千万种人生就有千万个故事,不同的经历就有不同的体验。下面的小故事读来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从不同侧......

    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一 不被世界理解的天才 对别的孩子来说,生在一个爸爸是政府官员、妈妈是大学教授的家庭,相当于含着金钥匙。但对我却是一种压力,因为我并没有继承父母的优良基因。......

    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 “回去勇敢地面对他们,我们家里容不得胆小鬼”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四岁的时候,她家从外地搬到芝加哥郊区的帕克里奇居住。来到一个新环境后,活泼好动的希......

    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一:工作并快乐着 珍惜与乘客之间20分钟的缘分2006年初,微软(中国)部门经理刘润的一篇《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一堂MBA课》在网上广为流传。这个神秘的出租车司机在人们......

    励志故事

    谁最有智慧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 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 有一回,苏格拉底的......

    励志故事

    5月15日下午,四川眉山市中心城区马草街一个自行车修理铺里响起了悠扬的古筝声,引起了过往路人和记者驻足倾听。弹古筝的是一名17岁的瘫痪女孩叫陈婧琦,家境窘迫的她只用了1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