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一朵野花中看见天堂心情日记
作者:鲁先圣
“在一粒沙子里看见宇宙,在一朵野花中看见天堂。把永恒放进一个钟头,把无限握在你的手掌。”
英国18世纪的著名诗人、画家、雕塑家威廉?布莱克,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伟大诗人,他这首最为人熟悉的诗作《天真的预言》,多年以来一直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藏品。
我还喜欢伟大的荷兰画家凡?高表达同样领悟的诗句。他有一次在对弟弟西奥谈自己画星星与晚霞的心境时说:“通过一颗星来表达希望,通过一个落日的彩霞来表达心灵的渴望。”
我常常想,如果一个人对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姿毫无感受,对自然宇宙的美好麻木不仁,对落日彩霞和小草星光没有了感怀与咏叹,对伤春和悲秋的诗句没有了丝毫的冲动,那他将是一个多么可怜的生命啊。
这些年以来,我是越来越感觉,自然和生命给予自己的是太多太多了。
我常常邀请朋友到我在湖边的房子里,在房前的那棵杏树下,沏一壶龙井茶,悠然地聊天。儿子养的一些灰色的、白色的小兔子,我养的三只鸽子,还有爱人养的那只洁白的狗儿,自然都会围拢过来,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他们都好像一个个安静的听众,静静地在我们周围,听我们津津有味地谈话,如痴如醉。
大家似乎都很羡慕我的生活。我的家距离城市只有一刻钟的车程,依山傍水,但是却一如乡村那样与喧嚣的城市生活隔绝。
我的生活是诗意的。我知道,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像我一样,把享受生活的恩惠作为生活的目的,都能够获得这种诗意。只是,大多数的人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割舍生活中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烦琐和累赘。
我并不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我甚至认为随遇而安是一种消极或者颓废。但是,我能够根据我的人生境遇、生存能力和心情设计自己的生活。我总是让自己处在一种力所能及的状态里。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生活方式并不适合自己,很多远大的目标也不适合自己,我即使穷尽一生,那些目标也不会达到,所以,就不去勉强自己。
当很多人在千方百计地让自己变得深刻和有城府的时候,我则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空灵,使自己的生活平实而简单。因为,我感觉把自己无边地拔高和夸大,让自己承受过多的使命和重量,实在是对自己心灵的践踏和亵渎。
我非常羡慕那些通晓音乐的人。我也买了一架古筝,放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面,但是我弹得并不熟练。我有一个朋友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我在周末的时候就邀请他来,他每一次来必弹《渔舟唱晚》。我和我的朋友,还有我的家人,以及那些可爱的生灵,就似乎沉醉在了那古朴深邃而悠远的意境里。
我一直在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样的朋友犹如美妙的甘露。我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我只是想,作为朋友,应该是包容的,他能够欣赏我的优点,能够包容和理解我的弱点,能够让我作为人生的参照。我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我们常常聚会在一起喝茶聊天,一起谈论柏拉图和老子,谈论诗歌和艺术,一起听莫扎特和肖邦的音乐。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与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再美好的事情,我常常陶醉在这种甜美而迷人的友情当中。
一个人脾气的好坏,能够折射出这个人内心是善良还是丑恶。一个善良的人必定是平和微笑的,他的脸上永远闪耀着明朗的笑意。一个内心十分黑暗的人才会喜怒无常,才会暴戾怪诞。我十分憎恨那些总是抱怨的人,抱怨天气,抱怨命运,抱怨机会,甚至抱怨这个世界。他们对于眼前明媚的阳光熟视无睹,对于眼前艳丽的花朵视而不见,对于人间和煦的温情麻木不仁,却总是把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意随意放大。
周末的时候,孩子不用上学了,我一定带上孩子,带上那些可爱的生灵,开车去山里的小河边。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久远的孩提时代,也像一个快乐的孩子一样,拿上小鱼网,趟到河里,捉螃蟹,捉蜗牛,捉鱼虾。这个时候,我和我的孩子之间的年龄消失了,我们成了朋友,一起嬉戏,快乐地玩耍。我的孩子有了一篇作文的素材,我的画家朋友在岸边的画板上写生,我眺望着远山,心如止水。
我已经人到中年,已经不再狂热地追求感觉和利益了。大自然是最正确的向导,我的生活很简单,但是充满了美妙的诗意。
卡夫卡说:“年轻人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有能力可以看出美。任何人,只要有能力看出美来,即非老朽。任何人,失去了美的感动,即已老朽。”
我告诉朋友们说,我们这些人虽然人到中年了,但是我们还这样常常充满感动,我们还常常憧憬着远方和未来,我们还年轻啊!
第二篇:一朵康乃馨的心情日记
一朵康乃馨的心情日记
【摘要】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谈一位在怎样的班主任领导下的班集体。在职业观上,教师应做到时刻为学生服务,对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御责任”,有敬业精神;在道德观上,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模范。
【关键词】班主任; 推御责任; 道德观
清晨,当又一轮红日露出她那金灿灿的笑脸透过厚厚的白雾洒向美丽的校园时,老师和同学们愉快的沐浴着阳光,那“五三五三,猛虎出山,顽强拼搏,勇夺桂冠”的口号声、“加油、加油”的呼喊声震撼了校园上空,随着同学们的的呐喊,太阳被厚厚的云又遮住了,天慢慢阴沉下来,这时有同学告诉我:“老师,某班的同学用树种子和小石子拽到我们头上、身上„„”出于班主任的本能,我上前制止这不良行为,可没想到非但没有效果还招来这班少部分学生的起哄和攻击,一看这班班主任就在队列边上,我好纳闷,好纠结:她为什么不出面制止,在那里无动于衷?远处的校保安就被惊动了,不可能她没听见、看见吧?这不是无形的怂恿和滋长吗?不一会,我班又有学生反映某班的好几个同学在大声辱骂您,好难听,做的动作好难看„„
我差点气晕了,再一次走过去把骂得凶的四个学生请出来,准备让校长出面解决,当要走到校长处,这个班的班主任竟然叫一学生来把这四个学生给喊了回去,后来就一直不作为,不吱声,对自己班上的这种恶习也不进行教育,让人更想不通的是这个班主任在校长面前还说什么“我不知道此事;又说她班上学生没有辱骂老师;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是社会上的杂皮不敢惹„„”这不是在逃避、诡辩、庇护、放纵、恐吓又是什么?我在想:她一直坚决阻止这几个犯错的学生出来赔礼道歉接受批评教育,这个班主任几十年来都是这样当的吗?不然在素质、品行、习惯等教育这么严格的今天,学生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横蛮不讲理,敢于大声谩骂、羞辱老师,我的纳闷和纠结终于有了答案:原来在他们背后有这么一个强大的“美德”班主任!我不怪学生,因为他们年幼无知,可这件事情背后的班主任呢?老师们:如果是你遇到了这样的班主任,你会怎么想?
事后我请求校长出面把我们俩叫到一块进行交流沟通,可她一直不敢出来面对;还要求有过错的学生当面给我赔礼道歉,她又坚决阻止并还强词夺理说没有辱骂老师,真气人!到了第二天下午校长在无奈的情况下,找到了这个班的副班主任,让她的班长在老师一字一顿的引领下对我说了“对不起,是我们班错了”这句话!看得出他很不情愿但又迫于无奈,为什么,为什么会是班长来承担?我既心疼更难受,心疼的是:为什么让他们班一个不知道此事的副班主任和一个无过错的优秀学生来承受压力和责任?我记得父母告诉我:“教书必须先育人,不成才但一定要让孩子成仁!”像这样的班主任会教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吗?难受的是:难道这世道变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变了?班主任的职责怎么全变味了?这个班主任曾让人带话给我说:不要我管他们班的学生。难道就让他们班学生长期欺负我们班的学生这一事实也不能管?我也不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是我的错?老师固然要保护学生的面子和自尊,可一个即将退休的女老师的面子、自尊和尊严就不顾了吗?何况这是她班上的学生和班主任一错再错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子、尊严和自尊,面对这样的班主任我无语、更无解?!
尊敬的老师们:您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第三篇:在乡村避暑的心情日记
夏季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都市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烟熏火燎的气息。暑假开始了,我决定带儿子去乡下老家住一段时间,起初儿子不愿意,在我好说歹说之下,才勉强同意。
离开了喧嚣的都市,走进宁静的乡村,儿子很快就被乡村的淳朴、舒爽和清凉吸引住了。
每天早晨,当大地还沉浸在梦境中,早起的乡亲们已经趁着清晨的凉爽开始忙活了。或喂养家畜,或喷洒农药,或锄草浇地,任凭满身的汗水肆意流淌,脸上却是醇香的笑容。他们深深懂得,没有夏季的挥汗如雨,就没有金秋的累累硕果。一向爱睡懒觉的儿子也早早地起了床,和我一起去庭院里采摘新鲜的瓜果。各种瓜果从绿叶丛中探出头来,顾盼有姿。儿子兴奋地在田野里跑着、叫着,惊起几只鸟儿从田里扑棱棱飞起,湿湿的羽翼,溅了我们一脸微凉。
挎着一篮新鲜的时令蔬果回家,乡亲们也从劳作的前线撤了回来,三五成群地坐在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摇着扇,吸着烟,端着饭……谈天说地,话语桑麻。我和儿子也搬了凳椅来到树荫下,享受乡村凉风的抚摸,或者做做作业、下下象棋,真是惬意极了。如果渴了,抱只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西瓜,往井水里泡上一会,然后招呼乡亲们一起享用,真是消暑解渴啊!
吃过中饭,儿子就丢下碗筷,和小伙伴们溜出了门,顶着烈日来到村头的小河里。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扎猛子、打水漂、摸鱼虾……农村的孩子都是一身好水性。这让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儿子羡慕不已。好在几天之后,儿子就学会了“狗刨”,和小伙伴在水中玩得天昏地暗。直到傍晚,听到大人的呼喊,孩子们才钻出水面,沾一身水气,印下一串水脚印,循着熟悉的声音回家了。
乡村的夏夜则别有一番风味。搬一张竹床在院子里乘凉,凉风飒飒掠过树梢,庭院四周的树也随着轻歌曼舞,树叶发出的萧萧声像是一支美妙的乐曲,袅袅地在耳畔缭绕。蛙声是乡村夏夜独有的天籁,从一片淡淡的月光里缓缓浮出来,此起彼伏。蛐蛐和一些不知名的虫子也不甘寂寞,和着蛙鸣一起啁啾,生动了每一个平淡的夜晚。在这阵阵低吟浅唱中,我摇着蒲扇,给儿子讲故事,不知不觉,儿子沉沉地入睡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老公打电话来催我们回城,儿子却不乐意,执意还要在乡村住上一段日子。看来,儿子已经完全被乡村美丽的夏日迷住了。
第四篇:幸福在哪里心情日记
我希望有足够的钱“养”我那I酉不大的新房,我希望能讨到一个长得不俊也不丑的老婆,我希望能去海南、云南转个够。
先说房子。我初到北京时,在木樨园附近租了间七平米的一雇室,次年,搬进了姐夫单位分的耔房,可那宽敞、舒适的环境并没有让我感到身心愉快。兰+好几的/人了,还住在别入的“屋檐T”,难免会生出焦虑不安的情绪。反正住着不踏实。忽一日醒来,决定买房,两小时后到望京新城转丁一圈就搞掂了一套。我姐听说后吓了一跳:“每月近3000元的还款要还十年,这是闹着玩的吗}”这时,我才有一丝后怕,但定金已付,也只能豁出去了。拿着新房的钥匙,无异挑起千斤重担,现在是挑不挑已经白不得自已丁。我一脸苦恼人的笑,当初的激动、兴奋早巳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想起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再说讨老婆。一个人在外混不易,.一个三+多岁的入更是难土加难。一个家再有款有型。转来转去也会孤单得要命,相信这种难言之隐常人都理解。到了这把年纪,对生活也就不再“像雾像雨又像风”似的折腾了,没劲。认识的女人不少,但能当老婆也愿意当我老婆的我还没有碰到,这倒不是我这人有多挑剔,而是严峻的生活教会我,不可图—时之快,毁人害已。有时走在街上,也能碰到不错的女人,我这人比较传统,喜欢那些陪母亲逛街的,为盲』d镪各的,可我长不能冲上去说咱俩那什么肥。我没有这份勇气,也没有遭了白8艮没事人似自勺—走了之的无畏。总之,这事儿对我挺难办的,只能盼着明年运气能好点。
今隼,我随一俱乐部开国产吉普车去了趟西藏,那儿有神山圣湖、布达拉宫、大昭寺,天还跟刚洗过般干净。可一路下来,我记住的更多的还是路途中的惊险,常被噩梦惊醒的冷汗和只要能平安回家让我怎么着都行的懦弱。每次看到和我一样懦弱的人讲起西藏之旅的)罾飞色舞,我都认为这是在误导,甚至是“你丫也快去遭回罪吧”的恶毒。我算弄明白了,神秘、神奇的地方还是该由那些真的比较神的人去走为好,“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是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我只能远远地敬佩他们,俗人还是别去凑那个热闹,整天心惊肉跳的,图个啥呀。所以,明年我想去海南、云南这类由清水秀的地方去转转,既可观赏美景又无死神的威胁,多好。这也是“神人”所无法理解的幸福啊!
第五篇:我在北大图书馆遭遇尴尬心情日记
我在北大游学13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意的心酸,可谓酸甜苦辣,皆有体验。我初到北大时,就曾在北大图书馆遭遇过尴尬,至今回首往事,仍感慨系之。
1996年3月14日,我从浙江金华的农村来到北大中文系自费进修。初到北大的头几天,我仿佛闯进了精神的伊甸园。当年3月21日,我拿着北大单科进修证去北大图书馆办理借书证时,却遭遇到了尴尬。北大图书馆规定旁听生不给予办理借书证,这仿佛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凉透了我的整个身心。
我耐下心来,想以求知的热情去温暖那工作人员的冷漠和图书馆铁板钉钉的规定。我向工作人员介绍了我过去的特殊经历,希望他们能够给予特殊的照顾。可工作人员很是冷漠,不耐烦地说旁听生都来图书馆看书,北大图书馆早就被挤破了。
我无奈地走出图书馆,泪水溢满了我的眼眶。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时我确实有说不出的委屈。这是我来北京一个多星期后的第一次流泪。我来北大读书,如果图书馆都进不了,这还算得上是在学习吗?求知是平等的,但在这里我就遇到了不平等。
记得在上世纪20年代初蔡元培主校时,当时北大教授马叙伦就曾对蔡校长说:“人称咱北大有‘五公开’,一是课堂公开,不管有没有学籍,都随便听课。有时旁听生来早了先抢到座位,迟来的正式生反而只好站后边。二是图书馆公开,可以随便进出。三是浴室公开,莲蓬头反正一天到晚开着,什么人都只管去洗。四是运动场地公开,操场上外校学生有时比本校的还多。五是食堂公开,我们的学生食堂都是包出去的小饭馆,里外用膳价格一个样。至于三种学生么,一是正式生,另一种就是旁听生,还有的是最近才发现的偷听生。未办任何手续,却大摇大摆地来校听课,他们多数就租房住在这‘拉丁区’里。据陈汉章老先生说,有一次他开了一门新课,平时总有十几位学生。可一到考试那天,台下只剩一人,一查,哈!原来那些全是偷听生。”蔡校长听后非常赞许。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多少还有一个旁听证和中文系的介绍信,反而进不了图书馆,我不免眷恋起提倡“平民教育”的蔡元培校长来了。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沿着未名湖畔又走了一圈。冬天未名湖的冰,坚硬如磐石。现在已开始融化,但我毕竟又看到了冰,我的心情反而好多了。久违的冰啊,南国天气变暖了,已很难看到雪。一阵风吹来,已有了一些暖意,哦,春天来了,这里不久以后就会碧波荡漾,桃红柳绿。我对未来又充满了无限憧憬和向往。
之后,我就忙于听课和参加北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收获也颇多。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我打电话给我的家乡前辈、原北大历史系教授、北大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楼开炤先生,他对我很理解,很快给北大图书馆的林被甸馆长打了招呼。我去图书馆找林馆长,他非常热情接见了我,并安排一位副馆长带我去外借办证处办理,才知道图书馆只要有北大教职工担保,便可以办理临时借书证。我找了担保人,交了400元押金,一年的借阅费100元,顺利办理了借书证。
终于领到了梦寐以求的借书证,我喜出望外。虽然押金、借阅费比本科生高出了好几倍,但只要我拥有了与北大师生同等的求知权利,我便心满意足了。
从此,我就闯进了“北大三宝”之一的北大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为我今后从事研究奠定了基础。
听说现在的北大图书馆的服务已日益完善,不论是旁听生或社会人士,只要有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或介绍信,便可办理临时阅览证了,交2元钱便可进图书馆整天博览群书了。估计不会再遇到我这样的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