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设构想论文
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业的迅速发展引致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是高等院校开设软件开发服务外包专业的直接导因。本文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专业发展为探讨对象,重点论述了学院在专业建设管理模式、专业发展策略、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和协同发展方面的举措。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是全国第一个开设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高等院校,在获得快速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如何建设好全新专业的挑战。在专业建设模式、知识、技能体系构建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遇到新的困难。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建设好该专业的关键。
一、创新专业建设管理模式
科学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是维持专业良性运作的根本保证,唯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出成果。我院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步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一)突破办学体制机制瓶颈,解决资金问题
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教学成本高,专业建设资金缺口大是学院面临的现实问题。学院可以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向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争取政策倾斜,请求政府无偿划拨或优惠出让土地,协调有关部门,行业投入资金,或者引进民营资本,实施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以股份制为架构,建立以学院控股,多种股份并存的软件服务外包独立学院。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我院的资金困境,而且可以更新我们的办学思想,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项目管理模式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是高度复合型的人才,他们需要懂技术、懂语言、懂管理、懂市场。任何一个系都不能完全具备培养一个合格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所有资源。所以,我院应该将该专业单独立项,把它作为一个院级重点项目来运作。学院集中决策,协调资源,针对不同的具体培养项目,由各相关系部处室抽派人员组成项目小组,负责具体的教育教学运营工作。实施项目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优越性:
①既有利于学院配置适当的资源,又有利于发挥项目执行者的积极性,从而把该专业办好;
②对接人才市场需求,解剖一个企业,找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一般内容,教材使用活页式,确保服务外包专业的毕业生满足“专业性、针对性、迁移性”要求;
③可以依托企业资源,加强专业实训,让学生在校就了解市场需要,学习就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④有利于师生掌握先进技术和先进项目流程,熟悉流程,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并且为毕业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有利于明确责权利关系,创新激励机制,引领其他专业进入人才需求—专业建设—用人单位的共赢模式,完善人才链,培养更好更多的适用人才,促进学院的发展。
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综观各类高校的发展实践,一个学科专业的品牌必须要有一个以上的大师级专家学者作支撑,才能持久的保证它的品牌效应。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软件服务外包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行业,我们在校教师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或者机会去系统掌握其操作流程的实践知识。学院应该着手做好几点工作:
1.培育学院内部教师,建立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引进和聘请企业和社会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教师队伍,建立一支专兼聘结合、多层立体的师资队伍;
3.加大高素质、高职称和高技能教师的引进力度,提高他们的办公,教学,科研与生活条件;4.学院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职业院校师资的社会管理机制,保障职业教师的稳定和有序流动。建立有效的师资队伍保证制度。
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院校的本科学历教育。高校教育在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专业IT职业教育机构在紧跟市场需求及实战课程设计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IT企业则在项目实战案例、经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院要以新专业的创办为契机,整合人才培养价值链,有效整合三方面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开创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崭新格局,形成合理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供应链。
(一)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发展历史比较长,结合的方式很成熟,很灵活。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晚,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①教学与校内实训基地相结合;
②教学与校外企业相结合;
③建立软件服务外包工作室。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软件服务外包业发展作专题研究,信息搜集整理,调研分析,咨询和论证,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组织专家和研究人员,研究服务外包领域热点、难点,开展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设研究,为专业所开设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参与教学评估;举办软件服务外包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和评审会,结合教学资源和实训机构提供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调查、战略规划等服务。
(二)校企合作,双向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学校和行业企业必须紧密合作,双向互动才能解决好专业建设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师资问题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问题等。学校与企业只有共建计划,共建队伍,共建基地,共建课程和共建课堂,才能推动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设的特色形成。
四、组建软件服务外包职业教育联盟
学院应该实施协同发展策略,联合相关各方组织成立专业教育集团,形成共生互动的利益共同体。发挥职教联盟的规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打造软件服务外包职业教育品牌,建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供应链,满足社会对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第二篇: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软件外包服务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软件外包服务(软件测试工程师)
专业简介
一、行业需求
软件外包服务是最近几年在我国迅速崛起的新型科技服务业,就是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软件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朝阳产业,软件产业要发展,提高软件质量势所必然,这样就产生了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大量需求。据了解,目前我国软件测试人才的缺口超过20万,在未来5-10年中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大。
目前国内市场对于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日趋上升,更甚者有些公司竟然一度找不到合适的测试人员,也就为很多想要进入软件测试行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软件测试的主流技术、测试流程和测试手段,熟悉软件质量管理方法,能熟练使用主流测试工具(QTP, Selenium, LoadRunner, JMeter等)和测试管理工具(TD, QC)进行自动化测试及管理,具有从事软件测试的实际工作技能及项目经验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主干课程
数据库应用技术、C#应用程序开发、WEB应用程序开发、软件测试基础、测试过程管理、自动化功能测试(QTP、Selenium)、性能测试(LoadRunner、JMeter
第三篇:论文:四川茶文化建设促茶产业发展的构想
四川茶文化建设和茶产业发展的构想 本文旨在通过对茶文化和茶产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四川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构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提出茶文化的概念,分类及与茶产业的关系,得出茶这种最具文化特质的农产品,其产业发展必须赋有强大的文化内涵的结论。论述如何实现茶的产业经济与文化的有效互动。
其次,论述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对茶产业的影响,把茶文化做成茶产业的灵魂的重要意义。
再次,对四川省茶叶发展优势和劣势,存在问题与国内外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生态低碳茶叶种植为基础的,绿色加工流通为保障的茶业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经营战略规划。同时,针对当前四川茶产业实际,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名优茶叶品牌战略,强化信用风险防控提高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一)、茶文化在茶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茶产业的灵魂。
(二)、生态低碳茶叶种植是茶产业的基础,绿色加工流通是保障,二者是的茶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是四川茶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政策建议
5.1.加强政策引导。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调研,做好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鼓励各市州结合当地辖内实际,平衡优劣,合理匡算辖内茶叶产业的发展规模,防止盲目扩大化发展出现产业过剩现象,走“以质取胜”的科学化发展道路。二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合法不合规的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竞争层次。三是构建茶业发展信息渠道。建议有关部门搭建信息平台,发挥专业信息优势,对我省茶叶产业的市场情况、发展现状,定期向各金融机构披露,便于金融机构判断行业风险,有效拟定金融服务方案和措施,切实提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茶叶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5.2.实施名优茶叶品牌战略。一是确定重点发展品牌。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自上而下对各地品牌进行整理归类,确定重点培育对象。二是加强对茶叶文化的宣传。建议由政府主导,举办和参与茶叶博览会、品牌推介会、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茶文化等活动,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手段,以旅游产业为载体,提升四川茶叶产业的品牌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建立健全销售渠道。鼓励川内实力雄厚企业以开设单个品牌专卖店、连锁店,或几个实力相当品牌生产企业共建销售专营店,或以开设网店等形式,完善广阔的市场营销网络,提高品牌销售比例。四是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初精制加工茶厂,加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
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促进茶叶加工升级换代;加大科研力度,扩大发展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色素生产规模,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机械、茶包装等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加粗延长茶叶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集群。
5.3.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一是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法人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紧紧抓住地方政府推动茶叶产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商业化运作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感,帮助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加工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在茶产业弱势区域、弱势群体中有效扩大信贷投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培育一批对农村有感情,熟悉茶园、茶厂、茶农情况的高素质信贷人员长期活跃在信贷支农一线,深入基层,了解茶农的实际需求与经营状况,实时解决问题。四是把握重点,实现高效分类投放。结合企业规模、种植茶叶质量等指标,对茶业企业、茶叶种植农户、加工个体户制定相对应的信贷准入标准,鼓励企业做大规模、茶叶种植高产优产、加工企业提升加工层次。五是保险部门要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减少投保人的投保成本,扩大投保面,提高茶叶生产保险全覆盖率,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六是要在深入调查与研究信贷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如适时推出茶叶基地抵押、茶叶地使用权抵押、大额交易订单质押等金融产品。七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政府、保险、担保公司的沟通合作,探索出有益于解决农户及茶企抵押物不足、贷款难的路子,做到真正地惠农、扶农。八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行业市场变化的研究,及时落实
各项风险防控措施。
5.4.强化信用风险防控。一是银行业机构要与食品卫生等质量监测部门及时沟通,及时了解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防范由于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导致的茶叶销售渠道不畅,进而影响银行资金回收,产生信用风险;二是银行业机构要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可定时定点派驻信贷人员到茶厂检查库存情况,以设定的库存量为标准,低于库存量时收缩相应的信贷量;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模型提前预测茶叶价格波动趋势,及时引导企业止损,避免信用风险;三是培养一批既懂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又熟悉信贷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业务人员,加强对茶业种植户与加工户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庄楚《茶业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国茶叶文化研究杂志2010第1期)
2.洪涛《弘扬茶文化 促进县(市)域经济》(商业文化2003年第6期)
3.段建真《茶叶生态经济》(茶叶通报2006年3期)
4.龚永新《西部茶产区区域经济合作》(新西部2010.08期)
5.张莉齐桂年《雅安市茶叶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6.张泽岑 陈昌辉 余宗国 齐桂年《雅安市茶叶区划设计研究》(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