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诗歌

时间:2019-05-15 12:4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的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的诗歌》。

第一篇:创新的诗歌

死水里的创新

因为掉进一条狗

惊天动地

规模与声势

借机高涨

体形很快巨大

似乎已经全宇宙第一

谎言治国

既然能催生出

如此多的骗子之乡

诚信度稳步又好又快上升

像一只风筝

在世界第一的上方飘浮

已见不到其他的第一

孤零零,高处不胜寒啊

满腔心事无处诉说

道德水准蒸蒸日上

直进入太阳的中心

太阳离地球可有14960万公里

太阳表面温度可是5500摄氏度

忧愁支柱化以后

随便都可支撑

更高更大的地狱

石头了的疯狂

巍然端坐天堂

走出这一星球

冲出太阳系

茫茫宇宙之中

前进或者就是后退

向上岂非向下

第二篇:诗歌的特质及其教学的创新方法

诗歌的特质及其教学的创新方法

有位青年教师曾向我问及这样一个问题:霜是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却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并非从天而降,可是《枫桥夜泊》上却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不是违背了科学真实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作为抒情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也就是说要弄清在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的关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心理世界。物理世界是事物的原初存在,就其物质空间而言,它时时处处都是恒定的,并不依赖于任何人的经验。然而当我们把经验着的人考虑在内的时候,物理世界的恒定性就产生了变异。同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在心情悲哀的人听来,小溪是在呜呜哭泣;而在心情愉快的人听来,小溪则是在欢乐地唱歌。这说明,由于人们的情感不同,性格、气质不同,即使面对着同一个物理世界,也会构建出各自不同的心理世界来。也就是说,人们对物理世界的体验,其主观性是很强的,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错位或倾斜。这种距离、错位或倾斜对于科学研究是很不利的,因为它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物理世界作出歪曲的反映,从而违背了科学真实,所以科学工作者宁愿相信仪器的测量,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心理印象。然而这对于诗人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因为这种距离、错位或倾斜正是诗人个性之表现与心灵之创造。由于诗人主观体验而造成的这种距离、错位或倾斜恰是诗歌的特质之所在,离开了它们,诗就不成其为诗。

举个例子来说吧。韩愈《早春》里最为传神的诗句莫过于“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忽然一阵春雨过后,野草便从地里钻出幼芽来。人们从远处可以看到一片淡淡的嫩绿色。然而当人们要走上前去看个究竟时,奇怪得很,眼前只有疏疏朗朗的极为纤细的嫩草芽儿,而刚才的那片淡淡的绿痕却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草芽的颜色会在一瞬间发生变化吗?道理很简单,人们在远处看,视野比较开阔,大片草芽儿的嫩绿色能在视线中连成一片;近处看,视野则小得多了,人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片,因为刚钻出地面的草芽儿十分纤细,颜色不深,又是稀稀拉拉的,所以那种绿颜色便看不到了。其实,草芽儿的绿颜色并没有变,之所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只是由于看的距离不同而产生的错觉。然而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错觉,这首诗才显得那么有味,那么有神,令人津津乐道,拍案叫绝。如果没有这种错觉,还会有这首诗吗?即使有,恐怕也是索然寡味的了。

还回到我们刚才所说的《枫桥夜泊》上来。“霜满天”的描写固然是违背了科学的真实,但却逼真地记录了诗人彼时彼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是符合艺术真实的。试想,时当深秋夜半,对于一个泊舟于江南水乡的游子来说,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夜寒了。寒气袭来,侵肌砭骨,就使诗人感到,在广袤的天宇下,到处都弥漫着霜花。再加上将要落下的月亮,哇哇啼叫的乌鸦,便使人感受到一种既静谧而又有点儿凄清的诗的氛围。如果写作“霜满地”,实则实矣,然而我们读起来,还有那么一种浓郁的诗味吗?类似的诗句还有不少。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冬景》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以上这些诗句中所描绘的事物,显然不是僵死的事物的原初存在,而是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体验。这些诗句是诗人以心去拥抱物,使物服从于心,使心物交融而取得的结果。换句话说,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孜孜以求的并不是科学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这便是作为抒情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之所在。

明白了上述道理,对于我们搞好诗歌教学是十分有用的。有的老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到词语的诠释和诗句的串讲上,认为“小孩子学古诗,只要知道意思,会念会背就行了”。当然弄懂词语和诗句是很重要,然而作为诗歌教学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黑格尔说过:“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之中的意蕴,那外在的形状的用处就在于指引到这意蕴。”具体到诗歌教学,那就是教师必须首先带领学生接触诗歌的语言文字层面,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继而由语言文字层面进到诗歌的形象、情感层面,也就是把学生带人诗歌的意境,让他们重新去体验诗人曾经体验过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非情境教学莫属了。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捕捉住时机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去观察体验一番。记得《老残游记》上写到这么一个情节: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致,想起谢灵运的诗句“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于是深切地感到,若非经历北方苦寒的景象,哪里知道“北风劲且哀”的“哀”用得好呢?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身临其境对于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在教学古诗时,能让学生实地去看一看,往往能收到豁然开朗、心领神会之效。如“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管教师怎么讲,学生都不容易有深切的感受,如果我们抓住初春的时节,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公园里去亲自看看刚钻出的草芽儿,往往能使他们“顿悟”。

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事事都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番。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取音乐渲染、图画再现、扮演角色或绘声绘色地描述等手段把学生带人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绪,加深内心的体验,提高审美的能力。

如毛泽东《长征》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其中的“暖”与“寒”是教学的难点。有的人认为,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都发生在1935年5月,如果说“云崖暖”还比较容易理解的话,那么铁索寒”就有点儿费解了。其实这还是不了解诗歌的特质,混淆了科学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讲解这两句诗时,成功地采用了播放录音和让学生回忆《飞夺泸定桥》一课中的有关描述等再现情境的手段,从而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生动可感的图画。这儿的“寒”主要是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表现飞夺泸定桥这一战斗场面的惨烈、悲壮,令人惊心动魄。

特级教师于永正采用板画的手段教二年级学生学习《草》这首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丛丛繁茂的青草,让学生边看边体会“离离”的含义。接着他又画出了地上草地下根的示意图,从而让学生懂得“野火烧不尽”是因为地下还有草根。然后他擦去地面上的草,启发学生画出“春风吹又生”的情景。一个小学生在草根的上面画出一排直立的小草,又在上面画了几条斜线来表示风。于老师并不满足于此,又进一步启发学生:风是看不到的,谁能不画出风而又能让人感到风的存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生一个个都忽闪着大眼睛陷入了沉思。有个小朋友擦去了直立的小草,细心地画了一排被风吹得倾斜了的小草,顿时全班的孩子热烈地鼓起掌来。于老师这样教,不仅将孩子带入了诗歌的境界,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认真地研究与认识抒情诗歌的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诗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诗歌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其主要特点是:凭借语言符号,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补充诗歌留下的大量空白,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在考虑诗歌教学方案时,我们只有充分地顾及这些特点,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

第三篇:以创新传承文化 用诗歌传播价值

以创新传承文化 用诗歌传播价值

2016-05-24 14:42:45 作者:7天论文网 【大 中 小】 浏览:8次 评论:0条

曾经,以诗歌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类节目被视为“小众化”节目,不被看好。但当今社会, 人们面对快速的工作节奏、多重的生活压力、浮躁的社会风气,需要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寻求一份人性美的境界。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广播(以下简称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顺应了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追求,将传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合,让诗歌回归大众视野,在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我们读诗”自2014 年推出以来广受各方好评,先后获得2014 浙江省新闻奖社会活动奖、2014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杭州市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优秀策划创新奖等荣誉。敬一丹、叶檀、吴晓波等社会名人以及数百位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吟诵经典,以诗歌滋润心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诗意生活”正能量。“我们读诗”舍弃“曲高和寡”的表象,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追寻传统而不失现代感,让诗歌回归大众视野,将传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合,在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重拾诗歌之美: 传统文化借力互联网平台2014 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我们读诗”正是以此为思想指南,借力互联网平台,重拾诗歌之美,不断突破和创新,为大众带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步播出(推送)

“我们读诗”以传统广播与微信公众号双重传播,即每晚21 :00 通过杭州新闻广播播出《我们读诗》节目,节目每期时长8 分钟,有朗诵、有赏析,契合了部分当代人追求心灵宁静的需求,为受众营造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氛围。它短小精悍,符合当下受众的“碎片化”收听习惯。同时,“我们读诗”同名微信公众号每晚21 :00 同步推送朗诵者朗诵的好诗。有了新的传播载体、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读诗”得以与受众进行充分互动,发动人人都来读诗、分享,在微信朋友圈中形成热点,甚至变成受众的一种时尚、一种状态、一种习惯,产生了极强的“圈层传播”效应,从而扩大了传播。

2.开放平台,全民参与“我们读诗”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原创、分享”的全民读诗公共平台,带领受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让更多年轻人体味诗歌的美与力量。一句诗的分量,有时大过整个世界的喧嚣。“我们读诗”首批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26 名联合发起人,他们每个人尽管职业不同,但内心都满含诗意。而“人人都可以成为朗诵者”的活动口号则吸引了更多的听众,涌现出更多的朗诵者。参与“我们读诗”的朗诵者,既有童自荣、徐涛等朗诵大家,全国广播电视“金话筒”奖获得者等专业人士,也有郑愁予、于丹等文化名人,还有教师、学生、商界人士、作家、诗人、公务员以及热爱诗歌的听众等。截至目前,年龄最小的朗诵者才两岁半,最年长的近八十岁。参与读诗活动的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这样评价:“„我们读诗‟最大的亮点是开放的平台,面向全体群众,把文学的感觉从神圣华贵请到人间来。”3.内容多样,滋养心灵每期节目所朗诵的诗篇,都是参与朗诵者精心挑选的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诗篇,如:朱小磊的《中国的声音》、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有歌颂人性美、爱情美的作品,如刘芳菲的《如果我爱你》、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有表达乡愁和歌咏自然山水的诗歌,如田地的《南方北方》等。所选诗歌作品,有古诗也有现代诗;有名家之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作品。至今,“我们读诗”共推出670 余期,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跨界人群参与,节目还开设了“诗+ 歌”专栏,邀请知名音乐人、歌唱家、古琴演奏家等在朗读诗歌的同时,再加以演唱的方式呈现;“我们读诗”除了重点关注“读”外,也鼓励原创诗人的参与,开设“诗人原声”专栏,其中2015 年全年播出诗人自己朗诵的原创作品58 篇。

4.策划主题传播正能量“我们读诗”注重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围绕时下社会热点,及时策划,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在2014 年“杭州7·5 公交纵火案”发生后,“我们读诗”及时推出由杭州文广集团知名主持人联袂朗诵的诗歌——《杭州感谢你》,感谢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平民英雄,发现“最美杭州人”;国庆节期间,推出了“我们读诗十月特别策划——中国梦·朗读中国”,美丽中国梦,从朗诵中国诗歌开始,从最诗意的江南杭州开始;在各个节日节点,也精心策划,推出的节目既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力,如《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时分的悸动与失去》、母亲节特别节目:《妈妈,你是我一生爱上的女人》、儿童节特别节目:《无机巧心,自然童心,不忘初心》等,其中清明节特别节目在官方微信平台上的点击量超过10 万。

二、在创新中传承: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读诗”不是简单地传承,而是以文化为内核,采取受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不断搭建各类活动平台,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给所有人一个读诗和传播诗意生活的优质平台,“我们读诗”传承的更多的是诗意精神。

1.搭建诗意平台,线下活动精彩纷呈“我们读诗”除播出、推送节目内容外,不定期举办大量线下沙龙、雅集活动,如:“春日·远方”,在出走之后回望“归程”;“夏日·时光”,在时光之河中记录流失的心情;“秋日·礼物”,用诗歌来打包一座城市当成礼物送给你;“冬日·祈祷”,用祈祷来安放内心,用诗歌来发现另一个自己。此外也有“七一诗会”“白塔月圆夜中秋诗会”“勿忘国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诗会”等各类主题诗会。“我们读诗”还走进大学校园,紧扣“燃情岁月”主题,推动“浙江高校诗社联展”,评出优秀诗社与优秀校园诗人,让大学校园里洋溢着诗意,以激发青年人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这些活动分别邀请了社会知名人士、诗歌以及朗诵爱好者、热心听众等共同参与。2.传递诗意生活,走进城市公共空间“我们读诗”现身城市客厅,在杭州图书馆设立了“我们读诗——一面有声音的墙”,读者只要扫描诗歌墙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各界精英的读诗音频;策划推出“诗人来到图书馆”系列活动,以朗诵暨沙龙方式让诗歌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为杭州这座城市绽放灵魂之光。活动邀请诗人以及文学爱好者、市民朋友,在图书馆“我们读诗”诗歌墙前,一起朗读诗歌,吟诵经典;举办沙龙,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贵的创作过程。再如:“我们读诗”与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一起发起成立了杭州首个女性诗社“西子诗社”,众多女性朋友定期参加诗社活动,畅谈文学、艺术与生活,共同挖掘杭州诗意生活符号。“我们读诗”录制的所有读诗音频都赠予了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盲人读者可以在浙江图书馆听到众多名家和各行各业诗歌爱好者朗诵的诗歌音频。

3.树立诗意地标,绘制诗歌地图“我们读诗”策划、绘制了首份“杭州诗歌地图”,以诗歌视角看杭州,树立杭州诗意地标,让市民和游客“按图索骥”,重新体会“苏轼看过的山水我亦在观看”那种千年来的绵延诗意,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在这份诗歌地图中,收录了50 多首描写杭州不同地点、风格的诗歌作品。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梦寻”到“江南雨巷”,通过诗歌,回味经典名句,重新体味杭州这座“诗歌之城”。同时,诗歌地图也推出了电子版,扫一扫即可在手机端轻松查看,并聆听到由杭州新闻广播主持人录制的诗歌。

三、挖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吸引、整合资源,探索营利模式“我们读诗”一方面创新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吸引整合更多资源,努力探索运营模式。

1.社交平台随着“我们读诗”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线上线下聚集了一批拥有同样情怀的粉丝,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共同爱好和情怀的社群,具有非常好的用户黏性。

诗是情感的载体,以诗为载体的各类活动,更成为了受众追求的时尚生活方式。而“我们读诗”因为合作模式多元,载体设计灵活,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机构组织的关注,提出了为其定制读诗活动的邀约。

2.文化产品为尝试将诗歌从“文化”转变为“文化产品”,检验“我们读诗”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与拓展潜力,2015 年“我们读诗”策划举办了“名家名篇音乐朗诵会”。凭借此前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朗诵会的赞助商及合作伙伴招募进展顺利,获得高端房产项目和豪华汽车品牌的青睐,体现了“我们读诗”在中高端消费人群中的认可度。同时,朗诵会也取得了良好的“票房”销售成绩。

3.诗意生活“我们读诗”归根结底推广的是一种诗意生活。

诗意生活,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会吟诗,而是用一种审美的心态来安排生活,体现一种精致和美的生活情状。而杭州这座城市也适合出品诗意产品、诗外空间,这将为“我们读诗”下一步的运营提供更多的探索方向。

四、用诗歌与杭州连接:“我们读诗”成为杭城文化热点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春来江水绿如蓝”到“水光潋滟晴方好”,从张岱到戴望舒,从“西湖梦寻”到“江南雨巷”,美丽的西湖山水一直被千年诗词所缠绕,最终形成诗意的杭州与独特的城市精神。而2015 年起,杭州的国际旅游宣传语为“诗意的杭州(HangZhou,Living Poetry)”。诗意的杭州,这是杭州的国际范儿。

作为一家与杭州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城市电台,杭州新闻广播策划推出的“我们读诗”活动,契合了杭州的根脉,发掘、放大了杭州的人文精神,而杭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众的精神需求,为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我们读诗”官方微信平台每天收到大量听众留言,如:“好声音,好配乐,好诗词,好心旷神怡!”“行走于城市的钢筋水泥,读诗让我们重新回归疏远已久的精神世界,内心变得安静祥和。”“每次和女儿一起听我们读诗,边欣赏边聆听,解说又很棒,又能学到很多知识,促进我不断努力学习。”“每天一篇,让我们都安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首能勾起人们美好回忆的好诗。”“写得好,读得深情,喜欢!”“我们读诗”在2015 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活动中被评为“现象”,点评词这样写道:“这是座被白居易、苏东坡吟咏的城市,这里有汪静之的湖畔,戴望舒的雨巷。如果缺少诗,杭州将会怎样?不必去想象,杭州总是诗意盎然。„我们读诗‟如一泓甘泉让感情柔软。不分老幼,不分贵贱,诗歌将我们的心绪相连。„我们读诗‟,„我们‟就是诗,传送美的欢乐、善的深长、爱的无疆。”“我们读诗”也获得媒体同行的关注,新华网以《杭州:诗歌朗诵吹起新风酒局少了雅集多了》为题、《中国文化报》以《网络平台,让诗意在生活中栖居》为题,对“我们读诗”进行报道。

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在杭州成为文化热点,一方面说明诗歌并未“死”去,虽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但诗意从未消散,它永远在人们的心里,就看你用一种什么方式将它唤醒;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如何更好地利用广播以及新媒体手段和新颖的营销方式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传统与现代结合,才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第四篇:以创新传承文化 用诗歌传播价值

以创新传承文化 用诗歌传播价值

【摘要】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以文化为内核,采取受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不断搭建各类活动平台,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同时,创新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吸引整合更多资源,努力探索运营模式,开拓了利用新媒体手段以及新颖的营销方式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节目新样态。

【关键词】“我们读诗” 传统文化 传承 创新 新媒体 营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曾经,以诗歌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类节目被视为“小众化”节目,不被看好。但当今社会,人们面对快速的工作节奏、多重的生活压力、浮躁的社会风气,需要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寻求一份人性美的境界。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广播(以下简称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顺应了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追求,将传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合,让诗歌回归大众视野,在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我们读诗”自2014年推出以来广受各方好评,先后获得2014浙江省新闻奖社会活动奖、2014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杭州市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优秀策划创新奖等荣誉。敬一丹、叶檀、吴晓波等社会名人以及数百位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吟诵经典,以诗歌滋润心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诗意生活”正能量。“我们读诗”舍弃“曲高和寡”的表象,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追寻传统而不失现代感,让诗歌回归大众视野,将传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合,在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重拾诗歌之美:传统文化借力互联网平台

2014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我们读诗”正是以此为思想指南,借力互联网平台,重拾诗歌之美,不断突破和创新,为大众带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步播出(推送)

“我们读诗”以传统广播与微信公众号双重传播,即每晚21:00通过杭州新闻广播播出《我们读诗》节目,节目每期时长8分钟,有朗诵、有赏析,契合了部分当代人追求心灵宁静的需求,为受众营造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氛围。它短小精悍,符合当下受众的“碎片化”收听习惯。同时,“我们读诗”同名微信公众号每晚21:00同步推送朗诵者朗诵的好诗。有了新的传播载体、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读诗”得以与受众进行充分互动,发动人人都来读诗、分享,在微信朋友圈中形成热点,甚至变成受众的一种时尚、一种状态、一种习惯,产生了极强的“圈层传播”效应,从而扩大了传播。

2.开放平台,全民参与

“我们读诗”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原创、分享”的全民读诗公共平台,带领受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让更多年轻人体味诗歌的美与力量。一句诗的分量,有时大过整个世界的喧嚣。“我们读诗”首批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26名联合发起人,他们每个人尽管职业不同,但内心都满含诗意。而“人人都可以成为朗诵者”的活动口号则吸引了更多的听众,涌现出更多的朗诵者。参与“我们读诗”的朗诵者,既有童自荣、徐涛等朗诵大家,全国广播电视“金话筒”奖获得者等专业人士,也有郑愁予、于丹等文化名人,还有教师、学生、商界人士、作家、诗人、公务员以及热爱诗歌的听众等。截至目前,年龄最小的朗诵者才两岁半,最年长的近八十岁。参与读诗活动的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这样评价:“‘我们读诗’最大的亮点是开放的平台,面向全体群众,把文学的感觉从神圣华贵请到人间来。”

3.内容多样,滋养心灵

每期节目所朗诵的诗篇,都是参与朗诵者精心挑选的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诗篇,如:朱小磊的《中国的声音》、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有歌颂人性美、爱情美的作品,如刘芳菲的《如果我爱你》、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有表达乡愁和歌咏自然山水的诗歌,如田地的《南方北方》等。所选诗歌作品,有古诗也有现代诗;有名家之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作品。至今,“我们读诗”共推出670余期,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跨界人群参与,节目还开设了“诗+歌”专栏,邀请知名音乐人、歌唱家、古琴演奏家等在朗读诗歌的同时,再加以演唱的方式呈现;“我们读诗”除了重点关注“读”外,也鼓励原创诗人的参与,开设“诗人原声”专栏,其中2015年全年播出诗人自己朗诵的原创作品58篇。

4.策划主题传播正能量

“我们读诗”注重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围绕时下社会热点,及时策划,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在2014年“杭州7?5公交纵火案”发生后,“我们读诗”及时推出由杭州文广集团知名主持人联袂朗诵的诗歌――《杭州感谢你》,感谢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平民英雄,发现“最美杭州人”;国庆节期间,推出了“我们读诗十月特别策划――中国梦?朗读中国”,美丽中国梦,从朗诵中国诗歌开始,从最诗意的江南杭州开始;在各个节日节点,也精心策划,推出的节目既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力,如《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时分的悸动与失去》、母亲节特别节目:《妈妈,你是我一生爱上的女人》、儿童节特别节目:《无机巧心,自然童心,不忘初心》等,其中清明节特别节目在官方微信平台上的点击量超过10万。

二、在创新中传承: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

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读诗”不是简单地传承,而是以文化为内核,采取受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不断搭建各类活动平台,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给所有人一个读诗和传播诗意生活的优质平台,“我们读诗”传承的更多的是诗意精神。

1.搭建诗意平台,线下活动精彩纷呈

“我们读诗”除播出、推送节目内容外,不定期举办大量线下沙龙、雅集活动,如:“春日?远方”,在出走之后回望“归程”;“夏日?时光”,在时光之河中记录流失的心情;“秋日?礼物”,用诗歌来打包一座城市当成礼物送给你;“冬日?祈祷”,用祈祷来安放内心,用诗歌来发现另一个自己。此外也有“七一诗会”“白塔月圆夜中秋诗会”“勿忘国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诗会”等各类主题诗会。“我们读诗”还走进大学校园,紧扣“燃情岁月”主题,推动“浙江高校诗社联展”,评出优秀诗社与优秀校园诗人,让大学校园里洋溢着诗意,以激发青年人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这些活动分别邀请了社会知名人士、诗歌以及朗诵爱好者、热心听众等共同参与。

2.传递诗意生活,走进城市公共空间

“我们读诗”现身城市客厅,在杭州图书馆设立了“我们读诗――一面有声音的墙”,读者只要扫描诗歌墙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各界精英的读诗音频;策划推出“诗人来到图书馆”系列活动,以朗诵暨沙龙方式让诗歌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为杭州这座城市绽放灵魂之光。活动邀请诗人以及文学爱好者、市民朋友,在图书馆“我们读诗”诗歌墙前,一起朗读诗歌,吟诵经典;举办沙龙,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贵的创作过程。再如:“我们读诗”与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一起发起成立了杭州首个女性诗社“西子诗社”,众多女性朋友定期参加诗社活动,畅谈文学、艺术与生活,共同挖掘杭州诗意生活符号。“我们读诗”录制的所有读诗音频都赠予了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盲人读者可以在浙江图书馆听到众多名家和各行各业诗歌爱好者朗诵的诗歌音频。

3.树立诗意地标,绘制诗歌地图

“我们读诗”策划、绘制了首份“杭州诗歌地图”,以诗歌视角看杭州,树立杭州诗意地标,让市民和游客“按图索骥”,重新体会“苏轼看过的山水我亦在观看”那种千年来的绵延诗意,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在这份诗歌地图中,收录了50多首描写杭州不同地点、风格的诗歌作品。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梦寻”到“江南雨巷”,通过诗歌,回味经典名句,重新体味杭州这座“诗歌之城”。同时,诗歌地图也推出了电子版,扫一扫即可在手机端轻松查看,并聆听到由杭州新闻广播主持人录制的诗歌。

三、挖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吸引、整合资源,探索营利模式

“我们读诗”一方面创新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吸引整合更多资源,努力探索运营模式。

1.社交平台

随着“我们读诗”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线上线下聚集了一批拥有同样情怀的粉丝,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共同爱好和情怀的社群,具有非常好的用户黏性。诗是情感的载体,以诗为载体的各类活动,更成为了受众追求的时尚生活方式。而“我们读诗”因为合作模式多元,载体设计灵活,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机构组织的关注,提出了为其定制读诗活动的邀约。

2.文化产品

为尝试将诗歌从“文化”转变为“文化产品”,检验“我们读诗”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与拓展潜力,2015年“我们读诗”策划举办了“名家名篇音乐朗诵会”。凭借此前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朗诵会的赞助商及合作伙伴招募进展顺利,获得高端房产项目和豪华汽车品牌的青睐,体现了“我们读诗”在中高端消费人群中的认可度。同时,朗诵会也取得了良好的“票房”销售成绩。

3.诗意生活

“我们读诗”归根结底推广的是一种诗意生活。诗意生活,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会吟诗,而是用一种审美的心态来安排生活,体现一种精致和美的生活情状。而杭州这座城市也适合出品诗意产品、诗外空间,这将为“我们读诗”下一步的运营提供更多的探索方向。

四、用诗歌与杭州连接:“我们读诗”成为杭城文化热点

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春来江水绿如蓝”到“水光潋滟晴方好”,从张岱到戴望舒,从“西湖梦寻”到“江南雨巷”,美丽的西湖山水一直被千年诗词所缠绕,最终形成诗意的杭州与独特的城市精神。而2015年起,杭州的国际旅游宣传语为“诗意的杭州(HangZhou,Living Poetry)”。诗意的杭州,这是杭州的国际范儿。

作为一家与杭州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城市电台,杭州新闻广播策划推出的“我们读诗”活动,契合了杭州的根脉,发掘、放大了杭州的人文精神,而杭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众的精神需求,为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我们读诗”官方微信平台每天收到大量听众留言,如:“好声音,好配乐,好诗词,好心旷神怡!”“行走于城市的钢筋水泥,读诗让我们重新回归疏远已久的精神世界,内心变得安静祥和。”“每次和女儿一起听我们读诗,边欣赏边聆听,解说又很棒,又能学到很多知识,促进我不断努力学习。”“每天一篇,让我们都安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首能勾起人们美好回忆的好诗。”“写得好,读得深情,喜欢!”

“我们读诗”在2015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活动中被评为“现象”,点评词这样写道:“这是座被白居易、苏东坡吟咏的城市,这里有汪静之的湖畔,戴望舒的雨巷。如果缺少诗,杭州将会怎样?不必去想象,杭州总是诗意盎然。‘我们读诗’如一泓甘泉让感情柔软。不分老幼,不分贵贱,诗歌将我们的心绪相连。‘我们读诗’,‘我们’就是诗,传送美的欢乐、善的深长、爱的无疆。”

“我们读诗”也获得媒体同行的关注,新华网以《杭州:诗歌朗诵吹起新风 酒局少了雅集多了》为题、《中国文化报》以《网络平台,让诗意在生活中栖居》为题,对“我们读诗”进行报道。

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在杭州成为文化热点,一方面说明诗歌并未“死”去,虽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但诗意从未消散,它永远在人们的心里,就看你用一种什么方式将它唤醒;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如何更好地利用广播以及新媒体手段和新颖的营销方式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传统与现代结合,才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本文编辑:宁黎黎)

第五篇:有关创新的诗歌、成语、名言(范文)

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好点子的身价是没有上限的。点子是所有财富的起点。---拿破仑·希尔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马克思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巴斯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爱迪生

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牛顿晚年趋于保守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牛顿的一生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光学环、光微粒说、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的范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就谈不上有丝毫的成就。

比尔·盖茨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十分好动,常常不能静下来。他最喜欢就是坐在木马上摇摇摆摆地晃着,有趣的是,即使现在他已长大成人,有时仍会不由自主地摇着呢!这成了他独特的小动作。
牛顿三岁时,已显露出其不平凡之处。当一般的小朋友喜欢跟朋友四处奔跑和嬉戏时,他却宁可独个儿躲在屋子里,拿着锤子和铁钉,叮叮铛铛地打在木板上,制作喜欢的小工艺。

诗歌

创新新歌

创新新歌

使之重新光洁

重新鲜明

重新尖锐

创新新歌

传递到我们手上

我们多么不遗余力

昼夜操劳

但越是创新

诗歌变得越细瘦

我们创新过的可能更为锋利

但却微型化了

或者是变形了

于是

我们试图另起炉灶

更付出十倍

甚至百倍千倍

于创新的功力

重新炼造诗歌神剑

但在今天是否可行呢

成语

别具一格 别出心裁 巧夺天工 独辟蹊径 推陈出新 万象更新 吐故纳新 洗心革面

另辟蹊径 不落窠臼 标新立异 不甘示弱 百折不挠 追根问底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继往开来 力争上游 只争朝夕 自强不息 毛遂自荐 改天换地 积极进取 求索不止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别具匠心 不甘后人 不屈不挠 戴月披星 滴水穿石 水滴石穿 发奋图强 发愤忘食 革放鼎新 坚持不懈 苦心孤诣 一往无前 人定胜天 不知寝食

风雨无阻 心坚石穿 与时俱进 匠心独运

下载创新的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的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创新

    浅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创新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

    诗歌

    五 四” 颂 歌(配乐诗朗诵) ——纪念建团90周年和五四运动93周年 领诵:甲、 乙、 丙、 丁 甲、乙:手捧五月的鲜花 我们走在春风里 丙、丁:高扬鲜红的旗帜 青春畅想征途 甲:当历史......

    诗歌

    这里是“党员之家”,这里是“干部之家”,这里是“知识分子之家”。远大理想把我们聚集在这里,这里特殊,这里自豪,这里光荣,这里神圣,这里岗位重要无比,这里担子重若千钧。对已清正,对......

    诗歌

    那年冬天 我将粗朴的家园 打点成风尘仆仆的背包告别妈妈的墓碑 在惨白的月夜上路泪流满面的旅程哟我没回首一次 不敢回首年年月月 时光的飞翔风雨的滋养习惯了泪不轻弹学会......

    诗歌

    《我告诉你白龙湖有多美》 我告诉你白龙湖有多美 风停的时候 湖里是蓝天白云 湖里是山上的森林 鱼儿从水里跃起 你才知道这是白云森林和鱼的湖 如果你累了 带着高楼缝隙中的......

    诗歌

    展望2012 (李)轻轻地,2011即将远去, 饱含激情与希望的2012 正向我们款款而来 今日,我们又聚首 回忆峥嵘岁月 展望春风万里 (刘)今日又聚首 激动的双手端起醇香的美酒, 鲜花与掌声萦......

    诗歌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

    诗歌

    本文作者:董定权 好范文原创投稿 董定权:想 你 想你 是难以忘记 未见 牵动我的心绪 你在何方 我一直放不下你 无人时想你 你好吗 这是我的忧虑 有人时念你 情与意 我时刻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