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浓浓亲情诵挽联散文
积劳成疾的姑母未能走完仗朝撒寰而去。下午接到噩耗,我匆匆从乡下赶到县城奔姑母灵堂。
灵堂设在大表弟新居客厅,一派庄严肃穆。敬瞻躺在水晶棺里的姑母遗容,我禁不住泪眼婆娑。姑母出身寒门。栾川解放前当童养媳,解放后嫁到城关耕莘村东街王家,生育三男三女。含辛茹苦几十载,如今儿女均已成家立业,可老人没享几天清福就病倒辞世,委实叫人心里酸楚。姑母生前人善缘好,颇受亲眷邻舍敬重,闻讯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不时与戴街道居委会乌纱的大老表扯谈治丧事宜。事主们心里早已有了谱儿,说母亲墓地选在二龙山上,与父亲同穴,送老衣和随葬物品姊妹们已备好,只等亲属齐聚即可安排老人上路,一切从简办理。
既然安排的井井有条,我不便多问,傍晚默不作声守起灵来。
心蕴悲痛,尽管长夜难挨,孝子们还是打起精神撑着。表姐表弟三番五次劝大家轮流躺床休息,可谁也不愿离去。劝说无奈,二表弟突发奇招说:“时下倡导移风易俗,既然都想熬宵夜,不妨节哀搞点节目”。众人疑惑诧异,他干脆道个明白:“都是识文知字的,每人作出一副挽联,明天在追悼会上吟诵,谁的情真意切,评出奖励兑现。”
有公司老总名头的二表弟身上拔根毛比叼的烟还粗,说话绝对一言九鼎。这一提议不要紧,守灵者困乏全无,一个个抓头挠耳动起心思。究竟谁会博得头彩,就看在葬礼上露峥嵘了。
第二天姑母安葬仪式按时辰举行。追悼会上播哀乐、行鞠躬、献花圈,礼仪有条不紊。而后司仪宣布进行一项诵挽联创意,按宗亲辈分依次吟诵。长子谨端母亲遗像首先出场诵道:慈母俭朴留典范,长辈勤劳传嘉风。次子缟素佩身接诵:怀念慈母音容宛在,感受爱心亲情永存。幼子跪拜继诵:遗憾严父早逝恩未报,叵测慈母又故恨终天。接着或女或婿或侄或甥或外孙梯次出诵:思母苦恨音容杳,永世难酬养育恩;半世勤劳遗风儿女作表率,毕生慈祥佳品邻里树典范;德如山寸草春晖难报德,恩似海空庭月夜痛思恩;伊水呜咽室内犹浮诫子语,君山泣泪堂前似闻诲孙言;爱孙恩情铭一世,祖母音容祭百年。
我记不起排在第几上场了,依稀回想姑母生前有两大优点,一是俭,俭朴俭让,勤俭感召日月辰,如珍宝发光照耀晚辈受用无穷;再是善,善言善为,善良凝聚精气神,像甘泉喷涌鼓舞后生发扬光大。于是搜肠刮肚淘宝辞海,构思良久,酿成一联:持家有方淳朴家风传家成图腾,行善无由些微善举积善化涅槃。最后,一位与姑母年龄相仿闺蜜也凄然吟诵:老泪无多哭妪秀,苍天何遽卷帼英。上下联末字把逝者名字“秀英”嵌入,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别有感慨。
葬礼完毕,两个表弟把各人的挽联底稿收集起来,郑重其事地交给我,吩咐说:“表兄您喝墨水最多,有劳评点,闲暇把挽联润润笔,等过三周年时刻在碑阴,作为祭奠”。
我无推诿应诺。深思一番,恍然大悟: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悼念吗?
第二篇:浓浓亲情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本单元前两篇课文描写矛盾,后两篇课文描写家庭亲情,最后一篇文言文描写家庭教育,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应为主。《风筝》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从童年的游戏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羚羊木雕》讲述的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 “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让万芳把羚羊还 “我”。《散步》短小精悍,意味深长,浓浓亲情,醉入肺腑。《诗两首》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世说新语》中《咏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谁的语言优,谁的劣,一望而知。《陈太丘与友期》记录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陈纪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 “无礼”。这些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应为主,感情性特点较为明显。
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要求学生体验文章表现的情感,投入感情,学会感受,学会领悟。可引发学生对课文作出个人的判断,发表创见。
1.《风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2.《羚羊木雕》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散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4.《诗两首》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5.《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6.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访谈、写作和评价
第三篇:四只鹅蛋的浓浓亲情散文
周六,我和老公去农村看望到市里化疗归来的姐姐。虽然是春寒乍暖的时节,但寒意依旧,就像我们的心,期待大姐能够康复,又时时担忧姐姐的身体。
到了姐姐家,姐夫因去请看望姐姐的同事吃饭,家里只有姐在家,姐姐这次是第二次化疗,头发也掉了许多,体质也大不如以前,看着大姐,心中默默祈祷,愿上天能够让勤劳、善良的大姐平平安安地多活几年。
因为我们去得较晚,到家后我们和姐姐准备做饭,和面、切菜、烧火,姐姐让我在菜锅里放两个鹅蛋,姐姐养了两只鹅,鹅刚刚下蛋不久,蛋筐里只有四只鹅蛋,我便洗了两个放进锅里。每一次到姐家,姐姐总会炒菜贴馍,因为我们在城里贴馍,不如在农村大锅贴的馍好吃,黄黄的锅巴粘着油透着锅香,不一会饭好啦,我们三人在门前阳光下吃饭,姐姐要我和老公一人一只鹅蛋,说她早上刚刚吃了一个,我说我喜欢吃你贴的馍,可姐姐说什么也要我俩一人一个,还说:刚刚下几个,以后多了给孩子带点,我说:你吃吧,她们大了,不要给她们了。老公说:孩子小时候你可没少给她们送鸡蛋。
刚吃过饭,姐夫也回来了,姐姐不好,姐夫没少操心,陪前陪后,从前没大做过饭,自从姐姐生病后,也时常亲自下厨,况且他的身体也不太好,前年,学校车棚有时掉瓦成为危险车棚,怕砸到学生,校长让老师拆除,平时学校的灯、电扇等坏了都是姐夫爬高就低,可这次,姐夫站在车棚上,脚蹬着钢筋棒,向下拆瓦,谁知钢筋棒年久了,里面的钢筋生锈,突然断裂,姐夫随即摔了下来,造成脾部出血,无奈做了脾部切除,身体体质也下降了许多。至今赔偿的事依然拖着,姐夫要求不高,只想按文件执行了事,可局里说只给医疗费,还没有研究,在外地做法官的外甥也挺气恼,说等结果吧,不合适就走法律途径,至今也没有结果。真是年龄大了,孩子的事了了,自己的身体也不行了。
姐夫一来,四人够一桌可以打升级了,你一张我一张的出牌、闲聊,不知不觉到了四、五点钟,该回家了,姐姐匆忙给我们收拾东西,每次都是这样,临走时,姐姐总把地里收的家里的零食给我们带些,姐姐带了烙馍,这时孩子打来电话,匆忙回家,到家后,才发现姐姐在烙馍里放着两个鹅蛋,我一时无语,有点想落泪的感觉……
小时候,因为父亲在外地任教,母亲必须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为了照看弟妹们,兄妹五人中,只有姐姐没能上学,其实,姐姐很聪明,上了几个月的学,当母亲让姐姐退学时,老师到家里给母亲吵架,说姐姐很聪明,不上可惜,母亲也很无奈,不去干活队长不愿意,我们又小。从此,九岁的姐姐割草、拾柴、照看弟妹,十岁时就纳鞋底,做全家的鞋,我和姐姐住在一个房间,常常半夜醒来,看到姐姐在油灯下做针线活,那时,多数都是亲手缝制着穿,很少有买衣服的,当时的人们家里都很贫穷,因而也都节俭,勤劳的姐姐和母亲把家操持得井井有条,没有学过裁剪的姐姐,缝制的衣服,做的鞋子,我们穿着令同龄的孩子钦羡不已,为了这个家,姐姐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加之父亲有工资,后来大哥会些木工活,我们家在全村算是殷实的家庭。可是好景不长,1988年,大哥因车祸、父亲因病离去。姐姐和姐夫又担当起全家的重任,农忙时帮着收割、播种,农闲时抽空看看,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倒不如姐姐对我们照顾的多。特别在我结婚后,因为我们结婚时欠了许多债,姐姐帮衬我们更多,我和老公的单位相距较远,大孩子在老家跟着她奶奶生活,我们每周六回家,公婆家离姐家有二三里路,姐姐便时常去看望孩子,养鸡下的蛋自己不舍得吃,也不缺我女儿的,平时杀鸡鸭少不了女儿的鸡鸭腿,更不用说两个孩子的棉衣,薄的厚的,样样不缺。至今米面姐姐依然供应,只是自从姐姐查出病之后,我们不想再劳累姐姐,想买着吃,可姐姐估计我们没面时,让离我家不远的外甥女及时给捎来,这两只鹅蛋也是姐姐不舍得吃给我二女儿留的……
四只鹅蛋里含着姐姐深深的爱,浓浓的亲情,也映照着淳朴姐姐的一生。
第四篇:戒指里的浓浓亲情散文
整理珍藏的众饰品时,无意间发现久未露面的一枚手工打造的老式雕花银戒指正默默躲在抽屉角落,我的心头陡然一热,一种同老朋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感动瞬间弥漫全身所有的感觉器官。因着这枚戒指的存在,其它我用商品流通的方式购得的饰物顷刻间黯然失色,这枚戒指其实很质朴,一点儿都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主儿,但在我眼里,它就是有神奇的魅力,真真做到了让“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枚戒指是十六岁时母亲为我打造的。
依稀记得,那天放学时,远远地我就瞧见家门前聚集了一些妇人,有点儿热闹。靠近了,我便发现,她们脸上洋溢着兴奋、激动的神情,其中几位妇人手里或戴或拿着银质戒指,相互之间正兴致勃勃地品评着每个戒指的款式和花样。这些妇人的包围圈中,一个银匠正坐在矮凳上,低头就着一副像货郎担子一样的物什娴熟地摆弄一小截银条。刚迈入家门,母亲就伸出手把一枚用秀气小花装点戒面的银戒指递到我跟前,面带微笑地说:“喏,给你。”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定定神之后,我才明白这是母亲在赠予女儿一件平时没见过的稀罕物。
于我,这自是一份不庸常的惊喜。
其一,在物质还显匮乏的八十年代,加之当时我狭窄的眼界,平常只见一位家底比较殷实的婶婆手指上可以箍个金戒圈,而那些家境一般的妇人,手上则只能套个银戒圈,有的颜色都呈暗灰色了(后来我才知道用化学术语讲那叫“氧化”)。我对戒指的初步认识就只停留在朴素的戒圈上,它们没有戒面,更遑论花样和装饰了。所以,当这枚用椭圆形戒面浮雕出花朵纹饰的戒指乍然出现在眼前时,我的确惊讶于它的秀美,耳目为之一新,哪怕那种美是质朴有余,精致稍显不足的。
其二,我的惊喜源自一种受宠的温暖和感动。要知道,母亲并没有送我在生活中派不上用场的礼物的习惯,准确地说是没有多余的闲钱来购置不实用的物品。哪怕是过生日时专属于我的一碗香喷喷的鸡蛋线面,也是带有果腹之功用的,其它如自动洋伞抑或是手表等,也是生活中用得上的。想想啊,母亲正以一枚颇有装饰意味的戒指赠予还处于少女阶段的我,凝视这枚戒指,当时我就有了要让它始终陪伴我的发愿。它与实用主义无关,与审美体验有关,更与一位母亲对闺女的美好情感有关。当我从母亲手里接过它时,内心竟有点神圣的仪式感,也感受到一份温馨和感动,那一刻的母亲,没有了平日里教育我们时严谨和严格的姿态,通过这枚戒指的承递,我和母亲的关系更像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温情对话。母亲告诉我,戒指是用光绪年间的一块银元请那位银匠打造的。喜欢之余,我又想到,自己只是个整天和书本作业打交道的中学生,手上冷不丁戴个戒指,也太别扭了吧,于是就对母亲说:“可是我现在还不想戴它呀。”母亲以一种温润和缓的语气道:“不打紧,放着以后可以戴。”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学。在心里,我暗自把大学生涯看成让自己从稚嫩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以及摆脱父母管理实现独立自主的节点。为了彰显我正在翻开个人成长史中崭新的篇章,开始意气风发地自行打理飞扬的青春,我在行囊中悄悄放入那枚饱含温存母爱的戒指,美美地暗忖:总算可以像成年女子那样佩戴戒指了!九十年代初,交通和通讯还很不发达,只身在外的我第一次远离亲人那么久,实现高度自由高度自主高度自治的同时,很快,想家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每每这种时刻,目光一落到那枚以三百六十度姿势环抱我手指的银戒,脆弱的游子心便似乎得着一丝力量,空落落的感觉渐渐剥离,取而代之的是一颗得到慰藉的稍感踏实的心。
毕业后,有了稳定的收入,如燕衔泥般构筑自己的经济基础时,我也不忘到街面上搜罗各种饰品,其中不乏一些色彩丰富、款式新颖的戒指。这些新来的戒指在搭配服饰方面是一点都不含糊的,非常给力!渐渐地,我把母亲送的那枚拙朴的戒指忽视在旁,很多年未曾与之亲近。
现在,我也亲自演绎了为人母的角色,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更为全面和镂骨。这次动手整理饰品时,不经意间再次触及这枚凝聚了母亲精致情怀的戒指,我对它的感情较之以前更为浓烈、饱满。近乎虔诚地,我把它从抽屉中拿出来,用牙膏细细地清洗着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很快,这枚戒指重新露出光亮洁白的身子,焕发出的光采丝毫不逊当年!
是的,红尘万丈,很多身外之物我们都可以轻忽,为我们的人生打下温暖底色的浓浓亲情,最不可以被随意蒙尘和氧化!
第五篇:浓浓寒冬中温暖的亲情散文
随朋友下乡到伏牛山深处,我们一行人在村人带领下进一老户宅子。进院门看见了三老妪在晒太阳。看见有客人来,老妪们纷纷立起。闻说了大概渊源及端详,其中一老妪亦已依稀辩出朋友且唤出小名。于是,亲情便在院子里洋溢了。
一霎间我想起一句老话来,只有乡党叫小名!此刻,竟神奇验证了。而呼唤小名则意味着亲情感情的承继与递进了。
老妪忙活了起来。先是一趟趟搬了竹木兼做的靠背椅数几来。我坐前掂了掂,可是不轻哩!老妪又从屋内拎出一蛇皮袋,足有数十斤之重。顺手拉过一纸箱,将袋中物倾囊而出。三几不同色彩的塑料袋中滚出几样水果来。看着很像是旧时人不舍得吃积攒的那样——苹果皮微微皱起,橘子暗黄且已多黑点。梨小小的,赭黄的,置放已有时日。老太太将塑料袋尽行撕去,甚而都顾不及随去村人的一而再的阻止。
村人当然或者多少有些埋怨怪罪或者不屑。村人或以为,来人都是城市人,不会为老妇人已不新鲜的水果而上心而动意。而老妪心无旁骛,依然故我,满腔热情,尽心尽意的招待客人了。老太太蓦地又进屋去,端出一盆软糯的柿子。红红皱皱的皮上,带着灰与白色的粉还是霜。老人家端到人前一个个的让来客品享。于是有人接过吃起。撕开皮,橙红色的果肉,飘散着甜蜜与果香。
老妪是这朋友的远戚。听朋友言,小时与父亲来过,再后来也只是三年五载偶走动。现在朋友年及花甲,而老妪已八十四、五。可看上去,老人家身体依然硬朗。虽然牙齿脱落俱多,可两颊绯红,唇色飘红。瘦而精干,动作利索。单是在我们进院子的一瞬,老太太里里外外,登阶下台儿的跑了数几趟。行为麻利,气息均匀,看不出老弱体样儿。
看见有人吃罢柿子染了一手果汁。老太太就又踅步进了灶屋,拎来了热水瓶洗手盆。忙着往里倒热水,忙着取毛巾。而这里就多了个细节。老人递上的毛巾有些灰黑,甚而看着有些脏兮兮的模样。有人在接手的霎间就多了彷徨或犹豫。老妇便有些讪讪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我瞅了忙上前接过,一边擦着将将洗罢的手,甚而有意的让毛巾在手中多抓弄一会儿;一边与老人热情攀谈,嘘寒问暖。老人似乎才从将才的尴尬境中淡出了。
回去路上,我说了老人家待人之道内里的传统与热诚,亦说到了毛巾。
我说,从这位老妪待客的过程与细节里,或有着多样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修养。而这些涵养或者就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承继与发扬。山里人可能与一些所谓的现代文明多少有些脱节,但与传统的文化更亲切紧密。因为山中或稍微封闭,或者也就少受所谓新文明的侵袭,而反倒保持了旧有的传统的文明。或许,现代文明所缺失的一些成分亦在其中了。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努力学习的了。
老太太的接人待客之道洋溢着浓浓的传统亲情。看见有客人来家,老太太将己深藏,舍不得吃的贴己经藏之物拿来待客。这正是贤良敦厚,克俭于己,诚实待人的表现了。老太太心恐客人劳累而却不顾及自身的耄耋之躯。一趟趟的搬椅子,沏茶倒水。看着客人手上不便即捧出热水供客人净手,而后再递上毛巾。老太太只顾着尽心尽意的待客,将来客视作亲人,而在瞬间忘记了城市人的洁癖,淡忘了城市人,即所谓文明人与自己的距离。因而才有了瞬间的讪讪,无语与尴尬来。
老太太的言谈行止多了乡间人的淳朴厚道,而少些城市人所谓的精明与尖巧及刻薄了。
我在瞬间想起些旧事。数十年前,因些杂事晚间赴乡,到人家里已是夜半。人家里妻儿老小听到动静,知道有客人来,尽数而起。男主人陪客人说话,而女人女儿或者小子亮亮面就散去。不明就里以为再去歇了,岂不知人家各有分工。女儿或儿子在片刻就奉来热茶。而再一会儿,女人就或许端上热腾腾的一大碗擀面条来。上面撒着香葱,搁上红的红油辣子,再是浓浓的醋香。瞬间使人口涎荡漾。
在浓浓寒冬夜,屋里的温暖自不待言;单是这人际间的一片温情,不由人心中暖意升腾,豪情激荡,幸福绵延。
而在城市人中则流传着这样的话——让人是个礼,锅里没下米。亦是说在城市人之间让吃让喝仅是个礼数而已,且不可认真当回事了。倘以为人家客套一下,你就想着解馋充饥,哪亦可能是弱智与妄想。当然,城市人并非就不谙人事,只是待客之道有着城市人多年历练的味道,而这味道与乡间有着颇大的区别。所以,城市人或多少有些乜斜乡间人;而乡间人提起城市人亦多有着自己的不屑。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毛巾。我想,老人递过的毛巾,就不单是一个动作,一帕手巾而已。而是一片温润的亲情;一片热乎乎的心情。老人在意你在乎她,在乎她的一切;而你瞬间的疑虑犹豫或不屑,就会使得老人家,对她自身对亲情的追求与惯往,对她心中的哪片精神圣地或神灵宝塔,抑或在顷刻间轰然的倒塌。老太太精神上瞬间的迟疑,无言;或游离与尴尬,则使得老人家感觉了与来客的距离——在心灵深处的距离;感觉了自身与所谓高度文明地的千差万别。抑或,老人家热腾腾的心便有了几丝凉意。
我们倡导精神文明;我们亦想将传统的精神文明优秀的部分有所继承。
我们希冀传统文明中优异的成分在现今人中多些表现,以提高国人的整体文明。
我们在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