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昌平怀想随笔
《一》
烟头熏染了夕阳,阴风助长
十二月的昌平
海子在火的发丝里复活
没有泪水
也没有欢呼
你的胡须是收割后的原野
你的诗
是尖锐又柔软的麦茬
我赤着脚啊
在昏暗的光里奔跑
没有路
我的脚在夜里写了两行长长的诗
《二》
枯皱的苍穹是谁瘦削的脸颊
流年是两个鼻孔
多少学者想要在其中溯源
一个喷嚏
这里的呼吸太过粘稠而污浊
夜,无际的夜
入不了梦也睁不开眼
给我一盏灯
或者一颗星星
哥哥,我的海子哥哥啊
给我一首诗
或者一本圣经
让我的泪水能够填充你的小酒瓶
《三》
乳房般的坟墓在我的眼里着火
日月沉沦,星光坠落
谁高喊着万岁呼啸离去
轰隆隆、轰隆隆
列车轧过你的肋骨
行者践踏你的诗
山石为纸,枕木成行
平生苍白不曾着彩
最后的一篇啊
又何妨用红色的血液书写
让天地沉吟
任流年评判
是与非,恨与爱
一朵花儿在料峭的风里静静盛开。
第二篇:雨的怀想教师随笔
雨的怀想教师随笔
雨的怀想教师随笔1
在一个烟雨朦胧的时节,我手持雨伞,独自漫步,来到这雾气沉沉的古越城中,寻找古人的那份宁静与释然的踪迹。在这书圣曾酣畅豪情、激越怒放的会稽山下,仰首望去,山上绿树蓊蓊郁郁,低手聆听,山下细泉冷冷淙淙,到处散发着勃勃生机。
沿山上行,循着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山林小道,蜿蜒曲折,或明或隐。道路两旁的树木,枝繁叶茂,斑白的日光,映射在清晨的露珠上,晶莹剔透,如宛天幕上点点星辰,迷人而多姿。行进在这林间的小路上,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那么清丽。我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山间万物的休憩。走着走着,一阵微风拂面而过,唤醒了美梦中的树木,它们纷纷伸展伸展腰肢,活动活动筋骨,弄得叶儿阵阵飘荡,散满小路,那叶子上的.如珍珠般的露水也哗哗落下,敲打在林中小道的石板上,演奏出了古典静雅、风韵和谐的乐章。
再向上行进,走了大半山腰,我的步伐不免有些蹒跚,这时也感受到“生命在于运动”真理性,边走边感受着山中的一切,心里顿生不想走出这座山的念头。山涧的溪流“水皆漂碧”;山中的百年老树“附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林间“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万籁之音共同谱奏着迎接这远方来客时欢欣的迎宾曲。
走了许久,想找一休息的去处。峰回路转,于山峰之巅有一古塔,我不由得想起了李天王手中的宝塔,那高塔在雨雾中显得那么的神秘,像是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这种神秘感在招引着我尽快来到它的近旁,去好好欣赏,仔细品味,慢慢攀登。这么想着,不觉脚下也走得快些,之前的疲惫一时尽消。
沿着山道继续前进,越往上雨雾越重,只能隐约看见前面的台阶,而后面则是雾霭缭绕。带着兴奋的心情,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山顶,抬眼望去,远处的古塔出现在眼帘。站在塔下,仰头而视,塔身还有点高远呢。心里好想登上这座塔,俯瞰山景,可惜登塔的路径被封了。略感遗憾,想转身离去时,看到了天庭的“南天门”,仔细一看乃是南天仙境。顿觉我已羽化成仙了。这一切太真实,但又太虚幻了,让人捉摸不透。真的不知是真?是幻?是景?是梦?
站在塔下,抚着山崖边的护栏,极目远眺,放眼望去,那种“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置身于这烟雨飘摇的山境之中,仿佛我身处仙境,幻想着瑶池相会,与众仙共饮玉脂琼浆,共享着神仙的生活。
俊秀的山廊,晶莹的泉水,虚幻的仙境,真是人间的梦境。
雨的怀想教师随笔2
“今天夜间到明天,天气阴转中雨,我市持续一段时间的旱情将得到大大缓解……”
果然。阴了三四天的天在今晚终于拉下了脸。窗外大风呼呼地吼着,不一会儿,就多了些叮叮的声音,细听,是雨打玻璃的声音。哦,终于下雨了!
啊,我的久违的雨哟!
自从听到新闻中播放“北方,严重缺水今年旱情更甚于去年,受灾面积已达3.09亿亩……”我的心就揪了起来,缩得紧紧的,天天看天气预报,企盼着旱情能早一点改变。
我生在农村,种地浇地就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周而复始。而我,最怕浇地。
浇地对有劳力的家庭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我们家来说就比较困难了。我们姐弟都在外上班,周末或过节才回家,我们要去地里干活,父亲往往说,地里没大有活。他自己去就行了。于是我们便往往在家和父母说说话,和姐姐哥哥弟弟妹妹唠唠嗑,田地里的活做得比较少。遇上农忙时,才到地里和父母一起干,往往很快就体力不支,竟然不如父母。慢慢地,那些重活、累活我们开始干不了了,生活水平也略提高了些,我们就多次劝父母把地包出去,不要再种了。可母亲总是说,自己种地,吃着、用着方便,而且。我们在家里拿点豆子、米面什么的也方便。就是不肯。
平常的农活父母还可以应付,可是浇地是最让我们头疼的了。我们村属于旱涝保收的村——旱了黄河水过不来,有深机井灌溉;涝了有沟排水。在生产队里的`时候,浇地一般用黄河水,每片地里都有专门浇地的水沟。
浇地时,只需一户里出一个人就把地浇了。后来,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只靠经常不那么及时的黄河水,往往耽误了庄稼的最佳成长期。于是村里就花钱打了机井。在黄河水来不到的时候有了它,就能先挡一阵子。一起浇太慢,就开始有三五家合伙买来水泵,合伙浇。渐渐地,由于水或机器的问题,开始觉得不方便,于是家家户户都买了水泵,浇地时,各家顾各家,这样又快又不耽误干别的活。
自家浇地时,如果黄河水及时而且充足,那还不算太累。如果用这深机井灌溉那可真不容易:那得先把机器什么的从家里抬到车上。然后拉到井边,把机器放好。机器得有二百斤左右,父亲和母亲两人抬不动,总免不了叫人帮忙。父母很是过意不去。后来,父亲想出一个办法,自制了一个简易的机器架。从此,就不用再麻烦别人帮抬机器了。机器放好了,就往井中下水泵,这是最可怕的时候,倒不是有什么危险,而是这下水泵可是个力气活,一二百斤的水泵要一点点地下到三十米左右深的井中,两个棒小伙在水泵的坠压下都会觉得力不从心。还有放水管,地块离水井一般都有一二百米的路程,有的地块竞达到三百多米,光放水管一项工作就需要一大清早的时间,还没等到水泵出水的时候,就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这还不够,水流到地里。不定哪个地方跑水。需穿着笨重的雨鞋。拿着铁锨。跟着水流走,随时准备将跑水的口子堵上。
安好机器水泵,放好水管后,能把地顺顺当当浇好,那是一种福分。但这种时候极少。往往不是机器出点毛病,就是水接不上不够用,经常浇了不一会儿,就得停下来。如是三番,有时浇二亩地,需要两三天!
这些事,需有强壮劳动力才行,我的父母,真不知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即使有人帮助,可毕竟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然而父母依然坚持,依然种着地,需要浇地时他们依然去浇。
身体已经有些不如以前,但很少对我们姐弟说起。我们回家,父母给我们的依然是其乐融融。
所以,我最怕天旱,最怕浇地。
如果一年风调雨顺,到该下雨的时候,上天就给一场及时雨,不用浇地。我听到人们赞雨的时候。就会兴奋得好像有什么梦寐以求的事情突然成为现实了一般。
可是更多的时候感觉是雨往往来得晚一些,总是在我盼望一段时间,不断体味那种揪心的无奈以后,才姗姗来到。于是在我心里“旱”似乎是我最敏感的字眼,雨,的确很普通。但在我。它的飘落几乎总是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愁苦又最无奈的地方,让我释然。
听着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我不禁舒了一口气,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终于可以暂时不用浇地了。”我想,“父亲可以少遭一次浇地之罪了。”
叮叮的雨声响在耳边,我知道今夜一定睡得很香甜。
雨的怀想教师随笔3
今天,坐在课堂上,我感觉到的是师生跃动的思维如那纷纷飘落的桂花雨,充满了令人陶醉的香甜气息。课上,精彩不断,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我把听课的感受汇报如下:
一、“组块”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组块”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黄丹丹老师在课上并没有顺着作者文本的结构线形流动,而是重新组合文本内容,在一条主线下设计了三个板块:感受桂花香、品味摇花乐、体悟故乡情。每一个板块里设计的活动包含了很多的信息,给学生完整的`体验。在组织板块教学的活动同时,实现了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着眼学程,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感悟体验,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学生要想获得阅读的经验和收获,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分享,那么自己首先要潜下心来静思默想,有自己的阅读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和智慧。黄丹丹在课的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默读2—6自然段,画出香、乐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上作记号,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课上,教师选择的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教学策略也是非常合理而有效的。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想象。如紧扣关键词语“缠”字,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迫不及待。
2、还原语言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生成特殊的语言情境和课堂情境。这样的例子在课上比比皆是:师生角色对话、模拟摇桂花、快乐呼喊、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等。
三、感悟主题、升华情感的处理扎实、有效。
文本的归结点是“故乡情”,如何渲染情境,有效提升,使阅读成果的展示水到渠成呢?黄丹丹的做法值得借鉴。
1、采访外地学生,移情内化、强化感受。这样的资源利用很巧妙,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真实可感。当然,这个环节如果和前面的情境说话整合起来,可能更为厚实。
2、写话实践。通过“摇啊摇,摇落了阵阵桂花雨,摇出,摇出了,摇出了。”这样规范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课至此,一切都水到渠成,学生的语言非常深情,诗一般的语言,火热的情怀表露无遗。可以说,这是思维、情感之花结出的丰硕成果。这个环节,我以为,如果再设计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加入钱学森、两岸同胞亲情思念的例子可能效果会更好。
年轻教师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比如对文本个性化的深入开掘,引领学生从一个口子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的基本功,有待加强。还有,课上要注意倾听、即时评价,这也是对学生的引导,对感悟内容的强化。
第三篇:闽南古厝前的怀想杂文随笔
那一日,同学林妹妹说:“陪你到我乡下的老宅看看去吧。”我欣然前往。
从泉州驱车不到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德化县上涌镇上涌村。
乡级公路上我们下车前行,走过小桥流水,迈过缓缓溪流,踩过软软的田埂,路过老乡家的后院,惊飞了下蛋的老母鸡…
在一片稻田的包围下,一幢古宅出现在眼前,林妹妹遥指古宅说:“那里就是我家的老宅。”
完全出乎我的想象力!这是一个典型的闽南风格的建筑,在闽南,这样的宅院应该叫古厝,在闽南的方言里,“厝”就是房子,我在参观泉州博物馆时听讲解员讲过。
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一种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这要追溯于唐昭宗光化年间的了。
这个古厝始建于何年,是谁建的,林妹妹不知,她只记得小时候就是在这里长大的,那个最高的阁楼就是她和两个妹妹的闺房,她的父亲是泉州高甲戏院的小生演员,今年78岁了仍然能看出当年的风采,14岁时考入了戏校,可见其家庭良好的教育。父亲每次从城里回家是她们姊妹六人最快乐的时光,家里的床当舞台,幔帐当帷幕,锅碗瓢盆都是乐器,父亲那里用筷子往碗上一敲,姐妹们就出场了,床单加身变成了戏装…演得如此认真,哪怕观众只有母亲一人。想象得出来,那是怎样的一个快乐时光。
我肃然起敬了,有好一会是呆在了那里。
我心里有一个古镇的情结,每到一个地方只要那里有古镇,我一定是会去的,常常喜欢住上几日,在古镇上发呆。可是这个古厝前,我似乎有某种记忆被唤醒,有一种要落泪的冲动。
我对林妹妹说:“不知为什么,这个地方好像我在梦里来过。”
林妹妹说:“应该是您和我们家几生几世有缘,我们都是公主或者地主千金吧?”她笑着。接着她又一顿的调侃:“您是爱读书的那个人,受宠的那个,我是爱贪玩的那个。”
我半天没有讲话,我是信前生的,有些事情非人的智慧所能解释。
这个装上了猪草的筐都像是美术馆里的一件艺术品。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居住的了,家人都进了城,只留下家族中愿意留在这里的亲戚居住在旁屋里,这个古厝被打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虽然岁月的冲刷已颓败不堪,但是依旧坚强地伫立,好似在与我诉说着那古老的往事。
只有蜘蛛在日夜不停地织着网,它们是在保护着家园吗?
古厝上面的雕梁画栋经岁月的洗礼仍然可见当年制作的精美。这个梁柱间的悬柱,叫垂花柱,柱头雕刻着荷花,我在德化的一家古玩店里见过,当时好奇问老板,他详细地讲给我听的。
这个雕刻的荷花寓意着和平,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多子多福。站在垂花柱下,深深地感受着林家祖先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寄望。
垂花柱不仅寓意深刻而且使厅堂腾出了更多空间,增加了美学视觉感观。
遥想当年,建一处这么大的宅院,要用多少工匠,多少资金,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呢?
我只听人家讲过林妹妹的祖父在民国时期曾经是做过县长的,文化大革命中戴上了牛鬼蛇神的帽子,命运可想而知。
还知道他的爷爷是兄弟三人,全部住在这个宅院里,当年的大宅门是何等的人丁兴旺。
粉墙黛瓦依稀可见,古老的农具、石磨静静地停靠在门廊里,看上去虽然古老,但是仍然可以使用。这座宅院里又有多少故事,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它们都是见证者。
看似随意挂上去的箩筐,都是很有诗意。
这幢古厝,为我敞开了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也让我感受到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和温良自省的特质。
从这个家族的居住环境还可以看出,她们的祖先在体制建设上是如此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传承着关于家族的荣耀。
这是我第四次来泉州了,我喜欢这座古时的佛国;喜欢这里千年的大榕树,满街的木棉花刺桐花;喜欢这里的清原寺,关帝庙;喜欢看泉州的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喜欢听不懂的南音;喜欢百年的老店里的小吃面线糊、石花膏、海蛎煎;喜欢穿着汉服走在街上像穿越一样的感觉。
从前,我不知我究竟为什么来,我只是对这个地方有一种说不出感觉,又不能具体说出哪里好。今天终于又了答案,来到这古厝,我发现,这里可以怀旧,这里有我满满的乡愁。
2018.4.27心语于宁波
第四篇:清明怀想
清明怀想
在世间万物中,人的生命是最为脆弱的也是最不永恒的。仰望星空,北斗星千古不变的晶莹点缀其间;俯看大地,草儿枯了又绿了,春风吹又生。月缺了有再圆的时候,花败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人的生命在某一天突然中断,即使你有绝妙魔法,也回天无术,永远不再复活。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这草长莺飞飘着细雨的四月如期而至。记忆里的清明节似乎都与风雨有着扯不断的千丝万缕,或许,雨是为着世上那些断肠人流不尽的泪水在陪着哭泣,风是为着那些断肠人在声声的滴血呼唤那些永不回来的灵魂。
回味童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无忧的童年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童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慢慢地,清明对于我,便多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 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
随着时光飞逝,生命的推进,我们终有一天会逐渐看淡这生与死的距离的。因为生老病死,终究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而人生在世,总是一代又一代,不断风雨兼程,迎来送往,就像环抱着我们亲人的那一片片泥土,曾经掩埋了多少枯木,却又总能从盘根错节的土壤中不断孕育出新的生命来,它永远是那样地血脉相连,生生不息啊!
我想,既然在清明这样一个节日里,既有祭扫先人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沉浸在春回大地、大自然生机勃勃里的欢笑声。那么,我们祭拜先人的目的,就不要仅仅停留在感念先人的恩德,甚至感伤世事的沧桑上了,关键是要从中懂得生命的珍贵,应该秉承先人淡定乐观的精神,好让我们这些活着的生命,从此活得更充实,也更精彩!
清明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
第五篇:中秋怀想
爱,没有终点
第二个不能与家人共度的中秋节,心,已然平静。
本来就不是善于表达情感的人,即使现在也还没有打算好中秋节那天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为我的家人送去我的祝福。明天,姐姐们就回家送中秋礼了。明天,原本应该是个热闹的日子,少了我,希望不会破坏该有的生气吧!但,出于我的私心,我希望我亲爱的人们,会提起我,哪怕是温柔的责备也好。此刻,我用语言来抚平内心的思乡念亲之情。
我想念爸爸了,想念他不舍得删掉我送去的父亲节祝福短信的可爱了,想对我最爱的爸爸说:“虽然我知道你会长命百岁,但是少抽点烟吧!那样,女儿会离你更近!”
我想念妈妈了,想念她在我沾沾自喜的时候破我冷水的可恶了,因为,那些,貌似我已经失去了。我想对她说:“i miss you so much!在那边过得好吗?”
我想念爷爷奶奶了,想念每次临走时我和奶奶的鸡蛋之约了,想念爷爷佝偻而朴实的身影了。爷爷奶奶,我过得很好,饿不着冻不着,请勿念!
我想念双胞胎姐姐们,想念大姐火一般的性格和二姐水一般的柔情了。姐:“你俩的二人唱,老妹爱得紧!记得偶尔单独为我唱,姐夫们一边站去。”
我想念老弟了,想念小时候他被我欺负的无奈了,想告诉他:“同志,你长成大人了,要保护好你姐我啊,千万别跟我记仇!”
很庆幸,亲爱的们,当我把你们单独的从这个家中抽离出来,记忆,都是美的。心,单薄的只剩一片温暖。
中秋时节,走进超市,月饼摆的满架,琳琅满目。但是,哪怕我再认真的看遍寻遍,也始终找不到我想要的。因为,没有一块月饼,能让我找到家的感觉,能让我边吃边上扬起嘴角。我想念老家的月饼啊,朴实而简单,一如我那可爱家乡的人。纯净的豆沙,酥酥的皮,我想要这份简单。其实我的这份执拗,更多的借力于回忆。那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小时候的家,多热闹,一家人无论如何总归能在团圆的日子里欢声笑语,现在,悲伤一点,就是物是人非了。但我不悲伤,因为美好太汹涌磅礴了。
伊始的平静,只是表面的波澜不惊吧……
谨愿,中秋夜,月与故乡同明,心与亲人共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