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论语初中日记
今天我在读英文时,脑子里闪过一个新奇的念头:古时候人说什么呢?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交流呢?
有了疑问就得去解决。我一路小跑到书架前,取出《于丹“论语”心得》,一直翻到最后一页。
答案有了,我晕了,举个例子吧,学而第一里的第一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呀!这对于我来说真是一堆乱字而已!
我放弃不看原文,开始看前面的内容,慢慢地,我开始懂了它的意思。论语就是一本关于孔子的语录,里面的每一则都是一个故事。
再举个例子,这一则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想要政治平稳,需要哪些条件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三条。第一有足够的兵保卫国家;第二有足够的粮食给老百姓;第三老百姓都信仰国家。这个学生很矫情,问道:三条太多,如果一定要去一条,去哪条呢?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两条还要去一条,去哪条呢?孔子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错,它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都有它的道理,就像伊索寓言那样,《论语》也不太高深,只要用心去看就能明白。
第二篇:如何认识《论语》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表达了对很多问题的深刻见解。其中,《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为人之道,就是教人为人处事的方法。首先孔子注重从个体的人性体验出发阐释做人的道理。为人之道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来讲人的尊严,从关系网络来讲人的社会性和人的沟通性。在《论语》中,勤奋,诚实,节俭,相助是相生的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尊重别人,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另一个方面,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父子、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孔子虽然对上述“五伦”皆有所涉及,但孔子特别重视的主要是“孝弟之道”、“忠君之道”和“朋友之道”三个方面。孔子及儒家重视家庭关系的处理,一个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另一是指兄弟姊妹之间关系。孝弟之道在孔子的“为人之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强调要在精神方面来孝敬长辈,又要反对盲目地绝对服从父母或长辈的意志,这些都是传统孝弟之道中的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见解。从个人到家庭,推广到社会和国家,关于朋友之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道义相交,忠信相待,忠信是处理朋友关系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其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对于忠君之道,“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孔子在事君问题上虽强调要“忠君”,但是,这种“忠君”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孔子更倾向于以德服人的统治。孔子的“为人之道”虽主要展开于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三个层面,但它涉及到了传统宗法社会关系的主干,是一种封建主义的伦理规范。但是,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朋友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类型,都是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着的。
现代社会拜金主义流行,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道德意识淡薄了,甚至连起码的道德评判也出现了危机。《论语》可以使现代人们重新唤起道德追求,抵制物欲的侵袭,高扬道德理性,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拒腐防蚀的自觉性。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初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初中读后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第四篇:初中课本 论语选段
论语十六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第一》)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
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
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第九》)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九》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
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
1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九》
第五篇:初中日记
初中日记 篇1
其实从周一开始我就没有想好这周的随笔写什么,而我到现在还不着急,反而感到还有很悠闲自在,直到到了星期天对,也就是今天我依然保持着随笔的冷静和镇定,这不就一篇随笔吗?有啥难写的,可老师说要写关于社会实践的随笔,我只能说能力有限
但我还是会尽力写的,当我在电脑上查找阻止大学时,根本没有合适的相关信息,而我就想老师之前不是说过也可以写读后感的水平吗?四大名著的读后感,虽然很经典,但是也很土啊,我觉得会有很多人写了的,所以我就打算写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毕竟他机智勇敢,镇定自若。
初中日记 篇2
望西方,一片无尽苍茫。落日映出入血染的霞光,发散般地,铺向无垠的天际。西边的那一角,晕出了一笔绚烂的油彩,美得让人窒息,让人绝望伴着侵入体肤,刺入肌骨的凉,一个人,漫步在这空山秋后,万籁俱寂,独享这天的山水间的凄凉、寂寥。那是怎样的一种震撼哪!只让人想起西域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耳边恰依稀听到边塞的鼓声阵阵,胡琴哀响。
站在青山之巅,俯瞰淮水平静的东流而去,仰视那残霞悲壮的西行而散。心灵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重击一下,在秋风中,霎时生出一股暖流,只在一瞬,就传至发肤。顷刻间不禁有一种莫名的感叹在心中涌动。
手擎短笛,在此情此景,奏起送别友人的骊歌。夕阳西下晚霞红,骊歌声声催归鸿。但
奏出此曲,非为友人,而是为了追忆已逝的年华。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在这两两交界之时,回忆过去,只为展望未来。从你每日睁开眼的那一刹那,是否已知,这,已是未来?
沐着残霞、秋风,下得山来,将此感酝酿一番,似乎得此真谛:在暗夜前,总有绚烂;在黎明前,总有黑暗。我继而望了望愈西愈暗的天空,美丽过去了,明天可能会再来。但人却不像天地星辰那样有日月轮回,如果,能有绽放光彩的机会,不要摒弃,尽己所能,释放华美。 深吸一口暮秋之气,冬天将至,春既不远,已逝的美丽,只让它沉淀在记忆里,重现在梦里。
初中日记 篇3
我家的微波炉身穿一件黑色大衣,看上去像个帅气的王子。它的身体是长方体状,高约20厘米,宽只有30多厘米,长有50多厘米。它的'肚子上有一个小门,门上有一个把手,在门的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玻璃窗,像它的眼睛。透过它的眼睛可以看到它的内脏。微波炉的最左边是触摸屏。分为三大部分,最上面是控制时间的,中间是热菜主食的图片,你可以根据实际选择,最下面就是开启装屏。
想知道它是怎样工作吗?我选最普通的热菜,首先打开门,把需要热的菜放进去,然后按一下,火就上来了,还可以调节火气,当你听到“嗡嗡”的声,它就工作了,像闪雷一样再透过它的眼睛一看,里面的菜竟跳起了旋转舞,当听到“叮”一声,菜就热好了,真热乎。
微波炉不仅给我们带来方便,还环保,我们都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