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课堂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2:4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朵杏花》课堂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朵杏花》课堂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第一朵杏花》课堂的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二篇:《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

课文描写的是我国物候学家及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研究物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通过讲述竺可桢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来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文中“竺可桢爷爷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其中“走近杏树数了数”说明了竺可桢观察杏花比别人更仔细。文中还出现了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两次对话以及竺可桢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后“快步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从“快步、郑重、记下”等词语反映出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眼出发问“课题能不能换为‘一朵杏花’或‘竺爷爷’?”使教学过程围绕着第一朵杏花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认真和负责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慈祥和善的特点,“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 以及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映。“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进一步的诵读体味,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真切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而也使学生懂得学习也应具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做任何事都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3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较法“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相比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的讲座更趋于清晰,教者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更频繁地使用比较法。

但教者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教者并没有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话朗读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对话部分的描写手法。教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其实,课文朗读也要注意到重难点,比如:美文诵读应教会学生抒情的语气朗读;诗歌诵读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对话朗读更应该教会学生读出不同身份、不同语气的那种感觉。学生只是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这好比戏剧中跑龙套、走过场一样,印象不深,浅读辄止,而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否则,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很难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们陈校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

是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也是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

尽管课文不同,课型不一样,但伴随每天课文的朗读重点训练,必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呈阶升梯进之势。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4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工作又将有声有色的展开,学期刚开始,我和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投入带来的快乐。讲《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时我提前便让学生朗读,同学们也很听话,但在我检查时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主要的一点便是字音读不准,再就是感情也读不到位,经过细致的纠正同学们这才改了过来,讲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学们很积极,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接下来便是精读课文,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时开放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着又讲竺可桢爷爷认真观察的语句,起先同学们找到几个,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但还不等我开口同学们又开始认真的读起课文,读完了又讨论,讨论完了这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我看着同学们那股高涨的学习热情,内心的高兴劲无以言表,当讲到第八自然段时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起先同学们读的都很平淡,读不出应有的急迫感,我便给同学们分析,“经过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开了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急迫”“那谁能把这种急迫读出来呢?”起先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我明白了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认真细致的读便能证实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5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小事例中蕴涵着大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竺可桢动作的词语,以及竺可桢与小姑娘的两次对话,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动态。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言文中人物对话过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得到素养。

但是我认为文中杏树评价家的那个小女孩对学生的启发应该更大,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和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是他们的同龄人。因为这个孩子记住了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之后完成了竺可桢爷爷交给的任务,使竺爷爷能精确的记录下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种遵守承诺的精神是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认为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让学生谈做人,谈诚信,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6

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题,我就发现很多同学举起了手。看来同学们围绕题目已经有了很多大大的问号,请大家把你的问号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为什么作者要写《第一朵杏花》?

生:《第一朵杏花》有什么好写的?

生:它与其他的杏花有什么区别?

生:围绕课题他会写些什么呢?

……

其实,总体上是围绕2个问题来问:1.为什么要写?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问题1学生,有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感到困难,而要在精读中才能体会到。问题2则是可以通过朗读完全解决的。

师:这些问题班级里已经有些同学能解答了,可是还有很多同学不会,要想会很简单,现在把课文自己读一读,我相信会的同学会更多的。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生通读全文,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这些问题能解答了吗?请你把你能解答的问题说一下,并读一读帮你解决问题的那个段落。注意了,老师还要检查你书读得准不准?

生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练习朗读。

……

初读课文,学生一定要读透读准,一定要多读。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更加重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读书,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借助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以寻找答案为借口,促进学生多读书,这时学生乐意去读,真正落实读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组要形式。语文新课程力纠时弊,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视阅读在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中的意义,重视教材课文的构成,重视学生阅读的面和阅读的量,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一流作品兴趣,提高阅读的品位和趣味。重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不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让学生用心灵去与作品碰撞,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让学生阅读的过程充满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成为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7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舍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要讲究效率。“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小学阶段共有三百多篇课文,如果要求学生胸有文章百篇辽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精读百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获得“下笔尚通顺”的效果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段的训练下仅包含着词句的因素,而且是构成篇章和体现文脉的外在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构段基本功就不能顺利实现布局谋篇。

因此,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精彩片断学到手,让学生“胸有百段”,以读学写,写中促读,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年级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今天我听了刘爱香的《第一朵杏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句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可见成效。句式模仿,例如在刘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的句式,来自己写一写。她先提供了一个句式: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风吹——,吹——,吹——,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橘子,吹红了柿子,吹熟了庄稼……”“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小草,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熟了玉米。“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开了腊梅,吹冻了河水,吹来了雪花”等一些充满着诗情、跳动着灵性的语句。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8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第二段,着重指导读好对话。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分清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并结合语言及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等词语,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9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这篇故事就是反应他在物候方面的严谨态度、不苟的精神。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第一朵杏花”进行展开,让学生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的含义。文中的对话较多,教学中注意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及时作出评价。

如:在孩子向竺爷爷报告杏花开放的信息时,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指定了两名学生,分配了角色,展开了对话。学生的评价可多了,有的说:因为孩子来得很急,竺爷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第一句要读出“奇怪”的语气。他读得平淡了。有的说:“竺爷爷,杏花开啦!”这句读得好,把小孩兴奋的语气和心情读出来了。但是“什么时候?”要读出激动的语气。还有的说:“是第一朵吗?”表现了相信,又有点怀疑,他用半信半疑的语气读很好……通过朗读、评价,把一个对科学研究十分执著、非常严谨的科学家形象,栩栩如生地映现出来,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了。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0

一、话题要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上来看,学生主动思考得不多,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越是这样,就越要训练。新课标也提倡主动探索精神。因此,话题的构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之上。

话题一:在这个明艳的春天,竺可桢爷爷和孩子之间又有了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能发现第二次对话和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已经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第一次不知道。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两次对话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回答说是,第一次回答不上来。

师:这还是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对话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诉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朵开花的时间。

生:第一次有提示语,第二次没有。

师:你读得很认真,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真是好样的。

(话题促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话题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文是姓语的,任何话题偏离文本偏离语文都是无效的话题。只有建立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话题

才不是空中楼阁。

话题二: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些对话,看看他们在说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小孩地说。

“什么时候?”竺爷爷()地问。

小孩()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 )地说:“是。”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充分鼓励和赞赏,并提出尽量要准确贴切。填入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这一话题的讨论既训练了学生对话朗读的技巧,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词要准确。对深

入地体会人物也有帮助。)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1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2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老年人,竺可桢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3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两次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四年级语文

本课的教学我是从课题直接入手,板书课题后,请同学比较《一朵杏花》与《第一朵杏花》的不同,进而引出疑问问什么课文不以《一朵杏花》为题,而要以《第一朵杏花》呢?接着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课文。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实际上是从竺可桢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他对待科学研究的这种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课堂教学上我主要抓住竺可桢的几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帮助学生认识竺可桢,体会他的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本文语言清新‘平和,对话语言较多,无提示语,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时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可通过让学生补充写第二段中人物对话神情的方法,加深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第一朵杏花》反思二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现记录下上此课时的点滴做法:

一、设下疑问。

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的……”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对课题质疑后,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三、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加深了人物间对话的理解,此时学生读得更投入了,也真正体会到了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4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可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赞可夫说过:“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营造宽松氛围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说:“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白计地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勇于猜测,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允许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记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时,要求学生回家先预习,再反馈他们的学习的情况,再反馈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竺爷爷要弯下腰来求问。”可能有的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在回答的过程中答案无奇不有,其中还有一位学生说:“竺爷爷可能是驼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在这时我出声阻止这一切,那么我想再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还会这样异想天开的回答问题吗?答案肯定是”否“。这时我们教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了。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错。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作为人师至关重要的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导他们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走向成功的彼案。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几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可桢爷爷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但是,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这位小孩,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对学生的启发意义更大,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心里只记得自己,对别人吩咐的事情从不放在心上,或者是忘的太快。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再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第三篇: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上课比赛,收获颇多。从拿到教材到备课、上课,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字词教学应扎实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一定的分量,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加强字词教学的力度。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的字词时,单单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读了两遍。这样的字词教学显然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能会读。也许是因为上的是比赛课,我将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压缩到了一课时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出于时间上的考虑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时间充分却也未能细致教学每课的生字词,导致生字词默写几遍,都有学生仍然出错,学生写起作文、日记来错别字连篇。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5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本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如能抓住这个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使整个教学环节更有整体感,也能更准确的`扣紧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小环节处理不到位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中的小环节把握是否恰到好处。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则恰恰疏忽了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兴奋地去告诉竺爷爷的那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给人物对话补充提示语的环节,有三个学生发了言,我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补充的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出来便草草结束了。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语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不够妥当,或值得推敲。在这里教师不妨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来作个对比,通过这样的处理,帮助学生揣摩特定语境中的人物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我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精确了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题外话,但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老师应该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老师自身的精确,更能够影响孩子。

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我们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我认为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孩子的启发意义更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

因此,读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我就从两个对话层面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两个收获,既收获竺爷爷的研究品质,也有个一个榜样。

另外,读《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这篇课文的题目起的非常好,没有直接用“竺可桢爷爷”等其他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内涵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两个人两年的劳动果实。所以,抓住两个来教,那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是一条更全面的路。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3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较法“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相比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的讲座更趋于清晰,教者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更频繁地使用比较法。

但教者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教者并没有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话朗读去体会和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对话部分的描写手法。教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仅注意到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其实,课文朗读也要注意到重难点,比如:美文诵读应教会学生抒情的语气朗读;诗歌诵读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对话朗读更应该教会学生读出不同身份、不同语气的那种感觉。学生只是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这好比戏剧中跑龙套、走过场一样,印象不深,浅读辄止,而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要求,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否则,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很难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们陈校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

是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也是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

尽管课文不同,课型不一样,但伴随每天课文的朗读重点训练,必然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呈阶升梯进之势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4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眼出发问“课题能不能换为一朵杏花或竺爷爷”使教学过程围绕着第一朵杏花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认真和负责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慈祥和善的特点,“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以及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映。“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进一步的诵读体味,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真切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而也使学生懂得学习也应具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做任何事都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四篇:《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我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精确了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题外话,但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老师应该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老师自身的精确,更能够影响孩子。

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我们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我认为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孩子的启发意义更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3

课文描写的是我国物候学家及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研究物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通过讲述竺可桢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来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文中“竺可桢爷爷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其中“走近杏树数了数”说明了竺可桢观察杏花比别人更仔细。文中还出现了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两次对话以及竺可桢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后“快步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从“快步、郑重、记下”等词语反映出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4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5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几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可桢爷爷内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但是,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这位小孩,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对学生的启发意义更大,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心里只记得自己,对别人吩咐的事情从不放在心上,或者是忘的太快。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再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6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老年人,竺可桢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7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禁的治学态度。

为了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了解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但我以为这节课教师放的过多,今后应在教学时在放的同时应及时的收回,应抓住学生的回答重点点拨,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第三自然段“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这时,应抓住“习惯”一词,从哪还可以看出来?

另外,这篇课文的对话较多,虽然我在教学时知道学生朗读,但是个别同学得到了锻炼,全体同学锻炼的机会少,今后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去感知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8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工作又将有声有色的展开,学期刚开始,我和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投入带来的快乐。讲《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时我提前便让学生朗读,同学们也很听话,但在我检查时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主要的一点便是字音读不准,再就是感情也读不到位,经过细致的纠正同学们这才改了过来,讲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学们很积极,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接下来便是精读课文,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时开放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着又讲竺可桢爷爷认真观察的语句,起先同学们找到几个,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但还不等我开口同学们又开始认真的读起课文,读完了又讨论,讨论完了这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我看着同学们那股高涨的学习热情,内心的高兴劲无以言表,当讲到第八自然段时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起先同学们读的都很平淡,读不出应有的急迫感,我便给同学们分析,“经过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开了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急迫”“那谁能把这种急迫读出来呢?”起先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我明白了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认真细致的读便能证实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9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眼出发问“课题能不能换为‘一朵杏花’或‘竺爷爷’?”使教学过程围绕着第一朵杏花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认真和负责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慈祥和善的特点,“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 以及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映。“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进一步的诵读体味,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真切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而也使学生懂得学习也应具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做任何事都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0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这篇故事就是反应他在物候方面的严谨态度、不苟的精神。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第一朵杏花”进行展开,让学生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的含义。文中的对话较多,教学中注意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及时作出评价。

如:在孩子向竺爷爷报告杏花开放的信息时,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指定了两名学生,分配了角色,展开了对话。学生的评价可多了,有的说:因为孩子来得很急,竺爷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第一句要读出“奇怪”的语气。他读得平淡了。有的说:“竺爷爷,杏花开啦!”这句读得好,把小孩兴奋的语气和心情读出来了。但是“什么时候?”要读出激动的语气。还有的说:“是第一朵吗?”表现了相信,又有点怀疑,他用半信半疑的语气读很好……通过朗读、评价,把一个对科学研究十分执著、非常严谨的科学家形象,栩栩如生地映现出来,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了。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1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上课比赛,收获颇多。从拿到教材到备课、上课,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字词教学应扎实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一定的分量,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加强字词教学的力度。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的字词时,单单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读了两遍。这样的字词教学显然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能会读。也许是因为上的是比赛课,我将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压缩到了一课时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出于时间上的考虑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时间充分却也未能细致教学每课的生字词,导致生字词默写几遍,都有学生仍然出错,学生写起作文、日记来错别字连篇。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5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本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如能抓住这个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使整个教学环节更有整体感,也能更准确的扣紧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小环节处理不到位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中的小环节把握是否恰到好处。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则恰恰疏忽了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兴奋地去告诉竺爷爷的那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给人物对话补充提示语的环节,有三个学生发了言,我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补充的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出来便草草结束了。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语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不够妥当,或值得推敲。在这里教师不妨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来作个对比,通过这样的处理,帮助学生揣摩特定语境中的人物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2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

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

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的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3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舍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要讲究效率。“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小学阶段共有三百多篇课文,如果要求学生胸有文章百篇辽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精读百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获得“下笔尚通顺”的效果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段的训练下仅包含着词句的因素,而且是构成篇章和体现文脉的外在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构段基本功就不能顺利实现布局谋篇。

因此,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精彩片断学到手,让学生“胸有百段”,以读学写,写中促读,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年级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今天我听了刘爱香的《第一朵杏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句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可见成效。句式模仿,例如在刘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的句式,来自己写一写。她先提供了一个句式: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风吹——,吹——,吹——,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橘子,吹红了柿子,吹熟了庄稼……”“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小草,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熟了玉米。“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开了腊梅,吹冻了河水,吹来了雪花”等一些充满着诗情、跳动着灵性的语句。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4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小事例中蕴涵着大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竺可桢动作的词语,以及竺可桢与小姑娘的两次对话,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动态。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言文中人物对话过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得到素养。

但是我认为文中杏树评价家的那个小女孩对学生的启发应该更大,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和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是他们的同龄人。因为这个孩子记住了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之后完成了竺可桢爷爷交给的任务,使竺爷爷能精确的记录下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种遵守承诺的精神是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认为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让学生谈做人,谈诚信,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五篇:《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从题眼出发问“课题能不能换为‘一朵杏花’或‘竺爷爷’?”使教学过程围绕着第一朵杏花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认真和负责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感受竺可桢爷爷慈祥和善的特点,“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 以及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映。“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进一步的诵读体味,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真切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而也使学生懂得学习也应具有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做任何事都应该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下载《第一朵杏花》课堂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朵杏花》课堂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这篇故事就是反应他在物候方面的严谨态度、不苟的精神。教学中,我紧紧......

    第一朵杏花课后反思五篇

    《第一朵杏花》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第一朵杏花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第一朵杏花课后反思篇1字 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一朵杏花》的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5个方面来对本课作......

    第一朵杏花教案

    2 第一朵杏花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

    第一朵杏花教案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西苑小学 董素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西苑小学的语文教师董素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朵杏花》。下面我将从教......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一朵杏花》。(板书课题)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