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300字
今天预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都知道谈迁写了一部明史巨著《国榷》,但没有人问我书名为什么会是这个,我还是自己问问自己吧。
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生字,对于我来说,知道“商榷”这个词,还知道它是“商量”的意思。那么“国榷”是什么意思呢?查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书名是关于“对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再搜一下“榷”,哇!收获更大。“榷”的右偏旁表示“长脖子的鸟”,我的脑子中马上想到一个最熟悉的字“鹤”,她可不就是长脖子鸟的代表吗?再往下看,“榷”还表示一种细长的独木桥。哦,看来它表示的是两个部分合起来的意思了。那“商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以前经商的人要过桥,要交过桥费,而这过桥费用的多少是可以商量的。由此,“商榷”便有了“商讨”的意思。
看来,这有意无意的搜索,还真让人受益匪浅呀!
扒完“榷”,还闲着,又上网搜索了一下《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的字数,有说六七十万的,有说八十多万的,还有说一百零几万的。那么《国榷》有四百多万字,至少该是《红楼梦》的四倍了。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应该知道这的确是一部鸿篇巨制了!
第二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5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
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本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基础,以读导思,以读品文,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谈话导入”“初读感悟”“精读体悟”“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
上课伊始,我首先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过的四字词语“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家徒四壁、夜难安寝、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名垂青史、翔实可信、鸿篇巨制、化为乌有、下落不明、流传千古”,并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较完整。
“精读体悟”部分着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真切地感受谈迁写书的不容易。通过体验性的朗读,想象谈迁著书时的酸甜苦辣,及书稿被偷后他坚强的毅力等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中时刻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面对厄运,面对困难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
课后作业设计,让学生搜集有关名言警句,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来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这个道理是本文教学的主旨。教学目标最终有效达成,得益于以下作法:
一、创设情境,情感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本课,通过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创设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教学中运用音乐《从头再来》渲染气氛,同学们情感世界顿时丰富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歌曲凄凉婉转部分让同学们想起谈迁著书时的酸甜苦辣,歌词中激昂奋进的部分让学生仿佛看到了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又一次回到书桌旁,奋笔疾书的样子。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全身心投入,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学生的身心积极性地投入到学习中和主人公同喜同悲,营造了一个情感共鸣的课堂。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针对本课的特点,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内容、体验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引读等,使课文的朗读从正确流利达到有感情。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在读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探究精神,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这多种形式的朗读,解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把自己朗读中体验到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篇课文重在体验谈迁的毅力。
三、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如“对谈迁来说,书稿被偷不仅是“厄运”,更是致命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朗读理解以及对文中句子的朗读感悟,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自己体会的基础上,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及时、巧妙地将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我的教学过程应该说符合新课程理念,但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如:
1、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时间分配不太合理,第一部分复习四字词语并分类朗读多花时间过多,影响了下面对重点句子的诵读与交流体会,使朗读教学显得浮于表面。
2、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概括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教学中应当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3、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自己的语言表述还不够精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2
今天预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都知道谈迁写了一部明史巨著《国榷》,但没有人问我书名为什么会是这个,我还是自己问问自己吧。
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生字,对于我来说,知道“商榷”这个词,还知道它是“商量”的意思。那么“国榷”是什么意思呢?查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书名是关于“对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再搜一下“榷”,哇!收获更大。“榷”的右偏旁表示“长脖子的鸟”,我的脑子中马上想到一个最熟悉的字“鹤”,她可不就是长脖子鸟的代表吗?再往下看,“榷”还表示一种细长的`独木桥。哦,看来它表示的是两个部分合起来的意思了。那“商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以前经商的人要过桥,要交过桥费,而这过桥费用的多少是可以商量的。由此,“商榷”便有了“商讨”的意思。
看来,这有意无意的搜索,还真让人受益匪浅呀!
扒完“榷”,还闲着,又上网搜索了一下《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的字数,有说六七十万的,有说八十多万的,还有说一百零几万的。那么《国榷》有四百多万字,至少该是《红楼梦》的四倍了。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应该知道这的确是一部鸿篇巨制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xx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由一句话作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但上下来觉得不是很理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在时间上安排的不恰当,导致课程匆忙结束。上完课,我深深感到自己设计的内容太多,抓的要点太多,应该删繁就简,详略得当。可是,我认为,这篇课文处处都是重点,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只有把前面的“为什么书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厄运”以及“谈迁受到打击后悲痛欲绝的样子”这两方面理解透彻了,才会深刻体会到谈迁这个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移,才会体会到信念的伟大力量。
在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导有误,本人没有吃透教材,这是最不应该的,本段描写谈迁的三幅图,是在谈迁写成《国榷》之后他为了书的真实性而去考察的。并不是,他还是在写这部书。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到位。
另外,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太碎,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我在一步步牵着学生走。我想,如果设计几个大问题,让学生找词句、谈体会,会更好。时间上也能节约一些。
总之,这节课令我最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时间,让最后应该出彩的地方变得暗淡无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抓重点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4
在这次教学中,我觉得比较得意的有两点:
一、让咱们来算一算。
文中写道“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数字换算。
1里=500米一百多里=50多公里=50000米
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准确的长度概念,就又接着来算,就是要围绕着咱们四百米的跑道跑上125圏。当我们算到这个数字时,学生们吃惊了,有的说:“我们跑2圈就累了,走上这125圈不把我累趴下才怪呢?”
我接着追问:“谈迁围着400米的跑道走125圈,走这50000米是为了什么呀?”
生:“去抄一点史料!”这时,我又听到褚亚杰在下面小声说:“这才是去的路程呀!”
我赶紧接下去说:“是呀,当他抄完这一点史料后,还要再走50000米,这一来一回就是100000米呀,谈迁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他那么辛苦干什么呀。如果你是谈迁,你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值还是不值?”
此时学生们就比较容易感受到了谈迁意志的坚定。
二、让我来表演。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中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
对于挣脱这个词的理解我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的:
开始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来理解谈迁坚强的意志,学生们找到了“从厄运中逃了出来”“从厄运中站了起来”“从厄运中摆脱出来”。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然后我又通过做动作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挣脱比较的恰当。“我现在就是‘厄运’,谁来做谈迁?”黄亮举起了手,他出来之后,我用手臂紧紧地抱住了他,这个孩子在我的手臂中扭了几下,没有从我的怀里出来,这时,坐在旁边的张帅伸出了手,想要把黄亮拉出去,但是仍然没有把他给救出来。
“这是谈迁吗?”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不是谈迁的举动。然后我又请了常旭东当谈迁。我也同样是站在他的身后,把他紧紧抱在了怀里。常旭东先是和黄亮一样轻轻地往外走,可是没有用,我用的力更大了;他又低下身子,想从我的手臂下面溜走,没想到我也往下弯了弯腰,依然不让他离开;他看到这样的方法不行后,用的力气更大了,然后我也用更大的气力想阻止他,可是他从我手臂中挣出去了,眼看他要走了,我还再用一只手紧紧地拉了一下他的衣服,还是没有能把他留住。此时,大家才认为这就是谈迁。(当时的气氛热烈。)
根据刚才的表演,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谈迁为什么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呢?”坚定的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而学生们能真正感受到谈迁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为着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的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5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面对各种困难,编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充分表现了谈迁面对厄运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认识谈迁入手,让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扣住“翔实可信”,了解谈迁的信念。接下来让学生从大喜大悲中感受谈迁的信念。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谈迁的信念。重点交流:“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体会他不怕孤独、不怕疾病、时间和生命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为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的事迹震撼人心,老师的讲解多了,反而干扰了学生独特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走进谈迁,并悟读,读懂谈迁,让学生读文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我把谈迁如何和厄运抗争的内容做为重点教学,以此来让学生被谈迁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历尽艰辛的精神所感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学写感受,这时学生们真正的走近了令人敬佩的谈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6
20xx年10月20日 在合肥市卫岗小学参加包河区“领雁型”课堂教学评比,现就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在导入课文方面,采用解题的方式。
这样导入,一方面抓住了课题的关键字——“厄”,出示3种不同的意思,学生不难选择,从而确定了“厄运”的意思。顺而引出——谁遇到了什么厄运?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也是高年级学段需要继续培养的一个训练目标。
二、训练学生用“重点词语或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这节是五年级的第一课时教学,学生由“重视字、词的学习”,逐步进入了“重视篇的学习”的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是高年级学段的一个训练重点。这节课,本人巧用文本中的四字词语进行归类,一类是描写谈迁的,一类是描写《国榷》的。从而,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借助这些词语的理解(不但初步感知了谈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感知了这部《国榷》是什么样的书),学生很好地概括了课文内容,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三、以“厄运”为切入点,贯穿本节课的教学。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厄运”为切入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厄运”导入新课,并又以“厄运”引发疑问,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书稿被盗。接着,以“书稿被盗”为什么就成了谈迁的“厄运”,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去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从而,学生体会到了这书稿是谈迁花了20多年的心血换来的,是一部来之不易的书稿。
然后,又以“厄运”来临,让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学生体会到书稿被盗后,谈迁悲痛欲绝的内心世界。而后,面对“厄运”,谈迁被打倒了吗?又以“厄运”设疑。从而,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他那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正因为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让谈迁最终完成了《国榷》这部鸿篇巨制,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这儿,从谈迁身上已经较深入地感悟到这种真谛。这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谈迁第二次撰写《国榷》所经历的苦难及表现的顽强意志),做了很好地引路。
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读中感悟。
教师激情打动学生,学生借助词句走进谈迁的内心,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在这节课中,本人共抓住了文本中的三处重点句子,来感悟谈迁编写《国榷》的经历。
第一处:“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国榷》。”教学中,通过对几组数字的感悟——“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部书稿是用谈迁20多年的心血换来的,并配以录像,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谈迁编书的艰辛。并通过分层指导朗读,学生的心灵得到了碰撞。
第二出处:“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就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中去主动发现,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触动你的心,说说自己的体会。如:“化为乌有”“致命”“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谈迁心中的悲痛,以及给他的致命打击,深入感受“谈迁的厄运”。通过个别读、示范读、赛读、齐读的形式,在读中加深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心灵得到了浸润。
第三处:“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教学中,通过课外资料的激情引入——谈迁内心的誓言:“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使学生深入感受到谈迁那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读中感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水到渠成。
遗憾之处:
1、在揭题导入这个环节,没有让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词语,通过朗读来表达,以达到学生对课题的不同感受,点出读书要读出自己的体会。
2、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如何进行重点生字——“博、诞”的书写教学,没有很好的去构思,的确是一个遗憾。(由于时间的缘故,只能忍痛割爱。)
3、在朗读教学中,如果配以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还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本人将不懈努力,在语文教学这块乐土中,不断提升自己。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7
这篇文章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如何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 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刚上课,我知道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好好地读过。于是,我首先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声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了压力,读起来还挺认真。然后,我分别请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讲 这个故事,三个同学讲得都很好,有两位学生还用上了“厄运、持之以恒、坚定、毅力、信念”等词。这 倒是个不错的开头!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让学生说说“厄运”在文中的意思,学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达出 来。然后,再追问: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导学生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认真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地分析,学生知道了谈迁为 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 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我还发现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 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 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8
王淑清《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新丰中洲小学王淑清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9
案例背景
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等等,据统计,本文的四字词语不少于24个。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益于巩固所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读了课文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些词语。
案例描述
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以小组为单位,先读一读每个自然段的,再用浪线划出每个自然段中的词语且理解他们的意思,然后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进行小组活动。
师参与其中的讨论。
师:找好了吗?老师请各小组来说说自己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如果没有其他小组得帮他补充。
生汇报。
第一组
生1:我读第一节。
生2:我们小组划出的词语有“博览群书”、“刻苦好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
生3: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理解了词语“家境贫寒”,它的意思是家里穷,本文中指谈迁的家中很穷,没钱买书。
生4:正如第二小节所写的“家徒四壁”,他的意思和家境贫寒一样。
生5:我们小组对“翔实可信”这个词语不理解。
师:其他小组有同学理解这个词语吗?
生6:我认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详细而确实,可以相信。就是指谈迁编写的《国榷》很详细,很真实。
师:理解的不错。请其他小组继续汇报。
案例评析
合作时,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老师布置完任务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内,组员间的分工明确,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相应的任务,在汇报时都一一体现了。但是合作时学生只抓住了四字词语,老师忽略了本文的其它词语,如“撰写”、“诞生”等词语。还有老师第一课时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导致理解课文内容时有了一定的难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0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便会感到这课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显得很虚幻,很容易会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必须凸现语文的工具性,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进而体会到信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我从课题入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在本课中“厄运”指什么,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这些基本的问题。
理清课文的脉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中着重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我认为抓住一句话作为一根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从品读新写的《国榷》入手,这样很巧妙地将全文串联了起来,也让学生懂得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二者缺一不可。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1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在自己教的五(1)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理念
(1)以学定教。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案时,我本着这样的理念: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地回答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任,老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我在课堂上,大胆的让学生们分小组去预习,让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让小组成员带着全班同学学习生字词,强调哪些字词易读错写错,还要这个小组围绕课题来设计一到两个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回答。然后老师做点评,并对一些重点词语再次强调。
(2)让学生乐于阅读。这是第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读错不扣分,读对了加分,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这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教学心得
(1)对字词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本次课,我放手让学生们去自主学习,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今天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对字音还不是很熟练,小组上台时,他自己都读错,还怎么教别人?但我为了节约时间,没有及时地巩固强化。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这一块知识点没掌握,决不往下讲,一定要把这块知识讲透彻。
(2)对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我是看着表上课,时间当然知道。在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我还未总结课文,还在让学生们读,结果下课铃响了,匆匆地总结,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这也为我提了一个醒,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时间不够了,可以随机应变地删掉一些环节,一定要留出时间对课文进行总结,否则这一课难以做到精彩的收尾。
(3)背景音乐设计不合理。其实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们伴着音乐朗读,做到声情并茂。但我这是第一次采用,而且是断断续续地播放(因为让学生们分小节比赛朗读),所以割裂了音乐的整体性,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3、总结
本次上课,课前我没有做任何渗透,完全是跟平时上课一样地来教学。而且我的小组教学也是一直在采用,在运用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借本次公开课的契机,我将我的一些教学方式展现给大家,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从而来改进我的分组教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2
我选的课文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读准本课的生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主人公谈迁所遭受的厄运,理解为什么书稿被盗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关于字词教学,在这节课上没有花太多的时间,一来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学习生字的方法,没有必要细致地讲,二来,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可以发现组内同学在生字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这样效果更好。
关于在课文一二小节中找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的句子,其实备课时我的预设还不只是课堂讨论的句子,也就是还有些句子孩子们没有探讨到。而课堂上孩子们讨论的内容又是出乎意料的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课后,我一开始很纠结,觉得自己想和孩子探讨的没有探讨完,转念一想,又释然了,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不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孩子学到了方法,即使没有探讨到,孩子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通过自己反复读自然就会有启发了。
困惑:虽然这节课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每节课都适用这样的方法呢?这节课,组内老师一起磨课,整整用了两周时间,试上五次,为了更好地呈现,也由原来的第二课时改为了第一课时。距离真正的“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上,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拿到教材,我发现,本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我数了一下就有二十五个之多;其次,是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数字。给整堂课定位的目标就是首先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词语;其次是让孩子通过读,读出数字背后的内容,理解体会运用数字的效果。开课之初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引起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画词语,画出词语后练习读,再交流理解,然后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样的设计教给了孩子在会读、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的方法。接下来引导学生扣住开课之初提出的问题,解决 “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的信念是什么?等问题。最后精读第一自然段,采用“关键句突破法”让学生扣住“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及“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来体会其勤奋、艰辛,发散交流,自读自悟,反复的读悟为第二课时理解谈迁的书稿被盗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以及重新振作,决心从头撰写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更反衬出人物的信念的坚定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读完这一自然的同时,要适时提出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理解词语和感悟人物的步骤上要更清晰些、沉稳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处理词语这个环节落实的比较到位,孩子们能成功运用所学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效果很好;学习通过列数字把文章写具体也基本完成了。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显得有点凌乱。最不足的是没有写字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遗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4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0xx年xx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4)班上了这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于上课之前,我对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知道该班学生预习能力强,信息搜集能力高,而且个个能言善辩,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勇于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我打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这篇课文。
课上,我先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入手,再次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抓住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书稿被偷对谈迁而言是厄运?”直入课文学习。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最后一名话“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我通过师生谈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他们知道了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所以“小偷这一偷,偷走的是谈迁半辈子的心血,偷走的是谈迁的心肝宝贝,偷走的是谈迁的精神支柱……”学生的发言逐步走进谈迁内心,感受他遭受的厄运。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此时此刻谈迁的心里想些什么?”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出谈迁的心情,读出谈迁的悲痛。这时我语峰一转“可是厄运打不垮谈迁。”出示三个句子:“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新写的《国榷》共xx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问题。学生读后很快大多数学生举手质疑“为什么前面写谈迁写成《国榷》用了20多年,而现在又说只用了‘4年’‘又经过几年’呢?”我马上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好,组织同伴讨论解决。通过学生思、辩,他们明白了是谈迁坚定的'信念让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新《国榷》的撰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年近60岁的谈迁重写《国榷》付出的艰辛吗?”用“有一次,……”的形式讲述故事。
亮点:课后,指导老师吴静表扬了我做得不错的几个地方:第一、教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第三、语言训练点抓得好,通过想象说话,带着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如“小偷这一偷,偷走了不仅是一本份书稿,偷走的还是……”,“为了这部《国榷》,谈迁不能享受平常人拥有的快乐,谈迁可能失去哪些快乐?”,利用“有一次,他……”仿说故事等。第四、写法适当渗透。学习第一自然段“有一次,他……”时,我提示这是写作中的一个方法,然后在课中用此形式训练学生说话;学完课文后,我提醒学生这篇文章的写法(讲完故事后发表议论)。
不足:第一、对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好,有点拖拉;第二、给全体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第三、对于学生不如意的回答没有做出示范性的指导;第四、没有适时指导学生要发表不同的看法而避免重复发言。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有好有坏,但我还是很高兴:我能在南京上一节语文课,是多荣幸;我能亲耳聆听南京名师(我的指导老师吴静)的指导和点评,幸运之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清楚的知道要上好教研课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因此在两个星期前就开始准备,选择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我当时的想法是作为一名男教师,能把这篇课文上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我很快熟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熟悉度,接着我翻看教学指导用书,了解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最后在参考借鉴多种教案的基础上完成了最初的教案,并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研活动之前的一个星期开始试上课,磨课。
第一次我是在五(4)班试上的,由于我对教案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流畅。在磕磕绊绊中结束了第一次试上,几位老师直言不讳指出了我的问题。让我知道,上好一节,首先要熟记教案,而每个教学环节过渡衔接要自然,教师的过渡语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可以事先想好一些过渡语。在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后,我深刻的反思。把教案熟记在心,各种教学环节都清晰的记在脑海中。我事先还想好了过渡语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第二次试上我是在五(6)班,这次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较多。但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方面做得不够好。我的师傅周老师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如课件上出现的小问题以及板书设计不够严谨。针对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我进行了修改,并在五(1)班进行第三次试上。第三次试上的效果比前两次都好,但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方面做得不好,有些关键词我都直接出示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几次试上课以及磨课后,我对上教研课更有信心了。
当我踏上讲台,面对那么多老师的目光,我心中有了一丝的紧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认真倾听的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次朗读。紧张感渐渐消失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语速过快,我在教学用语上出了一些小失误。也正是由于过渡语的'语速过快,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比预想的快了几分钟,我就让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词语,想象谈迁在北京的情景,并在纸上写下来。教研课结束后,各位老师开始评课,他们都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而又宝贵的建议。让我知道了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好:1开头导入部分没有统筹全文,而单单选取了一句话来分析,最后分析完课文后也没有回归的文本整体。总而言之课文结构不是很清晰。2我的过渡语较多,语速过快,学生会有点跟不上教师的节奏。3在教学手段方面比较单一,都是让学生谈体会,应该增加一些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想象谈迁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做些什么,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4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调动课堂氛围。对于各位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我都一一记下了。
我很感谢学校给我安排的教研活动,让我从中收获颇丰,我也感谢我们年级组的给我教师,正是你们的关心和建议,让我更好的成长,更有信心做一名好教师。
第三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
3.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
2.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教学流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在明末清初,我们浙江省出了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名字叫谈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板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
读完课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研讨(厄运是什么?遭遇了什么厄运?为什么说厄运打不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指什么?)不急着回答。同学们课前读了几遍课文了?(生答)很好,真会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挣”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厄运
1.好书不厌百回读。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厄运”指什么?用简单的一个词概括(《国榷》被盗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最终选择了什么?(从头撰写。)最后写成了吗?(完成了。)
3.谁能根据板书简单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谈迁下定决心从头撰写呢?让我们深入课文来研读。
三、深入研读,透彻感悟厄运及信念
(一)抓重点词句及数字理解艰辛与厄运:
1. 同学们,一般什么可以称为“厄运”?(金银财宝丢失 身体受伤害等)
2.那么,书稿被盗,又不是金银财宝失窃,不值钱呀,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让我们深入研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可以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句1.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20多年的心血《国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对于体弱多病的老人更是“致命”(理解:夺走性命)。——厄运
▼句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这句话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20 6 50500” 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把它放回句子再读,用心读一读,看看从这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0多年——时间久;6次修改——细致、精益求精;终于——艰辛、不容易;500多万字——翔实;50多岁——体弱,更不容易)
请你读出他的艰辛 漫长 细致修改翔实。
(2)从这一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似乎看到他: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一百里路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些原本毫无感情的数据与谈迁联系起来就有了感情。可见,这书稿中凝聚的就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呀。可见这书稿是多么来之不易。难怪这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3)面对这样一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让我们怀着敬佩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生读句2)
可是,一夜之间,这部书稿却下落不明,可谓从“欣喜的顶峰”跌入“痛苦的深渊”。(读句1)
(4)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他的书稿吗?(20多年的心血,全部的生命)
面对书稿被盗,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谈迁又会怎样?你猜想一下。你还从哪里看出的确是厄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播放音乐,学生读)你似乎看见了什么?(辗转反侧,愁眉苦脸,两行热泪不停地无声流淌)听见了什么?(唉叹声,哽咽声,那内心颤抖的声音)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热泪?(伤心至极,悲痛,惋惜,痛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内心的这份痛苦吧。
(二)抓四字词想画面感悟坚强信念
1.面对如此厄运,他被打垮了吗?(没有)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呢?请你继续研读,划出能深深让你感动和震撼的关键词句。
▼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很快挣脱让我震撼;下决心从头写;„.)
(1)在这里,“站不起来”是指什么? 令大家震惊的是(“他却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你们读出很快了吗?谁再来?一起来。
(2)是啊,整整追求了二十多年的信念怎能就此罢休呢?他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第二次写作。你还从哪里读出他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没有被厄运打垮?(4年完成书稿 特地——注意了数字,抓住了关键词)
▼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1)从“四处寻访”等读出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更坚强了。
(2)“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大家都抓住了重要词语来理解体会,这是很好的方法。你看老师也搜集了这些词语,谁能有感情地来读读。透过词语读出了什么?(荒郊野岭危险多多 终日奔波 不辞辛劳 奋笔疾书 与时间赛跑哪个字看出快——“疾”)
(3)读着词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相讲讲。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他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直到公鸡打鸣。
狂风暴雨之中,()
大雪纷飞之日,()
2.大家把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语话都化作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终日奔波,终年忙碌?又是什么支撑他即使病倒了,累垮了,也毅然决然站立起来?是心中那
份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立志编写一部明史,下决心从头撰写。好,这就是:(生读题目。)
3.此时此刻,站在你的眼前还仅仅是一个一袭破衫、体弱多病的老人吗?你眼前出现了一
位怎样的老人?(板书:意志坚定,不向生命屈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顽强毅力)
还有哪些语句令你震撼的?
▼ 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更加翔实精彩令人震撼。
2.出示图片:这就是谈迁和他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什么是名垂青史?书上有个近义词——流传千古。“垂”的意思是“流传”。仅仅是因为《国榷》吗?(巨著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同学们,谈迁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在感动钦佩的同时,一定会有很多的启迪,正如作者在文中结尾所说: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想对谁说?写下来。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史学家谈迁说:
我想对()说:
3.老师也想送你几句格言:(出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
坚持不一定回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
4.课外作业:
找一找像谈迁一样的人,读一读关于信念的文章,并写写读后感。
第四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教学重难点:
1、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
2、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
(出示课文词语)谁来读一读? 谁能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内容?
2、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勤勤苦苦度过大半生。他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留给后人珍贵的史书。他虽年老体迈,却终日奔波!
他的名字叫一一谈迁!(出示画面)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出他的名字。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学习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体会他那一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课题(能读得再坚定一些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扣“翔实可信”,初步了解谈迁的信念。
1、谈迁的信念到底是什么?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谁能用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告诉大家。
2、出示——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指名读,指导读好“立志”“翔实可信”。齐读。“翔实可信”什么意思?(详细而确实,让人相信)
3、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容易吗?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不容易”的依据。点击出示: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指名读。
这句话中有几个数字,(看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数字)数字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情感的,但在这篇文章中却别有一番意味。谁再读出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再指名读。读到数字时,教师即时评价:
20多年——时间真长啊!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6次——修改的次数真多!50多岁——几乎是用尽了一生!500多万字——真是一部鸿篇巨制!
20多年,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那是一种多么伟大而艰辛的付出啊!这是谈迁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读出数字的生命和情感,读出谈迁的“不容易”。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从大喜大悲中感受谈迁的信念。1、20多年了,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成了,可以流传千古了,此时的谈迁心里十分?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如: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兴奋不已、欢呼雀跃、喜出望外、激动不已!)
2、“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谈迁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厄运降临到了谈迁的头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想想,是什么厄运降临到了谈迁的头上?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4、交流:什么厄运降临到了谈迁的头上?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5、《国榷》原稿对小偷来说一文不值,但却是谈迁毕生的心血,他家徒四壁,只有《国榷》,《国榷》比谈迁的生命更重要。
6、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指名读
7、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20多年的付出化为乌有,毕生的心血付之东流,谈迁的心都在滴血。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谈迁的内心,你会用什么字?(痛苦、伤心、痛心„„)
8、面对从天而降的厄运,面对致命的打击,谈迁的心中有太多的悲痛,太多的怨恨,太多的无奈,让我们一起走进谈迁的内心吧!齐读
9、教师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
(问:是什么支撑着谈迁很快从痛苦中重新站起来!)(信念,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指读课题
10、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来感受谈迁重新站起的那一幕吧!
出示句子并齐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谈迁的信念。
1、是啊,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一定会成功。
2、谈迁有没有取得成功?
3、读第三小节,画出相关的句子。
4、交流,点击出示。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5、让我们来用心来感受谈迁这几年的艰辛。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静静地阅读谈迁到北京的所经历的辛酸。
6、重点交流。
重点扣住这五个字来理解: 破 终 孤 弱 奋
孤独、疾病、困苦、劳累都打不倒他,时间和生命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为谈迁有——齐读课题。
①句: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逸闻”是什么意思?鲜为人知的故事搜集起来容易吗?谈迁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的目的是什么?
此时的谈迁多大岁数?59岁,对古人来说那已经是风烛残年了,但风烛残年的谈迁没有停下前行的步伐,是因为他有——齐读课题。②句: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引导理解:一袭破衫——不怕困苦,终日奔波——不怕劳累。
“终日奔波”就是整日奔波。谈迁之所以不怕困苦,不怕劳累,就是因为他有——齐读课题。
③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7、再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8、出示《国榷》 填空:这是谈迁用_____________写成的《国榷》。(生命、智慧、心血、毕生的精力、信念。)
9、谈迁写完新《国榷》完成的时候已经62岁了,仅仅过了一年,谈迁就离开了人世。谈迁从此名垂青史!
10、谈迁仅仅因为《国榷》而名垂青史?(不是,引导学生回答:而是他的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课题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在真情诵读中感受谈迁的信念。
1、谈迁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齐读句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是啊,信念对于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啊!这就是谈迁奋斗一生的写照,再读!
3、出示(谈迁一生奋斗的写照)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 泣血丹心留青史
六、升华认识,拥有像谈迁一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教师叙述:(同时播放《从头再来》的伴奏)只要有信念,绝望就会转化为希望。
只要有信念,理想就一定成为现实。只要有信念,人生就一定会铸就辉煌。
2、不仅是谈迁,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仁人志士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有被厄运打垮,最终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东西!
3、学生说一说(充分举例)
4、出示:
曹雪芹写《红楼梦》,在贫困和病痛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10年,写了80回,未竟全书。后40回由高鹗补续。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时间,查阅了官府和民间上万种资料,耗尽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才成就这部巨著。马克思在生活非常贫困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阅读了3000多种政治经济学著作,用40年时间写出伟大的经典名著《资本论》。
5、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齐读课题 请用一句话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同学们,只要我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我们也会在我们的这本人生的书当中铸就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书写自己的精彩!
七、欣赏音乐
最后,让我们一起听一首振奋人心的歌,一首激动人心的歌--《从头再来》。
第五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篇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3)学生搜集《囯榷》和谈迁的相关资料。
4.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题】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选取的都是励志的文章,通过对文中人物故事及其精神的感悟,其实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厄运,要想取得成功,应具备什么精神等。本文主要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列举数据增加课文表现力,在教学时应加以关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寝、撰”等7个生字;会写“浙、迁”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1、明白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重点)
2、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难点)
3、联系实际,理解“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难点)
【教学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联系课文中的重要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但少部分学生不能把握文中所蕴涵的道理,所以我通过激情导入,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厄运”的意思,进而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也是紧紧围绕“厄运”组织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而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厄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说)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4)主人公是怎样面对厄运的?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下面请正确响亮地朗读这些词语。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家徒四壁年老体弱
博览群书 四处寻访 终日奔波奋笔疾书
(1)指名逐行读词,齐读
(2)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之前,先了解谈迁这个人——(齐读课题)
(1)(指课题)课文中讲到了谈迁的信念,那他的信念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谈迁的信念,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生汇报后,师适时出示:谈迁自幼刻苦好学……翔实可信的明史。(板书:立志编书)
自己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就是这样的信念让谈迁自幼刻苦好学,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牢记谈迁的信念。(齐读)
(4)(指课题中的信念)这就是谈迁的信念,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课题。
二、围绕“厄运”,体会写《 国榷》的艰辛历程。
过渡:我们再来看,“厄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1、文中谈迁遭受了一次怎样的厄运呢?
2、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圈出关键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指名交流(成书之难)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
(1)好好读读这句话,从这些数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同学们,写这本书是多么的——(不容易)(板书:成书之难)从这一组组数据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榷》的来之不易,能读出这份不易吗?指名读(你很能抓住关键词,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
(3)还有哪些地方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一百多里路。”
为什么抄一点史料,谈迁会这么做呢?(家徒四壁、刻苦好学)小结写法:同学们,20多年的奋斗当中,像这样的经历何止——(一次)作者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就让我们想象出了这二十多年的奋斗是那么的(艰辛)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
(4)小结:谈迁著成这本书是多么不容易,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谈迁成书之难。(齐读)
读到这里,你认为这是()的谈迁?(指名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过渡:著书的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能想到的。所以当这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著成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师述:但是,就是这么一部珍贵的书稿一夜之间却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谈迁来说是不是厄运呢?课文还有哪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书稿被盗是“厄运”?
1、引读:这对任何人来说……
(1)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2)你是如何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是啊,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会想什么呢?
(3)再次出示著书艰辛的话,对照这段话,体会谈迁此时的心情。
2、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了一些词语,同学们可以积累一下:飞来横祸、晴天霹雳、灭顶之灾、痛不欲生)失去书稿对谈迁来说真是痛不欲生啊!
板书:失书之痛
篇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学情分析:
设计理念:
文章故事性强,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采取了“自读自悟、导读提高、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导入复习、精读悟情、小结动情、拓展升情、课外续情五个教学环节。整节课始终以情激情,把情感教育融入到语言文字训练中,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课后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学习体会课文运用数据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2、初步学习体会课文运用数据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难点: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齐读课题)
1、有感
情读下面词语:
出示:
家境贫寒 博览群书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年老体弱 奋笔疾书 明史巨著 名垂青史
(1)、我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写谈迁的,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
(2)、师小结:我们对词语不仅要积累,还要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
二、精读训练,悟情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围绕“厄运”,体会写《国榷》的艰辛
导语:“厄运”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而谈迁不就是一部《国榷》手稿被偷走了吗?为什么对他来说是“厄运”呢?
1、《国榷》来之不易。
(1)、通过数字来理解。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①、你能数字上体会到什么?
②、板书:二十余载成巨著
(2)、通过事例来理解。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2、指导朗读。(读出对谈迁艰苦遭遇的同情,又要读出对谈迁的敬佩,读出《国榷》的来之不易。)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1、导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走了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一场——(指课题:厄运)
板书 :一夕之间化乌有
3、这么大的灾难、打击,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来横祸、祸从天降、厄运、致命打击)
4、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1)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2)你是如何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此时他的心情怎样,(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3)茶饭不思,思什么?夜难安寝,又在想什么呢?
(4)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同学们,文已入我心,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句话吧!
5、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垮下去了吗?谈迁就此沉沦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①、谈迁被厄运打垮了没有,你敬佩他吗?读出你的敬佩之情。
板书:厄运不改谈迁志
6、师:同学们,老师觉得谈迁真的很不容易,想在题目上加上的他的名字,为他加加油可以吗?(板书:谈迁)
7、齐读:厄运打不垮谈迁的信念。(提示为别人加油要读出气势)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以及他的不垮之志。
1、同学们,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把书读深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多给自己提几个为什么,试着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问同学,待会儿我们开个记者招待会,针对这一节的内容接受记者的采访。(小组合作)
2、创设情境,模拟记者采访,教师随机点拨。
3、交流:
①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谈迁?
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②“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一袭破衫”什麽意思?文中的插图谈迁的衣服怎么样?
你是怎样理解“终日”的?我们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
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人们还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炎炎,人们正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人们已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最后引读: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他都在奔走、忙碌,你能通过读,让同学们也体会到很苦吗?(指导朗读)
③“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他为什么要奋笔疾书?。
4、付出总有回报,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1)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2)“会名垂青史”怎么理解?谈迁为什么会名垂青史的?谈迁仅仅因为《国榷》而名垂青史吗?(还有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板书:新编巨著垂青史
(四)、精读最后一节,启迪进取,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一帆风顺吗?
2、出示最后一节。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3、指名读。指导学生读。
4、齐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
三、小结提高,动情
1、齐读板书的四句小诗(读出赞美和敬佩之情)
2、师提议把题目中的“谈迁”换成“我”来读一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四、拓展延伸,升情
1、你还知道有哪些人与厄运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时间,查阅了官府和民间上万种资料,耗尽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才成就这部巨著。
马克思在生活非常贫困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阅读了3000多种政治经济学著作,用40年时间写出伟大的经典名著《资本论》。
2、老师送给大家一些关于“信念”、战胜挫折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若非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3)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是啊,只要有信念,绝望就会转化为希望。
只要有信念,理想就一定成为现实。
只要有信念,人生就一定会铸就辉煌。
同学们,只要我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我们也会在我们的这本人生的书当中铸就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书写自己的精彩!
五、课外作业,续情
作业超市:(1、2题中任选一题,3、4题中任选一题)
1、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谈迁,课后可以去读读《谈迁传》这本书。
3、收集有关名人与厄运做斗争的小故事
4、课后再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最后,老师想把这首《壮志雄心》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