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学必修2(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章第4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复制过程已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学习的,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又为学习后面《生物的变异》埋下伏笔,因此,这部分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在知识上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是一个微观领域的变化,学生缺少直观的体验,而且这个过程涉及到的新概念比较多,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转录、翻译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目标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问题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尝试利用模型制作,建构知识体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本节课选用荧光鼠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随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提炼信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老鼠能发光的原因是因为水母的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得到了表达。
根据潜科学思想,学生对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必定会产生疑问:细胞核中的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进行讨论、作出猜测,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地完成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我先提出了转录和翻译这两个名词,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来讨论。首先是遗传信息如何从DNA传递到RNA上完成转录过程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已经学过了DNA的复制过程,对转录过程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学生先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学会利用教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观看转录的视频,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有助于理解转录过程。对转录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利用图片对转录的场所、产物和需要的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这个环节,增强了识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突出教学的重点。转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易错的内容是碱基配对方式,接下来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尝试模拟转录过程,自己暴露出问题(请大家看教学实录)。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要明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因为A—U和A—T的配对是最容易错的,所以我特意为学生准备了A、T、C、G、U五种碱基供学生选择。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板演的学生,更要关注台下其余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学生思维的定势,很明显演示的结果出现了差错。这是错误的RNA链,我是这样来处理的(请看),让其他学生根据活动结果,进行评价纠错,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纠正后得到的正确的RNA链,通过学生间的互评,巩固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思维的兴奋性。通过严格的碱基配对,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上完成了转录过程。
RNA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完成翻译过程的呢?学生还是先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进一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通过观看翻译的视频,将抽象的问题尽可能的直观化。翻译这部分内容还有一个特点是概念比较多,学生如何准确的把握理解概念也成了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比如在密码子概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有了直观的感受:RNA上排列的是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而蛋白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组成,RNA上的4种碱基如何将决定20种氨基酸呢?通过探讨几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的问题,引导学生推理、归纳,最后自己概括出密码子的概念(请大家看教学实录),通过对遗传密码、密码子、反密码子几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构建,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问题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对翻译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并没有像学习转录过程那样直接进行归纳、小结,构建知识网络,而是利用模型4人一组尝试合作完成翻译过程的模拟。(请看教学实录)“这是在教学中使用的核糖体模型,这是信使RNA模型,这是转运RNA模型,用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的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得到的一条四肽链。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接下来这个环节是请学生代表展示成果,对翻译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突出教学重点。(请看)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翻译过程,通过这个环节,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对转录、翻译和复制过程的比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疑问“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运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原理,了解发荧光小鼠、发荧光小猪等奇特生物的培育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课后利用互联网收集与遗传信息表达相关的信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
第二篇:“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翻译”一节的教学设计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翻译”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转录和翻译过程抽象复杂——学生难理解,较多物质和细胞结构参与——学生易混乱,涉及到必修1和必修2中多个章节内容——学生已遗忘,而本节的突破对本模块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本节内容的揭示,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很多的研究无法进行,很多的生物技术无法操作…。
基于以上考虑,把本节分为2时,遗传信息的翻译为第2时。
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⑴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推测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⑵使用多种方式概述遗传信息的翻译。⑶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⑷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确定本节的重难点是:如何突破将翻译的抽象复杂转化为直观形象?又如何突破将翻译的静止插图转化为动态图形?我们用了flash动画、剪纸模型、打比方的方式,学生不仅看到了,做到了,也想到了,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
二、教学准备、制作PerPint演示文稿和翻译过程的flash
2、准备翻译的剪纸模型共1套(1套/4人)
核糖体(1个)
氨基酸(12个)
RNA(1个)
tRNA(8个)
三、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一: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推测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教师导入】flash演示转录过程,那么转录的RNA进入细胞质以后又是如何合成蛋白质 的呢?这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翻译(板书)。首先,了解翻译概念:
【学生阅读】本P64概念
【教师提问】RNA是如何翻译成蛋白质?我们先要知道RNA的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
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至少要多少个碱基的不同排列顺序才能够决定20种不同的氨基酸?
【学生推测】可能是3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
【教师讲解】1961年英国的克里克和同事用实验证明一个氨基酸是由RNA的3个相邻
碱基决定,即密码子,1967年科学家已将20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全部破译。
(P6表4-1)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
【教师提问】
这段RNA包含了几个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是什么?
【学生查表】回答
【教师启发】查表过程中你们发现密码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指导】补充、归纳、、1个密码子决定1种氨基酸;1种氨基酸可能有1个或多个密码子;
2、有3个终止密码,2个起始密码,在64个遗传密码中,能决定氨基酸的只有61个;
3、通用性: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表。
【教师提问】RNA进入细胞质后,与核糖体结合起来,形成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
有了“生产线”,还要有“搬运工”,是谁将氨基酸搬到这条“生产线”上的呢?
【学生回答】tRNA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认识tRNA的反密码子
并查出tRNA携带的氨基酸
A
A
U
U
A
U
A
G
【学生查表】查出反密码子对应的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的种类
学生活动二:使用翻译的剪纸模型动手模拟翻译过程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看翻译的过程(板书),flash演示翻译过程。
【教师讲解】我们人为将这个过程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RNA与核糖体结合后,携带
甲硫氨酸的tRNA首先与RNA的AUG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第二步携带
组氨酸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第三步甲硫氨酸与组氨酸形成肽键,并脱离占据位点1的tRNA而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第四步核糖体沿
RNA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
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
肽链的合成。重复步骤2、3、4,直到核糖体读取到RNA的终止密码。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用翻译的剪纸模型动手模拟翻译过程。
【教师指导】注意学生操作几个问题:氨基酸如何进入核糖体、肽链如何形成、核糖体移动
方向、tRNA重复使用、终止密码不对应氨基酸等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成果。(鼓掌表扬)
学生活动三:使用贴近生活经验的打比方体验翻译过程的和谐美
【教师出示】为了大家能更好理解翻译,下面我们打个比方。
如果我们把tRNA比作大人
那么大人(?)有2个特异端,即左手和右手,左手拿电影票(?),右手领着自己的孩子(?),来到电影院(?),找到座位号(?),将自己的小孩安排下,离开电影院。这样,这许多小孩(?)就通过大人(?)领着(?),按照电影院座位号(?),排成了一定顺序(?)。
【学生讨论】回答:tRNA、反密码子、氨基酸、核糖体、遗传密码、氨基酸、tRNA、携带、RNA上的遗传密码、多肽
【教师归纳】翻译的条(板书)
【教师指导】实际上翻译是一个快速的过程,指导学生看书P67。
学生活动四:使用表格、概念图、图解建构知识框架
【教师出示】提供表格比较转录和翻译
场所
模板
原料
产物
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转录
?
2?
3?
4?
?
翻译
6?
7?
8?
9?
0?
【学生抢答】以4大组为单位
【教师提问】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RNA、DNA中碱基数目的关系。
【学生思考】有的回答6︰3︰1,也有的回答3︰3︰1
【教师演示】用幻灯片演示6︰3︰1的关系
【学生练习】、图示属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翻译步骤,该步骤发生在细胞的细胞质中核糖体上。
2、图中B是RNA
E是tRNA
D是
核糖体
3、这段RNA中包含了
个密码子。
4、已知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AU,它所运载的氨基酸是:D
A.组氨酸(AU)B.甲硫氨酸(AUG)
.酪氨酸(UA)D.缬氨酸(GUA)、一个DNA分子含有碱基60个,那么经这一阶段后合成的一条多肽链中氨基酸有10
个,最多含有肽键
个
【教师总结】基因的表达过程是在细胞中完成的。肽链合成后,就从核糖体与RNA的复合
物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被运送到各自的岗位,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
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项职责。
四、教学反思
本校生源较差,老师经常整顿好纪律后,从头讲到尾,表面上学生听了,但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学习兴趣也不浓。在基础教育程改革中,如何真正落实新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程理念?本节中运用数学方法推测、使用模型模拟、贴近生活经验的打比方、小组讨论、抢答问题等方法,调动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给更多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认可自我的机会,堂气氛即活跃又严谨,目标达成率高,后学生愿意与老师交谈,教师的成就感也明显提高。
第三篇:生物教案第六章第二节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精选)
第六章第二节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学习水平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即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2)知道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即蛋白质合成过程。3)知道遗传密码和密码子的概念。4)知道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在了解DNA分子的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的基础上,感受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了解密码子的功能,注意DNA核苷酸排列顺序与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基因对蛋白质合成的控制功能。2)感受生命的精确和神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2)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3)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2、难点
1)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2)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三、课前准备
这部分的知识比较有深度,所以提醒学生事先看书或者准备一些问题问学生为好。
四、教学过程
第六章第二节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引言:电脑里面的文件如何复制? DNA又是如何复制?
一、DNA复制
1、DNA分子复制的概念:P47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边解旋边复制。1)解旋
2)子链合成:碱基互补配对 3)聚合
3、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
4、DNA分子复制的意义:遗传特性相对稳定。
二、遗传信息的转录
1、性状的解释(见书本的小金鱼的问题)。
2、性状和蛋白质的关系:性状通过蛋白质体现。
3、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决定性状。
4、关于RNA 1)结构:单链结构。
2)基本单位以及构成:核糖核苷酸,核糖、磷酸和碱基4种组成。3)RNA种类:
mRNA:信使RNA(messenger RNA)、tRNA:转移RNA(transfer RNA)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5、转录 1)概念
2)过程(教师自己要设计概念图)
三、遗传信息的翻译
1、翻译:P50 把“核酸的语言”翻译成“蛋白质的语言”
学生看书:DNA上有4种碱基,而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2、遗传密码:P51 三联密码(密码子)
看图表6-1,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提示这个图表是三维立体的。先要教学生看的方法。
1)64个密码子中的61个密码子对应于一种氨基酸 2)终止密码子:3个 3)起始密码子:2个
3、翻译的概念
场所、模板、运载工具、按照什么规律合成蛋白质?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载工具,使氨基酸在核糖体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核糖体主要成份是rRNA和蛋白质。
4、翻译的过程(教师自己要设计概念图)
1)tRNA的结构和作用:三叶草形状,运送氨基酸。2)密码子的结合
3)核糖体的移动和肽链的延长 4)原tRNA的离开 5)新tRNA的进入
四、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由RNA决定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遗传信息由DNA复制传递给DNA的规律称为“中心法则”。
2、核酸和蛋白质的联系和分工。
3、中心法则表达:
(疯牛病还是不要讲了,比较特别的病毒是蛋白质颗粒。具体如何繁殖的太复杂。)
五、课后反思
第四篇:图像的合成与表达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图像的合成与表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节课从表达信息的 需求出发,介绍图像合成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创作图像作品为例,引领学生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实践活动过程,逐步掌握利用图像合成突出主题,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知识与技能】
(1)掌握图像合成一些基本方法。
(2)理解图层概念。【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作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工具完成图像作品,用以呈现信息、交流思想。
(2)能对采集的图像素材进行加工编辑,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参与图像作品创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2)能理解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认真负责地利用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树立健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意识。
【学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教学组织】本节以演示典型作品和主题式任务组织教学,在活动任务中体现分层次和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网络教室;大屏幕、Photoshop7.0中文版、Ftp服务器、典型图像作品、图像素材。【教学重点】掌握图像是合成一些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图层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出一个主题,例:爱护环境,列举出种表达主题的几种方式,(如我们学习过文本表达信息的方式,还有即将用学习的图像表达信息的方式、音频、视频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给学生展示中学生获奖的图像作品,播放预先准备的几张用Photoshop合成的优秀图像作品,让学生思考一下每张图像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根据主题需求,合成图像作品的。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广播的图像作品,看了具有主题鲜明图像,产生好奇心,萌发学习和创作的强烈欲望,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观看优秀图像作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特定的情境,感受图像的丰富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操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课堂演示及引导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一个样例:老师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这句诗,为了更好的表达诗的意境,引出如何利用图像的合成技术,更好地表达信息,接着引出图像的合成操作所涉及的知识点及技能,教师以流程形式给出图像工具的图标、名称和属性功能,跟学生分析各个图像元素是用了哪种些工具从原始图中选取出来的,然后进行加工,最后合成及保存作品。具体操作主要看教师演示。学生活动:学生观教师演示样例操作,也可以看教师提供的网站学习资料。
设计意图:从表达信息的需求出发,介绍图像合成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制作图像作品为例,引领学生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实践活动过程。
三、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和兴趣爱好来完成图像的合成与表达,教师提供的参考主题及图像素材让学生下载或者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图像进行加工表达,创作出具有主题突出,能很好的表达信息的图像作品。
把学生可能遇到的教学问题放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在提供的学习资源里呈现学习目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进行个别答疑和辅导,普遍性问题可集中提示或讲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点拨,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增强协作学习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活动任务,选择要加工的图像素材(可以在网上下载自己需要的图像,但要掌握时间),遇到问题可以在教学网站或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里寻找解决方法,或询问老师和同学,以求得帮助。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网站、教材指南及动态的教学过程),支持学生探索学习,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和个性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能力。
四、上传作品及评价
教师活动: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提示学生把作品上传到教师提供的网站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因为本次创作作品有可能不是最终成品,但能及时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评价标准见后表)
学生活动:作品制作完成后学生提交作业,并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一起来评价部分作品。设计意图:采用成功激励的方法,给学生以成就感。让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和正确评价他人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小结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图像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但是我们在选择时,一定要根据主题和表达的需求,恰当地选择媒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最后通过演示一幅图像作品让学生知道创作图像作品时应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认真负责地利用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树立健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意识。
学生活动:小结自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 附:学生作品评价标准:
(一)活动任务细化:
1、基础任务:可参考教师讲解样例来完成简单的图像合成。
2、进阶任务:选择教师提供的参考主题和素材,完成图像的简单合成,更好的表达主题信息。参考主题北京奥运、校园文化、哈里波特 4 与火焰杯 — 可以下载样例素材
3、拓展任务:自己获取图像素材,完成图像简单合成,突出主题,很好地表达主题信息。
(二)学生作品评价标准(参考):
1、突出主题,能很好的表达信息,内容健康向上。
2、熟练使用图象合成技术。
3、作品具有美感,大小比例适合,色彩搭配融合,布局合理
4、构思新颖,有创意,个性强
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给上传图像作品的同学打分(在教学网站——作品上传栏目里——点击某个作品):优秀(真棒!)或良好(还不错!)或合格(加油!),如果有发表评语的也可以输入。
课题:图像的合成与表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像的合成与表达》,下面我从该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六个方面来说明本课,请各位评委和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所上内容为地图出版社多媒体选修模块第二单元图形图像处理—创作图片作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知识拓展,我把题目改成 “图像的合成与表达”。而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本节课目标主要从表达信息的需求出发,介绍运用Photoshop图像合成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制作图像作品为例,引领学生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实践活动过程,逐步掌握利用图像合成技术突出主题,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这过程包含了图像的简单合成和合成所用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个新的概念——“图层”,其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本节的是属于“实验操作课”类型,也是一节“新授课”。学情分析:
因为昌茂学校高二年级没有选修多媒体模块,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刚好他们正在学习多媒体的这部分必修内容,而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中的常用操作和基本概念都很熟悉(如鼠标操作及对应术语等),具备良好的操作基础;很多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画图、金山画王等图像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图像编辑能力;通过对“图像的合成”一节的学习,掌握了Photoshop的打开、选择、移动、文字输入等操作;学生还具备一些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本节课从表达的需求出发,介绍图像合成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制作图像作品为例,引领学生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实践活动过程,逐步掌握利用图像作品表达思想的基本方法。知识目标:(1)掌握图像合成的一些基本方法。(2)图层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标:(1)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作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工具完成图像作品,用以呈现信息、发表观点和交流思想。(2)能对采集的图像素材进行加工编辑,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情感目标:(1)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参与图像作品创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2)能理解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认真负责地利用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树立健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图像合成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图层概念的理解
四、教法与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该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主题任务驱动法、自学法和讲练结合法,通过学生主题活动,自主探索、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给出一个主题,例:爱护环境,列举出种表达主题的几种方式,(如我们学习过文本表达信息的方式,还有即将用学习的图像表达信息的方式、音频、视频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给学生展示中学生获奖图像作品,播放预先准备的几张用Photoshop合成的图像,让学生在感受图像的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体会到利用图像表达方式能够突出主题,更好地表达信息。
2、课堂演示操作
教师演示一个样例:图像的简单合成(这个样例尽可能的简单),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课堂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拘于跟着老师学习的方式。
3、给出活动任务
学生看完教师演示教学样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结合教师所讲的图像合成技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取合适的素材来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作品能突出主题,更好地表达信息。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提供活动任务表确定活动任务。
2.结合网页学习文件及自己操作实践对图像进行加工
3.遇到问题:参考网页学习文件“图像合成操作过程”部分+互助+询问老师
活动任务细化表:
4、上传作品及评价
提示学生把作品上传到教师提供的网站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附:学生作品评价标准:
1、突出主题,能很好的表达信息,内容健康向上。
2、熟练使用图象合成技术。
3、作品具有美感,大小比例适合,色彩搭配融合,布局合理
4、构思新颖,有创意,个性强
5、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图像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但是我们在选择时,定要根据主题和表达的需求,恰当地选择媒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六、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从表达信息的需求出发,介绍图像合成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制作图像作品为例,引领学生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实践活动过程,逐步掌握利用图像合成突出主题,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知识的差异,加之教材设置的“非零起点”问题,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设计一个教学网站,把学生可能遇到的教学问题及放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在提供的学习资源里呈现学习目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当然教师在设置主题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任务难易程度,把主题活动分为几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层次的任务来完成图像的合成与表达。完成任务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巩固学习、取长补短、检验教学效果等,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方式是决定教学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简单问题的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评或互评的方式(例如对一个作品优劣的探讨);而一些高层次、理论总结性的评价,一般采取教师点评的方式。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总结图像虽然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但是我们在选择时,一定要根据主题和表达的需求,恰当地选择媒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还提示学生在创作中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本课通过图像表达主题需求的情景引入和图像作品展示,引领学生经历创作图像主题作品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探索逐步掌握图像合成技术,利用图像合成技术突出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课件采用网站形式实现,内容层次分明,内容简明扼要,发布在教师机器上,教师可以使用它讲解,学生可以随时浏览,有合适学生自学的部分,如操作的分解步骤的动画等,学生在自我实践时,通过自学的形式去体会。
2、提供可以选择的主题活动内容,既有老师讲解的荷叶蜻蜓主题的范例素材,还有三个主题的素材,体现了图像合成技术突出表达主题的特点,在评价时可以让学生看到和评价更多主题作品。教师在设置主题任务时,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任务难易程度,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层次的任务来完成图像的合成与表达。
3、精讲多实践,特别是技术部分,侧重讲图层概念,并通过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进行个别答疑和辅导,普遍性问题可集中提示或讲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点拨,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4、注意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制订简单评价量归,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页提交学生作品,通过评价可以巩固学习、取长补短、检验教学效果,体验合成技术对主题的表达。
5、因教师机服务器版本的原因,造成访问人数的限制,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发挥,致使学生没有看到更多作品,开展多些自评或互评。如果能在学生提交上传作品的网页上加上对上传文件格式的控制,可能就不会出现有上传了作品但是却显示不了的情况。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
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 检测
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实验说课稿
探究的开始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1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 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的生物材料。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认同生命是物质性这一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的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认同生物的物质性。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在编排上先安排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分子有机物的感性认识,再来学习蛋白质等知识,利于学生接受。
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1、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多,方法多,应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2、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细胞内脂肪的染色。(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种类;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徒手切片和临时装片的制作。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检测实验充满兴趣,如果单纯上成一个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但同时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实验方法和过程还很陌生,所以也不适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实验设计力求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技能上得到训练。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实验设计为按教师预定的方法,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和分析、交流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差异,以达到共同提高。
3(1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3(2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3(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置疑,讲出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实验室制备四种生物组织的提取液作为待测样液,学生在未知情况下任选其中一种检测其中有机物的种类,尝试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并据此推测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此时告知生物材料有马铃薯、豆浆、猪肝和梨)。之后分组介绍实验现象及结果。
1(1学生分组检测不同的待测样液,共享实验结果,提高课堂效率。1(2每个学生都练习使用了四种试剂,选择的待测样液不同,实验现象和结果就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推断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之于每组学生用一种试剂检测不同生物材料,学生更感兴趣,而且也更符合以生物为研究主体的学科特点。
1(3各组展示实验结果,全班同学对比不同生物材料在同一试剂处理后的异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1(4各组同学报告实验中与自己预测不同,或与大家的实验不同的现象,共同找出原因,让学生学会反思。
2(教学方法
分组探究实验,合作学习。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利用数码显微镜拍下花生子叶细胞内的脂肪照片,以突破显微镜下 观察这一难点。4(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目标达成 导入
创设问题情景:今天你吃了什么, 提问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原理
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教师示范及多媒体课件演示 掌握实验原理及颜色反应现象 实验过程
1(每组同学任取A、B、C、D四种待测样液中的一种,等量置于5支洁净试管并编号1、2、3、4、5号。依次加入蒸馏水、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双缩脲试剂、碘液。
2(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本组所选的待测样液编号为 液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加入试剂 蒸馏水 斐林试剂 苏丹III染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实验现象
待测样液所含有机物
推测待测样液来自何种生物材料 学生实验并记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推测
告诉学生实验室准备的4种待测材料是:马铃薯、豆浆、猪肝和梨的组织样液,请同学们判断自己所选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做出判断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交流、展示实验结果
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实验现象及推测结果。小组汇报,交流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学习检测脂肪的第二种方法
练习花生子叶的徒手切片,染色、制片后观察 显微镜观察
提高显微镜使用技能 讨论
今天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 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五)教学评价
本实验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探究,课堂容量大,但教学秩序井然,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有所获。
二(教学反思
1(把握探究尺度,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根据学生实际,由于还不具备设计实验所需的“对照原则”,“单因 子变量原则”等知识,所以没有安排学生完全自主探究,而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打好基础,利于将来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2(正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所选的待测样液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其中有淀粉,应该是马铃薯;但加入斐林试剂有砖红色沉淀出现,那就应该是梨,到底是什么呢,(马铃薯中的淀粉分解出还原糖)。又如肝脏研磨液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出现的紫色和示范的紫色不同,为什么,(肝脏研磨液的原色影响)。还有肝脏研磨液中应该有脂肪,为什么加苏丹III染液后,看不到显色,(从液面漂浮的一层可观察到)。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
学生不提的问题教师提:有同学的待测样液加入斐林试剂后加热变黑了,为什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成分相似但作用不同,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课后寻找答案,使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
不应回避的问题:有些同学不敢记录真是的实验现象,总是想改成“标准答案”,我告诉学生实验现象只有真假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合理地分析结果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些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让它在课堂上一闪而过就很可惜,抓住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体验探究过程,共享实验结果
这次实验,每位同学都学习使用了四种试剂,两种检测脂肪的方法。由于不指定实验材料,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对材料进行筛选,尝试设计实验,这就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突出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并通过小组汇报共享实验结果,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4(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师演示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原理及颜色反应现象,利用数码显微镜拍下花生子叶细胞内脂肪被染色的照片,帮助学生辨认显微镜下的图像,突破了指导学生显微镜下观察这一教学难点,取得较好效果。
5(个性化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言、置疑都及时肯定和评价,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肯定的同时适当补充修正,使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的科学名词准确表达。
(本文所述是我在探究教学中的初步尝试,不妥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