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1.结合练习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2.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见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2.教学难点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见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会遇到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面对这些题时,我们有时候会无从下手,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说一下表现手法以及这类题的答题技巧。
二、关于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2.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简要分析。(2)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结合练习,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1.阅读《乱后》,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想一想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2)具体写出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3)分析该手法表达的效果以及所蕴含的感情。3.解题的注意事项
(1)注意试题中出现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不同概念。(2)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联系。
区别 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喻、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4.结合练习,掌握答题技巧以及和修辞手法的联系。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明确:①比喻(拟人)(或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伊人伤离的形象,通俗而又贴切。②想象、虚实结合(或对比)。“别时”句,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但往事不堪回首,只能使临行时的心情更加沉重。③以景结情。末句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皎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颇具蕴藉含蓄之致。(答出两种手法即可。)
四、总结
回归课本,总结表现手法,熟悉并掌握。
五、探究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人心灵的栖居地,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寓所。一首首简单的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诗歌的学习对我们而言有着很多的意义。我们也可试着写一写古典诗歌,并且把这些手法应用其中,来体味古典诗歌的魅力。举一反三,这些手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之中,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大家把课本翻到第50页.先请大家一起诵读一下这首词..(生读)
问题一大家诵读完这首词,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词人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总结)表达了羁旅愁绪(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乡遥,何日去).情感的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串讲: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下面我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再来读一遍这首词吧.(生读)
串讲:很好,大家的这一遍朗读明显比初读好了很多,可见有意识的注重韵脚和情感基调对诗歌的朗读会起到指导作用.问题二: 作者的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景物来寄托的,所以我们先来看上片,请大家谈谈你对上片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生答)
板书:
燎香图
室内
燎沉香,消溽暑
沉闷
潮湿,湿润的暑气
鸟雀呼晴图过渡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欢快
拟人的手法
风荷图
室外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动态美,力度美
注意点:当学生涉及风荷图,结合提问三:怎么解读这几句对荷花的传神描绘呢?(学生三到四位)
总结: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阳的照射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摇曳生姿,只一个“举”字就将荷花的动态美,向上挺立的力度美刻画的十分传神.串讲:“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
串讲:“燎沉香, 消溽暑”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潮湿的暑气,已经消失。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侵晓窥檐语”,是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作者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拂晓的晨曦,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窥”将鸟雀在晨曦微露中活灵活现的神情描摹地很到位“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提醒课文注释:富丽精工)
学生回答完问题三后,教师进行上片小结
在一个闷热的夏初新雨后的清晨,作者由眼前的实景不断地转换而情随景异,情感变化巧妙:由燎香消暑的沉闷到鸟雀呼晴的欢快直至风荷摇曳的欣喜.到上片结束,词人的情感已经发展到了高潮,那么他的下片情感走向还能怎么发展呢,我们一起来看下片.下片作者重在抒发羁旅愁绪(教师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问题四:浓重乡愁词人需要有情感的依托,他是怎么排解这一浓重的乡愁的呢?(学生回答)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再现了童年时的结伴嬉戏画面,不直说自己思念家乡,而从友人角度落笔,反写不知道旧友是否记得,江南五月,众人结伴划船进入荷塘深处(即芙蓉浦).而今又是一年五月天,在外羁旅的词人, 只能“梦入芙蓉浦”,借梦境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串讲:这种反写的手法是我们在古典诗词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的,不防一起来看看:
问题五:举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分析这首诗的反写手法.(学生回答)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串讲:至此我们可以理清作者的内在情感脉络了:由上片的沉闷到欢快再到欣喜,达到高潮,继而再由愁思到最终的排解,正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再把全词按照感情基调的变化,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串讲:把握了这首词内在的情感走向,问题六:作者上片的写景与下片所抒发的羁旅思乡之情是怎样融汇贯通的呢?(学生回答)
作者选用风荷作为了纽带意象,构建起上下片之间的桥梁,又和下片的“芙蓉浦”暗合,作者由眼前的实景风荷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吴门亦是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著称,从而思绪纷飞,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词人的笔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风荷竟也是如此的摇曳生姿,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那梦中的芙蓉浦正是作者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作者的梦中家园.问题七:要求:从“荷”的意象分析入手,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以下两首词.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学生回答)
赏析提示:这首《甘草子》是一篇绝妙的闺情词。“乱酒衰荷,颗颗真珠雨”,比喻贴切,句中“乱”字亦下得极好,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杨慎《词品》谓张先的《系裙腰》“词秾薄而意优柔,亦柳永之流也”。词人见到东池中的荷叶才刚刚泛绿,小如铜钱;便想到荷花生长的过程最终要“结藕开花”的,于是心中便有些许安慰,与心上人的见面,尚待时日,还没有到真正“结藕开花”的时候,但终究有“结藕开花”之日。(“藕”、“莲”运用象征手法,“藕断丝连”,“莲”谐音“怜”,古诗词中常用莲来表示爱情。)
问题八: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学生回答)
课后作业:按要求将鉴赏内容形成不少于50字的文字.赏析提示: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 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人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
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2、通过探究,掌握朗读吟诵诗词方法
教学重点:
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赏析这首词。教学难点:
总结近来三周时间学习古代诗词的收获(感受、长进)教学时授: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语句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自读词文,把握词作感情。
2、指定学生诵读,学生自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
5.点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学生4:“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学生5:“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6教师总结:缓慢低沉----欢快活泼-----欣喜轻快----缓慢深情----梦幻轻柔
7、点名学生再次朗读。(通过刚才朗读、揣摩、指导后,看他是否超过刚才那位同学)
三、赏析名句-----深入赏析(同学们,你认为你最喜欢最欣赏这首词中哪一句,为什么?或者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呼”“窥”字的作用。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 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 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故乡遥,何日去?”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4、“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深一层的写法。
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四、总结探讨:通过近三周时间的学习,你觉得在诗词欣赏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哪一方面有了长进?谈谈你近来学习古诗词的感受。1.学生交流 2.学生发言。
五、板书设计
苏
幕
遮
周邦彦
写景————荷花————抒情
晨
韵
五
思归
荷
思乡
月花
清风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5000字)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一、近年高考情况
1、考点全面,题材丰富.涉及的题材:写景、田园、咏史、边塞、送别、咏物、即景抒怀等多个方面。
2、体裁集中,作家熟悉.熟悉的作家:主要有辛弃疾、苏轼、王维、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现状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储备少,对诗歌鉴赏考点不明,分类及术语不清楚.②积累少,读诗背诗少,对诗歌内容感情和表达形式不熟悉.③训练少,书面表达能力差,缺乏答题技巧。
三、诗歌鉴赏题复习建议
1、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对古诗的要求.2、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3、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4、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5、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选材分类:怀古诗、咏怀(物)诗、送别诗、山水诗、边塞诗„„
情感类型: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
6、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7、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字不离句,句不离诗。)
训练有素:提高鉴赏能力
做题步骤:
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诗歌(名词、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看题干.辨:题目类型.析:做题前对诗歌有个总体分析。
答:理清思路、规范答题.几个“不”
1、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
2、不能生搬硬套术语,张冠李戴。
3、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4、不必引经据典.5、不能只写成翻译文字.6、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8.对比赏析,凸现鼎势.9.“点”的考查是主流.,尾句考查是重点.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应试对策
(一)明确诗歌常欣赏的8个角度
1.诗歌的感情 2.诗歌的意象(意境)3.诗歌的内容 4.诗歌的手法(技巧)5.诗歌的语言 6.诗歌的色彩
7.诗歌的节奏 8.诗歌的含蓄
(二)立足课本,构建诗歌鉴赏系统知识框架
1.了解主要体裁和流派特点.2.了解主要情感和内容分类.爱国类(略)
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
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
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
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
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
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
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
忧民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
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
3.了解常见文学性鉴赏术语
形象:包括自然景象、物象、人物形象,特别要注意分析意象,了解形象的特点、内涵,包含的感情、社会意义,品味意象营造的意境。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简洁明快、沉郁顿挫、飘逸雄奇、清新明丽(生动)、平淡质朴、绚丽奇幻、辛辣犀利、通俗、简约、精练、典雅、凝练等
结构技巧——线索、顺序、过渡、照应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渲染、抑扬、点面、虚实相生、动静的结合,借古讽今、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或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烘托等,尤其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缘情写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具体抒情方式
(三)循序渐进,训练鉴赏思路
第一步,任选角度鉴赏.第二步,指定角度鉴赏.第三步,比较鉴赏,进行评价
(四)结合典型试题,培养解题技巧和方法
怎样快速而又正确的阅读一首诗?
1.解读暗信息:这些暗信息包括题目、注释、作者等,题目一般暗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旨等。
2.熟悉诗词体裁,突破重点诗句。.绝句重点看尾句;律诗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3.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弄清景和情的内在联系。
一般的形象(或者景物)可能有三种暗示:一是时令(春夏秋冬).二是色彩(或阴暗或明朗)三是氛围(或寂静凄清或清新自然).4.先整体把握,在深入诗句
五·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2.分析技巧型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在辞格上具有的作用。(4)有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2005年福建卷)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人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3.分析语言型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景物特点)。(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4、炼字型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有修辞的指出其修辞妙处。(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拂”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妙在哪里?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5.一词、一句领起全诗型
答题步骤:(1)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句)在全诗构思上所起的作用。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2005年山东卷)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诗的表达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故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游子思故乡:
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与格式
考纲陈述: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试题答案规范格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
一、诗歌形象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诗歌画面内容和诗歌意境营造。意象、意境是题目拟制的基础,情景关系是题目拟制的核心。分析意境必须扣住两个基本方面: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
【典范答案】
1.尾联写出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全国卷ⅱ)
试题要求回答王维《新晴野望》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案紧扣“无闲人”“倾家”,结合诗作准确回答了描写的“图景”。
2.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上海卷)
试题要求“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画线句指苏轼《阮郎归?初夏》下片“琼珠碎却圆”句。试题要求“鉴赏”苏词下片营造的意境。答案展开想象,再现该句描绘的画面,析出了画面中渗透的人物的内在情愫。
【规范格式】
①运用„„等意象,②描绘了„„的画面,③营造了„„的氛围,④表达了„„的感情。⑤其他。
这一格式中,不一定所有内容都写到,应针对问点组织答案。但关键是“情景”二字,即②④两项。在形象类试题答案中,“情景关系”往往是无从回避的。是定点观察还是移步换景?是静止景象还是运动景象?是虚幻景物还是实在景物?是远看之景还是近视之景?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典抒情?是托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是乐景衬哀还是哀景衬乐?这些问题往往常见,应据题目要求回答。答题忌语:“意象丰富”“画面优美”“意境深远”等。
【相关术语】 环境特点:明媚、萧瑟、寂静、清冷、清幽、灿烂、悲凉、凄清、廖廓、辽阔等。情感特点:喜悦、激动、哀伤、忧愁、悲苦、孤寂、消极、旷达、洒脱、悲愤等。
【答寨示例】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结合诗中意象,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向渔人问讯的情景。“渔船”“桃花”“流水”“清溪”等意象,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表达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
二、诗歌语言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探究诗眼词眼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内蕴,分析语言风格的特点。试题一般关涉到下列几个因素:事物情状的反映、作者情感的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结构作用的分析。
【典范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全国卷ⅱ)
题目要求析出王维《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中“最精 炼传神”的两个字。答案析出了“诗眼”形容词“明”和“出”,并结合诗句描述了诗 人营造的情境。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诗人孤傲寥 落的情怀。(福建卷). 试题要求简要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谢枋得《武夷山中》)一句“对表情达 意有什么作用”。答案说明了该句描写的具体景象,并展开联想,阐明了诗作表 达的情怀。
3.刘诗„„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温婉悲凉,凸显婉约 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浙江卷)
题目要求“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三篇作品”指刘禹锡,《乌 衣巷》、吴激《人月圆》、赵善庆《山坡羊?燕子》。答案用相关术语“含蓄深沉” “温婉悲凉”“明快直露”,准确地回答了问题。
【规范格式】
①采用„„修辞手法,②描绘了„„情状,③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④ 在结构上起„„作用。⑤语言具有„„特点。⑥其他。
语言类试题涉及修辞手法,本文将其归入表现手法一类(见下)。这类试题 要针对问点作答,同样不必面面俱到。例l是对词的鉴赏,例2是对句的鉴赏,例3是对全篇语言风格的鉴赏。答案须要言不烦,切忌空洞。答题忌语;“语言优 美~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等。.
【相关术语】
作品语言风格:清新、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凝练、含蓄、明快等。作者主体风格:朴素自然(陶渊明)、清飘俊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朦 胧隐晦(李商隐)、清健俊爽(杜牧)、通俗易懂(柳永)乐观放旷(苏轼)、缠绵悱恻(李清照)、慷慨激昂(辛弃疾)、深沉悲凉(陆游)等。.
【答案示例】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眼是“闲”。全诗描绘了山村静幽而又繁忙的农家景象。即令在雨天,妇姑也相约“浴蚕”,可以推想丁壮更是早到田间去劳作了。此时唯有“中庭栀子花”悠闲地开着。
这种“闲”正反衬农家之忙。一个“闲”字。成为表现雨后农家山村忙碌景象最有力的一个词。
三、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修辞手法,一为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几个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等。这些概念往往是从整首诗的角度考虑提出鉴赏要求的。
【典范答案】
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湖北卷)
两首诗指吴融《华清宫》和李约《过华清宫》。题目要求指出两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案辨析两诗表现方法的相同处在运用对比,并分析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此题需要分析横、纵两种对比方式),描述运用这种方法表现的不同情境。
2.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安徽卷)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词指陈维崧《醉落魄?咏鹰》。答案的核心词是“衬托”,然后具体回答以何物衬托何物。
【规范格式】
①运用了„„手法,②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③表达了„„情感,④产生了„„效果,⑤其他。
回答这一类试题,首先要明确用一个术语来说明是何种表现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种表现手法进行具体分析,有时还需要说明这种手法的使用效果,或者说明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当然也必须针对问点回答。
【相关术语】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借代、用典、通感、叠词等。要 注意把握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例如,比喻的作用在使事物形象化。表达技巧:烘托、渲染、铺垫、铺陈、对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分析。例如烘托,要具体回答以何物衬托何物。
【答案示例】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兰溪棹歌》的主要特点是动静交错。凉月、柳湾、山色、溪水,构成一幅富有生趣的静态画。末句“半夜鲤鱼来上滩”与前三句渲染的静态相映照。前三句写静景,末句写动景,一个“上”字,静中见动,愈见兰溪之静。
四、诗歌观点评价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察方式主要有两种。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列举诗歌作者的观点并作出评价。
【典范答案】
1.“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安徽卷)
试题要求结合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用“猛气犹存”“老当益壮”“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等词语,结合诗句作了准确回答。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蟾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庄诗则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江西卷)高蟾《金陵晚望》:“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试题要求“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具体分析诗人在诗歌文本中阐明的观点,依据诗歌意象说明两种观点形成的缘由,说明观点表面上的不一致和实后上的一致。
【规范格式】
①说明情感或观点的总体特征,②具体分析这种情感或观点在诗歌中的体现,③其他。
【相关术语】
思想情感:建功立业、息影林泉、壮志难酬、志得意满、悲苦孤寂、旷达洒脱、羁旅之愁、思乡之苦、爱国之思、亡国之悲等
【答案示例】
洗 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反东坡洗儿诗
钱谦益
坡公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还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阅读北宋苏轼《洗儿》和清初钱谦益《反东坡洗儿诗》,试析二诗观点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两诗立意不同:苏轼《洗儿》侧面表现自己遭遇的政治上的多灾多难。钱氏翻案之作旨在揭露明末官场阿谀奉承曲线求官的风习。两诗皆用调侃幽默之语,使读者在审美中获得新奇的心理满足。
赏析诗歌,一般从意象入手,深入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这是一个合理的流程。从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看,鉴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是命题的两个基本点,扣住这两点答题也就成为成功抢分的关键。组织诗歌答案,应当记住四句话:扣住一个点,抓住两个字,记住三句话,坚持四步走。一个“点”指“问点”,弄清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两个字”指“情、景”,情景关系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因素;“三句话”指“写了什么,如何写的,有何作用”;“四步走”指默读全诗感受形象,理解意境感悟诗情,针对问点组织语言,揣摩文字誊清答案。在文字表述方面,一般按照由总到分的形式来组织文字。那种不作深思随手答题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例说
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必须涉及古代诗歌,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诗歌;而试题涉及古代诗歌也只能以“鉴赏”的名目出现,以区别于古文阅读及其他理解型题目。但是,一般所谓古代诗歌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按谢冕教授的说法,诗歌鉴赏是鉴赏者在诗作者艺术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与高考特定的环境、形式难以相容。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的、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这种考试必须有明确的、便于评阅的答案和标准。因此,高考考查的古代诗歌鉴赏,实际是“前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一般性的 理解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用谢冕教授的说法,就是“泡”——“泡”成散文、故事,“泡”成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
从同学这面看,真正的困难,也正在于一般性理解。同学们学习紧张,一般没有许多时间大量阅读古代诗歌,我们不熟悉古代的生活和文化,不熟悉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含蓄、委婉的表达,尤其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跳跃、错综的语句样式。我们不妨借鉴谢冕教授倡导的方法:“泡”,“泡”开——“不厌其烦、不怕罗嗦”地“泡”开!大凡浓缩的精品,都需要“泡”,古代诗歌也在其列吧。
但是,在惯常的语文备考中,在模拟考试中,同学们往往重视题目,忽视诗歌。因为题目上打着分数,而分数决定着同学一时的脸面荣辱,是大家的关注点、兴奋点。其实,任何题目都是为了考查解读诗歌而设置的,诗歌读懂了,一切全有了。因此,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备考中,我们特别强调“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那么,怎么理解古诗,“泡”开古诗呢?
方法仍然是“确认、整合、发散”,仍然是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关注古代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从而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泡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
这里且举一例——用上面提出的方式,“泡”开下面这首唐代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模拟一下泡开的思维过程:
幽兰露——幽暗兰草上的露水。哪里的幽兰?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幽兰。
如啼痕——好像还留有眼泪的痕迹。谁的眼泪?诗人李贺的吗,路人或拜谒者的吗?当然是苏小小的。由南齐到唐,四百年了,泪痕还没有干啊!
无物结同心——没有什么物件可以用来连接同心结。谁和谁的同心结?自然是苏小小和阮郁的同心结。
烟花不堪剪——为什么?因为烟雾笼罩的花朵,是无法剪下来编织同心结的。
草如茵,松如盖——青草像地毯一样,松树像车盖一样。哪里的草与松?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草与松。周边环境渐次清晰。
风为裳,水为佩——风做的衣裳,水做的佩玉。谁的裳与佩?自然是苏小小的。人物形象初具轮廓。
油壁车,夕相待——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幕中久久的等待。谁的油壁车?谁在等待谁?自然是苏小小在等待阮郁啊,四百年了,痴心不改,还在期待心上人前来迎娶。感情与寄托已经清晰地渗透出来。
冷翠烛,劳光彩——寒气逼压着小小的绿色蜡烛,它的光彩很难发散出去。这翠烛,可能是诗人点燃的,也可能是诗人想象的。诗歌由主体特写形象浸润开去,诗人的心境渗透出来。
西陵下,风吹雨——西陵的坟墓间,寒风吹着冷雨。诗人在凭吊沉思中,回到现实,进一步感触到周边凄苦的氛围。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 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这样我们就大致读懂了这首唐诗。唐代诗人李贺来拜谒情死的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坟墓。在墓前,诗人触发想象,描摹了一场鬼魂的婚娶——这是一场现实中被阻隔,只能在诗歌想象中展示的婚娶。诗人除了表达对墓主人无限同情,对坚贞爱情由衷赞许的感情之外,还传达出自己内心守候与凄迷的一份情愫。
既然名为“泡”,当然可以更“开”些。要“开”,就要加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只要它合理。让我们举王维《山居秋暝》为例,进一步“泡”开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雨后初晴。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岗上远眺,但见周围群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围屏。岗下,平湖如镜。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耳边忽传来潺潺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欢呼雀跃地向岗下湖中一泻而去。蓦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转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竹叶沙沙,伴着女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似是彼此应答。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扬的渔歌。歌声起处,一只只渔舟穿出湖边荷塘,徐徐驶向湖心。迎着月光,鱼贯而行,撑船人和渔舟的剪影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缓缓前移。真令人陶醉啊,人们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欣赏、享受春天的美好景色,为什么我不长期的、永久的留在这里呢?
这样的“泡”,对于提升用于作文写作的联想、想象能力,都可以说意义非凡。
正因为在古诗鉴赏的备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是只重视题目而忽视诗歌,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诗歌,淡化题目”。因为任何题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的一般性理解。有了对诗歌一般性理解,有了“泡”开的基础,回答问题只需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语言、技巧,即可实现题目要求。
一、【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1·2009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理解泡开诗歌]
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次??韵”,按照某韵写诗。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莲,花中君子。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备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题目解析]
这一道题目,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涉及到对“人”这一形象的理解。说明看法,就是谈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而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
[评分答案示例]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备考答案示例]
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描绘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带有鲜明的感***彩:既包含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也表达出自己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价值观的褒贬取舍。范成大去职归隐,姜夔也终生不仕,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姜夔造访这里,那类“不到”这里的“人”,当然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范成大将别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远这些人,这些人自然也与范成大形同陌路。
诗歌选择的意象,也别有寄托。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开天然的“绿痕”。尤其是“藕花”,从来被文人用作高洁的象征。同为南宋文学家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赞美莲花“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品性。而石湖别墅的门与众不同地恰恰开在“藕花多处”。石湖门向藕花开——姜夔别具慧眼,对别墅主人的用意心领神会,特别在结句中以此点睛。其歌颂(更准确些应该是赞许)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趋炎附势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鲜明。
二、【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2·2009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理解泡开诗歌]
军城早秋——军事要地的城池,早秋的季节。根据注释和诗句可知,“军城”应该是唐代西部的边城,诗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
昨夜秋风入汉关——秋风从昨天夜里自西北方向吹来,汉关,是一种泛指,就是诗人戍守的唐朝边隘。
朔云边月满西山——朔,北方;边,边塞;满,笼罩。随着秋风夜来,寒云冷月,笼罩边塞关山。两句写自然景色突变,寓示着环境肃杀,军情紧急。
更催飞将追骄虏——在前两句环境描摹的基础上,诗歌后两句写局势行动。飞将军,原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代指迅捷勇猛的得力将领。追骄虏,表明骄横一时的敌军已经败退。
莫遣沙场匹马还——沙场,战场;匹马,代指一兵一卒,败兵残部。诗歌末句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概,显示出诗人勇毅豪迈的卫国气概。
[译诗]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汉的关隘,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
更督催部属飞将军进军,追击骄横敌虏,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备考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由夜色、秋风、汉关、朔云、边月和西山等景物连缀构成的初秋时节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画面,寓含着边境军情紧急、局势紧张的信息,也传达出军城统帅与将士紧张与警惕的心情。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题目解析]
这一道题目所问“情怀”,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诗歌没有直抒胸臆,“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
[评分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备考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统帅,那种高度警惕,刚毅果断,胜券在握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得力将领奋力出击,显示出胸有成竹的统帅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第四句写务求全歼进犯敌军的决断,“宜将剩勇追穷寇”,显示着必胜信念和御敌卫国的战略远见。
三、【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3·20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准拟:准定。
[理解泡开诗歌]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西江月”,词牌,表明词的形式;“黄陵庙”,词题,表明词的内容;“又题阻风三峰下”,词的别题。结合注释,可知词题简括了词的背景。
张孝祥——注释,南宋初词人。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根据注释可知,时值秋日,诗人大约十天前乘船沿湘江北行,沿途好像装满了秋光。刚到洞庭湖时,风平浪静,广阔的湖面上,水光灿烂。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行至黄陵庙下,船为风浪所阻。但是诗人并没有沮丧、忧郁,而是把这种阻隔当做波神的挽留,波神为了留“我”欣赏斜阳,还特意召唤来粼粼细浪。明明是狂风巨浪,在诗人眼里,却成了粼粼细浪。这是心胸的写照,而且也不仅指自然风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明天风向转换,可以继续航行了就会更好,今天夜里就露宿在这船上又有什么关系?一种豪迈和信念,自在其中。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明明耳边惊涛骇浪咆哮,在诗人的心中笔下,却幻化成了水晶宫里演奏的《霓裳》乐曲。明天我一准登上岳阳楼,从那里再一览洞庭湖光。
[译词]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赏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题目解析]
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析”则要求分析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
[评分答案]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备考答案]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险阻的。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
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四、【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4·2009年海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理解泡开诗歌]
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词牌,表明词的形式;“代人赋”,词题,表明词的内容。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真的是代他人所写;另一种可能是假托代他人所写。无路那种情况,都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陌上,村头(同学们学过“陌上桑”),村头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透露出早春的讯息。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江南乡村充满早春特有的生机。桑叶吐芽,蚕种生化,多么和谐适时。诗人选择典型事物,两句写出早春农事。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视野由村内扩展向村外。平冈,矮矮的丘冈;细草,冈上刚刚萌生细细的青草;鸣黄犊,黄色的小牛犊在平冈细草间“哞哞”鸣叫。我们可以想象,阳光暖洋洋地笼罩着平冈细草,牛犊告别寒冷,沐浴阳光,鸣叫格外生机勃勃。一天将要过去,太阳西斜,照向带着寒意的树林;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枝桠间,暮色里,栖息的乌鸦就像墨点点在那里,特别显眼。它们作别了白天的暖意,此刻肃穆起来。诗人用国画写意的笔法,两句,选择典型形象,勾勒出早春乡间的自然风光,由晨到暮,亦声亦画,有暖有寒,正是早春特有的料峭与生机。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山,有远有近,层次分明;路,有横有斜,错落有致。青色布旗上面张出一个“酒”字,这里显见是一家小小酒馆。这两句写早春人的活动。远远近近山上,人的身影可能看不大清楚;横横斜斜路上,奔走农事的身影清晰可见。那面酒家青旗,更是让我们想起“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前六句着意描绘早春景象的基础上,词结末两句异峰突起,点评春色,吐诉胸臆:城中生长的桃花李花,正为连绵的风雨忧愁不尽;而溪边大片娇黄的荠菜花,正展示、享受着烂漫的春光。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1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2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题时首先应分析梅的自身特征: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3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4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总结】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解析(7)”一文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在高三期间好好复习,为高考做准备,大家加油。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5之一:整体理解诗歌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6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运用答题格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7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音韵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例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析」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②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描绘怎样的景象;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④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8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第五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范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高考攻坚:语文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
河北平泉一中王树德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来不及了。看过去的练习题吧。第一,先把答题的框架模式记住
第二,认真对每个框架下的东西分析,想想为什么会这么回答 第三,如果有心把各个不懂的词查查字典 第四,问老师 第五,听天由命 第六,千万不要想不开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3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这是诗歌的答题方法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八.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2012高考语文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鉴赏方法
一、鉴赏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 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议论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 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 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 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 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 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3、议论 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 坚贞品格的赞美。抒情,4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 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 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 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与抒情有关的:直抒 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 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 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 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如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作》: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 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 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 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 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 位。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 理成章。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 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 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 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
寻味。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
(二)表现手法 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 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 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总论情与景关系: 总论情与景关系:①“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 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 《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②“情”、“景”关系区别: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 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 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 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
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景(或物)、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 情景交融 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 景写乐情的写法。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 1 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 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2 ①借景抒情是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 借景抒情是 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 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 婉,余味无穷。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 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 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③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 ④以景结情 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 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 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 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 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3)、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 以乐景写哀情,3 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 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 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 今日处境的凄凉。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
3、铺排 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渲染:
4、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 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 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 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烘托:
5、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 或
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 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 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衬托:
6、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 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 《长 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 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 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化动为静:
7、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 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动静结合:
8、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 静相间,相映成趣。
9、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 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 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 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0、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工笔 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 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 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 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 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 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 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 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
14、以小见大 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 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 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铺垫: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 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 《山 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 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6、虚实: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 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 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 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 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7、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 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 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 顾作者 43 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 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 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18、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 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 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 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19、倒装:
19、倒装: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 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 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 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 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 情,早生华发”。
20、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 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 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1、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 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 于纸上。
22、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 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 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3、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 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 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 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 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 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 《蝉》 “本 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 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 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25、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 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6、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
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 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 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 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 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 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 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 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 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 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 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
4、夸张 辞手法就是夸张。如李贺的 《李凭箜篌引》 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 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 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 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 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 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6、排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 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反问,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 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对比,9、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 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 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 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 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 史思考。
10、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如于谦的《石灰吟》。
11、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中的“红杏”与听觉和视觉中的蜂蝶在花丛中起舞,嗡嗡嘤嘤的声音 沟通了,因此,用“闹”将春天的景物写活了。这里将视觉与听觉沟通的情景。
12、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 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 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 反讽,这也是双关。
13、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
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 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 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 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 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 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 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 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14、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作用:增强语言的 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 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难理解的一下两种手法: 难理解的一下两种手法: 互文,15、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 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 兼及“明月”和“关”。列锦: 15 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 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 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 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 凝炼美。② 简远美。③ 含蓄美。诗歌结构形式
(四)诗歌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 诗歌结构形式: 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 龙点睛、浑然天成等。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 一)》:“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这是皮日休《馆 娃宫怀古五绝》 的第一首。第一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正面着笔写吴王如何迷恋声色,不能自拔。第二句转到对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爬上姑苏台的情景的描写,说是“乱兵侵晓上姑苏”。前二句揭示 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然而从三、四句看,诗人不去指责吴王,却把矛头指向了越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 曲笔。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批评越王打败吴国太容易了,只靠一个西施。但仔细玩味全篇,是在说,越国只靠一个西施,怎么能够打败吴国呢?可见,打败吴国的,只能是吴王的荒淫腐败而已。这种转 换,是作者在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鉴赏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意象,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 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 趣的具体形象。就是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就是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 ②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 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 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 是意境。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 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常见的意象 意象:
(二)常见的意象: 树木类: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悲伤。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兰:高洁。牡 丹:富贵、美好。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 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雪: 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和平。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 破晓:初现希望时段。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深夜:愁思怀旧。
8、场景类: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 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日月类: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 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 追慕古人、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常见意象所含意义: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芳草: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之音。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顠零之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莲: 喻高洁,或表达爱情。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桑榆:比喻垂老之年。成熟的梅子:少女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了解意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因为这些意象虽然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但 它付托的思想感情,传承至今,一以贯之,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感,所以,解读它,可以更准确地理 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作者早期在画上的题诗,是我国绘画 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画上画的是鹰,真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诗作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 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 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 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 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画 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不愧为托物言志之杰作。
(三)意境的把握 意境的把握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
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听张立本女吟》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 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 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 少女徘徊的身影。写出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1、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 像思维。抓住意象,2、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鉴赏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 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 彩的秋郊夕阳图。
2、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 的情怀。
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 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古人习惯托 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 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诗 言志,歌咏言。”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东溪》 如:《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 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 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情景交融)(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 析即可。(一)明确主旨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 主旨: 1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 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 思 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 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2、思想情感 :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思想 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 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 情感 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 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 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 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 “喜”、“愁”、“忧”、“愤”、“怅”、“哀”等词。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
3、答题模式: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 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等。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 主旨的类型:
(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 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
1、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咏史诗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它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是两者的
有机统 一。它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古代咏史诗歌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1、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仰慕,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2、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3、对历史兴亡的评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4、对统治阶级的愤怒与不满。
2、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 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 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 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3、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4、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 《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 月,万户捣衣声)
5、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送别诗 送别诗)
6、长亭送别 送别诗)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 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想象别后的思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搞懂常指的“作用”范围: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 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 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 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7、写景诗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归隐 生活的向往。
2、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
3、对青春、年华流逝的苦闷。
4、表现羁旅之愁,乡国之思。
5、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志向,或表达自己的品质。
8、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 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 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 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 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当然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 传诵的《逢入京使》。
1、表现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渴望建功立业。
2、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4、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愤怒。
9、闺怨诗 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1 抒发对出征在外或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2 表现宫中妇女长期与世隔绝的哀愁和幽恨,表现出诗人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关切和同情。3 反战,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家人得以团聚。4 对封建社会被遗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10、10、咏物
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爱情诗 一般来说,爱情诗很少直接抒情,诗人常常采用比喻、借代手法来抒发情感,赋比兴手法最为常 见,借景抒情也很常见。
1、表达对爱人的无限相思。
2、抒发热恋的甜蜜或者失恋的痛苦。
3、抒发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
4、对婚姻的深刻反思。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悲凄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四、鉴赏创作风格
(一)常见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常见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 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 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 自然、委婉含蓄、慷慨悲壮、哀怨凄婉、雄浑奔放、绮丽香艳、清新自然、瑰丽奇特、清新飘逸、沉 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1、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李清照:清新自然(早期)、哀婉悲凉(后期)(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从辞色把握风格:
2、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①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②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 约)、庄谐(严整、幽默)等;③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褒贬在第三点“从褒贬辨别倾向”中已经做出阐述,冷暖 将在下面第五点“从冷暖体味悲喜”中做出阐述。要把握风格,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 彩。如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小诗描绘初 冬时节山中景色。但作者主要用白描,全诗不见雕凿之气,又注重调配色彩,如用“红、翠”等词语,辞色既有“显”的一面。又有“文”的一面。风格清新而不失俊逸、绚丽。所以,虽然写的是初冬之 景,却不带任何清冷虚无色彩,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很健康。
(二)常见的语言特点: 常见的语言特点: 朴素:
1、朴素: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绮丽:
2、绮丽:绮错、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3、直白与含蓄 直白: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含蓄:委婉、蕴藉、精炼、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4、沉郁与豪迈 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 :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 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冲淡:
5、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 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 ”()“空 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 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 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 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 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 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 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旷达:
6、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 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 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 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 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 动中得到永恒; 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 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 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 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 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 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 场的心理超脱。工丽:
7、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 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直率:
8、直率: 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委婉(含蓄)
9、委婉(含蓄): 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 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 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自然:
10、自然: 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 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 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11、清幽:
11、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12 洗练: 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 “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 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 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省净、洗净,字法句法的运用之妙使人深咏不尽,是洗练风格典范之作。
13、沉郁:
13、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 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14、形象生动:
14、形象生动: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景象。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其他还有:粗犷豪放、缠绵哀怨、悲怆幽怨、对偶、用典、排比、回环往复、错落有致等
15、清新:
15、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清新自然。
16、明快:
16、明快: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17、含蓄:
17、含蓄:主要指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相关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
18、朴素:
18、朴素:主要指语言朴实无华。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 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相关术语:朴实无华、平实质朴、冲淡自然、多用口语。
19、华丽:
19、华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诡。20、此外还有: 20、此外还有:沉郁顿挫、朦胧隐晦、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三)、诗歌的语言特色炼字: 诗歌的语言特色炼字: 炼字 诗歌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练的语言,它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特别注重音 韵节律。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正确理解诗歌的字句,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炼字(2)炼句(3)节奏(4)韵律? 诗歌的炼字特点:形象性:发挥联想和想象借意象表情达意。概括性,语言浓缩 内容跳跃。抒情 性:抒情是诗歌核心,抒情有直接间接。音乐性,讲究押韵平仄格式
1、诗歌语言的弹性美,在中国古代诗歌还表现为对语言的变形: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 分等等。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 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①改变词性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2)宾语前置(3)主、宾换位(4)定语的位置(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2、值得注意的字词 动词: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关乎意境情 感)
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 江南》孔尚任)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 心。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 心痛苦。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修饰语: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情景交融的关键)例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 例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例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特殊词: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 叠词: a.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b.拟声词 拟声词: b.拟声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 c.表颜色的词:作谓语用,作定语用,作主语或宾语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 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
由点 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d.数量词 数量词: d.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 《小园赋》 中的“一 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e.虚词: e.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虚词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 为减色。④、要关注形容词 例如:《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思乡主题更加鲜明 举例:
3、举例: 木兰花》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 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 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 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 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代有人认为“着一同字,而境界全出”,用得极妙;但也有人认为,“得”不是好字,也不是 好事,写良辰美景而用这么一个字,实在没有道理,因此如考生认为“闹”字用得无理,只要言之成 旦,且文字通顺,也可酌情给分。
(四)答题基本步骤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第二、①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③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 象等。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分)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铿然”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第二步:有无表达技巧的运用? 衬托了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或者答: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对比 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 联系前文,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五、诗歌中的形象分析
(一)、、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古诗的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是意象,一是诗歌中的人物典型。主 要是意象。《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 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 途”。掌握诗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掌握诗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例: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开朗外向、热情大方,又略显娇羞的少女形象 掌握鉴赏角度,明确答题步骤。
3、掌握鉴赏角度,明确答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步骤 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 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 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过去与现状对比。“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 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理想与现实对比。(步骤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 国热情。《马诗》(李 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环境烘托)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肖像、动作)注释:金络脑:金络头,贵重的鞍具。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1)(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4、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 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 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 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示儿》 《十 如、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 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爱恨情长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 艺术形象。从细节解读形象:诗词中很难像记叙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展开描写,多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如李端的 《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 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 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而 “北风吹罗带”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 下花影,拂之不去。诗歌全用素描手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 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步骤 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 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 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无处卖”“闲抛闲掷”表现其怀才不遇。但“独立”“啸”又表现出了一 派孤傲狂放的气概;(步骤 3)诗人借此既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也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2、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 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 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步骤 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 形象。(步骤 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步骤 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 簶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 树书。注:①襜(chān):短衣。②娖(chuò):整理。③银胡簶(lù):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④金仆 姑:箭。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步骤 1)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 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 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步骤 2)通过鲜明的 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步骤 3)鉴赏诗歌的景((二)、鉴赏诗歌的景(事)物形象
1、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 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景物形象一般有:
2、景物形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
3、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事)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 剖析作者思想。
4、剖析作者思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 声悲哀。(2)第二联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鉴赏意境形象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鉴赏意境形象提问方式: 诗歌描绘了什么样(怎么样)的意境?诗歌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 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诗歌是如何描绘画面的? 诗歌史如何营造意境的?请赏析诗歌的画面美。诗歌是怎么写景的? 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 诗歌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如:《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 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 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 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 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 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六、词句作用有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1)、某句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从诗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及其表达效果或者诗句中蕴含的深奥哲理两个角度考虑。问: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诗倍受称道? 这两句诗以水喻愁,运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愁的迷漫、深沉、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 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2)某句诗的作用? 根据诗句的位置判断所起作用(如渲染气氛、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诗眼等等);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 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七、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区分 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区分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体裁分类 3.诗歌体裁分类
1、诗歌可分为古诗(广义)和现代诗。
2、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广义的古诗还包括词和曲。
3、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1)、古体诗:句数,字数,押韵,转韵。(时间划分在唐代以前的诗歌为古体诗歌))、古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 ① 古体诗,包括 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 →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四言、五言、四言、五言、杂言)杂言)(2)、近体诗)、近体诗:句数,字数,押韵。(律诗、绝句)近体诗 A:律诗:首、颔、颈、尾四联,对仗,押韵。(五言、七言:共 8 句(每首限定八句,:律诗 五言、五言 七言: 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绝句:双句押韵,不要求对仗。(五言、七言:共 4 句)、绝句 五言、五言 七言:(3)、词:(词牌、题目)牌有定句,句有定数。)、词(4)、曲:(曲牌、题目)散曲和套曲,杂剧、传奇。)、曲 4.诗歌的题材分类 . 按题材可分: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山水诗(代表人王维)边塞诗(代表人岑参)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 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 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④从时间上可分 5.诗歌的四个特点: .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6.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7.词: .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 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词牌: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
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⑥分类: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最长不过 240 字。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 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附:诗古词鉴赏十读法
一、读题目 做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2006·湖 北·14)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2006 年·福建·10)李商隐《端居》(注:①端居:闲居。)告诉读 者诗作内容是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2004 全国Ⅱ·16)张籍《秋思》则写诗人在秋天对家乡亲人 的深切思念。(2004·北京·12~13)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读 好诗题,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二、读作者 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 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如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2004·浙江·16)《菩萨蛮》,(2005·福建·10)《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4·天津·16)《听蜀僧弹琴》,(2002·全国·17)《春夜洛城闻笛》】,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代表王维,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 却艰辛”的诗歌风格为王安石所激赏的中唐著名诗人张籍,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在当 时称最的王湾,以及标新立异,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沉痛的晚唐诗人陆龟蒙,还有花间词派代表欧阳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因词中名句“红 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等等。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 创作特色。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 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 诗作。例如:(2006·北京·12)陶渊明《移居》第(2)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 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抓住陶诗的特点及其一贯的思想主 题,结合诗中具体诗句,明了作者情感,那么这里田居生活的乐趣也就不难表达了。读背景(注释)
三、读背景(注释)对于高考中的诗作背景,我们不易把握,这里的读背景也即读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例如:(2006·辽宁·16)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点明了作诗时期,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被贬黄州,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 名“东坡”的诗,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读诗从背景着手,便于把握作者情感,作品内容主旨。另外补充一点,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如:(2006·北 京·12)(2)第 问中明确指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2006·天津·16)”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中的“边塞景象”,这些都是我们易于把握,有助 于我们答题的重要信息。读体裁(题材)
四、读体裁(题材)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弄清诗歌的体裁,我们可以 更好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讽喻诗,是嘲讽和揭露落后或丑恶现象的诗歌,它直接表现诗人鄙视、轻蔑和嘲弄的感情态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手法上,或借用比兴,将嘲讽和讽刺的现象具体为诗的形象,给以辛 辣的讽刺,或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用漫画式的手法加以渲染。讽刺诗的要求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引导读者认清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田园诗。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主要描写美好的田园景色和悠闲的村庄生活,如 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对田园生活的出色描写,被称为田园诗人。其他如南齐谢眺,唐代孟浩然、王维等。田园诗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有的还表现了不满现实的愤 怒情绪,有的讴歌农村生活的恬静,但有的也流露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山水诗。以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歌。它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现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往 往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有的还能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山水诗并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往往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种情绪,也就是说往往是借景抒情的。不管以 描写山色水光闻名的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还是其他诗人的,往往如此。如:孟浩然《宿 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庐山瀑布》、张继《枫桥夜泊》。不同的山水诗里蕴含着不 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同的格调。哲理诗。表现诗人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 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诗句之中。如:苏轼《题西林壁》、陈毅《冬夜来咏青松》。
五、读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 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2004·福建·16)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这里对诗的意境作了简要分析,这种意境主要是通过凉床、月影、梧
桐等意象表现出来的。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 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 鸟表达离愁别绪,梧桐、杜鹃鸟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则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六、读内容 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 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诗作的 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例如:(2006·全国卷Ⅰ·12)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从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骰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诗人以游戏的笔调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 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溶于言表。后两联写了作者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弄清这些 内容就不难回答问题了。
七、读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是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风格有关。如李白诗自然,王维诗清新,陶渊明的诗 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例如:(2005·全国卷Ⅱ·12)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2)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案)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诗作的典型风格。)读手法。
八、读手法。古典诗词中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在《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要求之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 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 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 法含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如:(2006·福建·10)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故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 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 了悲愁、孤寂的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在读手法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名词术语。
九、读情感 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要从诗词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2006·全国卷Ⅱ·12)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读主题(思想内容)
十、读主题(思想内容)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忧国伤时主题,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民 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主题,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 痛苦,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悲苦。另外还有生活杂感,主要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一般来说我们将这十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鉴赏古典诗词。诗歌鉴赏的 诗歌鉴赏的方法 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调动想象,领略意境4 抓关键词,推敲语言5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2、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3、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4、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5、反复诵读,品味韵律6 直抒胸臆,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6、直抒胸臆,发掘内涵
7、整体感知,鉴赏手法
一、鉴赏语言 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 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 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 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 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 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 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
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 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 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 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 言体现的音乐美。抓关键词,推敲语言.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 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 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 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 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 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 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捕捉意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 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 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 趣的具体形象。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 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 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 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 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 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 清楚的了。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 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 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 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 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 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调动想象,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 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 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 掌握以上这些术语。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 “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 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 高洁品格的象征; “月亮”代表思乡之情; “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 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 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 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 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 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 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 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比喻象征,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 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 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互文、反复、排比、双关、列 锦等。现手法:
2、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 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 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 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 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 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