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了解按游览路线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和“内洞”是全文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内洞”景观特点。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
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甸──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叶圣陶。
3、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4、逐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读课题)。
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了。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二、学习课文
1、学习二、三段:
⑴ 默读,画出沿途景物。
⑵ 看到文中景物描写,你想说什么?
⑶ 有感情读2、3段。
2、学习第五段:
⑴ 过渡语:
山上景色美,双龙洞呢?读课文,看我们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⑵ 很多同学对“孔隙”和“内洞”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两处,看孔隙。
⑶ 课前,不少同学查阅了双龙洞资料,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孔隙什么样?(学生简介)
⑷ 如欲观赏内洞美景,唯有平卧小船、擦崖逆水而入,这种游览方式堪称一绝,我们也去感受一番!
⑸ 自由读,结合语句谈谈游览孔隙后给你留下的感受。
个人学习后,小组内互相补充。
⑹ 汇报:
窄小 船小
低矮 行船方式
乘船姿势
乘船感觉
⑺ 看过孔隙光盘。
3、学习6~8段:
⑴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我们看到了什么?结合文中语句谈感受。
⑵ 汇报:
① 看到黑、大,洞顶的双龙和各种石钟乳和石笋。
② 读中感悟,双龙、石钟乳、石笋的美和奇特。
知道双龙洞洞名的来历。
③ 师生展示石钟乳图片,加深体会。
4、学习第4段:
⑴ 过渡语:
学完内洞,咱们再来看看外洞和洞口,请你们自学。
读一读课文,看看外洞和洞口有什么特点?
⑵ 自学汇报:
洞口 宽 外洞 高 大
三、了解过渡句作用
1、学完双龙洞,作者介绍的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作者不先写这儿?这样重点不就更突出了吗?
(游记要按游览顺序来写)
2、指板书,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
3、把文中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找出来。
4、请你们按顺序读读,体会它们的作用。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内天然形成的景观令人惊叹,其实,我们国家还有不少自然形成的奇异景观,介绍你知道的景观。
五、作业
搜集祖国奇异景观资料,两周后办图片展览。
第 三 课 时
1、检查朗读。
2、检查字词情况。
3、处理课后练习,指导仿写。
第二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导学案
一、我来了解一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二、我能将本课的词语自己写会。
浙江 簇拥 呈现 色彩明艳
溪流 山势 仿佛
孔隙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石钟乳
价值 源头
三、我要认真地读课文,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课文按照()的顺序依次写了()→()→()→()→()→()的情况。
2、金华的双龙洞的路上景色特点是明艳,外洞的特点是(),内洞的特点是(),连结外洞和内洞的是孔隙,它的特点是()。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六、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沿途风光→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第三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
这一课,我备课的重点是会分段、分层和过渡段。
知道了教学的重点,就努力实现教学重点目标的有效达成。
怎么办?先从体裁入手。
我讲课文,说过题目,比说体裁的。学生在第一节的课程纲要分享课上也知道了每一课的体裁,所以,学生知道这一课的体裁是“游记”。具体什么是“游记”,我想学生也只是知道“游玩时记下的”之类的肤浅认识。
我说,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和散文一样,是特殊的记叙文。有着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你是怎么理解“形散神不散的”,我问。
一学生说,写得很随意,但中心不随意。
我说,就像一个人穿衣打扮很随意,看似不讲究,但他的穿衣风格却是当季潮流主题典型。
有学生点了点头。
请同学们浏览文本,找一找作者叶圣陶一路走来,经过了哪些地方。
学生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我问,会不会结合着这五处地点,把课文分一分段。
学生分了六段。
继续讲课,说过渡句。
我问,每一段与每一段是怎么自然衔接起来的。
我重点指导一处——……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
学生说过渡句。
顺利成章,教给学生写作学会正确使用过渡句。
最后将重点段“孔隙”。结合文段概括段意,结合段意来分层。
时间很紧凑,下课铃声响起,课也结束了。
给学生留下的遗憾是文章的.语言没有细说。那就把课后的第2题交给学生去完成吧。
还有“移步换景”的写法和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画一画游览图,学生就会明白。
写景文教学,能把握文章的三个重点:一是结构,二是语言,三是特点。
当然,在学生能够在你的指导下学会写景文阅读方法之后,就要指引学生细致学习的方向。比如,如何分段,如何分层,如何找过渡句,如何找优美语句,如何分析课文,如何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有意识练习,并循序渐进,相信学生都会在语文的世界找到那个“形散神不散”的那个自己。
而你的教学看似很随意,其实却是很有意,很用心,很诗意。
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爱上理智的语文,优雅的语文,而后在语文的世界里历练自己,成为一个理智而优雅的少年。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3
【案例描述】
师:学完本课,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师:(惊讶、赞叹)真勇敢,敢否认大作家!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能解答吗?
(学生呈思考状态)
师:有答案了吗?
(教室安静)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读读书,动笔画画游览线路图,再议一议,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书声朗朗,议论声四起,课室异常活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点)
师:(幽默微笑)现在可以将“研究成果”公布吗?
生:我们认为叶圣陶爷爷确实写错了,他游览时是由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这样一直往前走,所以泉水应该一直在右边流出来,不会到左边去。
(部分学生赞同)
师:请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生: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叶圣陶爷爷没写错,因为“泉水从右边往外流”是在在洞口看到的情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是在在外洞看到的情景;最后写“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又是在内洞看到的情景,因为观察地点变了,所以泉水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师笑而不答,学生凝神)
师:请你们小组也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师:现在发现两副画最大的区别在哪呢?
生:两副画中孔隙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左边。
师:观察很仔细,真不错!
生:孔隙的位置应该在左边,因为书上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
(师微笑点头,学生恍然大悟)
师:他们读书真认真。现在明白了吗?叶圣陶爷爷原来──
生:(齐答)没有错!
生:老师,我们小组画图的方法跟前两组不同,我们是用逆推法画图。
(学生议论纷纷,生画图并解说,先找到溪流的'源头,再从内洞到孔隙到外洞到洞口)
师:(情不自禁)真聪明,居然会逆向思维!
生: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叶圣陶爷爷没有错!
(生愕然,师惊喜)
生:我们用演示法演示。
(生用书、笔等实物表示外洞、内洞、溪流并配以讲解)
师:很有创意!
(师颔首点头)
师:同学们,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这样:
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探索,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4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5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鉴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同于2课抓住某种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读起来顺口,自然流畅,因此,只要在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学习。引导学生用“选读”或“跳读”的方式,抓住重点字词,用“总—分—总”的方法去归纳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本文语言朴素,真实可感,于是我在课前孕育了写作,为学习新课作铺垫,“温故而知新”。
首先“以旧促新”。
课前,我将学生带出了校园,去参观了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出发前,我初步为去参观的目的地理了一条简单的线路图,“出发时间心情—一路所见所闻—目换地(乐和家园)。”引导学生抓住“乐和家园”的房屋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乐和家园”的建设规划图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记录,然后进行写作,在评讲学生习作时,进行适当的写作特点的渗透。新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法去对比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着笔,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画重点字词,我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收获,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很快有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宽)——外洞(大)——孔隙(险)——内洞(奇)。我并进一步的出示要求“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作了较难的'阅读要求:作者所看到的与所描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着笔的目的,也就是写作目的,其实每位作者动笔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种思想感情。则“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里,我又阐述了一般记叙文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模式。(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认为学语文,就得学会欣赏,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感觉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快乐!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腾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现一种无穷无尽的自然风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乐。
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叶老的着笔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我们一起迎着溪流,闻着花香来到神奇的双龙洞。(由看到——体验——热爱)。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如闻似见的感觉,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一字一词一句”读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记叙游览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由此小结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设问,假设等句式和说明,比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要会用。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顺序是关键。有了顺序才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会使事物的条理记叙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记的文理线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章结尾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综合拓展也重要。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衔接。比如:叶圣陶名言,每学一篇课文后进行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些亮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然后实践训练。如“春游”“秋游”……
说实话,本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我说的是头头是道,也条条有理,但学生的感觉似雾里看花。从作业上看,基础还是过关的,习作不好,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语言上“机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题,根本就不会抓住事物写具体。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过分地去强调了写作的特点,特别的要求,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打不开思路,也敞不开心菲,连成绩好的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强牵附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则“滔滔江水也是付之东流。”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游览路上的见闻,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个重点句子,考试中出现频率也是最多。
它难懂的地方在于体会“宽窄缓急”“变换调子”。我先从“变换调子”入手,让学生说说音乐中的调子有哪些,试着唱出来。再读这句话,想象溪流的调子会有哪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模拟流水声。接着问“为什么会流水声会出现不同的调子”,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前面的.课文,学生就会联想到山势的变化,使溪流出现不同的声音。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部分课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我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这篇课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这个地方都是个难点,今天这个处理方法让我感觉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
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
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
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结构严谨,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不仅课前读通、读懂文本,而且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9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
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
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想、所感的经历。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洞口壮观、外洞宽敞;再写孔隙的狭长;最后写内洞的奇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也感染着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一、抓实朗读,促理解。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的读书要求只有一个: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达到第一个要求;再读课文我提出两个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游路线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
(二)、自由朗读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分清详略,在相应处批注上自己的读书体会,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配合学习,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内化了知识。
二、体验、想象调动兴趣。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在体验孔隙小的时候,同桌两个人身体挨紧闭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卧状,想象着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了解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积累。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1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学设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实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一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一一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
教学效果: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2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上伊始,我让同学们自读,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上,我鼓励学生采用图示法理清的思路,联系平时的.习作,谈谈按游览顺序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到了写这类时,得做到游览的顺序清晰,景点的介绍有详有略,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等等。再回到,依次寻找相应的方面。当学生把游览顺序用图示法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一篇的脉络就明晰了。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在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如此神奇的景象,你能用优美的或有趣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把双龙洞介绍给更多的人吗?”学生兴致高昂,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想象和创作。在这一个写的训练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对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字的运用能力。
从本的学习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从学生上交的小练笔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同学不会运用知识,他们的学习状态仍然停留在本上,不会把从本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作创作中去。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4
《记金华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本课是以读中感悟教学为核心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感悟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朗读感悟的机会。
自以为教学成功的几点有:
1、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年级学生对写景文章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比如,在教学孔隙这一段时,孩子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两句感受到的是孔隙很窄又很险。我珍视学生这种感受,同时结合人们对走夜路的恐惧心理告诉孩子们著者的这种感受正是由于“眼前昏暗了”引起的,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我认为这就是自己教学成功的体现。其实教学初,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于是在教学“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我特意让学生思考:盆栽的杜鹃有人精心照看怎么会比不上山上开的映山红呢?经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盆栽杜鹃的娇气,山上映山红的不畏风雨。我问孩子们:“你们愿做杜鹃还是映山红呢?”孩子们都是纯真可爱的,都高声回答说要做映山红。我接着让孩子们读这句话,要读得“有精神”,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就是孩子,可塑性是特别强的。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总写了路上风光的美丽。我先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反复朗读这个句子,然后让他们描诉自己所联想到的,孩子们都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词语库去说自己的感受。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说外洞很大的,到底怎么大呢?我让学生想像:若是在我们教室聚集100人开会会怎样?200人呢?孩子们顿时恍然:这洞真大呀,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读这句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大得多”,然后让他们弄清“一进房子”有多大,通过比较和联想,学生都觉得双龙洞真神奇呀,大自然真伟大!
3、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读和悟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先读后悟,悟后再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很快背熟了“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等句子。孔隙一段教学我引导学生先读懂每句话写了什么,再思考句子与句子的内在联系,教孩子边想句意边分层背诵。孩子们思维活跃,背得很快。
教学后,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还是有过于随意不够严谨这个缺点,也许是自己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吧。认真研读教材,不凭经验随意教学,还有,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切记被学生牵着鼻子跑,课堂要紧紧驾驭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最大的有效度,不至于浪费过多的教学时间。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为我参加工作时它就有。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基本设计环节是(一)课前三分钟了解作者;(二)让学生在文中找表明游览顺序的词来达到理清课文脉络的目的;(三)学写生字“蜿蜒”;(四)学习“孔隙”部分;(五)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
1.加强重点字指导与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虽是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但中年级依然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与低年段相比,我的识字教学教的少、扶放多,进一步加强词语教学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减少用词不当的情况出现。教学“蜿蜒”一词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蜿”容易加一点,“蜒”里面“正”最后一笔是竖折,经过强调学生都能正确书写。然后我出示第四课和《长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结合“蜿蜒的长城”的图片来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孩子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孩子们在学习第四课时我就教给了他们理清游览顺序的方法,本以为会很快找到游程路线,可事实证明孩子们第二次接触还不是很熟练的。
3.抓重点段落学习。
作者过孔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4.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1)借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我通过对比句子让学生体会、感受小船的小。
(2)学习“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从而掌握识字规律。
(3)品味过孔隙的“感觉”,让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我采用了情境创设,让学生的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时我有什么感受?“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6.读写结合训练
每届学生在写“我的'校园”或“我的教室”时,只是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但写出来的文章都显得干巴巴的。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们的文章只写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却缺乏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也就是没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为了让孩子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我们对人的感觉的词语,孩子们用的还可以。如果时间再充足一些,让孩子们进行充分地自我感觉,教室里的事物就会更加地生动。后来我看了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觉融了进来,虽然是初次接触,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之后的一点点变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一些遗憾,我会继续在课堂上下功夫,在孩子们的写作上多琢磨,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优秀。
第四篇:记金华双龙洞说课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2)说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说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法:
1、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检查、精读感悟、展开想象、当小导游、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课一开始,我先用课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再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及“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适时出示课件: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突兀森郁。”我会随即出示课件“突兀森郁”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学生再通过观看洞口的图片,感悟词义,这种教学方法比老师以词解词要高明得多。
教学外洞的特点时,我会问学生:“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后,我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我让学生观看外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就有多大了然于心。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我会问学生:“我们是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课件:小船很小,用绳子拉船进出孔隙。(结合图片)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窄、矮、险。
教学内洞的特点时,我会问学生:“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观看内洞的图片,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知内洞的黑、奇、大。(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这个环节我会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我再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然后我再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引导学生踊跃发言。
(设计意图: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这样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四)、录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我先播放一段录像,然后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双龙洞,台下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我会引导学生把对双龙风景区更多的了解也给大家讲讲,同学们会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我就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我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学生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第五篇: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沧州市肃宁县河北乡希望小学
宋明鉴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3、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4、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游词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那些城市呢?或者去过哪些景点呢?
生:我去过武汉。登上了黄鹤楼,观赏了美丽的风景......生:我去过北京。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故宫,一起攀爬了万里长城.......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浙江探寻一处美丽景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
去年,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叶老先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对爬山虎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现在我们一起跟随叶老先生去探寻双龙洞别样的美。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理解课题。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写日记,用来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呢?
生:记录。
师:恩,记录过程。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游记文章,记录 游览过程。
三、通读全文,找寻游踪。
1.师:请同学们通读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并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示意图。
(学生商讨画图并分享)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品读交流,理解深化。品赏路上见闻。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重点分析语句: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溪声变换,说明山势蜿蜒曲折)-学会造句
3.组团游览外洞和内洞(小组教学)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同桌组团“游览”(1)找出外洞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从外洞到内洞的?(体会设问句)通过方式-拉船
(3)孔隙有什么特点?-矮、窄、险(进行画图批注-我的感觉)
(4)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内洞景物和它的特点?(景物:黄龙、青龙。景物特点:颜色变化多端;形态各异)
4.整合过渡句,整理游览示意图。
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游览顺序。整理示意图,“导游讲解”进行班级分享。(人人争当“小导游”)
四、总结全文,体会游记文章写作特点。
今天,我们跟随叶老先生上路,一路游览,观看了外洞情形,感受了孔隙特点,欣赏了内洞美景,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景象。这就是一篇完整的游记文章。
五、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欣赏叶老的《记金华的两个双龙洞》,继续深入了解岩洞的奇异,感悟游记的写作手法。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
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