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做自己的心理奴隶美文摘抄
行走职场,你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心理奴隶”。所谓“心理奴隶”,实际上是在形容一些职场人被某种死板认知或理念束缚后困顿不安的生存方式。他们背负着各式各样的精神负担,然后将自己陷入条条框框中举步维艰又茫然无措。只有摆脱这些精神枷锁,你才能获得职场上如鱼得水的自由。
“心理奴隶”闯关记:
“别人怎么想”不重要
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了身边多位朋友,因为这场浩劫被裁员后的小王成了彻底被“别人怎么想”俘获的心理奴隶。跳槽到现在这家公司后她经常会为昨天在餐厅就餐恰巧跟领导做到一张桌子别人是否会认为自己在拉关系、打小报告;今天穿这件时尚一些的衣服是否被同事认为卖弄;明天为了尽早完成任务自愿加会儿班是否被大家认为表现给领导看;后天的部门会议上大胆发言会被领导认为不知深浅,自不量力等莫名的思绪困扰,太多的别人的看法让她每天在单位里谨言慎行,工作环境死气沉沉。眼见工作局面无法打开她异常得烦闷。
对策:
在心理学上,当敏感个体严重被环境因素左右时,往往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当事人的自信心建立主要依托于“外界肯定”的幼儿模式,而不是基于“自身认可”的成人模式。改善的根本方法是建立起内在的自信心。
第一步就是先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发现自己“优于别人”的价值,比如“我比某某更会砍价”、“这个报告我交得比某某早,我比他更有效率”、“下雨天我包里有伞,我更有先见之明”……第二步则是要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地做一些生活中的小决定,比如“今天心情好,穿件粉色的上衣”、“明天下午要去逛街,索性今天加班多干一点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可以帮助你将行为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完成任务”的根本宗旨上来,从而一点点摆脱“别人”的掌控与束缚。
“我肯定不行”是魔咒
出身农村的凤凰女小雅一直很自卑,从上大学到如今进入职场五六年她不明白为什么周围的人都那么乐观,就连做错了事也能“阿Q”一下,而自己总是想着“我肯定不行”这5个字:比如: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资金链出现问题为了扭转局面,领导决定集策群力面向全公司征集有效方案,同事们都认为这是保住职位的好机会,一个个跃跃欲试,只有小雅无动于衷,她觉得这个报告就算写完了领导也一定不在意;新方案我肯定不适应;我干得再卖命也没人会表扬……
对策:
像小雅这样的心理奴隶通常会认为自己缺乏机遇、缺乏赏识,以至于会“注定的”一事无成。本身定位过于消极,会使当事人由于缺乏对于“成功”的期待而倍加恐惧失败,从而在自怨自怜中无法竭尽全力,甚至拒绝努力。
挣脱这种消极枷锁的方法是培养出积极的思考方式。打消消极预期的方法就是将一件事拆分成具有若干步骤的“小事”,并且将这个过程落实成文字。比如你面临一个“提交各人企划”的任务,则可以在纸上写出如下步骤:“收集信息——明确思路——确定基本框架——下班后找到空闲时间——撰写——修改——递交——等待反馈”。然后在任务的具体进行中,完成一步就在纸上划掉一步。这种“大变小”的处理方式会使你很容易把握未来方向。
“恐惧感”不可怕
只要是没得着好结果的事情,文慧都能从中吸取到“教训”并且铭记于心:“上次参与的改革企划收效不好,今后再也不效法了”、“昨天开会主动发言,结果被领导说想法片面,以后再也不吱声了”、“提交的方案完全不被采纳,以后再也不操心了。”……时间越长,“不能做”的事情就越多。
对策:
当“对于失败的恐惧”大于“对于成功的需求”时,人就会因为过多顾忌“感全性”和“稳妥性”而逐渐丧失冒险精神及创造力,并通常在作为上平庸无奇。这种“怕处很多”的心理奴隶,需要及时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担心害怕?而究竟又在具体担心害怕些什么东西?在找到了明确的心理症结后,应当尽量把握“相似但刺激较弱”的其他机会努力攻克症结。
比如文慧因为曾经被领导指出“想法片面”而不敢再在会议上主动发言。那么应当明确她需要强化的东西就是“发言”。她可以先尝试在同事之间的日常工作讨论中主动发表看法,因为即使遭遇到不同意见也没有“上级否定下级”的尴尬与灰心,并且要尝试寻求有利依据维护自己的想法,不轻易苟同;等到她切实具备与人辩论的勇气后,就不再惧怕别人的质疑了,同时也具备了较为缜密的思维方式,进而可以重新尝试在领导面前表达主张。
“为时已晚”不可信
在艾米看来,自己错过了太多有意义的事情:26岁为什么没有进修在职硕士呢?29岁为什么没有辞职生孩子呢?30岁为什么没有竞聘部门经理呢?……如果世上真的有人卖“后悔药”,她一定第一个跑去买。
对策:
“爱后悔”是艾米这样的心理奴隶最显著的特征。他们经常由于职业预期与职业理想不能变为现实,而又在事后“追悔不已”的心态下悲观绝望。他们习惯将事情视为“当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些容易后悔的人,可以考虑尝试心理学上的“3栏技术法”来缓解一味消极的悲观情绪。首先找一张白纸划分为3栏,分别命名为“后悔的事”、“思维误区”和“合理反应”。首先在第一栏中将自己认为后悔或错过的事详细充分地写出来,尽情宣泄情绪;然后在第二栏中与自己所写的内容逐一进行辩论,并将所有盲目的后悔与绝望逐一批判;而后在第三栏中总结出自己与该事件相关的现有资源,认真思考怎样利用这些资源尽量使现实得以最大程度的挽回,并将各项打算与计划按步骤写清。这种方法会帮助你在将笼统“后悔”落到实处的同时也看清自己现存的优势,并暗示你积极应对。
第二篇:别漏掉自己的美文摘抄
有位好友,每次和我见面,总是一脸羡慕地说:“你每天不用挤公交上下班,坐在家里就把钱挣了,真是太幸福了!”我刚想说做自由撰稿人的不易,话还未说出口,她已略带酸楚地悲叹:“我要是能写就好了,就可以过你这样的生活!”
她还羡慕楼下开小吃店的小夫妻,自己当老板,没有约束,完全不曾看到,人家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忙碌,连生病都没有时间休息。每次去吃早点,她总是神情复杂地说:“不用看人脸色,每月还赚这么多钱,真是太幸福了,真想也辞职开家小吃店!”
某天,一位邻居对她说:“真羡慕你,有份轻松的工作,还有个美满家庭,好幸福啊!”她一时不知所措,这些年,她满眼看到都是别人的幸福,独独把自己给漏掉了,完全没有看到,其实自己也拥有一份平淡安详的幸福生活。
前几日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席间,一位女同学为了证明自己对昔日同窗一直关注,她如数家珍地开始一一点评:
小荷这个人说话太直,都不懂得拐弯,这样很容易得罪人的,以后一定要注意,否则,人际关系会处理得很糟糕。
小杜太油腔滑调,给人不诚实的感觉,虽然人很好,但就是让人感觉不可信任。要收敛,少说话,说真诚的话。
虽然她的点评有些毒舌,但真的很精准,大家都被吸引,听得津津有味。有人起哄:“也点评一下你自己吧。”她却连连摆手,很认真地说:“我没有缺点啊。”
这句话立即引起一片嘘声,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的缺点就是话太多,而且不分场合,很多时候难免喧宾夺主。她知道所有人的缺点,也知道应该如何避免,但她偏偏把自己给漏掉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看到别人的好,也看到别人的坏,却偏偏把自己给漏掉了。于是,我们不断地羡慕别人,或者不断地批评别人,却不知道,其实,我们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我们就会耐心地改掉缺点,真心地享受生活,心平气和地让自己越来越完美,让生活越来越幸福。
第三篇:别和现实做交易美文摘抄
什么是理想?我的看法是:当遇到困难、无解的时候,理想是一个GPS,是一个生活当中的导航,是当什么都不清楚的时候,你知道该去哪儿。
几年前,我们从西安开车前往乌鲁木齐,经过戈壁滩时,突然车坏了,那个地方手机没信号,我们没有办法跟任何人联系,开始感到恐惧、焦躁。这时司机下了车,他在不断地寻找,看有没有车辙,终于,他发现有一个。于是,他就把车开到那个最新的车辙上面,并把车横过来,然后说:“剩下的事情,只能等待,不能有任何奢望。”
我们就这么等,等了将近一个小时,有一辆大货车过来,因为我们挡住了这个车辙,那车就停下来,我们的司机就写了个电话,让他们出去以后打电话请对方救援。我们在车上就讨论说:“这事儿靠谱吗?人家会给你打这个电话吗?”司机说了一句话:“在没有方向的地方,求生是唯一的选择时,信任是最宝贵的。”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得救了。
经历这事后,我一直在想,人在什么时候最恐惧呢?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水的时候,更不是没有车的时候,最恐惧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时候。当你有了方向,其实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理想,就相当于在戈壁滩上突然找到了方向。
其实,生命中第一紧要的事是要有方向。但是这个方向是怎么确定的呢?是你心中要有一个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是非的判断,是诚信的价值观、道义的价值观。
有了价值观的驱使,你就会有一个方向感。这个方向感,每个人不一样,每个时代也不一样。20年前、30年前所谓的理想,并不是个人理想,那时我们只有家国情怀。但是你仔细看现在的人,说的都是小词儿。比如说我想娶个好媳妇,过上好日子,这是理想;比如说我要成高富帅、成白富美,这也是理想。
我自己就做三件事,第一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第三做别人不做的事情。什么人最快乐呢?有信仰的人快乐,心里头有方向感的人快乐。理想就是一个方向感,就像在黑暗隧道里的那个光明,如果你们失去了这个光明,你会恐惧,会死亡;而有了这个光明,你会行动,会前行,这就是理想在生命中的意义。
我知道一谈理想就难免要谈到现实。大家总是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是这么看的:理想永远是从现实中孕育出来的,因为不满,所以有梦想;因为没有,所以才需要;因为弱小,所以想强大。
我们跟理想之间怎么对话呢?理想只是告诉你要去哪里,至于怎么去,是你自己的事儿。所以也可以简单这样讲,现实是“术”的问题,但我们讲的理想是“道”的问题,也就是说“去哪儿”、“为什么要去那儿”的事,这是理想回答的问题;怎么去、什么时间去、怎么到达,这是现实中每天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有理想,但不等于可以跟现实做交易,说我今天有理想,明天就变成了要什么有什么,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必须看到,真正能坚持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是在现实中理想被磨灭,然后妥协了。犹如在爬山之前的山底下的散步,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上山顶。”大家仔细看,走一会儿,就剩下一半人了,走到最后,就剩五六个人了,所有人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在半山腰上的人都在说风凉话:“上去干吗,上去你也得下来。”在底下的人说:“有这工夫,不如去看个电影、谈个恋爱,或者旅游。”所有人都在给自己找理由,最后就剩下一个人,上了山顶,而这个人告诉大家:“我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
第四篇:做自己的知己美文摘抄
知己,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最亲密、最了解、最赏识自己、最值得珍惜的朋友。但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得到知己作为一种幸事。管仲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鲁迅曾书赠瞿秋白一幅立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冰心在给巴金的信中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得不到知己作为一种憾事。于是不少人感叹:“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作家三毛,对知己有独到的见解。她说,知音,能有一个已经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一个也没有,那么还有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自己,也是一个朋友。她的话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即做自己的知己。
人们常常注重在外界寻找知己,却常常忽略甚至完全忘记应该做自己的知己。其实,能不能找到知己,并不全由自己说了算;能不能做自己的知己,则全由自己说了算。比较而言,人生十分要紧的事情,不是立足于他助,而是立足于自助;不是找自己的知己,而是做自己的知己。
做自己的知己,在这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
比如曾子的“吾日三省我身”,就是做自己知己的具体方法之一。他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即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传授的学问有没有复习?”
比如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的“每日十三条生活准则”,就是做自己知己的具体办法之一。其具体内容是: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2、寡言——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话之外,不多说话,避免对人说空话。
3、秩序——用过的东西归还原处,做事情井然有序。
4、果断——该做的事,坚决执行;决定履行的,务必完成。
5、节约——不乱花钱,切戒浪费。
6、勤奋——不浪费时间,经常从事有意义的事情。
7、诚实——不欺诈,心地坦白,言行一致。
8、公正——不侵害别人,不因自己的失职而使人遭受损失。
9、中庸——避免极端,责人从宽。
10、整洁——身体、衣服以及居住的地方,保持整洁。
11、沉着——遇事不慌乱。
12、贞洁——端正言行,不损害自己的或别人的声誉。
13、谦虚——学习先哲的谦逊精神。他每天临睡前,总要对照“每日的十三条生活准则”逐条检查自己的思想与言行。
再比如陶行知的“每日四问”,也是做自己知己的具体方法之一。其具体内容是: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自己的知己,不是自私、自恋、自闭,不是拒绝他人为朋友、为知己,而是由衷地接纳自己、爱惜自己、欣赏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立足于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只有先做好自己的知己,才能做好他人的知己,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得到真正的知己。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得到知己,也不会孤独、不会空虚。反之,如果不做好自己的知己,即使朋友遍天下,那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
第五篇:为自己而做美文摘抄
人活于世,不外乎两件事——做人与做事。做人,就要做事,不做事,做人就成了一句空话;做事,是为了做人,如果为了让自己变成妖魔鬼怪,那些事就成了邪恶、丑陋的载体。周国平先生说:“做事只是灵魂的修炼和完善手段,真正目的是做人。”诚如斯言,要想一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就要做好人、做好事。而这好人、好事为谁而做?香港女作家亦舒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说为爱我们的人而做或为我们爱的人而做。反正是为别人而做。好像一提到自己。一下子就没了风格、境界和精神含量了。不可否认,无论做什么,世上很多人都是为别人而做,别人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支柱一旦倒了,他们就会随着轰然倒地。台湾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在她看来,“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反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自己而做就是为别人而做,为自然而做,为世界而做。也就是说,为自己而做,就是跟自己、别人、自然、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也是考验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贾*凹在散文集《天气》中写道:“我见过一些画家,只画两种画,一是商品画,一是参加美展的画,商品画很草率,不停地重复,而参加美展的又是特大的画幅,去迎合政治和潮流。”这样的画家,为名利而画而做,为迎合别人而画而做。世人很多都是这样,在生活、工作、追求中,那个自我渐行渐远……但并不是说,为自己而做就不能关注别人,相反,不但要关注别人,还要帮助别人,甚至必要时还要发扬风格,成人之美。
《世说新语》记载:一天,东汉著名学者郑玄有事外出,偶然与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旅店里。事先他们两个人并不相识。服子慎在旅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释《春秋传》的一些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发现他的见解与自己有很多相同之处。郑玄走近车子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给《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听您刚才的谈话,多数看法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已经完成的注释全部送给您。”《服氏注》就这样问世了。有人说,郑玄为别人而做。错!他是为自己而做——牺牲了自我,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由小我到大我的完美过渡。也就是说,这种高风亮节的行为,能使自己的境界得以升级。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升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去成全,这要区别对待,不该做的、不能做的就不要去成全。1930年,阳翰笙请茅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推辞不掉,就在序中不讲情面地写道:从总体上来看,这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失败的作品……茅盾没有去迎合、奉承,而是实事求是地做了一个真实的评价。其实我们也应该这样,做真实的人和事,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或者其他原因而表里不
一、言不由衷甚至违背做人的原则、越过起码的底线。这样的人,绝不是为了自己而做,而是地地道道地为别人而做——在这个过程里,他们慢慢失去自我,而自我是根,根没了,再繁茂的枝叶注定会枯萎。
安妮宝贝说:做一个善良、沉着、真实的人,这样的人是富有的。这种富有,不是有价的财富,而是无价的灵魂的高贵。而这样的高贵,只属于那些为自己而做的人们。可见,为自己而做,就是对自己灵魂的修炼和完善,只有把自己变成“太阳”了,才能散发出更多的光与热,去温暖自己、别人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