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

时间:2019-05-15 13: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

五蠹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浏览。

五蠹节录原文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伐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儥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强以攻一弱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于内;求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于其听说也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缴之说而侥幸其后?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故周去秦为从,期年而举;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是周灭于从,卫亡于衡也。使周、卫缓其从衡之计,而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译文:

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吉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君土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厂的。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那么为个人打算的话,没有什么比修好仁义、熟悉学术的办法更好了。修好仁义就会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显荣。对个人来说。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没有功劳的就能做官。没有爵位就能显荣,形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国家就一定陷入混乱,君主就一定面临危险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杀敌有功的人本该受赏,却又崇尚仁爱慈惠的行为;攻城大功的人本该授予爵禄。却又信奉兼爱的学说:采用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来防备战乱,却又提倡宽袍大带的服饰;国家富足靠农民。打击敌人靠士兵,却又看重从事于文章学术事业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养游侠刺客之类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国家太平和强盛足不可能的。国家太平的时候收养儒生和游侠,危难来临的时候要用披坚执锐的士兵;国家给予利益的人并不是国家所要用的人.而国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处。结果从事耕战的人荒废了自己的事业,而游侠和儒生却—天天多了起来,这就是社会陷于混乱的原因所在。

况且社会上所说的贤。是指忠贞不欺的行为;所说的智,是指深奥玄妙的言辞。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就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现在制定民众都得遵守的法令,却采用那些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的言辞,那么民众就无从弄懂了。所以,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追求精美饭菜的;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会期望华丽衣衫的。治理社会事务,如果紧急的还没有办好,那么可从缓的就不必忙着去办。现在用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措施,凡属民间习以为常的事。或普通人明知的道理不加采用,却去期求连最聪明的人都难以理解的说教,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了。所以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并不是人民所需要的。至于推崇忠贞信义的品行。必将尊重那些诚实不欺的人;而诚实不欺的人,也没有什么使人不行欺诈的办法。平民之间彼此交往,没有大宗钱财可以互相利用,没有大权重势可以互相威胁。所以才要寻求诚实不欺的人。如今君主处于统治地位,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富,完全有条件掌握重赏严罚的权力,可以运用法术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那么即使有田常、子罕—类的臣子也是不敢行欺的,何必寻找那些诚实不欺的人呢?现今的忠贞信义之十不满十个。而国家需要的官吏却数以百计;如果一定要任用忠贞信义之士。那么合格的人就会不敷需要;合格的人不敷需要,那么能够把政事治理好的官就少,而会把政事搞乱的官就多了。所以明君的治国方法,在于专 实行法治,而不寻求有智的人;牢牢掌握使用官吏的权术。而不欣赏忠信的人。这样,法治就不会遭到破坏而官吏们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现在君主对于臣下的言论。喜欢悦耳动听而不管是否恰当;对于臣下的行事,仅欣赏他的名声而不责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很多人说起话来总是花言巧语,却根本不切合实用,结果弄得称颂先王、高谈仁义的人充满朝廷,而政局仍不免于混乱;立身处世的人竞相标榜清高,不去为国家建功立业。结果有才智的人隐居山林,推辞俸禄而不接受,而兵力仍不免于削弱。兵力不免于削弱。政局不免于混乱,这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因为民众所称赞的,君主所优待的,都是些使国家混乱的做法。现在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治国,每家每户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国家却越来越穷,原因就在于空谈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农具种地的人太少。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打仗,每家每户都藏有孙子和吴起的兵书,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谈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铠甲上阵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信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这样民众就会拼命为君主出力。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于。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事业的状况。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既拥有称五天下的资本,义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

现在却不是这样。儒士、游侠在国内恣意妄为,纵横家在国外大造声势。内外形势尽行恶化,就这样来对付强敌。不是太危险了吗?所以那些谈论外交问题的臣子们,不是属于合纵或连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怀有借国家力量来报私仇的隐衷。所谓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国家去攻打一个强大国家;所谓连衡,就是依附于一个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国。这都不是保全国家的好办法。现在那些主张连衡的臣子都说:“不依附大国,一遇强敌就得遭殃。”侍奉大国不一定有什么实际效应,倒必须先献出本国地图,呈上政府玺印,这样才得以请求军事援助。献出地图,本国的版域就缩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声望就降低了。版域缩小。国家就削弱了;声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乱了。侍奉大国实行连衡。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丧失了国土,搞乱了政治。那些主张合纵的臣子都说:“不救援小国去进攻大国,就失了各国的信任;失去了各国的信任,国家就面临危险;国家面临危险。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国不一定有什么实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国为敌。援救小国木必能使它保存下来。而进攻大国未必就不失误一有失误,就要被大国控制了。出兵的话,军队就要吃败仗;退守的话,城池就会被攻破。援救小国实行合纵。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使国土被侵吞,军队吃败仗。所以,侍奉强国,只能使那些搞连衡的人凭借外国势力在国内捞取高官;援救小国,只能使那些搞合纵的人凭借国内势力从国外得到好处。国家利益没有确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禄都弄到手了。尽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尽管国家土地削减了,而私家却变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纵横家们就会依仗权势长期受到重用;事情失败的话,纵横家们就会凭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听信臣下的游说,事情还没办成就已给了他们很高的爵位俸禄,事情失败得不到处罚;那么,那些游说之士谁不愿意用猎取名利的言辞不断去进行投机活动呢?所以国破君亡局面的出现,都是因为听信了纵横家的花言巧语造成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论是公正确,事败之后也没有坚决地实行处罚。纵横家们都说:“进行外交活动,收效大的可以统—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证安全。”所谓统—天下,提的是能够打败别国;所谓保旺安全,指的是本国不受侵犯。兵强就能打败别国。国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国家的强盛和安定并不能通过外交活动取得,只能靠搞好内政。现在不在国内推行法术,却要一心在外交上动脑筋。就必然达下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了。

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所以西周背弃秦国参予合纵,只一年工夫就被吞灾了;卫国背离魏国参与连衡,仅半年工夫就被消灭了。这就是说合纵灭了西周,连衡亡了卫国。假使西周和卫国不急于听从合纵连横的计谋,而将国内政治严加整顿,明定法律禁令,信守赏罚制度,努力开发土地来增加积累,使民众拼死去坚守城池;那么.别的国家夺得他们的土地吧,好处不多。而进攻这个国家吧,伤亡很大。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不敢自我拖累在坚城之下,从而促使强敌自己去衡量其中的害处,这才是保证本国必然不会灭亡的办法。丢掉这种必然不会亡国的办法,却去搞势必会招致亡国的事情,这是治理国家的人的过错。外交努力陷于困境,内政建设陷于混乱,那么国家的灭亡就无法挽救了。

人们的习惯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开危险和穷苦。如果让他们去打仗。前进会被敌人杀死,后退要受军法处置,就处于危险之中了。放弃个人的家业,承受作战的劳苦,家里有困难而君主不予过问,就置于穷困之中了。穷困和危险交加,民众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们投靠私门贵族,求得免除兵役,兵役免除了就可以远离战争,远离战争也就可以得到安全了。用钱财贿赂当权者就可以达到个人欲望,欲望一旦达到也就得到了实际利益。平安有利的事情明摆在那里,民众怎能不去追求呢?这样一来,为公出力的人就少了,而依附私门的人就多了。

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闭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现在社会上向君主亲近的侍臣行贿托情的风气很流行,这样官爵就可以用钱买到;官爵可以用钱买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会低贱了。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的活动可以在市场上通行,那么商人就不会少了。他们搜括到的财富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几倍,他们获得的尊贵地位也远远超过从事耕战的人,结果刚正不阿的人就越来越少,而经营商业的人就越来越多。

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称引先王之道来宣扬仁义道德;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辞,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目的,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那些工商业者,制造粗劣器具,积累奢侈资财。囤积居奇,待机出售,希图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为怪了。

第二篇:五蠹教学设计

北京市垂杨柳中学教案

附件:

《五蠹》《察传》目标检测练习讲评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核对《五蠹》《察传》目标练习题,理解思路、记住答案。

2、掌握被动句式的判断方法,能够正确判断被动句

3、能够在延伸题的审题过程中,划出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明确文段结构。

4、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例子来准确充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5、能够使用举例论证法或对比论证法或道理论证法中的一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课堂活动:

1、核对《五蠹》《察传》的目标检测练习,学生回答并做好笔记。

2、重点讲解被动句的判断方法:

3、《察传》延伸题讲评:

“得言不可以不察”,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影响力越来越强的当今世界,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不少于200字)(12分)1.审题划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和解题思路。2.提炼作者观点,明确自己观点。3.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并且能够运用举例论证法或对比论证法或道理论证法或比喻论证法或假设论证法中的任意一种来准确论证自己的观点。4.对自己的议论段落进行总结、升华。

【总结】

1、被动句的判断方法

2、延伸题的行文结构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皆守株之类也 b.必为鲧禹笑矣 c.而身为宋国笑 d.学于余,不拘于时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a.鲁哀公问于孔子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下面句中加点“以”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⑴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⑵昔者舜欲以乐传教天下 .

⑶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

⑷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 a.⑴与⑵不同,⑶与⑷相同 b.⑴与⑵相同,⑶与⑷不同 c.⑴与⑵相同,⑶与⑷相同 d.⑴与⑵不同,⑶与⑷不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翻译)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因为要有所准备

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做的还不够多 c.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崇尚德教还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 d.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便起兵攻打鲁国,前进到鲁国都门十里的地方划为边界线 5.文学常识填空:

韩非子,我国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 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 》,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篇二: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互动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 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â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 衣帛yì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察:(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与单于相面对)(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数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cù(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shǔ(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î(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互动设计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 〖鼓〗打鼓篇三:《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a)【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

三、闻一知

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

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2.诵读感知

(1)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

知(同“智”)zhì 骞qiān 隅yú 谄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3)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三、文本研读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学生提疑,老师释疑。【明确】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幻灯片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2.【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

【明确】可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

幻灯片 3.【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幻灯片:

【明确】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幻灯片:

【过渡】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你作何评价?

【活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有教无类”进行探讨。1.对“有教无类”中的“类”字的含义作不同的探讨。

【问题】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2.对孔子这一朴素的教育思想试作评价。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幻灯片: 篇四: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先秦诸子选读》囊括了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家的经典之作,学生在详细了解了儒家的仁爱尚礼和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韩非的法家思想无疑又是一朵奇异之花,他将法、术、势融为一体,其理念与现世社会的理念更有相通之处。《韩非子》选读教学中,准备让学生通过观看《百家讲坛》的视频,对韩非及其思想有个全面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选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其以丰富形象的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的方法,并且和《庄子》的寓言说理进行比较,除了高考链接之外,更多的引导学生能够联系现实,说说《韩非子》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2、能够借助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预习,梳理选文的文意;掌握 实词、虚词和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3、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其高超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翻译文中的重要语段,了解作者在寓言中所表现的思想观点,领会韩非子语言的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韩非将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法家思想在当下社会形势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视频牵引法、问题引导法、写作迁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儒家的仁爱尚礼如和风细雨滋润着我们内心每一个友、善、爱的萌芽,道家的自然无为、神奇诡异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精神上的空灵,韩非的法家思想无疑又是一朵奇异之花,开启另个一认知的世界。

二、韩非知多少

(本环节在于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可适当进行补充)

1、请学生介绍韩非以及和他有关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针对韩非子的资料进行补充)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 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

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2、字词读音检测练习。(考察难点字读音和通假字)

不胜(shēng)果蓏(lu?)蚌蛤(gã)钻燧(suì)取火 .... 释耒(lěi)守株 郢(yǐng)人 度(du?)其足 麑(ní)曩(nǎng).

通假字: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说”通“悦”).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生(“请”通“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

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

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

而自知其益富(“知”通“智”).

三、翻译与句读

(本环节旨在小组内进行翻译,圈画难点,整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朗读并结合句意划分句读,概括每小结文意)

1、文言现象

①古今异义: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古义:从而给??;今义:介词,引进表原因的人或事物;..

连词,连接分句,表因果关系。)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生(古义: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词类活用: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曩将罪之(罪,名词用作动词,治罪).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妻,名词用作动词,以女嫁人).

其家甚智其子(智,意动用法,以为??智).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罪,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以娱其意(娱,使动用法,使??欢乐).

而自知其益富(知,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③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宾语前置)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

宁信度,无自信也。(宾语前置)

(被动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乐羊以有功见疑。.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为人妇而出,常也。(语义被动)

2、概括每小节的文意

第一小节通过举例批判“法先王”的做法,治理天下应当讲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小节通过举例依旧说明治理需要从实际出发;第三小节通过举例批判狡诈,肯定拙诚;第四个小节说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

三、朗读,习句读

请同学进行朗读,每人朗读一个选段,其他同学标注出有异议的句读,大家共同商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智子疑邻等寓言故事,我们在熟悉不过了,可是这些寓言的本意,我们又了解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非子》,寻找其寓言故事的本意,感受韩非高超的说理艺术。

二、探究梳理

(本环节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在选段中寻找寓言,勾画表明寓意的句子,体会韩非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问题设置:

1、请问四个选段中共有多少个寓言故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寓意或者用原文中的一句话表明寓意。

提示:守株待兔——放大了的妄想。(希望以先王之政治理当世的人民,是多么可笑)卜子之妻为裤——放大了的愚昧。(死守古代帝王渺远的道术而不知变通,是多么迂腐)郑人买履——放大了的教条主义。(不适国事而谋先王,是多么荒唐)

卫人嫁其子——借卫人不惜葬送女儿的幸福来追逐财利的可鄙嘴脸,批判不讲廉耻却自以为高明的贪官污吏。智子疑邻——一件事情的两种结果,表明亲属之别(明白事理容易,明白事理后正确的处置才正真是难)

郢人燕书——书者无心,读着有意。

2、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思考与练习一)

提示:不可一味的照搬先王的做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3、节选的部分选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和庄子寓言有何不同?请举例分析。提示:①写作特色,善于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文风峻峭,语气坚决而专断。②比较感悟,庄子的寓言大多诡异虚诞,如大鹏展翅、庄生梦蝶、涸辙之鲋??他们超出了常人的思考范畴,给人以奇异的震撼,说理比较抽象,而韩非的寓言取材于真实生活之中,如郑人买履、卜子之妻为裤、卫人嫁其子??这些故事让人或捧腹、或唏嘘,都让读者感觉到真实,从而增加了说服力,有力的证明着自己的唯物现实思想观。

三、能力迁移

(本环节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韩非子,将理论和现实有机结合,在有限的视角和思维中展开无限的遐想)

1、韩非子的寓言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酒酸与恶狗》《扁鹊见蔡桓公》《鲁相嗜鱼》《自相矛盾》、《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请选择三篇仔细研读,写一篇读书交流稿。

2、阅读有关韩非子的书籍或者观看相关影视,请给韩非子写一封信,进行一次越千年的心灵对白。篇五:韩非子教案

《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教 案

《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平,识记并理解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以及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韩非子政治思想的掌握,学生能够与现实生活中我国提出的“依法治国”思想紧密联系,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懂法、守法、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明确“法”的重要性,树立法治思想。

二、教学重点: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三、教学难点:韩非子的思想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的对比研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幻灯片展示图片:《完善民主法制》。

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原来单纯靠行政手段调节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方法已经不适用,需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因此,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加快了制法的步伐,也制订出了一大批既符 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适用性的法律法规。而早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末期,就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以法为本”的思想,他就是韩非子。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

【新课讲解】

(一)时代背景

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221 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青铜器的使用、铁器的普及,标志着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们除了耕作井田之外,还有条件开垦荒地,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以及与私田相适应的,以实物地租形态表现的封建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产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布成文法活动开始列入社会变革的日程。

政治上,西周时期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开始动摇,分封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礼制已不能治理天下,法治观念逐渐兴起,并被各诸侯国所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生平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与李斯同师荀子。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对其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政治思想——法、术、势

韩非子对前期法家思想进行了吸收,他吸收了商鞅的法治理论、慎到的势治理论、申不害的术治理论,并对这些思想进行了融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法家思想,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包括法治、势治、术治这三部分,并且还强调这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1.法——国家制订、百姓遵守之规范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宫府,而布之于百姓也”。韩非子认为法是由国家来编订,让官府来具体设施,并让老百姓周知和遵守的规范。他在其法治理论中最强调法的地位,“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2.术——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

韩非子概括为:“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员的手段,具体来讲,有“众端参观”、“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一听责下”、“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等(《韩非子·内储说上》)。

3.势——国君的地位和权力

韩非子发展了慎到的观点,认为“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韩非子·功名》)。并进一步指出“势者,胜众之资也”。“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韩非子·八经》)。他强调势对于法令的畅通

非常重要,国君要懂得依靠自己的权力推行法律,势和法结合,“抱法处势则治”。如果“释势委法”,“尧舜不能治三家”(《韩非子·难势》)。他把慎到的势发展为“自然之势”和“人之所得势”,丰富了势的内容。拓展思考:法治、势治、术治之间的关系。

韩非子强调君主治国要法、势、术三种手段并用,这样才能维护好自己的统治地位。韩非子认为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条件,君主只有拥有了势,成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才有资格谈到用术的问题。因为术只有君主才能拥有,是君主驾驭官员的手段。同时有了势也在有资格和条件制定一个国家的法律,并且有资格和条件去实施法律。法和术是保证君主势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君主为了维持自己的势,必然要依法治国。君主在治国的时候,势与法结合,就会治理好国家,反之势与法相互分离,国家就会**。另一方面,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必然要用术,将势与术结合起来,治国就会轻松,而势与术分离,治国既劳累,国家也会出现混乱。总之,成功的君主在治国时必然兼用法、势、术。

(四)中外对比:韩非子vs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公元1465年~1527年)与韩非(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都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各异,地域不同,但他们都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第三篇:蠹化文言文翻译[范文模版]

【原文】

蠹化

陆龟蒙

橘之蠹,大如小指,首负特角,身蹙蹙然,类蝤蛴而青。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或枨触之,辄奋角而怒,气色桀骜。一旦视之,凝然弗食弗动;明日复往,则蜕为蝴蝶矣!力力拘拘,其翎未舒。襜黑韝苍,分朱间黄。腹填而椭,緌纤且长。如醉方寤,羸枝不扬。又明日往,则倚薄风露,攀缘草树,耸空翅轻,瞥然而去。或隐蕙隙,或留篁端,翩旋轩虚,飏曳纷拂,甚可爱也。须臾犯蝥网而胶之,引丝环缠,牢若桎梏。人虽甚怜,不可解而纵矣!

噫!秀其外,类有文也;默其中,类有德也;不朋而游,类洁也;无嗜而食,类廉也。向使前不知为橘之蠹,后不见触蝥之网,人谓之钧天帝居而来,今复还矣!

天下,大橘也;名位,大羽化也;封略,大蕙篁也。苟灭德忘公,崇浮饰傲,荣其外而枯其内,害其本而窒其源,得不为大蝥网而胶之乎!观吾之《蠹化》者,可以惕惕。

【译文】

橘子树上的蛀虫,像小拇指般大小,头上长着一对突出钓角,身子曲蜷畏缩,与天牛的虫子蝤蛴类似而发青。它躲藏在叶子下面仰着头咬树叶,就像饥饿的蚕吃桑叶那么快,简直不相上下。有人触动它,它使竖立起触角发起怒来,神态桀骜不训。过几天去看虫子,它停在原地方不吃不动;第二天再去看,就已经蜕化为蝴蝶了。这时侯,它行动迟缓,它的翅膀还未张开。像是系着一条黑色的围裙,戴着两只青绿色的袖套,色彩绚烂间杂红黄;客观存在的肚子鼓起,呈现椭圆形,触须细而长。好像喝醉了酒刚刚清醒过来,依附在树枝上不能飞翔;又过一天再去看,它就能够依附在风露上,沿着杂草和树干往上攀爬,动作轻捷的窜各高空,一眨眼功夫就飞出去了。它有时隐藏在蕙兰丛中,有时落在竹子尖,翩翩旋转,在天空飞荡,十分可爱。不一会儿,它突然触到蜘蛛网,被粘住了,蛛丝引出丝来,把它一匝一匝地缠绕住,牢牢地像给它戴上了脚镣手铐,人们虽然十分怜悯它,但却不能解开缠绕的蛛丝而把它放走。

噫!(蝴蝶)外表秀丽,好像是有文采;内心沉静,好像是有德性;不结伴游荡好像是很纯洁;吃东西没有什么嗜好,好像是很廉洁。但是,倘若从前不乔道它是树上的蛀虫,后来也没有看到它触蜘蛛网,那么人们会认为它是从天的中央天帝居住的地方飞来的,现在又回到天帝那儿去了!

天下好比是棵大橘树,名位是大的羽化,封疆是大片的蕙兰竹林。如果灭绝道德而遗忘公道,崇尚虚浮而掩饰傲慢,外表虚荣而内心枯萎,毁坏根本而阻塞源头,那么,能不被大蜘蛛网所粘住吗?看了我这篇《蠹化》的人,应该由此而警惧了。

第四篇:《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ãn)参(shēn)历井仰胁(xiã)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峨的峨嵋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â)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âi)乎来哉!

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还?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艰难啊,难于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吓得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峥嵘而崔嵬(wã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早晚既要提心吊胆地躲避老虎,又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第五篇:苏幕遮原文及翻译

苏幕遮原文及翻译

前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后一篇:踏莎行·郴州旅舍苏幕遮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全文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苏幕遮对照翻译: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经典文言文:

硕鼠 陋室铭 蜀道难 一剪梅 行路难 如梦令 小石潭记 鱼我所欲也 湖心亭看雪 雁门太守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钗头凤 过秦论 鸿门宴 使至塞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江城子 密州出猎

相见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故人庄 夜雨寄北 苏幕遮 买椟还珠 归园田居其一 秋兴八首

旅夜书怀 五柳先生传 鹊桥仙 湘夫人 短歌行 李凭箜篌引 水龙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商山早行 秋词 涉江采芙蓉 关山月 春夜洛城闻笛 公输 江南逢李龟年 峨眉山月歌

望海潮 扬州慢 石钟山记 扁鹊见蔡桓公 将进酒

下载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国有一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测量了他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到座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等到 到......

    翻译原文及答案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课后翻译 2013-05-28 00:35:01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4课后翻译原题与答案 Unit 1 1. 这种植物只有在培育它的土壤中才能很好地成长。 The p......

    口技原文及翻译

    口技翻译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屏障,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障内,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

    《鸿门宴》 沛公 军 霸上,未 得 与 项羽 相见。沛公 左司马 曹无伤 使 人 言 于 项羽 曰: 沛公驻军于霸上,没能和项羽见面。 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沛公 欲 王 关......

    《宋史》原文及翻译

    宋史原文: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人质直好议论。赵鼎去枢筦①,居常山,樗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②多而施行少。启沃之际,当使诚意多而语......

    月出原文及翻译

    最近小编有留意到很多同学在找月出原文及翻译,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准备好了,请看看下面的内容吧。月出原文及翻译原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诗词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