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牧誓原文附翻译范文
导语:传统的说法,纣王是残暴荒淫的典型。从《牧誓》周武王列举的罪状看,纣王似乎并不像传统说的那么坏。对殷纣王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研究。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牧誓原文附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
尚书·周书·牧誓
《尚书》,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彚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但有些篇,如《尧典》,《禹贡》等,显然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卽上代的书.《尚书》的记录,上起传说的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约相当於公元前的二千二百年到六百多年,按虞夏商周四代顺序编辑.《尚书》的体例,传统分成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其实除《禹贡》似地理记而外,余则概为训下和告上之词,相当於后世帝王的诏令和臣僚的奏议.主要内容也不外两类,一是说要敬天法祖,二是说要讨伐逆命,卽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它的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保存了商周二代,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不少重要史料.将《尚书》记录同甲骨文,金文等相参证,对於我们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都很有价值.《尚书》在西汉初已散佚.后由济南伏胜传授,存二十八篇,因为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钞写,故名《今文尚书》.另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壁中得书,较《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因为用汉以前的古文字钞写,故名《古文尚书》,亦称《逸书》,已佚,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对孔壁古文,历代“古文经学家”以为可信,清代“今文经学家”如魏源等疑为伪造,成为经今古文学争论问题之一.今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尚书传》,系东晋人梅赜所献.唐初将《尚书》定为封建王朝认可的“五经”之一,其中便包括晚出的二十五篇经传.宋代学者吴棫,朱熹开始怀疑,经过明代梅鷟,清代阎若璩,惠栋等,相继考证,辨伪,学术界已公认它是伪作.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引用时必须慎重对待.历代注解《尚书》的著作很多.清孙星衍采辑汉魏隋唐旧注,兼取清代学者王鸣盛,江声,段玉裁等的研究成果,撰成《尚书今古文注疏》,是《尚书》注释本较完备的一种。
《牧誓》,通行本《尚书》列入《周书》,居全书第十三篇,记述周武王起兵灭商,在牧野决战前的誓辞。内容是训示从征将领和联盟部落,要知道为什么伐纣,如何列阵攻击,以及处理俘虏,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史记·周本纪》曾全文引用。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出土了西周铜器利簋,其铭文记武王伐纣的时间和《牧誓》完全一致,这就为《牧誓》作为信史提供了实物依据。一说是后人追记的作品。
传统的说法,纣王是残暴荒淫的典型。从《牧誓》周武王列举的罪状看,纣王似乎并不像传统说的那么坏。对殷纣王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研究。
【原文】
通行版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史记》版
二月甲子昧爽①,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②,右秉白旄③,以麾④。曰:“远矣西土之人⑤!”王曰:“嗟!我有国冢君⑥,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徽、卢、彭、濮人⑦,称尔戈⑧,比尔干⑨,立尔矛,予其誓⑩。”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11),牝鸡之晨,惟家之索(12)。’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13),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14),昬弃其家国(15),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16),是信是使(17),俾暴虐于百姓(18),以奸轨于商国(19)。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20),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21),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22),如虎如罴,如豺如离(23),于商郊,不御克奔(24),以役西土(25),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
【注释】
①二月:这是用周历,殷历为正月。昧爽:天将亮未亮之时。
②杖:持,拿着。黄钺:黄铜制的大斧。
③秉:持,把。旄:用旄牛尾放在旗杆上做装饰的旗。
④麾(huī,挥):挥动,指挥。
⑤“远矣”句:这是慰劳的话。西土之人,指从西方来的将士。
⑥有国冢君:称同来伐纣的诸侯。有国,《尚书·牧誓》作“友邦”。冢君:大君,等于说首领。
⑦庸:在今湖北房县。蜀:在今四川成都一带。羌:西戎部落,在今甘肃境内。髳:西戎部落,在今四川东部。微:在今陕西郿县。卢:在今湖北西部。彭:在今四川彭宣县。濮:在今湖南沅陵县。按:以上八国都是当时属于武王的部落。
⑧称:举。
⑨比:并列,紧靠。这里是排列整齐的意思。
⑩其:语气词,表示将要的意思。
(11)牝鸡:雌鸡。晨:司晨,报晓。
(12)惟家之索:等于说“惟索家”,意思是只能使家破败。惟,同“唯”,只。索,尽,这里有破败、毁败的意思。《集解》引孔安国曰:“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也。”
(13)惟妇人之言是用:等于说“维用妇人言”,只听妇人的话。维,同“唯”。《殷本纪》:“纣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14)肆祀:指对祖先的祭祀。《集解》引郑玄曰:“肆,祭名。”答:答理,过问。
(15)昬弃:弃去。昬,通“泯”,蔑。(用王引之说)
(16)多罪逋(bū,补平声)逃:指罪恶多端的逃犯。逋逃,逃亡。是崇是长:等于说:“崇是长是”,抬高这些人,重视这些人。崇,高,这里是使高、抬高的意思。长,以为长,即重视的意思。
(17)是信是使,等于说“信是使是”,相信这些人,使用这些人。
(18)俾:使。
(19)奸轨:犯法作乱的意思。奸,外乱。轨,通“宄(guǐ,轨),内乱。”
(20)齐:指整顿队伍,使阵列整齐。
(21)伐:击刺。
(22)尚:表示命令或希望。桓桓:威武的样子。
(23)离(chī,吃):同“螭”,传说中一种似龙的动物。
(24)御:抵挡,阻止。克奔:指能来奔投降者。
(25)役:助。西土:指周及伐纣各诸侯。
【大意】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统率大军伐纣,临战前在商都朝歌南七十里的牧野,发表了一篇战争动员令,即这篇《牧誓》。内容是训诫从征的将领和参战的个诸侯国首领。先是列举纣王的主要罪状,后讲到如何列阵攻击,如何对待投降的敌人,严明军纪等。
【译文】
武王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百人,在牧野与商作战,作了《牧誓》这篇战斗檄文。
在甲子日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在那里举行盛大的誓师。武王左手持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系有牦牛尾巴的白色旗帜指挥全军。他说:“多么遥远啊,我们这些从西方来伐纣的人!”武王说:“哦!我们友邦的国君们和执事的大臣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国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发布誓词。”
武王说:“古人说:‘母鸡是没有在清晨报晓的;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衰落了。”现在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尊敬,又是信任任用,以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使他们残害百姓。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今天的决战,我们进攻的阵列的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齐,不得拖拉。将士们,奋勇向前啊!在交战中几次不超过四、五回合,六、七回合,就要停下来整顿阵容。奋勇向前啊,将士们!希望你们个个儿威武雄壮,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前进吧,向商都的郊外。在战斗中,不要攻击制服从敌方奔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为我们自己服役。奋勇前进啊,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奋力向前,你们自身就会被杀。
第二篇: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
导语:《世说新语》,中国古代志人小说集,题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实际是他组织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南朝梁刘孝标为其作注。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陈仲弓为太丘长①,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②之,令吏杀焉③。主簿④请付狱,考⑤众奸⑥,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注释】
①长:县的行政长官。大县为令,小县为长。陈寔是太丘县长。
②收:拘捕。
③焉:代词,此处指代诈称母病的小吏。
④主簿:官名。
⑤考:查究,拷问,审察。
⑥众奸: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
陈寔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诈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寔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他。主簿请求交给狱吏查究他的其他犯罪事实,陈寔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查究其他罪状,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
2.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①杀财主②者,捕之。未至发所③,道闻民有在草④不起子⑤者,回车往治之。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⑥。”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
【注释】
①劫贼:强盗。
②财主:财货的主人,不是现代所说的有钱人家。
③发所:出事地点。
④在草:产妇分娩,也就是生孩子。草,产蓐。晋时分娩多用草垫着。
⑤不起子:生了孩子不养育,指溺杀婴儿。
⑥按讨:审察办理。
⑦“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句:属于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在草不起子者民”;另外,“到”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半道上”。
⑧骨肉相残:此处指父母溺杀婴儿事。
⑨“盗杀”句:意指母子相残,违逆天理人伦,要先处理,而杀人只是违反常理。
【译文】
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时,有强盗劫财害命,主管官吏捕获了强盗。陈仲弓前去处理,还没到出事地点,在半道上听说有家生下孩子不肯养育的老百姓,就掉转车头前去处理这件事。主簿说:“强盗杀人的事大,应该先查办。”陈寔说:“强盗杀物主,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残这件事重大呢?”
3.陈元方①年十一时,候袁公②。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⑤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⑦,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⑧、孔子,异世而出,周旋⑨动静⑩,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陈元方:陈寔的儿子。有德行,以孝著称。
②袁公:未知指何人,一说指袁绍。
③何所履行:“……何所……”古汉语固定格式,即“所……者为何”,所履行者为何,译为“所执行的是什么”。
④绥:安抚。全句属于“介宾短语后置句”,即“以德绥之”。
⑤恣:听任,放手。
⑥法:效法。
⑦孤:古代是王侯的自称。
⑧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姬旦。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武王死后,又辅佐周成王,代掌朝政。
⑨周旋:交往,打交道。
⑩动静:行止;行动止息。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问候袁公。袁公问他:“令尊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颂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老父在太丘时,对强者就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就用仁爱来抚慰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久了,就更加受到敬重。”袁公说:“我过去曾经做过邺县县令,正是用的这种办法。不知道是你父亲效法我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的于世应酬,行动举止,虽然相隔很远却那般的一致;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4.贺太傅①作吴郡,初不出门,吴中②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③之曰:“不可啼,杀吴儿。”于是至诸屯邸,检校④诸顾、陆⑥役使官兵及藏逋亡⑦,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陆抗⑧时为江陵都督,故下⑨请孙皓⑩,然后得释。
【注释】
①贺太傅:贺邵,字兴伯,会稽郡山阴县人,三国时吴国人,任吴郡大守,后升任太子太傅。
②吴中:吴郡的政府机关在吴,即今江苏省吴县,也称吴中。强族:豪门大族。
③屯邸:庄园。
④检校:查核。
⑤足:使动用法,使……充足,意译为“补充”。
⑥顾、陆:吴中的豪族大姓。
⑦逋(bū)亡:逃亡。战乱之时,赋役繁重,贫民多逃亡到士族大家中藏匿,给他们做苦工,官府也不敢查处。
⑧陆抗:吴郡人,丞相陆逊之子,孙策的外孙。
⑨下:当时陆抗所在的江陵居上游,孙皓所在的建业居下游,故说“下”。
⑩孙皓:孙权的孙子,三国时吴国的亡国君主,公元280 年晋兵攻陷建业,孙皓投降,吴亡。孙皓和陆抗有亲戚关系。
【译文】
太子太傅贺邵任吴郡太守,到任之初,足不出府门。吴中所有豪门士族都轻视他,竟在官府大门写上“会稽鸡,不能啼”的字样。贺邵听说后,故意外出,走出门口,回过头来看,并且要来笔在句下补上一句:“不可啼,杀吴儿。”于是到各大族的庄园,查核顾姓、陆姓家族奴役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的情况,然后把事情本末全部报告给了朝廷,获罪的人非常多。当时陆抗正任江陵都督,也受牵连,便特意从江陵顺流而下前往建业请求孙皓帮助,这才得以了结。
5.山公①以器②重朝望③,年逾七十,犹知管④时任⑤。贵胜⑥年少⑦,若和、裴、王之徒,并共宗咏⑧。有署阁⑨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秋,王济剔嬲不得休⑩。”或云潘尼11作之。
【注释】
①山公:即山涛,字巨源。
②器:才能,才干。
③朝望:在朝廷中有声望。
④知管:主管。
⑤时任:当时的重任。按:山涛当时任吏部尚书,所谓知管时任,是说他还亲自主持官吏的任免考选工作。
⑥贵胜:地位显贵。
⑦年少:年轻人。
⑧宗咏:尊崇称颂。
⑨阁:台阁,这里指尚书省的廊柱。
⑩“阁中,有大牛”四句:这是当时的一首歌谣。大牛比喻的是山涛。和峤鞅:和峤,字长舆,晋武帝时任中书令; 鞅,驾车时套在牛马脖子上的皮套了。裴楷秋:裴楷,字叔则,当时任吏部郎、河南尹、中书令等职。驾车时拴在牛马屁股后的皮带。这两句是在比喻和峤和裴楷都是辅助山涛做事的重要人物。王济,字武子,善清谈,性豪奢。剔嬲(niǎo):挑逗纠缠。说的是王济围绕着山涛,忙前忙后。四句皆有讥讽意。
11潘尼:字正叔,潘岳之侄。他在山涛死后才入朝为官,官至中书令、太常卿。《晋书·潘岳传》载,潘岳才名冠世,而不得志,又看见王济、裴楷力皇帝所宠爱,便题阁道说:“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秋,和娇刺促不得休。”(刺促,形容不安。)
【译文】
山涛凭借才干在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年过七十岁,还主持管理着时政。那些权贵家子弟,如和峤、裴楷、王济等人全都尊崇称颂他。有人在阁道的廊柱上题道:“阁道东边有大牛,和峤在牛前,裴楷在牛后,王济在中间挑逗纠缠不得休。”有人说这是潘尼写的。
6.贾充①初定律令,与羊祜②共咨太傅郑冲③,冲曰:“臯陶④严明之旨,非仆暗懦⑤所探。”羊曰:“上意⑥欲令小加弘润⑦。”冲乃粗下意⑧。
【注释】
①贾充:字公闾,在魏朝任廷尉,主管诉讼刑狱;到晋武帝登位,任尚书仆射,与裴楷共定科令,制订(晋律)。
②羊祜:字叔子。
③郑冲:字文和,深研儒术和百家之言,动必循礼。魏齐工时拜司空,转司徒。晋武帝即位,拜太博。高贵乡公时.司马昭辅政,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法令,他们都先咨询郑冲,然后才公布。
④皋陶(yáo):也作皋繇,传说是舜时掌管刑狱的法官,制定了法令。
⑤暗(àn)懦:昏庸懦弱。
⑥上意:皇上的意思。
⑦弘润:扩充润色。
⑧下意:提出意见,发表看法。
【译文】
贾充刚刚定出法令,就和羊祜一起去征求太傅郑冲的意见。郑冲说:“皋陶制定法令的那种严肃而公正的宗旨,不是我这种昏庸懦弱的人所能探讨的。”羊祜说:“圣上的意思是想要叫你稍加补充润色。”郑冲这才概略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7.山司徒前后选①,殆②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③,皆如其言。唯用陆亮④,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⑤为贿败。
【注释】
①“山司徒”句:山涛在魏代曾任尚书吏部郎,到晋武帝时又任吏部尚书,后来升司徒。吏部是负责选拔任免官吏的,山涛曾两次担任此职,所以说前后选。
②殆:几乎
③题目:品评,评价。《晋书·山涛传》载,山涛两次任选职共十多年,每一官缺,就拟出几个人,由皇帝挑选;凡所奏甄拔人物,都各作品评。
④“唯用”句:当时吏部郎出缺,山涛推荐阮咸,贾充则推荐自己的亲信陆亮;晋武帝选用了陆亮,山涛反对无效。后来陆亮因犯罪撤职。
⑤寻:不久。
【译文】
司徒山涛前后两次担任吏部官职,几乎考察遍了朝廷内外百官,一个人才也没有漏掉;凡是他品评过的人物,都像他所说的那样。只有任用陆亮是皇帝的命令决定的,和山涛的意见不同,他为这事力争过,皇帝没有听从。不久陆亮就因为受贿而被撤职。
8嵇康①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②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③,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④,而况人乎?”
【注释】
①嵇康:字叔夜,三国时魏人,竹林七贤之一。公元263年遭钟会诬陷,被司马昭杀害。
②康子绍:嵇康的儿子,字延祖。历任秘书丞、侍中等职,在晋朝宫室内乱中维护为晋惠帝(司马衷),被乱兵杀害。
③出处:出世与隐退。
④消息:一消一长,互相更替。
【译文】
嵇康被杀之后,山涛举荐嵇康的儿子嵇绍任秘书丞。嵇绍向山涛询问出世与隐退的事情,山涛说:“我替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时,尚且有一消一长的变化,更何况人呢?”
9王安期①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②推③之。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
【注释】
①王安期:《名士传》中曰:“王承字安期,太原晋阳人。父湛,汝南太守。承冲淡寡欲,无所寻尚。累迁东海内史,为政清静,吏民怀之。”
②纲纪:这里指的是州郡主簿一类的官。
③推:推问查究。
【译文】
王承任东海郡的内史。有个小吏偷了池塘里的鱼,纲纪推问要查办他。王承说:“周文王的苑囿,跟百姓共同享用。池塘里的鱼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①一犯夜②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③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④以立威名,恐非致理⑤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
① 录:逮捕,拘拿。
②犯夜:违法宵禁令。晋朝法律,夜里不能在路上走。
② 受:通“授”,授课。
④宁越:据《吕氏春秋》记载:“宁越者,中牟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也。学,三十年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不敢休;人将卧,吾不敢卧。’学十五年,而为周威公之师也。”
⑤理:应当为“治”,这是唐朝人因为避唐宗李治的讳字而改。治,治理得好,社会清明安定。
【译文】
王承任东海郡的内史,一个小吏抓住一个违反宵禁令的人来到王承那里。王承问“从什么地方来?”回答说:“从老师家听授课回来,不知不觉天已经晚了。”王承说:“鞭挞像宁越一样勤奋的人来树立威望,恐怕不是使社会清明安定的根本!”就派小吏送他让他回家。
11.成帝在石头①,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锺雅、右卫将军刘超。帝泣曰:“还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事平之后,陶公②与让有旧③,欲宥④之。许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宥之。事奏,帝曰:“让是杀我侍中者,不可宥!”诸公以少主⑤不可违,并斩二人。
【注释】
成帝:就是晋成帝司马衍,晋明帝(司马绍)的太子。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帝室,次年攻陷建康,把晋成帝迁到石头城。不久苏峻败死,其弟苏逸立为主,咸和四年正月,钟雅、刘超密谋将成帝救出,被发觉。苏逸派部将任让率兵入宫杀了钟、刘二人。
①石头:即石头城,在都城建康的西面。
②陶公:指陶侃。
③有旧:有老交情。
④宥:宽恕,赦免。
⑤少主:晋成帝幼年即位,死时年仅二十二岁,在位十六年。
【译文】
(苏峻叛乱后,)成帝(司马衍)到了石头城,任让在成帝面前要杀了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成帝哭着说:“还我侍中。” 任让不听皇上的命令,还是杀了刘超、钟雅。叛乱平定后,陶侃因为和任让有旧交,就想宽恕任让。许柳的儿子思妣人品非常好,大家也想保全他。如果保全思妣,就不得不替陶公保全任让,于是就想一块儿宽恕他们。事情上奏后,成帝说:“任让是杀了我的侍中的人,不可饶恕!” 大家觉得少主的旨意不可违逆,就把两人一块儿杀了。
12.王丞相②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②,人人有说③色。唯有临海④一客姓任及数胡人⑤为未洽。公因便还⑥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注释】
①王丞相:即王导。晋元帝时背授予扬州刺史的职位。
②沾接:热情款待。
③说:同“悦”,喜悦。
④临海:郡名。
⑤胡人:这里指的是胡僧。
⑥还:通“旋”,绕着。
兰阇(shé):梵语译音。意思大约是寂静却没有烦恼;或理解为“宣讲佛法的法师,请高兴些吧”。王导这样讲,是对胡人的褒誉。
【译文】
丞相王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胡僧还没有得到款待。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氏听了,非常高兴。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弹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
13.陆太尉①诣②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③,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④,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
【注释】
①陆太尉:陆玩,字上瑶,吴郡吴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司空,赠太尉。在他任尚书午仆射时,王导为司徒、录尚书事。
②诣:到……去。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③翻异:事后改变主意。
④公长民短:您名位尊贵我名位卑微。公,是陆玩对王导的尊称。民,是陆玩的自称。陆玩是扬州吴郡人,所以谦称为“民”。
【译文】
太尉陆玩到丞相王导那里去请示,过后常常改变主意。王导奇怪他怎么会这样。后来拿这事问陆玩,陆玩回答说:“公名高位尊,民职卑微,临时不知该说什么,过后觉得那样做不行罢了。
14.丞相尝夏月至石头①看庾公②,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③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④,天下亦未以为允。”
【注释】
①石头:即石头城。
②庾公:指的是庾冰。庾冰继王道之后为相,死后赠官司空。
③ 小:稍微。
④“公之遗事”二句:晋室东渡,王室、贵族、豪门随之来到江左,各士族集团之间,以及南方地主豪门之间矛盾尖锐。王导为缓和各种势力的矛盾,对江左的地主豪强采取了绥靖政策。庾冰职责的就是这件事。
【译文】
丞相王导曾经在夏天到石头城去探看庾冰,庾冰正在处理事务。丞相说:“天热,可以稍微简省些事务。”庾冰说:“您的省简宽容的治政方针,天下人也未必认为恰当。”
15.丞相末年,略不①省事②,正③封箓诺之④。自叹曰:“人言我愦愦⑤,后人当思此愦愦。”
【注释】
①略不:全不。
②省事:看公文。指处理政务。
③正:只。
④封篆诺之:封篆,奏章;“诺之”相当于现在的签字画圈,批示文书以示许可。
⑤愦愦:糊涂。
【译文】
王导到了晚年,完全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地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人当会想念这种糊涂。”
16.陶公①性检厉②,勤于事。作荆州时③,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④,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⑤厚头⑥,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⑦,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注释】
①陶公:即陶侃。少年时孤独贫穷,积累功勋到荆州刺史。晋成帝时,平定苏峻叛乱有功,封为长沙郡公。
②检厉:检,自我约束;厉,严厉。
③作荆州:任荆州刺史。
④ 正会:也称元会,正月朔旦皇帝朝会群臣。
⑤ 录:收藏。
⑥ 厚头:靠近根部的竹头。
⑦桓宣武伐蜀:晋惠帝司马衷太安元年,李特起兵,占领蜀地,前后六世,四十余年,到东晋的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初年,桓温率军伐蜀,李势归降,国灭。
【译文】
陶侃生性就对自我约束很严厉,勤于政务。担任荆州刺史时,.吩咐负责建造船只的官员把木屑全都收藏起来,多少不限,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后来到正月初一皇帝朝会群臣时,正碰上连日下雪刚刚转晴,正堂前的台阶雪后还是湿渌渌的,于是全用木屑铺上,就一点也不妨碍出入了。官府用的竹子,他叫把竹头都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讨代后蜀,要组装战船,这些竹头就都用来做了钉子。又有人说陶侃曾经征调过当地的竹篙,有一个主管官员把竹子连根砍下,他就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便给他连升两级来重用他。
17.何骠骑①作会稽,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以何见客劳损,欲白②断常客,使家人节量择可通者。作白事③成,以见存,存时为何上佐④,正与謇共食,语云:“白事甚好,待我食毕作教⑤。”食竟,取笔题白事后云:“若得门庭长⑥如郭林宗⑦者,当如所白。汝何处得此人?”謇于是止。
【注释】
①何骠骑:何充,字次道,曾任会稽内史、骠骑将军、扬州刺史,死后赠司空。
②白:下对上的说明,陈述。节量:适量;限量。据《品藻篇》载,“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可知何充和什么人都交往,所以虞謇(jiǎn)希望断常客。
③白事:白事书。下对上陈说事情的书面报告。属于古今同形异义词语,今天的意思是“丧事”。
④上佐:高级僚属。
⑤教:上对下的教诲。
⑥门庭长:即门亭长。东汉和魏晋时期,郡县均设门厅长,掌管传达之事。
⑦郭林宗:即郭太,字林宗,东汉人。博通经典,善谈论,并且很有眼力,品评人物很准确,人称郭有道。
【译文】
骠骑将军何充任会稽内史时,虞存的弟弟虞謇任郡主簿,他认为何充见客大多,劳累伤神,想禀告何充谢绝那些常客,让手下人酌量选择可以交往的才通报。他拟好一份呈文,便拿来给虞存看。虞存当时是何充的高级僚属,正和虞謇一起吃饭,告诉他说:“报告写得很好,等我吃完饭再作批复。”吃过了饭,拿起笔在呈文后面签上意见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像郭林宗那样有服力的人做门亭长,我当然按照你所陈述的意见办。可是你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虞謇于是作罢。
18.王、刘①与林公②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③,不顾之。王谓何曰:“我今故④与深公来相⑤看,望卿摆拨⑥常务,应对玄言⑦,那得方低头看此邪?”何对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诸人以为佳。
【注释】
①王、刘:指王濛和刘惔(tán)他们都是东晋名士,二人友善,均善清谈,当时被并称为“王刘”。
②林公:即林支遁,字道林,东晋僧人,人称林公。
③文书:公文,案卷。
④故:特地。
⑤相:属于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你”。
⑥摆拨:摆脱。
⑦应对玄言:对答精微玄妙之言。
【译文】
王蒙、刘惔和支道林一起去看望骠骑将军何充,何充只顾看公文,没理他们。王濛便对何充说:“我们今天特意和林公来看望你,希望你摆脱开日常事务,和我们一起谈论玄学,哪能还低着头看这些东西呢!”何充说:“我不看这些东西,你们这些清谈家怎么能生存呢!”大家认为这话说得很好。
19.桓公①在荆州,全欲以德被②江、汉,耻③以威刑④肃物⑤。令史⑥受杖,正从朱衣上过。桓式⑦年少,从外来,云:“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讥不着。桓公云:“我犹患其重。”
【注释】
①桓公:指桓温。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元年,被调任荆州刺史。
②被:覆盖,施加。
③耻:意动用法,即“以威刑肃物为耻”。
④威刑:为使权力。
⑤肃物:威慑百姓。物,人,众人。与“待人接物”的“物”意思相同。
⑥令史:晋朝时中央和地方州郡中的级别很低的官吏。
⑦桓式:桓温的第三个儿子。
【译文】
桓温兼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想全用恩德来对待江、汉地区的百姓,把用威势严刑来整治人民看成是可耻的。一位令史受到杖刑,木棒只从令史的红衣上擦过。这时桓温的儿子桓式年纪还小,从外面进来,对桓温说:“我刚才从官署门前走过,看见令史接受杖刑,木杖举起来高拂云脚,落下时低擦地面。”意思是讥讽,唯独没有打到令史身上。桓温说:“我还是担心这也太重了呢。”
20.简文①为相,事动②经年③,然后得过。桓公甚患其迟,常加劝勉。太宗曰:“一日万机,那得速!”
【注释】
①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太宗是他的庙号。
②动:动辄,动不动。
③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这里是经过一年的意思。
【译文】
简文帝担任丞相的时候,一件政务,动下动就要经过一年的时间,然后才得以处理。桓温很担心他太慢了,经常加以劝说鼓励。简文帝说:“一天有成千上万件事,哪能够快呢!”
21.山遐①去②东阳,王长史③就简文索东阳④云:“承藉⑤猛政,故可以和静⑥致治⑦。”
【注释】
①山遐:字彦林。《江惇(dūn)传》载:“山遐为东阳,风政(教化治理)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惇隐东阳,以仁恕怀德,遐感其德,为微损威猛。”
②去:离开。
③王长史:指王濛。
④索东阳:求东阳太守的职位。
⑤承藉:继承。
⑤和静:温和清静无为。
⑦致治:达到清明安定。
【译文】
山遐离开东阳太守职位后,左长史王蒙到简文帝那里要求出任东阳太守,说道:“继承前任严厉的政治统治,所以可以用宽和、清静无为的措施达到社会清明安定。”
22.殷浩①始作扬州②,刘尹③行,日小④欲晚,便使左右取襥⑤。人问其故,答曰:“刺史严,不敢夜行⑥。”
【注释】
①殷浩:据《晋书》记载:殷浩识度清远,喜好《老子》、《周易》,善言玄理。
②作扬州:任扬州刺史。
③刘尹:指刘惔。刘惔曾经人丹阳尹,所以此处称他为刘尹。
④小:稍稍。
⑤襥:包袱。指衣裳行李。
⑥不敢夜行:晋代法律,夜里不能出来行走。
【译文】
殷浩初次任杨州刺史的时候,丹阳尹刘惔出行,太阳稍稍落下,天要晚了,便叫随从拿出被褥(要住下)。人家问他什么原因,他回答说:“刺史严厉,(我)不敢夜间赶路。”
23.谢公①时,兵厮②逋亡③,多近窜④南塘⑤,下诸⑥舫中。或⑦欲求一时⑧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⑨此辈,何以为京都?”
【注释】
①谢公:就是谢安。
②兵厮:士兵和奴仆。
③逋亡:逃亡,逃跑。
④窜:逃窜。
⑤南塘:地名,在东晋都城建康的秦淮河南岸。
⑥诸:各,此处应为各条。
⑦ 或:肯定性无定指代词,有人。
⑧ 一时:同时。
⑨置:赦免。
【译文】
谢安(辅政)时,士兵和奴仆逃亡,大多就近逃窜到南塘一带,藏身在各条船里。有人请求谢安同时搜索所有船只,谢安不答应。他说:“如果不能宽容赦免这些人,又怎么能治理好京都!”
24.王大①为吏部郎,尝作选草②,临当③奏,王僧弥④来,聊⑤出示之。僧弥得,便以己意改易所选者近半,王大甚以为佳,更⑥写即奏。
【注释】
①王大:即王忱,小字佛大,因此人称王大。
②选草:选用官吏的草拟名单。
③当:将要。
④王僧弥:就是wang珉,小字僧弥。
⑤聊:聊且,姑且,随便。
⑥更:更改。
【译文】
王大任吏部郎时,曾经起草过一份举荐官员的名单,临到将要上奏的时候,王僧弥来了,王大就随手拿出来给他看。王僧弥拿到名单,就按照按自己的意见改换了将近半数的候选者的名字,王大认为改得非常恰当,更改抄写一份,随即上奏。
25.王东亭①与张冠军②善。王既作吴郡③,人问小令④曰:“东亭作郡,风政⑤何似⑥?”答曰:“不知治化何如,唯与张祖希情好日隆⑦耳。”
【注释】
①王东亭:即王珣,王洽的儿子,丞相王导的孙子。官至尚书仆射,后来被封为东亭侯。
②张冠军:原名张玄之,字祖希,在吴曾经作冠军将军。
③作吴郡:任吴郡太守。
④小令:指的王珣的弟弟wang珉。王献之曾经作中书令,后来wang珉代替了他,因此世称“大小王令”。
⑤风政:教化政令。
⑥何似:“似何”的倒装,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思是,如何,怎么样等。
⑦日隆:日,名词作状语,表时间,译为“一天比一天”;隆,高,深厚。
【译文】
东亭侯王珣和冠军将军张玄两人很友好。王珣担任吴郡太守以后,有人问中书令wang珉说:“东亭任郡太守,民风和政绩怎么样?”wang珉回答说:“不了解政绩教化怎么样,只是看到他和张祖希的交情一天比一天深厚罢了。”
26殷仲堪①当②之③荆州,王东亭问曰:“德以居全④为称⑤,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⑥华夏⑦,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乖乎?”殷答曰:“臯陶造刑辟⑧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⑨之任,未为不仁。”
【注释】
①殷仲堪:晋孝武帝时授殷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镇江陵。他能清言,善著文,曾经任谢玄的长史。据《晋书·殷仲堪传》载,他主张“王泽广润,爱育苍生”,因此才有下文的疑问。
②当:将。
③之:动词,到……去;此处指将要到任。
④居全:守全。
⑤称(chèn):好美好。
⑥宰牧:掌管,治理。
⑨ 华夏:中国古称华夏,这里实指晋朝的中部地区。
⑩ 刑辟:刑法;法律。
⑨司寇:掌管刑狱的官。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家语》曰:“孔子自鲁司空为大司寇,七日而诛乱法大夫少正卯。”
【译文】
殷仲将到荆州去就任刺史之职,东亭侯王珣问他:“德行是以守全为美好的,仁义是一不害人为本的。现在你要去治理中部地区,处在杀戮的职位上,这和你原来的操守恐怕相悖吧?”殷仲堪回答说:“帝舜时的法官皋陶制订了刑法,不算不贤德;孔子担任了司寇的职责,也不算不仁爱。”
第三篇:将仲子原文附翻译
导语:“文言文阅读题一般都会考查大家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并且这类试题难度还很大。很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常常会单独思考某一个词的意思而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将仲子原文附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①将(qiang)请,愿。仲子:诗中男子的名字。②逾:越过。里: 宅院,院子。③杞(qi):树木名,即杞树。④爱:吝惜,痛惜。⑤檀:檀树。
译文
仲子哥啊求求你,不要翻进我院里,不要攀折杞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只是害怕我爹妈。仲子哥啊我想你,爹妈知道要责骂,叫我心里真害怕。
仲子哥啊求求你,不要翻进我墙里,不要攀折桑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只是害怕我兄长。仲子哥啊我想你。
兄长知道要责骂,叫我心里真害怕。
仲子哥啊求求你,个要翻进我园子,不要攀折檀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只是害怕人闲话。仲子哥啊我想你。
别人知道要闲话,叫我心里真害怕。
赏析
诗中的女于对仲子充满爱意,却怕闲言碎语、飞短流长而不敢大胆往前走,欲爱不成,欲罢不忍,陷入两难处境之中。这是非常现实的处境,选择也只有妥协或者反抗,中间道路似乎少有可能。
应当说两难处境是我们必须经常面对的一种生活状备。这时,你只能选择是或不是,不可能作任何解释,不可能作任何别的选择,其实,这是非常残酷的。残酷的并不是是或不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而是你无处可逃,迫不得已,没有退路,或者妥协 或者反抗;或者生存,或者死亡。你的退路,你的回旋余地,统统没有。因此,别无选择的痛苦,恐怕比其它痛苦更加深刻。它的实质是:你清楚明白地知道现实违背自己的意愿,然后被迫屈从于现实,毫无反抗和逃避的机会。
此外,外在力量——他人的阻挠和言论——对个人意志扼杀,也是极其可怕的。人言可畏,在于他人言论所形成的氛围,对你构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于人们懂得,一般人不会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不会不在乎照别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说人活得累,时常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包括上面所说的别无选择和被流言蜚语所包围。但是,在根本上,累不累的权力在我们自己,真正旷达的人,是不会屈从外在压力。不会屈从别人的意志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如今,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第四篇:牧竖文言文翻译
《牧竖》又名《牧竖捕狼》,收录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中。该文是精炼与生动的典范。牧竖即牧童之意。竖,童仆。下面是牧竖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牧竖文言文翻译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1],穴有小狼二,谋[2]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3]数十步。少顷[4],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5]。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6]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今有豪强子[7],怒目按剑,若将搏噬[8];为所怒者,乃阖扇去[9]。豪力尽声嘶,更无敌者,岂不畅然自雄[10]?不知此禽兽之威,人故弄之以为戏耳[11]。
译文
有两个牧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牧童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树上,两棵树之间大约相隔几十步远。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两只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让小狼嗥叫。大狼听见后,仰起头寻找,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嚎叫着一边抓爬着树干。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哀鸣。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几十趟,渐渐地脚步慢了,嚎叫的声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卧在地上,很久不再动弹。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细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当今世上豪强的人,怒目狰狞,手按宝剑,彷佛要和别人搏斗甚至恨不得吃掉他人,而那些逗他们发怒的人,却关上门离去。这个豪强声嘶力竭后,由于没有人和他争辩,岂不得意,自以为了不起?殊不知这是禽兽的威风,人家不理他,实在戏弄他而已。
词句注释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1]牧竖:牧童。竖,童仆。
[2]谋:谋划,商量。
[3]去:距离。
[4]少顷:不久。
[5]仓皇:慌乱。惊惶失措。
[6]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7]豪强子:强梁霸道的人。
[8]搏噬:攫而食之。搏,攫取。
[9]阖扇:关门。扇,指门扇。
[10]畅然自雄:得意地自命为英雄。
[11]弄之:捉弄他。
第五篇: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原文附翻译
一、原文: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②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③,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④,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⑤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⑥,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⑦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节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①比髆(bó):并肩,挨得近。髆:肩。②疏阔:间隔久远。③播越:离散,流亡。④款狎:款治狎昵,相互间关系亲密。⑤操履:操守德行。⑥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气味腥臭。比喻坏人与小人聚集的地方。⑦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
二、翻译: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好像早晚之间那么快;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非常难得,相隔久远到如此地步。假如遇上世所罕见的明达君子,怎能不去攀附景仰呢?我生于乱世,在兵荒马乱中长大,四处漂泊游离,听到看到的够多了,但遇到有名望的贤人,未尝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他。人在年少的时候,精神性情还未定型,与贤人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就会与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容易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相处,如同进入满是芝兰香草的居室,时间一久自己也会变得芬芳;和恶人相处,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己也变得腥臭。墨子有感到染丝而
悲叹,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君子结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一辈子都难遇上!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值得敬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