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子贡赎人原文及翻译(定稿)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子贡赎人原文及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
1、为臣妾:做奴隶。
2、府:指国库。
3、赐:子贡的名。
4、子路:孔子的学生。
5、于:在。
6、举:做。
7、移:改变。
8、施:给予,传授。
9、适:适合。
0、寡:少。、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2、子贡: 孔子的学生。
3、损:损害。
4、复:再。
5、之:的。
6、易:改变。
7、而:表承接。
8、拜:感谢。
9、法:法令,法规。
20、而让其金:拒绝
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子贡赎人分析
作业:
一、800字小论文:《论语》读有感
二、思考题:
《子贡赎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正文:
一、论文
“小身材“,大智慧
---《论语》选读有感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选读了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中的几个篇目。虽说《论语》的篇目都不长,但看似短短的一篇里,孔子论述了治学,也包含了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的种种思想与感悟。在这看似小小的篇目里,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就“独尊儒术”,以《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而在宋朝,宰相赵普曾称,他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曾经说过:“《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可见,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俗话说“平凡之中见真情”,《论语》就是关注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最先应该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我想,用读《论语》来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是再好不过的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秉承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孔子安于贫穷的心境很是难得,孔子曾经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
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最看重的东西是“仁”,他曾反复向他的学生强调真诚的仁爱之心,尤其是对父母之爱因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因此,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有博爱之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孔子的只字片语,在平凡中见证了一部经典的诞生,也成就了一代儒家学派的大师。所以不见得长篇大论才会流芳百世,“小身材”往往也能成就大智慧。在当代,被利益充斥着的中国,只有追求最最纯粹的内心,才能对得起“文化大国”这一名号,才能不妄大师对我们的尊尊教导。
二、思考题:
1、《子贡赎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原文引用: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翻译: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
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分析:
鲁国的法律,本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鲁国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做好事,那怕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损失任何东西,只需要付出同情心。道德的目的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但却有利于人的好事。
也正因子贡有经济实力,所以他能够拒绝国家把他付出的赎金还给他。更由于他是孔子的学生,受到了孔子的道德感化,所以他才会拒绝收回代偿的赎金。
而孔子却认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多的赎金,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高的觉悟。子贡这样的行为,导致国家之后的发展方向就是没有人再会去赎本国人了。
由此可见,子贡把原本人人都能够做到的道德,提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过高的“道德”不仅没有推广道德,反而推广了不道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它的标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和”礼仪之邦“,有一整套道德体系和标准,这些道德标准和理念,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其中的精华,我们正在大力弘扬,对于一些明显属于糟粕的,有不少已被人们抛弃,但还有一些很难对其一概而论。
虽然道德观念和标准在不断进步。但一些与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相悖道德标准仍然存在,仍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道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它必须与时俱进,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不断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才能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否则,就会失去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的今天,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做到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只强调”无私奉献"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只有当永恒道德能够与暂时的法律携起手来,人类才有可能进入文明的高级阶段。
第三篇:真善说(观子贡赎人有感)
真善说
春秋时,鲁国有一规定:凡在他国遇到被卖为奴婢的鲁国人并愿出资赎回的人会得到政府的奖金鼓励。孔子的学生子贡义卖字画并将所得资金赎回被卖为奴的鲁国人,当官府送来赎金时却被子贡婉言谢绝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反而训诫了子贡一顿,而他另一位学生子路救得溺水老人并欣然接受了老人一条牛的馈赠却得到了孔子的赞许。若要我们当代人来评论,怕是大多数人都赞叹子贡之品行高洁,相比之下子路的做法就不如子贡那么君子了。但实际并不然,不是有句老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少数人的观点则是认为子路之善贵于子贡之善。
虽然,从表面上看,子贡义卖字画赎人这件事本身就已经难能可贵了,再加上他还不要赏金,君子的光辉形象立马跃然纸上了,但仔细一想,这其中亦有不妥之处:孔子原话是这样的:“夫圣人之举尔,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意思就是说《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而这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子贡不领取奖金,固然让他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正如画面中所表示的那样:一些寒门学子也拿着自己的字画欲拍卖赎人,可他们的善心还未来得及实施,却因一句“子贡不要奖金,我们又怎好意思要呢?”向无米下锅的现实弯了腰。很明显,子贡这种做榜样的行为并没有让更多人接受,虽然大家有这样那样的难言之隐,但最终选择的做法并没有使这个社会发生任何改变。
所谓行善,则必须分清是善与非善,不能只重视眼前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使影响面更加广大而长久。这样一比较,子路救人欣然受牛,这更容易让周围的人有行善的动机与动力,毕竟,追求利益也是人类的一种正常行为,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正是符合这种观点的。关键是以利益为诱饵劝世人行善,则对于改一方之民风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吧。
古语有云:利于人为善,则打人、骂人亦为善:利于己为恶,则敬人、爱人亦为恶。这句话咋一看有些矛盾,细细斟酌才知打人骂人也是一种使人警醒及时行善的手段。当然,这也得施善者把握好分寸。不然谁也不能保证最后会出现“正偏”(佛教中指本意是好的,但因实施方法不当而出现不好的结果,反之则为偏正。)的结果。
个人行善,却对教化社会风气没有任何帮助,则似善而非善。只有那些利于国家、利于公众、利于社会的善方可称之为“真善”,而此善行才能达到“行为世范”的效果。
第四篇:《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ãn)参(shēn)历井仰胁(xiã)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峨的峨嵋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â)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âi)乎来哉!
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还?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艰难啊,难于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吓得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峥嵘而崔嵬(wã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早晚既要提心吊胆地躲避老虎,又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第五篇:苏幕遮原文及翻译
苏幕遮原文及翻译
前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后一篇:踏莎行·郴州旅舍苏幕遮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全文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苏幕遮对照翻译: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经典文言文:
硕鼠 陋室铭 蜀道难 一剪梅 行路难 如梦令 小石潭记 鱼我所欲也 湖心亭看雪 雁门太守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钗头凤 过秦论 鸿门宴 使至塞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江城子 密州出猎
相见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故人庄 夜雨寄北 苏幕遮 买椟还珠 归园田居其一 秋兴八首
旅夜书怀 五柳先生传 鹊桥仙 湘夫人 短歌行 李凭箜篌引 水龙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商山早行 秋词 涉江采芙蓉 关山月 春夜洛城闻笛 公输 江南逢李龟年 峨眉山月歌
望海潮 扬州慢 石钟山记 扁鹊见蔡桓公 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