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史·花云传》文言文翻译
不会翻译,如何拯救你的文言文得分率?下面是《明史·花云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言文: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堞:城墙
翻译:
花云,怀远人。体貌魁梧,肤色黝黑,勇猛无比。元至正十三年,他身佩宝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个奇才,就让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总被攻克。太祖准备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面进发,花云也跟着。突然遇到敌兵几千人,花云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敌兵大惊道:“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抵挡他的锋芒。”大军紧跟而至,于是攻下了滁州。太祖领军渡长江,花云率先过江。攻克太平以后,太祖因其忠勇而让花云做了贴身护卫。后又被提升为总管。领兵攻打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攻克了。经过马驮沙时,几百名凶悍的强盗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走,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消灭。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升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八天不能出来,众多强盗结伙挡住他们前行的道路。花云手持长矛,在战鼓和呐喊声中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身却未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用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合力迎敌,朱文逊战死。敌人连攻三天都不能入城,就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敌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发力,大吼一声,绳索全绷断了,他起身夺过看守人的刀,杀死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们主上的对手,为什么还不快点投降!”敌人很气怒,打破他的头,把他绑在桅杆上,用乱箭射他。花云痛骂敌人没有丝毫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造忠臣祠祭祀他。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告,领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一旦城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坚守道义决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能让花家断了后代,你们好好抚养他长大吧。”花云被俘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葬完她后,就抱起孩子出行,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在夜晚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汉军兵败,孙氏又回来偷出小孩,渡江逃跑,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抛入江中。孙氏靠漂浮的断木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孩子,一连七天都未死去。过了一年终于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着眼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花炜的五世孙向世宗请准,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
第二篇:明史金国凤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明史金国凤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明史·金国凤传
原文:
金国凤,宣府人。崇祯中,以副总兵守松山。十二年二月,虏贼以重兵来攻,环城发炮,台堞俱摧。城中人负扉以行。国凤间出兵突击,辄败还,乃以木石甃补城坏处。贼屡登屡却,遂分兵攻塔山、连山,令锐卒分道穴城。国凤多方拒守,终不下,阅四旬围解。
帝大喜,立擢署都督佥事,为宁远团练总兵官。再论功,署都督同知,荫锦衣卫千户。是年十月,贼匪复攻宁远。国凤愤将士恇怯,率亲丁数十人出据北山冈鏖战。移时矢尽力竭,与二子俱死。
帝闻痛悼,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赐祭葬,有司建祠,增世职三级。总督洪承畴上言:“国凤素怀忠勇。前守松山,兵不满三千,乃能力抗强敌,卒保孤城。非其才力优也,以事权专,号令一,而人心肃也。迨擢任大将,兵近万人,反致陨命。非其才力短也,由营伍纷纭,号令难施,而人心不一也。乞自今设连营节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统兵出战,惟总兵官令是听。庶军心齐肃,战守有资,所系于封疆甚大。”帝即允行之。及国凤父子柩归,帝念其忠,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当松山被围,巡抚方一藻议遣兵救援,诸将莫敢应。独副将杨振请行,至吕洪山遇伏,一军尽覆。振被执,令往松山说降。未至里许,踞地南向坐,语从官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禄诣城下致振语,城中守益坚。振、禄皆被杀。事闻,命优恤。
(选自《明史》)
译文:
金国凤,是宣城人。崇祯帝时,以副总兵的职务把守松山。十二年十二月,大清率领重兵来进攻,围着松山城开炮,城墙都被炮火摧垮。城中人都只好背着门板行走。金国凤不间断的想出兵突围,但都是失败而返,他便命令士兵们用树木石头来修补重砌被炸毁的城墙。大清军还是不断的登城,又不断被打退回去,于是他们便分兵攻打塔山、连山几个地方,暗地里派精锐的士卒分几条道路挖隧道。国凤多方坚持抵抗,坚守不出,最终也没有被清军攻下,经历了四个月的防守,清军终于撤退了。
皇帝大喜,马上擢升金国凤为署都督佥事,为宁远团练总兵官。又一次论功,将他提升为署都督同知,可以享受锦衣卫千户的俸禄。这年十月,大清兵又一次攻打宁远。国凤对将士们表现出的胆怯懦弱非常愤怒,竟然亲自率领数十个家丁出城据守北山冈和敌人鏖战。不多时就矢尽力竭,与两个儿子一起战死。
皇帝听说消息后非常悲恸,追赠他为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赐予他祭葬大典,命有司为他建立祠堂,提升三级世职。总督洪承畴上言说:“国凤一向胸怀忠勇。之前据守松山,军士不满五千人,竟然能抗击强敌,最终保住了这座孤城。并不是他的才能力量有优势,是因为他能凭借自己的职务专有发布军令的权利,号令统一,而且军心整肃划一。等到他提升为大将军后,兵力近万人,反而丧命于军中。也不是他的长能力量变弱了,是由于军营中人员众多而杂乱,号令难以下达,而且人心又不一致。我恳请陛下从现在起设立连营节制的法令,只要有警报需要守城的情况和需要统兵出战的重大军事状况,只能以总兵的命令为准。所有军心一齐整肃,作战防守都有储备,这是关系到疆域安全的大事。”皇帝马上同意了总督的建议。等到国凤父子的灵柩要运送回朝廷,皇帝感念他的忠义,命令所经过所有官府有司都必须提供舟车,而且增加了两次祭典。他的妻子张氏依据刘綎的旧例,也追加官阶职位。但专司部门商议此举不和朝廷典例,搁置不能执行,而仅仅在世职增加级别之外,再额外增加本卫试百户世袭的俸禄,来勉励忠勇的大臣。皇帝同意了。
其实,在松山被围困之时,巡抚方一藻商议派兵救援,诸将没有敢答应去的。只有副将杨振请命前去,到了吕洪山这个地方突然遇到伏兵,全军覆没。杨振被抓住后,清军命令他去松山劝降。没走一里多路,他就面南坐在地上,和他的副官李禄说:“帮我去告诉松山城里守战的将士们一定要坚守不出,援军即日就到。”李禄跑到城下大声喊出杨振的话,城中的守将们更加坚定据守城池了。杨振、李禄都被清军杀害。这件事情传来,朝廷从优抚恤二位将士。
第三篇:明史·张孟男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张孟男少聪敏,有胆识,在县城郊外寺院内读书,往返路径偏僻,行人视为畏途,白天亦少行人。明史·张孟男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明史·张孟男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明史·张孟男传文言文原文
明史·张孟男传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私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奏)章并留中①,其人系兵马司,橐饘②不继,莫必其生,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书,就改户部。时留都③储峙④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明史·张孟男传文言文翻译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职为广平推官。稍后调任汉中同知。入京担任顺天治中,升任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大臣身份兼管吏部,他的妻子是张孟男的姑姑,除了公事之外没有关于私人的谈话。高拱对此不满意,四年没有提升他。等到高拱被驱逐,他的亲朋知己都退避隐匿,唯独张孟男留在高拱的官邸替他收拾行装,送他至郊外。张居正掌权,将张孟男升为太仆少卿。张孟男也不攀附,令张居正失望,没有调动他。此后很久,张居正衰败了,他才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被召入北京,以原职掌管通政司事务。
万历十七年(1589),皇帝已经八个月没有到朝房接见大臣,张孟男上奏劝谏,而且说:“岭南人为原来的都御史李材申报功绩,蔡地的人控诉原县令曹世卿枉法,奏章都被留在宫中,而将人关押在兵马司,饭食供给不足,莫非不想让他们活,使圣德遭受损害?”皇帝被说动了心,于是间或驾临一次朝房。当年冬天,他改任户部职,升任左侍郎。不久又担任了南京工部尚书,改任户部职。当时留都南京储备已经耗尽,张孟男接任时,粟仅有两年的储备,在他的努力下不到两年就有七年的储备量。水衡官修筑粮仓,他调拨公家节余的二千两百银做资助。有人说为什么替别人耕耘,张孟男回答:“公家的事情,是划分了区间的吗?”南京御史陈所闻弹劾张孟男贪赃、鄙陋;吏部尚书孙鑨龙称张孟男忠诚谨慎,御史的疏论,是由郎官所为。皇帝就挽留了他。张孟男请求离去,皇帝不准许。他再次上奏请求,皇帝才听任他回乡。很久以后,他才被召见并官复原职。
万历三十年(1602)春天,有诏令罢除矿税。不久,事情没有施行。张孟男率领同僚劝谏,没有答复。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五次上奏请求回乡,皇帝不允许。当时矿税的祸患一天天加剧,张孟男起草了几千字的遗疏,极力陈述矿税的危害,称:“我是户部官员,所征收的天下的租税,都是百姓卖儿卖女、削骨割肉之后所得来的。我的职责就是催促科税,我尽了职,而百姓困穷。聚敛财富令百姓困穷,虐待百姓使国体动摇,有这样的大臣,怎么能任用他?我忍不住哀叹,替陛下做杞人忧天的事。”他嘱咐儿子呈交朝廷,第二天就去世了。南京尚书赵参鲁等人奏陈他的清廉、忠诚,赠封他为太子太保。
明史·张孟男传文言文注释
①中:宫中。
②橐饘:饭食。
③留都:指当时的南京。
④峙:储备。
张孟男简介
张孟男(1534一1606),今中牟县三官庙乡土墙村人,字元嗣,是明朝的著名清廉之官和才子。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张孟男考中进士,时年31岁,出任广平府推官,后又升迁为刑部员外郎、尚书宝丞、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南京工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南京户部尚书等职,由于张孟男为人正直,不畏权势,而且勤于政事,政绩卓著,因此,他去世之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
人物生平
张孟男少聪敏,有胆识,在县城郊外寺院内读书,往返路径偏僻,行人视为畏途,白天亦少行人。孟男却经常在夜间独自往返,毫不介意,足见他胸襟开阔,气度不凡。
张孟男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任广平府(今河北省)推官(主管审判)。广平府多豪绅恶霸、贪墨皂隶,他们舞文弄墨,把持词讼,坑害乡民,使案积难结。张孟男到任后,深入了解,公平定案,一日之间结大案数十起,吏民叹服。后被调京任给事中(谏官),不肯逢迎权贵,被外调陕西,任汉中同知(知府副职),因京中舆论不满,又改调顺天府(北京)治中(府尹、府丞下的职官)。后升刑部员外郎,转礼部员外郎(尚书、侍郎下职官),后升尚宝丞(掌管启用印玺)。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宰相)兼吏部尚书高拱是张孟男的姑丈,权势显赫,但张孟男从不攀附,每相遇,只谈公务,不及私情。高拱认为他傲慢无礼,对他十分反感,四年不予升迁。后高拱被参罢官,遣回家乡。平日趋势之辈均避而不见,深恐受到牵连,独有张孟男不计利害,亲到高府帮助整理行装,饯行郊外,高拱深受感动,执手称谢。
张居正接迁大学士,升张孟男为太仆少卿(掌管皇帝銮舆、牧政的次官)。张孟男仍一心奉公,不趋附张居正的权势,故四年又不得升迁。张居正势败罢相,张孟男不为所累。朝廷嘉奖其耿直之风,晋升为太常寺卿(掌管朝廷祭祀奠礼),后又相继升大理寺卿(职掌司法),南京工部右侍郎(尚书副职),不久被召回北京带本职兼掌通政司事(掌管旨敕、奏章呈转),四年连升四级。
万历十七年(1589年),皇帝迷信神佛,深居宫中,八个月不问政事。张孟男冒死上奏,痛陈利害,皇帝从谏复朝。当年冬改任户部左侍郎(尚书副职),不久升南京工部尚书,未到任改南京户部尚书(管理财政田赋等)。当时的留京(南京)国库空虚,张孟男接任后,大力整顿。不到二年,仓廪存粮由仅足二年之需,积累到足够七年之用。他对当时的朝廷征收矿税等弊政多次上书直陈,均被皇帝搁置不问,因而引病辞官,连辞四次才被批准。乡居五年,被召回京复官。又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多行善政,仍不被采纳,直至病故,终年72岁,皇帝封赠其为太子太保。
第四篇:王羲之传文言文翻译
导语: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王羲之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王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王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王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王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王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王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王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王羲之齐名,而王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王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王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王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译文:
王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太守。王栽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宣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盏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第五篇:《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
导语: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候,好像成年人一样严肃,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与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帝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帝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帝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与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