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官海瑞除二张的故事
一天,海瑞正准备备轿出巡,忽然有人击鼓喊冤,就只好改变主意,立即升堂。
告状的是一位山村民女,十七八岁,长得非常漂亮,名叫黄珠珠。她衣衫褴褛,头发散乱,痛哭流涕,手脚还带有血迹。
原来,兵部尚书张鏊有两个侄子,名叫张魁和张豹,他们俩奉命从南京来到兴国筹买木料,欲图霸占黄珠珠。黄珠珠宁死不从,父母被话活打死,她趁混乱逃到县城鸣冤告状。
海瑞听了,非常气愤,当即安顿了黄珠珠,决定捉拿张魁、张豹。但这两个贼手下有很多家丁,怎么才能抓到呢?海瑞经过再三考虑,想出一条妙计。
第二天,海瑞带着几个衙役,抬着山珍海味来到张魁、张豹住的地方。一进门,海瑞就说:“二位辛苦,下官失迎了!今天特来慰劳。”张魁、张豹根本瞧不起海瑞,但一看这些山珍海味,便连声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说完,一同坐下攀谈起来。
海瑞擅长辞令,取得了张魁、张豹的信任,就邀请他们进城做客,并说:“城里有美女,二位如有雅兴,下官愿效劳。”
第二天,张魁、张豹早早来到县衙,果然见有两个浓装艳服的美女出来迎接。张魁、张豹的骨头都酥了,正要上前纠缠,忽听一声“拿下!”左右涌出两班衙役,将他两人捆了个结结实实。
海瑞立即升堂问罪,两人不肯招认,海瑞叫黄珠珠出堂作证,才无法抵赖。但两人自认为是兵部尚书的亲侄儿,海瑞不敢把他们怎样,竟哈哈大笑,斥问海瑞:“海大人,你知道我们是谁吗?”海瑞火冒三丈,大声回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说完,吩咐左右将两人各打四十大板,送进死牢。
张家的家丁赶忙回家禀报张鏊。张鏊听后,心急火燎,连忙派人送来亲笔书信和白银千两,并以升官进爵相许,要海瑞立即放人。海瑞严辞拒绝,执行刑期一到,便斩了张魁、张豹。
不久,张鏊便勾通宰相严世藩,以“通匪”的罪名把海瑞抓了起来,打入监牢。直到严世藩死后,海瑞才被释放,重新被重用。
第二篇:清官海瑞读后感
读《清官海瑞》有感彭鹏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典范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职位上鞠躬尽瘁,谱写了沁人肺腑的篇章。海瑞就是其中的一个。
海瑞,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公形象,他以七品芝麻官的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鄢懋卿(yanmaoqing)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地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因为他的自己的处世理念,有自己的为官之道。他说:官司爵是来用为民做事的,如果,以官谋利,以权谋私,不如去务农,去经商,去做工。本着“不怕死,不爱钱”的为政之道,他备术官死谏,直言嘉靖帝的六大过失,并说出“天下人早就认为陛下做皇帝不称职”这类可以被诛灭九族之类的话。海瑞骂皇帝,一夜知天下。就连毫无人性的嘉靖帝也把海瑞誉为商代的比干,并几次向大臣表示,“天政体希望新政久矣”自己应该退位当太上皇。
在现代生活中,海瑞廉政的“影子”很多,像我们的周总理,他的办公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一位身为国家的总理的人,难道要一个沙发,要几幅名画,是很苛刻的要求吗? 周总理不但生活简朴,而且工作十分认真,何其芳就在《一夜的工作》中写到:“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身为国家的总理的人,何必那么劳苦?还有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穿一双袜子,能穿三年,穿到袜面稀薄,经不起洗了。还舍不得扔掉。
虽然中华历史五千年还有许多像海瑞的清官,但是还是有一些“贪”“污”现象存在,如:和坤,这个臭名远扬的贪官。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2001年,曾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他也是十八世纪首富.,因此,不少皇帝十分痛恨贪官,像明朝皇帝朱元璋,他为了治理国家,发明了一种活剥人皮的刑法,不管你贪了多少,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要遭受刑法,尽管是这样,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使得朱元璋杀的官臣有60000多人,可见“贪”的危害有多大。
有同学会说,他们都是国家管理人,与我们无关,其实不然,廉政要从小做起,你想,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长大自然不会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同学们,一起努力,一起营造廉洁社会,让“贪”“污”渐渐沉睡,让“廉”“洁”慢慢苏醒,唯有一起努力,社会才会进步!
第三篇: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第四篇: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文章标题: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贪污腐败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自从文明社
会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倡导为政清廉,惩治贪污腐败是中国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贪立法的着眼点,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反贪法律史料。其中,尤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吏”对我们今天反腐败斗争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曾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典治吏”成为明代特别是明初为政、立法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认为吏治腐败是严重弊病,“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因此,明初治吏的重点在于惩治贪官污吏。“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大明律》沿用了唐律“六赃”的规定而略有改动。“明六赃”为: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以“监守盗”取代唐律“受所监临财物”而正式列人“六赃”,说明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其他如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坐赃也是为惩治赃官而设置的罪名。《刑律》为《大明律》的主体部分。其中专设了“受赃”门,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纹”,吏“一百二十贯,绞”。犯“不枉法赃”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至于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明律对官吏索贿也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此外,明律还规定了对负有监察之责的都察院、监察道、在外按察的御史之官贪赃枉法的,要加重处罚。
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朱元璋大量滥用律外重刑,刑罚手段令人发指。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有人统计,仅《明大浩》载有案例的156个条目中,治吏者有128个,其中惩治贪赃官吏者占43个;多属于“株连人数多,且道杀最厉害的案件。”《明大浩初编》规定,官吏“贿路出人,致令冤者不伸,枉者不理,虽笞亦坐死”,《大浩三编》规定,官吏受赃而纵囚徒者,“本身处以极刑,络没家产,人口迁于化外。”此外,明太祖朱元璋还允许人民对“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省、府、州、县官吏,“连名赴京状奏’,力图借民众力监戒和惩治贪官。洪武年间,仅贪污秋粮一案,贪官“系死者,数万人”。为加强监察杜绝贪奸之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并随时检举弹劾。朱元璋还设立巡检司和锦衣卫,遍布全国各地,广布耳目,访察贪廉,要求百姓举报,从而使一大批贪官受惩。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不分亲疏,他下令凡贪官污吏都要治罪,不容宽待。明初有人检举他的侄儿朱文正违法乱纪,朱元璋立即罢他的官。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出使办事时私贩茶叶,朱元璋下令依法把他处死。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政策对肃整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朱元璋“重典治吏”的弊端
尽管朱元璋的重典治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依托王权与专制制度,严法整治贪官赃吏,只可收一时之效,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明代虽有完备的廉政法制,还有系统的监察制度,但是,推动整个政治体制运作的最高权力(皇权)却不受任何制约。所以,廉政建设往往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腐败的滋生蔓延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清代学者赵翼对宋代惩治赃吏的总结同样适用于明朝。赵冀说:宋太祖的严法治赃吏,到太宗时,“法令犹未弛”,但已出现“骶法(枉法)曲纵”的现象;真宗时,则“比国初已松弛矣!”到了理宗时,“已为具文,而官吏之睃削如故也。”总之,越是到后期,越是不能贯彻反贪立法的基本精神,越是不能惩治贪官污吏,社会也就越黑暗,这就是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通病,无一例外。因此,“重典治吏”可能会在一时起到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
第五篇:资料:海瑞的故事
海瑞的故事
海瑞,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最早听说他,是知道有一部《海瑞罢官》的戏,吴晗先生因为这部戏在文革初期被迫害致死。当初看到这则消息,气愤于“四人帮”的残暴,而对于海瑞其人其事,并没有什么了解。后来,知道海瑞是一位个性鲜明、为胸中正义敢于同权贵死磕的名吏,是因为前几年的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其中刻画海瑞形象颇为传神。最近又对海瑞加深了几分印象,缘起那部火得一塌糊涂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用生花妙笔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独树一帜的历史人物。
海瑞大名鼎鼎,最早起因于他的第一份工作——福建南坪县教育局长,他名震天下,也是从此时开始。一次,福建教育厅厅长到南坪县视察教学工作,南坪县教育系统一众官员前去迎接,按照明朝官场的规矩,下级官员见上级领导是要下跪的。当时但见呼啦啦跪下一大片,谦恭、谄媚声不绝于耳;厅长正自洋洋自得,坦然笑纳下属的精神贿赂,忽见一人昂然站立,只是拱手致意,连躬也不鞠一个。厅长不禁心中气愤,心说:你小子不懂规矩啊,跟老爷我摆什么pose?正待发作,对方说话了:不好意思,我是堂堂学官,为人师表,按大明律法,上跪皇上,下跪父母,恕不能给你跪拜,见谅。厅长虽然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此人就是海瑞。
一片跪拜的人丛中独立一人,很像古代的笔架,也像一座山峰,此后,“海刚峰”,“笔架博士”的美誉不胫而走。
海笔架的刚直不仅于此,在他任上,他教训过仗势欺人的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吊打);羞臊过习惯于打秋风的内阁首辅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拒不接待,劝其不要到海某人这儿添乱);与一代名相,前内阁首辅徐阶掐架(没收徐阶儿子霸占的田产,逼得徐老头逃亡他乡)„„只要是不公正的人和事,一旦让笔架先生碰上,他是针锋相对,决不妥协。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一次,是笔架先生骂皇上。嘉靖皇上二十多年不上朝,沉迷于炼丹求长生,任用奸相严嵩(只害人,不干正事),贪财无度,逐渐导致民不聊生。海瑞忧愤已极,愤而上疏,痛快淋漓地痛斥嘉靖的不堪之种种,准确地捅中了嘉靖的肺管子。嘉靖看到后,气得直哆嗦:反了,简直是反了!他咬牙切齿:快把他抓住,别让那个人跑了!
上书痛骂皇上,古往今来似乎只有海瑞能做得到。在他心中,并非没有恐惧,但舍身取义的信念压倒了一切。他把家人送走,遣散仆人,买了一口薄皮棺材,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
/ 3
由于徐阶等大臣的努力,海瑞未被嘉靖处死,自此更加名声大噪。老百姓对他顶礼膜拜,海瑞在世时人们就把他的画像贴在门上当门神,抵挡妖魔邪祟。他到南京就认新职,附近的老百姓蜂拥到街上,争睹海青天,致使海瑞很长时间无法到衙门上班。更神的是广西有一位先生,徒步几千里,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专程到南京,就为看海瑞一眼,看完掉头接着走回家。海瑞去世后,南京的百姓痛哭失声,为他送葬的队伍绵延上百里。
老百姓爱戴海瑞,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是又恨又怕。听说海瑞要到当地来做官,很多官员托关系、走后门,想尽办法阻止海瑞就任;有的言官不惜造谣污蔑,告黑状诬陷海瑞。财主、富商们摇身一变,穿上了破衣烂衫装穷,还把朱红色的大门(象征富贵)涂改为黑色;声色犬马的场所也关门歇业,唯恐海瑞整治到他们头上。
面对如此逆境,海瑞不为所动,始终坚持他的信仰:反腐倡廉,为民做主。他严禁自己的部属贪污受贿,要知道,明朝公务员的工资是很低的,仅能维持生活而已,但多数官员还是能住豪宅,锦衣玉食,三妻四妾,钱打哪儿来,还不是贪污受贿、搜刮百姓来的?海瑞对此深恶痛绝,严厉惩处。在他治下,官员们无奈地过上了清苦的日子,只是巴望他早日走人。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但豪强霸占土地在当时已经很严重了,海瑞不畏权贵,甚至不惜向自己的恩人徐阶下手,迫使徐阶退还了他儿子侵占的土地,有此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土地兼并的现象。海瑞积极推行张居正倡导的“一条鞭法”,适度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充实了国库。
海瑞能取得不俗的政绩,除了他刚正不阿、遇事毫不妥协外,还源于他无论在哪里做官,做多大的官,都能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他穿旧衣,吃粗米,住破房,自家种菜、做饭(并非不想享受吧,主要是因为他不贪,没钱)。一次,浙江总督胡宗宪召集官员们开会,会议中间,胡总督向大员们报告了一条爆炸性新闻:海瑞买肉了,还买了两斤!大员们无不惊叹:海瑞也吃肉啊!原来,前几天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思来想去,没什么可表示的,买点肉让老妈打牙祭吧,也买不了太多,只能买两斤。这一消息如同电光火石,迅速从肉贩的嘴里,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胡总督耳中。
海瑞去世后,他的一位好友到他家整理遗物(此时他的家人都已离世),遍寻房中,只发现了几件旧衣服,一口装衣服的破箱子。好友感慨万端,悲从中来:这是一个二品大员的家啊。
/ 3
海瑞,1514年生人,1587年去世,享年73岁。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清正廉洁,为民请命。
海瑞,不枉称为明朝第一青天。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