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闍黎新亭作》原文及注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13:0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闍黎新亭作》原文及注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闍黎新亭作》原文及注释》。

第一篇:《来闍黎新亭作》原文及注释

《来闍黎新亭作》原文

作者:唐·孟浩然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来闍黎新亭作》注释

①来:全诗校:“一作本。”闍黎:梵语音译,义译为轨范,谓僧徒之师。亦用以指高僧。

②八解禅林秀:此句谓阁黎通八解为禅林之秀。

③三明:佛家称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来世之生死相)、漏尽明(知现世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为三明。给苑:即给孤园、袛园。

④才:指来闍黎。

⑤山查:犹陡崖。

⑥瑞花:指天花。

⑦碧网:疑指碧萝交织成网。

⑧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谓鱼闻说法而聚,鸟闻诵经而来。

⑨“弃象”二句:王弼《周易略例》:“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玄”、“理”互文,指玄妙之理。该,兼备。

⑩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谓静中有得,不假言咏。

第二篇:《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原文及注释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作品介绍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97首。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原文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

作者:唐·李商隐

暂凭尊酒送无憀1,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注释

1.无憀:即无聊。

2.愁眉、细腰:皆指柳树枝条。此拟物为人,言勿折柳条,惜人惜别者亦当惜物。春风尚知惜柳,人亦知惜别,故依依之柳岂可折损?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赏析

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冯注云:“就诗论诗,已妙入神矣。深窥之,必为艳体伤别之作。”纪昀评第二首曰:“情致自深,翻题殊妙。”何焯评“人世”句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张采田评第一首曰:“惊心动魄,真千古之名篇。”沈祖芬《唐人七绝诗浅释》云:“第一首先是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说得斩钉截铁,充满悲观情调。但第二首又再来一个大翻腾,认为要折也只能折一半,把话说得宛转缠绵,富有乐观气息。于文为针锋相对,于情为绝处逢生。情之曲折深刻,文之腾挪变化,真使人惊叹。而这种两诗用意一正一反,一悲一乐互相针对的写法,实从赠答体演化而来。”按沈评所谓“乐观”,或欠妥。然商隐诗的确善于对比,富于变化。

第一首借言惜柳而写足惜别之意;第二首又以退为进,宛言杨柳依依送别,亦依依盼归。人生固难免离别,然有别自盼有归,有离自望有合,故杨柳依依亦自然有此二用。商隐诗之巧思,实在是缘于他对人生的深思和敏悟。善解人生、巧解人生者方有妙语佳句。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繁体对照

卷539_197 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樂府詩題作楊柳枝)李商隱

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晖。

爲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第三篇:天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天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天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译文】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注释】

1、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2、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扩大,治理。

3、彼:指大王。作:治理。

4、康:安。

5、彼:指文王。徂:往。

6、夷:平坦易通。行(hánɡ):道路。

【赏析】

对于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圣地:“周之兴也,鸑鷟(yuèzhuó即凤凰)鸣于岐山。”(《国语·周语》)周人一系传至古公亶父,居于豳地,“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去豳,度漆、沮。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史记·周本纪》)古公之前,后稷、公刘二位也是功勋卓著,《国语》之所以取岐山为周人兴起的圣地,似是极度推崇古公之仁,从上引文可见,古公不仅仁爱本族,而且推仁爱于一再侵犯于己的异族,自然更是难能可贵,因而也更具备后世儒家所定的圣人品格。

《天作》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另一篇是《潜》),它写出了岐山。《毛诗序》说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诗集传》则指为“祭大王之诗”,都认为祭祀的对象是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季明德语,认为是“岐山之祭”,即《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其实,岐山是古公至文王历代周主开创经营的根据地,其后的伐商灭纣便是在此积蓄了力量。《天作》这首诗,应该既是祭圣地,同时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的。由于岐山之业为古公开创,而文王后来由此迁都于丰,故《天作》应是在岐山对古公至文王历代君主进行祭祀的诗。至于行祭之人,则非文王的继承人武王莫属。

“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武王,但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纣王囚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文王之世,已为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岐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作》一诗,便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有如此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非凡手笔。

天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译文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

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

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

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

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

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

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注释

⑴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⑵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扩大,治理。

⑶彼:指大王。作:治理。

⑷康:安。

⑸彼:指文王。徂:往。

⑹夷:平坦易通。行(háng):道路。

赏析:

对于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圣地:“周之兴也,鸑鷟(yuè zhuó即凤凰)鸣于岐山。”(《国语·周语》)周人一系传至古公亶父,居于豳地,“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去豳,度漆、沮。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史记·周本纪》)古公之前,后稷、公刘二位也是功勋卓著,《国语》之所以取岐山为周人兴起的圣地,似是极度推崇古公之仁,从上引文可见,古公不仅仁爱本族,而且推仁爱于一再侵犯于己的异族,自然更是难能可贵,因而也更具备后世儒家所定的圣人品格。

《天作》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另一篇是《潜》),它写出了岐山。《毛诗序》说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诗集传》则指为“祭大王之诗”,都认为祭祀的对象是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季明德语,认为是“岐山之祭”,即《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其实,岐山是古公至文王历代周主开创经营的根据地,其后的伐商灭纣便是在此积蓄了力量。《天作》这首诗,应该既是祭圣地,同时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的。由于岐山之业为古公开创,而文王后来由此迁都于丰,故《天作》应是在岐山对古公至文王历代君主进行祭祀的诗。至于行祭之人,则非文王的继承人武王莫属。

“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武王,但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纣王囚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文王之世,已为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岐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作》一诗,便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有如此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非凡手笔。

第四篇:金陵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陵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金陵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

金陵新亭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古诗简介

《金陵新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根据《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写成,表现了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翻译/译文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赏析/鉴赏

李白在南京新亭,根据西晋末年的一个历史故事而作此诗。该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座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是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有趣的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也遭遇类似情况:“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当时李白是多么希望唐军能从南边开辟第二战线,那样就可以迅速消灭安禄山的叛军。于是,永王来九江以后,李白从内心说是赞成的。可惜权利之争害了李白,也害了中原人民,以至安史之乱的余波竟然持续十几年,唐朝也因此走上衰败的道路。

无论此诗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的咏古,还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感慨,从诗歌的角度看,主题鲜明,情节清晰,语言简练,气势雄壮,发人深思,把一个故事改写得有声有色。

金陵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译文: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注释:

豪士:《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

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以下二句:《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周颧,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后被王敦所害。

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的钟仪被俘,晋人称他为楚囚。后世用楚囚指俘虏或者窘迫无法的人。这里指穷困丧气的东晋士族官吏。

社稷倾:国家灭亡。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即王导。

赏析:

李白在《金陵新亭》中,怀想东晋王导的爱国壮语,无限感慨,不禁对王导的英雄气概,表示由衷的赞美。作品首二句“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说明金陵的.豪士们在新亭游览胜地聚会。中四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颧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历史上的具体事实。周颛眼看新亭风景没有变化而社会**,山河易色,悲从中来,大为哀叹。参加饮宴的人都像被拘禁的楚囚那样,忧伤流泪,只有王导激愤地说:“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建功立业,光复神州,怎么能如楚囚一般相对哭泣!”这些爱国壮语,李白并未写入诗中,却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诚颂扬的话:“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大诗人不轻易给人以高度赞语,这两句人物总评,是很有分量的。

诗的主线和核心是歌颂爱国志士王导,构成历史事件矛盾的焦点,是爱国思想和消极悲观情绪的斗争。诗歌如果按照历史事件原型,全盘托出,那就成为平板叙述,缺乏艺术光彩。李白选取了周额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这一典型场景,微妙地熔铸成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诗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颉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篇末把王导的爱国壮语“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赞美爱国志士的诗句“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这首怀古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不是平铺直叙的,如果直白自述,则易陷入板滞。作品感情显现的不同节奏是:首联淡淡引出,次联接触矛盾,三联矛盾有深化,末联解决矛盾。达到审美高潮。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内在思维布局上的功力。

第五篇:金陵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陵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陵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译文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注释

“豪士”一一《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

“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以下二句——《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周颧,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后被王敦所害。

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的钟仪被俘,晋人称他为楚囚。后世用楚囚指俘虏或者窘迫无法的人。这里指穷困丧气的东晋士族官吏。《世说新语·言语》载:王导见大家垂头丧气,相对流泪,曾很不高兴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社稷倾——国家灭亡。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即王导。

赏析

诗中,却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诚颂扬的话:“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大诗人不轻易给人以高度赞语,这两句人物总评,是很有分量的。

诗的主线和核心是歌颂爱国志士王导,构成历史事件矛盾的焦点,是爱国思想和消极悲观情绪的斗争。诗歌如果按照历史事件原型,全盘托出,那就成为平板叙述,缺乏艺术光彩。李白选取了周额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这一典型场景,微妙地熔铸成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诗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颉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篇末把王导的'爱国壮语“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赞美爱国志士的诗句“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这首怀古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不是平铺直叙的,如果直白自述,则易陷入板滞。作品感情显现的不同节奏是:首联淡淡引出,次联接触矛盾,三联矛盾有深化,末联解决矛盾。达到审美高潮。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内在思维布局上的功力。

金陵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2

金陵新亭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古诗简介

《金陵新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根据《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写成,表现了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翻译/译文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赏析/鉴赏

李白在南京新亭,根据西晋末年的一个历史故事而作此诗。该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座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是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有趣的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也遭遇类似情况:“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当时李白是多么希望唐军能从南边开辟第二战线,那样就可以迅速消灭安禄山的叛军。于是,永王来九江以后,李白从内心说是赞成的。可惜权利之争害了李白,也害了中原人民,以至安史之乱的余波竟然持续十几年,唐朝也因此走上衰败的道路。

无论此诗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的咏古,还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感慨,从诗歌的角度看,主题鲜明,情节清晰,语言简练,气势雄壮,发人深思,把一个故事改写得有声有色。

下载《来闍黎新亭作》原文及注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闍黎新亭作》原文及注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