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文言文翻译
导语:《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写的一篇序文,该文与《送石处士序》为姐妹篇,主要赞扬了温处士出众的才能和乌大夫善于识人、用人的德才。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唐代: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译文
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说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伯乐识马,遇到好马就把它挑了去,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了.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夸的话。”
东都洛阳,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大夫乌公,凭着天子赐给的斧月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人才,以礼为工具,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没有几个月的工夫,又认为温生是人才,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以礼为工具,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那么从东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门的主管官员,以及我们两县的大夫,政事有不顺利之处,事情有疑惑不解之处,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同谁去交游呢?年轻的后辈,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难道不可以吗?
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在朝廷为天子求贤人,将军在幕府为天子求得谋士和武将,这样,设想内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羁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离去,想靠石生,温生的帮助直到告老归去。现在他们都被有权力的人夺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温生到了那里之后,在军门拜见乌公时,请以我前面说的关于宰相将军选拔人才的话,替天下道贺;请把我后面说的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
注释
⑴伯乐:传说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带地方,相传冀州出产良马。
⑵东都:指洛阳。唐代首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
⑶洛:洛河。
⑷石生:名洪,字洁川,洛阳人。
⑸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
⑹乌公:乌重胤,元和五年(810年)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参阅前选《送石处士序》。
⑺鈇钺:同“斧钺”,本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后成为刑罚、杀戮之权的标志。此处指节度使的身份。
⑻罗:罗网,此处用来比喻招聘贤士的手段。
⑼幕下:即幕府中。军队出征,施用帐幕,为此古代将帅的官署叫“幕府”。
⑽媒:中介。
⑾尤:特异的、突出的。
⑿河南尹:河南府的长官。
⒀百司之执事:婉指百官。司:官署。
⒁二县:指东都城下的洛阳县,河南县,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所以称“吾辈二县之大夫”。
⒂缙绅:也作“捂绅”。古代官员插笏于绅带间,此处指官员。
⒃礼:此处指谒见,拜访。
⒄南面:此处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皇帝见群臣时面向南而坐。
⒅縻: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
⒆引去:引退,辞去。
⒇介然:耿耿于心。
(21)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
(22)留守相公:当指东都留守郑余庆。相公,指宰相。
(23)四韵:旧体诗一般为隔句押韵,四韵为八句。
创作背景
该文约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冬季,与《送石处士序》可视为姊妹篇。温处士名造,少好读书,隐居王屋山,一度为寿州刺史张建封的参军,后隐居洛阳。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上任不久,即聘石洪至幕府。过了数月,又将温造征聘而去。韩愈被乌氏的求贤若渴所感动,为好友石洪、温造怀才得遇而欣喜。他在序文中热情赞扬石、温两人的出众才能与乌氏的知人善任。对他们的合力报国寄以般切期望,同时又对两位人才的离去表示无限惋惜之情。该文既与《送石处士序》相承而作,故处处以石、温二人并提,然而文章绝无雷同重叠之感。
赏析
尽管此文与《送石处士序》为姐妹篇,事件与人物均相关涉,然而在写法上却有所变化,所以有相得益彰之美。例如前文体势自然,而本文则颇有造奇的文势。文章开头的一段譬喻,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用来比喻“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但却不紧接着说出来,而是先论述“马群遂空”的原因来比喻乌公搜罗东都贤士的情况。作者在文中既设奇喻,又在正文中反复议论以求其合,显得煞有介事,将本是韩愈个人的一个想法写成似颠扑不破的真理。为此,论其章法,该文比《送石处士序》那篇文章要显得曲折离奇。此外,该篇的立意要比前一篇单纯一些,无非是变着法儿赞扬温、石二人。以伯乐喻乌公,是为了赞扬温、石;极说温、石一去,东都政府和士群无所依恃,也是为了赞扬温、石。看来似乎说得过分了,但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强调人才的可贵,提醒朝廷要高度重视人才。
该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写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石处士和温处士隐居在洛阳一带,韩愈与他们的关系密切,都是好朋友。石处士因大义而征召,温处士也因大义应聘出仕。这篇文章就是在送温处士时写的。文章赞扬了温处士出众的才能和乌大夫善于识人、用人的德才,作者惜别了两个老朋友,心里难过。但更希望人尽其才,他们都能得到任用,表达了为朝廷得到人才而欣慰以及自己失友的惋惜心情。
文章用比喻与反衬,从“空”字引出“怨”字,而这“怨”比正面的“颂”乌公识才更具有力量。所以,本文笔法巧妙,渲染得当。
第二篇:《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六月。作者韩愈。石处士名洪,有才德而不做官。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透出石处士其人。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重点在一个“义”字上。
作品原文
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①,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②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sōng]、邙[máng]、瀍[chán]、谷之间③,冬一裘[qiú],夏一葛[gé]④,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sì]⑤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⑥、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⑦。”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⑧,农不耕收,财粟殚⑨[dān]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zhuàn]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jué]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zhuó]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nìng]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公元761年—公元827年),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做序。
作品背景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六月间。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王承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廷诏命。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乌重胤于元和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其地处转运要道,责任重大。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人,渴望共济国事。石处士姓石名洪,字睿川,洛阳人,辞去黄州录事参军后,退居洛阳,十年不曾外出做官,石洪德商望重,颇具才略,而古代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序中期望乌氏与石洪以道义为依并极两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规之意,具有丰富的现实与理想意义。
作品鉴赏
本文为送石处士赴任而写,《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最终目的是鼓吹选用贤才,并鼓励贤才“以道自任”,为国出力。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却通过明暗两条线来体现:上段记叙乌公和从呈的对话,通过几问几答,表现出石处士的品德才学。表面上写乌公与从呈讨论求贤之事,实则由两人之间的问答,体现出石处士其人。笔法活络,控御自如。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下段写饯别宴席上东都士人的祝辞和石处士的答辞,实际上是韩愈对乌公和石处士的期望。明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却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上,从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儒家思想,排斥佛教,道教;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
第三篇:《送区册序》文言文翻译
《送区册序》是韩愈所作的一篇杂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区册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译文:
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注释:
①方氏《举正》:“贞元二十一年春阳山作。洪庆善谓区册即区弘,考其始末,非也。” 魏本补注:“集有《送区弘南归》诗,说者谓册即弘也。其说见于送弘南归诗。区音欧,区冶之后,旧本作区,今本作欧弘,误矣。”此序写于贞元二十一年离开阳山前。《元和郡县志》卷三十《湖南道》连州管县有阳山县:“中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 按:穷犹言天尽头耳。或因下文“陆有”云云,遂解为土地贫瘠。然区生之来,为求学也,地瘠何畏?此但言其不畏险远耳。且丘陵虎豹,江流沦溺,亦与贫瘠无关。廉利侔剑戟:廉,稜角;利,锐利;侔,相等;剑戟,古代兵器,剑两刃,戟三锋。此指阳山江中之石利如剑戟。篁竹:篁是竹的通称。一说,篁,竹林。鸟言夷面:鸟言,说话像鸟叫,难懂。韩愈是河南人,乍来阳山,语言不通,看来并非有意诋毁。夷面,是说相貌和中土人不同。古代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此处把阳山人说成“夷面”,含有明显的鄙视之意。奉期约:奉,接受、遵守;期,期限;约,规约。例如征收夏税秋税都有一定的期限,以及其他规定要百姓遵守等等。挐舟:划船、撑船。司马彪云:“挐,桡也,音饶。”船桨,用作动词,用桨划船。宾阶:西阶。古时接客之礼,宾从西阶上,主从东阶上。“逃空虚”句:司马彪云:“逃,巡。故坏冢处为空虚。”跫,行人脚步声。全句是说:巡行于故墓间的人,满目荒凉,听到别人的脚步声,认为有了同伴,便觉欢喜。翳嘉林:翳,隐蔽;嘉林,美好的林木。这是说在林下乘凉。石矶:水中或水旁的岩石。阳山有韩愈当年的钓矶。岁之初吉:指农历正月。识:记。序以识别,作序以记离别之情。
第四篇:送石处士序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送石处士序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送石处士序韩愈原文、翻译、注释1送石处士序
作者:韩愈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翻译: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歌,让我为这做序。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公,就任节度使后的第三个月,各僚属中的贤者访求人才。有人推荐石先生。乌公问:“石先生为人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深居于嵩、邙两座山和瀍、谷两条水之间,冬天穿一件皮衣,夏天穿一件布衫,早晚用餐,只是一碗饭,一盘蔬菜。人家给他钱,他就谢绝;请他一道出去游玩,他从来借故推辞过;劝他出去做官,却总是不答应。从在一间屋子里,在左右两旁全是图书。同他谈论古今事情的正确与否,评论人物德才的高下,事情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他的话就好歇脚黄河决堤向东顷注那样滔滔不绝国就像四匹马驾着轻车走在熟悉的路上,而又是王良、造父那样的驾车高手在前后驾车。又好象用烛光照耀一样明察秋毫,像数理计算般分析精确,象龟甲占卜预见得准确灵验。”乌大夫说:“先后有隐居终老的心愿,没有什么要求别人,他肯为我而出山吗?”僚属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兼备,为国家访求贤才,不是为自家谋私利。现在贼寇集结在恒州,军队往来环布在它的疆界周围,农民无法耕种收获,钱财均已用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军队往来和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无论政治措施还是军事谋略,都应有人帮助出主意。石先生仁爱并且勇敢,假如凭借大义去聘请并将重任委派给他,他还有什么话推辞呢?”于是乌大夫写好聘请的书信,备好马和礼品,选择好的日子将礼物交给使者,寻找到石先生的住处去聘请他。
[2]石先生没告诉家人,也没同朋友商量,整好衣冠就出来会见客人,在屋里恭敬地接受了聘书和礼物。当天晚上就洗澡,准备行李,将好书籍,问清路上经过的地方,并向经常往来的朋友告别是。次日清晨,亲友们一起都来到东门外,为他设宴饯行。酒喝过三巡,石先生将要动身的时候,有人端酒杯说道:“乌大夫真正能以大义访求人才,石先生也真正能以道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从而定夺自己的离去或者就职。这杯酒为先生您送别。”又斟了一杯酒祝愿说:“凡是隐居或做官,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定?只有道义为依归。我外务就用这杯酒向先生祝寿。”又斟了杯酒祝愿说:“希望乌大夫永远不要改变他的初衷,不去做那种专使自家富裕发财而让士兵缺乏军粮忍饥挨饿的事,不要内心喜爱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而只有表面上敬重正真之士,也不要被计好奉承的话所蒙蔽,只愿他听从石先生的意见,从而肾取得胜利,有营私利已的打算."石先生起身拜谢这番祝辞说:“我怎么敢不恭敬小心地从早到晚遵照诸位的祝愿劝告去做呢?因此,东都洛阳的人士全都料定乌大夫与石先生一定能密切配合而取得成功。于是大家各自作了一首六个韵脚十二句的诗,委托我写这篇序。
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761—827),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送石处士序韩愈原文、翻译、注释2作品原文
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①,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②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sōng]、邙[máng]、瀍[chán]、谷之间③,冬一裘[qiú],夏一葛[gé]④,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sì]⑤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⑥、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⑦。”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⑧,农不耕收,财粟殚⑨[dān]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zhuàn]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jué]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zhuó]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nìng]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公元761年—公元827年),张掖(今甘肃张掖)人。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邙:山名,在河南西部。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此处指受其威胁。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归输:运输军用物资。治法:治政之法。征谋:征战之谋。撰:写作。书词:书信。
作品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做序。
作品背景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六月间。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王承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廷诏命。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乌重胤于元和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其地处转运要道,责任重大。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人,渴望共济国事。石处士姓石名洪,字睿川,洛阳人,辞去黄州录事参军后,退居洛阳,十年不曾外出做官,石洪德商望重,颇具才略,而古代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序中期望乌氏与石洪以道义为依并极两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规之意,具有丰富的现实与理想意义。
作品鉴赏
本文为送石处士赴任而写,《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最终目的是鼓吹选用贤才,并鼓励贤才“以道自任”,为国出力。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却通过明暗两条线来体现:上段记叙乌公和从呈的对话,通过几问几答,表现出石处士的品德才学。表面上写乌公与从呈讨论求贤之事,实则由两人之间的问答,体现出石处士其人。笔法活络,控御自如。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下段写饯别宴席上东都士人的祝辞和石处士的答辞,实际上是韩愈对乌公和石处士的期望。明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却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上,从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儒家思想,排斥佛教,道教;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
第五篇:《送区册序》的文言文翻译
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起首,起势突兀,先声夺人,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拍摄”阳山,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区册序》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送区册序
韩愈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译文
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注释
①方氏《举正》:“贞元二十一年春阳山作。洪庆善谓区册即区弘,考其始末,非也。” 魏本补注:“集有《送区弘南归》诗,说者谓册即弘也。其说见于送弘南归诗。区音欧,区冶之后,旧本作区,今本作欧弘,误矣。”此序写于贞元二十一年离开阳山前。《元和郡县志》卷三十《湖南道》连州管县有阳山县:“中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 按:穷犹言天尽头耳。或因下文“陆有”云云,遂解为土地贫瘠。然区生之来,为求学也,地瘠何畏?此但言其不畏险远耳。且丘陵虎豹,江流沦溺,亦与贫瘠无关。廉利侔剑戟:廉,稜角;利,锐利;侔,相等;剑戟,古代兵器,剑两刃,戟三锋。此指阳山江中之石利如剑戟。篁竹:篁是竹的通称。一说,篁,竹林。鸟言夷面:鸟言,说话像鸟叫,难懂。韩愈是河南人,乍来阳山,语言不通,看来并非有意诋毁。夷面,是说相貌和中土人不同。古代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此处把阳山人说成“夷面”,含有明显的鄙视之意。奉期约:奉,接受、遵守;期,期限;约,规约。例如征收夏税秋税都有一定的期限,以及其他规定要百姓遵守等等。挐舟:划船、撑船。司马彪云:“挐,桡也,音饶。”船桨,用作动词,用桨划船。宾阶:西阶。古时接客之礼,宾从西阶上,主从东阶上。“逃空虚”句:司马彪云:“逃,巡。故坏冢处为空虚。”跫,行人脚步声。全句是说:巡行于故墓间的人,满目荒凉,听到别人的脚步声,认为有了同伴,便觉欢喜。翳嘉林:翳,隐蔽;嘉林,美好的林木。这是说在林下乘凉。石矶:水中或水旁的岩石。阳山有韩愈当年的钓矶。岁之初吉:指农历正月。识:记。序以识别,作序以记离别之情。
赏析/鉴赏
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起首,起势突兀,先声夺人,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拍摄”阳山,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仿佛看到了阳山峰险崖陡,虎豹出没;江流滩高峡险,船翻人亡的惨景;看到城郊荒凉寂寥,县衙破败简陋;人们相貌诡秘,文化落后。在这段中,韩愈到阳山之后的心情并未直接流露出来,但从篇首“天下”这夸大之辞中,从对阳山之“穷”的极力夸张渲染中,从段尾“待罪’这含有不满和讥讽意味的反语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韩愈贬到阳山后失意、落寞、孤寂的处境与心情。
第二段写韩愈与区册相处的欣喜之情。同是阳山,这时使人感到,作者笔下的阳山再不是险恶丛生,惊心动魄的了,而是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两岸如画,令人感到亲切愉快和心旷神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