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论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3:0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论文(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论文(大全)》。

第一篇:浅谈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论文(大全)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宇宙和艺术的融合状态比较重视,而音乐又是古代艺术的中心所在,所以音乐艺术元素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承载着易风俗、陶民情和助教化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音乐在古代祭天、祭祖、图腾崇拜、庆功时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推崇,而这正是音乐对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特殊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者们才有了挥之不去的民族音乐情结。无论这种民族音乐情结是自觉抑或是不自觉的,都是古代小说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心理表现形式。这种音乐情结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即精神层面和符号层面。前者是指小说家内心深处的音乐原始记忆与直觉感受,而后者则是指小说家在小说文本中把一些音乐概念系统穿插到小说中去的一些文字性的符号。

一、小说和音乐之间的互相渗透

如何理解小说和音乐之间的互相渗透呢?小说通过语言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节奏、旋律、配器等多种组合手段来表达感情,反映生活。它们都是表达人们情感流露的艺术,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小说和音乐渊源深厚,相互影响和渗透,尤其小说家和音乐家的合作,能彼此改变创作的风格和方向,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形式。另外,小说的平叙和高潮也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包括主观节奏、客观节奏、作家的节奏和读者心理节奏等,这种节奏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来迎合小说中故事的风格和场景,也就是说,小说能够借助音乐的魅力,将故事更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小说具有音乐性,音乐具有文学性,两者独具特色又互相借鉴、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一般情况下,音乐元素与小说互相进行渗透的类型有三种,分别为:渗透在小说中的奏乐和歌唱画面;渗透在小说中的唱词和曲调;渗透在小说创作中的歌赋诗词。这些意象和音乐元素会自然地出现在创作者的意识和思想中,然后创作者再将这些音乐元素渗入到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的过程中。所以说,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可以给读者更多的审美体验,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的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

中国古代小说虽然没有古代诗词那样有着较为严格的声律体系,但是,它依然与音乐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不断地进行着渗透。

(一)歌唱和演奏场面在古代小说中的渗透

我国很多小说都描写了歌唱和音乐演奏的场面,整部小说如同一部正在演奏的场景,美丽非凡。通过把这些音乐图画抽离出来,融入到小说中,可以将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默默地表达出来。在古代,琴是士大夫、文人必备的乐器,由于古琴具有缓慢和沉静的特点,在古代的小说中,为了把故事的情节推动、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塑造以及对叙事的基调进行转换,经常会引入一些抚琴的描述语句,这样便可以很轻易地对小说局部和整体的叙事节奏进行改变。比如在《春秋列国志传》第三十六回中描述到,管仲生命垂危,齐桓公心中非常的焦虑,于是就派田宁去骊山找高人卜卦,田丹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到达骊山,到此为止,故事的叙述一直是非常的急速和紧凑的,而田丹到达骊山之后,看到一个白发老者正在幽谷之中凝神抚琴,伴随着悠扬的琴声,紧凑的时间如同停滞一般,文章中紧凑的节奏也突然变的松缓。又如在《三国演义》中,大敌压境的时候,诸葛亮端坐在城头之上,悠然地弹着琴,与眼前的危机重重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描述中,伴随着悠然的琴声,人们脑海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沉浸、柔和、清雅的人物,这和古人用琴养情的传统有非常大的联系。此外,在《燕丹子》这部小说中,荆轲准备刺杀秦王的时候,秦王请求听着琴声死去,于是便叫来歌姬进行抚琴。在琴音中,秦王听出了逃脱的方法和路径,而荆轲对琴语无法理解,最终导致了刺杀活动的失败。小说中的这处琴音也正好暗示了一个人如果没有解答琴语的智慧以及操琴的雅致,虽有一身的勇气,仍然无法做一番大事。

(二)曲唱调词在古代小说中的渗透

在我国古代小说创作过程中,经常会对一些曲调唱词进行引用,然后把这些曲调唱词做成一种独立的音乐文本,插入到小说的文本中,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描述出来,还可以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刻画人物的形象,对小说中以后的故事情节进行暗示。同时,小说也可以通过这些曲调唱词奠定叙事基调。例如在《战国策·田单将攻狄》中有这样一段童谣:“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于梧丘”,同时还有昔日田单攻即墨时的誓歌:“无可往矣,宗庙亡矣,无日尚矣,归于何党矣!”这两句唱词可以说对整部小说都起到了承转的作用,同时将古代小说用音乐励志以及发乎于情的音乐理念表达了出来。在《燕丹子》中,荆轲被送到易水之上的时候,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作者无意识地把这些歌乐插入到小说中,不仅对小说的氛围进行了渲染,同时也展示出了我国古代凡大事就会使用歌乐进行助威的传统思想。再如在《杨太真外传》中涉及了《得宝子》《霓裳羽衣曲》《凌波曲》《紫云廻》《雨霖铃》《荔枝曲》《凉州曲》等曲乐,文章对每个曲子的来源进行了具体的描述,通过这些曲子不仅把杨贵妃和唐明皇沉迷与歌舞享受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后宫梨园的热闹。

(三)诗歌韵律在小说中的渗透

在我国古代的小说中,诗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可以说诗歌是音乐性文本的延伸,在引出故事情景、提升小说地位、渲染故事氛围、深化人物形象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古代的小说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常常通过引入诗歌韵文提高小说的阅读感觉。在《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之间就使用诗歌来表达情义。小说的作者元稹在对小说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对诗歌进行了充分的使用,只《会真》三十韵一首诗歌就有六十句,使诗歌成为了整个小说的发展主线。在《王之涣》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个人在小酒馆喝酒的时候,一个歌姬一边唱歌,一边走过来,于是他们三个人便打赌看谁的诗歌被唱的最多,就说明谁的诗歌最好。从表面上来看,这只是文人之间相互争比的小事情,但是却表现出了古代评判小说高低的标准,这些音乐都是在对小说进行叙述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音乐文本,它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使小说的人物变得更加生动。在《绿珠传》一文中,整篇文章一共有一千多字,但是却引用了八处诗词文章,占到了整部小说内容的三成;在《杨太真外传》中也分别 引用了李白、杜甫、刘禹锡、李遐周、刘宴的诗等。当然,类似的传记、传奇、史传、志怪的小说还有很多。在宋朝以前的小说中,多是使用衍生形式和音乐进行渗透,如对弹奏的场面、演奏的场面使用文字来描述出来、使用诗词歌赋等音乐的衍生形式 进行描述等,从而很好地达到帮助小说家展现小说主体、构建小说情节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情节的渗透和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虽然是对古代的小说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小说和音乐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关注,从而对目前文坛的尴尬处境进行改善,让更多的评论家灌注具有文学理论意义的音乐情节,更加独特、全面地对小说进行批评和诠释。

第二篇:泰戈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文(范文模版)

1引言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不仅是印度著名的大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小说创作颇丰。他被称为“孟加拉短篇小说的开创者”。一位“在印度至今无人能与之相比的短篇小说大师”,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泰戈尔的小说中,占据主人公位置的大多是女性,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个性。众多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印度妇女的方方而而,是理解泰戈尔小说的一把钥匙。

泰戈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不管是伐拉中温柔娴静的苏查丽姐,还是姐民中沙中的煎熬挣扎的维诺蒂妮,抑或是认生四幕中走向恐怖运动的艾拉,还是怀着关好的爱情理想却又不愿意委身于自己不爱的丈夫的古姆迪妮,这些女性都塑造得生动形象,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信仰的追求。

泰戈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传统的印度女胜、受西方教育影响的新式印度女性以及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印度女性。泰戈尔曾在《两姐妹》中对女性人物给出了一种两分法:“女人有两种,一种是母亲式的,一种是情人式的如果可以用季节来作比,那么,母亲便是雨季。她赠给我们清水和鲜果……她使人富足。情人式的女人却像春天。

她非常神秘,充满了甜蜜的魅力使肉体和心灵都弹奏出无宇的音乐”。这两种特点在泰戈尔塑造的女性形象身上都有体现,但是大体上来说,传统的印度女性形象是属于母亲式的,而现代的印度妇女形象则多是情人式的,至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印度女性形象则集中体现了两种力量的对比与碰撞。

2传统印度女性形象

在泰戈尔眼里 “妇女天赋具有贞洁、谦恭、温顺的被动品质,他们比男人具有更大的自我牺牲力量。生命的潜力就是在妇女天生的被动性深处储藏着的。”传统的印度妇女形象无疑正是这种被动性最直接而生动的体现。

传统的印度女性受到种姓制和童婚制等腐朽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丈夫就是天神。操持家务,服侍丈夫,就是这些传统的印度妇女的主要任务,她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家庭献给了神一样的丈夫。我们以沙尔密拉《两姐妹》作为代表进行分析。

沙尔密拉把对丈夫的爱当成是生活中的头等的也是唯一的大事,事无巨细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大到打发不速之客小到寻找丈夫乱丢的钢笔都是她的工作或者说是生活。即使是丈夫为了忙自己的事业而疏远了她,她也仍然毫无怨言,用一颗慈母之心继续关爱着他。在她病危的时候居然想到让自己的妹妹代替自己照)顷丈夫,看到他们感情越来越好,她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在她身体恢复以后,看到陷入感情纠葛的妹妹和丈夫受着煎熬,选择用一颗宽大的心去容忍和接纳,只要是对丈夫好的事情,就算自己在痛苦也能默默忍受。她的爱如此的沉静,以至于劝说妹妹与自己同嫁一夫,这种博大而深沉的爱使得沙尔密拉的形象灼灼生辉。

当然还有梅姆娜《沉船》,阿霞勒姐《眼中沙》也属于此类妇女。对于这类女子我们不能责备她们没有思想没有自我,只是男人的附庸,其实她们也同样是女英雄,在她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自己的位置,她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丈夫,奉献给了家庭,正因为这样的无私奉献才能使得家务井井有条,家庭和睦关满。由此,不难看出,泰戈尔对这些有着传统关德的印度妇女怀有崇敬和赞美的感情。

3新式印度女性形象

与传统的印度女性形象相比,有知识有修养,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印度女性形象应该更能反应泰戈尔的妇女观。由于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印度的妇女个人意识开始崛起,泰戈尔将妇女们在争取两性平等上做的艰苦斗一争投射在他塑造的受到西方教育影响的印度妇女形象上,突出了这些转型时期的妇女为了追求自己的权利,在家庭以及社会中所承受的双重压力。

泰戈尔创造了众多的印度新式妇女形象,绝拉中沉静博学的苏查丽姐,大胆奔放的拉丽姐;《一个女人的信》中仗义执言、激愤出走的姆丽纳尔;《沉船》中努力追求自己幸福的海敏丽妮,花圃》中热烈追求自己的爱情却也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的萨尔拉;《两姐妹》中活泼好动与姐姐成鲜明对比的鸟尔密拉以及划火生四幕》中参与恐怖组织的艾拉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我们选取一些做具体的分析。伐拉是泰戈尔中长篇小说中唯一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虽然戈拉是其中的主人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苏查丽姐,拉丽姐这两姐妹在情节发展,人物思想变化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苏查丽姐关丽端庄博学聪慧,以贤惠温柔在梵社社会中有着很高的声誉,但是她却敢反抗母亲以及梵社的人为她安排的与哈伦的婚姻,爱上一个印度教徒—戈拉,并且在戈拉的生命中掀起层层波澜。而她的妹妹拉丽姐又比姐姐更进步,她爱上印度教徒维纳耶,并且不顾母亲的反对,不顾梵社人的白眼,不顾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毅然的嫁给了他,在一个充满不理解甚至是被社会所不容的婚姻中坚强而快乐的生活。个女人的信 中的姆丽纳尔在文章中以一个传统的反叛形象出现,她在婆家过着自顾自的生活。

泰戈尔曾说“在富有成就的作家的作品里,人们可以认识特殊的朋友,特殊的家族,特殊的社会或特殊的人类。”因此,在姐民中沙以及《四个人》中泰戈尔关注到了寡妇的问题。众所周知,印度的近代社会几乎是一部生产寡妇的机器,寡妇比例当居世界之首。

这是一个受人鄙视的人群,她们从来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心中的苦闷也不是常人能理解的。但是在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之下,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意识的增强,这些寡妇开始体现出她们的个性,并且为其获得爱情和家庭的幸福而进行着斗一争。

维诺蒂妮《眼中沙》和达米妮《四个人》都是年轻貌关的寡妇,她们的形象丝毫不比泰戈尔笔下其他的现代女性逊色。维诺蒂妮以开朗,勤劳的形象赢得了莫汉德尔的爱情,但是当她发现她爱的是毕哈利时,她勇敢地追随着他的脚步到西部去找他,大胆地表达了她对毕哈利的爱情,在信中她写到“我的主,你胜利了,我再也不会反叛”。毕哈利被她的真诚所感动。

达米妮更加的大胆泼辣,但是她同样具有关好的品质,她对沙士吉的爱情由最初的情欲之爱转变为后来的自我奉献。为了让沙士吉能够继续追寻他的虔诚的宗教信仰,继续追寻精神的价值,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这两个寡妇的形象反映了泰戈尔对于寡妇生存状态的思考,比起传统的印度妇女,维诺蒂妮和达米妮身上已经燃起了反抗的火种,她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与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其形象具有进步性,但是可以看出,她们的思想仍然受着传统陋习的毒害,寡妇不能改嫁仍是束缚其精神的沉重枷锁。

第三篇: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鲁迅研究 课程论文)

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

肖敏

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

【摘要】鲁迅作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核心有力的革命斗争方式是将手中的笔作为“投枪”和“匕首”,将革命思想外化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力争在精神上拯救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小说犀利的文风,因其独到的反讽手法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反讽手法的运用,对于他的文学作品来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研究的方向是鲁迅小说中所用反讽手法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整体世界的反讽;第二,针对悖论思维的反讽;第三,针对存在虚无感的反讽。【关键词】鲁迅小说,反讽手法,特征

鲁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氛围等条件对其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而他个人经历和内在精神则是他在革命斗争中的指引,也是形成他创作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在他的一生中,叔本华、尼采、施蒂纳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对他的思想造成了影响,而在这几位伟人中,克尔凯郭尔作为西方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反讽哲学家,对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影响至关重要。

正如克尔凯郭尔在《反讽的概念》中指出:“对于反讽的主体来说,既有的现实完全失去了其有效性,它成了处处碍手碍脚的不完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占有新的事物,他仅仅知道面前的事物与理念有极大的差距。„„反讽者是先知的,因为他不停地指向将来的事物,但他并不知道这将来的事物究竟是什么。„„而对于他所严正以待的现实,他却非摧毁不可,他以锋利的目光逼视着这个现实。”鲁迅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中间位置——新旧交替的时代,结合所受的教育和接触的思想,所以鲁迅能够综观前后,反讽手法的运用,反映了诙谐的玩笑和严肃的事实之间的对立冲突,背后是人类社会的无奈又绝望的生存困境,正是因为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堪,从而在文字中以反讽的手法加以体现,以有效地达到精神疗救的目的。

【丹麦】索论·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224页。

一、针对整体世界的反讽

真正的反讽是质疑一切的,鲁迅就是一个真正的反讽者,他不仅质疑传统,也质疑现代;不仅质疑本土文化,也质疑西方文化。正如汪晖所言:“鲁迅的文化批评的核心,在于揭示隐藏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遍信念和道德背后的历史关系。”2既然鲁迅作为一个历史的中间人物,那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所有事物,都在他的质疑和批判当中。在他的作品中,《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都是一个个的艺术整体,在这样丰富庞杂的艺术世界中,所有的存在物,包括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都在他的反讽范围之列。象征着人类劳动精神和智慧创造的崇高圣洁的女娲两腿之间却冒出了一个猥琐滑稽的古衣冠小丈夫(《补天》);大哲学家庄子以“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向人传授“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大道理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起死》);大学问家老子被邀去讲学,听众的评论竟然是“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出关》),《故事新编》中还有许多各种故事进行了新的编写的例子,都是将古人故事放在今人社会中的一种反讽现象。在《阿Q正传》中,阿Q名字的由来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事情,“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作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只好用‘洋字’,略作阿Q。”阿Q这样一个连名字都不明确的可怜之人,显然与这崇尚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了;另外,《幸福的家庭》中对“幸福家庭”状态的描述是这样的:“总之,这幸福的家庭一定须在A,无可磋商。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他们订有四十多条条约,非常详细,所以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东洋留学生已经不通行,那么,假定为西洋留学生罢。主人始终穿洋服,硬领始终雪白;主妇是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像一个毛雀窠,牙齿始终是雪白的露着,但衣服都是中国装„„”所谓幸福的家庭,竟然是建立在 2 汪晖:《“死火”重温》,《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几十条条约的约束之下的,这样算不算是真的幸福和公平呢?讲究西洋装扮,而又将西洋和中国本土的东西堆砌在一个人身上,这算不算是真的优美呢?答案不禁引人暗笑。鲁迅小说中,引人读来暗自发笑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强悍刚勇、雄心勃勃地抵制离婚的爱姑,却抵挡不住七大爷一个喷嚏的威慑力,旋即败下阵来,而这个七大人不过是一个假古董搜集家,正“入迷地嗅着一个据说是汉朝的屁塞”(《离婚》);那个可爱的私塾学童幸灾乐祸地欣赏着老师秃先生风闻革命大军即将到来时风声鹤唳的窘态,而所谓的革命大军只是一群要饭的乞丐(《怀旧》),是一个多么引人发笑的讽刺效果,而且,这篇文言小说中有庄语谐用、正语反用,也流露出反讽手法的运用所带来的笑中引人深思的效果。

所以,从鲁迅大量的小说中都可以隐约寻见反讽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加诸所有的事物和人物之上的,涵盖了世界的一切,从《怀旧》到《起死》,天上人间、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反讽的对象,以他们的滑稽和反常态表现引发笑声的同时,警醒世人,接着会有声声无奈的叹息在内心深处回荡。

二、针对悖论思维的反讽

克尔凯郭尔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反讽家把个体从直接的生存中拔擢出来,这诚然是种解放,然而之后却让他像传说中的穆罕默德的棺材似的在两个磁石之间悬浮——一边吸引,一边排斥。”3可见,反讽和悖论思维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两者不可分割。鲁迅的反讽理念主要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鲁迅的小说作品中,梦与醒、生与死、有与无、爱与恨、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欢喜与悲恸等相悖的概念往往相互交织,难分界限,因而不难理解在鲁迅先生笔下,反讽往往也是针对悖论思维的。这种悖论存在于被反讽的对象上,也存在于反讽者本身。

悖论思维存在于反讽的对象上,这一点在鲁迅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狂人日记》中,仁义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家族礼教的维护支柱,是一代代中国人恪守的信念,但是,在那个方生未生的转型社会里,仁义道德又与“吃人”直接联系在一起。在众人眼中,疯子行为怪异,被视为疯子,众人自认为是清醒者; 3 【丹麦】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37页。而在疯子眼中,众人的行为异常,才应当是疯子,自己是举世浑浊而独清的清醒者。所以,其实小说中的疯子和众人的角色模糊,直接指向了那个转型时代的民众的生存困境,所谓的仁义道德,也造成了困境中的无奈。在《故事新编》中,孔子、老子、庄子成为工于心计的猥琐人物,而他们在历史上可是需要仰视的文化巨匠;伯夷、叔齐在历史上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形象,在鲁迅笔下成了“带走周家大饼,并且舍不得周家的一件老羊皮长袍”的吝啬鬼形象,也显得极为可笑,此文本和前文本就形成了鲜明的悖论。华老栓是个怀着满腔爱心与希望的人,却花了不少钱去买根本治不了病的沾了人血的馒头。夏瑜关在狱中等待被处死,他还在尽力地向只想着敲诈勒索的狱吏宣扬革命道理。孤苦无告的祥林嫂,在热闹的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形成了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悖论现象。所以,诸多的被反讽的对象存在悖论,其实是指向了那个转型时代中人们的生存困境。

同时,反讽者本身,也存在着悖论。鲁迅的《祝福》是一个悖论性反讽小说的典型,“我”和祥林嫂关于“死后有无灵魂”的讨论中,“我”是一个有新知识、新文化的现代知识分子,而祥林嫂是一个传统守旧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发问是这样的:“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而“我”的反应是“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背上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面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表现会如此惶恐,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在面对“鬼怪”“魂灵”这些说法的时候,自己内心也动摇了,从理性来说,应当告诉她不存在鬼魂,从而在精神层面摆脱封建旧思想的束缚,然而这也许不能彻底;从情感上来说,“死后变成魂灵”或许是她生时困苦,对死后的一种希望,不能断了她自我安慰的念想,这是人道主义的精神在“我”内心作怪。最后,在祥林嫂的逼问下,“我”用“说不清”来敷衍过去,不至于自己心里难受,也不会让祥林嫂“绝望”,到后来,“我”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敷衍而内心自责,反而是“渐渐舒畅起来”,“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所以,小说中“我”就是一个悖论思维的组合体,作为新式知识分子,理应担当思想启蒙者的角色,然而逃不了科学和人道的这组悖论思维的压力,也选择了保守和退缩。“渐渐轻松”的情绪其实完成了对启蒙者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反讽。

三、针对存在虚无的反讽

在鲁迅的小说中,被反讽的对象即世间一切的事物,它们存在着悖论,这种悖论是永恒存在的,源于人性,源于物性,无法克服,因此这样的悖论往往会让人产生虚无感,怀疑这些事物的存在意义。

正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反对改嫁,不只是普通地嚎啕和大骂,而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两个男人和小叔子抓住她逼迫她改嫁的时候,她还凭借着爆发的大力气挣脱出去往香案上面撞,把头撞出一个大窟窿,在自己坚守“从一而终“的当口,生命已经算不得什么了;之后,她向“我”这个新式知识分子热切地询问“死后是否有魂灵”的事情,事实上她笃信生死轮回和死后魂灵之说,用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去土地庙捐门槛,其实就是在用活着的努力去寻求死后的安宁。这样看来,在祥林嫂的世界中,死比生更有值得探讨值得追求的意义,所以,现实的存在对于祥林嫂来说,对于作为旁观者的作者来说,确实是虚无的。关于存在虚无的反讽,小说《药》是一个典型作品,它在三个层面体现了作者对于“存在其实虚无”的反讽。第一个层面是反讽夏瑜在牢狱中的遭遇,他在牢狱中还不忘向红眼睛阿义宣扬大革命的道理,希望拯救他们麻木愚昧的思想,然而,红眼睛阿义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带动,反而是因为没有从夏瑜身上捞到油水而对夏瑜拳打脚踢。由此可见,夏瑜这个人,以及他的大革命思想看似充满了带动作用,在真实的社会现实面前,其实是虚无的,对于麻木的人来说是没有存在价值的;第二个层面是反讽夏瑜鲜血的遭遇,他的鲜血意味着他付出的年轻的生命,成为救治华小栓痨病的人血馒头所需的人血,没有起到治愈华小栓的作用,倒是成为了平庸看客们津津乐道的对象。所以,革命者为群众牺牲,而群众却当他们为祭品,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的疗救,夏瑜作为启蒙者的立场和价值,都在这一群群麻木愚昧的民众面前消解,化为虚无;第三个层面是反讽夏瑜死后的遭遇,“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后来写到夏瑜母亲和华小栓母亲都来给自己的儿子上坟,夏瑜母亲看到儿子份上凭空多了一束花环,她希望“你如果真在这里,听我的话,便叫着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但乌鸦并没有动,一切都还是死一般的寂静,夏瑜母亲以为是儿子的灵魂显灵,丝毫没有意识说是儿子革命精神的带动作用。可见,在乱石冈上,启蒙者和被启蒙者,英雄和平庸之辈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处在同一位置上,“终须一个土馒头”,哪里有体现革命者的精神,更无处谈及革命者的价值和伟大之处,他们为拯救民众所作的努力,所持有的赤诚之心都化作虚无了;同时,作为最近的亲人竟然都没有受到革命者所谓的伟大的革命道理的影响,多么可悲,这些打着口号轰轰烈烈的革命道理也终究是虚无的。

鲁迅在很多地方都谈到了自己的虚无感,“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伤逝》)“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什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影的告别》)所以,鲁迅先生早就看到人生的虚无和无意义状态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不可改变的悲剧,这也是影响他反讽手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形成了反讽手法针对存在虚无的特征。

总之,鲁迅是孤独的,因为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看得太清。这种孤独造就了他卓越的反讽能力,使之成为一个伟大的反讽家,在他看来,反讽其实也是他作为一个主体的自我精神觉醒和反思,通过对这个世界所包含的悖论思维,感知和领悟这个世界,最终走向一切存在都虚无的深渊。最后,又从这种虚无的境地中走出来,反抗绝望,实现走向光明的标。这就最终形成了鲁迅先生反讽手法的特征,反讽针对于整体世界,针对于整体世界中存在的悖论思维,也针对于这个世界所有事物存在的虚无感。

第四篇:22小岳利娟渗透法制教学论文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成果征集

作者姓名:岳利娟

单 位:乌市外国语小学 第二十二小学 学 科:英语 联系电话:*** 参赛类别:教学论文

成果题目:利用法制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的渗透

选送区(县)教育局:沙依巴克区教育局

利用法制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内容提要:法制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做好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会使学生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正确、有效的渗透法制教育,这不仅能在现阶段大大提升其自身素质,更是为他进行后续中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关键词:情感教育 行为习惯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其实,在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那么,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谈几点体会: 1.结合词汇、句子和课文进行渗透。

法制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惯用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法制意识的渗透培养。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法制教育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法律常识或者是法律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法律法规知识,解释中外法律法规的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如PEP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5中,教师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工具进行介绍,教育学生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

2.结合日常用语训练,培养学生文明礼貌习惯。

小学英语日常用语中有大量的关于文明礼貌方面的语言。常用的有:“Good morning”“Excuse me”“I'm sorry” “Thank you”“Goodbye”等,通过这些英语的大量运用,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语的习惯。另外引导学生使用文明语,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比如:有事需进老师办公室,应先敲门并说“May I come in?”需向别人借东西,就说“May I use your…?”上课迟到了应说“Sorry, I'm late”。对上课表现出色的同学要用“OK,OK,You're OK!Good good, very good!”等表示赞赏,互相鼓励。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面旗帜,一面动员和鼓励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包含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注意寻找教学内容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结合点,使同学们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比如,在教“flag”一词时,适时进行爱国旗、爱祖国教育;在学了“China”一词以后,我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指指说说河南在哪里,北京在哪里。孩子们在看、听、讲、说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从而激起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明天奋发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在教“panda”一词时,告诉学生大熊猫是“国宝”,是我国珍稀动物。

4.运用榜样教育渗透德育。

小学生往往凭兴趣学习,遇到困难就想退缩。为激励他们持之以恒的学习,平时我注意向学生介绍有关革命领导、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刻苦学习外语的动人事例,作为他们学习中的楷模。如马克思58岁开始学俄语,毛泽东七十多岁坚持学英语,周恩来精通十几门外语,会见外宾是有时还可帮助翻译人员更正翻译的错误;朱容基总理能用英语巧答外国记者提问;我国许多科学家在国际学术会上用英语宣读学术论文;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翻译出几十万字的英语资料等。

5.通过课外延伸,促进德育教育。

国家教委把对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做为一项大事来抓,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但减负后学生沉迷网吧的情况又让家长、老师和社会忧心忡忡。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手抄报,英语书法展的活动,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几个同学或父母一起完成。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想象,同时克服困难,发扬合作精神,将一张张精美的作品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同时我还将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对子,在课堂及课外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并指导学生将他们的事例编成英语短剧表演,使学生中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风气。我校有位叫冯杰的同学家境贫寒,成绩偏差,同学们经常上门帮他做家务,补习功课。在学完英语Happy birthday to you.一课后,刚好冯杰快生日了,学生利用班会时间自发地将教室布置成birthday party(生日聚会)的场景,还买来了生日蜡烛,许多同学拿着准备好的小礼物跑到冯杰面前说:“It's for you, Happy birthday to you.” 冯杰笑着哭了,嘴里一个劲地说:“Thank you.Thank you.”最后全班一起唱Happy birthday英文歌曲。当时的场景使我都感动不已。通过英语课外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了德育教育。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当你将语言教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结合起来,语言的学习将不在苍白,学科的渗透也不再生硬。

由此可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所必须的。只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并持之以恒,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 结题+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课 题 研 究 结 题 报 告 洽水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1年3月,我校《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课题向县教育学会、县教育局申请立项。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增强了教研意识,提高了“课改”的积极性,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语文成绩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一、关于课题实验研究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背景

学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前,我们山区的小学生,95%对作文缺乏兴趣。所写的习作,不是语言干涩,内容虚假,缺乏真情实感,就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费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同步作文》的翻版。

我们认为,造成学生作文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小练笔的指导、训练较少,甚至缺失了,使多数学生掌握不了各个学段的表达知识、方法和技巧,缺乏基本的小写作的基础。其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是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忽视了让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不能正确地把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抑制着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和表达能力提升。其三,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都是为作文教学而教学,把读与写的教学割裂开了,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习作上的心理压力与思想负担。

为全面提高我们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扭转我镇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注重课文内容讲解,轻视学生言语发展和表达能力训练的现状与局面,有效地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困难,使语文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决定开展“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的课题实验与研究。

2、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作文兴趣不高,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2)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不重视语言训练积累的现象。(3)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读写脱离。

(二)课题的界定

1、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2、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三)课题研究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还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指出: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立足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毫无疑问,生活也是作文之源。这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过程就是在生活中渗透作文教学的过程。

3、叶圣陶写作教学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实验的原则、方法

1、研究实验原则(1)读写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活动性原则

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在具体的小练笔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

(3)主体性原则

在开展研究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全体发展。

2、研究实验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主,围绕《方案》中的操作程序,对三至五年级多个班进行实验与研究。)

(2)对比法(3)调查研究法

(4)典型课例研究实验法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是“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小练笔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小练笔训练基本途径、方法和手段,如何 2 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等。使语文教师无论是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关注它的核心价值,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技巧,发展能力,并及时地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技巧、能力运用到语文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科学办法,总结出具有可行性、易操作性、高效性和科学性经验。一旦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丰富课程改革理念。

2、实际价值:

(1)我们的课题实验,对学生而言,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学生不断取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能力和技巧;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和表达能力提升;能有效地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对教师而言,本课题实验,能进一步更新习作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能力水平,增强“教学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真正起到农村中心小学“三中心”作用,引领全镇各小学“科研兴教,课题兴校”。

(六)实验研究的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研究论文。

3、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4、师生阅读、写作竞赛获奖荣誉。

5、《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小练笔,全面提升学生习作水平》课题研究“校本教材”。

二、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与基本做法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

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组织课题人员学习,制订计划、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展开课题申报和开题活动。

1、建立课题研究机构,组织实验课题有关人员学习和讨论课题有关事项,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县级立项。

附:课题实验研究实施机构

课题组长:林 立(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的策划统筹)

副 组 长:祝仕剑(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制定课题方案和组织实施)

林海年(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组织实施)陆文兰(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制定课题方案)课题顾问:陈东新 李发侃(怀集县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2、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3、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不足之处。

4、调查了解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二)实施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4年5月)主要工作:根据《实验方案》制定具体行时计划,全面展开课题研究行动。交流推广成功经验,建立管理制度,建全相关的实验材料档案(活动过程记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各类表册、相关学习资料、阶段性实验报告、总结、论文)。

1、建立管理制度,建全相关的实验材料档案。

2、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在阅读教学前,要明确教学文本的核心价值,首先是关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从阅读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情感、体会人物品质,接受熏陶,获得启迪;接着是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或者表达方法,即是在学生体会了文章内容和情感思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阅读文章中发现其中某些表达上的语言规律,或者典型的句子特点、句式结构特征,典型的描写。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使学生充分地认识、理解到这些表达形式上的特点、特征和妙用。在此基础上,然后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仿照文段中的写作小知识,写写自己身边的事物。

附:课堂教学操作基本程序: 发掘练笔点研读练笔点学生练笔交流、展示评价反思、修改完善

(1)深入挖掘,掌握课堂练笔的教学时机。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①意犹未尽时练笔。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了小练笔,激起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了热情地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学生大胆地进行了创造,生成了无限的精彩。

②情到深处时练笔。老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让学生进入情境,与文中的人物会面,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触动,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学生入情入境,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老师安排了小练笔,学生一吐为快。

③发人深思处练笔。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时,老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也积蓄了精神生命的源流。

④积极探究时练笔。课文中往往留有好多的“空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老师以这些“空白”为切入口,充分利用了这种有利空间,将它作为读写拓展训练点。

(2)读写结合,研读练笔。

老师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与文本逐步走向和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充分“利用”了文本,“挖掘”文本,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老师们安排了练笔,让学生一展思维、想象的羽翼。

①立足文本——迁移时仿写。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典型句式、构段方式、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仿写。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老师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课题组成员就三四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典型课文进行了仿写,效果很好。

起来,文中进行补白的地方有:省略号处补白;人物内心补白;课文插图补白;突破重难点补白。

A、省略号补白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也表示引文中省略的部分或话语中没有说完全的部分。如果说许多文章的空白处没有明显的文字告诉我们这儿有话,让我们觉得很难把握,那么省略处就以省略号为标志明确向读者昭告:这里有话,只是未讲。面对这种补白的空隙,教师要及时利用,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所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联系己有的知识,进行言语拓展,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讲到盘古倒下后,他身上的器官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万物,最后以省略号收尾。先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知道,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盘古身上还有另外的器官变成世界万物,说说还有什么,再写下来。这样的补写,水到渠成。

B、人物内心补白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父亲得知中到了一辆奔驰牌汽车时“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陈敏敏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父亲中了大奖为什么神情那么严肃?他到底在想什么?以次引领学生给人物内心补白,让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一承接段式的训练以父亲的心情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在心灵地交流中体验文本,得到感悟,从而感受父亲诚实守信的可贵。

C、课文插图补白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但有些图画的配文只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插图配文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自然之道》一文中,邵蕊燕老师让学生看着课文插图,想象大家是怎么样抢救幼龟的?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有利于理解中心。

D、重难点补白 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感悟,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 当感人的。如学习《给予树》一课,课文的重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邵蕊燕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以妈妈的身份说说此时要说的话;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③挖掘文本——延伸处续写。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但意无穷,结尾留有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练笔的大好机会。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抓住结尾进行延伸。在教学中,教师挖掘出其联想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让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放飞出来。例如,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的结尾时,梁梅芳老师这样设计了一个情景:“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隔不断血脉亲情,或许他们永远也不能见面。但是,有一天,他们相遇了,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把感受写了下来。这样的小练笔,意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绘就了一个个有个性的、鲜活的画面。

(3)学生练笔。

①总结文本写法、表达方式,老师明确练笔要点。②采用递进式练笔,并注意引导学生适当用上好词佳句。③教师巡视指导。

(4)练笔交流、展示。学生练笔完成,进行小组或同桌间的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己口述或投影展示练笔。

(5)练笔讲评,修改完善。

点评时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①自我评价——自助型评价模式。②同伴评价——沟通型评价模式。③教师评价——权威型评价模式。

点评后让学生修改完善。根据练笔内容的不同,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自改,同伴间互改,小组间就某篇文段共改。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4~5月)

主要工作:整理材料,总结课题全程报告,撰写教学论文,汇编专题小册、申报结题验收。

1、整理有关数据及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写出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和论文。

2、收集、整理校本教材(课题研究过程的练笔意图及简案、优秀课例、优秀论文等)。

3、邀请县教研室领导、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验收、评估。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践,我们在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摸索到了课堂练笔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与我校教学实际相结合,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1、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有渗透小练笔”的基本教学模式:发掘练笔点研读练笔点 学生练笔交流、展示评价反思、修改完善。

发掘练笔点: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研读练笔点:老师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对练笔点进行精读,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为小练笔作好铺垫; 学生练笔:老师首先根据课前设计好的练笔步骤,采用递进式,层层深入练笔,然后明确或出示练笔要求及相关提示(图片、文字)让学生练笔;

交流、展示:练笔完成,进行小组或同桌间的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己口述或投影展示练笔; 评价反思、修改完善:点评时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如:采用自助型的自我评价、沟通型的同伴评价、权威型的教师评价。点评后让学生修改完善。根据练笔内容的不同,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自改,同伴间互改,小组间就某篇文段共改。

2、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改变了以前读写脱离的教学方法,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在课题的带动下,进一步更新习作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能力水平,增强“教学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实验、总结、改进、创新,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他们经常承担学校的公开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镇、县举行的教学比赛。邵蕊燕执教的《少年闰土》、陈偑云执教的《听听,秋的声音》、邓添文执教的《去年的树》等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教学在镇公开,均获得教研室专家较高的评价。

(3)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教育实验,并能撰写科研经验总结和论文。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都能立足课堂,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把握时机,因文而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老师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参加各类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课题实验期间共有10篇论文获得市、县级以上奖励。李群芳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吹气球》参加2011年县级评比获得了一等奖;邵蕊燕老师的《聪明的孩子》获2013年小学语文作文指导录像课肇庆市二等奖。具体获奖情况见附表:

3、课题的推广与辐射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小练笔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大胆探索、求真务实、勇于克服困难,迅速成长为教学能手。由于课题实验效果显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因此,我校课题组分别在2011年12月和2012年11月在中心校通过上研讨课、展示课,分析教学个案,举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把课题由实验班——学校——全镇逐级推广,获得广泛好评。今年4月份举行的镇“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面上小学的严嘉玲、祝斯敏两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渗透了小练笔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奖。

四、问题与反思

1、教师们没能够把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上升为理论,部分虽然教师参加了课题实验室,但课后反思只停留在表面上,深度不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不高。

2、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仍然值得关注。

课堂随文练笔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也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参与到课堂练笔活动中来。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与激励他们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中来,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3、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科研兴教,课题兴校”,一大批年轻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成长起来。今后,我们将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校本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们的业务水平。

下载浅谈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论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民族音乐情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渗透论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