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说起幸福感,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是沙漠里一眼清澈甘甜的泉水,幸福是黑暗中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幸福是发自内心的一抹微笑,幸福是情不自禁的一声呼叫,幸福是老人眉头上的笑纹,幸福是儿女成绩单上的满分,幸福是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
郁闷、累、不爽,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
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
我们的头越来越重,我们的心越来越轻;
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的自由越来越少;
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精神越来越贫瘠。
何为幸福
谈到何为“幸福”,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幸福来自金钱;有人认为,幸福源于爱情;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地位……
而我认为,从佛教的根本观点“万法唯心造”来看,幸福是一种得到满足的心态,也就是说,幸福的根本是心。
世间人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唯一希求的就是幸福,但结果得到了什么呢?大多却是不同程度的痛苦。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往往是因为没有认清幸福。
有些人认为,只要满足了暂时的身心需求,这就是幸福。
还有些人认为,离开了痛苦——比如现在头特别痛,过一会儿不痛了,这也是一种幸福。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就是最幸福的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最幸福的事。
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呢?是每天无所事事,还是每天忙忙碌碌,在生活中感悟幸福!
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感了,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乏味,我们的生活单调无趣!
大家不禁会问: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幸福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人口、文化、心理以及政治等,但幸福感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具体讲,缺乏幸福感主要有几个原因:
爱比较,不幸福的来源
不知道是不是不幸,我的朋友圈子,经常一桌人坐下来聚会的时候,相互之间都是明里暗里想在酒桌上证明自己是比别人更强的,房子车子婚姻工作收入社会地位,能想到的都比一下,似乎没有这些比较大家都不会过得开心。
我觉得,其实大多数中国人的不快乐,就是来自这种氛围,大家都太过依赖于通过比较来获得自信,这种自信,很容易获得,很廉价,因为你的方方面面,总有那么一个是比别人强的,大家都很容易找到自我满足的地方。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压力大,无形的杀手
提到压力,大家的第一情绪体验多为负性的,然而,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说,压力不全是消极情绪体验,只是我们更加习惯于认为痛苦才会导致压力,或者说压力必然导致痛苦。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作压力、住房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等等。这些压力让我们处在一个过度焦虑的状态,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过度的欲望,脱轨的列车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但是过度的欲望导致我们生活不幸福。
为什么有些物质条件很差的穷人却会有幸福感呢?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偏僻、封闭的地方,周围没有什么有钱人,了解的信息很少,平时看不到太多的电视广告,可避免从中知道有钱人的生活状况,所以会阿Q似地以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自己差不多。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需求,无论物质条件多糟糕,也非常安于现状,非常容易产生幸福感。如果没有什么外在的冲击,这种幸福感可以持续到去世。
欲望适度则为利,欲望过度则为害。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规律,如同春华秋实一样不容违背。明智的人对富有顺其自然,能让欲望的潮水有涨有落,从不越位;愚昧的人对富有带有很强的野性,总想让欲望的潮水只涨不落,从不清醒。
离谱的自私,脱缰的野马
城市中的现代人拥有的财富比青藏高原、吐鲁番、大兴安岭的那些居民多,但是却还是永远不会满足,有了一斤粮食会想着再有一斤,吃不完就用来造酒,有了两斤粮食就会想着有四斤,剩下来的用来造酒精开汽车。
于是这种自私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私、在工作中自私、在与人相处中自私。
比如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个圈子里有10个人,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拥有一辆非常高档的轿车,就会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后来圈内的每个人都买了同档次的轿车,自己还会有幸福感吗?没有了。这种就是过度的自私的体现,往往想自己的生活一定要过得比别人好,当别人超过了就不开心,就不幸福!
费尔巴哈说过:“你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了,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因为,幸福的人愿意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
第二篇: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一、现代人的悲剧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二、幸福痛苦与外在的关系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旅游等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让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曾有的经验与观念都错了,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知识,却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较有价值、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肯定而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一切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西方人现在才发现而已。
三、痛苦的来源
就像治病需要观察病的来源,从而对症下药,治愈疾病一样,要消除痛苦,首先也要了解痛苦的来源。
除了物质以外,佛经里面提出了三种痛苦的来源:第一个是过度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有可能是对物质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对名声、权力、地位等等的欲望。虽然普通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假如欲望超标,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更多的不开心与更多的痛苦。
第二个痛苦的来源,是自私心。尽管普通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心,但假若对自私心无有管理、不加控制,它就会没有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将导致更多的压力和痛苦。
第三个痛苦的来源,是执着。普通人都会有执着,但执着若是超过了界限,就不但不能带来幸福,而且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只要有了这三个因缘,则即使拥有再高的地位、名声与财富都没有用,一定会饱受无限的痛苦和压力。
(一)过度的欲望,脱轨的列车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从学佛的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诸如我要学佛、我要成佛、我要修行、我要禅坐等等也是一种欲望,但这些欲望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不过,有些欲望,却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
欲望是如何导致压力与痛苦的呢?首先,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和兴奋却是有限的。关于这一点,既有科学的证据、佛教的证据,更有我们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明。
比如说,对一个从乡下刚刚搬到城市的家庭成员来说,能第一次拥有一套小区公寓楼,他们会觉得兴奋不已、幸福异常,因为与乡下简陋的平房相比,简直是太舒适、太高级了。然而,过了半年、一年以后,这种兴奋与舒服,就会渐渐消失、渐渐衰退。当他们看的越多--很多看似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住进了环境幽静的别墅、品质优良的高端住宅区等等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公寓楼心生厌倦,甚至心生不满。于是他们开始追求更好的住房,并为此承受了各种各样的压力,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等到终于赚到大钱买了别墅住进去,一开始也像当年从乡下搬到公寓楼时的心情一样舒畅,但当看到别人住着更好的别墅,开着高档的轿车时,满足感又被不平衡所代替。
由此延伸到一块手表、一个手机,任何以物欲为满足的幸福感,都是短暂而危险的。当一代代的高科技产品出来以后,必将刺激人们更新换代的消费欲。当新鲜劲过了以后,又开始追求新的产品。就像苹果手机,本来已经有了第一代,但第二代出来以后,就再也对第一代不感兴趣,一定要买到第二代,否则就不够时尚、不够新潮,然后是第三代、第四代......哪怕临终之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仍然没有满足,最后就在充满抱怨、仇恨与不满的心态中离开人世。多么失败啊!
所以,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有一个估计资料中说:每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受其中的软广告和硬广告影响,一周的消费一定会多出四个美元。虽然这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但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广告的刺激,会增加我们的占有欲,激发我们的虚荣心。
为什么有些物质条件很差的穷人会有幸福感呢?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偏僻、封闭的地方,周围没有什么有钱人,了解的信息很少,平时看不到太多的电视广告,可避免从中知道有钱人的生活状况,所以会阿Q似地以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自己差不多。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需求,无论物质条件再糟糕,也非常安于现状,非常容易产生幸福感,如果没有什么外在的冲击,这种幸福感可以持续到死。但是,如果这些人走出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圈,或看到了更多的广告,知道了有钱人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愤愤不平,从而失去原有的幸福。
心理学家现在才知道,佛教一直在这样教育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幸福感,建立在满足感之上;当满足感消失以后,幸福感也将随之而衰退。这是谁都无法颠覆的自然规律。
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什么,是往健康、幸福发展,还是往不满、痛苦发展。如上所述,我们的痛苦与幸福,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正面的心态获得正面的结果--幸福;负面的心态获得负面的后果--痛苦。
打个比方,每个人都想长寿,不愿意衰老,但长寿就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衰老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厄运,我们只能乖乖地去接受、去面对。面对衰老的威胁,有些人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而有些人却无法自制,越来越焦虑、空虚、恐惧,这都是自己的心态、意识创造出来的,与衰老本身并没有关系。
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悲观,这都是不了解佛教教义的偏颇之词,其实佛教既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乐观。佛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没有必要刻意地悲观,也没有必要过分地美化。如果把人生过于理想化,则不会有任何的危机意识,一旦发生不测,就难以接受、痛苦万分。
有个美国海军上将在越战中沦为战俘时总结出的著名心得就是:“乐观者最早死!”。他与一帮战友一起被关在监狱里。其中越乐观的人,就越容易先别人而死去,因为他们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他们会告诉自己和他人: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结果圣诞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释放!复活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被关押着,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后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就会多一些面对压力与痛苦的能力。危机感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它还有一套训练方法。
用佛教的语言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讲,这就是心理训练--训练、提升我们的心灵。如果不用这些方法去控制欲望,我们永远都得不到幸福感,因为在我们身边,永远都会有超过我们的强人、富人、高官、名人,我们习惯于比较、攀比的心态,怎会不让我们心生失落呢?
我个人认为,佛学是一个涵盖了心理学、哲学、科学的综合学科,任何世间学问与其他宗教,都无法超越它的深度、广度与价值。大家可以看佛教书籍,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对摆脱痛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离谱的自私,脱缰的野马
不幸福的第二个因素,是自私心。
每个凡夫生下来,就会有先天的自私心,加上后天受到有些文化的熏陶,自私心会变得更加强烈--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绝不愿意与别人分享。
本来分享是最大的幸福之源,如果懂得分享,则哪怕非常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感受到分享过程中的愉悦与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越来越亲密。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学会分享,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悲剧就不可能发生。可惜我们却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只能我一个人拥有,而不能属于别人。
比如说,一个小公司有十个员工,其中一个人的月薪增加了三百块,而其他人的月薪都没变化,这个人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但如果是10个人的工资都同样增长了六百块,其中的幸福感就根本没有独自一人增长300块钱的幸福感强烈。按理来说,收入增长了两倍,应该获得两倍的幸福,但为什么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呢?因为别人也有,所以不开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资都增长了2000块,而自己的工资却只增长了1500块钱,虽然数量是300块的5倍,却不但不会得到5倍的开心,反而非常失落:凭什么自己比其他人少500块钱,太不公平了!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个圈子里有10个人,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拥有一辆非常高档的轿车,自己就会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后来圈内的每个人都买了同档次的轿车,自己还会有幸福感吗?没有了。此处的开心和不开心,与物质根本没有关系。其他朋友有轿车,并不会降低自己的轿车档次,自己在物质上没有什么损失,但精神上却会不开心。如果圈里的10个人当中,自己是第8个买轿车的人,那自己就不会有什么幸福感了,只是感觉很平淡,有了一个代步工具而已。如果自己是最后一个买轿车的人,则即使轿车拿到手,也不一定感到开心,只会有一种填补失落的发泄和解气。
这都说明我们都是自私的。只希望自己独占好东西,而不愿别人拥有,但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把这些理念告诉了我们,但世人却不但不相信,还给佛教贴上了消极、悲观等标签。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但现状我们都看到了。
我们要学会放下这些离谱的自私,否则我们的精神就会出问题。如果一生都为虚荣所驱使,我们就绝不会有幸福。虽然普通人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的自私,但如果有人对如何放下自私感兴趣,则大乘佛法给我们推荐了非常多的方法,)通过大乘佛法的理念与训练方法去锻炼自己,我们就会逐步变成会关心别人、会分享幸福的人,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菩萨。
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动不动、不会说话、不会思维的佛像,这只是菩萨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也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菩萨。当成为菩萨后,不会在小问题上与人计较,而是无条件地奉献,哪怕为了众生鸡毛蒜皮的事情,他都无怨无悔地甘愿奉献。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光荣、伟大的,因为没有自私与欲望,所以他们没有痛苦与焦虑,非常幸福自由。他们的无私奉献,不是说给别人听,或做给别人看,而是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谓的服务项目,不但包括扶贫、当义工,最关键的,是让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让所有人彻底摆脱轮回痛苦--物质贫乏的痛苦,与精神空虚的痛苦等等。
菩萨与非菩萨的界限,就是放下自私心,从骨子里关心天下所有的生命。此处的生命,不单是人类,也包含了蚊子、蚯蚓等在普通人眼里根本不当一回事的小生命。因为,虽然从某些人的角度来说,动物的生命也许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对动物自己来说,却有着珍贵的生命价值。比如说,人类不希望有蚊子,认为蚊子是害虫,该被打死。但假如换一个角色,从蚊子的角度来说,他的生命却是异常宝贵的。我们没有资格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任何一个生命。
如果有害无利或弱小微贱的东西,都可以消灭。那假如真的有外星人,他们的智慧、知识都超过了人类。那么,当有一天比我们更有实力的外星人来侵略地球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也用上述逻辑来说服自己接受外星人的侵略与凌辱呢?我们还会不会说这是合理的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又凭什么去杀害其他小生命,或伤害另一个弱势群体呢?
我们不能一切都从自己的立场去判断,永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永远都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佛教中名副其实的平等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悲剧,其衍生、发展的源头,就在于不平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教是所有文化中最和谐、最平等的文化。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佛教,只是从外表上看到佛教的一些宗教色彩,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许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但相信对佛教有所研究的人,都会有同感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努力让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有能力帮助别人的菩萨。当然,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也许有人会说,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名声,怎么可能帮助众生呢?有钱有势并不代表有能力帮助别人,无钱无势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帮助别人的条件。有一本书的书名,就叫《穷得只剩下钱》。我想,对不太了解金钱的人来说,这个题目也许有点别扭,既然有钱,怎么会是穷人呢?但了解金钱本质的人却知道,这话说得没错,有钱不是富裕的全部内容,没有钱也并不代表贫穷。即使没有钱,同样也可以给人以精神力量,让别人明白一些道理,之后从精神的痛苦中摆脱出来。
同时,我们也要反问自己,什么样的人才能完成拯救众生的工作呢?只有像释迦牟尼佛这种智慧已经发展到顶峰,把所有的自私、欲望等等都断除的人,才能完成这个工作。
打个比方,一个普通人要想成为大学教授,首先自己必须去念书,等具备了相当的知识与经验之后,才能胜任教书的工作。同样,要帮助众生,最好能先向释迦牟尼佛看齐。
当然,现代人在享受西方科学成果的同时,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垃圾文化。目前的现状,是我们越来越浮躁,连静下来坐一个小时都办不到,不想看书,更不可能禅修,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又如何能得到幸福呢?
我建议大家,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落实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样一方面对身边的人有帮助,另一方面自己也能活得很开心。
(三)过度的执着,无形的杀手
痛苦的第三个来源,是执着。
什么叫执着呢?
举个例子,两个人感情非常好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在乎、执着的结果。很多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都是执着产生的。如果有一天两个人真正分开了,互不关心、互不执着、形同陌路,则相互之间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无论对方对自己好不好,都无所谓,更不会紧张计较、频生痛苦。这就是没有执着的表现。
执着有很多层次,从高层次来讲,佛教认为,把周边的一切,包括人和物质,都看得非常实在,就是执着。执着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不要说佛教,包括科学都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实有存在的。
以颜色为例,物理学家告诉我们:“颜色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质当中,而是在观看者的眼中,是由物体发射或反射出某种频率的光所引发的感觉。”物质的颜色,只是频率、波长不一的光波投射到我们的眼中而产生的幻觉,并不是真实、客观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们仍然会把衣服的颜色当作真实存在的东西,经常到商场去为自己搭配各种各样的颜色,并挑剔、嫌弃过时、老土的颜色。很多有钱人每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佩戴什么颜色的饰品,房间布置成什么颜色,都是由私人设计师或电脑选配的,可谓精心、讲究到了极致。为了变换衣服、房间的颜色,花费了很多的金钱,付出了很多的代价。
想必各位都看过《黑客帝国》,这个电影所传达的理念就是:整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而仅仅是一个电脑程序。将电脑植入人的大脑,然后通过程序来感知世界。虽然这是科幻电影,但该片的导演,是对佛教很有研究的。他拍摄此片最重要的意图,是想告诉大家:世界就像一个电脑程序一样虚幻不实。电脑程序一旦有变化,世界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电脑程序崩溃,世界就会瓦解。
佛告诉我们,就像晚上做梦的时候,在梦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显得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醒过来以后,才知道原来都是假的一样,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多生累劫无法醒来的梦。除非有一天我们能学佛,懂得佛法的道理,之后像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恍然大悟或者顿悟,才能让我们从红尘大梦中醒来。虽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但在懂得这些理念之后,我们就能把一切东西,像《金刚经》当中所讲的一样,当作“梦幻泡影”,那样就不会活得这么辛苦、这么累。
当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恍然大悟了,也不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放弃家庭、放弃事业,消极遁世、不负责任。很多证悟了的菩萨,其外表可能是一个领导、一个商人或一个清洁工,但他们的内心却不会把世界看成实有的东西,而是随缘--随着因缘走。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逃不脱因果循环的罗网,都不是随着我们的喜好而发展的,不会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该发生的就会发生,不是我们想有就有,想没有就没有的。虽然我们的主观意识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正常、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客观的处境,这样也能增强幸福感。
很多人因此认为,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是唯心主义,其实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义,这都是不了解佛教的说法。
这些理念并不是教条,我们可以用现实中活生生的事例来证明:比如,用我们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静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间也是紧致细密、没有任何空隙、不会漏水的。哪怕我们瞪着两只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运动,但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瓶子是运动的,科学家称之为布朗运动,因为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的科学家叫布朗。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生灭。
物理学是用运动来表述瓶子的状态,但佛教所用的生灭一词显得更加确切。譬如说,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核周边的电子一直都在围绕原子核运转,其运转速度可以高达上千公里每秒,物理学中称之为运动。我们可以假设,电子的转动是从东边出发,之后运转到南边,然后再走到西边、北边的位置上,或者是往相反的方向转动。但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经过东边的电子,根本不是经过南边、西边与北边的电子,因为东边的那个电子在位于东边的当下已经消失,后面的所有电子,都是新诞生的。所以,用生灭来描述更为精确。
同样,用我们的肉眼看楼房,包括地板、墙壁,都感觉是静止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静止的楼房。我们看到的这么多的静止物体从哪儿来的呢?都是地地道道的错觉,来自于高速运转的一种错觉。所以《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既然一切都是幻觉,那我们还有必要这么执着吗?这样反复思考,就比较容易断除执着,这是佛陀给我们指出的缓和压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有它演变的自然规律。多年以来,现代科学忽略了精神领域的研究。即使有一点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说,幸福与不幸福,却与内在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正确的方法。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执着是痛苦的首要因素,物质等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单靠外界的物质条件来让自己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即便物质具备这样的能力,地球也没有这么多的资源。比如说,虽然美国人口还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他们却消耗着全球资源的34%。如果全球70亿人口都想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才可以承担,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只有调试自己的内心,并适当地往内心去寻找。
在得知痛苦的来龙去脉以后,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佛陀认为,解决痛苦,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通过一些观念来改变我们原有的认识,从而缓和我们的压力;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禅修。佛学一直都在着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答案、方案,若能吸收并实践这些理念,再加上现代科学赋予人类的物质财富的完美结合,也即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就能让我们在拥有足够物质的同时,设法控制精神上的上述三个缺陷,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与健康心灵,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幸福,也能使整个社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支教,我们没有留下遗憾
支教,我们没有留下遗憾!
——支教教师周洪其事迹
寒往暑来,光阴荏苒。凝望房前的绿树,经历了秋的飘零,冬的沉睡和春风细雨的轻抚,在夏的气息里又一次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绿树悄无声息的变化告诉我,一年的光阴即将匆匆漏尽。我在金牛小学的两年支教生活也将结束。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在金牛小学支教的这一年中,我深深地体会着教育的压力,体验着生活环境的艰苦,体会着工作环境的调整与角色的转换,领悟着支教的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美好。回味这一年的工作,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年的支教生活,给我平凡的人生留下了亮丽的色彩,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感动,唯独,没有留下遗憾。!
一、金牛支教,认真做好教学一线
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支教对教师来说,应是一次磨练,毕竟它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要求教师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支教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不后退。上学的第一天我就走进我所执教的班级二年级,全面了解每位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为了更好的搞好工作,我首先和当地的老师进行沟通,互相了解,互相帮助。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任劳任怨。我担任的是二年级语文兼任班主任工作,一周18节课。其次,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先请假,按时按量地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二、诚心诚意、教书育人
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我深感到任重而道远。我奉献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无私的爱。我所在的学校的学生都是来源于本地农村,不少学生的家长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还自顾不暇呢,根本没时间管或根本管不住他们的孙子孙女。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态度、兴趣和学习习惯不好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祸根。为此我确定了育人目标,决定从帮助他们改变习惯入手。告诉他们“习惯影响终身,态度决定一切”。并以身示范,开展不定期的“找差距”活动。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比拼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家访,座谈,谈心,交流„„孩子们不知不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目的明确了,而且学习习惯改变了,学习成绩上去了。这说明了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聪明,只要你去努力,总会有收获的。
三、关爱学生,无私忘我
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尤其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要让学生成材,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我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班上农村进城务工、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占据班上主体,其中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几乎有1/2,单亲外出的留守孩子占全班人数的2/3。这些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我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的父母半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就可以了,而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不良的改变。为此,我鼓励学生主动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同时经常到孩子家中家访,和家长联系交流,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吸取家长的意见、建议。我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
四、因材施教,精心讲解
近十余年的教育经历,让我深深地明白,好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刚接班时,我发现不少孩子的学习和卫生习惯不好,班里,桌椅不齐,纸屑乱丢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年来,我每天和学生一起洒水扫地,排桌椅,整理学习用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许多同学也能学着我的样子整理教室了。随即,我和孩子们约法三章:进教室,桌凳齐;端坐正,不吵闹;精品文,大声读。一年下来,他们阅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名人故事,提高了语文素养,丰盈了文化底蕴,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良好的晨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渐养成。
“每一朵花儿都有开放的理由,教师应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装着每个孩子的快乐和烦恼。”我班有个孩子叫张军,学习成绩很差,厌学情绪很浓,据说一年级时每次叫他做作业,他就会吵着说肚子痛。接手之后,学校的老师特意对我提起这个学生。在深入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汉语拼音根本没有掌握,而对于这个留守孩子来说,家中的爷爷根本无力辅导他的学习。虽然他也曾想熟练优美地读一篇课文、工整美观的写一篇生字,怎奈不认识的字太多,不会写的字太多,力不从心啊!于是慢慢地,就开始讨厌学习了。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我就从基本的声母韵母拼读教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张军会拼读生字了,尽管读起来还是不够熟练,但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面对每一点进步,我不但口头上表扬他,还不时的奖给他一些学习用品,渐渐的,他书写变的工整了,脸上又有了笑容,学习劲头也更足了。每天早晨一到学校,他第一个把家庭作业送到我的手中,就连中午排队打饭的时间都背诵课文。背熟后,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就跑到我跟前让我检查。虽然背诵起来还是磕磕绊绊,但望着他开心乐学的样子,仍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我们班里像张军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不止一个,而我在“因材施教,精心讲解,不放过一道难题;激励鞭策,耐心等待,不放弃一个学生”的信念支持下,都给予了他们全力的帮助。因为我相信,爱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耐心是教育永远的希望。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身为人师,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并全力付出自己的爱心、耐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短暂的时光里,我不但取得了家长的放心,学生也更有了学习的动力,我培养的学生班干部获得荣昌县优秀班干部称号,所带的班级也很快成为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集体。
作为班主任我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不让后进生成为掉队的孤雁。另外,我积极组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表演等形式的主题队会,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优化了班级文化环境,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的支教工作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整整十个月,和同学们同吃、同学习、同劳动的日子,我感觉过得非常有意义和充实;和教师们一起探讨教科研问题、一起说说人生的真谛,我觉得支教生活快乐而富有情趣。在工作中我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努力工作,是一位严师;在生活中我是学生们的大姐姐,学生们相信我,依赖我;在教师们眼里,我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他们信任我,愿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我一起分享,我真的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在支教的这段日子里,我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带到金牛小学,也在金牛小学学到不少东西,收获颇丰。如果说,我当初还只是对支教生活的憧憬,而在这一年结束时,些许已感受到了什么,——平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相信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我会把支教过程铭记于心,慢慢体会到其中的所有的滋味。回味这一年,支教生活就像一杯绿茶,没有艳丽的色泽和醇厚的味道,淡淡的清香让我回味无穷。人生几何,岁月匆匆,感谢生活让我有这种经历。
支教,我不敢说因我们而精彩,但我可以说,我们因为支教而靓丽;支教,我不想说可以画圆满的句号,因为还有更多优秀的老师已整装待发;支教,我不敢说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但我可以说,支教,我们没有留下遗憾!
第四篇:《没有我们的世界》读书笔记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书报告
美国记者艾伦· 韦斯曼在《没有我们的世界》为我们描述了假如人类忽然从地球上消失之后,我们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是如何被时间一一抹去。人类所创造的辉煌的文明,可能不需要一个世纪就已经腐朽殆尽,而留下的恶果,却可以影响数十万年。作者勾勒出一幅没有我们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明白人类对于这颗星球的行径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预言,而是建立在对各方面专家的采访基础上的一种预测,作者走访了景观生态学专家、纽约水力资源主管、库伯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和植物园副园长等专业人士,对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几乎整个城市都建立在人类的精心照料之下,如果我们忽然有一天消失了,失去了土壤的吸收和植被的蒸腾作用,积聚的雨水会在城市中肆虐,首当其冲的就是迅速崩溃的下水系统,它们会被各种城市垃圾阻塞,而地铁将会被灌满雨水和地下水,整个城市会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20年作用,整个钢结构的地铁将会完全受到腐蚀崩塌,最终变成了河道网。铁质的桥梁会被腐蚀,屋顶、墙面和地板由于热胀冷缩支离破碎,水分子的侵入将会迅速的加快他们的开裂,而不用等到这些建筑分崩离析的时候,植物就以及开始进驻,它们将给予最后的致命一击,地基受到微生物和植物的侵蚀而瓦解,楼体也随着地基的瓦解轰然倒塌,整个曼哈顿城会被夷为平地,正常情况下看似顽强的蟑螂会因为没有空调和食物而数量骤减终至消失,而老鼠等则会被赶来筑巢的鸟类赶尽杀绝。用不到一百年,郁郁葱葱的树林将会覆盖整个城市,仅在林下残留着坚硬的陶瓷、玻璃和镀铬的洗具,而他们也终将被深深的埋入地下,最终参与地壳物质的循环。但是即便如此,原生性的植被也很难恢复了,因为大量的外来种和经济作物将会永远的扎根肆虐,直到有新的物种进化出对付它们的能力后平衡才有可能被打破。
一方面,我们的城市和文明在自然面前如此的不堪一击,失去的人类的精心照料,蔬菜、花卉、外来种都将被迅速的淘汰,原生性的植被和动物会迅速的占领了原本属于我们的地方,而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这个世界造成的创伤,却需要极长的时间来愈合。18世纪以来,人类对于煤和石油的使用彻底打破的碳循环,使得大气中的碳含量要远远高于正常水准。如果我们消失了,那么海洋需要大约1000年才能充分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需要经过约10万年的时间,才可能将大气还原到史前大气的水准。我们向环境中释放的重金属,也需要数万年的富集和沉积作用才能从循环中剔除。然而人类向太空中发射的无线电波、卫星、著名的航天器“旅行者”号等,或许将会比地球本身的存在还要长,几乎永远的保存在宇宙中。另外一些物质,半个世纪前才兴起的石油工业产物,则没人知道它们将会存在多久。塑料制品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并且看起来相对于其他的有机物垃圾它们更加“干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的风靡。但是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生产的所有塑料制品,除了小部分被被焚烧以外,没有一件被完全分解。即便是所谓的可降解塑料,也仅仅只是因为参入了纤维素而可以破碎成极细的颗粒,这些颗粒仍然会被浮游生物滤食进而在食物链富集。那些早期聚合物更是因为加入了如多氯联苯(1970年被禁用)等毒素,在随着破碎降解过程的发生成为了定期向环境中释放毒物的胶囊。没有人知道多久才用细菌能学会分解这些聚合物,毕竟4.5亿年前植物进化出含有木质素的细胞壁后,经历了将近1亿年才有真菌能够分解它们,所以可能石油工业产品可能是人类留在地球上最永久的物品了。
作者不仅仅只是假设了如果我们忽然消失,这个世界将如何继续,他还设想了假如人类从未进化,地球会是何种模样,而人类的进化是否是必然的,和人类相同复杂的物种出现的可能性存在与否。700多万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旱灾袭击了非洲大陆,远古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遭受灭顶之灾,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森林中进化,而其中至少有一种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迁居热带大草原。接下来的数百万年中,这些原始人学会了刀耕火种,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非洲大陆,在接下来的一次冰期也是最后一次冰期中,干涸的地球上,大陆桥一直从欧亚大
陆蔓延到阿拉斯加,人类的祖先不知是迫于什么原因离开了非洲大陆,这促使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进化,经过这次进化后我们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宰,拥有了和火山与冰层同样的威力。在史前人类经由西伯利亚通往美洲大陆的迁徙旅途中,许多大型陆生哺乳动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雕齿兽、短脸熊、剑齿虎以及久负盛名的长毛猛犸等60多种大型哺乳类在这段时间消失了。与此同时的小型哺乳类和海洋哺乳类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我们只能推测我们的祖先智人出于各种原因将其赶尽杀绝了,或许是因为捕猎,亦或是因为生境被破坏。如果人类从未进化,美洲大陆将会比现在热闹的多,从寒带到热带均有大型哺乳类统治着草原和森林,甚至比非洲草原还丰富。
最后艾斯曼抛出了疑问,人类会不会忽然消失?他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改造的病毒、未成熟的科技甚至是外星人入侵,都不会让全世界的人类一夜之间灭亡,即便能杀死99.999%的人,留下的数量仍然是很可观的。事实上,病毒会让一个种族变得更强大。作者还谈到了“人类自愿灭绝运动”和超人主义,前者寄希望于人类自身停止繁殖后代,认为没有人类的地球会更好,后者提倡使用科技手段提升人的智力、生理和心理能力。显然,作者并不是希望人类真正的消失,我们连同文明一起消失了,那么自然环境的主体消失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虽然短期内人类并不会灭绝,但是长期如此的挥霍资源破坏环境,这也只是早晚的事情。本书结尾处,艾斯曼对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新的看法。他承认这项措施“严峻残酷”,“但是归根结底,任何一个过度消耗资源的物种,都会以灭绝收场。限制生育十分无情,但限制人类的消费本能更加无情。”对批评者的声音,作者回应道:“我知道谈论人口问题会触动某些人的敏感神经,但是,在我们就现状的讨论中,这个问题缺失已久,而且,各国经济状况及人口增长也是我们必须这么做的动因。节制欲望是一件对任何生物来说都极为艰难的事情,而如果不做到这一点,人类的未来将会一片黯淡,作为智慧生物,我们有责任和能力思考自己的行为并为之付出责任和代价。
第五篇:我们为什么没有梦想家“乔布斯”?
我们为什么没有梦想家“乔布斯”?
“苹果之父”乔布斯辞世,震惊环球。这位梦想家的黯然辞世,让无数世人惋惜。纵观乔布斯的一生,他几乎没有一步是按照大多数人的轨迹走的。他的人生离经叛道,根本不符合普通人的成长逻辑,但他却又如此深远地改变和影响了世界。
于是,有不少人发出了疑问:为什么在中国我们没有像乔布斯一样的伟大人物? 乔布斯:要有勇气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
乔布斯最广为人知的一次演讲是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他讲述了自己人生的三个小故事,并说道:“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轻易浪费它,不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所限制,不要按照别人的想法来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有时候,你的内心和直觉已经知道了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除了你的内心和直觉,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段话感染和激励了无数人,乔布斯之所以广受大众欢迎和敬仰,除了他缔造的完美科技产品,更重要的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是一个以“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为梦的梦想家,并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是,我们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吗?这是一个可以做梦的社会吗?
假如乔布斯生在中国
乔布斯曾在挖角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史考利时,问他:“你是想卖糖水度过余生,还是想一起来改变世界?”结果史考利乐颠颠就被说服了。假如乔布斯出生在中国,他还能做“改变世界”这样的梦想吗?以下是网友们的几个猜想:
命运A:乔布斯很顺利地上了小学,并且被学校判定是天才的好苗子,乔爸乔妈心潮起伏,马上为乔布斯设计了N条成功捷径,穿梭于学校、家庭和各种补习班之间。
命运B:乔布斯很顺利地上了大学,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一个天才的想法,他决定辍学。这引起了轩然大波。乔爸乔妈、乔大爷、乔姨妈、教授、校长、发小、女朋友、同学、远亲近邻轮番上阵,对其进行“头脑轰炸”。几个回合下来,乔布斯投降了,从此投身四六级英语考试、托福、GRE、雅思以及抄袭论文中。在他完成博士学业后,所有人都祝贺他终于可以实现自己天才想法时,他沮丧地发现,美国的劳布斯已拔得头筹。
命运C:乔布斯很顺利地创立了苹果公司,并且颁布了自己的拳头产品。正当他想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发现橘子公司、香蕉企业、菠萝集团、西瓜股份一窝蜂“山寨”苹果产品。乔布斯咽不下这口气,决定和这些公司对簿公堂。旷日持久的法庭抗辩下来,由于苹果没给法官们意思意思,法庭最终判决乔布斯败诉。乔布斯不服,继续上诉,终于在N年后胜诉,可苹果的市场份额早已所剩无几。
命运D:乔布斯的苹果产品如日中天。乔布斯被评为十佳、杰出青年、优秀企业家,奔波于全国各地会场,春风得意。
命运E:坐在春节晚会的第一排、在央视谈话节目中催人泪下的细数创业艰辛、苹果宣布进军房地产……
梦想是人人皆有的,小时候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梦想。不管是哪种梦想,只要无公害,都是值得鼓励去实现的,至少我们还有梦可做。那些看似幼稚、不着边际的梦想,正是改变和创造美好未来的种子,它们只是需要合适的空气、土壤和阳光,假以时日说不定就会长出参天大树。然而,环顾社会现实,若是乔布斯出生在中国,他的命运恐怕是真如前面网友所猜测的一样。总而言之,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至于大部分人不知不觉地错过了机遇并淡化了我们儿童、少年、青春期的梦。
中国梦的三大杀手
扼杀梦想的因素有很多,排除个人主观因素,最重要的有三大“杀手”:
教育理念:乔布斯于17岁那年考上了里德学院,但在6个月后,因为几乎把父母所有积蓄都花在了学费上,而且也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他决定退学。考上了大学却没有读到毕业,读了大学没有拿到一张毕业文凭,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正是这种允许“异类”存在的宽容思想,让著名的辍学生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等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我们的教育重视分数、文凭、听话,却唯独对特立独行的“坏学生”大加挞伐,像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思想统一的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还能做什么不一样的梦呢?
文化传统:中国社会传统长期因循守旧,甚至有时候对企业家抱有的敌意,与信奉重商主义的欧洲大相径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理念植根于欧洲的灵魂深处,弗朗西斯?培根的经济理念得到全心全意地推崇,并最终通过美国革命被采纳和传播到五湖四海。人文理念、重商主义和探险精神是西方强大的重要原因,乔布斯之所以“富有远见、充满创意”,与他改变现有规则、提倡与众不同的冒险家精神息息相关,而我们的企业主们不但热衷于山寨,而且以安稳赚钱为终极目标,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还能有多少伟大的梦想?
体制化:乔布斯的一生没有当公务员,没有大学文凭,没有进国企,也没有背景很硬的爹妈,可依然靠自己努力取得了非凡成就。有人把这些归因于美国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这些只是上层建筑,其基础是一个个独立自由的公民和不被体制壁垒羁绊的企业。在一个一切都需要依靠特权寻租、迎合潜规则才能生存立足的体制下,个体和企业都被绑在车轮上,如何才有可能站着实现梦想?
乔布斯”可以复制吗?
当大家都在热议“谁是下一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一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宁波市政府决定在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10月11日《宁波晚报》)可是,乔布斯的成功能够靠指导意见、巨额资金复制吗?如前所述,中国现在的教育、文化、体制都不可能支撑乔布斯这样的“另类”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梦想,斥资培养领军人物无异于南辕北辙。但好在梦想是我们自己的,只要我们坚守梦想,毕竟还有曲线实现的可能。人因梦想而伟大
德贤韦伯有句名言:“人是生活在自己所结的意义之网内的动物。” 梦想就是我们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尽管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甚至政治体制都很难一时间改观,但至少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应有改变的自觉。有了这种自觉,才有可能像乔帮主那样求知若渴,虚心若愚,并为了梦想而去不懈探险。躲避现实而放弃梦想,与现实妥协而改变梦想,改变现实而最终实现梦想,你会选择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