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13:2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第一篇:初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初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一)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二)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三)一、说教材

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接着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接着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接着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 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

第二篇:《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

“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

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

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

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 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

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

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

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

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

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1、游戏法:

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启发探索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3、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图形拼图一幅。

(3)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1)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2)看图拼图找三角形: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三角形》。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 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行道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面呢?还是绿灯在上面?是不是大家都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没关系,当《开心词典》的主持人王小丫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选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是不是会觉得学习没用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习,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习,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习。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习,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6

小班优秀说课稿《认识三角形》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优秀说课稿《认识三角形》含反思教案吧。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教学反思:

我这次开展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三角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认识三角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三角形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采用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这样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这次活动,幼儿参与性比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角形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9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0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提问: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组织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这两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

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平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平平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中国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认识几何图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金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由。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设计提问,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先,将学生事先

剪好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第三篇:《三角形认识》说课稿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行道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面呢?还是绿灯在上面?是不是大家都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没关系,当《开心词典》的主持人王小丫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选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是不是会觉得学习没用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习,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习,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习。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习,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

不错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 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不错的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

不错的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3

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金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由。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设计提问,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先,将学生事先

剪好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6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几根冰糕棒?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

“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

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

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

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 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

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

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

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

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

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1、游戏法:

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启发探索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3、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图形拼图一幅。

(3)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1)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2)看图拼图找三角形: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平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平平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中国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认识几何图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三角形》。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4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提问: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组织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这两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

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第四篇:《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识平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总结出来一句话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观察了解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特征。出示三种图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正方形有四条边,上下面的边长和左右两条边平平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个图形像什么?等

设计此活动的主题是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中国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非常的死板、机械,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很多老师越教越烦,还让很多幼儿越学越厌,那怎样才能使幼儿全身心的、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也才能达到“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3点尝试: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2、开展“连连看”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开展连连看活动能促进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增强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感知。

3、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自己动手画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图形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因为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传输过来的信号,当幼儿认知变为幼儿自己动手画图形的转变时,就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分别以下几点:

1、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再复习和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种形状和特性。希望幼儿能在举行的活动中让掌握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小班幼儿是通过环境、图形的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题、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品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品准备:1.红、蓝、绿剪纸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张。

2.红、蓝、绿若3条。请N名小班幼儿上前进行“连连看”。

知识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出台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常见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设置了挂“圆形、正方形、三角”灯笼识辨图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

2、交流法: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学习的快乐,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认识几何图形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习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种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脑想(想象)、连连看、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三种几何图形的区别。

2、结束活动

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一起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几何图形。

3、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状。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出台的新《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5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提问: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组织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这两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

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当0<α<90时,α是______角;(2)当α=______时,α是直角;

(3)当90<α<180时,α是______角;(4)当α=______时,α是平角。

2、如右图,∵ab∥ce,(已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索活动:

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

举例(略)

练习1:

1、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

(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2、在△abc中,(1)∠c=70,∠a=50,则∠b=_______度;

(2)∠b=100,∠a=∠c,则∠c=_______度;

(3)2∠a=∠b+∠c,则∠a=_______度。

3、在△abc中,∠a=3x∠=2x∠=x,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解:∵∠a+∠b+∠c=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2x+x=_______

∴6x=_______

∴x=

从而,∠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三、猜一猜:.

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可以是什么角?(提醒:一个三角形中能否有两个直角?钝角呢?)小组讨论。

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类。

锐角三角形(acutetrangle):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right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obtuse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举例(略)

练习2:

1、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1)30和60();(2)40和70();

(3)50和30();(4)45和45().

四、猜想结论:

简单介绍直角三角形,和表示方法,rt△.

思考: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

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举例(略)

练习3:

1、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用符号写成_________,直角边是______和______,斜边是_______.

2、如图,在rt△bcd,∠c和∠b的关系是______,其中∠c=55,则∠b=________度。

3、如图,在rt△abc中,∠a=2∠b,则∠a=_______度,∠b=_______度;

小结: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按角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作业:课本p123习题:3,4.

教学后记:

能用“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计算一些简单角度,能对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并判断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但不能灵活运用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

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1、游戏法:

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启发探索法:

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3、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图形拼图一幅。

(3)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1)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2)看图拼图找三角形: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8

小班优秀说课稿《认识三角形》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优秀说课稿《认识三角形》含反思教案吧。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教学反思:

我这次开展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三角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认识三角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三角形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采用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这样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这次活动,幼儿参与性比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角形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9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应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先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八册教材第40-41页《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②能过操作,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说明依据

难点突破则是: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进行正确分类。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既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上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全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回顾整理四部分进行。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三角板、金字塔、彩色旗、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围绕三角形提出问题,归纳为①什么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由哪些部分组成?③三角形有什么特性?④三角形怎样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已经点燃的`兴趣的火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呢?

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强调“三条线段”、“围成”二者缺一不可.

2、观察: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不是三角形的让学生说明理由(图略),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后,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能说出理由。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概念,真正成为概念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第二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组成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动手感知,然后自学课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设计提问,生活中有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硬纸板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学生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变形,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四部分: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在于怎样找出分类的标准。首先,将学生事先

剪好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给三角形分类?学生会踊跃地提出按颜色分类、按大小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都要一一给予肯定,重点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讨论、对比,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从而掌握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认识三类三角形。

(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巩固与发展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书中夹的是什么三角形?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通过猜一猜使学生知道了露出一个直角的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的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通过回顾,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最后是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大屏幕所示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

“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

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

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

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 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

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

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

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

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1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行道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面呢?还是绿灯在上面?是不是大家都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没关系,当《开心词典》的主持人王小丫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选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是不是会觉得学习没用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习,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习,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习。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习,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三角形的认识》。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里图形的认识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物体中找出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对于这些物体中三角形的作用,学生平时缺乏关注和了解。对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生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特性及三边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三角形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边关系。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把握将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四、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是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在具体事物中的作用,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接下来,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活认知

多媒体播放从生活中截取了含有三角形物体的片段,其中有一种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些物体当中,同学们会很快发现视频中多次出现三角形的结构,这些设计仅仅是为了美观吗?由生活入手,设疑激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去探索三角形的奥秘。接着板书本节课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还原生活

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重要特征,我采取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拿出课前做好的三角形架和四边形架动手拉一拉,看看他们的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推拉过程中会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而四边形轻轻一推,形状就变了。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不易变形,具有稳定性。在操作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心随手动。

学生按捺不住发现规律的喜悦,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会想到校园里的'篮球架子、折叠椅、位置牌都利用了这一特性。

不但我们人类懂得三角形的稳定性,就连可爱的小动物也知道这一点!看,这是可爱的袋鼠,当它休息时,它的尾巴支在地上,这样两脚与尾巴就形成了三角形,它在休息时既稳当又省力。还有我们的森林医生,啄木鸟,在捉虫子时尾巴与两脚也形成了三角形,让它更加牢固地抓住树干,给树治病。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通过举例,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畅谈自己的发现,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此刻,学生不仅明白动手、动脑、动口才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同时也产生了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强烈愿望。

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那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下面我们就借助小棒来研究。这个环节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前,要给学生明确三根小棒要头尾相连,封住口进行操作。

课上,把提前准备好的学习纸发给学生,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要认真读清学习纸上的探究要求:

(1)测量每根小棒的长度,再用4根小棒中的任意3根摆三角形,并记录用的小棒长度和摆的结果。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3)观察能拼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度,让各组将其中的任意两条边相加,同第三条边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

最后学生的交流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验证上面的结论。

此环节,有效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四、拓展提升,发展思维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1、基础型:下面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1)15cm 8cm 6cm

(2)3cm 4cm 5cm ()

(3)4cm 7cm 4cm ()

2、提高型:小丽从家去学校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启发学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明。学生如果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说明,教师给予肯定。

3、拓展型:【问题讨论】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是整厘米。如果其中两条边分别是4厘米和7厘米,那么它的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生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作为教师,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4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5

岚皋县城关小学王晓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9页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外高。

2、在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的表象,在画高的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积累抽象概括及画高等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使用iPad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能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iPad、三角尺。

学生准备:课前在网上搜索,生活中拍摄与三角形有关的物体图片。三角板,铅笔,白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1、初步感知

今天要学什么呢?(课件出示“猜一猜,打一几何图形”)

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图形)

课件出示谜面:形状似座山,三竿首尾连。拐角尖又尖,学问不简单。

指名学生读一读。

你猜可能是什么?它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从古到今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出示古金字塔和安康汉江三桥画面。(课件出示抽象画面中的三角形)

打开iPad,小组交流你搜集的有关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指一指三角形都在哪?指名小组汇报,说一说搜集的结果。

2、画图理解概念

现在知道三角形是什么样了吗?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吧。(师在黑板上画)

跟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画好以后在你画的三角形的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用iPad拍照后发班级QQ群,大家互相欣赏,举手评价,学生评价时老师点击放大该学生的作品。

课件出示判断:

来看看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这些为什么不是?(相机板书:3条线段,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尝试概括定义

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课件出示: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觉得这里的“围成”是什么意思?(完善板书)

二、认识各部分名称

1、引导观察并讲述:(课件出示)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边,每相邻两边相连的端点叫做顶点,由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

练习:找个同学上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都理解了吗?再找个同学上来指一指:这回老师说你来指好吗?“那个顶点”,学生指哪个都摇头。

2、用字母表示

师:为什么现在他指不对了呢?

师:为了更好的区分它们,我们可以用字母A,B ,C分别表示这三个顶点。这个顶点就读作“顶点A”读,(指B,C)这个是?这样一来这条边就叫AB边。(指另外两条)。这个角就是——角A.

师:整个三角形就可以叫做——三角形ABC.真会类推!快动手把你的三角形也用字母表示出来。

练习并过渡:(课件出示同底不等高的三角形)现在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了吗?

师:这是个三角形家族,如果用ABC表示这个蓝色的三角形的话,这个绿色的三角形可以表示为AB——D.这个红色的就是——三角形ABE.

3、认识三角形的高

观察这些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大)

师:看样子三角形也是有高的,而且这个高还影响着三角形的大小。

师:如果三角形有高的话,那这个高应该在哪儿呢?(停顿一下出示课件)看看下面哪个三角形画出了你心目中的高?

你的感觉到底对不对呢?请打开课本60页,在书中去找一找。

谁来读一读?

改一改上图中错误的高。

5、学习画高

演示画高:指着黑板上画的三角形:它有高吗?那咱们一起来给它画出来好吗?过点A做BC边的高。对边在哪?怎么画?

全体学生尝试独立画自己所画的三角形的高。

老师拍典型图片,用iPad展示,画得好的同学汇报自己的画法。同桌用三角尺互查,画得是否标准。总结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可能会有画三条高的,进行展示)课件出示三条高,理解高和底的对应关系,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练习画高:会画高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我看看!都会画呀!请打开课本60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课件出示)

用iPad展示,指名学生推送作品。在学生的作业点评中巩固画高的方法,理解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三、了解形外高。

如图:先给出ABCD四个点,让学生观察,如果连线组成三角形的话,你觉得可以组成哪些三角形?

课件演示过A点做BC边的垂线AE.观察你觉得AE是哪些三角形哪条边上的高?了解钝角三角形的形外高。

四、培养空间观念

今天我们对三角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学习,生活中有三角形吗?

来学校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个三角形,想知道是什么吗?大家说是直接出示图片还是给一些线索大家来猜一猜?课件出示:高40厘米,底50厘米。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什么?先把你的想法与同桌比划比划,再全班交流。

第五篇: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的

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概念,并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特别注意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分别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就是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位于三角形的外部.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高的概念及其画法.2.难点: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角平分线?如何画一个角的平分线? 2.已知A、B分别是直线l上和直线l外一点,分别过点A、点B画直线l的垂线.l A

3.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哪几种?

二、新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中线、角平分线和高.1.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连线叫三角形的中线.如图,点D是BC边的中点,即AD是△ABC的中线.问:三角形有几条中线?若已知AD是三角形的中线,你可得到什么结论?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和这个内角顶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1=∠2,那么CE是△ABC的角平分线.问: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有什么不同?

3.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垂足与顶点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如图BF⊥AC,垂足为F,则BF是△ABC的高,三角形有3条高.例1.如图△ABC,边BC上的高画得对吗?为什么? [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概念,BC边上的高应是BC边所对的顶点 A向BC作垂线,顶点A与垂足间的线段,所以(1),(2),(4)都错了,只有(3)是对的.4.做一做:让学生拿出昨天做的三个锐角三角形.(1)分别画出中线、角平分线、高.(2)你能用折纸的办法得到这些线段吗?试一试.(只要求折出一条中线、一条高,一条角平分线)

(3)把锐角三角形换成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再试一试.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5.议一议:

(1)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2)一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的交点与三角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三条中线(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三角形内部]

(3)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钝角三角形呢?

[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另外两条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三条高的交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形内,两条高在形外,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形外.]

(4)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2页练习.第l题 也可以让学生剪下一个等腰三角形,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底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四、小结:1.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中线、高、角平分线的概念.2.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的画法.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与三角形间的位置关系.五、作业

补充作业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难点: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图形见章前P68-69图.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8-69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

(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

(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学生回答:

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首尾顺次相接.二、读一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做一做

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示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

b.从B→A→C

(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四、议一议

1.在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五、想一想

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三角形

不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六、练一练

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分析:(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关键在捡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和8cm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导:∵3cm+6cm>2cm

∴用3cm、6cm、2cm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里3+6>2,没错,可6-3不小于2,所以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七、忆一忆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

2.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3.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八、作业

1.课本P71练习1.2,P75练习7.1 1.2.2.补充:如图,线段、相交于点,能否确定 与 的大小,并加以说明.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能利用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正确判断某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和正确应用。

难点: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的正确文字叙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二、新课

对于一个三角形,怎样识别它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我们已经知道的方法是看它是否有两条边相等。这一节,我们再学习另一种识别方法。

我们已学过,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别拿出一张半透明纸,做一个实验,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线段BC。

2.以BC为始边,分别以点B和点C为顶点,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

3.用刻度尺找出BC的中点D,连接AD,然后沿AD对折。

问题1:AB与AC是否重合?

问题2:本实验的条件与结论如何用文字语言加以叙述?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来源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就是等腰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可以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例1.在△ABC中,已知∠A=40°,∠B=70°,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问题3: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问题4:你能说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各角的大小吗?

问题5:请你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使∠C=90°,CD是底边上的高,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

练习l、2、3。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此条件可以做为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依据。因此,要牢记并能熟练应用它。

五、作业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下载初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认识地球说课稿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3、......

    三角形说课稿

    小班说课稿:认识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

    小班数学说课稿:认识三角形(5篇范文)

    小班数学说课稿:认识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

    初中微机说课稿《认识计算机》

    大家好!我是铜陵市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4册第26课《认识......

    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

    认识三角形教案

    一、识图导入 1、美丽图片中的共同点(三角形) 2、点ppt显示图中的三角形 3、这是夷陵长江大桥,它是一座——斜拉桥,你能在图中找出三角形吗?(点示) 4、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三角形?......

    科学教案—认识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小班) —向日葵 组员:唐新华 孙晨 王遐 罗杰 张玉龙 张鹏程 吴章俊 设计意图: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

    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