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筷子的传说》教学反思
《筷子的传说》这篇课文是个民间传说。课文介绍了传说中中国人发明筷子的由来以及它的发展,还介绍了使用筷子的人数和区域。
作为一种伟大的发明,作为祖国荣誉的介绍,4、5两个在情感教育上有惊人的相似,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一个是史实,一个是传说。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通过抓住对“传说”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筷子发明的过程,并学会复述。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识记生字,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做到读准字音。然后用好办法记住生字,再从文中找到生字的好朋友(词语),读一读。然后进行交流、分析,特别难的则描一描、认一认。“俩”这个生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学过的生字(俩——两)帮助学生进行生字的记忆。(查字典理解俩是两个人的意思,后面不再跟数量词,而两是数词,后面要跟量词。
生字“渔”,则通过与一条鱼的“鱼”进行比较,通过填空来加以区分识记:()夫划着()船,打回来满满一船()。将课文生字组织在新的语段中,让学生朗读:传说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筷子”。没想到吧,这一伟大的发明却和两个渔夫有关。一天,他俩比赛吃饭,但是饭很烫,一个渔夫顺手从河岸上折了两根树枝在碗里拨动,就这样“筷子”发明了。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阅读,还在新的语境中使生字得到再次的强化。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下册 筷子的传说教案 沪教版
《筷子的故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筷子是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发明使用的,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会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能理解“传说、比赛、搅动”等词语的意思。
3.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默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课文,并知道第2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4.找出有顿号的句子,初步了解顿号的用法,并试着将传说复述给家长听。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筷子的由来和传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筷子的由来。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平时吃饭要用哪些餐具?板书:筷子
“筷子”可以说是我们吃饭时常用的一种餐具。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传说”的意思。(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的人发明的?
(3)传说中“筷子”是怎么来的?
(4)课文中说到的筷子有哪些种类?
(5)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数有多少?他们大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2.讨论交流。
(1)检查字词。重点:烫tang 皇huang 俩lia 嫌xian
(2)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学习第1、2段
1.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a.用上“三千年前”“传说”“中国人”“发明”“筷子”这几个词说一句话,要求不同于课文句式。
例: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中国人是在三千年前发明筷子的。
传说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
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这是一个传说。
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这是一个传说。
b.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感受?
c.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你用上“先...接着...最后...”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再用上“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还因为...所以...”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3)给“顺手”找近义词。
(4)朗读第2段。
3.感情朗读1、2两段。
四.作业练习
(1)渔夫喝稀饭不快,是因为()。
(2)一个渔夫得胜了,是因为()。
(3)渔夫把两根树枝起名叫“快子”,是因为()。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知道顿号的作用;熟读课文,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快子”的由来,那“快子”是如何成了“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筷子的传说》。
二.学习第3段
1.读通读熟第3段。
2.说说“快子”为什么成了“筷子”,想一想跟它的字形有什么关系。
3.填一填:筷子的种类很多,有()、()、()、()、()等。
4.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5.讲解顿号的用法。(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想一想课文中“象牙筷”后面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6.“嫌”是什么意思?想象皇帝会怎么嫌?
三.学习第4段
1.默读第4段。
2.朗读第1句话,说说明白了什么。指导读出自豪的感情。
3.找出课文中有“顿号”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以下词语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使用筷子的人主要东方国家我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运用多种句式说话,并试着加上标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加。
5.朗读第4段。
四.回顾全文,指导复述。
1.说说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讲讲筷子的传说.3.大声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练习
1.句子练习。
例:使用筷子的人大多生活在东方国家。
动物们喜欢生活在()。
()生活在海洋里。
()生活在()。
2.把筷子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篇:筷子舞教学反思
幼儿舞蹈教学筷子舞 8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根据图示学会筷子舞的动作。知道是民间舞蹈的一种。
2、通过筷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训练幼儿的音乐节奏感,使动作整齐、协调、优美。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独立学习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录音机、伴奏带、图示5张(总动作图示一张、每乐句图示各一张)。每位幼儿两把筷子。
知识:熟悉舞蹈动作及音乐
活动进程:
一、导入:
1、幼儿听音乐拍手打节奏进活动室。
2、出示筷子:这是什么?有什么用?筷子还能用来跳舞呢。拿着筷子跳的舞叫什么舞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筷子舞》。筷子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形 式,人们拿着筷子到街上去跳舞,来庆 祝节日,表示心情欢畅
二、展开:
1、今天我们跟着特殊老师学习,看特殊老师来了(出示总图示)这就是筷子舞的全部动作。请小朋友看着图示听一边音乐。
2、学习动作:自己看图学习动作。1-2小节:体前敲筷子 两下,敲腿三下。2-3-4小节动作同1-2小节。5-6小节:体前敲筷子两下,两臂交叉抱胸敲肩 三下。7-8小节动 作同5-6小节。9-12小节:起立在椅子前,体前敲筷子八下,双 脚原地踏步八下。13-14小节:左脚向左迈一步,双手在体前敲筷子两下。然后,重心在左脚上,右脚尖在左脚跟处点地,双手敲肩三下。15-16小节:动作同13-14小节,方向相反 17-20小节:双手在体前快速敲筷子,一拍敲两下,双脚脚尖小碎步从椅子的左侧绕到椅子的后面。21-24小节,小碎步原地自转一周,双手在头上快速敲筷子。25-26小节:脚立正不动。双手体前敲筷子两下,然后左脚向左迈出蹬直,脚跟着地,右腿弯曲,双手体侧敲筷子两下。27-28小节:动作同25-26小节,方向相反。29-30小节:脚立正不动,双手体前敲筷子两下,然后双手叉腰,双腿弯曲一次。31-34小节:体前快速敲筷子,双脚小碎步从椅子的左侧绕到椅子前面。35-36小节:坐下,两手体前快速敲筷子,最后双手放置与双腿上。每学习两个乐句的动作,连贯的做一下两个乐句的动作)。
3、巩固练习: 1)、老师唱音乐,出示每个乐句的动作图示,幼儿连贯做。2)、出示总图示:分组练习 3)、跟老师听音乐一起表演,要求动作整齐,跟好节奏,动作还 要好看。
三、讲评:
筷子舞的动作还有很多,你还想拿着筷子做哪些动作?(幼儿自由想象动作),请小朋友 编 排好动作后,配上音乐再表演好吗 ?
结束篇二:神奇的筷子活动反思)《神奇的筷子》活动反思
民勤县新民幼儿园 赵 洁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我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达到了轻松学习的氛围。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我让幼儿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一起跳筷子舞。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社会与游戏“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篇三:筷子舞教学流程解说
筷 子 舞
一、教学设计说明: 《筷子舞》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演奏内容。因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艺术教学,注重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成品舞蹈的赏析,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慧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做到音舞结合,能让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在上舞蹈鉴赏课或者教学中有舞蹈教学要求的课时都只是试听为主,很少有亲自表演给学生看,教学生舞蹈动作,和学生互动等等,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我在本课把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二、教学分析: 《筷子舞》是一首鄂尔多斯民歌。它由四个乐句组成。音调以五声羽调式为基础。乐曲的前两个乐句节奏比较平稳、均匀,后两个乐句则显得跳动、活泼。本课伴奏声部使用打击乐器很好的配合乐曲的律动和情绪,再加上舞蹈的欣赏和互动更能让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和学习。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歌曲《筷子舞》,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自选打击乐器演奏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聆听《筷子舞》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教学难点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能用舞蹈表现歌曲。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二、教师跳舞,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舞蹈,你们想看吗? 生早已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不约而同的说:“想看”。+
2、师:在欣赏之前老师给你们布置几个任务: a 猜猜这个舞蹈是哪个民族的? b 这个舞蹈音乐的节奏特点是什么? c 舞蹈的动作特点又是什么?
3、播放课件音乐,教师跳舞《筷子舞》。(说明:通过教师用舞蹈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在一种美的境界、美的旋律、美的享受中走进音乐的殿堂。)
4、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a、蒙古族 b、先快后慢、起伏较大(蒙古族音乐节奏的特点)
c、舞蹈动作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
5、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想想老师跳得舞蹈是蒙古族的哪种舞吗?(筷子舞)学生回答不了可以提示学生:老师手拿筷子,故为筷子舞
简介: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
5、师: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筷子模仿老师拍打的节奏,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好。(老师拍一遍学生模仿一遍)(乐曲里的节奏)跟着老师用舞蹈动作:筷子击打肩
膀表示休止拍,筷子互相敲击表示节奏。以此方法来进行节奏学习。
6、同学们真棒,看来这点难度是难不倒你们的。下面请同学们放下你们手中的筷子翻开课本第18页,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筷子舞》。
播放《筷子舞》,听完过后让学生谈谈感受。
7、复听《筷子舞》,让学生再次熟悉《筷子舞》的旋律以及节奏特点
8、学习筷子演奏部分的节奏。
师:听了两遍音乐,我们对《筷子舞》的旋律及节奏特点有了一些了解,现在我们用徒手拍击的方式来拍击一下筷子演奏部分的节奏好吗?
请同学们先自学,然后跟着老师集体拍击一遍。
9、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要把你们分为三组,分别学习筷子、盘子、熟料桶的节奏,看哪一组的同学学得最快最准确。
10、分组汇报,学生评价。
仔细听这一组同学的表演,听完后要对他们做评价,指出错误的地方。
11、师:各个小组的同学完成得都很好,但是现在我们要合起来演奏,不知道效果怎么样?我们来试试好吗?请拿起你们自备的乐器来演奏,老师给你们伴舞?播放筷子舞音乐,学生合奏,老师跳舞。
12、刚刚老师跳得舞蹈动作你们想学吗?
学生兴奋的回答“想”
学生集体学习筷子舞动作
13、学生自主编创动作击打节奏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你们开动脑筋,还能通过敲击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舞蹈?整合舞蹈动作,边听录音边舞蹈。
14、学生分为演唱组、节奏组、舞蹈组,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行歌伴舞表演。
15、蒙古舞蹈拓展:
师:蒙古族舞蹈筷子舞只是蒙古传统舞蹈的一种,蒙古族还有很多种类的舞蹈如“安代舞”、“盅碗舞”、“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等。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欣赏蒙古族其他舞蹈的视频结束本课。篇四:草原上 反思 陶英
《草原上》教学反思
《草原上》是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第三课内容。这课是以“草原上”为主题,介绍了我国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及其独具特色的筷子舞。这课选用了一首二声部歌曲《小黄鹂鸟》,一首《大雁湖》,还要求学生学跳筷子舞。上课时我先用课件播放一系列关于内蒙古草原风土人情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蒙古族特色的“筷子舞”和“顶碗舞”,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接下来就是学唱歌曲《小黄鹂鸟》,我首先让学生试听全曲,让学生听辩出二声部轮唱,在学这首歌时我让学生找出两个声部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再分两组进行二声部学唱比赛,看看哪组先学会。在演唱时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合唱,力求达到和谐、均衡的效果。
学生对蒙古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和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时很认真,学生也感受到了民族特色音乐。在学跳蒙古族筷子舞时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学生通过观看筷子舞视频,让学生感受蒙古族舞蹈的韵味,老师讲解筷子舞一些基本而且简单的动作:用笔代替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和腿部,有时敲击地面,错步。学生根据这些基本动作可以自己自由组合,一边唱着《大雁湖》一边跳舞。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舞蹈编排再分组进行表演。我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我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演,一些演唱较弱的学生用舞蹈表达,喜欢唱歌的同学则用歌喉来表现,每组的小组长都积极组织本组学生进行练唱和舞蹈动作的编排,在展示的时候每个组都有不同的舞
蹈动作组合,学生在唱歌和舞蹈中更深刻感受到了蒙古族音乐的特色,都学得很开心。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演,这样更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让他们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环节的展示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尤其以15班的学生最为积极。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没有把枯燥无味的音乐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和跳舞中学习。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把学生领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尽情的去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的魅力。篇五:教学反思
《那达慕之歌》教学反思 《那达慕之歌》,是有关于少数民族节日的一课。在课的一开始,我在歌曲《那达慕之歌》的导入部分,解决本课旋律难点,用制作的《那达慕之歌》课件创设音乐情景,这样导入,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中,我把“听觉”、“活动”作为本课教学最重要的方法。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听”应作为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来贯穿。理性的枯燥的节奏训练,以及单一询问情绪的方法早已经过时,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我在设计歌曲《那达慕之歌》的教学时,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活动为突破口贯穿教学始终,利用“那达慕”这个盛会中的比赛项目及比赛情景为切入点,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不断启发,大胆尝试,通过“骑马”、“传递哈达”、“跳筷子舞”这些场面和动作来感受音乐,去感觉、编创节奏,去理解、体会情绪,并从中发现美感与乐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在浓厚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快乐成学习。在本首歌曲的音乐创编活动中,“设计不同力度演唱歌曲的结束句,感受力度的变化给歌曲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处,我鼓励学生起来大胆尝试,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个人的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再次亲身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场面,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
1、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初步熟悉不同风情的民族音调和民族物质,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音乐素养的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观看“那达慕大会”,学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壮观的场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
2、在学习歌曲曲谱时,我利用了这首歌曲很多地方运用了相同的旋律,我先让学生反复听,找出了相同的旋律练唱,学生很快地熟悉了乐谱,歌曲难唱乐句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会了这首歌。
3、在歌曲的处理上,我除了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欢快、活泼的表现歌曲,并要求学生做到咬字吐字准确、清晰。还让学生为结束句设计多种力度变化进行演唱,感受、比较其不同的音乐效果。
不足之处是:有个别同学胆量较小,不敢大胆地表现歌曲,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加与减
(一)买铅笔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正确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整节课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摆小棒、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思考的地方:(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捉迷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通过情景图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在上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叫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学习“十几减8”一定没什么问题。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却不如我预期想象的那样。绝大多数的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却没那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同学还不知道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油腻感想加法计算减法时,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的思想方法,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知其然而有知其所以然。我想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快乐的小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20以内比多比少的剑法。教学时以小鸭子为情景主线,贯穿全课。通过小鸭子进行口算比赛、小鸭子有用、小鸭子出难题等情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本节课主要体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现以下几点: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开始,我借助学生喜欢的儿歌将学生带到“快乐的小鸭的情境图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新知时,利用小鸭出难题的情境再一次机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挑战的小鸭难题的欲望,使学习变得主动。
动手操作,启迪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摆一摆、拨一拨、画一画等活动获得数学新知。在主动思考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开会啦教学反思
《开会啦》是北师大版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基于前几课时都是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信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我主要放在通过画图理解减法意义上。教学时,我还是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意,接着根据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还缺几把椅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上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因此我提问:怎样让吴老师一眼就看出缺几把椅子?大家异口同声“画图”。接着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直观图列出算式:11-7=4,最后我主要借助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我们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跳伞表演
教学反思
《跳伞表演》的主要内容是比多少及20以内退位减法。本节课是在第三单元《在操场上》学习比多少以及前一课学习了十几减8、9的知识后进一步延伸出来的知识,重在巩固比多少的算理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从中感悟出了以下两点:
一、从教学活动中规范课堂常规。一年级学生需要用多种奖励机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大苹果、在文明卡上加1分等等都会让他们兴奋良久。在课堂中我只关注了发言的学生,而其他学生的倾听习惯没有养成,所以课堂效率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关注到全班的每一个个体,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同时设计的教学活动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尽量让每个学生参与、有事可做,那么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才不会乱而散。
二、课堂中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上课的注意时间过短,所以在涉及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到较宏观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细化,比如:本课中“试一试”的算式较多,算过后还需找规律,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看书,显得过于困难,本身的趣味性不够,又比较抽象,学生易疲乏,而且做小动作的学生增多,课堂有些活而乱、活而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用小黑板事先将题板书出来,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再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来说他的发现,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让学生记忆深刻。注重细节,从学生实际年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入手,以掌控学生的学习节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美丽的田园
教学反思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利用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的计算能达到正确与熟练地要求。因此在一开课,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数学问题的提出可以分为两类,这也是一年级孩子没有的一个数学常识。一类是同类问题简单的数量关系。如关于鸟的问题,可以分为飞的鸟与停留的鸟,所以可以提出加法与减法问题;另一类是不同种类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如鸟与羊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提出加法与减法问题。此外,在课堂上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倾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学习经验,只有这样,才会逐步养成一个合作学习的习惯。教材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幅图提出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制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是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看一看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3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分不清楚哪个图片是哪道题,这需要教师个别的辅导和实物的展示来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信息反馈,我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很薄弱,让他们正确快速的说出正面、侧面存在着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看一看
(二)教学反思
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趣”“实”“活”三个方面。首先,我创设了“猜一猜,它是谁”的问题情境,从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趣”还体现在换位置观察小汽车、当“小小摄影师”为同学“照相”、用肢体语言模仿茶壶是什么样子的、看图找位置游戏等多个环节,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是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本课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观察物体”中学生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数 数花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努力做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数数教学时体现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注意每个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操作中体验和感悟,但不足之处是教师应该多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考。
数一数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开始,也是培养数感的好机会。在本课中我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方面有: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对20以内数的组成比较熟悉,且多数学生会口头唱100以内的数,当然这种数数知识属于唱数水平,并未真正理解数的概念。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启发学生用小棒很快地摆出20根小棒。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发现摆“2捆10根”最快,又不容易错。接着我一捆一捆地添,让学生说说多少根。一直摆到10捆,这样直观地让学生懂得10个十是100。在这个过程中,4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学生对整十数的组成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并且学会了十个十个数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这种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学习,能有效地减缓学习的坡度。
1、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和迁移。100以内数的认识,尽管还处在认数的初级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制计数法。为此,我非常注意突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意义的教学,如小棒数到29根时,问:再添1根是多少根呢?小棒怎么摆可以让人一眼看出是30?
加强估数教学,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估计一时和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不跟节课的许多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估测,我就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教给学生估测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数豆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过去的数学,对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重视的适读、写数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基础。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100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读、写数,在此基础上我进行适时地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个年龄儿童的特点就是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示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模仿性的。如今,我们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让学生心神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本节课设计了几个结构性的活动,帮组学生建构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大量感知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3、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逐步发展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数感对估算策略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数学教育对“估计意识与数感的培养”这一方面是忽视的,所以《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一节课中,教师还是比较重视这一点的,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突出估数的意义,发展并丰富学生的数感。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节课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鼓励、等待、欣赏中,用内在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
谁的红果多 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不足在于:
(1)课程内容不必要安排太多,一节课只教授两位数的比较。三位数和两位数的比较可以放在下一节课。(2)课堂互动比较少,可以在讲授新知后多出几道例题让全班做,再指名几位学生上来演板。(3)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好在上课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做做小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边玩边学。(4)尽量让孩子演板,让孩子说,老师说太多,不如孩子自己讨论……有一位老师问我:你一节课安排的满满的不累吗?我当时一愣,不就是这样上课的吗!他接着又说:你们年轻老师刚毕业,受高中大学的老师影响的很深。其实小学的老师不能一直讲课,要让学生多讨论,不要怕浪费时间。老师们的话使我一直纳闷的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为什么我那么用心的教他们,他们还是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呢?哦,原来一直都是我在说他们在听,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不要怕浪费时间,要让孩子多说,多练,多演板。
小小养殖场 教学反思
“小小养殖场”一节的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第一关: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通过具体数量理解、感悟这些概念,自然迎刃而解,水到渠成。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做个百数表 教学反思
因为前面学习数数时,对学生感觉数有了很好的整理。《百数表》是一年级小朋友形象认识100以内数极其简单的运算规律的很好的教学工具,虽然是简单的一个百数表可是里面藏了许多知识,如单数,双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等,所以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思维性较强的知识点。对于有些小孩子,在刚入学的时候就会从1数到100,所以对于补充百数表和读百数表的兴趣特别大,可是当孩子真正要掌握百数表中的一些规律,却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的,尤其当这些数的规律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就要寻找一些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
具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横着,竖着,斜着,还可以让他们比比,横着看,第一行是前9个是一位数,竖着看,相邻两数相差十。斜着看他们相差11,等等,鼓励他们讲讲自己的发现,充分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百数表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对这一课题的教学的总结如下: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放手学生在已掌握的百以内数的知识基础上,去独立完成百数表的填空,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2.探索这张百数表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一是要求学生能发现百数表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二是发现规律后能用规范的语言概括规律。由于在以前探索过加减法算式表的排列规律,因此学生发现排列规律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准备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让同桌两个人一组,先独自观察,再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在集中反馈时,我觉得大家观察得非常到位。都能够发现规律。
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
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比较成功。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会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动手做一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本节课中有些地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足。如:“拼一拼”这一环节,为了便于展示和欣赏,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16开白纸,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线绳,要求学生先拼好一幅图,再粘到白纸上,最后用彩笔装扮好,挂在绳子上。可是在课堂中我发现这“粘——画——挂”的过程缩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动手做二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本节课中有些地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足。如:“拼一拼”这一环节,为了便于展示和欣赏,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16开白纸,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线绳,要求学生先拼好一幅图,再粘到白纸上,最后用彩笔装扮好,挂在绳子上。可是在课堂中我发现这“粘――画――挂”的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动手做三 教学反思
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司空见惯的玩具中发现、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活动活而不乱,是我在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给七巧板――这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朋友“说话”的机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使得他们重新认识七巧板,发现七巧板与所学图形的关系,并通过独立思考及与人合作,完成各种图形的拼、摆,教师只是在其中起了协调、引导的作用。当学生个人的拼、摆活动无法独立完成时,他们自然会主动去与人合作,自然能体会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从而自动放弃或改掉封闭、固执、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
2.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发展。新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对于七巧板组成的叙述、问题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说故事拼图形,以及对于个人或小组作品意义的阐述讲解等等,都是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已经完全突破了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教材上简单的模仿拼图:鱼、8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蜡烛、小船,设计为“出题拼图”,因为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拼出来。结果正是如此,学生所拼出的图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还要形象、生动,并且种类很多。在最后的自由拼图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令人惊叹。于是,这节课便像学生想像的翅膀,无限地伸展……
加与减二
小兔请客 教学反思
《小兔请客》是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加法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在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我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分别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两个要研究的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最后通过有趣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练习题目也由浅入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不足之处:
1、学生的学法不够多样性,就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2、课堂前5分钟应该加入口算,让学生复习口算知识3、100减几计算不够准确,强调不够
采松果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青蛙吃害虫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任课老师:郭芝廷 任课班级:小一
3、小一四
第一单元时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
1、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2、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3、《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 9 ”这课教学,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其次,我悟出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部分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品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绝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学新方法上不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和本质。
4、《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刚学习完十几减9,经过巩固复习后,我和我的孩子们马上进入了下一阶段学习—十几减几。
首先,我通过算式卡片复习十几减9,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并带读。果然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一个接一个,声音洪亮,不愧是领读的小老师。经过紧张的复习后,我们马上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编凑一个有关于小猫钓鱼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小猫解决问题,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很快小朋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5)条,是用减法13-8=5计算的。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几的口算。为了让学生体验算理,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巩固“破十减”“连减”“想加做减”的不同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你可以更快地帮助小白猫解决问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答案的?“学生在争当小能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勇于思考探索。完成了新课的学习,接下来就是紧张而又轻松的检验阶段了!在这一部分,充分让学生学会观察,设置形式多样的答题活动方式,以解决学习口算的单调性,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通过对比,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合适的算法。整节课下来,节奏还是比较紧扣,一环接一环。在上课时,可能由于自己对学生表扬、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讲故事时缺乏儿童化语言,难免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重点部分如果能让学生说的更多,做一个更鲜明的对比,相信每个孩子会掌握得更好,更快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但这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
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2.注意通过多种层次的拼组活动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拼组活动,教材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如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同样形状的图形。(2)用相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不同样形状的图形。(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新的图形。
5《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被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如做游戏、听故事、看动画等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本着上述思想,通过创设让学生点燃生日蜡烛、给小动物找家等情境,将学生带到了新奇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习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合作探索,强化学习过程
我在课上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每2人一组小棒,一个摆总数,另一个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小棒,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这样不仅使学生即时巩固了课上所学的新知识,也使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渗透了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学生学习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我在13-9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
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3和9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3减9不够减。” 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学生回答:算10-9=1。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3。学生回答;算1+3=4。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13-9的计算过程是:个位3减9不够减,用10-9=1,1+3=4,所以13-9=4。
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思维是以知识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充分理解了13-9这道题的算理。
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
1、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平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2、评价语言不够准确。
3、个别教学体现不够。应该多注重辅导学困生
6、《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在设计这节数学课时,着力体现以下一些新课标理念:
一.注重情境导入,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素材,为儿童提供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数智慧星、为农民伯伯数花生种子、例举生活中100以内数的应用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
二.师生角色转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成了学生研究成果发布会。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本课通过争夺智慧星、估测羊群数量、小组合作数种子、挑自己喜爱的学具数数、小组内自由地接力数数、互相之间的猜数游戏、找生活中100以内的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尤其在汇报小组合作数百以内数的方法时,就是一个小型的学生研究成果发布会。
三.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本课学习的各环节中,当学生完成某种探索知识的任务(数的方法),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问题(小组合作数种子、举生活实例)后,教师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鼓励,并奖给智慧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7、《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写百数表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去独立填写,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2、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比较活跃,效果较好,但是时间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观察这一环节花费时间太多,后面有2道习题没有完成,以后教学时注意适当控制
合作数种子、举生活实例)后,教师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鼓励,并奖给智慧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8、《多一些,少一些》教学反思
1、利用“猜想”的情景引入新课,为新知识作铺垫,通过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确数目增大,比较结果也会变化。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我发现学生表现积极学习气氛活跃,用词也很准确。总之引入新课阶段达到良好效果。
2、在例题探讨过程中(比较三所学校的学生人数),首先教师应以平等的意识,宽容的心胸接纳学生,亲切地和学生说话。比较多少,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数相比,所用词也会不同。应启发学生用哪个词描述更为合适?那就要采用充分让学生讨论,达成一致,用“多得多”比较恰当。所以“90比40应该'多得多',80比65才应该是'多一些'”。
3、在例题的拓展中,学生举手非常活跃,都想把表现自己,我忍不住多提问了几位学生。其实要让学生用同桌或前后相互说一说,提问形式毕竟有它的局限性,达不到人人参与。
4、学生对超市里一些商品根本不知道实际价钱,缺乏感性认识,课中有这种练习建议:应适当修改。“猜一猜”的练习形式很好,如果学生猜不中时,老师就采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提示,让学生逐步调整。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猜一猜,效果更好。
5、本课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发生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我教学例8的时,学生能够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是要买一个皮球6元,付出1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马上就能说出是4元,但让他们用算式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却只有少数能说出。这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远远高于他们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啊。于是我又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引导。如果你要买一根5角钱的雪糕,你给了售货员1元,他应该找你多少钱呢?他们说是5角。怎么列算式呢?他们意识到是用1元减去5角等于5角。我再次引导为什么用减法呢?因为这5角钱是买雪糕花掉的,而且是从1元里花掉的,花掉就是减去,要找的钱就是你自己还剩多少钱。当找回多少钱和还剩联系起来时,他们好象又有很多人理解了。到是计算方法上还比较顺利。
9、《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借助许多鲜花的场景图,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多少盆紫花”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还可以„„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简单的一节课,在讲授过程中我对于算法的探究部分,还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应多让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多说说,让他们也能够掌握。同时,对于我的课堂,我觉得存在较大的问题应该是课堂纪律,教师如何掌控课堂,如何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讲,是我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
10、《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1、情境中学习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数学活动——发书。教师先发给学生3本,然后又拿出写有35本的一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
生很自然的想到“数学书有多少本呢?”接着,又拿出一包30本的语文书,让大家算一算,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讨中交流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在操作中体验算理,讨论: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3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3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30+30。
3、游戏中悟理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搭积木,盖房子。算得对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11、《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12、《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52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13、《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
这节课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又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是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提升。做老师的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点,并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主要教学例7和例8。教学例7问题不大,他们都知道买几样东西就把几样的价钱加起来。在教学2元+4角时,有的学生得出结果是6角。我抓住这个“错误”挈机引导学生意识到2元不是2角,不能直接相加。从而懂得算加法是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并且结果要保证符合日常生活实际。如结果不应该写成15角,而应该是1元5角。例8有两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有两种情况用到减法:一是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二是比较两种价钱贵和便宜也用减法。计算人民币减法也和加法一样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计算。我本想例8无非就是把加法变成减法,学生应该也是迎刃而解。可是真正教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学生,自己又一次犯了自以为是的错。学生能理解找回多少钱,但不明白找回的钱就是花掉后还剩的钱。“找回”两个字和他们所学的加和减的含义好象脱节。可见我平时的教学不够灵活,在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时,我应该给学生提前渗透花钱的时候,花掉就是去掉,找回就是还剩,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