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手段论文
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手段论文,欢迎阅读。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及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 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 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 :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 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 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 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 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 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 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 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 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 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 ;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 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 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 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 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 :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 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 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六.电教演示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 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 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 等词语的意思。
录像的使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境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 心。教学实践证明,电教手段的使用是优化释词过程的重要途径。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学习作者是怎样准确 用词的,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手段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手段研究人教版新课标
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就潜移默化的接受着“语文”的相关教育,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我们从小就深有感触。网络上对“语文”的解释为“语言和文学的简称。”简单来讲,语言就是说话艺术,文学,则是表达的艺术。众多学科中,都需要通过语言的传递来让大家学习理解,因此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的,对于是否能够学好其他学科也是十分重要的,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
1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当时颇深争议,尤其是深及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时至今日,通过多年在实践中的教学,仍旧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列举以下几点:
1.1理论与实践很难结合: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到,实践出真知,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论学习什么东西,即使理论学的再好,不在实际生活中用到的话也很难掌握,语文教学的理论更应该密切的与生活结合,与生活融为一体。然而,现如今的小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书本之外的世界,书本上晦涩的文字只能靠死记硬背,这仍旧是应试填鸭式教育,与我们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举个例子,长春版小学语文书出现的《买犊还珠》,作为一篇寓言故事,“犊”和“珠”学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所学的无非是文字表面,就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运用了,既然不能运用,试问,学习的意义何在呢?
1.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
现在家家孩子都是宝贝,不舍得辛苦一点,到家了就好像与学习脱离了关系似的,可以随意休息玩耍,殊不知这样是害了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要同步跟上,跟我们之前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同样的道理,学校教育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丰富,家庭教育也要不断升级,进步。
1.3教师的教学方式千年不变:
虽然课程改革作为一次改革,更新了很多教学观念,但是就中国的教育来讲,应试教育还是存在于课堂,教师以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游刃于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老师讲什么听什么,听什么背什么,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
1.4以考试分数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
设身处地的讲,因一两次考试没有取得好分数而被归于差等生的感觉一定不好受,不仅打击学生积极性,还会影响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多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
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对症下药,克服问题。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2.1理论结合实践,推进教育生活化: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课本与生活脱离使得学生根本无法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学习的意义。举个例子,长春版小学语文中有《妈妈的爱》,即使教师再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讲解,也不及学生自己讲述和妈妈的故事更加印象深刻,更能感受妈妈浓浓的爱意。
2.2保持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
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所学知识,帮助家长塑造学生在校的丰富形象,掌握学生发展事态,真正做到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了解自己的孩子,陪伴他成长,并让学生养成回家后与父母沟通在校情况的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融洽沟通的局面。
2.3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丰富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自身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这个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领导作用,对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重大影响。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取得学生学习兴趣点所在,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教学素养,真正做到在校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学。其次,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后人的新创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作为直接表述的工具,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应适当提高,让学生对语言艺术本身保有兴致。
2.4与时俱进,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教学方法:
从最初学习仅靠的书本和纸笔,到如今的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学生的学习渠道变得丰富起来,接触的事物也更加新颖。学校教育应充分利用到这些时代的新产物,通过使用新的方法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方式多元化,方法灵活化。情景教学法。相对于教师再讲台上枯燥的讲,学生在台下懵懂的听,情景教学法正逐渐发现被更多的人接受,把自己的身份由小学生转换成一位司机、一名医生,正是吸引学生注意的一件事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传授的知识更加容易被理解。我们以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一次买东西》为例,这篇文章讲述小作者第一次买东西从最初的紧张到最后得到满足的心里过程。这样的课文就适合在课堂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体会相信自己就能够成功的心里,不仅能够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事关重大,必须要以学生有效扎实掌握知识为目标,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育氛围,力争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实现一个崭新的跨越。
第三篇:教学改革论文教学手段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教学手段论文: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
践
摘要: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从内容上看难度不大,但作为系列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却担当着夯实基础、启发兴趣、引导培养学习方法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的重点难点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基础会计学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先导课程,也是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领人会计知识殿堂的入门课程或启蒙课程,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续的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该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内容抽象、专业术语多,核算复杂,规范性强、灵活性差,给教与学带来很多困难,往往是教师硬着头皮讲,学生耐着性子听,稍有疏忽,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沉闷,一节课下来,教师与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种挑战对教师而言,则是必须根据本
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如何加强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基础会计课程建设沿革、性质及内容(一)基础会计课程建设沿革 会计专业是唐山学院1983年建校时第一批设置的专业之一。工业会计专业2002年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2001年开始以西南交通大学名义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该课程在我院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年至1985年),学校创建之初,设置财务会计专业,学制二年,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全面采用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材,逐步提高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正规化,规范化。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5年),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设工业会计专业,学制三年,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改革本课程的旧体系,修订教学大纲,加强“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尝试开设会计实验课。第三阶段(1996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是我校会计专业的快速发展期。1995年工业会计专业被原国家教委批准确定为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全
面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改革教学内容,设置全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投资建成了会计核算实验室和会计电算会计实验室,历经6年的改革与实践,2002年工业会计专业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第四个阶段(2002年以后),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为了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我们按照本科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既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同时也注重会计理论的教学,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到课程的内容和体系,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等全方位的改革研究和改革实践,许多改革成果已经或者正在落实到课程教学中。
(二)基础会计课程性质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观”(能够站在企业和社会角度认识会计系统的定位,并能根据社会经济、技术等进步确定自己如何更新知识、培养能力以最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自我学习和知识扩展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其基本操作技能对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掌握如何取得经济管理所需的 会计信息,并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课打好基础,本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三)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为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基础会计学的基本框架内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财务会计报告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基础会计学已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历史上形成的这一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使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内容顺利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二是能够运用所学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账务处理过程。因此,在课程中根据这两大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技能训练,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改革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会计的概念和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基本内容,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方法的具体运用;运用成本计算方法对制造业企业供、产、销三个过程的各种计算对象进行成本计算的一般方法;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与填制方法;序时
账簿、分类账簿的格式及其登记方法,账簿的登记规则,错账的更正方法和结账与对账的方法;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编制方法;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确定期末存货数量、期末存货成本的基本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等内容。本课程的难点是会计要素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本方法;复式借贷记账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成本计算方法的具体运用等。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育改革(1)课堂以多媒体手段演示内容。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结合应用型操作技能培养的需要,我们整理制作了多媒体授课课件。首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下温习已学过的,预习本节课要讲的,以提问来督促,以检查所布置的练习来达到效果。然后,以多媒体手段演示内容,讲解清楚,有文字,有图表,比较生动地将枯燥的会计内容表达出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会计核算程序的讲解系统有效,学生反映效果良好。(2)实物演示以增强感性认识。基础会计学中,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账簿、凭证等是最基本的概念。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经济事项的方法是要达到的主要要求,清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程序环节是基本的能力。为增强感性认识,我们购买了相应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教学材料,并在教学
中加以演示,以举例和实物讲解概念,直观地增加理解和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3)手工和计算机模拟以增强动手能力。为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我们编写了涉及基础会计部分实习的实例,并尝试在教学中期穿插模拟。让学生模拟期初建账、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从而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能有一个全真的认识。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会计核算。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目标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建设目标 办学定位是要建设成为应用型为主的教学型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来源于全国各地的普通二本生
源。会计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经济、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比较突出的会计职业核心能力、良好的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及相关职业院校从事会计实务、审计实务、财会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自我学习和知识扩展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
用其基本操作技能对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掌握如何取得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课打好基础。本课程建设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强化“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双能力,双意识”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重点,跟踪国内外本学科发展动态,加强教学研究,理论、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与学”形成互动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1)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本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训练。(2)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重点。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使所讲授的内容是当时最新的内容。不断关注会计的最新动态,并能在第一时间内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寻求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3)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为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
方法及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情景创设(环境布置)、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实践教学开发,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吸取、创立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保持实验教学体系的“与时俱进”。把主体教育理论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验教学。确实做到坚持一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探索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原来单向灌输学生怎么做,转化为由学生在实训中通过正、误两种操作结果的比较,扮演“教”与“学”双重角色,双向、互动、渐进式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基础会计学教学探索与实践改革的总体思路(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即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讲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往高水平院校进修,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落实以老带新制度,对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实行一对一帮扶;安排青年教师去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
实习锻炼,或直接聘请会计界资深人士到学校讲学,提供互动交流的实践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师实践业务能力。
(二)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根据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好本课程与后续会计学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反映会计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会计学科的新发展,力求在内容体系上有所创新。目前国内流行的按会计要素来讲述基本经济业务核算的体系安排,往往使刚刚接触会计学的学生对该部分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根据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这部分内容宜变更为按企业基本经济业务发生的本来面貌,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主线,来讲授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便于学生领会复式记账原理的运用过程,有助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施行。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采用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采用小组课堂案例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注重教学内容案例化,强调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发展,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 培养。第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内容较多,为后续会计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专业的背景知识比较欠缺,确切地把握某些原理和专业词汇存在困难。因此在讲授基本原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结合实例、联系生活启发讲解,通过案例或通俗的实例启发,讲清楚其中的道理。第二,情景模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学》是学生碰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储备,甚至有些学生对企业没有一点概念,如果单靠头脑想象,教学就会变的枯燥无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介绍企业之前安排一定学时让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或者制作选取合适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企业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如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完全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分配不同岗位,协作完成开票、收款、发货、记账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种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兴致高涨,气氛活跃,解决了课堂上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也锻炼乐学生的胆量、口才等。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舍
弃另一方而独立存在。针对学生初学《基础会计学》的情况,分别在“凭证”、“账簿”章节讲解结束后,交叉进行课内实验,模拟一个企业进行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业务处理,做到系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的状况,为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会用基本的会计知识管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安排学生个人生活账记录教学大作业。根据教学进度活动内容包括:每个同学根据自己日常生活情况收集、保留的相关原始凭证;自行设置会计科目和相关账户,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其他相关账户;月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月度收支表。课程组经过集体讨论制定本次活动日程安排、组织方案、评分标准等,最后经过课程组教师集体评价,评出本专业一、二、三及优胜奖,由任课教师及实验老师共同总结并颁奖,本次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同学的欢迎,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第四,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考试目的上,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考试内容上,从“重书本知识”转向“重实
践创新”,在考试中增加能力考核的比例;在考核形式上,实现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运用多种-3ast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拟订的学生总评成绩构成为:期末考试实行百分制,占70%,以实务操作为主的日常考核,占总成绩30%。在日常考核中,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法,以现用的《基础会计学综合模拟实训》的内容为主,在专职实训教师的辅导下,要求学生完成基础会计学的实务操作技能练习,掌握凭证、账簿、报表的基本填写和编制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实训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旨在提高教师对实务教学内容的重视和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务操作能力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四)加强教科研力度 努力提高课程组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争取青年教师每年发表教科研论文l一2篇,争取获得省级或院级教科研课题立项,另外,加强高校间合作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使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尽快成长起来。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讨论式、模拟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中加入2-3次实际企业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倡研究性、协作性学习,让学生参加科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及团队意识。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使会计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管理,要进
一步拓展教学内容,融入不同企业背景知识介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单位参观,了解企业的基本生产工艺与流程,增加感性认识,导论以会计史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每学期安排2-3论题,让学生分组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萍、刘太平、饶永华:《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2]王伟:《叙述性课程教学中愉快教学方法实施初探》,《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8期。
第四篇:巧借电教手段激活语文教学论文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幅较长、描写生动的课文,搞好这些内容的教学,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文章篇幅较短,语言优美,要想教好这一类的文章,单靠传统的抓词句段理解,又很难使学生深刻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怎么办呢?在教学中,我巧借电教手段,来优化语文教学。
一、巧借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詹天佑》一文讲的是清朝末期詹天佑历尽艰险,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经过。课文一至三自然段交代了历史背景以及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意义。为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当时各地的情况,理解詹天佑的爱国热情,教学一开始,我便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劫、毁坏、焚烧的罪恶场面。看完录像后交流,学生明白: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在备受帝国主义者的欺凌、侵略的情况下,詹天佑出来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录像画面直观,激发了学生情感和学习兴趣。同时对詹天佑有了个初步印象。为后面体会他的思想爱国品质和杰出智慧作好了铺垫。这一课的第七自然段,抒发了作者的由衷赞美之情: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教学时再一次放映录像,展示京张铁路的全貌和詹天佑的铜像,同时让学生聆听这一自然段的录音,引导学生披文入境,由铁路想到修筑铁路的人,由铁路工程的艰巨想到修筑铁路人的智慧和才干,使詹天佑的形象永驻学生脑海,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巧借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进入文章意境有着重要作用。它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丰富思维内容,引导学生从纷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如我在教学《琥珀》一文时,由于学生从未见过琥珀,我先借多媒体软件表现课文中琥珀的立体形象,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松脂球形成过程,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然后给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并在计算机上做练习,学生很容易得出琥珀形成的四个必备条件:①夏天,强烈的太阳光;②在松树林里;③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④松脂不断下滴。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巧借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开拓他们思维的关键。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师生要双向沟通,因材施教。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应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艺术形象,提供思维的凭借,从而激发儿童的想像能力。例如在教学时,我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了一段录像:“花园里园丁在洒水,教室里老师在上课,医院里医生在看病,研究室里科学家在钻研科学……”让学生观看完录像,想一想二十年后的自己在干什么?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有了想像的凭借,答案就十分精彩。如有的同学说:二十年后,我是一个服装老板,拥有资产30万。有的说:二十年后,我是一个象杨利伟一样的宇航员遨游太空如家常便饭……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学习作文的热情大大提高。观察是通过多种感官来实现的。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仅凭读文,很难把其中的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感受出来。如果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指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首先播放了一段桂林山与水的有关录像,让学生认识到桂林水的清澈碧绿,桂林山的奇峰罗列,各不相连。然后,让学生谈看到录像后桂林山、桂林水各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找出书中所描写的山水特点。两相对比,加深了印象,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美感,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借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发言往往辞不达意。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我在教学《怎样保护环境》的口语交际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灵活性,给学生放映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食品包装袋污染湖水,大气污染空气,乱砍滥伐森林等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组组镜头的录像,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及生活实际,进行语言描述,充分发表自己对保护环境的看法、想法及打算。此时,同学们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说,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我们要保护地球”。有的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伤害了。世界上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学生妙语如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口语交际能力在不经意中得到了提高。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创设阅读的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
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诱导阅读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话》等书籍,丰富了学生的头脑。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地──(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这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三、自主读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章”。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上看法,即可得到一枚“阅读章”。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中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
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