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诗句及赏析[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14: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雪的诗句及赏析[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雪的诗句及赏析[小编推荐]》。

第一篇:关于雪的诗句及赏析[小编推荐]

2018年的第一场雪已经如期而至,雪,像蒲公英一般的,在空中飞舞,古人对于雪也有很多的赞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雪的诗句及赏析,喜欢就赶紧收藏起来吧!

《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赏析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诗人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雪梅·其二》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赏析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赏析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赏析

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

《雪诗》

【唐】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赏析》

《雪诗》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前两幅是静状,后一幅是动态,都写得色彩秾丽,生动逼真,而在篇末,“岂知”一转,翻出新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在表现形式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全诗虽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

《霁雪》

【唐】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赏析

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第二篇:有关雪的诗句及赏析

古代诗人常用雪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本文为有关雪的诗句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雪 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2、《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别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高适《别董大》诗的第二首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3、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附:高适《别董大》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第三篇:郑板桥咏雪诗句及赏析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书画家,有“康熙秀才、雍正单人、乾隆进士”之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咏雪诗句及赏析,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原文】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创作背景】

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动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作者简介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作者简介】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世籍苏州,后迁兴化。出身穷苦,天资奇纵。自幼读书聪颖,但屡试不中,至乾隆年(1736)中进士,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人正直,不阿权贵。因为荒年开仓赈济贫民,又助农民胜讼而得罪了豪绅,被迫罢官回家。除了在任十多年七品官外,其余时间他均在扬州,靠作画、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曾有诗云:“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首诗是郑板桥描述自己画竹的艺术体验。通过对竹子长期而又细微的观察,郑板桥所描绘的竹子千姿百态,达到了匠心独运、神韵高远的境界。

郑板桥画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在观察和思考上不惜呕心沥血,从生活中获取感受。郑板桥有一段朴素无华的生动自述: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为了求得对竹子的透彻了解,郑板桥在夏天时把竹床放在竹林中,卧看新竹的生长气势;秋天,他用竹子作窗棂,透过纸窗观看竹影的多彩多姿。郑板桥爱竹如醉如痴,已养成一种竹癖,他甚至睡在斋房床上时,还在凝神静听竹子被风吹雨打的声音!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艺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画家,似乎是郑板桥。他是江苏兴化人,是扬州画派的首领,以画竹最为著名。现在,苏州、杭州的许多名胜古迹中都还有他的字画的石刻、木刻和手迹(复制品)陈列。

郑板桥是一个“怪人”,他在山东潍县和范县做了十二年“七品芝麻官”,因维护劳动人民利益被罢官,寓居扬州。二十年前就在扬州卖过画的郑板桥,这时已六十岁了,“告老”还乡,名气更大。他刻了三个印章,一曰“二十年前旧板桥”,一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曰“七品官耳”。名气大,找他画画的人自然多。扬州是个“盐商”聚会之区,有钱的人多,但越是有钱的人就越想揩油。揩油者即剥削也,养成了剥削习惯的人,往往以不花钱而得到名画家的画为乐。

1754年春,正是乾隆皇帝游罢江南之后,郑板桥的名气更大了,向他索画的人也更多了。郑板桥有一个要好的朋友靳秋田,请他作画,借此机会,他就发起牢骚来了。他在给靳秋田的一幅题字上写道: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这是为什么?板桥接着写道: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这个宣告一出,那些扬州的盐商、富商,都知道郑板桥的字画,没有报酬是难以得到的,但是,他们又要计较,如何以最少的报酬去取得郑板桥的画,到他家里去送礼的人络绎不绝,有的送几个粽子,有的送一蛊“水晶肴肉”,有的说:“文人是不要钱的,所以我不敢送钱,只送上你最喜欢的十枚盐茶鸡蛋。”

郑板桥一一拒绝了这些请求。1759年,他在自己的门前写了一张“润格”(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题名为《谢客》: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润格”之下,郑板桥又写了一首十分风趣的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真正是要钱吗?钱也是要的,在那个时代,郑板桥由山东潍县任上两袖清风地回来,靠卖画得来的钱为生,也随时周济贫民。《清史列传郑燮传》上说:(晚年)“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第四篇:关于月亮的诗句及赏析

《描写月亮的诗句》赏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花月夜》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苕溪酬梁耿别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寄韦南陵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漫成一首》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春题湖上》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山石》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忆扬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秋思赠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河南经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闻王昌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听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描写月亮的古诗篇二: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 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别离、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附:高考满分作文

守护心中的月亮

漆黑的夜,迷茫的旅途,是什么让我们还残留着光明的希望?

行走人间,纷乱的世事,是什么指引我们不偏离世间的正途?

是月亮,是如水的月光,拥抱了黑暗中争扎彷徨的众生,为你我流淌出生命的畅想。是道德,这心中的月亮,拨散开心头密存的阴云,为人们点明前行的方向。

然而面对着活动之后的狼籍满目,端详着那些被人们摧残后的奄奄一息的花朵,我们的心被刺痛了。当传承了千年的谦让、礼貌、尊老爱幼种种美德已伦落到需要物质的奖励与刺激才能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我们心中的月亮已失去了心中曾有的光芒,她正暗然神伤。

千年前她曾那样耀眼。

还记得那河边洗耳的身影吗?只为一身洁白,还曾经有人那样的活过。他心中的月亮一定被洗的纤尘不染,那光芒才有了穿越千年的不朽力量。

还记得那持竿不顾的洒脱吗?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者如斯,他心中的明月,浸满了君子的追求与胸怀,于是在盈盈的月光中,他拒绝权势媒聘,是那样坚定,那样无悔,而他心中自有明月。

那样的时代,出现了小小的孔融,出现了千千万万修身养德的君子。道德的力量是那样的坚强,那心中的明月就是悬在日日自醒的君子头上,悬在为父母暧床的孩子头上,悬在奔丧守孝的悲痛之上......这需要每个人都反思自已,去追寻自已心中的那轮月亮,看看是否还清澈,是否还明亮,当千千万万轮明月在你我心中点亮,我们才真正拥有了道德的力量。

也许,只要那友善的一笑,只要那真诚的一扶,只要多体谅一些别人的处境,多尊守一些道德准则。

让我们每个人都守护住心中的月亮,让美丽的道德光芒在你我一举手间,洒满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篇三:有关月亮的古诗

有关月的古诗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10、《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提示:此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所写,描绘深秋傍晚江上的美景。

译文;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暮江吟》一诗写的是(秋)季节,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讲上)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11、《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①征雁:指飞行着的雁。大雁在阴历八月往南飞,飞到衡山时,已是第二年春天,又转头飞向北方。它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迁移,故在文人笔下,称为征雁。

②蝉:俗名“知了”,活动在夏秋之交。所以听到空中飞雁鸣叫就听不到蝉鸣了。

③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用水的明净形容月、霜和夜空的明朗。

④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⑤素娥:就是月中嫦娥。

⑥俱:一样。“俱耐冷”,一样经得住冷。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的容颜。

12、《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3、《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商女形象。“不知亡国恨”者,非指商女,而是借以讥讽寻欢作乐不思振作的达官贵人,以商女代之,显然含有贬抑嘲讽之意。

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忧国之心,常有表露,此诗即是对“亡国”危机的深沉忧思的表现。前两句写景,清丽中微露哀伤。秦淮河上的轻烟淡月,无不透露出一种温软。在这种温软中淫靡、享受、堕落,正是弥漫当时官场的病毒。所以,“不知亡国恨”者,非商女也,“唱后庭花”而取乐者,亦非一般看客,这里实在别有所指,其矛头是直指整个上层的。

问题在于,诗不直接指斥统治阶级,而借商女以讽刺,就显示出婉而多讽,风流蕴藉的特色。

14、《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6、《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写作来历:

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他见到了胞弟,于是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中秋月》重点字词解释:

①银汉:指银河②玉盘:指明月

《中秋月》赏析鉴赏:

《中秋月》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诗中,“清寒”指月光,“银汉”指银河,“玉盘”则指明月。苏轼写中秋月,摒弃了《记承天寺夜游》中“如积水空明”的经典比喻,而是巧妙的“烘云”而“托月”,“溢”、“清寒”可谓炼字精妙,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中秋月》后两句意思衔接自然,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对仗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字同而义异,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相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也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聚难别易的。兄弟即分离,卫不能不令坷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t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此生此夜不长好”意即在人的一生中,中秋之夜不能都如此美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意思是明年我和你不知在哪里赏月。诗句流露出对爱弟的真挚感情,还隐寓着自感不能掌握命运的叹息,就是这淡淡的感伤,却是千万个离人对月抒怀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兄弟相聚的月圆之夜,他们会怎样的互诉衷肠。他们一定会以酒作佐料,在畅饮中也一起饮尽这孤独与无奈吧。苏轼在思念爱弟时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美好祝愿,在与爱弟重逢的月圆之夜写就的这首《中秋月》中,我们感到了月之清辉,暮云悄悄隐去,清寒慢慢四溢,都是无声无息,而银汉无声,一轮圆月孤零零在天字漫步,更是了无声息。我们仿佛看到了笼罩在兄弟二人心头的淡谈愁云,诗人苏轼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自然的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雨,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第五篇:描写梅花的诗句及赏析

梅花是一种值得我们敬仰的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描写梅花的诗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五湖水色掩西施。

鉴赏

“冰骨”两句,绘出屏中梅树之貌。两句脱胎于成语“冰清玉洁”,赞梅树之格调高雅。“木兰”,即木兰舟的省称。此言自己在观赏了友人的舟中梅屏后,感受到屏中梅枝玉骨冰清傲霜斗寒般的气质。“懒妆”一句,以梅拟人,写出梅枝的神韵。此句也是从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句中化出,赞屏中梅枝活似佳人之天生丽质,虽懒于梳妆打扮,然淡然而立,尽占春色,不愧为“东风第一枝”之称。此亦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赞梅枝也。

“月落”两句,紧扣上片结句而生发开去。林逋《山园小梅》有“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词人另辟蹊径,写自己对月落后溪边梅枝的感受:月儿虽然已沉没在小溪的尽头,梅枝的倩影却能长留在溪畔。此非影留,实是词人感情所系也。接着词人转而写实,言日长天久春天也会过尽,然而绘有“东风第一枝”的梅屏,却长留在舟中。“五湖”句,既点出“舟”字,也复赞梅屏。“五湖”,即太湖。西施曾从范蠡游五湖,此言李中斋小舟载着的梅屏,在千顷太湖的水色掩映下如西子之畅游五湖般的更显婀娜多姿。全词紧扣“舟中梅屏”,拟人状物反复咏叹,形神皆备,根本没有“用事下语太晦,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之病。

2、《雪梅·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3、《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下载关于雪的诗句及赏析[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雪的诗句及赏析[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雪诗句集锦

    雪中吟 初阳当空霭色阴,狂雪呼啸下乾坤。 风打飞絮霜华乱,鹅毛旋舞沙中转。 十一月末苦寒天,横云大雪入神幻。 飘飘不知何所至,怅惘苍穹薄日溃。 年年最喜风雪时,放马长歌博一醉!......

    常见诗句赏析

    常见诗句赏析(转网友)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

    《声声慢》诗句赏析

    导语:《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下面是小......

    对雪 赏析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

    雪诗原文及赏析(最终定稿)

    雪诗原文及赏析原文: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译文长安城......

    雪梅香原文翻译及赏析

    《雪梅香·景萧索》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临风。想......

    月雪眼眉诗句

    一、描写月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

    关于雪的诗句

    《终南望余雪》 zǔyǒnɡ 【唐】祖咏 zhōnɡnányīnlǐnɡxiùjīxuěfúyúnduānlínbiǎomínɡjìsâchãnɡzhōnɡzēnɡmùhán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