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骆驼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一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找骆驼》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找骆驼》阅读原文
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忽然,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过一只骆驼吗?”
老人就:“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看点儿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吧。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找骆驼》阅读题目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句子。
我看见路上有(),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我又看见()。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为什么商人开始找不到骆驼,后来却找到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的话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骆驼》阅读答案
1.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
2.商人开始没有细心地观察与思考,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骆驼生活习性
一般骆驼的速度 14.5~16公里/小时。阿拉伯骆驼适应深深的沙土地和酷热的天气。它能驮运400磅(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上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连续走4天;用于比赛的骆驼速度可达每小时8英里(13公里)。冲刺速度可达40英里/时,长途持续速度可达25英里/时。这种骆驼的毛发很短,像羊毛,体格较瘦弱,它们比双峰骆驼更加温顺,也更加容易驯化。但到12月份的公驼发情季节,人们发现,在这个季节公驼追赶母驼或追逐骑马人的速度,远远超过平时的速度,每小时可达70~80公里,一般的骏马根本赶不上它。
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一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由于它们鼻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平时管道被液体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立即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1层硬皮,使它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散失体外;在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水分如此在体内反复循环被利用,故能耐渴。
胃分3室(缺少瓣胃),可以反刍。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食粗草及灌木。
骆驼的体温晚间为34摄氏度,白天高达41摄氏度,只有在高于这个体温,骆驼才开始出汗。
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1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鼻孔能开闭,足有肉垫厚皮,适合在沙漠中行走,背有肉峰,内蓄脂肪,胃有三室,第一胃室有20~30个水脬,可以贮水,红血球可以大幅膨胀吸水来贮水,所以耐饥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一旦遇到水草,可以大量饮水贮存。
第二篇:《马》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马》阅读理解题
一、基础知识
1.作者布封是________国________学家和________。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是卷帙浩繁的《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鞍辔()②犷野()③阔绰()④庇荫()()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剽悍:②畸形:
③相得益彰:④有过之无不及:
4.第一部分所写的马,有什么主要特点?你喜欢这样的马吗,为什么?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流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提供的新鲜产品;它们既无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明的天空外又别无任何庇荫,因此它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种空气,比我们压缩它们应占的空间而禁闭它们的那些圆顶宫殿里的空气,要纯洁得多,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
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虽然力气在大多数动物之上,它们却从来不攻击其他动物;如果它们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它们并不屑于和对方搏斗,仅只把它们赶开或者把它们踏死。它们也是成群结队而行的,它们之所以聚集在一起,纯粹是为着群居之乐。因为,它们一无所畏,原不需要团结御侮,但是它们互相眷恋,依依不舍。由于草木足够作它们的食粮,由于它们有充分的东西来满足它们的食欲,又由于它们对动物的肉毫无兴趣,所以它们绝不对其他动物作战,也绝不互相作战,也不互相争夺生存资料。它们从来不发生追捕一只小兽或向同类劫夺一点东西的事件,而这类事件正是其他食肉类动物通常互争互斗的根源:所以马总是和平生活着的,其原因就是它们的欲望既平凡又简单,而且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
1.试用三个词语概括出大自然自由状态中的马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认为“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
3.仿照选段中“由于草木足够作它们的食粮,由于它们有充分的东西来满足它们的食欲,又由于……所以它们……”的句式写一段话。
由于________,由于________,又由于________,所以________绝不________,也绝不________,也不________。
4.课文第五段在描绘野马的外形时,还写到了其他一些动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马》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法;博物;文学家。《自然史》
2.①pèi②guǎng③chuò④bìyìn
3.①勇猛,强健②生物体发育不正常③指两者互相配合,使他们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④有超过的而没有达不到的4.主要有两个特点:勇毅和驯良。从文意看,这样的马至少是悲哀而值得同情的。因为这时的马已经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因而它是不“美丽”的。
二、能力提高
1.①美质;②美德;③美形
2.因为马最大的美丽只有在自然的、不受拘束的状态下才能展现出来,所以天然的(马)要比人工更美丽些。(也可从马在人工状态下的缺点的角度作答)
3.略
4.这样写是为了把马的“匀称”、“优美”的外形同其他动物有缺陷的形体作比较;可以突出马的外形的高贵完美
第三篇:《猫》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猫》
一、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1、2只猫?
答:第3只猫,揭示文章中心,写第1、2只猫是为了突出第3只猫,与它对比.二、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3只流浪猫。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
答: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三、文章的开局有什么特点?答:开门见山,照应结尾,奠定基调。
四、文章的结局又有什么特点?答: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五、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答:因为是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比喻,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七、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1、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八、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中加点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表示猜测,因为这而判定猫吃了鸟,突出我的主观臆断。
九、你学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想法?(主题)答: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不能主观臆断而因根据事实来判定。
《伟大的悲剧》
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按要求写出叙事的要素。
时间:_1月18日____地点:__南极点__人物:斯科特和他的四名伙伴
2.“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
责„„”你是怎样理解加点词“冷漠”、“冷酷无情”这两个词的答:“冷漠”写出斯科特因后到而极度沮丧、绝望的心情;“冷酷无情”一方面指别人,先到
极点的已成事实,另一方面相对斯科特毕生要实现的理想来说,要他替别人业绩作证确实有点冷酷。
3.作者为什么要引述斯科特的日记及其表达的作用。
答:引述日记与斯科特未到达极点时,对极点的美丽景象的想象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斯科特等人不是第一个到达极点者,所以来时的深切希望、高涨的热情,对“无比美丽”的向往一下子化为乌有。这样的对比反映了人物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答: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5.“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
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答:这是拟人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6.为什么斯科特五人到达极点时,“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答:他们虽然到达南极点,但已不是成功的英雄,因而心情沮丧,便觉得“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7.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 答:因为他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阅读第12—16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2.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答:因为斯科特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表现他冷静、坚韧的性格。
3.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了一封绝命书。请根据选段分析这位英雄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答:热爱祖国,勇于献身。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
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答:指斯科特临死前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他们与严酷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比喻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
了,他的身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段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
名著阅读:2分
1.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
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
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
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童年》的人物形象。
阿廖沙:从小在现实的生活中了解到了善与恶、爱与恨。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
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养成了坚强、勇敢、正直的性格,充满爱心。
外祖父:他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内心有着善良的一面,但对金钱的贪婪腐蚀了他的灵魂。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他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典型形象。
外祖母: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如一盏明灯照
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庇护、关心着阿廖沙,给予他无限的温情与钟爱,进行有益的教导。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有一颗博大的心。
小茨冈: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喜欢偷东西回来。他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不择手段。但乐观纯朴,给予阿廖沙很多的帮助。④小茨冈:乐观纯朴;老工人格里戈里:正直;“好事情”: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
1、阿廖沙在外祖父的家中最亲密的人是(C)
A.外祖父B.两个舅舅C.外祖母D.茨冈
2、在《童年》中,阿廖沙的表哥——米哈伊尔的萨沙的性格是(B)
A.顺受、麻木B.沉默、忧郁.C.正直本分
3、高尔基几岁开始自食其力的.(C)
A.14.B.15C.10.D.164、两个舅舅互相斗争的主要原因是(A)
A.都想得到父亲的财产B.为了照顾阿辽沙
C.格里高里的挑唆D.为了阿辽沙的舅妈
5、是(B)使阿辽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
A.不幸的童年B.生活所迫,为了传到钱
C.他性格就是这样D.父亲教他变成了这样
第四篇:《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
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
“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B。盲臣安敢戏君乎()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及鲁肅过寻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孙权劝学》答案
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
2、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7、A。迟,晚B。怎么C。再次,重新D。到……的时候
8、(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佛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9、年纪大事务多
10、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炳烛之明:形容不能持久的光亮。)
第五篇:《狼》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模版)
《狼》阅读理解题
基础知识题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缀行()大窘()狡黠()苫蔽()眈眈()积薪()弛担()目似瞑()意暇甚()尻尾()假寐()变诈()
二、填空。
l.本文作者是朝著名的文学家。课文选自他的集。“聊斋”是作者名,“志异”是的意思。
2.《狼》一文中发表评论,点明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顾野有麦场()2.止有剩骨()
3.屠自后断其股()4.意暇甚()
5.盖以诱敌()6.其一犬坐于前()
7.一狼洞其中()8.意将隧入()
四、选择题。
l.“其一犬坐于前”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B.路上有两只狼,紧紧在后面跟着。
C.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D.路上遇到两狼,跟随着走了很远。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狼》一文节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B.《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论。
C.《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清朝蒲松龄,号柳泉居士,而唐朝李白,号青莲居士,唐朝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五、谐音双关是利用音同或者近的词构成双关,使语言表现得含蓄幽默、机智巧妙。请指出下列句中含有谐音的词和它所谐的词。
1.歇后语:唢呐吹出笛子调——响得不一样。
2.“华南牌”缝纫机广告,衣衣不舍华南情。
课内语段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劈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从语言的表达方式看,第一段是________,第二段是_________。
2.对划线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 /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
C.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不是描写狼狡诈的本性句子是()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第二段在全文内容上起什么作用?你读完这两节文字受到什么启发?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1.上文选自课文《狼》,而课文又节选自,作者,字,又字,号,朝人。其著名作品为《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指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集里的故事,大多是通过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
2.给下列字注音:
缀:窘:薪:苫:倚:耽:
3.文段中展现狼的贪婪的句子有:()
A.缀行甚远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③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5.文中第一段写屠户狼。点明时间的词为,表明地点的词为,矛 盾双方 是与。这是故事的。文中有一通假字,它是,通。
6.文中第二段写屠户狼。表现屠户的和狼的,这是故事的。
7.文中第三段写屠户狼。表现屠户的和狼的,这是故事的。
8.由“耽耽相向”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9.解释“之”的用法:
①复投之: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一、zhuìjiǒngxiáshàndānxīnchímíngxiákāomèizhà
二、1、蒲松龄清小说《聊斋志异》书房记述奇异的事
2、最后一节
三、l.看见2.只 3.大腿4.神情,态度 5.原来6.像狗一样7.打洞8.打算
四、1.A 2.A 3.D
五、1.响——想2.衣衣——依依
课文语段阅读题
(一)1.记叙议论
2.B
3.D
4.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起点明主题的作用。我们对待狼和像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必须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战胜他们,取得胜利。
(二)1.《聊斋志异》 蒲松龄 留仙 剑臣 柳泉居士 清 书斋 记述 奇异 妖狐鬼怪
2.zhuì jiǒngxīn shàn yǐ dān
3.A B D
4.①但两 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看见野外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在 上面堆着柴,覆盖成小山似 的。③屠户于是跑到(麦场),背靠柴堆,放下肉担,拿起刀子。
5.遇 “晚归”“途中”屠户 两狼 开端 “止” 只
6.惧 迁就退让 凶恶贪婪 发展
7.御 果断抉择不甘罢休 进一步发展
8.虎视耽耽
9.①代指骨头②音节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