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导读:这支小令通篇由一组组对仗构成,给人以整饬雅洁之感。而这些对仗在结构上各不相同,意境也无重复饾饤之处。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
汪元亨
闲来无妄想,静里多情况。物情螳捕蝉,世态蛇吞象。直志定行藏,屈指数兴亡。湖海襟怀阔,山林兴味长。壶觞,夜月松花酿。轩窗,秋风桂子香。
至如富便骄,未若贫而乐。假遭秦岭行①,何似苏门啸②。满瓮泛香醪③,欹枕听松涛。万里天涯客,一枝④云外巢。渔樵,坐上供吟笑。猿鹤,山中作故交。
1.请简要概括曲中归隐的原因?(6分)
2.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①世情险恶,危机四伏。②世人贪得无厌。③自己刚直不阿。(每点2分)
2.①抨击世态污浊,(2分)②赞美隐居生活恬静、闲适。(3分)
注释
[一]物情螳捕蝉:喻强者欺侮弱者。《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
[二]世态蛇吞象: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
[三]行藏:出仕和退隐。
[四]松花酿:一种淡黄色的酒。又叫“松醪”。
①秦岭行:唐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远贬潮州,途中作诗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语。
②苏门啸:西晋高士阮籍与隐士孙楚相遇于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互相长啸逍遥。
③醪(láo):有色的酒。
④一枝:《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谓生活需求之少。
译文
与其富贵了在人前逞骄,不如安于贫困而其乐陶陶。与其像韩愈那样任高官后一朝贬经秦岭,不如像阮籍和孙楚那样在苏门山长啸。酒瓮中有的是香气四溢的美酒,靠在枕上可欣赏满山的松涛。虽然远离家乡,客居在万里天涯,可深山的一根树枝,便足以让鹪鹩鸟安巢。渔夫和樵父来我家做客,谈笑既欢,又给我提供了诗料。山中的猿猴鹤鸟,一见如故,伴我游遨。
赏析:
《礼记》引孔子的话说:“小人贫斯约,富斯骄。”《左传·定公十三年》也有“富而不骄者鲜”的断言。“骄”就是骄横蔑礼,为富不仁,这是为知书达理的正直之士所不齿的。而在《论语·学而》中,孔夫子在肯定“贫而无谄”品行的同时,明确指出这样还不够,“未若贫而乐”。小令将圣人的原话移来,说明安贫乐道是君子所为,这正是作者走上归隐之途的思想动机。另一组是“秦岭行”与“苏门啸”,也就是当大官危险与做平民自在的对比。这里用了两个为人熟知的著名典故来指代两种截然不同的下场,以事实代替雄辩,乃是作者选择归隐的现实动机。两组对比都颇具说服力。
有了前四句〔雁儿落〕的铺垫,作者在以下〔得胜令〕八句中,就尽兴歌咏了隐居的快乐。一是生活条件和环境的顺适,座上美酒,门外松涛,“欹枕”二字,足见主人的闲适自在。二是在万里客居之余,有了一处安身之地,再不愁风尘漂泊,无家可归。三是隐居决无寂寞之虞,有渔樵往来,猿鹤做伴。这三个方面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作者的“贫而乐”,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支小令通篇由一组组对仗构成,给人以整饬雅洁之感。而这些对仗在结构上各不相同,意境也无重复饾饤之处。元人的散曲,“归隐”属于热门题材。撇开那些冒充风雅的不说,其余的好些作品,是作者在失意彷徨中的自我鼓励,对隐居生活的美化描写往往有夸饰失实之处。而本篇作者的态度既严谨,抒写又充实,当属真隐。有了真,美就在其中了。
第二篇:《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阅读答案赏析
刘时中
和风闹燕鸢,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
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粱苑②,花时别渭城。
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
注:①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过”。
②梁苑: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同,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1)【雁儿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曲词在抒发离人去后送别者凄凉惆帐的情感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句,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中莺歌燕语、桃杏争芳,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线、平静辽阔的江南春日图。
(2)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写梦境中思念今日送别之会及朋友离去后自己的孤单愁苦,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以景写情:曲子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明丽欢快的图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送别者内心凄凉悲苦;曲子还用“暮雨”“长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惆怅寂寞的图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二:
注释:这是一首带过曲(元曲的一种),这首带过曲按其内容和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雁儿落],后面的是[得胜令]。
(1)从送别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三个层次,请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4分)
(2)诗中“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花时别渭城” 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前四句([雁儿落])为第一层次,写送别的季节和环境氛围。(1分)中间四句([得胜令])写送别的情景和送别时设想别后的思念。(2分)最后四个长短句写离人去后送别者孤零的境况和凄凉惆怅的感情。(1分)(指明层次并加以简要分析才可得分。)
(2)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1分)前两句铺叙送别的情景,为实;(1分)后两句设想别后的相互思念,为虚,这是送别时的心理活动。(1分)(答“用典”,言之成理亦可)
赏析:
这首带过曲按其内容和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面的[雁儿落]写景,后面的[得胜令]抒情。
[雁儿落]写的是春景,也是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四句实为两联,构成一幅画图。“前一联写近景:在一片和风丽日中莺燕喧阗、桃杏怒放。莺燕是以啼声之美动听的。但这里没有这类具体的象声描绘,而只着一“闹”字,便使人似听到一派莺啼燕语,春天欢腾热闹之境界由是全出。又,声音是靠风传送的,所以这句是“和风闹燕莺”。“桃杏”以其艳丽著称,但这里也不着意状其姿色,而以一“明”字突现它的光采。光采是阳光照耀的效果,所以这句云:“丽日明桃杏”。下一联写远景。远景是大江、千山,视野极其开阔。“长江”在这里不是专有名词。“江”即今长江,“长”与下联“暮”相对,是“江”的修饰语。全句写江不着眼于它的浩大,“长”、“一线”等词使大江显得秀丽;也不着眼于它的奔腾,而用一“平”字,着意于它的平缓。“千山”言山峰之多,也并不写它的巍峨险峻,而突出它的宁静。“暮雨”不是写当时的雨,而是昨暮的雨。这才不与前面的“丽日”相抵牾。经昨天暮雨洗过的山峦格外苍翠,显出它的静好。总之,下一联所写的江山风格与上一联花鸟风格是如此谐调,鲜艳明媚的前景以平静辽阔的背景衬托,构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春色画图。
[得胜令]叙写离情。前四句又形成两联。上一联铺叙送别的情景。一方面将酒载到长亭设宴相饯,一方面按唐代风俗折柳相赠以示临别依依。下一联写送别时的心理活动,即设想别后的相互思念。梁苑又称梁园、兔园,是汉梁孝王修筑的园林,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思梁苑”实际是指思念曾经相聚也是今日送别的文人朋友们,别后当然只能在梦中思念了。“花时别渭城”句也指思念中的内容,即想起春暖花开时节送别的场面。“渭城”即今咸阳,是古时长安人送别的地点。王维有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名《渭城曲》,所以这里的渭城不是实指,而是代作别的地点。这两联上联是实、下联是虚。最后四个长短句写离人去后送别者孤零的境况和凄凉惆怅的感情。“长亭,咫尺人孤零”是视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咫尺之间,刚才还是十分热烈的,顷刻间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了。“愁听,阳关第四声”是听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阳关”即《阳关曲》,又称《阳关三叠》,亦即前述王维的《渭城曲》,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以其充分表达了离人的情怀,常在离别时传唱。原唱三遍即三叠,离情别绪已达高潮,这里“第四声”应为第四遍、第四叠之意,由此可见离恨之长、之深了。
整首曲前半感情较平静舒缓,后半腾挪跌宕,表现了送别时情感的复杂状况。
第三篇:《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 ①倚仗:即倚杖。②云沙:云海。③山家:山那边。
(1)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图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参考答案
(1)曲中所写,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草、山猿、野花,这些景物在几十字的篇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的云山野趣图。
(2)从这首曲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二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4分)
三: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3.前四句描绘子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4.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答案:
3.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3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2分)
4.“眠”写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神态;“戏”写出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后生活情趣。(2分)
四:
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1.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2.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2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3分)
2.“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戏”指嬉戏,写出了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居后的生活情趣。(2分)
翻译: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赏析:
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第四篇:汪元亨《醉太平·归隐》原文翻译与赏析
《朝天子·归隐》是元代散曲家汪元亨的组曲作品,以下就是小编分享《醉太平·归隐》原文翻译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辞龙楼凤阙,纳象简乌靴。栋梁材取次尽摧折,况竹头林木屑。结知心朋友着疼热,遇忘怀诗酒追欢悦,见伤情光景放痴呆。老先生醉也!
【译文】
离别京城的龙楼凤阁,交回象牙笏板和乌皮靴。擎天柱地的栋梁之才都一个个被摧残夭折,更何况我们这些竹头林木屑?结交几个知心好友能相互关怀知疼知热,在开心的时候和朋友吟诗喝酒何等欢悦,见到伤情的世事不闻不问装痴呆。老先生我喝醉了也。
【赏析一】
元末明初散曲作家汪元亨作品。作品表达了对元末社会动荡和黑暗现实的无比痛恨之情,以及辞官归隐的决心。在艺术上语言质朴,风格豪放,是其一贯风格的体现。
【赏析二】
归隐为作者一百首《归田录》中的一部分。其中《警世》二十首。另以归隐、归田为题作《中吕。朝天子》、《双调。沉醉东风》、《双调。折桂令》、《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各二十首。总题《归田录》。本书选归隐共四首。
【赏析三】
汪元亨(生卒不详),字协贞,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波阳)人。曾任浙江省掾,后迁居常熟。他生在元末乱世,厌世情绪极浓。所作杂剧有三种,今皆不传。
《录鬼簿续篇》说他有“《归田录》一百篇行世,见重于人”。现存小令恰一百首,中题名“警世”者二十首,题作“归田”者八十首。
第五篇: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原文及翻译鉴赏
导读:这首带过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本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
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去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写作背景]
这首带过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本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
[注解]
去沙:犹言如海。
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行踏:走动、来往。
咱:自称之词。
[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前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