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登鹳雀楼识字教案
幼儿学习王之涣的古诗登鹳雀楼,要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识字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古诗登鹳雀楼识字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
2、认识生字。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用拼音认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雀楼、高山、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首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师生竞赛,朗读古诗
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2、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师生背诗竞赛。(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但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诵比赛的活动。)
3、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的优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4、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5、学生配乐朗诵,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学生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四)课间休息。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
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休息过后,进行一次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示本领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
古诗登鹳雀楼识字教案二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第二篇:登鹳雀楼古诗教案
登鹳雀楼
一、用一句话说说你从图画上看到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登鹳雀楼
登:动词,登上
鹳雀楼:高楼的名字。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一样的鹳鸟(示图)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有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名胜。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千古传诵的《登鹳雀楼》。
三、作者王之涣介绍
四、朗读指导
五言绝句,读的时候注意两字一顿(出示朗读停顿)
五、古诗释义
1、古诗重点字解释,请学生连句翻译(分4句)
2、师读翻译,生读诗句(分4句)
3、师读诗句,生读翻译(2句一起)
六、生试背,填空练习
第三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六、背诵古诗
1、学完整首诗,小朋友们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让两个同学背。
2、后面坐着这么多老师,他们一定也很想听听小朋友们背这首诗,我们一起背给他们听好吗?(全班齐背)
3、理解并背诵了这首诗,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播放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跟着唱。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课文插图的简笔画)
《 《《登鹳雀楼》
年级:二年级
姓名:靳燕霞
第四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第五篇: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s版第二册
25、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会认字导课。
1、板书“登”
2、师:谁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这个字,发音上需要注意什么?请大家一起来读两次。
3、谁能试着用“登”组词。
4、大家组得真好,这个字就表示从低处到高处。大家能试着用手做出“登”的动作来吗?(师跟生比划,用手向上)
5、师:边做动作边和我说“登高”“登山”
6、师:今天,就让我们去登鹳雀楼吧。(师补齐“鹳雀楼”)跟师读题目。
7、师:(指读“楼”)看看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8、师:大家真会观察,古代的楼大多是木质结构,所以“楼”字用“木”做部首。大同著名的应县木塔就是我国保存最久的纯木质楼之一。
二、知诗文。
1、师:那我们今天要登的鹳雀楼是什么样子的呢?想看看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欣赏一下鹳雀楼。
2、课件播放鹳雀楼图片配乐。
3、师讲解:夕阳光芒映照下的这个剪影就是鹳雀楼,它在山西省的永济县。每当清晨或黄昏的时候就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这座楼就得了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这座楼一共有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4、师: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登上了这座楼,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句,大家想读读吗?(课件出示诗文)
5、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6、谁愿意站以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师评:初读这首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真令人佩服。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流利。)
三、读诗韵。
1、师:古诗要想读好,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老师来做个示范,听听我是怎么读第一句的?(白日/依山/尽)
2、师:你听得真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着屏幕读一次第一句。(课件:白日/依山/尽,)
3、大家能自己试着读一读后三句,标出后三句的节奏符号吗?(生自由练读加符号。)你们是怎么加的?谁来读出来?(生读)
4、师:你标得真准确,读得也清楚。老师在屏幕上也加出来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完整的诗。(师评:嗯,诗的节奏出来了。读得真有诗味。)请大家看着屏幕一起再来读一读。
四、悟诗情。
(一)分析前两句诗文。
1、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好像也和诗人王之涣一样来到了鹳雀楼上,站在鹳雀楼上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呢?(课件出示:鹳雀楼图。)
2、师: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诗人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读读诗,从诗句中找找答案。(白日,山,黄河。)
3、师:你是从那句诗中找出来的?(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这两句,并提示,“看到的景物”)
4、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白日,山,黄河变红。)
5、师:学诗光读诗还不够,还要边读边想象。董老师现在来读读这个句子,大家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带手势读两遍“白日依山尽。”)
6、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生:我仿佛看到太阳下山了。
师:说得真好呀!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没有了,就是诗中哪个字告诉我们的啊?(生:尽)
师:对了,这里的“尽”就是太阳落山了,没有了的意思。注意这个字是前鼻音,齐读两次。
B、师:谁再说说读第一句诗,你还看到了什么?(生: 靠着山落下去的。)师:你真会看风景,所以诗里说是依山。
C、师:现在我们把诗句表现的情景再黑板上表示出来。(师板画:连绵起伏的山)师:这是山西地区晋中南连绵不断的山。老师这儿还有一轮白日,谁上来贴一贴。它应该贴在哪儿呢?(一生贴)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你能抓住诗中的字来领会意思,真会读诗。(师板书“依”)师:“依”就是靠的意思,跟老师读“依”,读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依”是形声字。师:你真会发现。)
D、师:大家想想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是慢慢的)师:它为什么落得这么慢,它还想干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它还想看美丽的风景……)E、师:你能通过读把太阳的依依不舍表达出来吗?(个别生读,女生读,一起读。师评:好留恋啊!真是依依不舍啊!多好啊!多美啊!真是不想走!)
7、师:太阳落得那么慢,原来是依依不舍啊!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生:黄河。师板画黄河)谁来读读这一句。(生读)师:水流得慢了,大家还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黄河水是怎样气势恢宏吧,想看看吗?
8、课件出示黄河图片配惊涛骇浪声。师解说: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如骏马般奔腾再中华土地上,流经九个省。因流经黄土丘陵区,携带大量泥沙,河水变黄而得名。流经我们山西省时,河谷骤然变窄,水流变急,气势宏伟壮观。让我们一起听听那滔天的海浪声。
9、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读一读呢?(课件出“黄河入海流。”)(生读,师评:多有力啊!水流得多急啊!多么汹涌澎湃啊!)
10、听了大家的读,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汹涌澎湃啊!你们想对黄河说什么呢?(课件出“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_______.”)
(二)课中操。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吧。听说最近大家刚学了一首歌唱祖国国旗的歌,让我们唱出那份自豪吧。(生表演唱)
(三)分析后两句诗文。
1、师: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汹涌奔流的黄河水,真像是欣赏一幅绝妙的图画啊。于是,我更不想走了,我踮起脚,伸长了脖子,想看更多、更美、更远的景色,可是还是看不着,怎么办呢?同学们能想个好办法吗?(生:再上一层楼。)
2、师:你真聪明,和诗人想的一样。(课件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更”注音。红字标:想到的。)
3、师:原来想让自己眼睛看得远,那就只有再上一层楼。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生读)师:恭喜你,已经登上去了。你也登上了鹳雀楼的最高一层,第三层。你也登上去了,祝贺你。
4、师:还有谁想和老师一起去登鹳雀楼观景的,想去的就站起来,我们一起登一登。(生齐读。)
5、师:哦,都登上去了。(课件出图。)现在我来采访一下,你们登得那么高,都看到了哪些新的景色啊!(生:远处的山……)
6、师:你们怎么看到这么远,这么多的美景呢?(生说。)
7、师:这真是站得高,望得远啊!(板书:站得高,望得远。课件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字“”站得高,望得远。)
8、师:“站得高,望得远。”这也是诗人写下这千古名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看得更多、更远、更美的景色就得更上一层楼。那如果想再学习上有更多、更大的收获,我们要怎么做呢?(生说)
9、师:师啊,只要能按大家说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我们也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了。
五、熟读成诵。
1、师:老师这里有一位专业播音员的朗读,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课件播放动画。)
2、师:让我们也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课件播图,配乐)
3、现在能看图试着背下来吗?(生背)
六、总结。
师:大家表现的真好,最后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下课。(课件:祝同学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