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导游词
导语:“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分布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周围,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导游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导游词一:
今天我们要去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地处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嵩山。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期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称“嵩高山”,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要说中岳嵩山,在五岳之中,它东不如泰山雄伟,西不如华山险峻,南不如衡山秀丽,北不如恒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嵩山,以它自己诱人的山川风貌,灿烂的古老文化,独特的演变历史,天然的地质博物,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嵩山属伏牛山系北支外方山山脉的一部分,大地构造为前寒武纪地块及盖层,盖层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经历了多次地壳和造山运动,形成了山势陡峻、雄伟壮观、奇峰林立、瑰丽多姿的地貌形态。由于嵩山地层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在不大的范围内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个地质年代的地层出露、类型齐全的岩石,多次地壳运动的痕迹等,是研究地质构造的一个良好的实践基地。这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见的,被誉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为中外地质学者瞩目。在2010年8月1日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嵩山分为东西两支,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二山的历史由来已久。太室山下有启母庙,庙前有启母阙,庙后有启母石。相传大禹受命继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凿山不止,连吃饭都不顾,和妻子涂山氏女相约送饭以击鼓为号,涂山氏女听到鼓声才来送饭。禹在凿山时化作一只大熊,力大无比。一次正干活时不小心一块石头滚下去击响了鼓,涂山氏女听到鼓声忙来送饭,一眼看到禹是只熊,羞愧难当,扭头就跑,大禹急忙在后追赶,追到太室南麓时,涂山氏女已经化成一块大石头。此时涂山氏女已身怀有孕,禹便向巨石大声哭喊:“还我儿来!”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轰响,巨石开裂,跳出禹的儿子,取名为启,所以这块石头就叫启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头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结了婚,住在太室山西边的一座山下,抚养夏启王长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称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为坐落在少室山阴的茂密丛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东西起伏,奇峰相连,雄深高大,气势巍峨,犹如黄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护卫着夏代的都城--阳城,故有中岳如卧之说。太室主峰叫峻极峰,海拔1494米,古来就有“嵩高峻极”、“峻极于天”的说法。朋友们可以想一下,华山是立着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着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着卧下时还有1494米,那么它立起来该有多高呢?因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峰上赋诗立碑,所以峻极峰又名“御碑峰”。峰顶平敞开朗,犹如宝幢之盖,四周群峰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览众山小。假若你登峰远望,南有箕颍,山河拱卫;西有少室,争艳夺魁;东视群山,谷幽峰奇;北望黄河,一线连天处,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图洛书的出处,我们华夏6000年古老文化的发源地。峰岳连绵,云雾缭绕,耳听松涛阵阵,眼观山花烂漫,置身这种氛围之中,朋友,你该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阳西下时观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万变,河山壮丽,气象万千。嵩山是历代封建帝王、达官显贵、骚人雅士游览祭祀的地方。历代游人,凡来嵩山参观者,攀登极峰的,粗略一算,也该有30多个帝王到过嵩山封禅览胜。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胜景之后,也挥毫永叹,留下了无数石刻墨迹。太室36峰中有一个万岁峰,其来历就是汉武帝登高山时,随贺官员在这里三呼万岁之声,回荡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说是山呼万岁,史称“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龙心大悦,遂命名此峰为“万岁峰”。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几次到嵩山禅祭游览,加封中岳。武后天册元年(695年),武则天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次年又一镒登上峻极峰加封中岳,并在坛的东南立碑一通,碑文内容是武则天的自我歌功颂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为了纪念她登嵩山封中岳这一盛大典礼,武则天诏令改当时的嵩阳县为“登封县”,即现在我们所在的登封市,改阳城县为“告成”,即现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镇,以显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刚才我们说的是雄伟壮丽的太室山,现在我们再说说气势险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4米,是整个嵩山山脉的最高峰。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顶,抵抗元兵,故又称为“御寨山”。要说少室山势,那真是群峰争艳,千奇百异,有的拨地而起,有的逶迤连绵,有的像猛虎长啸,有的似雄狮初醒,峰峦参差,峡谷纵横。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状如千叶舒莲,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莲”之说,现在老百姓称为“九顶莲花山”。闻名中外的古刹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山色绝佳,风景如画。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崭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东,并列着五座山峰,依其形态,称之为棋、鼓、剑、印、钟。在剑峰的西侧,有一大块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过天晴之际,光洁耀眼,好似皑皑的白雪,这就是嵩山八大胜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门前,有一条小溪河,潺潺流水,绕寺而过,河里布满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朋友们请往那边看,少林水库南岸的断崖上,有一个“石和尚”,对,光着头,面北端坐,衣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们叫他礼宾和尚,客人们来去少林寺,都委托他负责迎来送往。别看我们这里看少室山这样险峻,上到山顶,却是宽平如寨,还分上下两层,称为“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围有四天门之险。这里既是古和隐居避世的地方,又是历来屯兵之所,现在山顶还有大、小饮马池和石碾、水柜及其他建筑遗址。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登封市境内。登封因武则天封禅嵩山而得名,公元696年,武则天为纪念其登嵩山封中岳之礼大功告成,将嵩阳县改名登封县,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94年5月30日撤县建市。登封是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可以说“抬脚踢到秦文化,伸手摸住汉砖瓦”。以禅武胜地少林寺、道教第六小洞天中岳庙、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中国最古老的佛塔北魏嵩岳寺塔等为代表的嵩山古建筑群。
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导游词二: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指中国河南省登封市的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古迹,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该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建筑史,是中国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嵩山,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中岳。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远,有8 座占地共40平方公里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汉代古阙,以及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中岳庙、周公测景台与登封观星台等等。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中华文明的核心
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的中心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它们都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中国古代礼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均热衷于在嵩山建立核心基地,这里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创建于东汉时期的少室阙、启母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典范;中岳庙和太室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是已经消失了的书院文化的载体;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和会善寺,是不同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千余年来,它们影响了广大范围内的宗教建筑形制。
周公测景台观星台见证嵩山“天地之中”的地位
在“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观星台以其独特价值在世界科技史、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登封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观星台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建筑之一。
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37年)时,周公意欲迁都洛阳,但遇到了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对,于是周公决定测日影定“地中”,为迁都洛阳寻找天象根据。历经测量,他在登封告成镇找到了“地中”,创立了“天地之中”学说,此后千年,无人质疑。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旧制,建成了现今依然保存完好的石圭、石表式的周公测景台。至元十七年,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
宋代理学的发源地——嵩阳书院
在“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而被专家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始建于北魏,经历代重修,现今书院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院,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西院敬义斋等,共有古建筑25座108间。由于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嵩阳书院声名大振,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嵩阳书院建筑是中国北方书院建筑的代表和样板,通过建筑反映了儒家之道。它以讲堂为中心,前祠后楼,体现了儒家讲学、藏书、供祭“三大事业”的主体地位。建筑群布局严谨,反映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从总体建筑格局到每座单体建筑,都遵循纲常礼教的秩序。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文化价值
登封由于其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代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的登封历史建筑群中的庙、阙、寺、塔、台和书院等集中体现了中国汉、魏、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筑学成就,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2000多年的精华。
“天地之中”建筑群以其高超的建筑学成就,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初创和形制典范,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成为后世效仿和参照的范例。汉代三阙为我国唯一的现存例证,为探索研究早期礼制建筑提供最重要的依据。其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工艺对我国各地以及亚洲周边国家后代建筑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嵩阳寺塔作为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存,在佛塔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作为科技建筑的观星台,在科技史、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对我国创造与发明和科技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嵩山不仅是佛、道、儒三教的源头,也是三教集大成之地。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宗,而少林寺则是禅宗祖庭,大乘胜地。嵩山至今尚存佛寺30余座,充满着佛教文化氛围。中岳嵩山号称道教的重要传播基地,中岳庙、崇唐观、崇福宫、无极洞等建筑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见证。儒家在嵩山最好的体现首当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曾荟萃程颢、范仲淹、司马光、朱熹……等大儒在此执教。
登封地区历来是中外交流的中心地区之一,它发端于宗教文化的传播,归结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登封古建筑遂成为这种交流融合的实物见证。登封历史建筑群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见证。嵩山古建筑群为人类留下石头的史书,古代建筑雕刻艺术、书画、饰物是解读古代社会及文化的课本。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建筑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为世所罕见。它们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漫长发展的滥觞,更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已消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是一座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她以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建筑艺术的瑰丽。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表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豫政 〔2011〕3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2010年8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项世界遗产,也是我省第3项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1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参与申报工作的有关单位和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圆满完成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为表彰先进,省政府决定给郑州市政府、省文化厅、文物局、登封市政府、郑州市文物局等5个单位记集体一等功;给副省长、郑州市市长赵建才,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世显,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原郑州市文化局局长、2006年―2008年任市申遗办主任)齐岸青,郑州市政府秘书长(原登封市委书记、2006年―2008年任登封申遗工作指挥部政委)张学军,郑东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原登封市市长、2006年―2008年任登封申遗工作指挥部指挥长)吴福民,登封市委书记王福松,郑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州市编办主任吴晓君,郑州市财政局局长王春山,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郑州市文物局常务副局长任伟,登封市文物局局长靳银东等14名同志记一等功。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立新功。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先进单位和个人为榜样,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第三篇:河南郑州登封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河南郑州.登封中岳嵩山——导游词
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古称“外方”,夏、商时期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称“嵩高山”,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要说中岳嵩山,在五岳之中,它东不如泰山雄伟,西不如华山险峻,南不如衡山秀丽,北不如恒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巩山,以它自己诱人的山川风貌,灿烂的古老文化,独特的演变历史,天然的地质博物,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嵩山属伏牛山 系北支外方山山脉的一部分,大地构造为前寒武纪地块及盖层,盖层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经历了多次地壳和造山运动,形成了山势陡峻、雄伟壮观、。奇峰林立、瑰丽多姿的地貌形态。由于嵩山地层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在不大的范围内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个地质年代的地层出露、类型齐全的岩石,多次地壳运动的痕迹等,是研究地质构造的一个良好的实践基地。这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见的,被誉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为中外地质学者瞩目。
嵩山分为东西两支,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二山的历史由来已久。太室山下有启母庙,庙前有启母阙,庙后有启母石。相传大禹受命继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凿山不止,连吃饭都不顾,和妻子涂山氏女相约送饭以击鼓为号,涂山氏女听到鼓声才来送饭。禹在凿山时化作一只大熊,力大无比。一次正干活时不小心一块石头滚下去击响了鼓,涂山氏女听到鼓声忙来送饭,一眼看到禹是只熊,羞愧难当,扭头就
跑,大禹急忙在后追赶,追到太室南麓时,涂山氏女已经化成一块大石头。此时涂山氏女已身怀有孕,禹便向巨石大声哭喊:“还我儿来!”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轰响,巨石开裂,跳出禹的儿子,取名为启,所以这块石头就叫启母石。涂山氏女化作石头后,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结了婚,住在太室山西边的一座山下,抚养夏启王长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称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为坐落在少室山阴的茂密丛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东西起伏,奇峰相连,雄深高大,气势巍峨,犹如黄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护卫着夏代的都城--阳城,故有中岳如卧之说。太室主峰叫峻极峰,海拔1494米,古来就有“嵩高峻极”、“峻极于天”的说法。朋友们可以想一下,华山是立着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着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着卧下时还有1494米,那么它立起来该有多高呢?因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峰上赋诗立碑,所以峻极峰又名“御碑峰”。峰顶平敞开朗,犹如宝幢之盖,四周群峰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览众山小。假若你登峰远望,南有箕颍,山河拱卫;西有少室,争艳夺魁;东视群山,谷幽峰奇;北望黄河,一线连天处,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图洛书的出处,我们华夏6000年古老文化的发源地。峰岳连绵,云雾缭绕,耳听松涛阵阵,眼观山花烂漫,置身这种氛围之中,朋友,你该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阳西下时观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万变,河山壮丽,气象万千。嵩山是历代封建帝王、达官显贵、骚人雅士游览祭祀的地方。历代游人,凡来嵩山参
观者,攀登极峰的,粗略一算,也该有30多个帝王到过嵩山封禅览胜。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胜景之后,也挥毫永叹,留下了无数石刻墨迹。太室36峰中有一个万岁峰,其来历就是汉武帝登高山时,随贺官员在这里三呼万岁之声,回荡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说是山呼万岁,史称“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龙心大悦,遂命名此峰为“万岁峰”。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几次到嵩山禅祭游览,加封中岳。武后天册元年(695年),武则天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次年又一镒登上峻极峰加封中岳,并在坛的东南立碑一通,碑文内容是武则天的自我歌功颂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为了纪念她登嵩山封中岳这一盛大典礼,武则天诏令改当时的嵩阳县为“登封县”,即现在我们所在的登封市,改阳城县为“告成”,即现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镇,以显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刚才我们说的是雄伟壮丽的太室山,现在我们再说说气势险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4米,是整个嵩山山脉的最高峰。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顶,抵抗元兵,故又称为“御寨山”。要说少室山势,那真是群峰争艳,千奇百异,有的拨地而起,有的逶迤连绵,有的像猛虎长啸,有的似雄狮初醒,峰峦参差,峡谷纵横。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状如千叶舒莲,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莲”之说,现在老百姓称为“九顶莲花山”。闻名中外的古刹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山色绝佳,风景如画。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崭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东,并列着五座山峰,依其形态,称之为棋、鼓、剑、印、钟。在剑峰的西侧,有一大块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过天晴之际,光洁耀眼,好似皑皑的白雪,这就是嵩山八大胜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门前,有一条少溪河,潺潺流水,绕寺而过,河里布满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朋友们请往那边看,少林水库南岸的断崖上,有一个“石和尚”,对,光着头,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们叫他礼宾和尚,客人们来去少林寺,都委托他负责迎来送往。别看我们这里看少室山这样险峻,上到山顶,却是宽平如寨,还分上下两层,称为“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围有四天门之险。这里既是古和隐居避世的地方,又是历来屯兵之所,现在山顶还有大、小饮马池和石碾、水柜及其他建筑遗址。
嵩山是世代相传的风水宝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荟萃共存之地,是我国宗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嵩山寺庙林立,风景秀丽,72峰,峰峰有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连,各有奇景,个时期建造的不同风格的寺、庙、宫、庵、观、寨、台、塔、阙、石碑、书院等。文物古迹遍布,书法雕刻满山,更有古树名木,奇花异草装点着各个景区景点,真是美不胜收。
(嵩阳书院)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了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时改名“嵩阳观”,唐朝改为“奉天宫”,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朝改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有1700余亩,生徒达数百人,藏
书达1000多册。比较贵生的书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等。它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宏敞的官办书院,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共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宋代大儒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都在此讲过学。嵩阳书院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十三年重建。现存书院的基本布局,大体保持了清代的建制。有房舍近百间,面积10000多平方米。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从大门到藏书楼,前后五进院落,最前为卷棚大门三间,正楹为先圣殿,次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为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学斋”书舍等。整个书院建筑与寺庙相比,别有风采,大多是滚脊硬山,灰筒瓦,出前檐,古朴典雅,廊庑俱全,巍然壮观。
嵩山的历史悠久,嵩山的故事多,嵩山的自然风光更是千姿百态。当你登上嵩山之巅极目远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时,那扑面而来的不正是我们民族古老文明的雄风吗?五岳中泰山的雄,华山的险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嵩山呢?它给你的不正是华夏民族6000年文化的风采吗?
各位团友,嵩山的此结束,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给予的合作与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叫“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相逢”,期盼再次相会,谢谢!
第四篇: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九——天坛题签二:圜丘坛建筑群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九——天坛题签二:圜丘坛建筑群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的古代祭坛建筑群。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举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坛举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
永乐年间初建天地坛,无圜丘坛。北京的圜丘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乾隆年间大规模进行扩建,至今已有450年的历史了。扩建后的圜丘被两道低矮的壝墙环绕,内壝墙为圆形,外壝墙为方形,应古人天圆地方之说。圜丘坛南面的棂星门的外神路偏东有一个汉白玉平台,这里是供皇帝祭天时临时休息,换衣服的地方,叫具服台。
圜丘坛周围四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元”为元始本原,“亨”为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为正固持久。用来赞美天的“四德”。
圜丘坛通高5.7米,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三层四出陛,每层台阶九级。圜丘坛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是:最上层为九丈(“一九”);中层十五丈(“三五”);下层二十一丈(“三七”);合为“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一、三、五、七、九”相加为天数二十五,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寓意为“九五”之尊。
圜丘坛上层台面中心圆石叫天心石。人站在“天心石”上讲话有很强的共鸣效果,声音特别洪亮,好像与天在对话。围绕天心石共环铺9圈扇形石板,都为九或九的倍数。九为极阳数,用9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强调天的崇高、神圣。这些扇形石共378个九,共有扇形石3402块。
乾隆皇帝扩建圜丘坛,如何使圜丘坛的比例美观,体量合适?我国古代工匠用了两种尺寸:一种是周尺,测量水平尺寸;一种是用以测量垂直尺寸叫明清营造尺。这种度量方法配合使用称“鸳鸯尺”。美丽的圜丘坛就是用这种方法建造出来的。
内外壝墙之间东南方有燔柴炉、瘗坎各
1、铁燎炉8只,东西棂星门各有2只(铁燎炉共12个)。它们是在皇帝祭天时焚烧祭品用的。燔柴炉烧的,是从正位幄次上撤下来的祭品。铁燎炉烧的,是从配位幄次上撤下来的祭品。瘞坎像一个巨大的盘子,是绿色琉璃瓦砌筑在地上,它是在祭天的时候,用于瘞埋牛尾、牛毛和牛血的,寓意祭天之时不忘祭地。内外壝墙间西南方立有望灯杆。在祭天的时候望灯杆上挂有望灯。祭天的望灯很大,高有2米左右,里面放5根巨大的蜡烛。在祭天的时候是起到信号灯的作用。由于祭天是在冬至日出前七刻(4点15到4点半),天还没亮。人们就以望灯杆的位置为坐标,望灯的升降为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皇帝祭天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隆重的仪式。每年的祭天大典和祈雩大典都是在圜丘坛举行的。
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前三天,就要先到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然后再举行祭天大典。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内建了斋宫后,斋戒仪式就改成了紫禁城内斋戒两天,天坛斋宫斋戒一天。皇帝在进行斋戒时要不问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不进女色,不饮酒,不吃荤,不看病,不吊唁,不祭神扫墓等。陪同皇帝进程斋戒的官员人等也要这样,自己身体有病的,家里有丧事的,不准参加祭天活动。
皇帝整个祭天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祭天前举行“视神礼”;第二部分就是祭天仪式。祭天大典分九项仪程:燔柴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祭天大典在举行时还要奏中和韶乐。
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要摆有幄次(小帐篷),分正位、配位、从位,共七组。正位在天心石稍北,里面放的是皇天上帝牌位。东西两侧的配位幄次是按照“昭穆之制”,放置已故皇帝的神牌,从位幄次共四组,位于圜丘坛的中层东西两侧。供奉的是北斗星、二十八星宿、周天星辰、风雨云雷等众神幄次。
正位、配位、从位前都有供桌,供桌上摆放有祭器,祭器里放有祭品。祭器的材料,明朝时是瓷器的;雍正时改称铜的;到了乾隆皇帝朝时,皇帝下诏说:“祭品宜法古”,分别根据用途不同材料改称了竹、木、漆、陶、铜、玉等。
皇帝在祭天的时候站在圜丘坛中层,向着北面“皇天上帝”和列祖列宗的神牌位,进行跪拜。平时 “皇天上帝”的牌位都是供奉在圜丘坛北面的皇穹宇。
皇穹宇是一座圆形院落。明嘉靖年间建,乾隆皇帝改建。“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殿宇。皇穹宇大殿是单檐攒尖顶,殿基为青石砌成的圆形须弥座,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板。东、南、西三面出陛,南面丹陛上雕刻“二龙戏珠”浮雕。
大殿内由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顶部中间有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圈8块,其余块数都是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这里的8,代表的“八维”,也就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
皇穹宇殿内正中摆放着“皇天上帝”的牌位,东西两侧放着清代前八位皇帝的神牌。院内东配殿中供奉的是大明神和星辰神牌;西配殿中供奉的是夜明神和风雨云雷等神牌。
整个院子的围墙又被称作做回音壁。当你站在东西配殿的正后方,面对墙壁大声讲话时,另外一面的人就可以听到你说话的声音。能产生回音的效果原因有三,第一围墙把这个院子围成了一个圆形,声音打到墙面能够折射;第二墙面非常的光滑,打到墙上的声音损失较小;第三墙上的瓦向内拢起,起到了拢音的效果。院内游人越少,回音的效果就越加的明显。
皇穹宇殿前丹陛上,从北往南数第三块石头叫三音石,当你站在这块石头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音。回音壁、三音石再加圜丘坛上的天心石。被称作天坛三大声学现象。这些声学现象并不是当初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而设计的,全部都是后人偶然间发现的。可见当时的工匠建造工艺之高,让我们这些后人都望尘莫及。
今日的天坛无论是从总体局部,还是建筑单体,都可以称的上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坛的圜丘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第五篇:河南风鹏正举彰显天地之中蓄势而发军民融合助推中原崛起再创辉煌
风鹏正举彰显天地之中蓄势而发军民融合助推中原崛起再
创辉煌
本报讯(记者平萍 张建新)7月2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前夕,河南省“八一”军政座谈会在黄河迎宾馆召开。省领导与部队领导欢聚一堂,共叙军民鱼水深情,共商军民融合发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卢展工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座谈会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主持。
省领导叶冬松、李克、孔玉芳、邓凯、李新民、刘春良、刘怀廉、连维良、尹晋华、毛万春、曹维新、史济春、徐济超、刘满仓、陈雪枫、赵建才,部队领导刘孟合、周和平、颜纪雄、徐经年、杨玉文、戎贵卿、徐远林、陆其杰、邬江兴、沈涛、刘生辉、方北群、沈俊等参加座谈会。
卢展工在讲话时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可以说是“每逢‘八一’倍思亲,今天只想解放军”。我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驻豫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军队离退休干部、全省转业复员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烈军属表示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利用这个机会,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部队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卢展工说,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受到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融合,军民融合;一个是持续,就是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上,在军政、军地、军民关系上,在双拥工作上,都体现出持续。
军民融合发展正在持续。今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比较好的形势,正在持续好的发展趋势,正在持续好的发展态势,正在持续好的发展气势。正在持续是提升的持续,就是领导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运作水平提升等的持续。正在持续是统筹的持续,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注重统筹协调,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人口与自然的统筹,特别是注重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安全、质量、稳定、生态放到突出位置。正在持续是为民的持续,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在持续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持续,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有成就的取得,都有军民融合式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都有部队同志的功劳。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持续,从谋划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对我省抗旱、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的支持和帮助,部队都功不可没。军民融合式发展正在持续,也体现在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服务、支持、保障部队建设的自觉性正在持续增强。
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在持续。持续是科学发展观最关键的内容。持续对党员干部来说,是党性人品、从政品格。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着眼于为民,着眼于持续,就会有成效。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在持续,就是要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状态,不折腾,不懈怠,不忽高忽低,不大起大落。要以清醒求持续。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清醒认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一战略思想的重要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清醒地认识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我们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自觉站位全局,切实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清醒地认识到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我们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还存在差距,要更加注重用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要以转变求持续。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一战略思想,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军政、军地、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顺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思想,就要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如何转变。我们要深入研究什么是融合、为什么融合、怎么样融合,努力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我们提出“转业不叫转业叫转岗,安置不叫安置叫交流”,体现的是转变;把转业干部、退伍军人看成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体现的是转变;把地方和部队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衔接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体现的也是转变。切实解决好随军家属的安置、生活补助等问题,体现的也是转变。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更好地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要以运作求持续。运作就是研究如何具体做,想好了再说,说了就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我们提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是具有河南特色的路子。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持续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些年来,地方在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战略思想、为服务和保障部队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随着我们的认识的提高、实践的深入,这种融合式发展的效应还会持续显现出来。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我们要持续认真地去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年都为部队办一些实事,办一件成一件,办成一件制度化一件,逐步形成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学有效的体系。卢展工说,风鹏正举,彰显天地之中蓄势而发;军民融合,助推中原崛起再创辉煌。天地之中的河南正在蓄势而发,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推进,我们一定能够再创辉煌。部队领导在讲话中首先代表驻豫部队全体官兵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部队建设的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全省各级党政领导、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们说,今年是我们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我们亲眼见证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强势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大境界、大视野、大气魄。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引领河南人民团结奋进的一面旗帜。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全省引发了思转变、谋发展的新的思想解放热潮。发展促进和谐,和谐孕育发展,一个发展进步的河南,和谐幸福的河南正在中原大地上成为现实。作为驻豫部队,我们为河南的发展进步感到振奋和自豪,真诚地表示祝贺。河南历来具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中原大地处处涌动着爱军拥军的热潮,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发展不忘拥军,拥军促进发展的先进理念,心系国防,情注军队,为支援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驻豫部队一定要把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部队的关心支持化为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动力,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大力支援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努力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