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愿也不造句50句
导语:爸爸宁愿离家出走,也不跟妈妈道歉。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宁愿也不造句50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1、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宁愿吃苦受累,也不愿意拿群众一针线。
2、宁愿笑着流泪,也不哭着说后悔。
3、宁愿你说十句难听的实话,也不希望你说一句虚假的好话!
4、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5、我宁愿得到善意的争辩,也不愿面对冰冷的沉默!
6、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
7、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
8、游击队员宁愿战斗到死,也不愿投降。
9、我宁愿吃面条也不吃米饭。
10、我宁愿留在家也不愿与他们外出。
11、我宁愿挨骂也不愿欺骗人。
12、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13、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
14、我宁愿自己洗衣服做饭,也不愿妈妈受累。
15、我宁愿把事情做慢点,也不愿意把事情做的草率。
16、老师宁愿多讲一遍,也不愿意学生听不懂内容。
17、宁愿抛弃一切也不愿离开心爱的人。
18、宁愿心狠手辣,也不愿优柔寡断!
19、我情愿吃多些苦,也不愿放弃求学。
20、我宁愿回家,也不愿在这住着。
21、抗战时期,很多战士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
22、我宁愿吃多些苦也不愿放弃求学。
23、许多革命先烈宁愿牺牲自己生命,也不向敌人吐露半点党的秘密。
24、宁愿步行,也不愿乘公交车。
25、宁愿把鞋铰开,也不能让脚受屈。
26、因为她宁愿为国家死去,也不愿向敌人投降。
27、她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自己的孩子受苦。
28、老师宁愿让自己睡不着觉,也不会让学生们学习不到东西。
29、那些人宁愿把垃圾随地一扔,也不愿多走几步把垃圾扔在旁边的垃圾箱里。
30、对于他们来说,宁愿被雨淋湿,也不愿带高温帽子。
31、老汉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村民,也不愿让村民的生命来拯救自己。
32、我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你们人类再浪费呀。
33、但他宁愿让自己热得满头大汗,也不肯让父母帮忙。
34、我宁愿做一只在天空中飞不高的小鸟,也不愿做一只囚禁在笼中的苍鹰。
35、我宁愿自己把作业做完,也不愿抄袭。
36、刘胡兰宁愿被敌人砍头,也不说出共产党人在哪。
37、您宁愿把钱投资到我的学习和给我买书上,也不愿把钱用在您自己买衣服上。
38、它们宁愿在杂乱与喧哗的城市生活,也不愿在风平浪静的村子里过日子。
39、我宁愿放弃玩的时间,也不要把事情搞砸。
40、妈妈宁愿自己淋湿,也不愿把我淋到。
41、海浪宁可在挡路的礁山上撞得粉碎,也不肯后退一步。
42、丰碑无语,行盛于言,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宁可辛苦一阵子,也不辛苦一辈子。
43、宁可丢钱,也不要丢掉信任。我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当人拿到我的产品检查时发现是劣质的。
44、宁可因为说真话负罪,也不要说假话开脱。
45、宁可人数少点,也不能影响战斗力,这样才符合精兵简政的策略。
46、宁可笑着流泪,也不哭着后悔。
47、宁可失败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也不要成功在你所憎恶的事情上。
48、对于前后左右的共事者,应当相互关照,宁可在他们不想会见时会见他们,也不要在他们想会见时拒绝他们。
49、我宁可坚持正确的东西而得不到丝毫谢忱,也不愿意不受惩罚地去犯任何错误。
50、我宁可看到青年人脸红,也不愿看到它脸色变得苍白。
第二篇:宁愿的造句
宁愿拼音
【注音】: ning yuan
宁愿解释
【意思】:宁可:~牺牲,也不退却。
宁愿造句:
1、我宁愿自己做这件事。
2、这些爱国者宁愿战斗到死,也不愿投降。
3、游击队员宁愿战斗到死,也不愿投降。
4、他们宁愿住在避暑别墅里。
5、所以有些人宁愿不去医院。
6、我宁愿留下不愿去。
7、我宁愿吃面条也不吃米饭。
8、我宁愿生活没有这些难以忍受的紧张。
9、和高尔夫球相比,我宁愿打网球。
10、然后我们问他们:如果你不得不忍受下面的一种病痛,你宁愿是哪一种?——腿部骨折还是手臂骨折?
11、在这样潮湿的天气里,我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去购物.12、我宁愿不和他们做生意了。
13、但是我宁愿这个在我身体上活动着、渴望着的生命本身能够实现些许美好,哪怕只是昙花一现的表现。
14、我宁愿在这里学习也不愿去看电影。
15、所以我宁愿要考虑买一辆更小的车,有更小马力的引擎。
16、我宁愿骑自行车也不愿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17、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她涂的是红色。
18、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宁愿今晚出去。
19、一位女嘉宾在面对她的追求者时,曾这样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你的脚踏车上笑”。
20、总有那么些人宁愿通过房地产公司来捐赠一张支票,或者是在野餐义卖会上把现金放在桶里捐给我们。
21、我宁愿留在家而不愿与他们外出。
22、我宁愿挨骂不愿欺骗人。
23、相反,我宁愿提出问题、让大家面对这些问题,然后让他们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第三篇:即使……也……造句
假设关系的关联词: 即使……也……
1、即使明天有更多的挫折,也不会挡住的前进的道路。
2、即使你成功了,也不能骄傲。
3、即使今天下雨,我也要坚持上学.4、即使老师没在教室,同学们也很安静。
5、即使你们百般劝阻,也挽回不了我的一颗爱国的心!
6、即使你很聪明,但上课也要认真听讲,不然你就会退步的!
7、即使天寒地冻,大家心里也暖洋洋的。
8、即使日子不够快乐 鸟儿也不会把眉头紧锁。
第四篇:造句也精彩
造句也精彩
——谈低年级造句指导的几点做法
江苏省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华园小学 郑莹
摘要:造句是语文的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最常见的一种练习形式。造句是运用词语和句式的综合练习,是语言训练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在句子训练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会造句,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造句 写话 情境 生活 有效
用词造句是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后学习语文进行写作以及演讲交流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比较肤浅。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生活阅历中创造出精彩的句子,那就需要老师好好地深入思考。下面我就自己是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造句的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造句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其实造句和作文一样,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不同的是造句要用指定的词语正确地反映事物,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要设法为儿童提供素材,创设情境。有些词语学生不会用,并不是不理解,而是头脑里没有适合表达的客观事物,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造句。如要求学生用“继续”一词造句。二年级学生对这个词语理解不深,因此面有难色。上课时,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恰好讲完,我对学生说:“我们等会再用„继续‟造句。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第三段课文。”在学生朗读到适当的地方时我说:“请先读到这里,坐下,谁接着读下去?”学生举手,我指名一位同学读下去。接着我利用刚才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指名读书的安排,用“继续”造句:“教室里,某某同学正读着第三段课文,忽然,老师要他停下来,让某某继续读下去。”“继续”一词被学生贴切地用上了。所以说,创设情境可以把学生整体带入一个立体的世界,学生的思维可以有具体直观的感知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就可以唤起学生对词语(不仅仅是要求造句的词语)的词义和语感的感情,思维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显著增强。
二、联系生活,丰富句子内容
有的同学觉得造句很难,造句难就难在不是先有了内容,不是从内容入手,而是先有了词语,根据词语的意思再造出能用上的词语,与词语语境相同的内容。同样指导学生用“安静”一词说一句话。第一个学生说:“教室里很安静。”后面几个学生的句子也跟着说“家里很安静。”“宿舍里很安静。”这些句子对吗?按句式来说,很对。可是这些句子“大同小异”、“有骨无肉”,毫无任何感情可言。而我在让学生用“安静”造句时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在你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上“安静”这个词呢? 生:很多地方。
师:具体说说,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3张生活图片说一说。生1:爸爸一发火,我和小伙伴们马上安静下来,睁大了眼睛看着他。(图1)生2:马上就要考试了,教师里安静极了,甚至能听到同学的喘息声。(图3)
生3:明明托着下巴,安静地看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图2)生4:考试成绩马上就要公布了,同学们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听老师讲话。
上述的造句,由课堂上转移到了生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发现生活,借助图片,将理解和运用相互联系,将造句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熠熠生辉。
三、讲究方法,夯实写话基础
指导学生造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写话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指导造句时还应该教给低年级学生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如:
1、组成词组扩充造句法。
这是造句时给学生创造一个由“易”到“难”的梯度,如“全神贯注”一词,就可以组成“看得全神贯注,听得全神贯注,读得全神贯注”等词组。然后就可以添枝加叶扩充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看什么看(看、听、读)得全神贯注。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果的一种造句方法。因此低年级学生也会感到造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其中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造句。
2、进行词义的比较造句法。
有些词语的意思是相近的,但适用范围却不同。如“渡过”和“度过”,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度过”是指经历过、通过的意思。“渡过”常用于过江河湖海。这样通过词义的比较辨别,学生就能准确无误地运用词语造句。再如“安静、幽静、寂静、平静”,也是一些意义非常相近的词语,就必须先通过比较再进行造句。虽说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比较也许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毕竟也是语文的一种积累,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3、提供范例的模仿造句法。
模仿是创造的先导,模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比如在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时,可以采用模仿填空的方法,形式如下:
例:妈妈一边做饭、烧菜,一边听歌、唱曲。
(1)音乐老师一边______,一边唱歌。
(2)燕子一边______,一边_______。
(3)________一边_______,一边________。
这样通过具有层次的、由简到易的训练,学生的造句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慢慢形成了,而此种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用的。
其实说到底,作文的好坏就取决于你造句是否精彩,也就取决于在教学中,造句训练是否落实得好。如果运用适当、有效的造句方法,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也会为作文水平打下夯实的基础。总而言之,造句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是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写话教学的前奏。通过造句训练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牢固掌握学过的词语和句式,在字词和篇章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会造句,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换而言之:只有造好一句精彩的话,才会写好一段话,写好一段话才会写好一篇文章。让我们的造句练习,造出层次,造出艺术,造出水平,造出精彩,造出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部 2001年7月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颖、关文信、赵晶红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
第五篇:他们为何宁愿漂泊也不回家乡?
他们为何宁愿漂泊也不回家乡?
最近听到一个朋友抱怨,在北京工作十多年,如今却陷入两难。该朋友为某知名媒体主编,打拼十多年,在北京有房有车,存款若干,成功人士,妻子同行,贤淑大方,育有小女一名,天真可爱,正当春风得意时却发如此感叹,问其为何两难,原来其小女不知不觉已经7岁,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却苦于他与妻子都不是北京户口,欲在北京上学,高昂的借读费是小事,可是是否能在京高考成了他和妻子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京入学怕不能高考,回家乡入学又舍不得北京这优渥的条件。于是对我连连感叹,当年曾有入手北京户口的机会,无奈当时年少,一时气盛,觉得能凭自己实力省下这百张大钞,结果现在一失足成千古恨,留与不留,左右为难。
在大城市,相信不少人正在面临这个难题,不仅包括这些人近中年的成功者,年轻的打工者也许更多的处在这个选择的夹缝中。人近中年者大部分由于早年对未来的误判,或者在户口上错失良机,或者在买车上一时犹豫,又或因为对房价一直抱观望和等待的态度,导致人进中年,或因户口,或因房车,对现在的生活带了很大困扰。而年轻人则更多的是因为在时
机上晚入大城市而在各种拼爹和富二代的竞争中沦为金字塔的底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这个城市有不满,或者到了人生发展的一个困境。那么随之而来一个问题是:既然城市已经不能给与他们所想要的,他们为何不回家乡?
这最先要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说起。即使国家和领导层一直重视对农村及二线城市的发展,并且在这些年持续的增加对农村和二三线城市建设的投入,可是当前无奈的现实是:农村相较二三线城市发展落后,而二三线城市又远远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比。中国的一线城市,一只手的五个手指都占不满,二三线城市却多如发丝,其中差距便可想而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城市里体会过购物方便,饮食多样,高水平的医疗和交通条件之后,很少能有人接受回到二线城市或农村过着没有地铁,没有超市,享受公共资源排队而不是一窝蜂乱挤的一拥而上的生活。这也是为何他们宁可在大城市喝“西北风”也不愿回家乡喝小酒的根本原因之一。
此外,大城市相比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及农村,还是井然有序和制度健全的。不否认在大城市中也存在各种潜规则和暗箱操作,但是相比于农村及二三线城市,人情与关系并没有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公共资源的服务者相对素质也比较高,媒体的曝光度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呈现出同一件事在大城市可以按照规章制度走,并且花费同样的价格可以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但在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办事却要靠人情靠关系,还要经常花钱看脸色的情况。在大城市习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人们,回到家乡后,虽然面对着熟悉的乡音和相同的流程,却往往卡在了人情这道关卡。
古语有云:衣锦还乡。这四个字蕴含的荣耀细细读来,那种自豪炫耀的情绪也溢于唇齿之间。他们选择不回家乡,未尝没有传统思维的作祟。在外读书四载,曾是一家人或者一村人的骄傲,毕业选择留在大城市,看着身边好友回乡,自己心中曾暗笑好友“没出息”。结果在外奋斗数十载,无房无车无老婆,当年被自己看不起的回乡老友已经混到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系统中的小领导。推杯换盏之间,人家还能公款结账,与其回乡,受人耻笑指点,还不若继续在外漂泊。起码家中人说起,无论好坏,孩子仍在一线,也仍能保持在亲朋好友中那一丝神秘和荣耀。
在城乡不断加大的发展差距、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的人情往来和自己内心的小虚荣左右下,即使他们在大城市遇到困境,也仍选择在这里继续留守。就如我的那位朋友,只是将“如果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挂在嘴边,真叫他下定决心举家回乡,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作者刘晓茁是高级教师、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