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一起来看看原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⑴
峰峦如聚⑵,波涛如怒⑶,山河表里潼关路⑷。望西都⑸,意踌躇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⑻![1]
词句注释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白话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解读
山坡羊:曲牌名,又明“苏武持节”。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作者行走在地势险要的潼关路上,目睹万千流离失所的灾民,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遥望古都长安,秦汉帝王用人民的血汗经营起万千宫阙,而又在历代统治者你争我夺的战火中化为焦土,这其中践踏的都是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精辟而独到,一针见血,作者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深刻地认识到不管封建王朝是兴还是亡,百姓都一样遭难受苦。朝代的更换只是统治者的游戏,而与百姓无关。
全曲俯瞰古今,气势宏大,感情浓烈,为元人散曲的压卷之作。
作者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元明善,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教案
一、教学目的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四、散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跟,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五、写作背景
《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蹬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目击人民遭受的灾难,写下了七题九首怀古散曲《山坡羊》:《骊山怀古》(二首)、《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潼关怀古》等。这是一组系列的怀古之作。其吊古伤今,对壮丽山河的咏叹,对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达了他对劳苦群众寒馁交加痛苦的心疼和体恤,对官僚当权者骄奢淫欲无耻行为的愤怒。《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自己以难民的身份和眼光,对陕西这一空前灾害的写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历史认识,感动了数百年!
六、文本分析
(配乐朗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 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的样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
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洛阳怀古》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骊山怀古》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赵庆善《长安怀古》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北邙山怀古》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二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69—1329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释译文
相关注释
①山坡羊——曲排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徘徊不定,心事重重。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经过。
⑦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作品译文
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
第三篇: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导入
师:大家回忆一下,在以往我们学过的课程里,唐代和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
生:唐代是诗歌,宋代是词。
师:说的很对。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文学形式,就是元曲。它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关于元曲,我们以前学习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我们这里着重了解元散曲。散曲是金元时代在北方产生的新诗体,也称北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曲子;套数是联缀两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而成的组曲。《山坡羊 · 潼关怀古》是一首小令,山坡羊是它的曲牌名。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
生:合读 板书:《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刚才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全曲的真正题目是后面“潼关怀古”部分。因为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而“山坡羊”实际上是曲牌名。曲牌,指的是音乐的名字。古代的曲都是用来唱的,要唱就要有歌曲,那么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曲牌。就像是流行歌曲一样,有时候一种流行歌曲会有粤语、国语两套歌词,那么这个歌词就等同于曲词。而音乐是一样,并且取个名字,这就叫曲牌。
其它的还有如:eg:《天净沙·秋思》
三、诗歌鉴赏。
(一)、反复朗读 体会感情
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意。
2、作者简介: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名家。写本诗时,诗人本已弃高官归养;但得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疾,客死任所。他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3、释题:
看标题 潼关怀古 怀古——游览古迹而触发的感慨。
看标题:潼关怀古:潼关(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潼关不仅险要,而且因为险要,而显得很重要,只要突破潼关,京城就在眼前了,似乎就可能得到天下了,于是便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于是谁都想占领潼关,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历史上记载,从秦到清每个朝代都在潼关发生过战争,每次死伤人数多达十几万。提问:张养浩站在这样的地方,你觉得他心里回想到些什么呢?(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 :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兵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士兵都是来自百姓 齐读
(二)、抓关键词 品味语言
1、揣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也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2)诗人走在潼关路上的心绪如何?曲中那个词写出了诗人的复杂情绪? “踌躇” 意思
望了西都,张养浩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
(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王粲
长安是当时的都城,他们离开了长安,其实就是远离当时的朝廷,所以他们难受。不仅李白如此,其他的几个诗人也是这样,他们都是为自己不能在朝廷为官而难受,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那“望西都,意踌躇”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明确: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B、张养浩伤心的是宫阙成土。他作为一个明代人,秦汉的宫殿作土,他为何要踌躇、伤心呢?
明确 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C、在这首曲中,诗人真正伤感的仅仅是宫阙城池的衰颓和历代帝王的兴亡吗? 提示:这些宫殿是谁修建的?(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40、50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咸阳宫,几十万人花了几年时间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了土。就这样宫阙毁了又毁,百姓建了又建。)明确:张养浩不仅为宫阙成土而伤心,还为百姓心血白费而伤心,还为百姓即将重修宫阙的痛苦而伤心。
(2)齐读这几句,试着把作者那种踌躇、伤心情绪读出来。(语调沉郁,语速稍缓)
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
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请用“百姓苦,是因为„„”或“百姓苦,苦就苦在„„”的句式表述。
(前面部分作者回顾了西都的历史,这里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虽然诗歌中未提到战争,但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是老百姓;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也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四篇:山坡羊 潼关怀古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 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2、写作背景: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本曲就写于赴任途中。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3、体裁:曲,是元代新兴题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有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一小曲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4、释题: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是标题。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地势非常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二、分析全曲。
(一)、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河表里——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
1、这是全曲的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写景)
2、采用拟人的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
3、“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潼关的险要。
4、“山河表里潼关路”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二)、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西都——指长安。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
1、这是全曲的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抒情)
2、一个“望”字,将视线从潼关内外的高山大河转向了古都长安。
3、“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为六朝古都,长安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令人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
(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
1、这是全曲的第三层:写作者的感慨。(议论)点明主旨。
2、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使人们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3、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价,揭示了社会的本质。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4、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表现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的同情,发出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的谴责。
(四)小结:这首曲子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写了了人民的疾苦并不因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深深的同情,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
三、原句填空。1.写潼关形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特色:
1、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
2、情景交融,情由景生。小令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小令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在元代散曲中不是少见的。
3、虚实结合,把眼前的胜景和潼关的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来揭示封建统治者以为个人的利益的争战,给人们带来了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第五篇:山坡羊 潼关怀古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基本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文,读懂本文并能背诵默写。2.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提升目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合上书本,默写。
二、读一读
朗读全诗,初步理解本首曲的内容,并划分层次?
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能从内容上划分层次,并能概括出每层的内容。预设: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第一层:潼关的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二层:写由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指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想一想
1.请选择你欣赏的词句,并说出理由。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2 预设:“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本文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请结合文中具体词句分析。
设计目的:解决提升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独立思考提问。预设:结合开头和最后两句来回答。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表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四、练一练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 作者笔下描绘的“墨梅”有什么特点?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
3.这是一首题画诗,有人评价此诗“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请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